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 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新闻将 “ 可视化” 的理念引入新闻领域,丰富了数据的表现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新 闻可视化处理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数据,文字也成为可视化形式解读的对象。
欧洲中世纪晚期盛行的航海探险活动,推动了包括统计学在内的多个学科快速发展。当时,人们发现 枯燥乏味的数据经过系统化、图像化处理能增添趣味性、传递多元化的信息,于是将其引入公共信息的发 布中,当时所使用的统计图表多为简单的饼状图、散点图等,信息初具可视化特征。这一时期的统计图表 主要作用是辅助文字表达,并不能够作为独立的新闻报道出现。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数据统计表的形式更 加丰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网络活动产生了大量数据,为数据可视化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2009 年英
国《卫报》成立了全球第一个数字新闻部门,之后各国媒体纷纷效仿。我国一些媒体也相继开设了数据新
闻栏目。这些媒体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挖掘、筛选、处理数据,在具体呈现时除使用传统的统计图外,还引 入了时间轴、地图等图式,并提供了交互功能。例如,某在线网站在 2015 年推出了数据新闻作品《星空彩 绘诺贝尔奖》,该作品统计了 1901—2015 年诺贝尔奖得主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转盘的形式呈现。
受众点击播放按钮后,代表不同领域和性别的图标便会出现在对应的区间。此外,受众也可自行选定年份, 查看获奖者信息。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可视化的内涵日益丰富,不仅关注受众的视觉体验,还关注受众的听觉、触觉 等体验。这类新闻的直观性与交互性更强,更能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新闻传 播的效果。例如, 2021 年《人民日报》推出了长图作品《复兴大道 100 号》,重温党的百年征程,唤醒受众 记忆,力求在情感共鸣中达成价值共识。该作品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AI 交互等多项技术,并体现出 了高度纪实的风格,大到历史事件,小到墙体上的标语、字体,都有据可查。受众在阅读过程中可看到动 态的画面,如飞翔的和平鸽、人造卫星发射等;听到历史事件同期声以及生活场景声,如八一南昌起义中 的枪响、自行车铃声、孩童玩闹声等;另外受众还可以参与互动,生成自己的 “ 百年征程纪念照” 。
第 1页/共 13页
(摘编自杜翔宇《可视化新闻在融合传播中的应用——以 新京报 为例》)
材料二:在数据新闻场景中,可视化呈现在新闻叙事中展现出了特殊价值,它体现了两种不同力量的 结合,其一是基于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客观文本与科学性的建构,其二是能够引发受众参与、唤起情感共鸣 的能力。数据新闻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表现能力逐渐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其内容构成之 一的视觉元素逐渐从过去主要是服务新闻文本的装饰性要素发展为数据新闻叙事的核心工具,更是成为构 建情感基础、传递信息的手段。甚至在一定的报道领域,诸如偏解释性的数据新闻内容呈现中,可视化正 在取代文字成为数字新闻的核心叙事。图片、虚拟现实、动态地图、折线图表、全景视频、模拟动画等视 觉元素是数据新闻的常见展示形式。可视化的视觉元素将消解受众因数据量化而产生的疏离感,并以特定 的方式对受众的感官进行视觉刺激,让受众去感受数据,唤起人们对数据的情感回应。
数据新闻中的视觉元素以其直观性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交 媒介正在成为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大量视觉元素、视觉信息构成了受众观察社会的主要方式。
新闻图片作为数据新闻视觉化呈现的常用视觉元素之一 ,使受众可以清楚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 从而增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建立起情感基础。
从 “ 呈现什么新闻” 转到 “ 如何呈现新闻” ,视觉元素凭借其艺术性和创意性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如今,置身于数字化进程中的新闻行业,需要更加关注用户的使用需求,从情感构建的机制出发,对用户 的新闻体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数据新闻中的视觉元素借助构图、色彩搭配、动态效果呈现等手段, 对受众进行情感表达。编辑要通过合适的色彩、构图来构建特定的情感氛围,使受众关注焦点,产生共鸣, 进而增强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工作者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来利用可视化呈现构建数据新闻的情感基础。比如创新 数据新闻制作方式,将数据同可视化呈现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将新闻主题与新闻内容直观化呈现,提升数 据新闻可视化呈现的美感及视觉吸引力;保持视觉元素与新闻内容的协调性,确保其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能 够增强情感表达效果。通过构建情感基础,视觉元素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更能激发受众 的情感共鸣和参与意愿。
(摘编自王 一《情感构建与叙事深化: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与叙事策略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可视化 处理对象从数据扩展到文字,其内涵也日益丰富,不仅关注受众的视觉体验,还关注其听 觉、触觉体验。
B. 欧洲中世纪晚期,统计图表虽初具可视化特征,但仅作为辅助文字表达的工具,无法独立承担新闻报道 的功能。
C. 数据新闻中的视觉元素从装饰性要素转变为核心叙事工具,在新闻报道中已取代文字成为主要的新闻叙
第 2页/共 13页
事方式。 ·
D. 新闻工作者可通过创新制作方式、保持视觉元素与内容协调等策略,利用可视化呈现构建数据新闻的情 感基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的发展为数据可视化提供了资源支撑,各国媒体纷纷成立数字新闻部门,使数据新闻在全球范围 内快速成熟。
B. 《复兴大道 100 号》融合了多种技术,高度纪实,力求在情感共鸣中达成价值共识,受众能通过多种感 官参与其中。
C.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已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大量受众通过视觉元素 来观察社会。
D. 新闻中的视觉元素虽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但对提升新闻的美感以及视觉吸引力具 有积极作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报纸以整版篇幅刊登了一篇关于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的详细文字报道,文中穿插简单的数据表格,辅助 说明交通拥堵的数据变化。
B. 在报道自然灾害时,通过视频直播展示受灾地区的状况和救援人员的英勇行为,引起受众的同情和敬佩 之情,激发其参与救援的意愿。
C. 某电视台为提示农业等相关行业从业者,播报一则关于当地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新闻,主播口播数据,并 展示了相关的柱状统计图。
D. 某广播电台在节目中报道一场体育赛事,通过详细播报运动员的各项数据,结合专业解说来深入分析比 赛情况,让听众了解赛事全貌。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阐述数据新闻可视化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评价下面一则数据新闻中的可视化设计。
某媒体在报道城市公园建设规划的数据新闻时,采用了如下可视化设计:用不同颜色的动态线条在城 市地图上标注出各个公园的规划区域及预计建设进度,点击线条可弹出详细文字介绍与相关数据表格;同 时,搭配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并设置了互动环节,让受众可在线投票选出自己最期待建成的公园。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台青青
蒋萌
第 3页/共 13页
上一次独坐山头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白墙黑瓦的房屋背后有一座小山峰,约莫五层楼高,小山峰上长满了柏树、橘子树。橘树成林,占据 着优渥的土地,柏树大多生长在边缘地带。上山的路就藏在柏树中,是人们踩踏出的蜿蜒小径。小径雨天 泥泞,炎夏时节干涸开裂,野花丛生的时候最美。沿着小径进山,一路天际都被高挺而又横生枝节的柏树 遮挡,走到山的最高处可以望见整个村庄。看的次数多了,村庄的形状早已烂熟于心。
小山峰里安眠着几位老人家,逢年过节,他们的后人会去祭拜,路过我家门口的时候,我会悄悄跟着, 尾随在人流后边。就是在这样的机遇里,我发现山里有一块平坦的土台。土台并未经人工打磨,浑然天成, 隐藏在重重树木之后。自那以后,土台就成了我一个人的秘境。
如果从春天开始探索秘境,土台会献上礼物。这座小山是一个天然的花园。它献予客人的花朵,不似 牡丹、玫瑰那般久负盛名,但有着小山特殊的印记。从踏上小径的那一刻起,只要你细心,便可发现大量 的原住民。如紫水晶一般剔透的五瓣堇菜,像漏斗一样的蓝色耧斗菜,球状细小的白色翠珠,还有白雪汇 聚而成的石楠 ……它们有的从路缝里长出,有的铺满整个土台,有的藏在漫山金黄油菜中心的某处领域,安 放着土台的热情。
在夏天,土台会用四季中最汹涌的热情拥抱客人。离开土台之前,我从未亲眼看到过向日葵,对这充 满生机的花朵有着天然的向往,对向日葵的印象仅仅来源于课本插画。当我见到真正生长的向日葵后,我 却想起土台草地夏季随处可见的、幼时不知名姓的小花。十余年光阴过后,我终于知晓,点点碎金的蟛蜞 菊,轻盈飘飞的白滨菊,颜色各异但形状一致的粉菊、紫苑,醉蝶花卷曲且细长的花瓣像蝴蝶的翅膀,粉 的、白的、紫的花儿在风中飘飞,似在表演一支永不落幕的舞蹈。我最喜爱的玉簪花,端庄优雅,宛若佳 人头上的玉簪,萦绕着一种清幽之气,在我的心中刻下玉痕。
我还要向你介绍土台的秋天,秋天必须提及白粉合欢与石蒜。就是那种青肉似玉,像是用最细腻的蚕 丝编织成的小灯,那美丽的合欢花。还有独特伞状的鲜红石蒜,在秋天,诉说着神秘凄美的故事。
冬日将近时,土台还有最后一场盛放。香兰雪、紫花风铃、风露草、油点草、蓝心花 ……它们共同构成 一幅迎冬图。许多老一辈人口耳相传的名字,陪着我度过了一轮又一轮春夏秋冬。在后来,它们自然而然 地变成了陪我初次探索写作宇宙的朋友。
我与土台的友谊至今已有十余年,当我还能三五天地往土台上跑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它的距离和我 是如此遥远。当我远离它后,我再也找不到和它一样能够拥抱完整的我的地域。
在异乡,这里不再有春与晚宵。坐在土台上,看过最多的风景便是黄昏日落。曾经山是自由的,云是 自由的,晚霞是自由的,风是自由的,土台上的我也是自由的。天晴的时候,晚霞有时是金黄色,有时是 紫粉色,有时却是蓝黑色,它们飘在土台对面连亘不绝的山峰上,飘在高耸入云的电线杆上,飘在我的眼 里。
·
第 4页/共 13页
某一刻,这些司空见惯的风光不知怎的,跑入了我的心。从前它们只在我的眼里,在脑海里,但从未 走入我的心。当它们走入心灵,我突然有了许多想说的话。夕阳之下,我成为空间的掌控者,所见之景均 可化为文字,我迎来了最纯粹的写作萌芽时期。我最开始的写作就是在土台上,它赠予我力量。它不会说 话,当然它不能说话。我自告奋勇,成为它的执笔者,替它讲述无法言语的心事,这便是我写作的初衷。 我写土台花园,写村庄烟火,写庭院情深,写天地山川,写所有目之所及之处,从土台出发。
我承认,环境变换确实让我的笔发生变化,自发的纯真笔力被时间渗透,影响肌理。文字在崭新的地 域蝶变,灵魂无助地观察前进路线,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左右这变化。中学时期,太多事物影响着我的 笔墨,我称之为灰色的黯淡无光的段落。
曾经群山为黛眉,夹缝瓦莲是干旱的黑墙灰瓦上的荷花。清晨醒来环视周遭,一切皆入我笔。万物借 我的笔墨表露心迹,世间一切都真切地活在我的眼里,眼眸映射之处皆有其生动的风景。而今,我从生活 的转述者,变成生活的看客。生活不愿与我分享它的点滴,岁月无情地将我拒绝在灵性之门外,这于我而 言就是煎熬的黑夜。噩梦反复,不知何时悄然手刃了伟大的创作灵感,还凶狠无情地掐灭我心生的烛火。
困于黑夜的时间里,我小心地保护着更早以前的记忆。孩童眼见之景,我认为那是最美的,正是因为 那些记忆我才如愿以偿地走到了白昼。踏出黑夜的感觉是什么?枷锁尽断,身心归于平静,我的笔再一次 属于我。它异常兴奋地大叫着,要我立刻写出无尽的海。我紧紧地拥抱它。生活果然让人捉摸不透,你不 知晓它何时狂风骤雨,亦不知晓它何时天晴。
黑夜太凉薄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 “ 上一次独坐山头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这一问句作为开头,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的 叙写做铺垫。
B. “ 我” 在跟随家人前往祭拜地的机遇下,发现了一块独特的土台。这块土台未经人工打磨,且深深地藏 在丛林之中。
C. 作者描绘曾经与土台亲近的日常状态,那时的作者对土台的熟悉与依赖就如同对身边好友,并未在意与 土台的距离。
D. 文中连用多个 “ 自由的” ,强调回忆中土台周围环境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烘托出了作者当时内心的 自由与畅快。
7. 下列关于文中对四季 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形象地展现出各种花朵的形态特征,这些野花虽不出名却独具特色,能让读者感受到春天土台周边
第 5页/共 13页
的生机与活力。
B. 夏天的土台很热情,离开土台前 “ 我” 只在课本里看过向日葵,当 “ 我” 亲眼见到向日葵后,“ 我” 回 想起自己过往的艰辛岁月。
C. 秋天必须提及白粉合欢与石蒜。作者在行笔时不仅写出了石蒜的独特外形与鲜红颜色,还赋予了石蒜神 秘凄美的色彩。
D. 作者虽未细致刻画冬日土台上各种植物 形态,但通过列举香兰雪、风露草等花草名称,给读者留下了 丰富的想象空间。
8. 文章大量运用颜色去描绘事物,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结尾 “ 黑夜太凉薄了” 这一句过于刻意,应当舍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向子諲,字伯恭,临江人,敏中玄孙,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也。元符三年,以后复辟恩,补假承奉郎,
三迁知开封府咸平县。豪民席势犯法,狱具上,尹盛章方以狱空觊赏,却不受,子諲以闻 ,诏许自论决, 章大怒,劾以他事勒停。宣和初,复官,除江、淮发运司主管文字。
绍兴元年,移鄂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剧盗曹成据攸县,子諲军于安仁,遣使招之,成听命。子 諲又遣将西扼衡阳,南守宜章,成逡巡不敢南向者百余日,诸郡遂得割获。既而援兵不至,成忿子諲扼己, 拥众而南,子諲率亲兵拒之。会官军溃,度不可遏,单骑入贼中,谕以国家威灵。成不服,执子諲归。会 宣抚司都统制马扩遣人持吴敏檄谕成,成许受招,始释子諲。
子諲奏金国报聘及奠朱震事,反复良久。良贵径至榻前厉声叱之曰:“ 子諲不宜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 子諲欲退,上谓良贵曰:“ 是朕问之也。” 又谕子諲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上色变, 欲抵良贵罪。中丞常同言:“ 良贵无罪,愿许子諲补外。” 上并怒同。张九成言:“ 士大夫所以嘉子諲者,以 其能眷眷于善类。今以子諲故逐柱史,又逐中司,非所以爱子諲也。” 上意稍解批谕同同言不已于是三人俱
罢。子諲以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金使议和将入境,子諲不肯拜金诏,乃上章言:“ 自古人主屈己和戎, 未闻甚于此时,宜却勿受。” 忤秦桧意,乃致仕。
(选自脱脱《宋史 · 向子諲传》,有删改)
材料二:
(子諲)到官未半年,敌骑乘百胜之威,自江西来潭州,欲指顾受降。子諲率励兵民,尽力守城,累
日而后破。子諲又守子城① ,誓不屈膝。 及火攻迫近,兵民不忍,相与扶掖上马,力战决围而出。城虽不守, 而二百年涵养兵民,无一人投拜者,节义昭然,不可掩也。再守潭州,孔彦舟、曹成百万之众,相继盘据。
第 6页/共 13页
子諲以数百饥卒,与曹成相持衡州累月,而邦昌② 之党方据要路,不遣援师, 遂致劫执。比入贼中,正色诅 骂,贼卒不敢害。其才气忠节,大概如此。正是今日可用之人。
(选自胡寅《应诏荐监司郡守奏状》,有删改)
[注]①子城:大城之内的小城,即内城。 ②邦昌:张邦昌。张邦昌是投降派代表,他在民族面临生死 存亡之际,贪生怕死,屈膝求和。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意 A 稍解 B 批 C 谕 D 同 E 同言 F 不已 G 于 H 三人俱罢。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諲以闻” 与《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 两句中的 “ 闻” 意思相同。 B. “ 又逐中司” 与《曹刿论战》“ 遂逐齐师” 两句中的 “ 逐” 意思不同。
C. 及,等到,与《齐桓晋文之事》“ 以及人之老” 中的 “ 及” 意思不同。 D. 遣,派遣,与《苏武传》“ 朝夕遣人候问武” 中的 “ 遣” 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子諲是向敏中的玄孙,也是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他因恩典被补授为假承奉郎,后多次升官任开封 府咸平县知县。
B. 良贵斥责向子諲不应该用无益之言长久叨扰皇上,面对良贵的指责,向子諲据理力争,最终皇上准许向 子諲继续说下去。
C. 向子諲率领并激励士兵和百姓竭尽全力守卫城池。他退守子城后,发誓绝对不向敌人投降,这展现出他
忠勇的个性特点。
D. 虽然潭州城最终没能守住,但城里的士兵和百姓,没有一个向敌人投降,他们的气节与道义昭然可见, 无法被掩盖。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士大夫所以嘉子諲者,以其能眷眷于善类。
(2)比入贼中,正色诅骂,贼卒不敢害。
14. 材料二中胡寅评价向子諲 “ 才气忠节,大概如此。正是今日可用之人” ,请根据材料一 ,概括胡寅做出 此评价的依据。
(四) 阅读Ⅳ(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第 7页/共 13页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篇写风小而难以驱暑,用“ 清风无力” 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 B. 诗的第三句写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感受,与诗题中的“ 苦” 字相照应。 C. 颈联描写清凉世界,将现实中的“ 昆仑” 与传说中的“ 蓬莱” 进行对比。 D. 诗中两处使用反问句,使全诗语气起伏,诗人抒发的情感也更加强烈。
16. 颔联和尾联中的反问句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简要分析。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写游记时想描述景观的壮美与历史人物的繁多,可以引用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中
“ , 这两句。
(2)李密《陈情表》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自己无人帮扶的两句是: , 。”
(3)镜子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物品,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含有 “ 镜” 字的句子,比如“ ,

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缂丝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品,采用“ 通经断纬 ” 的方法织成,以素色蚕丝做经线,以彩色丝线为纬线, 经线灌通整幅织物,纬线依照图案及颜色要求与经线交织,使图案复有立体感。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湖州 缂丝将江南水乡的灵动与韵味融入丝线,逐渐形成了( A )的纹样——水波纹。水波纹改变了原有的 缂丝技法,改变了缂丝的肌理,在特定的光线下有一种波斓起伏的感觉。把缂丝转化成层层叠叠的水波纹 形式,很能代表当地的文化。
在缂丝匠人的眼中,缂丝 甲 ,也是生活美学的载体。新一代年轻人有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当代缂丝匠人与高校师生、新锐设计师跨界合作,开发出一系列缂丝创新产品:水 波纹桌旗在灯光下泛起层层涟漪,团扇在摇动时如同碧波流转,万花筒在转动间展现时尚纹样 ……传统工艺 与现代美学( B )。
传承缂丝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传承技艺, 乙 。为此,一些缂丝匠人不断寻求着更
第 8页/共 13页
深层次的文化表达,尝试着将缂丝引入中国山水画卷。这些新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绘画的神髓气韵,还通 过缂丝的独特织法,拥有了更强的立体感、层次感,实现了 “ ” 的视觉效果。从皇家贡品到日常点 缀,从濒危技艺到文创产品,缂丝匠人以匠心与创新为缂丝注入 “ 水 ” 的柔韧与力量,让更多的年轻人从 不了解缂丝,到慢慢了解、认识缂丝,最后 丙 。
如今,这份 “ 丝上江南韵” 正随着新时代的浪潮,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18.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9.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个 字。
21. 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波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远望似彩绸,近睹若锦缎
B. 远眺极绚丽,近瞧倍清晰 C. 远瞻见山水,近赏有气韵 D. 远观一幅画,近看万缕丝
22. 电视台要制作有关缂丝工艺的节目,请你写一段介绍缂丝工艺的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信 息准确,表达流畅、清晰,不超过 100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过后,我们在报考志愿时将面临 “ 留家” 还是 “ 远行” 的抉择。你的选择是什么?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9页/共 13页
高二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 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 19分)
【 1~5 题答案】
【答案】 1. C 2. B
3. B 4. ①材料一侧重于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②材料二侧重于可视化呈现在新闻叙事中的特殊价值,重点分析了视觉元素在新闻中的作用。
5. ①动态线条标注公园规划区域及预计建设进度,更直观地呈现了数据,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
②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营造了良好的气氛,有助于拉近与受众的情感距离。
③在线互动投票,有助于提升受众的参与度。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 16分)
【 6~9 题答案】
【答案】6. B 7. B
8. ①大量运用颜色刻画事物,能使所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的感受更真切。
②使文章具有画面感,不同季节的不同颜色的花朵,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土台的四季景色如 画卷般展现在读者眼前。
③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心中情感,例如对晚霞颜色的描写,不仅写出了晚霞的美丽,也烘托出作者在土台 上的惬意与自由。
9. 示例一 :不应舍去。
①从内容上看,“ 黑夜” 象征着作者心灵被困的灰暗时光,强调了作者当时内心的状态。 ②从结构上看,这 句话承接上文作者对那段黯淡无光的写作时期的描述,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密。 ③从情感表达上看,“ 凉薄” 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那段时光的厌恶与无奈,突出了作者走出困境后的轻松与喜悦,使文章情感表达更强 烈。
示例二:可以舍去。
①从内容上看,黑夜象征着作者心灵被困的灰暗时光,而上文对此已有详尽描述,末尾再添一句,过于刻
第 10页/共 13页
意。 ② 从结构上看,删去这一句,并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性,文章的结构依然完整。 ③ 从情感表达上看,上 文已经写了作者对那段黑暗时光的厌恶,以及走出困境后的喜悦与珍惜,舍弃这句,并不影响文章的情感 表达。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 20分)
【 10~14 题答案】 【答案】 10. BEG 11. A 12. B
13. ( 1)士大夫们之所以称赞向子諲,是因为他能深切关怀有德行的人。
(2)等到(向子諲)落入贼人手中时,他神色严正地咒骂(贼人),贼人最终也不敢害他。
14. ①不惧豪强,依法办案,敢于上奏;
②平定叛乱,善用谋略,单骑入敌营;
③坚决不拜金诏,反对屈辱的议和。
(四) 阅读Ⅳ(本题共 2小题, 9分)
【 15~16 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颔联的反问句是诗人在质问,暗讽天公无情、不顾人间疾苦,表达对酷旱的忧虑与 愤懑。
②尾联的反问句表明诗人宁可放弃清凉仙境也不愿独善其身,抒发了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胸怀。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 17 题答案】
【答案】 ① . 江山如画 ② . 一时多少豪杰 ③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⑤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⑥ . 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 20分)
【 18~22 题答案】
【答案】 18. “ 灌通” 改为 “ 贯通” ,“ 复有” 改为 “ 富有” ,“ 波斓” 改为 “ 波澜” 。
19. A别具一格/独具一格/独一无二 B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20. 甲:既是传统的工艺品 乙:还要传承文化 丙:喜欢上缂丝
21. D 22. 示例: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技艺的明珠,以 “ 通经断纬 ” 之法织就。素色经线如涓涓细流贯 穿整幅织物,彩色纬线似灵动画笔勾勒图案。湖州缂丝更将江南水韵融入丝线,水波纹样在光影中起伏,
织就 “ 丝上江南” 的千年雅韵。
第 11页/共 13页
三、写作(60分)
【 23 题答案】 【答案】例文:
以远方为纸,书青春答卷
高考结束的铃声落下时,窗外的蝉鸣忽然变得清晰。填报志愿的表格在桌上铺开,像一张等待落笔的 地图,而 “ 留家” 与 “ 远行” 的抉择,恰是这张地图上最醒目的分岔口。于我而言,青春本就是一段不断 探索边界的旅程,选择远行,不是对故乡的背叛,而是带着根系的延伸。
远行是撕掉标签的勇气。在熟悉的小城,我们的名字总与 “ 某某的孩子” “ 那个成绩不错的学生” 绑 定。邻居阿姨记得你三岁时打翻粥碗的糗事,班主任能精准复述你初中某次月考的排名。这些温暖的牵绊, 却也像隐形的框架,框定了他人对我们的认知,甚至悄悄限制了自我想象。当火车驶离熟悉的站台,抵达 一座无人识我的城市,我们终于有机会成为一张白纸——可以在社团招新时尝试从未接触过的话剧表演, 可以在选修课上为冷门的考古学熬夜查资料,可以在周末的街头用蹩脚的方言和小贩讨价还价。那些在故 乡语境中 “ 不该做” “ 做不好” 的事情,在远方都成了被允许的试错。
远行是重构认知的课堂。故乡的气候、饮食、方言构成了我们最初的世界,就像鱼缸里的鱼以为水就 是整个宇宙。而当我们站在北纬 40度的风沙里,才懂得南方梅雨季的潮湿有多珍贵;当在清真食堂第一次 用手抓饭,才理解饮食禁忌背后的文化密码;当在异乡的夜市听到五湖四海的口音交织成奇妙的交响,才 明白 “ 中国” 二字不是地理课本上的名词,而是无数鲜活的生活方式的总和。这些具象的体验,比任何教 科书都更能教会我们包容与共情。就像那位在哈尔滨读大学的南方姑娘,起初总抱怨冬天的寒冷,直到看 见冰雕师傅在零下三十度的夜里专注作业,才懂得什么是 “ 苦寒中的坚守” 。
远行是独立生长的催化剂。第一次独自处理突发的肠胃炎,在医院的自助机前反复研究挂号流程;第 一次为了赶早课在寒风中骑行,学会提前查看天气预报;第一次在小组作业中与意见相左的同学辩论,最 终找到共赢的方案。这些看似琐碎的经历,实则是人格的锻造炉。就像树木只有在风雨中才能长得更加坚 韧,年轻人也需要在独自面对生活的褶皱时,才能长出支撑自己的筋骨。
当然,选择留在家乡并非怯懦。有人眷恋父母的唠叨,有人珍视熟悉的人脉,有人想为故土的发展添 砖加瓦,这些选择同样值得尊重。但对于渴望看看世界的年轻人来说,远方更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 待我们用好奇心和勇气去打磨。
行李箱在门口发出轻微的声响,录取通知书上的城市名带着陌生的温度。我知道,此去山高水长,或 许会有迷路的慌张,或许会有想家的惆怅,但这趟远行,终究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遇见一个更完整的自 己。
第 12页/共 1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