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诗,掌握“峨、眉、羌、溪、渝”等字词的读音与含义。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意象串联分析,梳理诗歌叙事线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创作背景,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深层原因,提升批判性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美,感受唐诗的意境营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少年意气。归纳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共性,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情结”。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通过地名转换(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展现的时空变化。2.分析“月”作为核心意象的贯穿作用,把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思乡主旨。难点:1.体会“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思君不见”中“君”的不同指代对象。2.理解“秋夜行船”的动态场景与诗人“仗剑远游”的豪情、乡愁之间的矛盾统一。教学过程1. 导入情境创设:展示李白《月下独酌》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提问:“月亮在李白的诗中常扮演什么角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25岁时的‘月亮’,看看这轮‘峨眉山月’承载了怎样的故事。”背景铺垫:简述李白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经历,点明此诗是他出蜀途中的作品。2. 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蜀道难》《将进酒》等。写作背景:开元十二年(724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地,沿长江东下,途经峨眉山时写下此诗,抒发离乡不舍与对未来的憧憬。3. 朗读指导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语调提示:前两句平缓舒展(绘景),后两句稍带急切(叙事),末句“思君不见”语速放缓,重读“思”字(抒情)。4. 字词检测重点字词:峨(é)眉:山名,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平羌(qiāng):江名,即青衣江,流经峨眉山。渝(yú)州:今重庆,唐代西南重镇。互动游戏:通过“诗句填空”“地名连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巩固记忆。5. 诗文译文与赏析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悬秋空;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波流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思念的人(或故乡)却看不见了,我顺流而下前往渝州。诗句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象叠加:“山月”“秋夜”“江水”构成清幽意境,“流”字暗写行船动态。视角转换:从仰望山月到俯视江影,空间感立体。“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叙事线索:以“清溪→三峡→渝州”的行程为线,暗含时间推移(夜发→下渝州)。情感张力:“思君不见”将乡愁与江行的漂泊感结合,余韵悠长。6. 主体情感分析情感基调:既有少年远游的豪情,又有对故乡(或友人)的淡淡思念。矛盾统一:“向三峡”“下渝州”的急切行程,与“思君不见”的缠绵不舍形成对比,展现李白复杂的内心世界。7. 课堂总结结构梳理: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月”为线索,串联“景—行—情”,语言凝练却画面完整。主旨升华:此诗是李白早期漫游诗的代表作,体现盛唐文人“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与“仗剑走天涯”的浪漫精神。8. 作业设计基础作业:默写全诗并批注意象(必做)。提升作业:结合“月”的意象,对比赏析《静夜思》与本诗的乡愁表达差异(选做)。拓展作业:以“家乡的某一处景物”为题,仿写“地名+景物+情感”的三行短诗(选做)。9. 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李白)景:山月、秋夜、江水 情:豪情(远游)行:清溪→三峡→渝州 乡愁(思君)↓(线索)月亮(意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