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2024八上·扶绥期中)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湛蓝(zhàn) 溃退(guì) 绯红(fěi) 窥谷忘反(kuī)
B.窒息(zhì) 翘首(qiáo) 畸形(qī) 殚精竭虑( dàn)
C.锃亮(zèng) 凛冽(lǐn) 蛮横 (hèng) 藏污纳垢(gòu)
D.镌刻(xié) 蒙昧(mèi) 一绺(liǔ) 屏息敛声(liǎn)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A.“溃退” 的 “溃” 正确注音应为 “kuì”,而非 “guì”;“绯红” 的 “绯” 正确注音是 “fēi”,不是 “fěi”,该选项存在两处注音错误。
B.“畸形” 的 “畸” 正确注音为 “jī”,并非 “qī”;“殚精竭虑” 的 “殚” 正确注音是 “dān”,不是 “dàn”,此选项同样有两处注音错误。
C.“锃亮(zèng)”“凛冽(lǐn)”“蛮横(hèng)”“藏污纳垢(gòu)” 的字形均正确,注音也完全准确,没有错误。
D.“镌刻” 的 “镌” 正确注音应为 “juān”,而非 “xié”,存在一处注音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2024八上·扶绥期中)下面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耳欲聋 正襟危坐 锐不可挡 颔首低眉
B.眼花缭乱 鹤立鸡群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C.诚惶诚恐 任劳任怨 杳无消息 粗制乱造
D.摧枯拉朽 广袤无垠 抑扬顿挫 暗然失色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BC.不存在错别字。
D.“暗然失色” 的正确写法是 “黯然失色”,“黯” 有阴暗、暗淡的意思,“黯然失色” 指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暗” 字在此处为错别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2024八上·扶绥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考试实在考得太糟糕,自试卷发下来起,他就郁郁寡欢,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B.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在公共场所吸烟、脱鞋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疾。
D.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CD. 恰当 。
B. “锐不可当” 指锋利的不可阻挡,通常用来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是褒义词,而句中描述的是水资源短缺这一负面影响,用 “锐不可当” 来修饰不恰当,此处应使用带有消极意味的词语,如 “日益严重” 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4八上·扶绥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为者。
B.在央视的文化节日《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C.广安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 A.句子结构完整,语义清晰,“不仅…… 更是……” 这组关联词使用恰当,准确地阐述了中国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承担的不同角色,没有语病。
B.“在…… 中,通过…… 使……” 的句式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 “通过” 或者 “使”,让句子主语得以明确。
C.“开展与策划” 语序不当,应先 “策划” 后 “开展”,这样才符合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
D.“防止…… 不再发生” 双重否定表意错误,应删去 “不再”,改为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以正确表达避免事件出现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2024八上·扶绥期中)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比赛展示了人工智能有深层学习的技术。
②这个技术,可能影响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围棋。
③2016年3月,人类与人工智能里程碑式的对决在围棋领域进行。
④接下来的比赛中,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扳回一局,但最终以一胜四负落败。
⑤在万众瞩目之下,“阿尔法狗”首战告捷。
A.③④⑤②① B.④②①③⑤ C.③⑤④①② D.②①④③⑤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首先,③句 “2016 年 3 月,人类与人工智能里程碑式的对决在围棋领域进行” 点明了事件的时间、主体和领域,是整个事件的开端,应作为首句。接着,⑤句 “在万众瞩目之下,‘阿尔法狗’首战告捷” 承接③句,描述了对决开始后的首场结果。之后,④句 “接下来的比赛中,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扳回一局,但最终以一胜四负落败” 按照比赛进展顺序,讲述了后续比赛的情况及最终结果。然后,①句 “这个比赛展示了人工智能有深层学习的技术” 是由比赛结果引发的对技术的说明。最后,②句 “这个技术,可能影响已有 4000 多年历史的围棋” 进一步阐述该技术对围棋领域的潜在影响,逻辑连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6.(2024八上·扶绥期中) 古诗默写
(1)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句子是:   ,   。
(3)《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
【答案】(1)馨香盈怀袖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馨。
(2)出自《野望》,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王绩在诗中描绘了傍晚野外的萧瑟景象,“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通过写与周围人互不相识、只能长啸怀念古代隐士,抒发了自己孤独抑郁、无人理解的情感,需结合全诗意境记忆。
(3)出自《钱塘湖春行》,考查对早春景色描写的诗句的掌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以 “乱花”“浅草” 细致描绘了西湖早春花草初萌、生机勃勃的美景,体现了春天的清新与活力,需抓住 “早春花草美景” 这一提示准确默写。
以上题目均需在理解诗句含义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避免写
故答案为:(1) 馨香盈怀袖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7.(2024八上·扶绥期中)名著阅读。
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 (  )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红星照耀中国》题目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东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斯诺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态度温和的人。
D.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海东,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院的老师,他富有革命理想,想方设法提高苏区的教育水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A.《红星照耀中国》确实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所著的不朽经典名著,该书真实且全面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让世界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
B.“红星” 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其照耀的范围并非仅仅是中国东北,而是全中国,所以该选项错误。
C.斯诺在与周恩来接触中发觉,周恩来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态度温和的人,但周恩来并非 “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实际上,周恩来曾是教会学校的高材生,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参与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故该选项错误。
D.提及的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是徐特立,他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院的老师,致力于提高苏区教育水平。而徐海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并非教育委员,此选项混淆了人物信息,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024八上·扶绥期中)综合性学习。
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它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现实空间里,我们除了用语言来交流,更多地还得借助其他工具。而在网络上,我们唯一依据的就是语言,语言的功能被网络发挥到极限。可以说,网络就是语言世界。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网络语言孕育于自然语言的母体,又与民族语言有着血脉的联系,它在语言形式上虽然有所突破,但它不可能脱离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又与现实语言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它既要受现实语言的制约,同时又对现实语言施加着影响。
8.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9.你是怎么看待网络语言的 把你的看法写在下面。
【答案】8.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关系,指出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孕育于自然语言且与民族语言有血脉联系,虽在形式上有突破但不脱离现实语言基本规律,同时与现实语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9.我认为网络语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语言是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在语言形式上有所突破,生动活泼、简洁形象,能快速传递信息和情感,适应了网络传播的快节奏,比如一些流行的网络词汇能精准表达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增强了交流的趣味性和效率。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网络语言随意性强,违背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可能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尤其是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容易影响他们对规范语言的掌握。但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处于互动中,它受现实语言制约,也会对现实语言产生影响,我们应理性看待,既要认识到它在网络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也要规范使用,避免过度滥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在不脱离语言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交流价值。
【知识点】见解表述;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8.【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文段开篇先说明网络与现实是不同话语体系,网络中语言功能被发挥到极限,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接着通过 “同时”“另一方面” 等关联词,进一步阐述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联系:它源于自然语言,与民族语言相关,不脱离现实语言规律,且二者处于互动过程,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概括时需涵盖网络语言的地位、与现实语言的渊源及互动关系,全面梳理文段核心内容。
故答案为: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关系,指出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孕育于自然语言且与民族语言有血脉联系,虽在形式上有突破但不脱离现实语言基本规律,同时与现实语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9.【分析】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 看待网络语言需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结合文段中 “语言功能被网络发挥到极限”“形式上有所突破”,可阐述其在网络交流中的便捷性、趣味性和表达力。消极方面,依据 “不可能脱离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指出部分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对语言规范的影响。同时结合 “互动过程”“相互制约影响”,强调应理性对待,既要利用其优势,又要规范使用,平衡网络语言的灵活性与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全面客观地表达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故答案为: 我认为网络语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语言是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在语言形式上有所突破,生动活泼、简洁形象,能快速传递信息和情感,适应了网络传播的快节奏,比如一些流行的网络词汇能精准表达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增强了交流的趣味性和效率。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网络语言随意性强,违背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可能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尤其是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容易影响他们对规范语言的掌握。但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处于互动中,它受现实语言制约,也会对现实语言产生影响,我们应理性看待,既要认识到它在网络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也要规范使用,避免过度滥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在不脱离语言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交流价值。
二、阅读理解(44分)
(2024八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11.从内容上看,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0.【乙】诗一、二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描绘了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遮暗了连绵的雪山,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的壮阔而苍凉的边塞景象。这样的写景渲染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荒凉与壮阔,烘托出戍边将士所处环境的艰苦,同时通过 “孤城”“遥望玉门关” 的描写,暗示了戍边将士远离家乡、孤守边疆的孤寂处境,为后文抒发将士们不畏艰难、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做了铺垫,突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决心。
11.【甲】诗《使至塞上》通过 “单车欲问边”“征蓬出汉塞” 等描写,流露出诗人作为使者出使边塞时的孤独、漂泊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则在描绘壮丽边塞风光的同时,蕴含着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叹以及内心的豁达与苍凉。整首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出使边塞的所见所感,带有孤寂、怅惘之情,同时也有对边塞壮阔景色的欣赏。【乙】诗《从军行》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直抒胸臆,展现了戍边将士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历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但不打败敌人绝不还乡的坚定决心和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情感激昂豪迈,充满了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 以 “长云”“暗雪山” 勾勒出边塞天空阴沉、雪山被遮蔽的景象,营造出苍茫、压抑的氛围;次句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的 “孤城” 点出戍边之地的孤立,“遥望玉门关” 则体现出边疆的遥远和将士们对远方的遥望。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自然风貌,更从环境的恶劣和地理位置的偏远,侧面烘托出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和内心的孤寂,而这种艰苦环境的铺垫,更能凸显将士们在如此境遇下依然坚守的可贵,为后文 “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壮志豪情蓄势。
故答案为: 【乙】诗一、二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描绘了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遮暗了连绵的雪山,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的壮阔而苍凉的边塞景象。这样的写景渲染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荒凉与壮阔,烘托出戍边将士所处环境的艰苦,同时通过 “孤城”“遥望玉门关” 的描写,暗示了戍边将士远离家乡、孤守边疆的孤寂处境,为后文抒发将士们不畏艰难、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做了铺垫,突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决心。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甲】诗中,王维以 “征蓬”“归雁” 自比,暗示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漂泊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虽描绘了边塞的雄浑壮阔之景,体现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叹,但整体情感中仍带有出使边塞的孤寂与怅惘,更多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乙】诗中,王昌龄通过 “黄沙百战穿金甲” 描绘了将士们经历的无数次战斗和艰苦历程,“不破楼兰终不还” 则直接抒发了将士们不战胜敌人绝不还乡的决心,情感集中在对戍边将士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歌颂上,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和强烈的报国之志,与【甲】诗的个人孤寂与豁达赞叹形成鲜明对比。
故答案为: 【甲】诗《使至塞上》通过 “单车欲问边”“征蓬出汉塞” 等描写,流露出诗人作为使者出使边塞时的孤独、漂泊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则在描绘壮丽边塞风光的同时,蕴含着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叹以及内心的豁达与苍凉。整首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出使边塞的所见所感,带有孤寂、怅惘之情,同时也有对边塞壮阔景色的欣赏。【乙】诗《从军行》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直抒胸臆,展现了戍边将士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历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但不打败敌人绝不还乡的坚定决心和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情感激昂豪迈,充满了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2024八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沧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①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③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 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①曩(nǎng):从前。②锥(gòu):雉鸡叫。③天机:天性。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冈”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矣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 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②肉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12.C
13.D
14.①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不是你天性清新高雅,我怎么能用这不紧要的事务相邀呢?
15.【甲】文中 “猿鸟乱鸣” 通过描写猿鸟的鸣叫,营造出清晨山林中生机勃勃的氛围,衬托出山川景色的优美灵动,让读者感受到山川之美的盎然生机,从听觉角度展现了 “欲界之仙都” 的活力。【乙】文中 “吠声如豹” 描写深巷中狗的叫声像豹子一样,以动衬静,突出了夜晚山村的寂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同时也增添了一丝山野的荒僻之感,与后文回忆往昔携手赋诗的情景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当下独坐时的宁静与对友人的思念。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夜晚登上华子冈,辋川的水波荡漾,和月亮一同上下浮动。寒冷的山间远处的灯火,在树林外面忽明忽暗。幽深的小巷里,寒冷中狗的叫声像豹子一样。村庄里夜晚舂米的声音,又和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自坐着,童仆也安静不语,常常思念从前和你携手吟诵诗歌,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来到清澈的溪流边的情景。等到春天到来,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可以观赏,轻捷的鲦鱼跳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展开翅膀,露水打湿青色的水边高地,麦田里清晨传来雉鸡的叫声。这美好的时光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同游览吗?如果不是你天性清新高雅,我怎么能用这不紧要的事务来邀请你呢?然而这当中有深深的乐趣啊。
12.A. “上使外将兵” 的 “外” 是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B. “其一犬坐于前” 的 “犬” 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C.“腰白玉之环” 的 “腰” 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与 “夜” 的名词作状语用法不同,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的 “日” 是名词作状语,“每天”,这三个选项的加点词用法都与 “夜” 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
故答案为:C
13.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的 “是” 表判断,“是”;②“然是中有深趣矣” 的 “是” 是代词,“这”,二者意义不同。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 “与” 是 “参与,这里指欣赏” 的意思;②“与月上下” 的 “与” 是 “和” 的意思,意义不同。
C.①“复与疏钟相间” 的 “间” 是 “间隔,交错” 的意思;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的 “间” 是 “参与” 的意思,意义不同。
D.①“倘能从我游乎” 的 “从” 是 “跟随” 的意思;②“请从吏夜归” 的 “从” 也是 “跟随” 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同
故答案为:D
14.【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夕日” 指夕阳,“欲颓” 是 “快要落山” 的意思,“颓” 在这里是 “坠落” 的意思。“沉鳞” 指水中潜游的鱼,“鳞” 代指鱼,“竞跃” 是 “争相跳出” 的意思。翻译时要准确把握 “颓” 的含义和 “沉鳞” 的借代用法,将句子翻译得通顺自然,体现出傍晚时分水中鱼儿活跃的景象。 ②“非” 表示 “如果不是”,“子” 是 “你” 的意思,“天机清妙者” 指 “天性清新高雅的人”。“岂能” 是 “怎么能” 的意思,“以” 是 “用” 的意思,“不急之务” 指 “不紧要的事务”,“相邀” 是 “邀请你” 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反问句式 “岂能……” 的表达,准确传达出作者对裴秀才的赞赏以及邀请的诚意,同时体现出事务的不急与情谊的深厚。
故答案为:①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不是你天性清新高雅,我怎么能用这不紧要的事务相邀呢?
1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甲】文以 “山川之美” 为核心,“猿鸟乱鸣” 出现在 “晓雾将歇” 之时,是清晨山林苏醒的声音,这些声音让寂静的山林变得热闹,充满生机,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等视觉描写相结合,全方位展现山川的美景,凸显 “仙都” 的活力。【乙】文描写的是夜晚登华子冈的情景,“吠声如豹” 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狗叫声反衬出山村夜晚的安静,同时这种略带野性的声音也符合山野环境的特点,营造出清幽的氛围,为后文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喜爱做铺垫,与【甲】文通过声音展现生机的作用不同。
故答案为: 【甲】文中 “猿鸟乱鸣” 通过描写猿鸟的鸣叫,营造出清晨山林中生机勃勃的氛围,衬托出山川景色的优美灵动,让读者感受到山川之美的盎然生机,从听觉角度展现了 “欲界之仙都” 的活力。【乙】文中 “吠声如豹” 描写深巷中狗的叫声像豹子一样,以动衬静,突出了夜晚山村的寂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同时也增添了一丝山野的荒僻之感,与后文回忆往昔携手赋诗的情景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当下独坐时的宁静与对友人的思念。
(2024八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16.“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⑴①   ,波澜顿起。
⑵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⑶②   ,波澜又起。
17.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18.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1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6.儿子提出要吃蜗牛,母亲感到愕然;母亲端上 “蜗牛汤”,“我” 和儿子都很困惑,后来才知是蛤蜊汤且蜗牛已被放生
17.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母亲对蜗牛的精心照料,如将蜗牛安置在漂亮茶叶盒、垫潮湿细沙、放在窗台晒太阳、守着怕丢、剁嫩菜心喂养等。这一段的作用是:一方面具体展现了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和用心,体现出母亲在蜗牛身上寄托的情感,为后文母亲与蜗牛建立深厚感情、儿子想吃蜗牛时母亲的矛盾心理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母亲因父亲去世后的寂寞,蜗牛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寄托和乐趣,解释了母亲为何对蜗牛有特殊感情,丰富了母亲的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
18.以 “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为例,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使眼色” 这一细微动作,暗示母亲不希望 “我” 拆穿 “蜗牛汤” 的真相,既不想让儿子因之前想吃蜗牛的想法感到愧疚,也想维护自己对儿子的善意回应,同时体现了母亲的聪慧和对儿子的疼爱,以及她内心深处对蜗牛的珍视和对这份小乐趣的守护,无需言语便能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复杂而细腻的心理。
19.①主题一:展现老年人的孤独与情感寄托。父亲去世后母亲感到寂寞,蜗牛的出现让她有了精心照料的对象,她与蜗牛进行无言的心灵交流,将情感寄托在蜗牛身上,甚至放生后仍继续喂养,当再次看到蜗牛时 “满面异彩”,体现了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和在小生命中寻找慰藉的状态。②主题二:体现亲情的温暖与理解。“我” 向儿子讲述母亲的不易,让儿子明白蜗牛对奶奶的意义,儿子不再盼着吃蜗牛;母亲用蛤蜊汤回应儿子的愿望,既满足儿子又守护蜗牛,这些情节展现了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爱与包容,传递出亲情中的温暖。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开篇母亲养蜗牛,生活平静,直到儿子突然提出想吃蜗牛,“母亲愕然”,这是第一个波澜,打破了母亲与蜗牛间的平静相处。随着蜗牛长大,儿子再次要求吃蜗牛,母亲默不作答,之后母亲端上 “蜗牛汤”,“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营造出紧张困惑的氛围,这是情节的又一波动,而后续揭示是蛤蜊汤且蜗牛被放生,让波澜得以化解,这两个情节节点清晰展现了故事的起伏。
故答案为: ①儿子提出要吃蜗牛,母亲感到愕然 ②母亲端上 “蜗牛汤”,“我” 和儿子都很困惑,后来才知是蛤蜊汤且蜗牛已被放生
17.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该段细致描绘了母亲照料蜗牛的行为,直观体现母亲的用心;从结构上,这些细节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母亲的精心照料让读者理解她对蜗牛的感情之深,当儿子提出吃蜗牛时,母亲的 “愕然” 和 “默不作答” 才更合理。同时,结合前文母亲的寂寞,这段描写凸显了蜗牛对母亲的重要性,是情感寄托的载体,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故答案为: 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母亲对蜗牛的精心照料,如将蜗牛安置在漂亮茶叶盒、垫潮湿细沙、放在窗台晒太阳、守着怕丢、剁嫩菜心喂养等。这一段的作用是:一方面具体展现了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和用心,体现出母亲在蜗牛身上寄托的情感,为后文母亲与蜗牛建立深厚感情、儿子想吃蜗牛时母亲的矛盾心理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母亲因父亲去世后的寂寞,蜗牛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寄托和乐趣,解释了母亲为何对蜗牛有特殊感情,丰富了母亲的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
18.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画心理的重要手段。母亲在 “我” 瞪儿子、儿子辩解时 “使眼色”,这一动作包含多重含义:阻止 “我” 追问,避免儿子尴尬;暗示这汤有特殊情况;传递出她对儿子的包容和对蜗牛的保护。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母亲的心思缜密和情感细腻,比直接描写心理更含蓄且有感染力。
故答案为: 以 “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为例,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使眼色” 这一细微动作,暗示母亲不希望 “我” 拆穿 “蜗牛汤” 的真相,既不想让儿子因之前想吃蜗牛的想法感到愧疚,也想维护自己对儿子的善意回应,同时体现了母亲的聪慧和对儿子的疼爱,以及她内心深处对蜗牛的珍视和对这份小乐趣的守护,无需言语便能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复杂而细腻的心理。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 从母亲的角度,她的寂寞、对蜗牛的照料与情感投入,直接体现了老年人对情感寄托的需求。从 “我” 和儿子的角度,“我” 对儿子的教育、儿子的转变以及母亲对儿子的善意回应,都凸显了亲情中的理解与温暖,两个主题分别从老年人个体情感和家庭亲情层面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涵。
故答案为: ①主题一:展现老年人的孤独与情感寄托。父亲去世后母亲感到寂寞,蜗牛的出现让她有了精心照料的对象,她与蜗牛进行无言的心灵交流,将情感寄托在蜗牛身上,甚至放生后仍继续喂养,当再次看到蜗牛时 “满面异彩”,体现了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和在小生命中寻找慰藉的状态。②主题二:体现亲情的温暖与理解。“我” 向儿子讲述母亲的不易,让儿子明白蜗牛对奶奶的意义,儿子不再盼着吃蜗牛;母亲用蛤蜊汤回应儿子的愿望,既满足儿子又守护蜗牛,这些情节展现了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爱与包容,传递出亲情中的温暖。
(2024八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一生有涯,一念无限
周海亮
傍晚,小王来到一个报摊,看到当天的本地晚报,就习惯地把报纸抓在手里,卷成筒,然后从口袋里往外掏钱。不过,掏来掏去,却只掏出了五毛钱,而一份晚报,要六毛钱。
卖报纸的是个老太太,年纪和小王母亲差不多,而且,模样也差不多,佝偻着背,满脸皱纹,眼睛浑浊而没有光泽。
小王用商量的语气说:“大妈,五毛钱行不行 ”
“不行。五毛钱卖给你的话,我会赔五分钱的!”老人声音很轻,但说得很干脆。
小王想了想,说:“那好吧,我拿五毛钱,只买这份晚报的B叠第二版。”说着,他把手中的报纸展开,抽出其中的一张,卷成筒,把剩下的报纸还给老人,讨好似的说,“大妈,这版反正也没几个人喜欢看,剩下这沓,您还可以再卖五毛钱!”
“那不行,没有这样的规矩。”
“真的不行 ”
“真的不行。”
小王似乎受到重重的一击,有点绝望了。上午,他去了三个用工单位,可无一例外遭到了拒绝。几天来,他一直被拒绝。仿佛全世界都在拒绝他,包括面前这位极像自已母亲的老人。仿佛什么都可以拒绝他,爱情、工作、温饱、尊严,甚至一份晚报的B叠。
小王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说道:“大妈,我几乎天天都来买您的报纸,明天我肯定还会再来。”
“可是我不能赔五分钱。”老人说着向他摊开手,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小王很想告诉老人,这五毛钱,是他的最后财产,可是他忍住了。他把手里的报纸筒展开,飞快地扫了一眼,似乎要记住点什么,然后慢慢放回报摊,转身要走。
老人突然问:“你是想看招聘广告吧 ”
小王忙停下脚步,答道:“是的。’
但老人只是冲他笑笑,说:“知道了,你走吧。”
小王伤心地回去了....
晚报B叠第二版,满满的全是招聘广告,汇集了他的全部希望呀。可希望没有了,因为没有新的晚报,明天,他再也没有新的应聘单位。怎么办 小王突然想起有家公司最近在招聘职员,可他一直不敢去试.....
第二天,小王咬咬牙,硬着头皮去那家公司应试。结果出乎意料,他居然被录取了!
当天小王就搬到了公司宿舍。他迅速告别了旧的住所、旧的容颜和旧的心情。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接下来半个月,小王整天快乐地忙碌着.....
一个周末,小王难得空闲下来,一个人在街上慢慢散步,不知不觉,竟拐进了原来住的那条小街。他看到了那个报摊,还有老人。老人也看到了他,还向他招手。小王走过去,老人问:“今天要买晚报吗 ”
小王站在老人面前,坚定地摇摇头说:“不买!而且,从今往后,我再也不会买您的晚报了!”说完这些话,他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报复的快感。
老人似乎并没有听懂小王的话,只是从报摊下取出厚厚一沓纸。她把那沓纸卷成筒,递给小王,说:“你不是想看招聘广告吗 这个给你。”
小王怔了怔。他发现,那是一沓正面写满了字的十六开稿纸。老人所说的招聘广告是用铅笔写在反面上的,每一张纸上都写得密密麻麻。
小王问:“这都是您写的 ”
老人笑着说:“是的。知道你在找工作,就帮你抄下来。本来只想给你抄那一天的,可是这半个月,你一直没来,就抄了半个月。只怕有些已经过时了吧 ”
小王看着老人,张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五毛钱真的不能卖给你,”老人解释说,“那样我真的会赔五分钱。”小王鼻子一酸,低下了头。他慢慢翻着那厚厚的一沓纸。那些字很笨拙,却认真而工整,像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作品。
老人咧着嘴,不好意思地说:“能看懂吗 我只念到二年级,好些字都不认识,只能照着样子画....”
小王盯着老人浑浊却似乎闪烁着光泽的眼睛,眼泪止不住地滚落下来......
20.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情节 买报缺钱 ①    再求被拒 应聘成功 ③    发现真相
心情 讨好 绝望 ②    快乐 爽快 ④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卖报纸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2.文章中“小王看着老人,张张嘴,却说不出话来”。请你写出小王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_
23.文中句子“他把手里的报纸筒展.....转身要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4.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老人的眼睛,请你说说作者这么写的目的。
【答案】20.提议单买一版;伤心;报复拒买;愧疚感动
21.卖报纸的老人是一个坚守原则、善良热心且认真执着的人。
22.大妈,对不起!我之前太不懂事了,错怪了您,还说再也不买您的报纸,我真的很愧疚。
23.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细腻展现了小王的无奈与失落,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24.通过前后眼睛描写的对比,凸显老人内在品质,深化主题并体现小王情感变化。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开篇,小王因钱不够无法购买晚报,于是提出 “只买这份晚报的 B 叠第二版” 的提议,这是情节的第一个发展节点,此时他的心情是带着讨好的,希望能达成交易;在老人明确拒绝他的提议,且拒绝赊账后,小王 “伤心地回去了”,此时他的心情转为伤心,因为获取招聘广告的希望暂时破灭;应聘成功后,小王再次遇到老人,却明确表示 “再也不会买您的晚报了”,这一 “报复拒买” 的行为让他内心涌起快感,对应情节中的第三个节点;当小王发现老人为他抄写了半个月的招聘广告后,“眼泪止不住地滚落下来”,内心充满了愧疚与感动,这便是情节最后阶段的心情。整个情节与心情的对应,清晰展现了故事的起承转合和小王情感的起伏变化。
故答案为:①提议单买一版 ②伤心 ③报复拒买 ④愧疚感动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经营原则来看,老人坚持 “五毛钱卖给你的话,我会赔五分钱的”,始终不肯低价出售报纸,体现了她在经营中坚守底线、不轻易妥协的原则性;从善良热心的角度,当得知小王想看招聘广告后,她没有多余的言语,却默默为小王抄写了长达半个月的招聘信息,即便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只念到二年级,好些字都不认识”,也依然坚持帮忙,这份不图回报的帮助尽显善良与热心;从认真执着来讲,老人抄写的招聘信息 “写得密密麻麻”“认真而工整”,即使担心 “有些已经过时了”,仍坚持完成抄写,展现了她做事认真、执着坚持的态度,这些品质共同塑造了一个平凡却闪光的老人形象。
故答案为:卖报纸的老人是一个坚守原则、善良热心且认真执着的人。
2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小王此时看到老人递过来的厚厚一沓抄写着招聘广告的稿纸,瞬间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回想自己之前因为被拒绝而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对老人说出 “再也不会买您的晚报了” 的伤人话语,内心充满了懊悔。他想说的话里,既有对自己之前错误行为的深刻道歉,也有对老人默默付出的感激,更有因误解善良而产生的愧疚,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他一时语塞,千言万语都凝聚在未说出口的歉意与感谢之中。
故答案为:大妈,对不起!我之前太不懂事了,错怪了您,还说再也不买您的报纸,我真的很愧疚。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展开”“扫了一眼”“慢慢放回”“转身要走” 等一系列动作,精准刻画了小王买报被拒后的状态。“飞快地扫了一眼” 这一动作,生动表现出他对晚报上招聘广告的极度渴望和未能如愿的不舍;“慢慢放回报摊” 则体现了他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的无奈与落寞。这些动作细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小王求职不顺、连一份报纸都买不起的窘迫处境,也让他后续硬着头皮去应聘的决定更具合理性。同时,这一情节也为后文老人为他抄写招聘广告的行为做了铺垫,凸显了老人帮助的珍贵与及时,让老人的善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故答案为: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细腻展现了小王的无奈与失落,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开头描写老人 “眼睛浑浊而没有光泽”,着重刻画了老人外表的苍老、平凡,甚至给人一种略显冷漠的初始印象,这是小王最初对老人的直观感受;结尾则描写老人 “浑浊却似乎闪烁着光泽的眼睛”,这里的 “光泽” 并非指眼睛生理上的明亮,而是象征着老人内心善良、温暖的品质在眼神中的流露。前后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让读者看到老人平凡外表下的美好心灵,也清晰展现了小王对老人的情感变化 —— 从最初的误解、不满到后来的理解、感动与敬佩。这种对比深化了文章赞美平凡人善良与温暖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内在品质的光辉远胜过外在的平凡。
故答案为:通过前后眼睛描写的对比,凸显老人内在品质,深化主题并体现小王情感变化。
三、作文(50分)
25.(2024八上·扶绥期中)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③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④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要求:①感情真挚;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不得抄袭、套作;④500字以上;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范文:
不会变的是牵挂
村口的老槐树又落了叶,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摇晃,像爷爷每次送我时挥动的手。岁月在变,爷爷的牵挂,却从未改变。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爷爷总爱在傍晚牵着我的手去散步。他的手掌粗糙却温暖,走过田埂时会给我摘朵小野花,路过小卖部时会变戏法似的掏出颗糖。那时的牵挂,是爷爷口袋里永远不缺的甜。
后来我到城里上学,每次离家,爷爷都要站在老槐树下送我。汽车发动时,他总会说:“路上小心,到了给家里打电话。” 我从车窗回头,总能看见他佝偻的身影在风中伫立,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这时的牵挂,是后视镜里渐渐缩小的凝望。
去年爷爷生病住院,我周末回去看他。他躺在病床上,头发白了大半,说话也没了往日的洪亮。见我来了,他挣扎着坐起来,拉着我的手问东问西,从学习问到吃饭,絮絮叨叨停不下来。临走时他从枕头下摸出个布包,打开是几颗我爱吃的栗子,“楼下卖的,刚出锅的,带回去吃。” 那栗子还带着余温,就像他从未冷却的牵挂。
如今爷爷身体好了些,却依旧改不了牵挂的习惯。每天晚上,我的手机总会准时收到他的消息:“作业写完了吗?早点休息。” 简单的话语,穿越城乡的距离,温暖着每个夜晚。
老槐树的叶子落了又长,爷爷的背影添了沧桑,但那份牵挂,就像树的年轮,在岁月里一圈圈累积,从未改变。它藏在叮咛里,躲在零食中,融在凝望间,成为我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水的形态变化与晶莹不变、日子的感受变化与真实不变为例,核心话题是生活中 “变化与不变” 的辩证关系,强调在人、事、物的变化中,存在着恒定的本质或内核,体裁为哲理式引导文字,为补题和写作提供方向。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 “水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明确了 “变” 是外在表现、形式或感受,“不变” 是内在本质、核心特质。“不变的地方” 可指情感、品质、信念、精神等抽象内涵,也可指具体事物的核心价值。②写作时需先补全题目,确定 “不变” 的对象。思路上可采用 “变化场景 + 不变内核 + 感悟” 结构,开头通过对比引出不变的对象,中间选取 2 - 3 个生活片段,展现不同情境下的 “变化” 与 “不变”,重点刻画细节以凸显不变的本质,结尾升华主题,点明不变的意义。误区需避免:补题后 “不变的对象” 不明确;只写 “不变” 忽略 “变化” 的衬托;事例与主题关联松散,未突出 “不变” 的核心。
【立意提取】
1.不会变的是母爱
2.不会变的是初心
3.不会变的是温暖
【点评】范文以 “牵挂” 为不变的核心,通过童年散步、离家送别、生病送栗子、日常问候等不同场景,展现时光变化中爷爷牵挂的恒定。细节描写生动,如 “粗糙却温暖的手掌”“后视镜里的凝望”“带余温的栗子”,让情感具体可感。用老槐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情景交融,结尾点明牵挂的意义,结构完整,情感真挚。全文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语言朴实自然,符合写作要求。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2024八上·扶绥期中)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湛蓝(zhàn) 溃退(guì) 绯红(fěi) 窥谷忘反(kuī)
B.窒息(zhì) 翘首(qiáo) 畸形(qī) 殚精竭虑( dàn)
C.锃亮(zèng) 凛冽(lǐn) 蛮横 (hèng) 藏污纳垢(gòu)
D.镌刻(xié) 蒙昧(mèi) 一绺(liǔ) 屏息敛声(liǎn)
2.(2024八上·扶绥期中)下面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耳欲聋 正襟危坐 锐不可挡 颔首低眉
B.眼花缭乱 鹤立鸡群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C.诚惶诚恐 任劳任怨 杳无消息 粗制乱造
D.摧枯拉朽 广袤无垠 抑扬顿挫 暗然失色
3.(2024八上·扶绥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考试实在考得太糟糕,自试卷发下来起,他就郁郁寡欢,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B.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在公共场所吸烟、脱鞋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疾。
D.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
4.(2024八上·扶绥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为者。
B.在央视的文化节日《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C.广安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5.(2024八上·扶绥期中)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比赛展示了人工智能有深层学习的技术。
②这个技术,可能影响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围棋。
③2016年3月,人类与人工智能里程碑式的对决在围棋领域进行。
④接下来的比赛中,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扳回一局,但最终以一胜四负落败。
⑤在万众瞩目之下,“阿尔法狗”首战告捷。
A.③④⑤②① B.④②①③⑤ C.③⑤④①② D.②①④③⑤
6.(2024八上·扶绥期中) 古诗默写
(1)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句子是:   ,   。
(3)《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
7.(2024八上·扶绥期中)名著阅读。
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 (  )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红星照耀中国》题目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东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斯诺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态度温和的人。
D.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海东,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院的老师,他富有革命理想,想方设法提高苏区的教育水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2024八上·扶绥期中)综合性学习。
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它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现实空间里,我们除了用语言来交流,更多地还得借助其他工具。而在网络上,我们唯一依据的就是语言,语言的功能被网络发挥到极限。可以说,网络就是语言世界。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网络语言孕育于自然语言的母体,又与民族语言有着血脉的联系,它在语言形式上虽然有所突破,但它不可能脱离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又与现实语言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它既要受现实语言的制约,同时又对现实语言施加着影响。
8.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9.你是怎么看待网络语言的 把你的看法写在下面。
二、阅读理解(44分)
(2024八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11.从内容上看,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八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沧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①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③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 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①曩(nǎng):从前。②锥(gòu):雉鸡叫。③天机:天性。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冈”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矣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 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②肉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2024八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16.“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⑴①   ,波澜顿起。
⑵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⑶②   ,波澜又起。
17.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18.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1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4八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一生有涯,一念无限
周海亮
傍晚,小王来到一个报摊,看到当天的本地晚报,就习惯地把报纸抓在手里,卷成筒,然后从口袋里往外掏钱。不过,掏来掏去,却只掏出了五毛钱,而一份晚报,要六毛钱。
卖报纸的是个老太太,年纪和小王母亲差不多,而且,模样也差不多,佝偻着背,满脸皱纹,眼睛浑浊而没有光泽。
小王用商量的语气说:“大妈,五毛钱行不行 ”
“不行。五毛钱卖给你的话,我会赔五分钱的!”老人声音很轻,但说得很干脆。
小王想了想,说:“那好吧,我拿五毛钱,只买这份晚报的B叠第二版。”说着,他把手中的报纸展开,抽出其中的一张,卷成筒,把剩下的报纸还给老人,讨好似的说,“大妈,这版反正也没几个人喜欢看,剩下这沓,您还可以再卖五毛钱!”
“那不行,没有这样的规矩。”
“真的不行 ”
“真的不行。”
小王似乎受到重重的一击,有点绝望了。上午,他去了三个用工单位,可无一例外遭到了拒绝。几天来,他一直被拒绝。仿佛全世界都在拒绝他,包括面前这位极像自已母亲的老人。仿佛什么都可以拒绝他,爱情、工作、温饱、尊严,甚至一份晚报的B叠。
小王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说道:“大妈,我几乎天天都来买您的报纸,明天我肯定还会再来。”
“可是我不能赔五分钱。”老人说着向他摊开手,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小王很想告诉老人,这五毛钱,是他的最后财产,可是他忍住了。他把手里的报纸筒展开,飞快地扫了一眼,似乎要记住点什么,然后慢慢放回报摊,转身要走。
老人突然问:“你是想看招聘广告吧 ”
小王忙停下脚步,答道:“是的。’
但老人只是冲他笑笑,说:“知道了,你走吧。”
小王伤心地回去了....
晚报B叠第二版,满满的全是招聘广告,汇集了他的全部希望呀。可希望没有了,因为没有新的晚报,明天,他再也没有新的应聘单位。怎么办 小王突然想起有家公司最近在招聘职员,可他一直不敢去试.....
第二天,小王咬咬牙,硬着头皮去那家公司应试。结果出乎意料,他居然被录取了!
当天小王就搬到了公司宿舍。他迅速告别了旧的住所、旧的容颜和旧的心情。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接下来半个月,小王整天快乐地忙碌着.....
一个周末,小王难得空闲下来,一个人在街上慢慢散步,不知不觉,竟拐进了原来住的那条小街。他看到了那个报摊,还有老人。老人也看到了他,还向他招手。小王走过去,老人问:“今天要买晚报吗 ”
小王站在老人面前,坚定地摇摇头说:“不买!而且,从今往后,我再也不会买您的晚报了!”说完这些话,他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报复的快感。
老人似乎并没有听懂小王的话,只是从报摊下取出厚厚一沓纸。她把那沓纸卷成筒,递给小王,说:“你不是想看招聘广告吗 这个给你。”
小王怔了怔。他发现,那是一沓正面写满了字的十六开稿纸。老人所说的招聘广告是用铅笔写在反面上的,每一张纸上都写得密密麻麻。
小王问:“这都是您写的 ”
老人笑着说:“是的。知道你在找工作,就帮你抄下来。本来只想给你抄那一天的,可是这半个月,你一直没来,就抄了半个月。只怕有些已经过时了吧 ”
小王看着老人,张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五毛钱真的不能卖给你,”老人解释说,“那样我真的会赔五分钱。”小王鼻子一酸,低下了头。他慢慢翻着那厚厚的一沓纸。那些字很笨拙,却认真而工整,像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作品。
老人咧着嘴,不好意思地说:“能看懂吗 我只念到二年级,好些字都不认识,只能照着样子画....”
小王盯着老人浑浊却似乎闪烁着光泽的眼睛,眼泪止不住地滚落下来......
20.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情节 买报缺钱 ①    再求被拒 应聘成功 ③    发现真相
心情 讨好 绝望 ②    快乐 爽快 ④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卖报纸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2.文章中“小王看着老人,张张嘴,却说不出话来”。请你写出小王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_
23.文中句子“他把手里的报纸筒展.....转身要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4.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老人的眼睛,请你说说作者这么写的目的。
三、作文(50分)
25.(2024八上·扶绥期中)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③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④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要求:①感情真挚;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不得抄袭、套作;④500字以上;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A.“溃退” 的 “溃” 正确注音应为 “kuì”,而非 “guì”;“绯红” 的 “绯” 正确注音是 “fēi”,不是 “fěi”,该选项存在两处注音错误。
B.“畸形” 的 “畸” 正确注音为 “jī”,并非 “qī”;“殚精竭虑” 的 “殚” 正确注音是 “dān”,不是 “dàn”,此选项同样有两处注音错误。
C.“锃亮(zèng)”“凛冽(lǐn)”“蛮横(hèng)”“藏污纳垢(gòu)” 的字形均正确,注音也完全准确,没有错误。
D.“镌刻” 的 “镌” 正确注音应为 “juān”,而非 “xié”,存在一处注音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BC.不存在错别字。
D.“暗然失色” 的正确写法是 “黯然失色”,“黯” 有阴暗、暗淡的意思,“黯然失色” 指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暗” 字在此处为错别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CD. 恰当 。
B. “锐不可当” 指锋利的不可阻挡,通常用来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是褒义词,而句中描述的是水资源短缺这一负面影响,用 “锐不可当” 来修饰不恰当,此处应使用带有消极意味的词语,如 “日益严重” 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 A.句子结构完整,语义清晰,“不仅…… 更是……” 这组关联词使用恰当,准确地阐述了中国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承担的不同角色,没有语病。
B.“在…… 中,通过…… 使……” 的句式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 “通过” 或者 “使”,让句子主语得以明确。
C.“开展与策划” 语序不当,应先 “策划” 后 “开展”,这样才符合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
D.“防止…… 不再发生” 双重否定表意错误,应删去 “不再”,改为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以正确表达避免事件出现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首先,③句 “2016 年 3 月,人类与人工智能里程碑式的对决在围棋领域进行” 点明了事件的时间、主体和领域,是整个事件的开端,应作为首句。接着,⑤句 “在万众瞩目之下,‘阿尔法狗’首战告捷” 承接③句,描述了对决开始后的首场结果。之后,④句 “接下来的比赛中,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扳回一局,但最终以一胜四负落败” 按照比赛进展顺序,讲述了后续比赛的情况及最终结果。然后,①句 “这个比赛展示了人工智能有深层学习的技术” 是由比赛结果引发的对技术的说明。最后,②句 “这个技术,可能影响已有 4000 多年历史的围棋” 进一步阐述该技术对围棋领域的潜在影响,逻辑连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6.【答案】(1)馨香盈怀袖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馨。
(2)出自《野望》,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王绩在诗中描绘了傍晚野外的萧瑟景象,“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通过写与周围人互不相识、只能长啸怀念古代隐士,抒发了自己孤独抑郁、无人理解的情感,需结合全诗意境记忆。
(3)出自《钱塘湖春行》,考查对早春景色描写的诗句的掌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以 “乱花”“浅草” 细致描绘了西湖早春花草初萌、生机勃勃的美景,体现了春天的清新与活力,需抓住 “早春花草美景” 这一提示准确默写。
以上题目均需在理解诗句含义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避免写
故答案为:(1) 馨香盈怀袖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点评】(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7.【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A.《红星照耀中国》确实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所著的不朽经典名著,该书真实且全面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让世界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
B.“红星” 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其照耀的范围并非仅仅是中国东北,而是全中国,所以该选项错误。
C.斯诺在与周恩来接触中发觉,周恩来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态度温和的人,但周恩来并非 “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实际上,周恩来曾是教会学校的高材生,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参与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故该选项错误。
D.提及的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是徐特立,他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院的老师,致力于提高苏区教育水平。而徐海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并非教育委员,此选项混淆了人物信息,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答案】8.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关系,指出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孕育于自然语言且与民族语言有血脉联系,虽在形式上有突破但不脱离现实语言基本规律,同时与现实语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9.我认为网络语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语言是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在语言形式上有所突破,生动活泼、简洁形象,能快速传递信息和情感,适应了网络传播的快节奏,比如一些流行的网络词汇能精准表达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增强了交流的趣味性和效率。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网络语言随意性强,违背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可能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尤其是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容易影响他们对规范语言的掌握。但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处于互动中,它受现实语言制约,也会对现实语言产生影响,我们应理性看待,既要认识到它在网络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也要规范使用,避免过度滥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在不脱离语言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交流价值。
【知识点】见解表述;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8.【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文段开篇先说明网络与现实是不同话语体系,网络中语言功能被发挥到极限,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接着通过 “同时”“另一方面” 等关联词,进一步阐述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联系:它源于自然语言,与民族语言相关,不脱离现实语言规律,且二者处于互动过程,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概括时需涵盖网络语言的地位、与现实语言的渊源及互动关系,全面梳理文段核心内容。
故答案为: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关系,指出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孕育于自然语言且与民族语言有血脉联系,虽在形式上有突破但不脱离现实语言基本规律,同时与现实语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9.【分析】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 看待网络语言需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结合文段中 “语言功能被网络发挥到极限”“形式上有所突破”,可阐述其在网络交流中的便捷性、趣味性和表达力。消极方面,依据 “不可能脱离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指出部分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对语言规范的影响。同时结合 “互动过程”“相互制约影响”,强调应理性对待,既要利用其优势,又要规范使用,平衡网络语言的灵活性与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全面客观地表达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故答案为: 我认为网络语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语言是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在语言形式上有所突破,生动活泼、简洁形象,能快速传递信息和情感,适应了网络传播的快节奏,比如一些流行的网络词汇能精准表达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增强了交流的趣味性和效率。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网络语言随意性强,违背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可能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尤其是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容易影响他们对规范语言的掌握。但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处于互动中,它受现实语言制约,也会对现实语言产生影响,我们应理性看待,既要认识到它在网络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也要规范使用,避免过度滥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在不脱离语言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交流价值。
【答案】10.【乙】诗一、二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描绘了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遮暗了连绵的雪山,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的壮阔而苍凉的边塞景象。这样的写景渲染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荒凉与壮阔,烘托出戍边将士所处环境的艰苦,同时通过 “孤城”“遥望玉门关” 的描写,暗示了戍边将士远离家乡、孤守边疆的孤寂处境,为后文抒发将士们不畏艰难、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做了铺垫,突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决心。
11.【甲】诗《使至塞上》通过 “单车欲问边”“征蓬出汉塞” 等描写,流露出诗人作为使者出使边塞时的孤独、漂泊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则在描绘壮丽边塞风光的同时,蕴含着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叹以及内心的豁达与苍凉。整首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出使边塞的所见所感,带有孤寂、怅惘之情,同时也有对边塞壮阔景色的欣赏。【乙】诗《从军行》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直抒胸臆,展现了戍边将士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历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但不打败敌人绝不还乡的坚定决心和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情感激昂豪迈,充满了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 以 “长云”“暗雪山” 勾勒出边塞天空阴沉、雪山被遮蔽的景象,营造出苍茫、压抑的氛围;次句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的 “孤城” 点出戍边之地的孤立,“遥望玉门关” 则体现出边疆的遥远和将士们对远方的遥望。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自然风貌,更从环境的恶劣和地理位置的偏远,侧面烘托出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和内心的孤寂,而这种艰苦环境的铺垫,更能凸显将士们在如此境遇下依然坚守的可贵,为后文 “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壮志豪情蓄势。
故答案为: 【乙】诗一、二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描绘了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遮暗了连绵的雪山,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的壮阔而苍凉的边塞景象。这样的写景渲染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荒凉与壮阔,烘托出戍边将士所处环境的艰苦,同时通过 “孤城”“遥望玉门关” 的描写,暗示了戍边将士远离家乡、孤守边疆的孤寂处境,为后文抒发将士们不畏艰难、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做了铺垫,突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决心。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甲】诗中,王维以 “征蓬”“归雁” 自比,暗示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漂泊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虽描绘了边塞的雄浑壮阔之景,体现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叹,但整体情感中仍带有出使边塞的孤寂与怅惘,更多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乙】诗中,王昌龄通过 “黄沙百战穿金甲” 描绘了将士们经历的无数次战斗和艰苦历程,“不破楼兰终不还” 则直接抒发了将士们不战胜敌人绝不还乡的决心,情感集中在对戍边将士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歌颂上,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和强烈的报国之志,与【甲】诗的个人孤寂与豁达赞叹形成鲜明对比。
故答案为: 【甲】诗《使至塞上》通过 “单车欲问边”“征蓬出汉塞” 等描写,流露出诗人作为使者出使边塞时的孤独、漂泊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则在描绘壮丽边塞风光的同时,蕴含着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叹以及内心的豁达与苍凉。整首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出使边塞的所见所感,带有孤寂、怅惘之情,同时也有对边塞壮阔景色的欣赏。【乙】诗《从军行》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直抒胸臆,展现了戍边将士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历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但不打败敌人绝不还乡的坚定决心和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情感激昂豪迈,充满了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答案】12.C
13.D
14.①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不是你天性清新高雅,我怎么能用这不紧要的事务相邀呢?
15.【甲】文中 “猿鸟乱鸣” 通过描写猿鸟的鸣叫,营造出清晨山林中生机勃勃的氛围,衬托出山川景色的优美灵动,让读者感受到山川之美的盎然生机,从听觉角度展现了 “欲界之仙都” 的活力。【乙】文中 “吠声如豹” 描写深巷中狗的叫声像豹子一样,以动衬静,突出了夜晚山村的寂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同时也增添了一丝山野的荒僻之感,与后文回忆往昔携手赋诗的情景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当下独坐时的宁静与对友人的思念。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夜晚登上华子冈,辋川的水波荡漾,和月亮一同上下浮动。寒冷的山间远处的灯火,在树林外面忽明忽暗。幽深的小巷里,寒冷中狗的叫声像豹子一样。村庄里夜晚舂米的声音,又和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自坐着,童仆也安静不语,常常思念从前和你携手吟诵诗歌,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来到清澈的溪流边的情景。等到春天到来,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可以观赏,轻捷的鲦鱼跳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展开翅膀,露水打湿青色的水边高地,麦田里清晨传来雉鸡的叫声。这美好的时光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同游览吗?如果不是你天性清新高雅,我怎么能用这不紧要的事务来邀请你呢?然而这当中有深深的乐趣啊。
12.A. “上使外将兵” 的 “外” 是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B. “其一犬坐于前” 的 “犬” 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C.“腰白玉之环” 的 “腰” 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与 “夜” 的名词作状语用法不同,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的 “日” 是名词作状语,“每天”,这三个选项的加点词用法都与 “夜” 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
故答案为:C
13.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的 “是” 表判断,“是”;②“然是中有深趣矣” 的 “是” 是代词,“这”,二者意义不同。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 “与” 是 “参与,这里指欣赏” 的意思;②“与月上下” 的 “与” 是 “和” 的意思,意义不同。
C.①“复与疏钟相间” 的 “间” 是 “间隔,交错” 的意思;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的 “间” 是 “参与” 的意思,意义不同。
D.①“倘能从我游乎” 的 “从” 是 “跟随” 的意思;②“请从吏夜归” 的 “从” 也是 “跟随” 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同
故答案为:D
14.【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夕日” 指夕阳,“欲颓” 是 “快要落山” 的意思,“颓” 在这里是 “坠落” 的意思。“沉鳞” 指水中潜游的鱼,“鳞” 代指鱼,“竞跃” 是 “争相跳出” 的意思。翻译时要准确把握 “颓” 的含义和 “沉鳞” 的借代用法,将句子翻译得通顺自然,体现出傍晚时分水中鱼儿活跃的景象。 ②“非” 表示 “如果不是”,“子” 是 “你” 的意思,“天机清妙者” 指 “天性清新高雅的人”。“岂能” 是 “怎么能” 的意思,“以” 是 “用” 的意思,“不急之务” 指 “不紧要的事务”,“相邀” 是 “邀请你” 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反问句式 “岂能……” 的表达,准确传达出作者对裴秀才的赞赏以及邀请的诚意,同时体现出事务的不急与情谊的深厚。
故答案为:①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不是你天性清新高雅,我怎么能用这不紧要的事务相邀呢?
1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甲】文以 “山川之美” 为核心,“猿鸟乱鸣” 出现在 “晓雾将歇” 之时,是清晨山林苏醒的声音,这些声音让寂静的山林变得热闹,充满生机,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等视觉描写相结合,全方位展现山川的美景,凸显 “仙都” 的活力。【乙】文描写的是夜晚登华子冈的情景,“吠声如豹” 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狗叫声反衬出山村夜晚的安静,同时这种略带野性的声音也符合山野环境的特点,营造出清幽的氛围,为后文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喜爱做铺垫,与【甲】文通过声音展现生机的作用不同。
故答案为: 【甲】文中 “猿鸟乱鸣” 通过描写猿鸟的鸣叫,营造出清晨山林中生机勃勃的氛围,衬托出山川景色的优美灵动,让读者感受到山川之美的盎然生机,从听觉角度展现了 “欲界之仙都” 的活力。【乙】文中 “吠声如豹” 描写深巷中狗的叫声像豹子一样,以动衬静,突出了夜晚山村的寂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同时也增添了一丝山野的荒僻之感,与后文回忆往昔携手赋诗的情景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当下独坐时的宁静与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16.儿子提出要吃蜗牛,母亲感到愕然;母亲端上 “蜗牛汤”,“我” 和儿子都很困惑,后来才知是蛤蜊汤且蜗牛已被放生
17.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母亲对蜗牛的精心照料,如将蜗牛安置在漂亮茶叶盒、垫潮湿细沙、放在窗台晒太阳、守着怕丢、剁嫩菜心喂养等。这一段的作用是:一方面具体展现了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和用心,体现出母亲在蜗牛身上寄托的情感,为后文母亲与蜗牛建立深厚感情、儿子想吃蜗牛时母亲的矛盾心理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母亲因父亲去世后的寂寞,蜗牛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寄托和乐趣,解释了母亲为何对蜗牛有特殊感情,丰富了母亲的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
18.以 “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为例,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使眼色” 这一细微动作,暗示母亲不希望 “我” 拆穿 “蜗牛汤” 的真相,既不想让儿子因之前想吃蜗牛的想法感到愧疚,也想维护自己对儿子的善意回应,同时体现了母亲的聪慧和对儿子的疼爱,以及她内心深处对蜗牛的珍视和对这份小乐趣的守护,无需言语便能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复杂而细腻的心理。
19.①主题一:展现老年人的孤独与情感寄托。父亲去世后母亲感到寂寞,蜗牛的出现让她有了精心照料的对象,她与蜗牛进行无言的心灵交流,将情感寄托在蜗牛身上,甚至放生后仍继续喂养,当再次看到蜗牛时 “满面异彩”,体现了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和在小生命中寻找慰藉的状态。②主题二:体现亲情的温暖与理解。“我” 向儿子讲述母亲的不易,让儿子明白蜗牛对奶奶的意义,儿子不再盼着吃蜗牛;母亲用蛤蜊汤回应儿子的愿望,既满足儿子又守护蜗牛,这些情节展现了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爱与包容,传递出亲情中的温暖。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开篇母亲养蜗牛,生活平静,直到儿子突然提出想吃蜗牛,“母亲愕然”,这是第一个波澜,打破了母亲与蜗牛间的平静相处。随着蜗牛长大,儿子再次要求吃蜗牛,母亲默不作答,之后母亲端上 “蜗牛汤”,“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营造出紧张困惑的氛围,这是情节的又一波动,而后续揭示是蛤蜊汤且蜗牛被放生,让波澜得以化解,这两个情节节点清晰展现了故事的起伏。
故答案为: ①儿子提出要吃蜗牛,母亲感到愕然 ②母亲端上 “蜗牛汤”,“我” 和儿子都很困惑,后来才知是蛤蜊汤且蜗牛已被放生
17.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该段细致描绘了母亲照料蜗牛的行为,直观体现母亲的用心;从结构上,这些细节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母亲的精心照料让读者理解她对蜗牛的感情之深,当儿子提出吃蜗牛时,母亲的 “愕然” 和 “默不作答” 才更合理。同时,结合前文母亲的寂寞,这段描写凸显了蜗牛对母亲的重要性,是情感寄托的载体,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故答案为: 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母亲对蜗牛的精心照料,如将蜗牛安置在漂亮茶叶盒、垫潮湿细沙、放在窗台晒太阳、守着怕丢、剁嫩菜心喂养等。这一段的作用是:一方面具体展现了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和用心,体现出母亲在蜗牛身上寄托的情感,为后文母亲与蜗牛建立深厚感情、儿子想吃蜗牛时母亲的矛盾心理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母亲因父亲去世后的寂寞,蜗牛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寄托和乐趣,解释了母亲为何对蜗牛有特殊感情,丰富了母亲的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
18.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画心理的重要手段。母亲在 “我” 瞪儿子、儿子辩解时 “使眼色”,这一动作包含多重含义:阻止 “我” 追问,避免儿子尴尬;暗示这汤有特殊情况;传递出她对儿子的包容和对蜗牛的保护。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母亲的心思缜密和情感细腻,比直接描写心理更含蓄且有感染力。
故答案为: 以 “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为例,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使眼色” 这一细微动作,暗示母亲不希望 “我” 拆穿 “蜗牛汤” 的真相,既不想让儿子因之前想吃蜗牛的想法感到愧疚,也想维护自己对儿子的善意回应,同时体现了母亲的聪慧和对儿子的疼爱,以及她内心深处对蜗牛的珍视和对这份小乐趣的守护,无需言语便能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复杂而细腻的心理。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 从母亲的角度,她的寂寞、对蜗牛的照料与情感投入,直接体现了老年人对情感寄托的需求。从 “我” 和儿子的角度,“我” 对儿子的教育、儿子的转变以及母亲对儿子的善意回应,都凸显了亲情中的理解与温暖,两个主题分别从老年人个体情感和家庭亲情层面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涵。
故答案为: ①主题一:展现老年人的孤独与情感寄托。父亲去世后母亲感到寂寞,蜗牛的出现让她有了精心照料的对象,她与蜗牛进行无言的心灵交流,将情感寄托在蜗牛身上,甚至放生后仍继续喂养,当再次看到蜗牛时 “满面异彩”,体现了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和在小生命中寻找慰藉的状态。②主题二:体现亲情的温暖与理解。“我” 向儿子讲述母亲的不易,让儿子明白蜗牛对奶奶的意义,儿子不再盼着吃蜗牛;母亲用蛤蜊汤回应儿子的愿望,既满足儿子又守护蜗牛,这些情节展现了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爱与包容,传递出亲情中的温暖。
【答案】20.提议单买一版;伤心;报复拒买;愧疚感动
21.卖报纸的老人是一个坚守原则、善良热心且认真执着的人。
22.大妈,对不起!我之前太不懂事了,错怪了您,还说再也不买您的报纸,我真的很愧疚。
23.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细腻展现了小王的无奈与失落,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24.通过前后眼睛描写的对比,凸显老人内在品质,深化主题并体现小王情感变化。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开篇,小王因钱不够无法购买晚报,于是提出 “只买这份晚报的 B 叠第二版” 的提议,这是情节的第一个发展节点,此时他的心情是带着讨好的,希望能达成交易;在老人明确拒绝他的提议,且拒绝赊账后,小王 “伤心地回去了”,此时他的心情转为伤心,因为获取招聘广告的希望暂时破灭;应聘成功后,小王再次遇到老人,却明确表示 “再也不会买您的晚报了”,这一 “报复拒买” 的行为让他内心涌起快感,对应情节中的第三个节点;当小王发现老人为他抄写了半个月的招聘广告后,“眼泪止不住地滚落下来”,内心充满了愧疚与感动,这便是情节最后阶段的心情。整个情节与心情的对应,清晰展现了故事的起承转合和小王情感的起伏变化。
故答案为:①提议单买一版 ②伤心 ③报复拒买 ④愧疚感动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经营原则来看,老人坚持 “五毛钱卖给你的话,我会赔五分钱的”,始终不肯低价出售报纸,体现了她在经营中坚守底线、不轻易妥协的原则性;从善良热心的角度,当得知小王想看招聘广告后,她没有多余的言语,却默默为小王抄写了长达半个月的招聘信息,即便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只念到二年级,好些字都不认识”,也依然坚持帮忙,这份不图回报的帮助尽显善良与热心;从认真执着来讲,老人抄写的招聘信息 “写得密密麻麻”“认真而工整”,即使担心 “有些已经过时了”,仍坚持完成抄写,展现了她做事认真、执着坚持的态度,这些品质共同塑造了一个平凡却闪光的老人形象。
故答案为:卖报纸的老人是一个坚守原则、善良热心且认真执着的人。
2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小王此时看到老人递过来的厚厚一沓抄写着招聘广告的稿纸,瞬间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回想自己之前因为被拒绝而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对老人说出 “再也不会买您的晚报了” 的伤人话语,内心充满了懊悔。他想说的话里,既有对自己之前错误行为的深刻道歉,也有对老人默默付出的感激,更有因误解善良而产生的愧疚,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他一时语塞,千言万语都凝聚在未说出口的歉意与感谢之中。
故答案为:大妈,对不起!我之前太不懂事了,错怪了您,还说再也不买您的报纸,我真的很愧疚。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展开”“扫了一眼”“慢慢放回”“转身要走” 等一系列动作,精准刻画了小王买报被拒后的状态。“飞快地扫了一眼” 这一动作,生动表现出他对晚报上招聘广告的极度渴望和未能如愿的不舍;“慢慢放回报摊” 则体现了他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的无奈与落寞。这些动作细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小王求职不顺、连一份报纸都买不起的窘迫处境,也让他后续硬着头皮去应聘的决定更具合理性。同时,这一情节也为后文老人为他抄写招聘广告的行为做了铺垫,凸显了老人帮助的珍贵与及时,让老人的善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故答案为: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细腻展现了小王的无奈与失落,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开头描写老人 “眼睛浑浊而没有光泽”,着重刻画了老人外表的苍老、平凡,甚至给人一种略显冷漠的初始印象,这是小王最初对老人的直观感受;结尾则描写老人 “浑浊却似乎闪烁着光泽的眼睛”,这里的 “光泽” 并非指眼睛生理上的明亮,而是象征着老人内心善良、温暖的品质在眼神中的流露。前后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让读者看到老人平凡外表下的美好心灵,也清晰展现了小王对老人的情感变化 —— 从最初的误解、不满到后来的理解、感动与敬佩。这种对比深化了文章赞美平凡人善良与温暖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内在品质的光辉远胜过外在的平凡。
故答案为:通过前后眼睛描写的对比,凸显老人内在品质,深化主题并体现小王情感变化。
25.【答案】范文:
不会变的是牵挂
村口的老槐树又落了叶,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摇晃,像爷爷每次送我时挥动的手。岁月在变,爷爷的牵挂,却从未改变。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爷爷总爱在傍晚牵着我的手去散步。他的手掌粗糙却温暖,走过田埂时会给我摘朵小野花,路过小卖部时会变戏法似的掏出颗糖。那时的牵挂,是爷爷口袋里永远不缺的甜。
后来我到城里上学,每次离家,爷爷都要站在老槐树下送我。汽车发动时,他总会说:“路上小心,到了给家里打电话。” 我从车窗回头,总能看见他佝偻的身影在风中伫立,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这时的牵挂,是后视镜里渐渐缩小的凝望。
去年爷爷生病住院,我周末回去看他。他躺在病床上,头发白了大半,说话也没了往日的洪亮。见我来了,他挣扎着坐起来,拉着我的手问东问西,从学习问到吃饭,絮絮叨叨停不下来。临走时他从枕头下摸出个布包,打开是几颗我爱吃的栗子,“楼下卖的,刚出锅的,带回去吃。” 那栗子还带着余温,就像他从未冷却的牵挂。
如今爷爷身体好了些,却依旧改不了牵挂的习惯。每天晚上,我的手机总会准时收到他的消息:“作业写完了吗?早点休息。” 简单的话语,穿越城乡的距离,温暖着每个夜晚。
老槐树的叶子落了又长,爷爷的背影添了沧桑,但那份牵挂,就像树的年轮,在岁月里一圈圈累积,从未改变。它藏在叮咛里,躲在零食中,融在凝望间,成为我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水的形态变化与晶莹不变、日子的感受变化与真实不变为例,核心话题是生活中 “变化与不变” 的辩证关系,强调在人、事、物的变化中,存在着恒定的本质或内核,体裁为哲理式引导文字,为补题和写作提供方向。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 “水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明确了 “变” 是外在表现、形式或感受,“不变” 是内在本质、核心特质。“不变的地方” 可指情感、品质、信念、精神等抽象内涵,也可指具体事物的核心价值。②写作时需先补全题目,确定 “不变” 的对象。思路上可采用 “变化场景 + 不变内核 + 感悟” 结构,开头通过对比引出不变的对象,中间选取 2 - 3 个生活片段,展现不同情境下的 “变化” 与 “不变”,重点刻画细节以凸显不变的本质,结尾升华主题,点明不变的意义。误区需避免:补题后 “不变的对象” 不明确;只写 “不变” 忽略 “变化” 的衬托;事例与主题关联松散,未突出 “不变” 的核心。
【立意提取】
1.不会变的是母爱
2.不会变的是初心
3.不会变的是温暖
【点评】范文以 “牵挂” 为不变的核心,通过童年散步、离家送别、生病送栗子、日常问候等不同场景,展现时光变化中爷爷牵挂的恒定。细节描写生动,如 “粗糙却温暖的手掌”“后视镜里的凝望”“带余温的栗子”,让情感具体可感。用老槐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情景交融,结尾点明牵挂的意义,结构完整,情感真挚。全文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语言朴实自然,符合写作要求。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