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西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分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西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分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西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分班考试试卷
一、(共6分)
1.(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修改语段(共两处错误,用修改符号修改)
①乘车时希望有个座位,这无可厚非,坐着毕竟比站着要舒服。②但是,也应该看到,那些年纪大的人,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他们会不会因体力不支而跌倒?③车厢内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古人都推崇备至,我们怎能连古人都不如呢?⑤面对老弱病残,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
(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数:俗称最自,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并壳人口    (2)其人自护其短   
(3)欲以去热也    (4)夫菱生于水而口土产   
3.用自话文翻译句子。
(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文学常识(共8分)
5.(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1)翻手为云,   。
(2)不入虎穴,   。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4)   ,败事有余。
6.(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请写出下列句子赞扬的人物。
(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
(3)犹留正气参大地,永剩丹青照古今。   。
(4)一身傲世,青莲居士谪仙人。   。
四、(29分)
(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种欢喜得欢喜
顺晓蕊
①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阳光洒满小院、很多孩子在玩滑梯、荡秋千,或在院里你追我赶地疯跑,清脆的笑声中,夹杂着含糊不清的话语。一个穿着棉布碎花裙的女孩,蹲在一棵桂花树下,眼睛盯着地面,仿佛周围的喧哗都与她无关。
②这是一所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看着那些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
③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还要与青春期的女儿“过招”,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低落。在某论坛看到“跟我一起做义工吧!去找寻‘快乐密匙’”这句话后,一个周末,我跟随志愿者来到这所特殊的学校。
④我上前跟女孩搭话;“你几岁了?家住哪里?”可她不予理睬。她就像生活在孤岛上,喧哗如潮水般漫过来,经过她身边时,皆要绕道而行。她低着头,用树枝在地上胡乱画着,这让我感觉很没趣。
⑤难道她听不到我讲话,或者不会说语吗?我带着疑惑向老师询问,他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⑥女孩曾接受过学前语言康复训练,她既聪明又努力,各方面恢复得很快,能与他人正常沟道交流。后来,她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也可以跟上班里的学习进度。但跨进初中以后,她变得敏感、脆弱。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嘲笑的眼神,都会在她的心里掀起滔天波浪。她的心情变得很烦躁,不愿与人交流,成绩自然一落千丈,父母只好给她办理休学手续,把她送到这里接受心理辅导。
⑦我和她之间仿佛隔着一堵墙,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进她的心灵深处?我怒然想起包里装着随身听,里面有女儿从网上下载的歌曲。怕影响学习,为此事我还批评过她。
⑧我把随身听的声音调大,是曲调清悠的《蓝莲花》、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她缓缓地转过身来。我心里一阵暗喜,把随身听速到她手上,然后教她如何选歌。我们相对而坐,听了一首又一首的歌,她黑亮的眸子里闪动着笑意。
⑨我后来又去过那里两次,每次去之前,都会下载一些好听的歌。她仍旧不跟我说话,却会主动坐到我身边,与我一起静静聆听,神情中多了几分亲近。
⑩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抽不出时间,很久没有参加活动。
半年以后的某一天,当我走进康复中心的教室时,看到她正伏在桌上。她托着腮想了一会儿,低头在纸上迅速写几句,显得那么认真而又郑重,竞没有留意到身后的我。有个短发女孩站在门口冲她招手,她放下手中的笔,像风一样跑出教室。
我在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笔记本,看到一行行整齐清秀的字:
妈妈来看我了,给我一个甜甜的吻。她还告诉我,你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对于妈妈来说,都是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事。听了妈妈的话,我好开心啊!
中午,我们吃了芹菜水饺,这是我最喜欢吃的,味道简直棒极了。想起在家时,妈妈经常包饺子给我吃,我希望能早些好起来,这样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老师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块田,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我要种下快乐,因为我想做一个快乐的人,也想带给别人快乐。
……
就在这时,女孩跑回教室,当她看到我的时候,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阿姨好,我想您了!”她缓慢地说道。这下轮到我吃惊了,自从认识她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她开口说话。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清悦动听。
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我曾经有过很多抱怨和不满,为女儿不小心打翻奶茶而发火,因她写作业太慢而大声指责……而对她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
我的心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荒芜的花园。从今以后,我也要在心田里播下快乐的种子,收获满心的欢喜。我从来没有像这一刻那样,希望赶紧回到家中,给女儿一个深情的拥抱,并真诚地对她说:“孩子,其实你真的很棒。”
7.“我”在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心理上发生了多次变化,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没趣→疑惑→   →   欣慰、愧疚
8.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
(1)她的哪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
(2)“我”又为什么会产生愧疚?
9.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味下面的句了。
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清悦动听!
10.作者为什么以“种欢喜得欢喜”为题?
11.作者说:“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有时我们对身边的人(家人、同学、老师等)也缺乏宽容和耐心,也吝于赞美。试举一例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五、(18分)
(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味蕾上绽放的爱
杨黎明
①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频。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②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③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④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儿钱给我们兄妹三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快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⑤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⑥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成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⑦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12.木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
13.第⑤段画线句子“妈妈每年将煮好的成花生哂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与第①段中哪一句相照应?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1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作文(共25分)
16.(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请以“____给我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③线索清断,叙事完整,内容充实;④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第一处语序不当,“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放在“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的前面。第二处缺成分,将“不过”改为“我们起身让座”。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②原句中 “那些年纪大的人,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 存在逻辑顺序问题。“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 是 “只能站着” 的原因,应放在结果之前,使句子逻辑更通顺。修改:将 “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 移至 “那些年纪大的人” 之后、“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 之前。
⑤原句 “面对老弱病残,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缺少主语和具体动作,导致句子表意不完整。“不过是” 前需补充 “我们起身让座” 等内容,明确动作主体和行为,使句子完整。修改:将 “不过” 改为 “我们起身让座”。
故答案为:第一处语序不当,“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放在“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的前面。第二处缺成分,将“不过”改为“我们起身让座”。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答案】2.一起,连同;缺点;想要;土里生长的
3.(1)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
(2)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4.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这个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要用来清热。”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是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并壳入口”: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并” 在这里是 “一起,连同” 的意思。
(2)“其人自护其短”:那个人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短” 指 “缺点”。
(3)“欲以去热也”:想要用(连壳吃的方式)去除热气。“欲” 是 “想要” 的意思。
(4)“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土里生长的。“土产” 指 “土里生长的”。
故答案为:一起,连同;缺点;想要;土里生长的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重点词:“生而不识菱者” 指生来就不认识菱角的人,“仕” 是 “做官” 的意思。(2)重点词:“夫” 是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坐” 是 “因为”;“强不知以为知” 指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故答案为: (1)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2)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个故事中的北方人不认识菱角,却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而强行辩解,闹出 “菱角生于土” 的笑话。这告诉我们:对待知识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为了面子而硬撑,只会暴露自己的浅薄,反而被人嘲笑。
故答案为: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5.【答案】覆手为雨;焉得虎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成事不足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覆,焉,虑。故答案为:覆手为雨;焉得虎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成事不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6.【答案】杜甫;诸葛亮;文天祥;李白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1)诗句中 “草堂” 指杜甫在成都的居所杜甫草堂,“诗圣” 是杜甫的尊称,其诗歌流传千古,因此这句诗赞扬的是杜甫。
(2)“出师表” 是诸葛亮北伐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体现了他的忠诚与志向;“梁父吟” 是诸葛亮喜爱吟诵的乐府诗,这两句共同指向诸葛亮。
(3)“正气” 呼应文天祥的《正气歌》,“丹青照古今” 与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名句意境一致,展现其爱国气节,故赞扬的是文天祥。
(4)“青莲居士” 是李白的号,“谪仙人” 是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誉,体现其傲世的性格与超凡的才华,因此这句诗赞扬的是李白。
故答案为:(1)杜甫(2)诸葛亮(3)文天祥(4)李白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答案】7.暗喜;吃惊
8.(1)①女孩性格的变化:女孩从敏感、孤独、忧郁、脆弱中走出来,变得活泼、开朗、快乐。②女孩对“我”态度的变化:女孩一开始不理睬“我”,后来慢慢地接纳了“我”。③从女孩的笔记中可以看出她思想认识的变化:女孩感受到了别人对她的爱,认识到只有在心中种下快乐,才能收获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
(2)①“我”对身边的亲人吝于赞美,特别是对自己的女儿缺乏宽容和耐心,对女儿的优点视而不见。②“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没有经常去关心女孩。③“我”对“如何获取快乐”这一认识不及女孩,感到愧疚。
9.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女孩说的每一个字比作珍珠,用珍珠落盘的声音形容小女孩说话的清悦动人,写出了小女孩开口说话的难得,以及“我”为第一次听到小女孩开口说话感到无比欣喜。
10.①从内容看,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只有在内心深处播下快乐的种子,才能真正收获欢喜。②从形式看,化用了“种瓜得瓜”,新颖、别致。用“种”字,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示例:我总是对妈妈做的饭菜习以为常,却忘了赞美妈妈的厨艺了得。启示:①多发现身边人的优点,真诚赞美。②给予宽容和耐心。③种欢喜得欢喜。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7.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心理分析。文中 “我” 与小女孩的交往推动着 “我” 的心理不断变化。起初 “我” 主动搭话却遭无视,感到 “没趣”;随后因不清楚女孩不理睬的原因而 “疑惑”;当 “我” 用随身听吸引女孩转身时,内心涌起 “暗喜”;半年后再次见到女孩,听到她主动开口说话,“我” 无比 “吃惊”;最终为女孩的转变感到 “欣慰”,同时也因对亲人的态度而 “愧疚”。这些心理变化串联起 “我” 与女孩交往的全过程,也体现了 “我” 的成长。
故答案为:暗喜;吃惊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1)女孩的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性格上,她从敏感、孤独、不愿与人交流,变得活泼开朗,能主动与 “我” 打招呼;对 “我” 的态度上,从最初的不予理睬,到后来主动亲近,甚至表达思念;思想认识上,通过她的笔记可知,她感受到了爱,明白了要在心中种下快乐,既能让自己快乐,也能带给他人快乐。这些积极的转变让 “我” 深感欣慰。
(2)“我” 的愧疚源于多方面:一是对身边的亲人,尤其是女儿,缺乏耐心与赞美,常常因小事发火,却忽视她的优点,对比对陌生女孩的宽容耐心,更显对亲人的吝啬;二是因琐事缠身,很久没有去关心女孩,未能持续陪伴她成长;三是女孩对 “如何获取快乐” 的认知比 “我” 深刻,让 “我” 反思自身对生活的态度。
故答案为:(1)①女孩性格的变化:女孩从敏感、孤独、忧郁、脆弱中走出来,变得活泼、开朗、快乐。②女孩对“我”态度的变化:女孩一开始不理睬“我”,后来慢慢地接纳了“我”。③从女孩的笔记中可以看出她思想认识的变化:女孩感受到了别人对她的爱,认识到只有在心中种下快乐,才能收获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2)①“我”对身边的亲人吝于赞美,特别是对自己的女儿缺乏宽容和耐心,对女儿的优点视而不见。②“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没有经常去关心女孩。③“我”对“如何获取快乐”这一认识不及女孩,感到愧疚。
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清悦动听!”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女孩说的每一个字比作落在盘中的珍珠。珍珠珍贵且落盘时声音清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开口说话的难得,以及她声音的清悦动听。同时,也真切地表达出 “我” 第一次听到女孩说话时的惊喜与欣喜之情,突出了这一时刻的意义。
故答案为: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女孩说的每一个字比作珍珠,用珍珠落盘的声音形容小女孩说话的清悦动人,写出了小女孩开口说话的难得,以及“我”为第一次听到小女孩开口说话感到无比欣喜。
10.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从内容上看,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中女孩在心中种下快乐,收获了自身的成长与快乐,“我” 也从中领悟到要在心田播下快乐的种子,才能收获满心欢喜,强调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即只有主动传递、播种快乐,才能收获更多的欢喜。从形式上看,标题化用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俗语,用 “欢喜” 替换 “瓜”“豆”,既新颖别致,又通俗易懂,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故答案为:①从内容看,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只有在内心深处播下快乐的种子,才能真正收获欢喜。②从形式看,化用了“种瓜得瓜”,新颖、别致。用“种”字,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身边的人过于苛刻。比如,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饭菜,我们却习以为常,很少赞美他们的辛劳;同学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我们可能觉得理所当然,未曾表达感谢。 这篇文章启示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多发现他们的优点,真诚地给予赞美与肯定;对待亲人、朋友要多一份宽容与耐心,少一些抱怨与指责;就像 “种欢喜得欢喜” 所说,主动在生活中播撒快乐与善意,才能收获更多的温暖与幸福。
故答案为: 示例:我总是对妈妈做的饭菜习以为常,却忘了赞美妈妈的厨艺了得。启示:①多发现身边人的优点,真诚赞美。②给予宽容和耐心。③种欢喜得欢喜。
【答案】12.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我”爱吃咸花生两件事。
13.与第④段中“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相照应。说明了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
14.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也能渗入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
15.“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12.本题考查文章线索和内容概括。文中先后写了两件事:一是同事总点糖醋排骨,因为那是前女友擅长做且爱吃的菜,味道承载着他对前女友的思念;二是 “我” 爱吃妈妈煮的咸花生,从儿时的奢侈分享到长大后妈妈寄来的成包花生,味道中满是母爱与牵挂。
故答案为: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我”爱吃咸花生两件事。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⑤段 “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 3 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 与第④段 “煮好后我负责分成 3 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 相照应。这一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从 “小堆” 到 “大包”,花生的数量增多,反映出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妈妈对离家子女的思念加深,通过寄花生这种方式传递母爱,维系亲情。
故答案为:与第④段中“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相照应。说明了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
1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第③段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②段中味道 “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 的特点,强调味道与记忆、情感的紧密联系;下启第④段及以后关于 “我” 对咸花生味道的回忆,自然过渡到对母爱的叙述,使文章衔接流畅。
故答案为: 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也能渗入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
15.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和情感把握。标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中,“绽放” 一词将抽象的爱具象化,如同花朵绽放般生动,既点明了文章核心 —— 味道中蕴含的爱,又富有诗意,能吸引读者。作者通过同事对糖醋排骨味道的怀念、自己对妈妈煮的咸花生味道的眷恋,表达了对味道承载的情感(爱情、母爱等)的赞美,以及对那些与味道相关的人和事的珍视。
故答案为:“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
16.【答案】例文:
父爱给我力量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如璀璨星辰般闪耀,给予我无尽的力量,让我能在困境中坚定前行,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我的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没有高大的身躯,也没有英俊的面容,但他却有着无比坚韧的内心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记得小时候,我性格内向,害怕与人交往。每当我面对陌生人时,总是紧张得不知所措。是父亲,他用温暖的大手紧紧握住我的小手,带着我一步一步地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他告诉我,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去尝试,去表达自己。在他的鼓励下,我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学会了与人相处。他的鼓励,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有了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挑战。
在学习上,父亲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当我遇到难题时,他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解,一遍又一遍,直到我完全理解为止。他还常常教导我要勤奋努力,不要轻易放弃。他说:“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在他的影响下,我养成了刻苦学习的好习惯,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他的教诲,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有一次,我在学校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比赛,却遭遇了惨败。我感到无比的失落和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父亲,他第一时间出现在了我的身边。他没有责备我,而是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对我说:“孩子,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站起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他的话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干涸的心灵深处,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在他的鼓励下,我重拾信心,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父亲的爱,是默默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他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给予我最坚定的支持和最强大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他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为我遮风挡雨,让我在他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父亲给我力量,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永远感激父亲,永远爱他。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核心是围绕 “给我力量” 展开,需要补充的内容是能带来力量的对象,体裁要求为记叙文,重点在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该对象如何赋予 “我” 力量。
【题干分析】①“给我力量” 中的 “力量” 指能推动 “我” 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补充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物(如书籍、旧物件)、情感(如亲情、友情)、抽象概念(如勇气、信念)等。②写作思路:应围绕 “谁 / 什么给我力量”“在什么情境下给我力量”“如何给我力量”“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展开。要选取具体事件,通过细节描写(如动作、语言、环境等)展现过程,突出 “力量” 的体现。学生易出现的误区:只泛泛而谈 “力量” 的重要性,缺乏具体事例支撑;详略不当,对 “给予力量的过程” 描写简略,对无关内容赘述;情感表达生硬,未能体现真情实感。开头可通过场景描写引出对象(如 “书桌角落的那本旧日记,总在我迷茫时给我力量”);事例素材应选亲身经历(如考试失利时朋友的鼓励、困境中书籍的启示),重点写 “我” 的状态变化;结尾可呼应开头,点明力量带来的影响,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母亲的目光给我力量
2.那株小草给我力量
3.那句 “别怕” 给我力量
【点评】这篇例文以 “父爱给我力量” 为题,紧扣主题选取了成长中的典型事例 —— 克服交往恐惧、攻克学习难题、走出比赛失利阴影。文中通过父亲的鼓励话语、温暖拥抱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父爱如何转化为 “我” 前行的力量,叙事完整且情感真挚,结尾升华主题,凸显了父爱的深沉与影响。
1 / 1四川省成都西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分班考试试卷
一、(共6分)
1.(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修改语段(共两处错误,用修改符号修改)
①乘车时希望有个座位,这无可厚非,坐着毕竟比站着要舒服。②但是,也应该看到,那些年纪大的人,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他们会不会因体力不支而跌倒?③车厢内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古人都推崇备至,我们怎能连古人都不如呢?⑤面对老弱病残,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答案】第一处语序不当,“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放在“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的前面。第二处缺成分,将“不过”改为“我们起身让座”。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②原句中 “那些年纪大的人,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 存在逻辑顺序问题。“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 是 “只能站着” 的原因,应放在结果之前,使句子逻辑更通顺。修改:将 “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 移至 “那些年纪大的人” 之后、“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 之前。
⑤原句 “面对老弱病残,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缺少主语和具体动作,导致句子表意不完整。“不过是” 前需补充 “我们起身让座” 等内容,明确动作主体和行为,使句子完整。修改:将 “不过” 改为 “我们起身让座”。
故答案为:第一处语序不当,“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放在“只能站在车厢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的前面。第二处缺成分,将“不过”改为“我们起身让座”。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
(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数:俗称最自,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并壳人口    (2)其人自护其短   
(3)欲以去热也    (4)夫菱生于水而口土产   
3.用自话文翻译句子。
(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2.一起,连同;缺点;想要;土里生长的
3.(1)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
(2)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4.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这个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要用来清热。”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是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并壳入口”: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并” 在这里是 “一起,连同” 的意思。
(2)“其人自护其短”:那个人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短” 指 “缺点”。
(3)“欲以去热也”:想要用(连壳吃的方式)去除热气。“欲” 是 “想要” 的意思。
(4)“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土里生长的。“土产” 指 “土里生长的”。
故答案为:一起,连同;缺点;想要;土里生长的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重点词:“生而不识菱者” 指生来就不认识菱角的人,“仕” 是 “做官” 的意思。(2)重点词:“夫” 是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坐” 是 “因为”;“强不知以为知” 指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故答案为: (1)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2)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个故事中的北方人不认识菱角,却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而强行辩解,闹出 “菱角生于土” 的笑话。这告诉我们:对待知识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为了面子而硬撑,只会暴露自己的浅薄,反而被人嘲笑。
故答案为: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三、文学常识(共8分)
5.(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1)翻手为云,   。
(2)不入虎穴,   。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4)   ,败事有余。
【答案】覆手为雨;焉得虎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成事不足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覆,焉,虑。故答案为:覆手为雨;焉得虎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成事不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6.(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请写出下列句子赞扬的人物。
(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
(3)犹留正气参大地,永剩丹青照古今。   。
(4)一身傲世,青莲居士谪仙人。   。
【答案】杜甫;诸葛亮;文天祥;李白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1)诗句中 “草堂” 指杜甫在成都的居所杜甫草堂,“诗圣” 是杜甫的尊称,其诗歌流传千古,因此这句诗赞扬的是杜甫。
(2)“出师表” 是诸葛亮北伐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体现了他的忠诚与志向;“梁父吟” 是诸葛亮喜爱吟诵的乐府诗,这两句共同指向诸葛亮。
(3)“正气” 呼应文天祥的《正气歌》,“丹青照古今” 与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名句意境一致,展现其爱国气节,故赞扬的是文天祥。
(4)“青莲居士” 是李白的号,“谪仙人” 是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誉,体现其傲世的性格与超凡的才华,因此这句诗赞扬的是李白。
故答案为:(1)杜甫(2)诸葛亮(3)文天祥(4)李白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29分)
(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种欢喜得欢喜
顺晓蕊
①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阳光洒满小院、很多孩子在玩滑梯、荡秋千,或在院里你追我赶地疯跑,清脆的笑声中,夹杂着含糊不清的话语。一个穿着棉布碎花裙的女孩,蹲在一棵桂花树下,眼睛盯着地面,仿佛周围的喧哗都与她无关。
②这是一所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看着那些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
③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还要与青春期的女儿“过招”,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低落。在某论坛看到“跟我一起做义工吧!去找寻‘快乐密匙’”这句话后,一个周末,我跟随志愿者来到这所特殊的学校。
④我上前跟女孩搭话;“你几岁了?家住哪里?”可她不予理睬。她就像生活在孤岛上,喧哗如潮水般漫过来,经过她身边时,皆要绕道而行。她低着头,用树枝在地上胡乱画着,这让我感觉很没趣。
⑤难道她听不到我讲话,或者不会说语吗?我带着疑惑向老师询问,他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⑥女孩曾接受过学前语言康复训练,她既聪明又努力,各方面恢复得很快,能与他人正常沟道交流。后来,她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也可以跟上班里的学习进度。但跨进初中以后,她变得敏感、脆弱。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嘲笑的眼神,都会在她的心里掀起滔天波浪。她的心情变得很烦躁,不愿与人交流,成绩自然一落千丈,父母只好给她办理休学手续,把她送到这里接受心理辅导。
⑦我和她之间仿佛隔着一堵墙,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进她的心灵深处?我怒然想起包里装着随身听,里面有女儿从网上下载的歌曲。怕影响学习,为此事我还批评过她。
⑧我把随身听的声音调大,是曲调清悠的《蓝莲花》、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她缓缓地转过身来。我心里一阵暗喜,把随身听速到她手上,然后教她如何选歌。我们相对而坐,听了一首又一首的歌,她黑亮的眸子里闪动着笑意。
⑨我后来又去过那里两次,每次去之前,都会下载一些好听的歌。她仍旧不跟我说话,却会主动坐到我身边,与我一起静静聆听,神情中多了几分亲近。
⑩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抽不出时间,很久没有参加活动。
半年以后的某一天,当我走进康复中心的教室时,看到她正伏在桌上。她托着腮想了一会儿,低头在纸上迅速写几句,显得那么认真而又郑重,竞没有留意到身后的我。有个短发女孩站在门口冲她招手,她放下手中的笔,像风一样跑出教室。
我在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笔记本,看到一行行整齐清秀的字:
妈妈来看我了,给我一个甜甜的吻。她还告诉我,你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对于妈妈来说,都是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事。听了妈妈的话,我好开心啊!
中午,我们吃了芹菜水饺,这是我最喜欢吃的,味道简直棒极了。想起在家时,妈妈经常包饺子给我吃,我希望能早些好起来,这样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老师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块田,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我要种下快乐,因为我想做一个快乐的人,也想带给别人快乐。
……
就在这时,女孩跑回教室,当她看到我的时候,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阿姨好,我想您了!”她缓慢地说道。这下轮到我吃惊了,自从认识她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她开口说话。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清悦动听。
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我曾经有过很多抱怨和不满,为女儿不小心打翻奶茶而发火,因她写作业太慢而大声指责……而对她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
我的心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荒芜的花园。从今以后,我也要在心田里播下快乐的种子,收获满心的欢喜。我从来没有像这一刻那样,希望赶紧回到家中,给女儿一个深情的拥抱,并真诚地对她说:“孩子,其实你真的很棒。”
7.“我”在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心理上发生了多次变化,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没趣→疑惑→   →   欣慰、愧疚
8.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
(1)她的哪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
(2)“我”又为什么会产生愧疚?
9.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味下面的句了。
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清悦动听!
10.作者为什么以“种欢喜得欢喜”为题?
11.作者说:“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有时我们对身边的人(家人、同学、老师等)也缺乏宽容和耐心,也吝于赞美。试举一例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答案】7.暗喜;吃惊
8.(1)①女孩性格的变化:女孩从敏感、孤独、忧郁、脆弱中走出来,变得活泼、开朗、快乐。②女孩对“我”态度的变化:女孩一开始不理睬“我”,后来慢慢地接纳了“我”。③从女孩的笔记中可以看出她思想认识的变化:女孩感受到了别人对她的爱,认识到只有在心中种下快乐,才能收获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
(2)①“我”对身边的亲人吝于赞美,特别是对自己的女儿缺乏宽容和耐心,对女儿的优点视而不见。②“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没有经常去关心女孩。③“我”对“如何获取快乐”这一认识不及女孩,感到愧疚。
9.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女孩说的每一个字比作珍珠,用珍珠落盘的声音形容小女孩说话的清悦动人,写出了小女孩开口说话的难得,以及“我”为第一次听到小女孩开口说话感到无比欣喜。
10.①从内容看,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只有在内心深处播下快乐的种子,才能真正收获欢喜。②从形式看,化用了“种瓜得瓜”,新颖、别致。用“种”字,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示例:我总是对妈妈做的饭菜习以为常,却忘了赞美妈妈的厨艺了得。启示:①多发现身边人的优点,真诚赞美。②给予宽容和耐心。③种欢喜得欢喜。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7.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心理分析。文中 “我” 与小女孩的交往推动着 “我” 的心理不断变化。起初 “我” 主动搭话却遭无视,感到 “没趣”;随后因不清楚女孩不理睬的原因而 “疑惑”;当 “我” 用随身听吸引女孩转身时,内心涌起 “暗喜”;半年后再次见到女孩,听到她主动开口说话,“我” 无比 “吃惊”;最终为女孩的转变感到 “欣慰”,同时也因对亲人的态度而 “愧疚”。这些心理变化串联起 “我” 与女孩交往的全过程,也体现了 “我” 的成长。
故答案为:暗喜;吃惊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1)女孩的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性格上,她从敏感、孤独、不愿与人交流,变得活泼开朗,能主动与 “我” 打招呼;对 “我” 的态度上,从最初的不予理睬,到后来主动亲近,甚至表达思念;思想认识上,通过她的笔记可知,她感受到了爱,明白了要在心中种下快乐,既能让自己快乐,也能带给他人快乐。这些积极的转变让 “我” 深感欣慰。
(2)“我” 的愧疚源于多方面:一是对身边的亲人,尤其是女儿,缺乏耐心与赞美,常常因小事发火,却忽视她的优点,对比对陌生女孩的宽容耐心,更显对亲人的吝啬;二是因琐事缠身,很久没有去关心女孩,未能持续陪伴她成长;三是女孩对 “如何获取快乐” 的认知比 “我” 深刻,让 “我” 反思自身对生活的态度。
故答案为:(1)①女孩性格的变化:女孩从敏感、孤独、忧郁、脆弱中走出来,变得活泼、开朗、快乐。②女孩对“我”态度的变化:女孩一开始不理睬“我”,后来慢慢地接纳了“我”。③从女孩的笔记中可以看出她思想认识的变化:女孩感受到了别人对她的爱,认识到只有在心中种下快乐,才能收获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2)①“我”对身边的亲人吝于赞美,特别是对自己的女儿缺乏宽容和耐心,对女儿的优点视而不见。②“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没有经常去关心女孩。③“我”对“如何获取快乐”这一认识不及女孩,感到愧疚。
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清悦动听!”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女孩说的每一个字比作落在盘中的珍珠。珍珠珍贵且落盘时声音清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开口说话的难得,以及她声音的清悦动听。同时,也真切地表达出 “我” 第一次听到女孩说话时的惊喜与欣喜之情,突出了这一时刻的意义。
故答案为: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女孩说的每一个字比作珍珠,用珍珠落盘的声音形容小女孩说话的清悦动人,写出了小女孩开口说话的难得,以及“我”为第一次听到小女孩开口说话感到无比欣喜。
10.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从内容上看,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中女孩在心中种下快乐,收获了自身的成长与快乐,“我” 也从中领悟到要在心田播下快乐的种子,才能收获满心欢喜,强调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即只有主动传递、播种快乐,才能收获更多的欢喜。从形式上看,标题化用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俗语,用 “欢喜” 替换 “瓜”“豆”,既新颖别致,又通俗易懂,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故答案为:①从内容看,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只有在内心深处播下快乐的种子,才能真正收获欢喜。②从形式看,化用了“种瓜得瓜”,新颖、别致。用“种”字,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身边的人过于苛刻。比如,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饭菜,我们却习以为常,很少赞美他们的辛劳;同学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我们可能觉得理所当然,未曾表达感谢。 这篇文章启示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多发现他们的优点,真诚地给予赞美与肯定;对待亲人、朋友要多一份宽容与耐心,少一些抱怨与指责;就像 “种欢喜得欢喜” 所说,主动在生活中播撒快乐与善意,才能收获更多的温暖与幸福。
故答案为: 示例:我总是对妈妈做的饭菜习以为常,却忘了赞美妈妈的厨艺了得。启示:①多发现身边人的优点,真诚赞美。②给予宽容和耐心。③种欢喜得欢喜。
五、(18分)
(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味蕾上绽放的爱
杨黎明
①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频。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②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③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④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儿钱给我们兄妹三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快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⑤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⑥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成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⑦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12.木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
13.第⑤段画线句子“妈妈每年将煮好的成花生哂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与第①段中哪一句相照应?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1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2.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我”爱吃咸花生两件事。
13.与第④段中“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相照应。说明了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
14.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也能渗入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
15.“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12.本题考查文章线索和内容概括。文中先后写了两件事:一是同事总点糖醋排骨,因为那是前女友擅长做且爱吃的菜,味道承载着他对前女友的思念;二是 “我” 爱吃妈妈煮的咸花生,从儿时的奢侈分享到长大后妈妈寄来的成包花生,味道中满是母爱与牵挂。
故答案为: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我”爱吃咸花生两件事。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⑤段 “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 3 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 与第④段 “煮好后我负责分成 3 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 相照应。这一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从 “小堆” 到 “大包”,花生的数量增多,反映出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妈妈对离家子女的思念加深,通过寄花生这种方式传递母爱,维系亲情。
故答案为:与第④段中“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相照应。说明了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
1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第③段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②段中味道 “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 的特点,强调味道与记忆、情感的紧密联系;下启第④段及以后关于 “我” 对咸花生味道的回忆,自然过渡到对母爱的叙述,使文章衔接流畅。
故答案为: 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也能渗入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
15.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和情感把握。标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中,“绽放” 一词将抽象的爱具象化,如同花朵绽放般生动,既点明了文章核心 —— 味道中蕴含的爱,又富有诗意,能吸引读者。作者通过同事对糖醋排骨味道的怀念、自己对妈妈煮的咸花生味道的眷恋,表达了对味道承载的情感(爱情、母爱等)的赞美,以及对那些与味道相关的人和事的珍视。
故答案为:“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
六、作文(共25分)
16.(2024七上·武侯开学考)请以“____给我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③线索清断,叙事完整,内容充实;④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答案】例文:
父爱给我力量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如璀璨星辰般闪耀,给予我无尽的力量,让我能在困境中坚定前行,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我的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没有高大的身躯,也没有英俊的面容,但他却有着无比坚韧的内心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记得小时候,我性格内向,害怕与人交往。每当我面对陌生人时,总是紧张得不知所措。是父亲,他用温暖的大手紧紧握住我的小手,带着我一步一步地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他告诉我,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去尝试,去表达自己。在他的鼓励下,我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学会了与人相处。他的鼓励,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有了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挑战。
在学习上,父亲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当我遇到难题时,他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解,一遍又一遍,直到我完全理解为止。他还常常教导我要勤奋努力,不要轻易放弃。他说:“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在他的影响下,我养成了刻苦学习的好习惯,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他的教诲,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有一次,我在学校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比赛,却遭遇了惨败。我感到无比的失落和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父亲,他第一时间出现在了我的身边。他没有责备我,而是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对我说:“孩子,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站起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他的话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干涸的心灵深处,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在他的鼓励下,我重拾信心,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父亲的爱,是默默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他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给予我最坚定的支持和最强大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他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为我遮风挡雨,让我在他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父亲给我力量,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永远感激父亲,永远爱他。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核心是围绕 “给我力量” 展开,需要补充的内容是能带来力量的对象,体裁要求为记叙文,重点在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该对象如何赋予 “我” 力量。
【题干分析】①“给我力量” 中的 “力量” 指能推动 “我” 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补充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物(如书籍、旧物件)、情感(如亲情、友情)、抽象概念(如勇气、信念)等。②写作思路:应围绕 “谁 / 什么给我力量”“在什么情境下给我力量”“如何给我力量”“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展开。要选取具体事件,通过细节描写(如动作、语言、环境等)展现过程,突出 “力量” 的体现。学生易出现的误区:只泛泛而谈 “力量” 的重要性,缺乏具体事例支撑;详略不当,对 “给予力量的过程” 描写简略,对无关内容赘述;情感表达生硬,未能体现真情实感。开头可通过场景描写引出对象(如 “书桌角落的那本旧日记,总在我迷茫时给我力量”);事例素材应选亲身经历(如考试失利时朋友的鼓励、困境中书籍的启示),重点写 “我” 的状态变化;结尾可呼应开头,点明力量带来的影响,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母亲的目光给我力量
2.那株小草给我力量
3.那句 “别怕” 给我力量
【点评】这篇例文以 “父爱给我力量” 为题,紧扣主题选取了成长中的典型事例 —— 克服交往恐惧、攻克学习难题、走出比赛失利阴影。文中通过父亲的鼓励话语、温暖拥抱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父爱如何转化为 “我” 前行的力量,叙事完整且情感真挚,结尾升华主题,凸显了父爱的深沉与影响。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