资源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多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基础积累(20 分)(2024八上·贵阳期中)阅读语段翻开语文书,我们拿着书在课堂上正襟危坐,看到了红军横渡长江时 ①ruì 不可当的 气势,与鲁迅一起聆听藤野先生的谆谆 ②jiào huì , 跟着艾芙·居里领略了“镭 ”那带着 蓝色③yíng 光的美丽颜色,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看似平庸的外表下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 界,和郦道元一起领略不同季节的三峡美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由衷地感叹藤野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居里夫人为科学殚精竭虑的精神……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书写下列语段空白处的相应词语。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B.平庸 C.由衷 D.殚精竭虑3.(2024八上·贵阳期中)默写(1)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2) ,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3)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4)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5)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6)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7)《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写出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8)《 渡荆 门送别 》 中,诗人借故乡之水 的深厚情谊,表达对故 乡思念之情 的诗句 是: , 。4.(2024八上·贵阳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时效性强。B.《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悲剧》作者都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香山居士,唐代文学家。D.《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著有《白氏长庆集》。二、阅读能力(50 分)(2024八上·贵阳期中)名著阅读红军最重要的唯一的战术,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是在攻击中集中它的主要力量, 而后又很快地分布开。这意思是要竭力避免阵地战,而用一切方法迎击在行动中的敌人队伍 并摧毁它。这种战术虽然被许多有经验的军事专家反对,可是它终于被采用了,而且在这种 战术的基础之上,红军惊人的活动力和快而有力的“ 突击 ”力发展出来了。5.片段中所说的“ 唯一的战术”是指什么战术?请联系原著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战术。6.请根据你对原著的阅读,对下面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排序( )①红军过草地,征途千辛万苦②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坚定抗日③红军剧社成立,革命思想大传播④大渡河战役,战士以死相拼A.③④①② B.④①②③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2024八上·贵阳期中)现代文阅读永远盛开在罗布泊的“马兰花”李清华高腾地处罗布泊大漠深处的新疆马兰,屹立着一座用天山花岗岩砌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里安葬着林俊德等为我国核试验事业牺牲奉献的开创者们。【资料链接】“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邓稼先》林俊德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63650部队研究员,是我国核试验爆炸力学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隐姓埋名、潜心铸造大国重器,扎根新疆罗布泊戈壁大漠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林俊德去世后,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称号,是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1938年出生,福建永春人。1955年,17岁的他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由于家境贫穷,大学全是靠党和政府助学金读完的。为此,林俊德常对儿女们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要赤诚报国。【批注1:划线句中的“常”字有什么表达效果?】196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的林俊德参军人伍,从此隐姓埋名,成为新中国核试验科研队伍中的一员。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林氏”压力自记仪,在我国第一颗核爆试验中首战立功。自此,作为功勋装备,它应用于各种高尖端武器试验之中,出现在试验场的各个角落。____他担当10多项国防科研尖端课题研究,一年几乎有300多天都在大漠戈壁、试验场区度过。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面对猝不及防的重大变故,林俊德首先想到的是已到关键时刻的国防重大科研项目还未完成。在医院的最后时光里,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快把思考很久、趋于完善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留给后人。5月30日下午5时30分,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椅搬进病房。这一次,他继续吸着氧气,按着鼠标,强撑着工作到当晚9时45分。5月31日,从早上7时44分到9时55分,林俊德先后9次下床工作。这时他腹胀如鼓,呼吸困难,手颤得握不住鼠标,也渐渐看不清。【批注2:为什么划线的两段都写到他按鼠标?】在笔记本电脑上,林俊德先后整理科研资料1.5G;3次用加密电话打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当他感到稍微有点儿精力时,又为一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写下300余字的评语和6条建议;在病房两次召集课题组成员交代后续实验任务。5月31日20时15分,当这个国防科技战士的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在场的和早已守候在病房门口的所有医护人员,再也控制不住奔涌的感情,一个个掩面而泣……在生命最后时刻,林俊德只留下一句话:“死后把我埋在马兰。”“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这是马兰基地官兵对林俊德的评价。(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6月8日,有删改)7.下列对林俊德生平事迹梳理错误的一项是( )A.1955年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由于家境贫穷,大学全是靠党和政府助学金读完的。B.1960年大学毕业后参军人伍,从此隐姓埋名,成为新中国核试验科研队伍中的一员。C.1964年他研制的“林氏 ”压力自记仪,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中首战立功。D.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这个国防科技战士的心脏停止跳动,按照遗愿埋在马兰。8.下列对文本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林俊德比作“马兰花 ”,生动优美。B.因为不舍与崇敬,所有医护人员在得知林俊德去世时掩面而泣。C.文中多处出现具体时间,增强了人物传记记事可信度、真实性。D.林俊德为国防事业奉献一生,每年都有 300 天在试验场区度过。9.文中两处批注是小语同学提出的疑问,请你帮助解答。①批注1(从字词角度): ②批注2(从描写角度): 10.小文不知道下面两段文字哪段更适合补充到文章横线处,请你替她选择并说明理由。【甲】 “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咱们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就 要有一股子拼劲儿。 ”这是林俊德经常引以为豪的话。【乙】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他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有一股 子拼劲儿。(2024八上·贵阳期中)现代文阅读怀念麦浪彭九天听着李健的《风吹麦浪》,心便迷惘。风在这里,麦浪在哪儿?赶着城市化进程的队伍,我来到了 A 城。城里没有麦浪。茅盾先生《白杨礼赞》 中 的那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只当在梦里。喜欢小时候站在故乡的苍茫里,遥看麦浪。那一望无际的粼粼波光,在风里惹着眼。 那时,我看麦浪,就像两小无猜的孩子对望。一种喜悦, 自心底来。她带着我,玩转欢 快的年少。我的思绪行走在麦的浪尖上,心里甜蜜得想流泪。这辈子,感觉生命开端的那片田园,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它在,我的思绪永远能安然着陆,怎敢忘。小时候,我没见过大海。就觉着那片苍茫像大海,他浩瀚、包容,有着大海样的情 怀。我崇拜他,就如同崇拜我的父亲。故乡的麦浪,一吹就是几十年,一如我梦里的向 往。我喜欢她,柔美的绿,金灿灿的黄,还有收获时的热烈。冬日里,那一畦畦绿,在 灰暗的冷里,一如小妹倔强的生命。春风来,麦苗儿青翠,风里她跳着欢快的舞。春风 围着她的脖子,她的心随着那绿,生动。童年和菜篮子一起,在麦浪里翻飞。我的心情如三月的风筝,蒸蒸日上。光着脚,跑在那一片滚动的绵柔里,追逐着年少时的梦。那 时的快乐,正如这绿油油的麦浪,清清纯纯的,无与伦比。那个舞台,一展平畴,开阔 得让我们心花怒放。清明过后,不知不觉,麦苗儿窜过脚踝,青葱若小妹,晕着可爱。风一吹,铃铛样 奔跑,挡不住人间四月的诱惑。拔节声里,听那花开,欣喜若狂。 白白的碎花儿,干净 地开在麦的胸前,就像小妹辫梢的蝴蝶。仔细看,就觉着有一种天生的奇迹。辫在那, 极像一棵棵结满果子的树,举过头顶,追寻着风的幸福。那花,纤弱而娇巧。从风里走 出来,嫩嫩的,吐着柔软。远远地看,不敢触摸。就觉着有股温暖,扑面来。有人说小麦花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我不敢信。那么美好的一束束鲜嫩,怎这般 的让人等不起。盼了一个冬天,难道就只为那瞬间的开放?这种超然的淡定,让我不懂。 我喜欢她慢慢盛开的样子,几分黄,又几分白,从青绿中来,纯洁如蝶。风里,正舞着 婀娜。简单,朴素,清爽,恰如女儿蓝底白花的裙,在阳光里闪闪飘逸。一朵花,几分 钟就开完。一树花,三两天就开完。我喜欢这世间最美的淡定,不张扬,不奢华。认认 真真地开,开得很仔细,只当一次旅行。好多次我就这样深情地看着她,在风里,在阳 光里,静静的一点点地开。看着这份柔美的开放,就觉不忍。不忍她比昙花还短暂的, 又最美丽的停留。这样一次短暂的诗意的停留,让我怀念很多年。我感觉,她就是一首 婉约的诗。走过春秋,又走过白居易的唐朝,穿越宋词和明清小令,停留在喧嚣的世界。 风里,她欢快的旋着舞。那舞姿,轻盈,曼妙。一波一波,在田的枝头灿笑。那花香, 顺着青葱远去。接着,她用自己的芒,挑动着春天的媚眼。然后, 以一种释然天下的情 怀,奔向慌乱的夏,她是夏天的王。风吹麦浪。此刻,一种无法逃避的思念,沿着阳光的烈焰和农人真诚的期待,守望。 守望,成了父老乡亲几辈子的梦。这梦,从一叶青葱到一片金黄。然而近年来,村里人 纷纷去了他城。故乡的田,有许多荒芜。在遥望里,故乡已不见麦浪。每次回家,我都要站在曾经青梅竹马的田间,怀念年少时铃铛样奔跑的麦浪。然而 麦浪不在,面前是皱褶的荒野,我的思绪无法着陆。水泥浇筑的高楼,让我望不到故乡, 更望不见麦浪。父亲背弯如镰,村头的田边,守望成一尊雕像。那是我永远的思念。此刻,思念瘦尽。听着李健的歌,心如麦浪,翻滚。(选自新浪博客,有删改)11.下列选项无法体现“麦浪 ”让“我 ”崇拜的原因的一项是( )A.小时遥看粼粼波光的麦浪,心生喜悦。B.李健的《风吹麦浪》让我心如麦浪翻滚。C.麦浪浩瀚、包容的情怀令“我 ”崇拜。D.小麦花淡定、不张扬,不奢华,令“我 ”怀想。1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 ”怀念麦浪主要的原因是它产出的小麦能给“我 ”带来粮食,使“我 ”免于饥饿。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注, 以及对父辈的感念和愧疚之情。C.“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在文中用来写“我 ”对土地及麦浪的感情,朴实而真切。D.文章结尾照应开头,寓情于景,并以动词结尾,写出一种情态,令人回味无穷。13.你如何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4.阅读第⑧段画线句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手法,分析两位父亲“望 ”的不同内涵。【链接材料】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 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选自李森祥《台阶》)(2024八上·贵阳期中)古代诗文阅读管晏列传(节选)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 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 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②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贾:做买卖。 ②召忽:春秋时齐国人。15.文中没有体现鲍叔特点的一项是( )A.轻利重才 B.知人识人 C.大度包容 D.谦虚稳重1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管仲的“生于忧患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1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任政于齐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B.分财利多自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D.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不耻下问《论语》(2024八上·贵阳期中)诗歌鉴赏初 夏【宋】陆游纷纷红紫①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②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初夏【宋】朱淑真竹摇清影罩幽窗③,两两④时禽⑤嗓夕阳。谢却⑥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注释】①红紫:红花与紫花。这里指春天开放的花。②夏令:夏季。③幽窗:幽静的纱窗。 ④两两:指成双成对。⑤时禽:指应时令而鸣叫的禽鸟。⑥谢却:谢掉,萎谢凋落。18.上面两首诗中都没有出现的情景是( )A.海棠凋谢 B.布谷啼叫 C.柳枝抽芽 D.禽鸟乱鸣19.两诗均为描写初夏的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第一首诗中诗人看到眼前的美景,洋溢着 赞美和热爱,第二首诗中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三、语言运用(15 分)(2024八上·贵阳期中)学校开展“致敬航天英雄,弘扬航天精神 ”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1月1日4时27分,中国空间站主体三舱中的最后一个舱段——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天和核心舱组成的中国空间站三舱主体结构就此组装完成。随后,梦天实验舱将择机开展平面转位,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形成“T ” 字基本构型组合体,这对完成空间站全面建造具有标志性意义。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我们将继续踔厉奋发,致力于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并促进和平利用外空活动惠及世界各国 经济社会发展。(选自《环球时报》)20.请为上面这则新闻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并说明理由。A.三舱主体结构组装完成 载人航天目标稳步推进B.“梦天 ”圆梦,中国空间站迎里程碑时刻21.班级将组织一次模拟采访活动,以下哪个采访问题与新闻没有关联( )A.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时需要注意什么?B.三舱主体结构组装完成给我们的航天事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C.进入“梦天 ”空间站的航天员如何解决吃饭、睡觉等生活问题?D.空间站建成如何和平利用外空活动惠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22.小文看了“梦天 ”实验舱发射成功的新闻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序号①-⑦的内容中有两处 表达不妥,请找出并修改。①通过神舟飞船的成功升空,说明我们国家的科技越来越发达。②祖国实力强大,我们 一定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③多年来,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九霄逐梦 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④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⑥航天征途上每一步 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需要一代代满腔热血的航天人艰苦奋斗。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 辈当励伟志,为强我中华,壮我民族,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四、写作能力训练(60 分)23.(2024八上·贵阳期中)“原来 ”表示发现真实情形,并隐含情感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一件小事、一个契 机、一次凝视、一段经历,我们会重新定义一件习以为常的事,重新认识一个非常熟悉的人, 重新感悟一个老生常谈的道理……继而发出“原来是这样 ”的感叹。请以“成长,原来是这 样 ”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600 字。写作提示与要求:⑴交代清楚“原来 ”指代的事情和情感;⑵充分表现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⑶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⑷详略得当,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①锐②教诲③荧2.B【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1.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①ruì 不可当 —— 锐不可当,锐利得无法抵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②谆谆 jiào huì—— 谆谆教诲,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③yíng 光 —— 荧光,某些物质受光或其他射线照射时所发出的可见光。故答案为:①锐②教诲③荧2.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A. 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句中用来形容我们在课堂上坐的端端正正,使用正确;B. 平庸:指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也指平凡的人做着寻常的事,一生碌碌无为,寻常且不突出,总是依附如风,无法鹤立鸡群,做到万众瞩目。句中用来形容列夫 托尔斯泰的外表,使用错误;C. 由衷:衷心的,出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也指出自内心的情意和向别人指出自内心的情意。句中用来形容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叹,使用正确;D. 殚精竭虑:形容全副精力、整个身心都倾注于某件事情上。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句中用来形容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用正确;故答案为:B3.【答案】(1)沿溯阻绝 (2)晓雾将歇(3)山山唯落晖(4)芳草萋萋鹦鹉洲 (5)征蓬出汉塞(6)松枝一何劲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2)(3)(4)(5)(6)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溯,唯,萋。(7)《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游鱼和细石能被清晰看见,从侧面烘托江水的清澈,注意 “直” 不要误写。(8)李白《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其 “送行舟” 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怜” 是喜爱、留恋的意思。故答案为:(1) 沿溯阻绝 (2) 晓雾将歇 (3) 山山唯落晖 (4) 芳草萋萋鹦鹉洲 (5) 征蓬出汉塞 (6) 松枝一何劲 (7)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点评】(1)(2)(3)(4)(5)(6)(7)(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4.【答案】C【知识点】其他常识【解析】【分析】ABD.正确。C.有误,苏轼是北宋文学家。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答案】5.游击战术。原因红军军力很小,敌人的力量超过红军十倍到二十倍;红军的财源和战斗器具受限制,敌人有着丰富的资源。6.A【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5.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结合语段中的 “红军中的最重要的唯一的战术” 及 “竭力避免阵地战”“红军惊人的活动力和快而有力的突击力” 等关键语句可以判断这是 “游击战术”。“游击战术” 是毛泽东为代表率领的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拟定的一种对敌战术,之所以采取这种战术,主要还是当时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当时红军军力很小,敌人的力量超过红军十倍到二十倍;而且红军的武器比较落后,基本上 “小米加步枪” 的配置,而敌人有着十分丰富的战斗资源,采取这种战术,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能更好地保存和发展自己。故答案为:游击战术。原因红军军力很小,敌人的力量超过红军十倍到二十倍;红军的财源和战斗器具受限制,敌人有着丰富的资源。6.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结合名著的具体情节作出排序即可。序号①指的是 1935 年 8 月 21 日,红军开始过草地,是原著第五章内容;序号②指的是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 “兵谏”,扣押蒋介石,是原著第十一篇《又是白色世界》的第一小节《兵变前奏》的内容;序号③指的是 1931 年宁都起义后,中央苏区的工农红军学校成立了 “八一” 剧团,这是中央革命根据第一个剧团,1932 年中央苏区又成立了工农剧社总社,这是原著第三章的内容。序号④指的是大渡河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 1935 年 5 月 29 日,是原著第五章的内容。据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①②。故答案为:A【答案】7.C8.D9.批注 1:“常” 字表明林俊德经常对儿女们说这些话,突出了他对党和国家培养的感恩之情以及教育儿女要赤诚报国的决心,强调了这种思想在他心中的根深蒂固。;批注 2:两次写到林俊德按鼠标,通过动作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争分夺秒工作的情景,突出了他对工作的极度热爱和敬业精神。10.甲段更适合。因为甲段使用了第一人称 “我”,更能直接体现出林俊德本人的自豪之情,增强感染力和可信度,与上下文衔接更自然;而乙段只是客观陈述,情感表达不如甲段强烈。【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其他文学性文本【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7.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概括。ABD. 正确。C. 错误。林俊德研制的 “林氏” 压力自记仪是在我国第一颗核爆试验中首战立功,不是氢弹爆炸试验。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BC. 正确。D. 不正确。文中说的是林俊德一年几乎有 300 多天都在大漠戈壁、试验场区度过,不是每年都有 300 天。故答案为:D9.①批注 1:“常” 字在 “林俊德常对儿女们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要赤诚报国” 这句话中,表明林俊德多次、频繁地向儿女们表达这样的观点,突出了他对党和国家感恩之情的深厚以及教育儿女要赤诚报国的殷切,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感恩意识。②批注 2:两处都写到林俊德按鼠标,这属于动作描写。通过这一细节动作,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工作的执着和顽强,突出了他一心为国、为科研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伟大精神。即使身体极度虚弱,他仍然拼尽全力想要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最后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他对工作的极度热爱和高度责任感。故答案为:①批注 1:“常” 字表明林俊德经常对儿女们说这些话,突出了他对党和国家培养的感恩之情以及教育儿女要赤诚报国的决心,强调了这种思想在他心中的根深蒂固。②批注 2:两次写到林俊德按鼠标,通过动作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争分夺秒工作的情景,突出了他对工作的极度热爱和敬业精神。10.本题考查内容的补写。选择【甲】更适合补充到文章横线处。理由如下:【甲】句中 “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咱们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就要有一股子拼劲儿” 以第一人称 “我” 的口吻来表述,更能凸显出林俊德的自豪之情,直接地表达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核试验事业的专注和执着,也更能展现他的个人情感和态度。而【乙】句只是客观地陈述了 “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他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有一股子拼劲儿” 相对而言,语气较为平淡,在情感表达和个人色彩的凸显上不如【甲】句强烈。因此,【甲】句更能与上下文的语境相融合,更能突出林俊德的精神品质,所以选择【甲】句。故答案为:甲段更适合。因为甲段使用了第一人称 “我”,更能直接体现出林俊德本人的自豪之情,增强感染力和可信度,与上下文衔接更自然;而乙段只是客观陈述,情感表达不如甲段强烈。【答案】11.B12.A13.故乡给予了 “我” 生命,给予 “我” 生命的养分和精神上的庇护;是一个人的根,永远不能忘记;与第⑧段 “思绪无法着陆” 对比,表达了故乡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14.①《台阶》用的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羡慕向往别人家的高台阶,渴望早日能造成新屋,拥有高台阶情状,表现了父亲渴望被尊重的心理。②本文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弯下的背比作是镰刀,守望的样子比成雕像,生动形象的写出像父亲这样的老一辈农民的辛劳淳朴,也表现了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土地荒芜的无奈与坚守。【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点评】(1)(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CD. 正确。B. 有误,“听着李健的《风吹麦浪》,心便迷惘…… 听着李健的歌,心如麦浪,翻滚”,只是说听这首歌时的心境,不能体现麦浪让 “我” 崇拜的原因。故答案为:B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 有误,中 “我” 怀念麦浪主要是因为麦浪承载着 “我” 年少时的美好回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情感,而非主要因为它产出的小麦能让 “我” 免于饥饿,选项 A 理解错误。BCD. 正确。故答案为:A1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因为故乡给予了 “我” 生命,“我” 的生命诞生的地方在故乡,所以说 “感觉生命开端的那片田园”。“田园” 也表现出给予 “我” 生命养分的是故乡。在故乡,“我” 的梦想、追求开始启航,“梦开始的地方” 就是根之所在,腾飞的起点。“怎敢忘” 反问强调不能忘、不敢忘的情绪。“我的思绪永远能安然着陆” 和第⑧段 “思绪无法着陆” 一对比就更清楚看到故乡是一个人心灵的寄托之所,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故答案为:故乡给予了 “我” 生命,给予 “我” 生命的养分和精神上的庇护;是一个人的根,永远不能忘记;与第⑧段 “思绪无法着陆” 对比,表达了故乡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14.链接材料,从 “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可知,用的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羡慕向往别人家的高台阶,渴望早日能造成新屋,拥有高台阶情状。联系《台阶》内容可知,台阶是地位的象征,渴望高台阶其实是表现了父亲渴望被尊重的心理。本文中,第⑧段 “父亲背弯如镰,村头的田边,守望成一尊雕像。那是我永远的思念” 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背如镰刀,守望似雕像。用 “镰刀” 般弯曲的后背,表现了父辈们的辛劳淳朴;用 “雕像” 来比喻父亲守望之态,表现了面对土地荒芜他们的凄苦状无奈与固执般坚守。故答案为:①《台阶》用的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羡慕向往别人家的高台阶,渴望早日能造成新屋,拥有高台阶情状,表现了父亲渴望被尊重的心理。②本文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弯下的背比作是镰刀,守望的样子比成雕像,生动形象的写出像父亲这样的老一辈农民的辛劳淳朴,也表现了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土地荒芜的无奈与坚守。【答案】15.D16.①贫困时,得到了鲍叔的帮助和举荐;②战场上,得到了鲍叔的理解和信任;③政治上,得到了鲍叔的大力支持。17.B【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词多义【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起来。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他的谋略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啊。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的时候,我常常多给自己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是因为贫穷。我曾经为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窘,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知道时机有有利和不利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为羞耻。”15.ABC. 正确。D. 有误,选文没有体现鲍叔谦虚稳重的内容。故答案为:D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后鲍叔事齐公子小白,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分析可知,管仲贫困的时候,经常欺侮鲍叔,但鲍叔始终待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鲍叔又举荐了管仲。由此可看出,管仲在贫困时,得到了鲍叔的帮助和举荐。结合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等分析可知,管仲在作战时多次逃跑,人们讥笑他胆小怕死,鲍叔却为他辩解,说他是因为有老母亲需要赡养。由此可看出,管仲在战场上,得到了鲍叔的理解和信任。结合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分析可知,管仲被重用后,鲍叔甘居其下,全心全意辅佐他。由此可看出,管仲在政治上得到鲍叔的大力支持。故答案为:①贫困时,得到了鲍叔的帮助和举荐;②战场上,得到了鲍叔的理解和信任;③政治上,得到了鲍叔的大力支持。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 相同,在。B. 不同,拿 / 欣赏;领悟。C. 相同,谋划。D. 相同,以…… 为耻。故答案为:B【答案】18.C19.第二首诗通过海棠凋谢、柳絮飞尽、昼长人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因春光逝去而产生的孤寂无聊之情。【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8.A.“海棠凋谢” 在两首诗中均有体现:陆游诗中 “谢却海棠飞尽絮”,朱淑真诗中 “谢却海棠飞尽絮”。B.“布谷啼叫” 仅出现在陆游诗中 “布谷声中夏令新”,朱淑真诗未提及。C. “柳枝抽芽” 两首诗均未直接描写,陆游诗中 “夹路桑麻” 侧重桑麻茂盛,未提柳芽;朱淑真诗中 “飞尽絮” 指柳絮飘落,非抽芽。D. “禽鸟乱鸣” 在朱淑真诗中 “两两时禽噪夕” 有体现,且 “禽鸟乱鸣” 符合 “噪” 字的描写。综上,C 为正确答案。故答案为:C19.朱淑真诗前两句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 以竹影、禽鸣营造幽静氛围,“噪” 字暗含烦闷感。后两句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中 “困人”“日初长” 直接点出昼长难耐的孤寂。“谢却”“飞尽” 暗示春光逝去的怅惘,“两两时禽” 反衬诗人独处的无聊。全诗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初夏时节深闺女子的孤寂与闲愁。故答案为:第二首诗通过海棠凋谢、柳絮飞尽、昼长人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因春光逝去而产生的孤寂无聊之情。【答案】20.B21.B22.①删去 “通过”;⑦“伟志” 改为 “壮志”【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拟写新闻材料标题;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20.标题需涵盖新闻核心事件和意义。选项 B 中 “梦天” 对应新闻主体事件,“里程碑时刻” 突出事件标志性意义,比选项 A 更全面且具吸引力。故答案为:B21.问题需与新闻内容直接相关。选项 B 讨论 “深远影响”,是新闻中 “标志性意义” 的延伸;选项 C 涉及航天员生活问题,与新闻中空间站建造无关。故答案为:22.①句 “通过… 说明…” 导致主语缺失,应删 “通过”;⑦句 “励伟志” 搭配不当,“伟志” 应改为 “壮志”,“励壮志” 为固定搭配。故答案为:①删去 “通过”;⑦“伟志” 改为 “壮志”23.【答案】例文: 成长,原来是这样 我曾以为成长是考第一名时的欢呼,是终于能独自骑车上街的雀跃,直到那个飘着栀子花香的初夏。 那时我总嫌外婆迂腐。她每天雷打不动地五点起床,在厨房捣鼓两个小时,只为熬出一小罐枇杷膏。青黄的枇杷在她膝头的竹篮里滚动,她戴着老花镜去核,果肉溅在蓝布衫上,像缀了些星星点点的黄玉。“直接买瓶装的多方便。” 我嚼着薯片窝在沙发里,看她把冰糖敲成碎块。外婆只是笑笑,竹筛里的枇杷皮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 变故发生在期中考试后。我因数学失利躲在房间哭,外婆端来枇杷膏时,我挥手打翻了瓷碗。深褐色的膏体溅在她手背上,她 “嘶” 地抽了口气,却先蹲下来捡碎片:“没事没事,我再熬一罐。” 那晚我躺在床上,听见厨房传来沙沙的声响,门缝里漏进的光,在地板上投出她佝偻的剪影,像株被风吹弯的芦苇。 周末去外婆老屋时,我在阁楼发现了个铁盒。里面没有金银首饰,只有厚厚的病历和一沓缴费单。原来外婆患有关节炎,阴雨天手指会肿得像胡萝卜,可她从没在我面前哼过一声。最底下压着本日记,泛黄的纸页上写着:“囡囡咳嗽总不好,听说枇杷膏管用,明天去后山摘些来。” 日期正是我小学三年级那场重感冒的时候。 那天傍晚,我跟着外婆去后山。她的布鞋踩在青苔上,每一步都要扶着树干歇一歇。“这里的枇杷最甜。” 她指着坡上的果树,阳光穿过她银白的发丝,我忽然发现她的脊梁,早已弯成了拱桥的形状。回程时我抢过她的竹篮,沉甸甸的果实硌得掌心发疼,这才明白那罐枇杷膏里,藏着多少个弯腰拾果的清晨。 现在我也学会了熬枇杷膏。看着冰糖在锅里慢慢融化,泛起琥珀色的泡沫,忽然懂得成长从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它就像外婆熬膏时的耐心,是藏在琐碎里的温柔,是终于读懂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牵挂 —— 原来成长,是把别人给的糖,悄悄酿成回甘的甜。【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成长” 展开,核心关键词是 “原来”,强调成长过程中因特定契机产生的认知转变与情感顿悟,通过 “原来是这样” 的感叹体现对事物、人物或道理的重新认识,属于以成长感悟为主题的记叙文写作指引。【题干分析】:①“原来” 指代的是对习以为常的事、熟悉的人、老生常谈的道理的重新认知,其本质是从表象到本质、从误解到理解、从肤浅到深刻的转变,蕴含着成长中思维的进阶与情感的深化。“成长” 在此并非单纯的年龄增长,而是伴随认知转变的心智成熟过程。②写作思路应围绕 “认知转变” 构建叙事:首先需铺垫 “原来” 的状态 —— 即最初的固有认知(如认为父亲的严厉是冷漠,觉得母亲的唠叨是多余),可通过日常细节展现这种认知的合理性;接着重点刻画 “契机”(如一次深夜的观察、一句无意的对话、一个意外的发现),用具体场景推动情节转折,这部分需详写,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展现人物真实状态,为认知转变提供支撑;然后细致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从疑惑、动摇到最终顿悟,体现 “原来是这样” 的觉醒;最后升华主题,将个体经历上升为对成长的普遍思考。学生易陷入的误区:一是略写 “原来” 的认知铺垫,导致转变显得突兀;二是详写事件却忽略心理变化的刻画,使 “成长” 感薄弱;三是选用宏大叙事,缺乏生活化的细节支撑,情感表达空洞。开头可从一个标志性场景切入(如父亲递来的一杯冷掉的牛奶),引出最初的误解;事例素材宜选取家庭、校园中的小事(如母亲反复检查书包、老师看似苛刻的要求),以小见大;结尾需呼应开头的场景,点明 “成长原来是这样” 的具体内涵(如原来严厉是笨拙的守护,唠叨是细致的关怀)。【立意提取】1.父亲的沉默2.老师的严格3.母亲的节俭【点评】例文以 “熬枇杷膏” 为线索,清晰交代了 “原来” 所指 —— 从最初嫌弃外婆熬膏麻烦,到后来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情,完整展现了对成长认知的转变,符合 “交代清楚‘原来’指代的事情和情感” 的要求。通过 “嫌弃外婆迂腐”“打翻瓷碗”“发现病历和日记”“跟随摘枇杷” 等情节,层层递进地表现了 “我” 的认识从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节奏舒缓且自然。运用了外貌描写(“银白的发丝”“脊梁弯成拱桥”)、动作描写(“蹲下来捡碎片”“扶着树干歇一歇”)、细节描写(“果肉溅在蓝布衫上”“缴费单上的日期”)等多种方法,生动刻画了外婆的形象,让情感表达更真挚。详写发现日记、摘枇杷等关键情节,略写日常相处场景,详略得当。结尾将成长比作 “熬膏时的耐心”,把抽象的成长具象化,传递出对成长的深刻思考,符合 “真诚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的要求。1 / 1贵州省贵阳市多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基础积累(20 分)(2024八上·贵阳期中)阅读语段翻开语文书,我们拿着书在课堂上正襟危坐,看到了红军横渡长江时 ①ruì 不可当的 气势,与鲁迅一起聆听藤野先生的谆谆 ②jiào huì , 跟着艾芙·居里领略了“镭 ”那带着 蓝色③yíng 光的美丽颜色,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看似平庸的外表下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 界,和郦道元一起领略不同季节的三峡美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由衷地感叹藤野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居里夫人为科学殚精竭虑的精神……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书写下列语段空白处的相应词语。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B.平庸 C.由衷 D.殚精竭虑【答案】1.①锐②教诲③荧2.B【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1.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①ruì 不可当 —— 锐不可当,锐利得无法抵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②谆谆 jiào huì—— 谆谆教诲,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③yíng 光 —— 荧光,某些物质受光或其他射线照射时所发出的可见光。故答案为:①锐②教诲③荧2.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A. 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句中用来形容我们在课堂上坐的端端正正,使用正确;B. 平庸:指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也指平凡的人做着寻常的事,一生碌碌无为,寻常且不突出,总是依附如风,无法鹤立鸡群,做到万众瞩目。句中用来形容列夫 托尔斯泰的外表,使用错误;C. 由衷:衷心的,出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也指出自内心的情意和向别人指出自内心的情意。句中用来形容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叹,使用正确;D. 殚精竭虑:形容全副精力、整个身心都倾注于某件事情上。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句中用来形容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用正确;故答案为:B3.(2024八上·贵阳期中)默写(1)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2) ,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3)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4)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5)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6)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7)《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写出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8)《 渡荆 门送别 》 中,诗人借故乡之水 的深厚情谊,表达对故 乡思念之情 的诗句 是: , 。【答案】(1)沿溯阻绝 (2)晓雾将歇(3)山山唯落晖(4)芳草萋萋鹦鹉洲 (5)征蓬出汉塞(6)松枝一何劲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2)(3)(4)(5)(6)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溯,唯,萋。(7)《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游鱼和细石能被清晰看见,从侧面烘托江水的清澈,注意 “直” 不要误写。(8)李白《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其 “送行舟” 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怜” 是喜爱、留恋的意思。故答案为:(1) 沿溯阻绝 (2) 晓雾将歇 (3) 山山唯落晖 (4) 芳草萋萋鹦鹉洲 (5) 征蓬出汉塞 (6) 松枝一何劲 (7)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点评】(1)(2)(3)(4)(5)(6)(7)(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4.(2024八上·贵阳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时效性强。B.《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悲剧》作者都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香山居士,唐代文学家。D.《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著有《白氏长庆集》。【答案】C【知识点】其他常识【解析】【分析】ABD.正确。C.有误,苏轼是北宋文学家。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二、阅读能力(50 分)(2024八上·贵阳期中)名著阅读红军最重要的唯一的战术,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是在攻击中集中它的主要力量, 而后又很快地分布开。这意思是要竭力避免阵地战,而用一切方法迎击在行动中的敌人队伍 并摧毁它。这种战术虽然被许多有经验的军事专家反对,可是它终于被采用了,而且在这种 战术的基础之上,红军惊人的活动力和快而有力的“ 突击 ”力发展出来了。5.片段中所说的“ 唯一的战术”是指什么战术?请联系原著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战术。6.请根据你对原著的阅读,对下面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排序( )①红军过草地,征途千辛万苦②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坚定抗日③红军剧社成立,革命思想大传播④大渡河战役,战士以死相拼A.③④①② B.④①②③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答案】5.游击战术。原因红军军力很小,敌人的力量超过红军十倍到二十倍;红军的财源和战斗器具受限制,敌人有着丰富的资源。6.A【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5.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结合语段中的 “红军中的最重要的唯一的战术” 及 “竭力避免阵地战”“红军惊人的活动力和快而有力的突击力” 等关键语句可以判断这是 “游击战术”。“游击战术” 是毛泽东为代表率领的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拟定的一种对敌战术,之所以采取这种战术,主要还是当时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当时红军军力很小,敌人的力量超过红军十倍到二十倍;而且红军的武器比较落后,基本上 “小米加步枪” 的配置,而敌人有着十分丰富的战斗资源,采取这种战术,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能更好地保存和发展自己。故答案为:游击战术。原因红军军力很小,敌人的力量超过红军十倍到二十倍;红军的财源和战斗器具受限制,敌人有着丰富的资源。6.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结合名著的具体情节作出排序即可。序号①指的是 1935 年 8 月 21 日,红军开始过草地,是原著第五章内容;序号②指的是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 “兵谏”,扣押蒋介石,是原著第十一篇《又是白色世界》的第一小节《兵变前奏》的内容;序号③指的是 1931 年宁都起义后,中央苏区的工农红军学校成立了 “八一” 剧团,这是中央革命根据第一个剧团,1932 年中央苏区又成立了工农剧社总社,这是原著第三章的内容。序号④指的是大渡河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 1935 年 5 月 29 日,是原著第五章的内容。据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①②。故答案为:A(2024八上·贵阳期中)现代文阅读永远盛开在罗布泊的“马兰花”李清华高腾地处罗布泊大漠深处的新疆马兰,屹立着一座用天山花岗岩砌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里安葬着林俊德等为我国核试验事业牺牲奉献的开创者们。【资料链接】“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邓稼先》林俊德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63650部队研究员,是我国核试验爆炸力学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隐姓埋名、潜心铸造大国重器,扎根新疆罗布泊戈壁大漠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林俊德去世后,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称号,是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1938年出生,福建永春人。1955年,17岁的他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由于家境贫穷,大学全是靠党和政府助学金读完的。为此,林俊德常对儿女们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要赤诚报国。【批注1:划线句中的“常”字有什么表达效果?】196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的林俊德参军人伍,从此隐姓埋名,成为新中国核试验科研队伍中的一员。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林氏”压力自记仪,在我国第一颗核爆试验中首战立功。自此,作为功勋装备,它应用于各种高尖端武器试验之中,出现在试验场的各个角落。____他担当10多项国防科研尖端课题研究,一年几乎有300多天都在大漠戈壁、试验场区度过。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面对猝不及防的重大变故,林俊德首先想到的是已到关键时刻的国防重大科研项目还未完成。在医院的最后时光里,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快把思考很久、趋于完善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留给后人。5月30日下午5时30分,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椅搬进病房。这一次,他继续吸着氧气,按着鼠标,强撑着工作到当晚9时45分。5月31日,从早上7时44分到9时55分,林俊德先后9次下床工作。这时他腹胀如鼓,呼吸困难,手颤得握不住鼠标,也渐渐看不清。【批注2:为什么划线的两段都写到他按鼠标?】在笔记本电脑上,林俊德先后整理科研资料1.5G;3次用加密电话打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当他感到稍微有点儿精力时,又为一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写下300余字的评语和6条建议;在病房两次召集课题组成员交代后续实验任务。5月31日20时15分,当这个国防科技战士的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在场的和早已守候在病房门口的所有医护人员,再也控制不住奔涌的感情,一个个掩面而泣……在生命最后时刻,林俊德只留下一句话:“死后把我埋在马兰。”“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这是马兰基地官兵对林俊德的评价。(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6月8日,有删改)7.下列对林俊德生平事迹梳理错误的一项是( )A.1955年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由于家境贫穷,大学全是靠党和政府助学金读完的。B.1960年大学毕业后参军人伍,从此隐姓埋名,成为新中国核试验科研队伍中的一员。C.1964年他研制的“林氏 ”压力自记仪,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中首战立功。D.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这个国防科技战士的心脏停止跳动,按照遗愿埋在马兰。8.下列对文本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林俊德比作“马兰花 ”,生动优美。B.因为不舍与崇敬,所有医护人员在得知林俊德去世时掩面而泣。C.文中多处出现具体时间,增强了人物传记记事可信度、真实性。D.林俊德为国防事业奉献一生,每年都有 300 天在试验场区度过。9.文中两处批注是小语同学提出的疑问,请你帮助解答。①批注1(从字词角度): ②批注2(从描写角度): 10.小文不知道下面两段文字哪段更适合补充到文章横线处,请你替她选择并说明理由。【甲】 “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咱们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就 要有一股子拼劲儿。 ”这是林俊德经常引以为豪的话。【乙】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他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有一股 子拼劲儿。【答案】7.C8.D9.批注 1:“常” 字表明林俊德经常对儿女们说这些话,突出了他对党和国家培养的感恩之情以及教育儿女要赤诚报国的决心,强调了这种思想在他心中的根深蒂固。;批注 2:两次写到林俊德按鼠标,通过动作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争分夺秒工作的情景,突出了他对工作的极度热爱和敬业精神。10.甲段更适合。因为甲段使用了第一人称 “我”,更能直接体现出林俊德本人的自豪之情,增强感染力和可信度,与上下文衔接更自然;而乙段只是客观陈述,情感表达不如甲段强烈。【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其他文学性文本【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7.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概括。ABD. 正确。C. 错误。林俊德研制的 “林氏” 压力自记仪是在我国第一颗核爆试验中首战立功,不是氢弹爆炸试验。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BC. 正确。D. 不正确。文中说的是林俊德一年几乎有 300 多天都在大漠戈壁、试验场区度过,不是每年都有 300 天。故答案为:D9.①批注 1:“常” 字在 “林俊德常对儿女们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要赤诚报国” 这句话中,表明林俊德多次、频繁地向儿女们表达这样的观点,突出了他对党和国家感恩之情的深厚以及教育儿女要赤诚报国的殷切,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感恩意识。②批注 2:两处都写到林俊德按鼠标,这属于动作描写。通过这一细节动作,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工作的执着和顽强,突出了他一心为国、为科研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伟大精神。即使身体极度虚弱,他仍然拼尽全力想要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最后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他对工作的极度热爱和高度责任感。故答案为:①批注 1:“常” 字表明林俊德经常对儿女们说这些话,突出了他对党和国家培养的感恩之情以及教育儿女要赤诚报国的决心,强调了这种思想在他心中的根深蒂固。②批注 2:两次写到林俊德按鼠标,通过动作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争分夺秒工作的情景,突出了他对工作的极度热爱和敬业精神。10.本题考查内容的补写。选择【甲】更适合补充到文章横线处。理由如下:【甲】句中 “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咱们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就要有一股子拼劲儿” 以第一人称 “我” 的口吻来表述,更能凸显出林俊德的自豪之情,直接地表达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核试验事业的专注和执着,也更能展现他的个人情感和态度。而【乙】句只是客观地陈述了 “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他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有一股子拼劲儿” 相对而言,语气较为平淡,在情感表达和个人色彩的凸显上不如【甲】句强烈。因此,【甲】句更能与上下文的语境相融合,更能突出林俊德的精神品质,所以选择【甲】句。故答案为:甲段更适合。因为甲段使用了第一人称 “我”,更能直接体现出林俊德本人的自豪之情,增强感染力和可信度,与上下文衔接更自然;而乙段只是客观陈述,情感表达不如甲段强烈。(2024八上·贵阳期中)现代文阅读怀念麦浪彭九天听着李健的《风吹麦浪》,心便迷惘。风在这里,麦浪在哪儿?赶着城市化进程的队伍,我来到了 A 城。城里没有麦浪。茅盾先生《白杨礼赞》 中 的那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只当在梦里。喜欢小时候站在故乡的苍茫里,遥看麦浪。那一望无际的粼粼波光,在风里惹着眼。 那时,我看麦浪,就像两小无猜的孩子对望。一种喜悦, 自心底来。她带着我,玩转欢 快的年少。我的思绪行走在麦的浪尖上,心里甜蜜得想流泪。这辈子,感觉生命开端的那片田园,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它在,我的思绪永远能安然着陆,怎敢忘。小时候,我没见过大海。就觉着那片苍茫像大海,他浩瀚、包容,有着大海样的情 怀。我崇拜他,就如同崇拜我的父亲。故乡的麦浪,一吹就是几十年,一如我梦里的向 往。我喜欢她,柔美的绿,金灿灿的黄,还有收获时的热烈。冬日里,那一畦畦绿,在 灰暗的冷里,一如小妹倔强的生命。春风来,麦苗儿青翠,风里她跳着欢快的舞。春风 围着她的脖子,她的心随着那绿,生动。童年和菜篮子一起,在麦浪里翻飞。我的心情如三月的风筝,蒸蒸日上。光着脚,跑在那一片滚动的绵柔里,追逐着年少时的梦。那 时的快乐,正如这绿油油的麦浪,清清纯纯的,无与伦比。那个舞台,一展平畴,开阔 得让我们心花怒放。清明过后,不知不觉,麦苗儿窜过脚踝,青葱若小妹,晕着可爱。风一吹,铃铛样 奔跑,挡不住人间四月的诱惑。拔节声里,听那花开,欣喜若狂。 白白的碎花儿,干净 地开在麦的胸前,就像小妹辫梢的蝴蝶。仔细看,就觉着有一种天生的奇迹。辫在那, 极像一棵棵结满果子的树,举过头顶,追寻着风的幸福。那花,纤弱而娇巧。从风里走 出来,嫩嫩的,吐着柔软。远远地看,不敢触摸。就觉着有股温暖,扑面来。有人说小麦花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我不敢信。那么美好的一束束鲜嫩,怎这般 的让人等不起。盼了一个冬天,难道就只为那瞬间的开放?这种超然的淡定,让我不懂。 我喜欢她慢慢盛开的样子,几分黄,又几分白,从青绿中来,纯洁如蝶。风里,正舞着 婀娜。简单,朴素,清爽,恰如女儿蓝底白花的裙,在阳光里闪闪飘逸。一朵花,几分 钟就开完。一树花,三两天就开完。我喜欢这世间最美的淡定,不张扬,不奢华。认认 真真地开,开得很仔细,只当一次旅行。好多次我就这样深情地看着她,在风里,在阳 光里,静静的一点点地开。看着这份柔美的开放,就觉不忍。不忍她比昙花还短暂的, 又最美丽的停留。这样一次短暂的诗意的停留,让我怀念很多年。我感觉,她就是一首 婉约的诗。走过春秋,又走过白居易的唐朝,穿越宋词和明清小令,停留在喧嚣的世界。 风里,她欢快的旋着舞。那舞姿,轻盈,曼妙。一波一波,在田的枝头灿笑。那花香, 顺着青葱远去。接着,她用自己的芒,挑动着春天的媚眼。然后, 以一种释然天下的情 怀,奔向慌乱的夏,她是夏天的王。风吹麦浪。此刻,一种无法逃避的思念,沿着阳光的烈焰和农人真诚的期待,守望。 守望,成了父老乡亲几辈子的梦。这梦,从一叶青葱到一片金黄。然而近年来,村里人 纷纷去了他城。故乡的田,有许多荒芜。在遥望里,故乡已不见麦浪。每次回家,我都要站在曾经青梅竹马的田间,怀念年少时铃铛样奔跑的麦浪。然而 麦浪不在,面前是皱褶的荒野,我的思绪无法着陆。水泥浇筑的高楼,让我望不到故乡, 更望不见麦浪。父亲背弯如镰,村头的田边,守望成一尊雕像。那是我永远的思念。此刻,思念瘦尽。听着李健的歌,心如麦浪,翻滚。(选自新浪博客,有删改)11.下列选项无法体现“麦浪 ”让“我 ”崇拜的原因的一项是( )A.小时遥看粼粼波光的麦浪,心生喜悦。B.李健的《风吹麦浪》让我心如麦浪翻滚。C.麦浪浩瀚、包容的情怀令“我 ”崇拜。D.小麦花淡定、不张扬,不奢华,令“我 ”怀想。1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 ”怀念麦浪主要的原因是它产出的小麦能给“我 ”带来粮食,使“我 ”免于饥饿。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注, 以及对父辈的感念和愧疚之情。C.“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在文中用来写“我 ”对土地及麦浪的感情,朴实而真切。D.文章结尾照应开头,寓情于景,并以动词结尾,写出一种情态,令人回味无穷。13.你如何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4.阅读第⑧段画线句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手法,分析两位父亲“望 ”的不同内涵。【链接材料】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 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选自李森祥《台阶》)【答案】11.B12.A13.故乡给予了 “我” 生命,给予 “我” 生命的养分和精神上的庇护;是一个人的根,永远不能忘记;与第⑧段 “思绪无法着陆” 对比,表达了故乡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14.①《台阶》用的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羡慕向往别人家的高台阶,渴望早日能造成新屋,拥有高台阶情状,表现了父亲渴望被尊重的心理。②本文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弯下的背比作是镰刀,守望的样子比成雕像,生动形象的写出像父亲这样的老一辈农民的辛劳淳朴,也表现了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土地荒芜的无奈与坚守。【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点评】(1)(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CD. 正确。B. 有误,“听着李健的《风吹麦浪》,心便迷惘…… 听着李健的歌,心如麦浪,翻滚”,只是说听这首歌时的心境,不能体现麦浪让 “我” 崇拜的原因。故答案为:B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 有误,中 “我” 怀念麦浪主要是因为麦浪承载着 “我” 年少时的美好回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情感,而非主要因为它产出的小麦能让 “我” 免于饥饿,选项 A 理解错误。BCD. 正确。故答案为:A1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因为故乡给予了 “我” 生命,“我” 的生命诞生的地方在故乡,所以说 “感觉生命开端的那片田园”。“田园” 也表现出给予 “我” 生命养分的是故乡。在故乡,“我” 的梦想、追求开始启航,“梦开始的地方” 就是根之所在,腾飞的起点。“怎敢忘” 反问强调不能忘、不敢忘的情绪。“我的思绪永远能安然着陆” 和第⑧段 “思绪无法着陆” 一对比就更清楚看到故乡是一个人心灵的寄托之所,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故答案为:故乡给予了 “我” 生命,给予 “我” 生命的养分和精神上的庇护;是一个人的根,永远不能忘记;与第⑧段 “思绪无法着陆” 对比,表达了故乡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14.链接材料,从 “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可知,用的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羡慕向往别人家的高台阶,渴望早日能造成新屋,拥有高台阶情状。联系《台阶》内容可知,台阶是地位的象征,渴望高台阶其实是表现了父亲渴望被尊重的心理。本文中,第⑧段 “父亲背弯如镰,村头的田边,守望成一尊雕像。那是我永远的思念” 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背如镰刀,守望似雕像。用 “镰刀” 般弯曲的后背,表现了父辈们的辛劳淳朴;用 “雕像” 来比喻父亲守望之态,表现了面对土地荒芜他们的凄苦状无奈与固执般坚守。故答案为:①《台阶》用的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羡慕向往别人家的高台阶,渴望早日能造成新屋,拥有高台阶情状,表现了父亲渴望被尊重的心理。②本文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弯下的背比作是镰刀,守望的样子比成雕像,生动形象的写出像父亲这样的老一辈农民的辛劳淳朴,也表现了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土地荒芜的无奈与坚守。(2024八上·贵阳期中)古代诗文阅读管晏列传(节选)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 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 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②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贾:做买卖。 ②召忽:春秋时齐国人。15.文中没有体现鲍叔特点的一项是( )A.轻利重才 B.知人识人 C.大度包容 D.谦虚稳重1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管仲的“生于忧患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1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任政于齐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B.分财利多自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D.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不耻下问《论语》【答案】15.D16.①贫困时,得到了鲍叔的帮助和举荐;②战场上,得到了鲍叔的理解和信任;③政治上,得到了鲍叔的大力支持。17.B【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词多义【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起来。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他的谋略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啊。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的时候,我常常多给自己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是因为贫穷。我曾经为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窘,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知道时机有有利和不利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为羞耻。”15.ABC. 正确。D. 有误,选文没有体现鲍叔谦虚稳重的内容。故答案为:D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后鲍叔事齐公子小白,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分析可知,管仲贫困的时候,经常欺侮鲍叔,但鲍叔始终待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鲍叔又举荐了管仲。由此可看出,管仲在贫困时,得到了鲍叔的帮助和举荐。结合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等分析可知,管仲在作战时多次逃跑,人们讥笑他胆小怕死,鲍叔却为他辩解,说他是因为有老母亲需要赡养。由此可看出,管仲在战场上,得到了鲍叔的理解和信任。结合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分析可知,管仲被重用后,鲍叔甘居其下,全心全意辅佐他。由此可看出,管仲在政治上得到鲍叔的大力支持。故答案为:①贫困时,得到了鲍叔的帮助和举荐;②战场上,得到了鲍叔的理解和信任;③政治上,得到了鲍叔的大力支持。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 相同,在。B. 不同,拿 / 欣赏;领悟。C. 相同,谋划。D. 相同,以…… 为耻。故答案为:B(2024八上·贵阳期中)诗歌鉴赏初 夏【宋】陆游纷纷红紫①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②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初夏【宋】朱淑真竹摇清影罩幽窗③,两两④时禽⑤嗓夕阳。谢却⑥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注释】①红紫:红花与紫花。这里指春天开放的花。②夏令:夏季。③幽窗:幽静的纱窗。 ④两两:指成双成对。⑤时禽:指应时令而鸣叫的禽鸟。⑥谢却:谢掉,萎谢凋落。18.上面两首诗中都没有出现的情景是( )A.海棠凋谢 B.布谷啼叫 C.柳枝抽芽 D.禽鸟乱鸣19.两诗均为描写初夏的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第一首诗中诗人看到眼前的美景,洋溢着 赞美和热爱,第二首诗中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18.C19.第二首诗通过海棠凋谢、柳絮飞尽、昼长人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因春光逝去而产生的孤寂无聊之情。【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8.A.“海棠凋谢” 在两首诗中均有体现:陆游诗中 “谢却海棠飞尽絮”,朱淑真诗中 “谢却海棠飞尽絮”。B.“布谷啼叫” 仅出现在陆游诗中 “布谷声中夏令新”,朱淑真诗未提及。C. “柳枝抽芽” 两首诗均未直接描写,陆游诗中 “夹路桑麻” 侧重桑麻茂盛,未提柳芽;朱淑真诗中 “飞尽絮” 指柳絮飘落,非抽芽。D. “禽鸟乱鸣” 在朱淑真诗中 “两两时禽噪夕” 有体现,且 “禽鸟乱鸣” 符合 “噪” 字的描写。综上,C 为正确答案。故答案为:C19.朱淑真诗前两句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 以竹影、禽鸣营造幽静氛围,“噪” 字暗含烦闷感。后两句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中 “困人”“日初长” 直接点出昼长难耐的孤寂。“谢却”“飞尽” 暗示春光逝去的怅惘,“两两时禽” 反衬诗人独处的无聊。全诗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初夏时节深闺女子的孤寂与闲愁。故答案为:第二首诗通过海棠凋谢、柳絮飞尽、昼长人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因春光逝去而产生的孤寂无聊之情。三、语言运用(15 分)(2024八上·贵阳期中)学校开展“致敬航天英雄,弘扬航天精神 ”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1月1日4时27分,中国空间站主体三舱中的最后一个舱段——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天和核心舱组成的中国空间站三舱主体结构就此组装完成。随后,梦天实验舱将择机开展平面转位,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形成“T ” 字基本构型组合体,这对完成空间站全面建造具有标志性意义。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我们将继续踔厉奋发,致力于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并促进和平利用外空活动惠及世界各国 经济社会发展。(选自《环球时报》)20.请为上面这则新闻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并说明理由。A.三舱主体结构组装完成 载人航天目标稳步推进B.“梦天 ”圆梦,中国空间站迎里程碑时刻21.班级将组织一次模拟采访活动,以下哪个采访问题与新闻没有关联( )A.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时需要注意什么?B.三舱主体结构组装完成给我们的航天事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C.进入“梦天 ”空间站的航天员如何解决吃饭、睡觉等生活问题?D.空间站建成如何和平利用外空活动惠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22.小文看了“梦天 ”实验舱发射成功的新闻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序号①-⑦的内容中有两处 表达不妥,请找出并修改。①通过神舟飞船的成功升空,说明我们国家的科技越来越发达。②祖国实力强大,我们 一定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③多年来,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九霄逐梦 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④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⑥航天征途上每一步 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需要一代代满腔热血的航天人艰苦奋斗。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 辈当励伟志,为强我中华,壮我民族,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答案】20.B21.B22.①删去 “通过”;⑦“伟志” 改为 “壮志”【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拟写新闻材料标题;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20.标题需涵盖新闻核心事件和意义。选项 B 中 “梦天” 对应新闻主体事件,“里程碑时刻” 突出事件标志性意义,比选项 A 更全面且具吸引力。故答案为:B21.问题需与新闻内容直接相关。选项 B 讨论 “深远影响”,是新闻中 “标志性意义” 的延伸;选项 C 涉及航天员生活问题,与新闻中空间站建造无关。故答案为:22.①句 “通过… 说明…” 导致主语缺失,应删 “通过”;⑦句 “励伟志” 搭配不当,“伟志” 应改为 “壮志”,“励壮志” 为固定搭配。故答案为:①删去 “通过”;⑦“伟志” 改为 “壮志”四、写作能力训练(60 分)23.(2024八上·贵阳期中)“原来 ”表示发现真实情形,并隐含情感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一件小事、一个契 机、一次凝视、一段经历,我们会重新定义一件习以为常的事,重新认识一个非常熟悉的人, 重新感悟一个老生常谈的道理……继而发出“原来是这样 ”的感叹。请以“成长,原来是这 样 ”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600 字。写作提示与要求:⑴交代清楚“原来 ”指代的事情和情感;⑵充分表现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⑶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⑷详略得当,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答案】例文: 成长,原来是这样 我曾以为成长是考第一名时的欢呼,是终于能独自骑车上街的雀跃,直到那个飘着栀子花香的初夏。 那时我总嫌外婆迂腐。她每天雷打不动地五点起床,在厨房捣鼓两个小时,只为熬出一小罐枇杷膏。青黄的枇杷在她膝头的竹篮里滚动,她戴着老花镜去核,果肉溅在蓝布衫上,像缀了些星星点点的黄玉。“直接买瓶装的多方便。” 我嚼着薯片窝在沙发里,看她把冰糖敲成碎块。外婆只是笑笑,竹筛里的枇杷皮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 变故发生在期中考试后。我因数学失利躲在房间哭,外婆端来枇杷膏时,我挥手打翻了瓷碗。深褐色的膏体溅在她手背上,她 “嘶” 地抽了口气,却先蹲下来捡碎片:“没事没事,我再熬一罐。” 那晚我躺在床上,听见厨房传来沙沙的声响,门缝里漏进的光,在地板上投出她佝偻的剪影,像株被风吹弯的芦苇。 周末去外婆老屋时,我在阁楼发现了个铁盒。里面没有金银首饰,只有厚厚的病历和一沓缴费单。原来外婆患有关节炎,阴雨天手指会肿得像胡萝卜,可她从没在我面前哼过一声。最底下压着本日记,泛黄的纸页上写着:“囡囡咳嗽总不好,听说枇杷膏管用,明天去后山摘些来。” 日期正是我小学三年级那场重感冒的时候。 那天傍晚,我跟着外婆去后山。她的布鞋踩在青苔上,每一步都要扶着树干歇一歇。“这里的枇杷最甜。” 她指着坡上的果树,阳光穿过她银白的发丝,我忽然发现她的脊梁,早已弯成了拱桥的形状。回程时我抢过她的竹篮,沉甸甸的果实硌得掌心发疼,这才明白那罐枇杷膏里,藏着多少个弯腰拾果的清晨。 现在我也学会了熬枇杷膏。看着冰糖在锅里慢慢融化,泛起琥珀色的泡沫,忽然懂得成长从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它就像外婆熬膏时的耐心,是藏在琐碎里的温柔,是终于读懂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牵挂 —— 原来成长,是把别人给的糖,悄悄酿成回甘的甜。【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成长” 展开,核心关键词是 “原来”,强调成长过程中因特定契机产生的认知转变与情感顿悟,通过 “原来是这样” 的感叹体现对事物、人物或道理的重新认识,属于以成长感悟为主题的记叙文写作指引。【题干分析】:①“原来” 指代的是对习以为常的事、熟悉的人、老生常谈的道理的重新认知,其本质是从表象到本质、从误解到理解、从肤浅到深刻的转变,蕴含着成长中思维的进阶与情感的深化。“成长” 在此并非单纯的年龄增长,而是伴随认知转变的心智成熟过程。②写作思路应围绕 “认知转变” 构建叙事:首先需铺垫 “原来” 的状态 —— 即最初的固有认知(如认为父亲的严厉是冷漠,觉得母亲的唠叨是多余),可通过日常细节展现这种认知的合理性;接着重点刻画 “契机”(如一次深夜的观察、一句无意的对话、一个意外的发现),用具体场景推动情节转折,这部分需详写,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展现人物真实状态,为认知转变提供支撑;然后细致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从疑惑、动摇到最终顿悟,体现 “原来是这样” 的觉醒;最后升华主题,将个体经历上升为对成长的普遍思考。学生易陷入的误区:一是略写 “原来” 的认知铺垫,导致转变显得突兀;二是详写事件却忽略心理变化的刻画,使 “成长” 感薄弱;三是选用宏大叙事,缺乏生活化的细节支撑,情感表达空洞。开头可从一个标志性场景切入(如父亲递来的一杯冷掉的牛奶),引出最初的误解;事例素材宜选取家庭、校园中的小事(如母亲反复检查书包、老师看似苛刻的要求),以小见大;结尾需呼应开头的场景,点明 “成长原来是这样” 的具体内涵(如原来严厉是笨拙的守护,唠叨是细致的关怀)。【立意提取】1.父亲的沉默2.老师的严格3.母亲的节俭【点评】例文以 “熬枇杷膏” 为线索,清晰交代了 “原来” 所指 —— 从最初嫌弃外婆熬膏麻烦,到后来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情,完整展现了对成长认知的转变,符合 “交代清楚‘原来’指代的事情和情感” 的要求。通过 “嫌弃外婆迂腐”“打翻瓷碗”“发现病历和日记”“跟随摘枇杷” 等情节,层层递进地表现了 “我” 的认识从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节奏舒缓且自然。运用了外貌描写(“银白的发丝”“脊梁弯成拱桥”)、动作描写(“蹲下来捡碎片”“扶着树干歇一歇”)、细节描写(“果肉溅在蓝布衫上”“缴费单上的日期”)等多种方法,生动刻画了外婆的形象,让情感表达更真挚。详写发现日记、摘枇杷等关键情节,略写日常相处场景,详略得当。结尾将成长比作 “熬膏时的耐心”,把抽象的成长具象化,传递出对成长的深刻思考,符合 “真诚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的要求。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贵阳市多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学生版).docx 贵州省贵阳市多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