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两种电荷 分层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 两种电荷 分层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资源简介

第1节 两种电荷
@基础练 逐点通关
1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如图所示,小明用丝绸跟两根玻璃棒摩擦后,手持其中的一根玻璃棒靠近另一根被吊起的玻璃棒,观察到另一根玻璃棒被推开,该现象可以初步说明(   )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D.玻璃棒带有正电荷
2.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纸屑.下列现象中“吸”的科学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
A.挤压后的塑料吸盘“吸”在瓷砖上
B.削平的铅柱挤压后会“吸”在一起
C.干手搓开的新塑料袋“吸”在手上
D.装在教室内的窗帘被“吸”出窗外
3.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选填“正”或“负”)电,将它靠近轻小的泡沫小球,它们互相吸引,则小球的带电情况是: ;如图所示,将它与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 .
2 摩擦起电的原因
4.【教材习题改编】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大小和电子电荷相等的正电荷,若1个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 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锡原子原子核外有25个电子
B.锡原子原子核所带电荷量为2.56×10-17C
C.锡原子可以失去一个电子对外显负电
D.金属锡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电荷量相等
5.【物理观念】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由于(   )
A.电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上
C.原子核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D.原子核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上
3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
A.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荡
B.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
C.地毯中夹杂不锈钢导电纤维
D.电视机屏幕会吸附灰尘
7.静电喷涂利用了静电现象,其喷涂原理如图所示,被喷涂的工件带正电.工作时,静电喷涂的喷枪接高压电源,雾化后的涂料微粒通过枪口时由于 (选填“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带 电,又由于 而均匀散开后吸附在工件上.
@提升练 融会贯通
8.【易错题】甲、乙、丙三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已知丙球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球均带正电
B.甲、乙两球均带负电
C.甲球带负电,乙球一定带正电
D.甲球带负电,乙球可能不带电
9.如图所示的“静电章鱼”实验,用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然后把塑料丝往空中抛出后将塑料管放在下面,此时塑料丝静止在空中,形状像章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用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塑料管带了电
B.用摩擦的方法使塑料管分子发生转移而带电
C.塑料丝和塑料管由于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D.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10.【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复印机里出来的纸页粘在一起难以分开,这是因为纸张摩擦而带上了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在整理年代久远的古书,为了防止翻动时损坏书页,需要先给书“充电”使书页分开,该方法利用了 的原理.
11.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玻璃板上的碎纸屑,观察到碎纸屑被玻璃棒吸引,接触玻璃棒后,过一会碎纸屑又“跳离”玻璃棒,碎纸屑被吸引后又“跳离”玻璃棒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练 学科素养
12.【科学探究】学习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之后,爱思考的小华同学提出了新的问题,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于是提出了以下两个猜想:
猜想①:可能与两电荷之间的距离有关.
猜想②:可能与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多少有关.
为了探究猜想①,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M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细线上的同一个轻质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时所受作用力的大小.
(1)图中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通过 显示出来的,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称之为 (选填“类比法”“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细线上的小球应选用 (选填“小钢球”或“塑料泡沫小球”).
(2)通过观察如图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探究猜想②,小华同学要进行的下一步实验操作是 .第1节 两种电荷
@基础练 逐点通关
1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如图所示,小明用丝绸跟两根玻璃棒摩擦后,手持其中的一根玻璃棒靠近另一根被吊起的玻璃棒,观察到另一根玻璃棒被推开,该现象可以初步说明( A )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D.玻璃棒带有正电荷
2.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纸屑.下列现象中“吸”的科学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C )
A.挤压后的塑料吸盘“吸”在瓷砖上
B.削平的铅柱挤压后会“吸”在一起
C.干手搓开的新塑料袋“吸”在手上
D.装在教室内的窗帘被“吸”出窗外
3.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负 (选填“正”或“负”)电,将它靠近轻小的泡沫小球,它们互相吸引,则小球的带电情况是: 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如图所示,将它与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
2 摩擦起电的原因
4.【教材习题改编】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大小和电子电荷相等的正电荷,若1个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 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锡原子原子核外有25个电子
B.锡原子原子核所带电荷量为2.56×10-17C
C.锡原子可以失去一个电子对外显负电
D.金属锡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电荷量相等
5.【物理观念】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由于( A )
A.电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上
C.原子核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D.原子核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上
3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A )
A.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荡
B.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
C.地毯中夹杂不锈钢导电纤维
D.电视机屏幕会吸附灰尘
7.静电喷涂利用了静电现象,其喷涂原理如图所示,被喷涂的工件带正电.工作时,静电喷涂的喷枪接高压电源,雾化后的涂料微粒通过枪口时由于 得到 (选填“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带 负 电,又由于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而均匀散开后吸附在工件上.
@提升练 融会贯通
8.【易错题】甲、乙、丙三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已知丙球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甲、乙两球均带正电
B.甲、乙两球均带负电
C.甲球带负电,乙球一定带正电
D.甲球带负电,乙球可能不带电
9.如图所示的“静电章鱼”实验,用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然后把塑料丝往空中抛出后将塑料管放在下面,此时塑料丝静止在空中,形状像章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用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塑料管带了电
B.用摩擦的方法使塑料管分子发生转移而带电
C.塑料丝和塑料管由于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D.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10.【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复印机里出来的纸页粘在一起难以分开,这是因为纸张摩擦而带上了 异种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在整理年代久远的古书,为了防止翻动时损坏书页,需要先给书“充电”使书页分开,该方法利用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的原理.
11.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玻璃板上的碎纸屑,观察到碎纸屑被玻璃棒吸引,接触玻璃棒后,过一会碎纸屑又“跳离”玻璃棒,碎纸屑被吸引后又“跳离”玻璃棒的原因是什么?
答: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玻璃棒带电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将碎纸屑吸引,这些纸屑也带上了和玻璃棒相同的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碎纸屑又“跳离”玻璃棒.
@拓展练 学科素养
12.【科学探究】学习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之后,爱思考的小华同学提出了新的问题,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于是提出了以下两个猜想:
猜想①:可能与两电荷之间的距离有关.
猜想②:可能与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多少有关.
为了探究猜想①,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M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细线上的同一个轻质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时所受作用力的大小.
(1)图中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通过 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小 显示出来的,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称之为 转换法 (选填“类比法”“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细线上的小球应选用 塑料泡沫小球 (选填“小钢球”或“塑料泡沫小球”).
(2)通过观察如图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在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电荷间的距离越小,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大 .
(3)为了探究猜想②,小华同学要进行的下一步实验操作是 保持电荷之间的距离不变,换用电荷量不同的电荷重新做实验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