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2024八上·天等期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炽热(zhì) 飞漱(shù) 殚精竭虑(dān)
B.锃亮(zèng) 甲胄(zhòu) 纸鸢(yuān) 意趣盎然(áng)
C.诘责(jié) 绯红(fēi) 犀利(xì) 屏息敛声(bǐng)
D.不逊(xùn) 悄然(qiǎo) 镌刻(juān) 不辍劳作(chuò)
2.(2024八上·天等期中)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诘责 吹嘘 鹤立鸡群 催枯拉朽
B.浩瀚 胆怯 油光可鉴 重岩叠嶂
C.黝黑 斑斓 僵绳 筋疲力尽
D.禁固 默锲 祖藉 黯然失色
3.(2024八上·天等期中)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
B.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C.学术界的于丹与易中天都很火,闹得大江南北满城风雨,他们用通俗生动的方式讲授深奥的国学,让国学走出了书斋而倍受追捧。
D.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4.(2024八上·天等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5.(2024八上·天等期中)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6.(2024八上·天等期中)古诗默写
(1)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亭亭山上松,   。风声一何盛,   !(《赠从弟(其二)》)
(3)《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7.(2024八上·天等期中)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   , 该书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    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024八上·天等期中)综合性学习。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文化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走近汉服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举办汉服展演会。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8.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两句最适合展演会主持人介绍汉服的句子。
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③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我选择:   (只填序号)
9.从下列四种图案中任选一种,作为绣在展演会主持人白色汉服上的纹饰,并从图案的形状或寓意的角度说明理由。
我选择:   (只填序号),
理由:   
二、阅读理解(44分)
(2024八上·天等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1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八上·天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问题。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2.解释加点的字。
①略无阙处   
②二人对酌   
13.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2024八上·天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 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激招手。嘹见了个村村哟嘹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萵萵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16.“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1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8.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19.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2024八上·天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别让果实长成诱惑
①她是个懂情调的人,因为爱梨花的白,她让丈夫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梨树。梨树还来不及开花的时候,丈夫就去了国外。再后来,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她却只能守着梨树守着相思过日子。每年梨树的果子还没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引得四邻的孩子目光艳羡。于是,不时有小脑袋在围墙外打探。
②她是个善良的人,明白小孩子的心思,明白他们心里和嘴里的那份馋。所以,她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有孩子趴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的时候,她会回到屋里去。她家的围墙不高,孩子们费不了多少力气就可以爬上来,站在围墙上,就可以够得着树上的果实。她会躲在屋里看孩子们偷摘果子而发笑,孩子们的得逞,也是她心里的一份满足和快乐。再后来,面对孩子探头探脑的举动,她甚至故意敞开了院门。可冬春时节,当她看不见孩子们身影的时候,思念的烦闷和寂寞就又会袭上她的心头。
③梨树上的果子没有哪一个能真正等到成熟就都告慰了孩子们的馋劲。孩子们喜欢她的大度,大人们喜欢地的善良。
④但终于还是出了事。有个孩子贪恋树顶上的一枚果子,爬上了树,结果摔了下来,折了腿。孩子在医院里躺了好些日子才康复,一出院,孩子的父亲就提着斧子径直来到她家,要砍掉她的梨树,说留着这棵梨树终是祸害,不定谁家的孩子又会从树上掉下来。她觉得他这样做有些无理,四邻更是觉得他太过蛮横,自己的孩子贪嘴受了伤,怎么反倒怪起了别人。在人们的指责声中,他抡起的斧子落不下去,悻悻地作罢。
⑤这件事使她觉得很无趣,便生了去国外与丈夫团聚的念头,于是办了签证变卖房产。哪知道第一个跑来要买她房子的,竟是那个要砍掉她的梨树的男人。
⑥于是房子易了主,院子里的梨树便有了新的主人。新主人还是不容梨树存活,搬来的第一天就要将树砍倒,但被邻居们劝住了。他们说,这棵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大家习惯了看。
⑦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还是听了大家的劝,扔了斧子,放梨树一条生路。自此,梨树仍在院子里开花、结果,仍有四邻的孩子在围墙外打探,艳羡枝头的果实。但他却不容孩子们打这些果子的主意。他一发现有孩子在围墙外探头探脑或站在围墙上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他甚至去买了防护网安在围墙的上头。这样,一树的果实被罩在了围墙里,谁也够不着。孩子们都说他吝啬,邻居们也认为他太小家子气,不就几个梨吗,何必这样宝贝着。
⑧转眼就是秋凉,一树的梨黄澄澄的。他架了梯子,一个个摘下来。摘了一箩筐,又拆去了墙上的防护网。他将那些梨分装在许多塑料袋里,然后,一家一家地送,让四邻品尝。大家都说,原来这树上的梨不是酸的,原来会有这么甜。
⑨自此,梨树在院子里年复一年地生长,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围墙上的防护网也是安了拆,拆了安。没有孩子再打那些果实的主意并因摘果子而摔伤。每一年的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那一树果实的甘甜。他说,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那一树果实长成诱惑。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⑩他原来是想砍掉那棵树的,他觉得,他孩子的受伤,是梨树的过错。但后来他想通了,梨树并没有过错,错的是梨树的主人。它过去的主人是善良的,任由孩子们采摘果子,但恰恰如此,让那一树果实,成为了一树的诱惑,诱使孩子们学会了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诱使孩子们去遭遇因这种获得而带来的危险。
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
20.为什么说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
21.同样面对孩子们“打探”和“偷摘果子”的举动,梨树的“旧主人”和“新主人”的做法分别是怎样的?
“旧主人”的做法:   
“新主人”的做法:   
22.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⑴梨树的“旧主人”在让孩子们“得逞”的同时,自己也有了“收获”。她的“收获”是什么?
⑵第⑦段中写道“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他为什么会“犹豫了一阵”?
23.从第⑨段来看,“他的良苦用心”带来了哪些好的结果?
24.“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作者通过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作文(50分)
25.(2024八上·天等期中)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作家毕淑敏还说幸福需要提醒。幸福是清闲无事,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攫取与占有,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出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A. “炽热” 的 “炽” 正确注音应为 “chì”,而非 “zhì”,该选项存在注音错误; “翘首(qiáo)”“飞漱(shù)”“殚精竭虑(dān)” 的注音均正确。
B.“意趣盎然” 的 “盎” 正确注音是 “àng”,其余 “锃亮(zèng)”“甲胄(zhòu)”“纸鸢(yuān)” 注音正确。
C.“犀利” 的 “犀” 正确注音为 “xī”,并非 “xì”,存在错误,但本题要求选 “不完全正确的一项”,A 选项同样有错误。不过进一步核对,A 选项 “炽热” 的错误更为明显,。
D.所有注音均正确(“悄然(qiǎo)”“镌刻(juān)”“不辍劳作(chuò)” 注音无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催枯拉朽” 的正确写法应为 “摧枯拉朽”,“摧” 有摧毁的意思,而 “催” 主要表示催促,此处属于错别字;“诘责”“吹嘘”“鹤立鸡群” 的书写均正确。
B.“浩瀚”“胆怯”“油光可鉴”“重岩叠嶂” 所有词语的书写都准确无误,没有错别字。
C.“僵绳” 的正确写法是 “缰绳”,“缰” 与绳子有关,应为绞丝旁;“黝黑”“斑斓”“筋疲力尽” 的书写正确。
D.“禁固” 应改为 “禁锢”,“固” 表示坚固,“锢” 才是囚禁的意思;“默锲” 正确写法是 “默契”,“锲” 指雕刻,“契” 有相合的意思;“祖藉” 应为 “祖籍”,“藉” 多表示凭借、慰藉,“籍” 指籍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夜阑人静” 指夜深人静的时候,与 “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 的语境相符,但 “彻夜不寐” 表示整夜睡不着,此处仅说 “唯有我彻夜不寐”,表述略显生硬,且没有体现出成语使用的不当,不过相比其他选项,该选项并非最佳。
B.“微不足道” 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用来形容 “小石头” 没有引起注意,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恰当。
C.“满城风雨” 原形容秋天的景物,后比喻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而于丹与易中天讲授国学是积极的文化传播事件,用 “满城风雨” 来形容不恰当,属于褒贬误用。
D.“目空一切” 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用来形容南飞的鸟群不恰当,鸟群飞过是自然现象,不存在 “骄傲自大” 的情感,属于成语使用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病句辨析能力的考查。A项是宾语残缺,应在句末添加“问题”等词与前面的动词“出现”搭配;C项“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是一个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应改为否定的反问句;D项中“辉煌”不应修饰“取得”,应移至到“战绩”的前面。
【点评】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5.【答案】B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横线后第一句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强调的是 “欣赏” 视觉画面,与 “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③)相匹配,因为中国画需要用眼睛欣赏画面意境。第二句 “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 突出 “倾听” 听觉感受,对应 “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④),古曲需要用耳朵聆听旋律。第三句 “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 侧重 “呼吸” 嗅觉体验,与 “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①)契合,花园中有花草的香气可供感受。第四句 “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强调 “品评、深尝” 的味觉与体验感,对应 “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②),香茗需要细细品味。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6.【答案】(1)老骥伏枥
(2)瑟瑟谷中风;松枝一何劲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曹操《龟虽寿》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是千古名句,“老骥” 指年老的千里马,“伏枥” 指趴在马槽边,诗句以老骥自比,表达了诗人虽年老但仍有远大志向的豪情。默写时要注意 “骥” 是马字旁,右边是 “冀”;“枥” 是木字旁,右边是 “历”,不要写错字形,理解诗句中诗人借动物抒发壮志的手法,有助于准确记忆。 刘桢《赠从弟(其二)》中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描绘了山上松树挺拔,山谷中寒风呼啸的景象,“瑟瑟” 形容风声。下一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通过对比风声的强盛和松枝的劲挺,赞美了松树的坚韧不拔。默写时要注意 “瑟” 是王字旁,上下结构;“劲” 在这里读 “jìng”,表示坚强有力,不要误写成 “尽”,理解诗句借松树象征君子品格的寓意,能帮助准确默写。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以独特的视角,将故乡的水拟人化,写故乡的水恋恋不舍地送自己远行,通过写水的深情来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乡惜别之情,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默写时要注意 “怜” 是竖心旁,不要写成 “令”;“舟” 是舟字旁,不要多写笔画,结合诗句中故乡水 “送行” 的拟人化描写,有助于记忆和默写。
故答案为: 老骥伏枥 ; 瑟瑟谷中风;松枝一何劲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7.【答案】《西行漫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经典纪实作品,由于当时中国的特殊环境,为了便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发行,该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斯诺在 1936 年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通过四个月的实地采访,用客观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包括红军领袖的风采、红军战士的战斗生活以及根据地的建设等。书中以大量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它在西北根据地燃起的革命之火,不仅照亮了当地,更以其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必将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照耀全中国。这一宣告打破了当时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误解与抹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革命的真实面貌和希望所在。
故答案为: 《西行漫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8.①③
9.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最好的美誉。莲花是佛教标志之一,缠枝的枝蔓连绵不绝,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称赞的对象,它还象征纯洁、生生不息。又称青莲,寓意“清廉”、清正廉明。
【知识点】创新题型;漫画释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出自《陌上桑》,其中 “缃绮”“紫绮” 指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下裙”“上襦” 是汉服的典型款式,直接描述了汉服的服饰构成和材质,适合用于介绍汉服的款式特点。③“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描绘了汉服制作中 “织” 和 “染” 的工艺,“云外秋雁行” 体现了织绣的精美图案,“江南春水色” 展现了染色的优美色调,与汉服承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相契合,适合介绍汉服的工艺美学。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中的 “服” 指思念的人或事物,与汉服无关。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描述的是破旧的棉被,并非汉服,且体现不出汉服的工艺和美学。
故答案为:①③
9.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仔细观察四钟图案,任选一种,作为绣在展演会主持人白色汉服上的纹饰,并从图案的形状或寓意的角度说明理由。如选祥云纹,理由:祥云纹造型独特,婉转优美。古人出于对云的敬畏,在纹饰上变化出各种和云有关的图案,运用于器物、服饰、建筑等,特别是在宗教中大量使用。祥云,代表有好的预兆。通常,裙褂上面的祥云是五色的,五彩祥云,喻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故答案为: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最好的美誉。莲花是佛教标志之一,缠枝的枝蔓连绵不绝,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称赞的对象,它还象征纯洁、生生不息。又称青莲,寓意“清廉”、清正廉明。
【答案】10.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1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在欣赏春景时的愉悦、闲适之感。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全诗以 “行” 为线索,开篇 “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出行的起点。随着诗人的行走,依次描绘了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春景,最终行至 “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行程的终点。而 “最爱湖东行不足” 一句中,“行不足” 直接表达了诗人因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而流连忘返、意犹未尽的感受,既呼应了 “行” 的线索,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这两句均来自诗中原文,准确体现了行程的终点和诗人的未尽之情。
故答案为: 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诗中通过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等诗句,细致描绘了钱塘湖早春时节湖水初涨、莺燕争春、花草萌发的生机勃勃的美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则直抒胸臆,“最爱” 二字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而 “行不足” 则体现出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愉悦和闲适,不愿离去的情感,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春景的热爱和对早春生机的赞美。
故答案为: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在欣赏春景时的愉悦、闲适之感。
【答案】12.同 “缺”,空隙、缺口;饮酒
13.C
14.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 今吾辈方逾六旬 / 何老之有!
15.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②从太阳出来到傍晚,(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当到了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乡里。他们非常友好。甲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家乡,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了。一天,甲翁带着酒到乙翁的家里,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从前我远游冀、雍二州,但是没有登上过泰山,您有心意一起去吗?” 甲翁说:“这座山我也没有登过,但是我老了,恐怕力气不够。” 乙翁说:“您的话错了!从前愚公年纪将近九十还移山,现在我们才刚过六十岁,有什么老的呢!” 甲翁说:“太好了!” 第二天,两个老翁一同前往,越过钱塘,渡过长江,来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宿,凌晨上山。乙翁想要搀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需要搀扶。” 从太阳出来到傍晚,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 ①“略无阙处” 中 “阙” 是通假字,通 “缺”,在句中表示空隙、缺口,整句意为 “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体现三峡两岸连山的特点。②“二人对酌” 中 “酌” 结合语境 “携酒至乙翁第” 可知,是 “饮酒” 的意思,描述二翁相聚饮酒的场景。
故答案为:①同 “缺”,空隙、缺口;②饮酒
13.A.“或王命急宣” 的 “或” 是 “有时” 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 的 “或” 是 “或许、也许” 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
B.“故渔者歌曰” 的 “故” 是 “所以、因此” 的意思;“温故而知新” 的 “故” 是 “旧的知识” 的意思,意义不同。
C.“虽不能察,必以情” 的 “虽” 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的 “虽” 都是 “即使” 的意思,意义与用法相同。
D.“乙翁欲扶之” 的 “之” 是代词,代指甲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的 “之” 是 “到、往” 的意思,意义与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是一个完整的分句,讲愚公的事例;“今吾辈方逾六旬” 是另一个分句,说当下 “我们” 的情况;“何老之有” 是反问句,表达观点。因此在 “移山” 和 “六旬” 后断句 。
故答案为: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 今吾辈方逾六旬 / 何老之有!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中,“清” 指水清澈,“荣” 指树木茂盛,“峻” 指山高峻,“茂” 指草繁盛,“良” 是 “很、甚” 的意思。翻译时要准确对应每个字的含义,体现三峡春冬之时的美景和趣味。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中,“自…… 至……” 是 “从…… 到……” 的意思,“薄暮” 指傍晚,“至” 是 “到” 的意思。翻译时要补充出主语 “他们”,使句子完整通顺,准确传达出二翁登山的进度。
故答案为: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②从太阳出来到傍晚,(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答案】16.枣树生长在陕北一座高峻陡峭的石崖半腰,石崖齐上齐下如刀削般笔直,崖上极少有土和草,枣树扎根于一条模糊的石缝间,缺乏充足的养料和水分,生长环境极为恶劣、贫瘠且险峻。
17.选①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缀满枣儿的树冠比作 “一片彩色瀑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枣儿的色彩丰富(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和数量众多,“缀满”“压得垂吊着” 等词语进一步突出了枣儿的饱满与密集,展现了枣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健壮蓬勃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生命力的赞叹。或选②。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枣树人的情态,“望着”“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等表述,将枣树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灵性。它形象地描绘出枣树面对小伙子气急败坏时的 “反应”,仿佛在与人类互动,既表现出枣树生长位置的险峻难及,也巧妙地烘托出人们渴望摘到枣儿却无法实现的无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暗含对枣树独立不羁、自在生长姿态的欣赏。
18.文中引用《诗经 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这些作品都描绘了美好事物难以触及却引人无限向往的情境,与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人们的感受相呼应。引用这些经典民歌,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同时,将枣树引发的 “企慕情境” 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联系起来,点明了枣树不仅带来视觉上的美好,更带来了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和美学的感受,深化了文章主题,让读者更易理解这种美好而遥远的事物所引发的普遍情感共鸣。
19.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主要有:一是美好事物虽往往难以触及,却能给人带来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和美学的情景,这种 “企慕情境” 能引发人们长久的回味与向往;二是面对这样的美好事物,人们会摆脱世俗的浮躁,心灵得到净化,抖落身上的俗气;三是枣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绽放美丽的姿态,启示人们要欣赏和珍视生活中那些看似遥远却充满生命力的美好事物,它们能给予人精神上的滋养与力量。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其基本作用为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与内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解答时还要结合引用的内容与语段的关系做出解释。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中明确描述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体现了石崖的高峻与陡峭;“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 则说明枣树生长的位置缺乏必要的土壤和生长条件,没有充足的养料和水分来源。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枣树恶劣、贫瘠且险峻的生长环境,反衬出枣树能够 “长得健壮而蓬勃” 的顽强生命力。
故答案为:枣树生长在陕北一座高峻陡峭的石崖半腰,石崖齐上齐下如刀削般笔直,崖上极少有土和草,枣树扎根于一条模糊的石缝间,缺乏充足的养料和水分,生长环境极为恶劣、贫瘠且险峻。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 从视觉角度细致描绘枣儿的色彩变化,赋予画面层次感和鲜活感;“缀满”“压得垂吊着” 通过动态的描述,既表现出枣儿的丰硕,又暗示枣树承载的重量,凸显其生长的健壮。“彩色瀑布” 的比喻极具画面感,将静态的树冠转化为动态的水流意象,既写出树冠的庞大舒展,又强化了色彩的绚烂夺目,全方位展现枣树在贫瘠石崖上创造的生命奇迹,传递出作者对这种顽强生命力的由衷赞叹。②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让枣树突破植物的属性,拥有了 “故意气人” 的调皮与 “从容摇摆” 的淡定。这种写法不仅让文字更生动有趣,还从侧面烘托出摘枣的难度 —— 连膂力过人的小伙子都只能 “气急败坏”,而枣树却毫不在意地 “摇了三摇”。这种对比既突出了枣树生长环境的险峻,也赋予枣树一种超然的气质,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自然生命的灵动,以及作者对枣树这种独特姿态的欣赏之情。
故答案为:选①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缀满枣儿的树冠比作 “一片彩色瀑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枣儿的色彩丰富(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和数量众多,“缀满”“压得垂吊着” 等词语进一步突出了枣儿的饱满与密集,展现了枣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健壮蓬勃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生命力的赞叹。或选②。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枣树人的情态,“望着”“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等表述,将枣树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灵性。它形象地描绘出枣树面对小伙子气急败坏时的 “反应”,仿佛在与人类互动,既表现出枣树生长位置的险峻难及,也巧妙地烘托出人们渴望摘到枣儿却无法实现的无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暗含对枣树独立不羁、自在生长姿态的欣赏。
18.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诗经 蒹葭》中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和陕北民歌中 “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嘹见了个村村哟嘹不见个人”,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难以接近的怅惘,这与人们面对石崖上的枣树 “望枣兴叹” 却又念念想想的心境一致。引用这些内容,使文章跳出对枣树的单纯描写,上升到文化与情感的层面,让枣树的 “企慕情境” 更具普遍性和感染力,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情感体验的深刻感悟。
故答案为:文中引用《诗经 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这些作品都描绘了美好事物难以触及却引人无限向往的情境,与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人们的感受相呼应。引用这些经典民歌,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同时,将枣树引发的 “企慕情境” 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联系起来,点明了枣树不仅带来视觉上的美好,更带来了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和美学的感受,深化了文章主题,让读者更易理解这种美好而遥远的事物所引发的普遍情感共鸣。
19.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章结尾作者提到 “抖落了些许的俗气”,说明枣树的美好让他摆脱了世俗的浮躁;“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直接点明枣树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美好感受;而对 “企慕情境” 的提及,则强调了这种难以触及的美好所引发的长久回味。同时,枣树在贫瘠险峻环境中蓬勃生长的经历,也让作者感悟到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之顽强,以及它们对人精神的积极影响,这些共同构成了作者对枣树的深刻感悟。
故答案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主要有:一是美好事物虽往往难以触及,却能给人带来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和美学的情景,这种 “企慕情境” 能引发人们长久的回味与向往;二是面对这样的美好事物,人们会摆脱世俗的浮躁,心灵得到净化,抖落身上的俗气;三是枣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绽放美丽的姿态,启示人们要欣赏和珍视生活中那些看似遥远却充满生命力的美好事物,它们能给予人精神上的滋养与力量。
【答案】20.梨树之所以 “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一方面是因为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的生长过程为小区增添了自然的美感,成为居民视觉上的点缀;另一方面,梨树承载着旧主人的善良与邻里间的温情,孩子们因果实而产生的欢乐互动也让梨树融入了小区的生活氛围,成为大家习惯且熟悉的存在,承载了小区的生活记忆与情感联结。
21.旧主人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孩子探头探脑时她会回屋,甚至故意敞开院门,看着孩子们偷摘果子发笑,满足于孩子们的得逞带来的快乐。;新主人发现孩子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买防护网安在围墙上头阻止孩子们够到果实,秋熟时摘下果实分装后一家家送给四邻品尝。
22.⑴旧主人的 “收获” 是看到孩子们因得逞而快乐时,自己内心也获得满足与快乐,这种快乐缓解了她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烦闷和寂寞,让她在独居生活中感受到被需要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 ⑵他 “犹豫了一阵” 是因为一方面他曾因孩子摘果摔伤而想砍掉梨树,对梨树心存芥蒂;另一方面,邻居们劝他留下梨树,认为梨树已成为小区风景,他在个人情绪与邻里意见之间权衡,最终选择听从邻居的劝告,暂时放下砍树的念头。
23.没有孩子再因摘果子而摔伤;每到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梨树果实的甘甜;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理解了他的做法;梨树得以年复一年生长,继续成为小区的风景,且不再成为诱惑孩子们的危险源头。
24.作者想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成熟的、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果实(或美好事物)能带来真正的甘甜与快乐;而那些因诱惑而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取的事物,往往会带来危险、伤害或不良后果,就像酸涩的果实一样,无法带来真正的美好。同时也启示我们,面对美好事物,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避免让其成为诱惑,否则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而恰当的管理与分享能让美好事物真正惠及他人。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①段提到 “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从自然景观角度,梨树的四季变化为小区带来了生机与美感;从人文角度,旧主人对孩子们摘果的包容让梨树成为邻里间善意互动的载体,孩子们的期待、居民的认可都让梨树超越了普通树木的意义,成为小区生活中具有情感价值的 “风景”。
故答案为:梨树之所以 “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一方面是因为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的生长过程为小区增添了自然的美感,成为居民视觉上的点缀;另一方面,梨树承载着旧主人的善良与邻里间的温情,孩子们因果实而产生的欢乐互动也让梨树融入了小区的生活氛围,成为大家习惯且熟悉的存在,承载了小区的生活记忆与情感联结。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②段明确描述旧主人的做法:“她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有孩子趴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的时候,她会回到屋里去…… 她甚至故意敞开了院门…… 她会躲在屋里看孩子们偷摘果子而发笑”。第⑦⑨段则写新主人:“一发现有孩子在围墙外探头探脑或站在围墙上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他甚至去买了防护网安在围墙的上头…… 他架了梯子,一个个摘下来…… 将那些梨分装在许多塑料袋里,然后,一家一家地送”。这些细节清晰区分了两者做法的不同。
故答案为:1. 旧主人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孩子探头探脑时她会回屋,甚至故意敞开院门,看着孩子们偷摘果子发笑,满足于孩子们的得逞带来的快乐。 2. 新主人发现孩子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买防护网安在围墙上头阻止孩子们够到果实,秋熟时摘下果实分装后一家家送给四邻品尝。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⑴旧主人 “守着梨树守着相思过日子”,孩子们的欢乐成为她生活的慰藉,“孩子们的得逞,也是她心里的一份满足和快乐”,这直接体现了她的 “收获” 是情感上的慰藉。⑵新主人最初因孩子受伤想砍树,“但被邻居们劝住了。他们说,这棵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大家习惯了看”,犹豫源于个人想法与邻里建议的冲突,最终妥协于邻里意见。
故答案为: ⑴旧主人的 “收获” 是看到孩子们因得逞而快乐时,自己内心也获得满足与快乐,这种快乐缓解了她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烦闷和寂寞,让她在独居生活中感受到被需要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 ⑵他 “犹豫了一阵” 是因为一方面他曾因孩子摘果摔伤而想砍掉梨树,对梨树心存芥蒂;另一方面,邻居们劝他留下梨树,认为梨树已成为小区风景,他在个人情绪与邻里意见之间权衡,最终选择听从邻居的劝告,暂时放下砍树的念头。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第⑨段明确提到没有孩子再打那些果实的主意并因摘果子而摔伤。每一年的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那一树果实的甘甜。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这些都是新主人做法带来的积极成果,既保障了安全,又维系了邻里分享的温情。
故答案为: 没有孩子再因摘果子而摔伤;每到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梨树果实的甘甜;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理解了他的做法;梨树得以年复一年生长,继续成为小区的风景,且不再成为诱惑孩子们的危险源头。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成熟的果实是甜的” 象征通过正当方式(如新主人的分享)获得的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 暗指因诱惑而用不正当手段(如偷摘)获取时可能遭遇的危险(孩子摔伤)与不良体验。这句话揭示了对待美好事物的正确态度:需合理引导,避免诱惑带来伤害,通过正当方式分享才能收获真正的甘甜。
故答案为:作者想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成熟的、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果实(或美好事物)能带来真正的甘甜与快乐;而那些因诱惑而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取的事物,往往会带来危险、伤害或不良后果,就像酸涩的果实一样,无法带来真正的美好。同时也启示我们,面对美好事物,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避免让其成为诱惑,否则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而恰当的管理与分享能让美好事物真正惠及他人。
25.【答案】范文:
桂花里的幸福
檐角的桂花又开了,细碎的金粒缀满枝头,风一吹,香气就漫了整个院子。我站在灶台前,学着奶奶的样子揉面团,恍惚间,又看见奶奶系着蓝布围裙的身影。
小时候,每到桂花飘香的时节,奶奶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桂树下摘花。她的手指粗糙却灵活,轻轻一捻, golden 的花瓣就落在竹篮里,像撒了一地星星。“囡囡乖,等奶奶把桂花酿成糖,就给你做桂花糕。” 她总这样笑着说,阳光落在她银白的发丝上,暖得像刚蒸好的糕。
那时的我总蹲在灶台边等,看奶奶把面团擀得薄薄的,撒上一层桂花糖,再卷成小小的卷儿。蒸笼冒起白汽时,整个屋子都飘着甜香。奶奶掀开笼盖的瞬间,我总会踮着脚伸手去够,她便笑着拍开我的手:“慢点儿,小心烫。” 第一块糕总要先塞到我嘴里,软糯的面团混着桂花的甜,是童年最暖的味道。
后来我去城里上学,奶奶每年都会寄来一罐桂花糖。去年秋天,奶奶生病住院,我回家照看她。病床前,她拉着我的手说:“今年没力气摘桂花了,你爱吃的糕……” 我打断她:“奶奶,我学做给你吃。”
我按照记忆里的步骤揉面、撒糖,可总觉得不如奶奶做的香。奶奶在一旁指挥:“面团要揉到光溜溜的,糖要撒得匀才甜。” 我笨手笨脚地操作,她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当我把蒸好的糕递到她嘴边,她咬了一小口,眼里闪着光:“比奶奶做的还香。” 那一刻,看着她满足的样子,我忽然懂了,幸福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把爱变成对方眼里的甜。
如今奶奶的身体渐渐好起来,檐角的桂花依旧年年盛开。我常常和她一起摘花、做糕,香气里藏着的,是祖孙俩心照不宣的暖。原来幸福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烟火里,在彼此牵挂的时光里。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幸福” 展开,中心话题是幸福的多元内涵与获取方式,通过列举幸福是感觉、心境、体验,以及清闲、创业、亲情、友情等具体场景中的幸福形态,强调幸福的主观性与多样性,体裁为引导性文字,为写作提供广阔思路。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 “幸福是一种感觉、心境、体验” 点明幸福的主观性,“清闲无事、艰苦创业”“书山寻宝、亲近自然” 体现幸福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呈现,“父亲的草帽、妈妈的呼唤、朋友的鲜花” 则聚焦亲情友情中的温暖瞬间,说明幸福既可以是个人感悟,也可以是人际互动中的温暖,内涵丰富且贴近生活。②写作时可选择记叙文或议论文。记叙文可通过具体故事展现幸福场景,如亲情中的小事、成长中的小确幸;议论文可探讨幸福的真谛,分析如何感知幸福。思路上,开头可由某个场景或问题引出对幸福的思考,中间用 1 - 2 个典型事例(如家人的关怀、助人的快乐、奋斗后的满足)具体呈现,重点刻画细节与心理感受,结尾总结幸福的内涵或感悟。误区需避免:内容空洞,缺乏具体事例支撑;对幸福的理解片面,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结构松散,没有明确的情感线索或论证逻辑。
【立意提取】
1.幸福藏在烟火里
2.那声呼唤里的幸福
3.幸福是并肩的脚印
【点评】范文以 “桂花糕” 为线索串联祖孙温情,选材贴近生活,细节生动。通过摘桂花、做糕、病床前学做糕等场景,刻画奶奶的慈爱与 “我” 的成长,将幸福具象化为桂花的香气、祖孙的互动。结尾升华幸福在平凡烟火与彼此牵挂中的内涵,情感真挚。全文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语言流畅自然,于细微处见真情。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2024八上·天等期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炽热(zhì) 飞漱(shù) 殚精竭虑(dān)
B.锃亮(zèng) 甲胄(zhòu) 纸鸢(yuān) 意趣盎然(áng)
C.诘责(jié) 绯红(fēi) 犀利(xì) 屏息敛声(bǐng)
D.不逊(xùn) 悄然(qiǎo) 镌刻(juān) 不辍劳作(chuò)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A. “炽热” 的 “炽” 正确注音应为 “chì”,而非 “zhì”,该选项存在注音错误; “翘首(qiáo)”“飞漱(shù)”“殚精竭虑(dān)” 的注音均正确。
B.“意趣盎然” 的 “盎” 正确注音是 “àng”,其余 “锃亮(zèng)”“甲胄(zhòu)”“纸鸢(yuān)” 注音正确。
C.“犀利” 的 “犀” 正确注音为 “xī”,并非 “xì”,存在错误,但本题要求选 “不完全正确的一项”,A 选项同样有错误。不过进一步核对,A 选项 “炽热” 的错误更为明显,。
D.所有注音均正确(“悄然(qiǎo)”“镌刻(juān)”“不辍劳作(chuò)” 注音无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2024八上·天等期中)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诘责 吹嘘 鹤立鸡群 催枯拉朽
B.浩瀚 胆怯 油光可鉴 重岩叠嶂
C.黝黑 斑斓 僵绳 筋疲力尽
D.禁固 默锲 祖藉 黯然失色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催枯拉朽” 的正确写法应为 “摧枯拉朽”,“摧” 有摧毁的意思,而 “催” 主要表示催促,此处属于错别字;“诘责”“吹嘘”“鹤立鸡群” 的书写均正确。
B.“浩瀚”“胆怯”“油光可鉴”“重岩叠嶂” 所有词语的书写都准确无误,没有错别字。
C.“僵绳” 的正确写法是 “缰绳”,“缰” 与绳子有关,应为绞丝旁;“黝黑”“斑斓”“筋疲力尽” 的书写正确。
D.“禁固” 应改为 “禁锢”,“固” 表示坚固,“锢” 才是囚禁的意思;“默锲” 正确写法是 “默契”,“锲” 指雕刻,“契” 有相合的意思;“祖藉” 应为 “祖籍”,“藉” 多表示凭借、慰藉,“籍” 指籍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2024八上·天等期中)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
B.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C.学术界的于丹与易中天都很火,闹得大江南北满城风雨,他们用通俗生动的方式讲授深奥的国学,让国学走出了书斋而倍受追捧。
D.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夜阑人静” 指夜深人静的时候,与 “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 的语境相符,但 “彻夜不寐” 表示整夜睡不着,此处仅说 “唯有我彻夜不寐”,表述略显生硬,且没有体现出成语使用的不当,不过相比其他选项,该选项并非最佳。
B.“微不足道” 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用来形容 “小石头” 没有引起注意,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恰当。
C.“满城风雨” 原形容秋天的景物,后比喻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而于丹与易中天讲授国学是积极的文化传播事件,用 “满城风雨” 来形容不恰当,属于褒贬误用。
D.“目空一切” 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用来形容南飞的鸟群不恰当,鸟群飞过是自然现象,不存在 “骄傲自大” 的情感,属于成语使用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4八上·天等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病句辨析能力的考查。A项是宾语残缺,应在句末添加“问题”等词与前面的动词“出现”搭配;C项“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是一个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应改为否定的反问句;D项中“辉煌”不应修饰“取得”,应移至到“战绩”的前面。
【点评】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5.(2024八上·天等期中)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横线后第一句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强调的是 “欣赏” 视觉画面,与 “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③)相匹配,因为中国画需要用眼睛欣赏画面意境。第二句 “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 突出 “倾听” 听觉感受,对应 “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④),古曲需要用耳朵聆听旋律。第三句 “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 侧重 “呼吸” 嗅觉体验,与 “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①)契合,花园中有花草的香气可供感受。第四句 “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强调 “品评、深尝” 的味觉与体验感,对应 “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②),香茗需要细细品味。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6.(2024八上·天等期中)古诗默写
(1)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亭亭山上松,   。风声一何盛,   !(《赠从弟(其二)》)
(3)《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答案】(1)老骥伏枥
(2)瑟瑟谷中风;松枝一何劲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曹操《龟虽寿》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是千古名句,“老骥” 指年老的千里马,“伏枥” 指趴在马槽边,诗句以老骥自比,表达了诗人虽年老但仍有远大志向的豪情。默写时要注意 “骥” 是马字旁,右边是 “冀”;“枥” 是木字旁,右边是 “历”,不要写错字形,理解诗句中诗人借动物抒发壮志的手法,有助于准确记忆。 刘桢《赠从弟(其二)》中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描绘了山上松树挺拔,山谷中寒风呼啸的景象,“瑟瑟” 形容风声。下一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通过对比风声的强盛和松枝的劲挺,赞美了松树的坚韧不拔。默写时要注意 “瑟” 是王字旁,上下结构;“劲” 在这里读 “jìng”,表示坚强有力,不要误写成 “尽”,理解诗句借松树象征君子品格的寓意,能帮助准确默写。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以独特的视角,将故乡的水拟人化,写故乡的水恋恋不舍地送自己远行,通过写水的深情来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乡惜别之情,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默写时要注意 “怜” 是竖心旁,不要写成 “令”;“舟” 是舟字旁,不要多写笔画,结合诗句中故乡水 “送行” 的拟人化描写,有助于记忆和默写。
故答案为: 老骥伏枥 ; 瑟瑟谷中风;松枝一何劲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7.(2024八上·天等期中)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   , 该书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    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答案】《西行漫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经典纪实作品,由于当时中国的特殊环境,为了便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发行,该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斯诺在 1936 年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通过四个月的实地采访,用客观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包括红军领袖的风采、红军战士的战斗生活以及根据地的建设等。书中以大量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它在西北根据地燃起的革命之火,不仅照亮了当地,更以其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必将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照耀全中国。这一宣告打破了当时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误解与抹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革命的真实面貌和希望所在。
故答案为: 《西行漫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024八上·天等期中)综合性学习。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文化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走近汉服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举办汉服展演会。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8.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两句最适合展演会主持人介绍汉服的句子。
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③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我选择:   (只填序号)
9.从下列四种图案中任选一种,作为绣在展演会主持人白色汉服上的纹饰,并从图案的形状或寓意的角度说明理由。
我选择:   (只填序号),
理由:   
【答案】8.①③
9.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最好的美誉。莲花是佛教标志之一,缠枝的枝蔓连绵不绝,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称赞的对象,它还象征纯洁、生生不息。又称青莲,寓意“清廉”、清正廉明。
【知识点】创新题型;漫画释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出自《陌上桑》,其中 “缃绮”“紫绮” 指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下裙”“上襦” 是汉服的典型款式,直接描述了汉服的服饰构成和材质,适合用于介绍汉服的款式特点。③“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描绘了汉服制作中 “织” 和 “染” 的工艺,“云外秋雁行” 体现了织绣的精美图案,“江南春水色” 展现了染色的优美色调,与汉服承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相契合,适合介绍汉服的工艺美学。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中的 “服” 指思念的人或事物,与汉服无关。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描述的是破旧的棉被,并非汉服,且体现不出汉服的工艺和美学。
故答案为:①③
9.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仔细观察四钟图案,任选一种,作为绣在展演会主持人白色汉服上的纹饰,并从图案的形状或寓意的角度说明理由。如选祥云纹,理由:祥云纹造型独特,婉转优美。古人出于对云的敬畏,在纹饰上变化出各种和云有关的图案,运用于器物、服饰、建筑等,特别是在宗教中大量使用。祥云,代表有好的预兆。通常,裙褂上面的祥云是五色的,五彩祥云,喻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故答案为: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最好的美誉。莲花是佛教标志之一,缠枝的枝蔓连绵不绝,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称赞的对象,它还象征纯洁、生生不息。又称青莲,寓意“清廉”、清正廉明。
二、阅读理解(44分)
(2024八上·天等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1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1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在欣赏春景时的愉悦、闲适之感。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全诗以 “行” 为线索,开篇 “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出行的起点。随着诗人的行走,依次描绘了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春景,最终行至 “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行程的终点。而 “最爱湖东行不足” 一句中,“行不足” 直接表达了诗人因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而流连忘返、意犹未尽的感受,既呼应了 “行” 的线索,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这两句均来自诗中原文,准确体现了行程的终点和诗人的未尽之情。
故答案为: 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诗中通过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等诗句,细致描绘了钱塘湖早春时节湖水初涨、莺燕争春、花草萌发的生机勃勃的美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则直抒胸臆,“最爱” 二字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而 “行不足” 则体现出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愉悦和闲适,不愿离去的情感,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春景的热爱和对早春生机的赞美。
故答案为: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在欣赏春景时的愉悦、闲适之感。
(2024八上·天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问题。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2.解释加点的字。
①略无阙处   
②二人对酌   
13.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答案】12.同 “缺”,空隙、缺口;饮酒
13.C
14.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 今吾辈方逾六旬 / 何老之有!
15.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②从太阳出来到傍晚,(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当到了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乡里。他们非常友好。甲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家乡,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了。一天,甲翁带着酒到乙翁的家里,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从前我远游冀、雍二州,但是没有登上过泰山,您有心意一起去吗?” 甲翁说:“这座山我也没有登过,但是我老了,恐怕力气不够。” 乙翁说:“您的话错了!从前愚公年纪将近九十还移山,现在我们才刚过六十岁,有什么老的呢!” 甲翁说:“太好了!” 第二天,两个老翁一同前往,越过钱塘,渡过长江,来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宿,凌晨上山。乙翁想要搀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需要搀扶。” 从太阳出来到傍晚,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 ①“略无阙处” 中 “阙” 是通假字,通 “缺”,在句中表示空隙、缺口,整句意为 “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体现三峡两岸连山的特点。②“二人对酌” 中 “酌” 结合语境 “携酒至乙翁第” 可知,是 “饮酒” 的意思,描述二翁相聚饮酒的场景。
故答案为:①同 “缺”,空隙、缺口;②饮酒
13.A.“或王命急宣” 的 “或” 是 “有时” 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 的 “或” 是 “或许、也许” 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
B.“故渔者歌曰” 的 “故” 是 “所以、因此” 的意思;“温故而知新” 的 “故” 是 “旧的知识” 的意思,意义不同。
C.“虽不能察,必以情” 的 “虽” 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的 “虽” 都是 “即使” 的意思,意义与用法相同。
D.“乙翁欲扶之” 的 “之” 是代词,代指甲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的 “之” 是 “到、往” 的意思,意义与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是一个完整的分句,讲愚公的事例;“今吾辈方逾六旬” 是另一个分句,说当下 “我们” 的情况;“何老之有” 是反问句,表达观点。因此在 “移山” 和 “六旬” 后断句 。
故答案为: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 今吾辈方逾六旬 / 何老之有!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中,“清” 指水清澈,“荣” 指树木茂盛,“峻” 指山高峻,“茂” 指草繁盛,“良” 是 “很、甚” 的意思。翻译时要准确对应每个字的含义,体现三峡春冬之时的美景和趣味。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中,“自…… 至……” 是 “从…… 到……” 的意思,“薄暮” 指傍晚,“至” 是 “到” 的意思。翻译时要补充出主语 “他们”,使句子完整通顺,准确传达出二翁登山的进度。
故答案为: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②从太阳出来到傍晚,(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2024八上·天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 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激招手。嘹见了个村村哟嘹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萵萵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16.“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1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8.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19.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答案】16.枣树生长在陕北一座高峻陡峭的石崖半腰,石崖齐上齐下如刀削般笔直,崖上极少有土和草,枣树扎根于一条模糊的石缝间,缺乏充足的养料和水分,生长环境极为恶劣、贫瘠且险峻。
17.选①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缀满枣儿的树冠比作 “一片彩色瀑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枣儿的色彩丰富(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和数量众多,“缀满”“压得垂吊着” 等词语进一步突出了枣儿的饱满与密集,展现了枣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健壮蓬勃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生命力的赞叹。或选②。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枣树人的情态,“望着”“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等表述,将枣树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灵性。它形象地描绘出枣树面对小伙子气急败坏时的 “反应”,仿佛在与人类互动,既表现出枣树生长位置的险峻难及,也巧妙地烘托出人们渴望摘到枣儿却无法实现的无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暗含对枣树独立不羁、自在生长姿态的欣赏。
18.文中引用《诗经 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这些作品都描绘了美好事物难以触及却引人无限向往的情境,与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人们的感受相呼应。引用这些经典民歌,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同时,将枣树引发的 “企慕情境” 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联系起来,点明了枣树不仅带来视觉上的美好,更带来了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和美学的感受,深化了文章主题,让读者更易理解这种美好而遥远的事物所引发的普遍情感共鸣。
19.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主要有:一是美好事物虽往往难以触及,却能给人带来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和美学的情景,这种 “企慕情境” 能引发人们长久的回味与向往;二是面对这样的美好事物,人们会摆脱世俗的浮躁,心灵得到净化,抖落身上的俗气;三是枣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绽放美丽的姿态,启示人们要欣赏和珍视生活中那些看似遥远却充满生命力的美好事物,它们能给予人精神上的滋养与力量。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其基本作用为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与内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解答时还要结合引用的内容与语段的关系做出解释。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中明确描述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体现了石崖的高峻与陡峭;“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 则说明枣树生长的位置缺乏必要的土壤和生长条件,没有充足的养料和水分来源。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枣树恶劣、贫瘠且险峻的生长环境,反衬出枣树能够 “长得健壮而蓬勃” 的顽强生命力。
故答案为:枣树生长在陕北一座高峻陡峭的石崖半腰,石崖齐上齐下如刀削般笔直,崖上极少有土和草,枣树扎根于一条模糊的石缝间,缺乏充足的养料和水分,生长环境极为恶劣、贫瘠且险峻。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 从视觉角度细致描绘枣儿的色彩变化,赋予画面层次感和鲜活感;“缀满”“压得垂吊着” 通过动态的描述,既表现出枣儿的丰硕,又暗示枣树承载的重量,凸显其生长的健壮。“彩色瀑布” 的比喻极具画面感,将静态的树冠转化为动态的水流意象,既写出树冠的庞大舒展,又强化了色彩的绚烂夺目,全方位展现枣树在贫瘠石崖上创造的生命奇迹,传递出作者对这种顽强生命力的由衷赞叹。②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让枣树突破植物的属性,拥有了 “故意气人” 的调皮与 “从容摇摆” 的淡定。这种写法不仅让文字更生动有趣,还从侧面烘托出摘枣的难度 —— 连膂力过人的小伙子都只能 “气急败坏”,而枣树却毫不在意地 “摇了三摇”。这种对比既突出了枣树生长环境的险峻,也赋予枣树一种超然的气质,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自然生命的灵动,以及作者对枣树这种独特姿态的欣赏之情。
故答案为:选①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缀满枣儿的树冠比作 “一片彩色瀑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枣儿的色彩丰富(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和数量众多,“缀满”“压得垂吊着” 等词语进一步突出了枣儿的饱满与密集,展现了枣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健壮蓬勃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生命力的赞叹。或选②。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枣树人的情态,“望着”“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等表述,将枣树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灵性。它形象地描绘出枣树面对小伙子气急败坏时的 “反应”,仿佛在与人类互动,既表现出枣树生长位置的险峻难及,也巧妙地烘托出人们渴望摘到枣儿却无法实现的无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暗含对枣树独立不羁、自在生长姿态的欣赏。
18.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诗经 蒹葭》中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和陕北民歌中 “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嘹见了个村村哟嘹不见个人”,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难以接近的怅惘,这与人们面对石崖上的枣树 “望枣兴叹” 却又念念想想的心境一致。引用这些内容,使文章跳出对枣树的单纯描写,上升到文化与情感的层面,让枣树的 “企慕情境” 更具普遍性和感染力,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情感体验的深刻感悟。
故答案为:文中引用《诗经 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这些作品都描绘了美好事物难以触及却引人无限向往的情境,与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人们的感受相呼应。引用这些经典民歌,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同时,将枣树引发的 “企慕情境” 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联系起来,点明了枣树不仅带来视觉上的美好,更带来了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和美学的感受,深化了文章主题,让读者更易理解这种美好而遥远的事物所引发的普遍情感共鸣。
19.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章结尾作者提到 “抖落了些许的俗气”,说明枣树的美好让他摆脱了世俗的浮躁;“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直接点明枣树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美好感受;而对 “企慕情境” 的提及,则强调了这种难以触及的美好所引发的长久回味。同时,枣树在贫瘠险峻环境中蓬勃生长的经历,也让作者感悟到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之顽强,以及它们对人精神的积极影响,这些共同构成了作者对枣树的深刻感悟。
故答案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主要有:一是美好事物虽往往难以触及,却能给人带来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和美学的情景,这种 “企慕情境” 能引发人们长久的回味与向往;二是面对这样的美好事物,人们会摆脱世俗的浮躁,心灵得到净化,抖落身上的俗气;三是枣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绽放美丽的姿态,启示人们要欣赏和珍视生活中那些看似遥远却充满生命力的美好事物,它们能给予人精神上的滋养与力量。
(2024八上·天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别让果实长成诱惑
①她是个懂情调的人,因为爱梨花的白,她让丈夫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梨树。梨树还来不及开花的时候,丈夫就去了国外。再后来,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她却只能守着梨树守着相思过日子。每年梨树的果子还没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引得四邻的孩子目光艳羡。于是,不时有小脑袋在围墙外打探。
②她是个善良的人,明白小孩子的心思,明白他们心里和嘴里的那份馋。所以,她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有孩子趴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的时候,她会回到屋里去。她家的围墙不高,孩子们费不了多少力气就可以爬上来,站在围墙上,就可以够得着树上的果实。她会躲在屋里看孩子们偷摘果子而发笑,孩子们的得逞,也是她心里的一份满足和快乐。再后来,面对孩子探头探脑的举动,她甚至故意敞开了院门。可冬春时节,当她看不见孩子们身影的时候,思念的烦闷和寂寞就又会袭上她的心头。
③梨树上的果子没有哪一个能真正等到成熟就都告慰了孩子们的馋劲。孩子们喜欢她的大度,大人们喜欢地的善良。
④但终于还是出了事。有个孩子贪恋树顶上的一枚果子,爬上了树,结果摔了下来,折了腿。孩子在医院里躺了好些日子才康复,一出院,孩子的父亲就提着斧子径直来到她家,要砍掉她的梨树,说留着这棵梨树终是祸害,不定谁家的孩子又会从树上掉下来。她觉得他这样做有些无理,四邻更是觉得他太过蛮横,自己的孩子贪嘴受了伤,怎么反倒怪起了别人。在人们的指责声中,他抡起的斧子落不下去,悻悻地作罢。
⑤这件事使她觉得很无趣,便生了去国外与丈夫团聚的念头,于是办了签证变卖房产。哪知道第一个跑来要买她房子的,竟是那个要砍掉她的梨树的男人。
⑥于是房子易了主,院子里的梨树便有了新的主人。新主人还是不容梨树存活,搬来的第一天就要将树砍倒,但被邻居们劝住了。他们说,这棵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大家习惯了看。
⑦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还是听了大家的劝,扔了斧子,放梨树一条生路。自此,梨树仍在院子里开花、结果,仍有四邻的孩子在围墙外打探,艳羡枝头的果实。但他却不容孩子们打这些果子的主意。他一发现有孩子在围墙外探头探脑或站在围墙上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他甚至去买了防护网安在围墙的上头。这样,一树的果实被罩在了围墙里,谁也够不着。孩子们都说他吝啬,邻居们也认为他太小家子气,不就几个梨吗,何必这样宝贝着。
⑧转眼就是秋凉,一树的梨黄澄澄的。他架了梯子,一个个摘下来。摘了一箩筐,又拆去了墙上的防护网。他将那些梨分装在许多塑料袋里,然后,一家一家地送,让四邻品尝。大家都说,原来这树上的梨不是酸的,原来会有这么甜。
⑨自此,梨树在院子里年复一年地生长,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围墙上的防护网也是安了拆,拆了安。没有孩子再打那些果实的主意并因摘果子而摔伤。每一年的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那一树果实的甘甜。他说,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那一树果实长成诱惑。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⑩他原来是想砍掉那棵树的,他觉得,他孩子的受伤,是梨树的过错。但后来他想通了,梨树并没有过错,错的是梨树的主人。它过去的主人是善良的,任由孩子们采摘果子,但恰恰如此,让那一树果实,成为了一树的诱惑,诱使孩子们学会了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诱使孩子们去遭遇因这种获得而带来的危险。
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
20.为什么说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
21.同样面对孩子们“打探”和“偷摘果子”的举动,梨树的“旧主人”和“新主人”的做法分别是怎样的?
“旧主人”的做法:   
“新主人”的做法:   
22.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⑴梨树的“旧主人”在让孩子们“得逞”的同时,自己也有了“收获”。她的“收获”是什么?
⑵第⑦段中写道“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他为什么会“犹豫了一阵”?
23.从第⑨段来看,“他的良苦用心”带来了哪些好的结果?
24.“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作者通过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20.梨树之所以 “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一方面是因为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的生长过程为小区增添了自然的美感,成为居民视觉上的点缀;另一方面,梨树承载着旧主人的善良与邻里间的温情,孩子们因果实而产生的欢乐互动也让梨树融入了小区的生活氛围,成为大家习惯且熟悉的存在,承载了小区的生活记忆与情感联结。
21.旧主人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孩子探头探脑时她会回屋,甚至故意敞开院门,看着孩子们偷摘果子发笑,满足于孩子们的得逞带来的快乐。;新主人发现孩子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买防护网安在围墙上头阻止孩子们够到果实,秋熟时摘下果实分装后一家家送给四邻品尝。
22.⑴旧主人的 “收获” 是看到孩子们因得逞而快乐时,自己内心也获得满足与快乐,这种快乐缓解了她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烦闷和寂寞,让她在独居生活中感受到被需要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 ⑵他 “犹豫了一阵” 是因为一方面他曾因孩子摘果摔伤而想砍掉梨树,对梨树心存芥蒂;另一方面,邻居们劝他留下梨树,认为梨树已成为小区风景,他在个人情绪与邻里意见之间权衡,最终选择听从邻居的劝告,暂时放下砍树的念头。
23.没有孩子再因摘果子而摔伤;每到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梨树果实的甘甜;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理解了他的做法;梨树得以年复一年生长,继续成为小区的风景,且不再成为诱惑孩子们的危险源头。
24.作者想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成熟的、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果实(或美好事物)能带来真正的甘甜与快乐;而那些因诱惑而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取的事物,往往会带来危险、伤害或不良后果,就像酸涩的果实一样,无法带来真正的美好。同时也启示我们,面对美好事物,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避免让其成为诱惑,否则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而恰当的管理与分享能让美好事物真正惠及他人。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①段提到 “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从自然景观角度,梨树的四季变化为小区带来了生机与美感;从人文角度,旧主人对孩子们摘果的包容让梨树成为邻里间善意互动的载体,孩子们的期待、居民的认可都让梨树超越了普通树木的意义,成为小区生活中具有情感价值的 “风景”。
故答案为:梨树之所以 “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一方面是因为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的生长过程为小区增添了自然的美感,成为居民视觉上的点缀;另一方面,梨树承载着旧主人的善良与邻里间的温情,孩子们因果实而产生的欢乐互动也让梨树融入了小区的生活氛围,成为大家习惯且熟悉的存在,承载了小区的生活记忆与情感联结。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②段明确描述旧主人的做法:“她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有孩子趴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的时候,她会回到屋里去…… 她甚至故意敞开了院门…… 她会躲在屋里看孩子们偷摘果子而发笑”。第⑦⑨段则写新主人:“一发现有孩子在围墙外探头探脑或站在围墙上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他甚至去买了防护网安在围墙的上头…… 他架了梯子,一个个摘下来…… 将那些梨分装在许多塑料袋里,然后,一家一家地送”。这些细节清晰区分了两者做法的不同。
故答案为:1. 旧主人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孩子探头探脑时她会回屋,甚至故意敞开院门,看着孩子们偷摘果子发笑,满足于孩子们的得逞带来的快乐。 2. 新主人发现孩子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买防护网安在围墙上头阻止孩子们够到果实,秋熟时摘下果实分装后一家家送给四邻品尝。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⑴旧主人 “守着梨树守着相思过日子”,孩子们的欢乐成为她生活的慰藉,“孩子们的得逞,也是她心里的一份满足和快乐”,这直接体现了她的 “收获” 是情感上的慰藉。⑵新主人最初因孩子受伤想砍树,“但被邻居们劝住了。他们说,这棵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大家习惯了看”,犹豫源于个人想法与邻里建议的冲突,最终妥协于邻里意见。
故答案为: ⑴旧主人的 “收获” 是看到孩子们因得逞而快乐时,自己内心也获得满足与快乐,这种快乐缓解了她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烦闷和寂寞,让她在独居生活中感受到被需要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 ⑵他 “犹豫了一阵” 是因为一方面他曾因孩子摘果摔伤而想砍掉梨树,对梨树心存芥蒂;另一方面,邻居们劝他留下梨树,认为梨树已成为小区风景,他在个人情绪与邻里意见之间权衡,最终选择听从邻居的劝告,暂时放下砍树的念头。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第⑨段明确提到没有孩子再打那些果实的主意并因摘果子而摔伤。每一年的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那一树果实的甘甜。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这些都是新主人做法带来的积极成果,既保障了安全,又维系了邻里分享的温情。
故答案为: 没有孩子再因摘果子而摔伤;每到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梨树果实的甘甜;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理解了他的做法;梨树得以年复一年生长,继续成为小区的风景,且不再成为诱惑孩子们的危险源头。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成熟的果实是甜的” 象征通过正当方式(如新主人的分享)获得的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 暗指因诱惑而用不正当手段(如偷摘)获取时可能遭遇的危险(孩子摔伤)与不良体验。这句话揭示了对待美好事物的正确态度:需合理引导,避免诱惑带来伤害,通过正当方式分享才能收获真正的甘甜。
故答案为:作者想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成熟的、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果实(或美好事物)能带来真正的甘甜与快乐;而那些因诱惑而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取的事物,往往会带来危险、伤害或不良后果,就像酸涩的果实一样,无法带来真正的美好。同时也启示我们,面对美好事物,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避免让其成为诱惑,否则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而恰当的管理与分享能让美好事物真正惠及他人。
三、作文(50分)
25.(2024八上·天等期中)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作家毕淑敏还说幸福需要提醒。幸福是清闲无事,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攫取与占有,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出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答案】范文:
桂花里的幸福
檐角的桂花又开了,细碎的金粒缀满枝头,风一吹,香气就漫了整个院子。我站在灶台前,学着奶奶的样子揉面团,恍惚间,又看见奶奶系着蓝布围裙的身影。
小时候,每到桂花飘香的时节,奶奶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桂树下摘花。她的手指粗糙却灵活,轻轻一捻, golden 的花瓣就落在竹篮里,像撒了一地星星。“囡囡乖,等奶奶把桂花酿成糖,就给你做桂花糕。” 她总这样笑着说,阳光落在她银白的发丝上,暖得像刚蒸好的糕。
那时的我总蹲在灶台边等,看奶奶把面团擀得薄薄的,撒上一层桂花糖,再卷成小小的卷儿。蒸笼冒起白汽时,整个屋子都飘着甜香。奶奶掀开笼盖的瞬间,我总会踮着脚伸手去够,她便笑着拍开我的手:“慢点儿,小心烫。” 第一块糕总要先塞到我嘴里,软糯的面团混着桂花的甜,是童年最暖的味道。
后来我去城里上学,奶奶每年都会寄来一罐桂花糖。去年秋天,奶奶生病住院,我回家照看她。病床前,她拉着我的手说:“今年没力气摘桂花了,你爱吃的糕……” 我打断她:“奶奶,我学做给你吃。”
我按照记忆里的步骤揉面、撒糖,可总觉得不如奶奶做的香。奶奶在一旁指挥:“面团要揉到光溜溜的,糖要撒得匀才甜。” 我笨手笨脚地操作,她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当我把蒸好的糕递到她嘴边,她咬了一小口,眼里闪着光:“比奶奶做的还香。” 那一刻,看着她满足的样子,我忽然懂了,幸福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把爱变成对方眼里的甜。
如今奶奶的身体渐渐好起来,檐角的桂花依旧年年盛开。我常常和她一起摘花、做糕,香气里藏着的,是祖孙俩心照不宣的暖。原来幸福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烟火里,在彼此牵挂的时光里。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幸福” 展开,中心话题是幸福的多元内涵与获取方式,通过列举幸福是感觉、心境、体验,以及清闲、创业、亲情、友情等具体场景中的幸福形态,强调幸福的主观性与多样性,体裁为引导性文字,为写作提供广阔思路。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 “幸福是一种感觉、心境、体验” 点明幸福的主观性,“清闲无事、艰苦创业”“书山寻宝、亲近自然” 体现幸福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呈现,“父亲的草帽、妈妈的呼唤、朋友的鲜花” 则聚焦亲情友情中的温暖瞬间,说明幸福既可以是个人感悟,也可以是人际互动中的温暖,内涵丰富且贴近生活。②写作时可选择记叙文或议论文。记叙文可通过具体故事展现幸福场景,如亲情中的小事、成长中的小确幸;议论文可探讨幸福的真谛,分析如何感知幸福。思路上,开头可由某个场景或问题引出对幸福的思考,中间用 1 - 2 个典型事例(如家人的关怀、助人的快乐、奋斗后的满足)具体呈现,重点刻画细节与心理感受,结尾总结幸福的内涵或感悟。误区需避免:内容空洞,缺乏具体事例支撑;对幸福的理解片面,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结构松散,没有明确的情感线索或论证逻辑。
【立意提取】
1.幸福藏在烟火里
2.那声呼唤里的幸福
3.幸福是并肩的脚印
【点评】范文以 “桂花糕” 为线索串联祖孙温情,选材贴近生活,细节生动。通过摘桂花、做糕、病床前学做糕等场景,刻画奶奶的慈爱与 “我” 的成长,将幸福具象化为桂花的香气、祖孙的互动。结尾升华幸福在平凡烟火与彼此牵挂中的内涵,情感真挚。全文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语言流畅自然,于细微处见真情。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