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桂林市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22 分)1 .( 20 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翻开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仿佛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我们追随梁衡的脚步,感受黄河“ 碎成堆堆白雪” 的激荡壮美。透过马丽华的镜头仰望各拉丹东冰峰 亘古闪耀的光芒,那铺展于天地间的银白峰峦让人叹为观止。文字如同一把多功能钥匙,为我们开启不同世界的大门。竺可桢用花香鸟语、草长 yīng( )飞解 读自然密码,阿西莫夫用南极恐龙化石揭开地壳运动的奥秘。江南水乡的皎洁月色、陕北高原的安塞腰鼓、北方大地的年味灯笼,这些生动的民俗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不仅凝聚着精神的 力量,更拓展了知识的边界。闻一多振臂高呼的呐喊震撼人心,他用满腔热血喊出( )的正义宣言; 丁肇中阐释了格物致知的内涵,他希望实验精神能够融入中华文化血脉。沿着典籍中的墨香溯游。陶渊明勾勒出“ 黄发垂髫,① ” 的桃源秘境,宛若《礼记》中“ ②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的大同社会;《诗经》中“ ③ ,白露为霜” 借秋霜芦苇烘托朦胧追寻的意境; ④ (诗人)笔下的“ ⑤ ,波撼岳阳城” 展现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庄子想象大鹏“ 水击三 千里,⑥ ” 喻示生命的自由超脱;杜甫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⑦ ” 彰显济世胸怀;常 建的“ ⑧ , 以幽径花木传递静谧禅意;苏轼以“ 拣尽寒枝不肯栖,⑨ ” 将逆境中 的孤傲铸成文人风骨。“ 万里河山尽收眼底, ”。阅读让思维更加敏捷,阅读 ,阅读 。让我们于文 字间翩然穿梭,探索自然奥秘,领悟人生真谛。( 1 )( 4 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①草长 yīng 飞 ② 皎洁( 2 )( 4 分)解释材料中加点的词语。①叹为观止 ②翩然( 3 )( 3 分)填入括号里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用满腔热血喊出( )的正义宣言。A.振聋发聩B.海枯石烂第 1页(共 28页)C.大彻大悟D.强词夺理( 4 )( 3 分)下列从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追随梁衡的脚步,感受黄河“ 碎成堆堆白雪” 的激荡壮美。B.文字如同一把多功能钥匙,为我们开启不同世界的大门。C.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不仅凝聚着精神的力量,更拓展了知识的边界。D.丁肇中阐释了格物致知的内涵,他希望实验精神能够融入中华文化血脉。( 5 )( 3 分)与“ 万里河山尽收眼底” 对仗工整的下联是A.一城风物皆入画境 B.千年文脉齐聚心头 C.四季美景笔端常驻 D.历史往事付诸笑谈( 6 )( 3 分)根据语境,将文学常识或古诗文名句填入文中横线处。2 .( 2 分)请仿照“ 读书让思维更加敏捷” 的句式,再续写两句,形成一组排比句。 读书让思维更加敏捷, , 。二、阅读(48 分)3 .( 8 分)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① 近年来,为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和减少碳排放,各国都在积极地推广新能源汽车。据统计,自 2014 年新能源汽车进入乘用车市场以来,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不断增加。②截至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接近 1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的占有率 已超过 30%。值得关注的是,按照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 5﹣ 8 年计算,中国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 力电池陆续进入“ 退役” 期。废旧电池如果处理不妥当,其含有的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会对土壤和水资 源造成严重污染,威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③锂电池回收能够显著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通过专业的回收处理,可以防止废旧电池中的有 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泄漏到环境中,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锂电池回收还可以实现对高价值和稀 有材料的再利用。如回收的锂、镍、钴等金属元素经过精炼和提纯后,可以再次作为原材料用于生产新的 电池,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材料二】①什么是低碳生活?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 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 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 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 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 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③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前者都是低碳生活,后者都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 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 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④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 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 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 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 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材料三】( 1 )( 2 分)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废旧电池处理不妥当,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也不大。 B.如果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并不会产生第二碳足迹。 C.穿棉布衣服、爬楼梯、走路等,都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第 3页(共 28页)D.碳中和过高,利用植树能把过量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 ( 2 )( 2 分)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接近 1000 万辆。(列数字)B. 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举例子)C.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下定义)D.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作比较)( 3 )( 4 分)假如班级准备参与 “ 建设低碳新家园” 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②为材料三的宣传画配上一段文字,让更多人了解碳中和的实现途径。(要求:用语准确、简明扼要、 层次清晰,不超过 30 字。)4 .(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回望雪峰山 陈黎明①带上家人离开都市,走着童年走熟的道路,摸着童年摸熟的古树,我回到了雪峰山的怀抱。②早春二月,绿色的脚步还在雪峰山下徘徊,崇木凼的古树还没有换上春天的新装。 一个雨后初晴的 日子,我来到这片熟悉的古森林。 一百多亩的土地上,三百多棵古树默然矗立,均已有数百年的寿岁。虬 枝舒展,斜插碧空,阳光透过树枝,洒在树林里,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泥土湿润的芬芳扑鼻而来。在那大山环绕、古树簇拥之处,可 以看到当地人居住的木房子,房子上淡烟缭绕,仿佛一片世外桃源。在 这里,一户人家必有一棵古树,一个村子必有一片古树林,人们对古树怀有特殊的情感,以古树为伴,以 护树为荣,认为古树佑护着族人的平安与繁衍。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崇,代表崇拜;木,是指树木;崇木 凼就是崇拜、敬重树木的地方。据载,这村子里的参天古树都是这里的人们用生命保护下来的。雪峰山的 古森林是我有关雪峰山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这里的人们最为珍惜的精神文化家园。③脱去了老叶的古树群,像是在翘首迎接春天的到来。除了一位保洁员在那里工作,整个古树林看不到其他人影,显得异常安静。 山风拂过,树枝上的雨水簌簌落下,惊动了不知藏在哪里的山鸟,几声轻微、 短促的“ 橐橐、橐橐” 声在树林里响起,转眼间又归于沉寂,继而是“ 喳——喳—— ” 的声音,一声长, 一声短,寻声望去,只见有鸟儿“ 扑棱棱” 从林木中起飞,扑向另一棵大树。我陶醉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景里,仰望蓝天、俯视地面时突然想到,树木无时无刻不在天空编织那张包罗万物、井然有序的生命之 网,而我脚下横竖交错、勾脚拉手、相互紧抱的树根,又像是那繁枝的倒影。④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回雪峰山的愿望尤其迫切,特别希望到古树林里走一走,呼吸呼吸清新的空气。 茂盛的古树,涓涓的溪流,构成了美丽自然的绝佳生态环境。森林被喻为“ 地球之肺 ” ,在森林中吐故纳新常谓之“ 洗肺 ”。雷峰山周围,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也有星罗棋布的省级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徜徉在这大自然的慷慨赐子里,身体充盈着天然过滤、加湿加氧的空气,身心 似乎都焕发出大山般的强健。⑤看过崇木凼的古树林,走过统溪河上晃晃悠悠的吊桥,我来到药王谷。这里是另一片天地,临河而 建,翠竹掩映,药王谷紧靠其后。沿砖铺阶梯缓缓而上,满山皆是中药材。杜仲、红豆杉、黄精、七叶一 枝花、吴茱萸、山银花等各色各样,中药材成块连片,应有尽有。刚发的新芽顶着晶亮的水珠,仿佛才从 山间雾岚中醒来,叶腋里的芽尖正是它们惺忪的睡眼。中药材成为当地人们创收致富的新路径。看着眼前 满园的药材,我仿佛听到了乡亲们奔向新生活的足音。⑥我的母亲早逝,雪峰山的父老乡亲一直把我当自己的儿子照料。这片土地上有我童年的脚印,有给 我饭吃的大叔、给我衣穿的大婶,有与我一起玩闹、度过快乐童年的伙伴 ……我忘不了这块故土,也忘不 了这里的乡亲。这些年,我在雪峰山区开展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就是带动雪峰山的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如今,当我再次走进穿岩山、千里古寨、雁鹅界的火塘屋,在黄亮的板凳上坐下来,看着满满一炕架透亮 的腊肉,闻着烟火夹带着的浓浓脂香,看着窗外延展无边的森林,我真切觉得这里才是我的根,才是我永 远也离不了的家!此刻,我只想静静地依偎在雪峰山的怀抱里,守候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思考美好的环境 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意义。( 1 )( 3 分)请从第④﹣ ⑤段中找出对应的词语或句子,将“ 我” 回乡后的游览经历补充完整。所至 所见 所感古树林 ① ②③ 中药材成块连片,应有尽有 仿佛听到了乡亲们奔向新生 活的足音。( 2 )( 2 分)请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山风拂过,树枝上的雨水簌簌落下,惊动了不知藏在哪里的山鸟,几声轻微、短促的“ 橐橐、橐橐” 声在树林里响起,转眼间又归于沉寂,继而是“ 喳—— 喳—— ” 的声音,一声长,一声短,寻声望去,只 见有鸟儿“ 扑棱棱” 从林木中起飞,扑向另一棵大树。( 3 )( 3 分)文章标题中 “ 回望” 一词蕴含多层含义,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 )( 4 分)作者在雪峰山区拍摄生态文化旅游宣传视频,选用以下内容作为字幕和画外音。请分析他 选择这一场景的原因。【字幕、画外音】在黄亮的板凳上坐下来,看着满满一炕架透亮的腊肉,闻着烟火夹带着的浓浓脂香, 看着窗外延展无边的森林,我真切觉得这里才是我的根,才是我永远也离不了的家!第 5页(共 28页)5 .( 5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甲〕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乙〕白帝 ① 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② 不如归马③ 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④ 尽,恸哭秋原⑤ 何处村?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杜甫寓居夔州期间。②戎马:指战马。 ③归马:从事耕种 的马。④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⑤秋原:秋天原野。( 1 )( 2 分)下列对两诗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甲诗是一首叙事诗,前四句写老妇“ 致词” 的由来。 B. 甲诗“ 吏呼怒、妇啼苦” 表现了官吏与老妪的无奈。 C. 甲诗结尾以“ 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D.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 2 )( 3 分)《石壕吏》和《白帝》均是杜甫晚年之作,两诗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 .(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麟① 之为灵,昭昭② 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③ 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④ 豺狼麋鹿然。角者吾知其为牛, 鬣⑤ 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 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⑥ 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 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选自韩愈《获麟解⑦》,有删改) [注]①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②昭昭:明白③恒有:常出现④豕( shǐ ):猪⑤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⑥圣人:贤明的统治者。 ⑦ 解: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1 )( 2 分)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A.策之不以其道B.一食或尽粟一石 C.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D.不畜于家道路 有人 如果饲养( 2 )( 2 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甲文中分别用直称、暗称、代称提到千里马,行文富于变化。 B. 甲文中的五个“ 也” 字都是语气助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C.乙文中作者认为如果麒麟出现时无圣人在位,也可说它是不祥之物。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所托之物分别是马和麟。( 3 )( 4 分)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4 )( 2 分)在古代,伯乐指善于相马的人,食马者指饲养马匹的人;在甲文中,“ 伯乐” 和“ 食马者” 分别喻指什么样的人?( 5 )( 4 分)甲乙两文中 “ 千里马” 和“ 麒麟” 遭遇如何?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 7页(共 28页)7 .( 4 分)整本书阅读。( 1 )( 2 分)小华阅读《经典常谈》时,想了解“ 水” 的汉字起源,可以阅读第一篇章,朱自清介绍了 中国第一部字典《 》。文章提到了汉字造字的 “ 六书” 理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转注、假借。观察“ 水” 字的演变过程(如图).推测它采用的是“ 六书” 中的 造字法。( 2 )( 2 分)小华想进一步了解《关雎》《蒹葭》的诗歌特点,可以阅读《经典常谈》中的《< > 第四》。通过学习,他了解到诗歌源于歌谣,其节奏主要通过重叠或复沓表现。例如《关雎》中 “ 参差 荇菜” 的反复出现,配合“ 流、采、芼” 的动作变化,层层递进地表现情感,这种手法也称为 。8 .( 5 分)小华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被保尔顽强的意志所感动,他列了一个演讲提纲,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 在逆境中成长” 主题演讲比赛。请你结合这部小说的阅读积累,帮助他完成以下任务。 “ 在逆境中成长” 主题演讲提纲演讲结构 保尔经历例证开头 点明 “ 在逆境 中成长 ” 的主 题 保尔:“ 纵然到了生活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设法活下去。”主体 保尔经历的逆 境 童年时 被赶出学校,成为童工参军时 腿部中弹,感染伤寒,头部受伤, 右眼失明修路时 天气恶劣,物资匮乏,匪徒袭击, 伤寒肺炎写书时 ,双目失明,手稿 丢失逆境中实现价 用生命写成的小说终于可以出版,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第 8页(共 28页)值结尾 结束语:( 1 )( 2 分)请帮助小华在横线处补充保尔写书时遭遇的逆境。( 2 )( 3 分)请根据演讲提纲,为演讲结尾写一段结束语,结合保尔的经历和精神,体现“ 逆境中成长” 的主题。( 80 字左右)三、作文(50 分)9 .( 50 分)作文。人生如一场旅程,一路风景各异。那些与伙伴们并肩同行的温暖,在困境中挣扎后的豁然开朗,为坚 持梦想而突破自我的蜕变,终将成为生命中独特的风景。请以“ 一路 ”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 录生活中难忘的故事。要求: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④正确、规范地使 用标点符号。第 9页(共 28页)广西桂林市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22 分)1 .( 20 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翻开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仿佛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我们追随梁衡的脚步,感受黄河“ 碎成堆堆白雪” 的激荡壮美。透过马丽华的镜头仰望各拉丹东冰峰 亘古闪耀的光芒,那铺展于天地间的银白峰峦让人叹为观止。文字如同一把多功能钥匙,为我们开启不同世界的大门。竺可桢用花香鸟语、草长 yīng( )飞解 读自然密码,阿西莫夫用南极恐龙化石揭开地壳运动的奥秘。江南水乡的皎洁月色、陕北高原的安塞腰鼓、北方大地的年味灯笼,这些生动的民俗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不仅凝聚着精神的 力量,更拓展了知识的边界。闻一多振臂高呼的呐喊震撼人心,他用满腔热血喊出( )的正义宣言; 丁肇中阐释了格物致知的内涵,他希望实验精神能够融入中华文化血脉。沿着典籍中的墨香溯游。陶渊明勾勒出“ 黄发垂髫,① ” 的桃源秘境,宛若《礼记》中“ ②,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的大同社会;《诗经》中“ ③ ,白露为霜” 借秋霜芦苇烘托朦胧追寻的意境; ④ (诗人)笔下的“ ⑤ ,波撼岳阳城” 展现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庄子想象大鹏“ 水击三 千里,⑥ ” 喻示生命的自由超脱;杜甫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⑦ ” 彰显济世胸怀;常 建的“ ⑧ , 以幽径花木传递静谧禅意;苏轼以“ 拣尽寒枝不肯栖,⑨ ” 将逆境中 的孤傲铸成文人风骨。“ 万里河山尽收眼底, ”。阅读让思维更加敏捷,阅读 ,阅读 。让我们于文 字间翩然穿梭,探索自然奥秘,领悟人生真谛。(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①草长yīng 飞 莺② 皎洁 jiǎo( 2 )解释材料中加点的词语。①叹为观止第 10页(共 28页)②翩然( 3 )填入括号里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用满腔热血喊出( )的正义宣言。A.振聋发聩 B.海枯石烂 C.大彻大悟 D.强词夺理( 4 )下列从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CA.我们追随梁衡的脚步,感受黄河“ 碎成堆堆白雪” 的激荡壮美。B.文字如同一把多功能钥匙,为我们开启不同世界的大门。C.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不仅凝聚着精神的力量,更拓展了知识的边界。D.丁肇中阐释了格物致知的内涵,他希望实验精神能够融入中华文化血脉。( 5 )与 “ 万里河山尽收眼底” 对仗工整的下联是 BA.一城风物皆入画境 B.千年文脉齐聚心头 C.四季美景笔端常驻 D.历史往事付诸笑谈( 6 )根据语境,将文学常识或古诗文名句填入文中横线处。 【分析】( 1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 “ 草长 yīng 飞” 应写作“ 草长莺飞”。② “ 皎洁” 的读音是“ jiǎo jié”。( 2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① “ 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② “ 翩然” 形容轻快地、优美地飞舞的样子,也可形容人或事物轻快地到来。( 3 )本题考查成语分析。A.“ 振聋发聩” 意思是发出巨响,让耳聋的人也能听到,比喻唤醒糊涂麻木之人,符合闻一多喊出正义 宣言的语境。B.“ 海枯石烂” 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C.“ 大彻大悟” 形容彻底觉悟或醒悟;D.“ 强词夺理” 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均不符合语境。故选:A。( 4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ABD.正确;C.有误,该句语序不当,应改为“ 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不仅拓展了知识的边界,更凝聚着精神的力量”。 故选:C。( 5 )本题考查对联。A.“ 画境” 与“ 眼底” 结构不对应;B.“ 万里河山” 对“ 千年文脉” ,都是偏正结构;“ 尽收眼底” 对“ 齐聚心头” ,都是动宾结构,且 “ 心” 与“ 眼” 相对,对仗工整。C.“ 笔端常驻” 与“ 尽收眼底” 结构不同;D.“ 历史往事” 与“ 万里河山” 结构不一致,“ 付诸笑谈” 与“ 尽收眼底” 也不对应。 故选:B。( 6 )本题考查诗句积累。 ①根据“ 黄发垂髫” 可知,应填“ 并怡然自乐”。②根据“ 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 可知,应填“ 老有所终”。③根据“ 白露为霜” 可知,应填“ 蒹葭苍苍”。④ “ 波撼岳阳城” 的作者 是孟浩然。 ⑤应填“ 气蒸云梦泽”。⑥根据“ 水击三千里” 可知,应填“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⑦根据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可知,应填“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⑧应填“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⑨根据 “ 拣尽寒枝不肯栖” 可知,应填“ 寂寞沙洲冷”。【解答】答案:( 1 )①莺②jiǎo( 2 )① “ 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② “ 翩然” 形容轻快地、优美地飞舞的样子,也可形容人或事物轻快地到来。 ( 3 )A( 4 )C ( 5 )B( 6 )①并怡然自乐。 ②老有所终。 ③蒹葭苍苍。 ④孟浩然。 ⑤气蒸云梦泽。 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⑧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⑨寂寞沙洲冷。【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 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 .( 2 分)请仿照“ 读书让思维更加敏捷” 的句式,再续写两句,形成一组排比句。 读书让思维更加敏捷, 读书让心灵更加丰盈 , 读书让眼界更加开阔 。【分析】本题考查语句仿写。先剖析原句句式结构,明确主谓宾、复句关系及修辞(如比喻、排比等); 再把握内容主题与情感基调,确保仿写在话题、褒贬色彩上契合;接着选取适配词汇替换,兼顾词性与 逻辑连贯;最后通读检查句式对称性、修辞一致性及语言流畅度,避免偏离原句核心特征。【解答】首先分析例句“ 读书让思维更加敏捷” 的结构,是“ 读书让 ……更加 ……” 的句式,且“ 思维 更加敏捷” 是主谓结构,表达读书对某方面的积极影响。从个人内在素养方面看,读书可以提升人的品 德修养,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从个人认知范围方面看,读书能够拓宽人的视野,让人接触到更广阔的 世界;从个人外在气质方面看,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让人更有魅力。注意围绕读书的作用来续写, 确保句式一致,形成排比。答案:示例:读书让心灵更加丰盈 读书让眼界更加开阔【点评】做仿写题时,先通读例句,抓住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情感基调等核心要素,比如是否对仗、 有无比喻拟人,以及整体风格是活泼还是庄重。再结合题干要求的话题,替换对应内容,确保新句子在 形式和神韵上与例句一致,写完后对照原句检查,避免偏离句式或情感不搭。二、阅读(48 分)3 .( 8 分)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① 近年来,为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和减少碳排放,各国都在积极地推广新能源汽车。据统计,自 2014 年新能源汽车进入乘用车市场以来,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不断增加。②截至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接近 1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的占有率 已超过 30%。值得关注的是,按照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 5﹣ 8 年计算,中国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 力电池陆续进入“ 退役” 期。废旧电池如果处理不妥当,其含有的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会对土壤和水资 源造成严重污染,威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③锂电池回收能够显著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通过专业的回收处理,可以防止废旧电池中的有 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泄漏到环境中,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锂电池回收还可以实现对高价值和稀 有材料的再利用。如回收的锂、镍、钴等金属元素经过精炼和提纯后,可以再次作为原材料用于生产新的 电池,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材料二】①什么是低碳生活?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 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 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 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 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 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③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前者都是低碳生活,后者都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 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 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④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 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 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 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 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材料三】(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A.废旧电池处理不妥当,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也不大。 B.如果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并不会产生第二碳足迹。 C.穿棉布衣服、爬楼梯、走路等,都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第 14页(共 28页)D.碳中和过高,利用植树能把过量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 2 )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A.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接近 1000 万辆。(列数字)B. 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举例子)C.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下定义)D.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作比较)( 3 )假如班级准备参与 “ 建设低碳新家园” 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②为材料三的宣传画配上一段文字,让更多人了解碳中和的实现途径。(要求:用语准确、简明扼要、 层次清晰,不超过 30 字。)【分析】本文是以“ 低碳生活” 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二题考查说明方 法分析,第三题考查阅读拓展。【解答】( 1 )A.有误,材料一第②段明确提到“ 废旧电池如果处理不妥当,其含有的重金属和有害化学 物质会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所以选项 “ 影响也不大” 错误;B.有误,材料二第②段指出“ 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 第二碳足迹” ,选项 “ 并不会产生第二碳足迹” 错误;C.正确。D.有误,材料二第④段说“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 ,但 “ 完全吸收” 过于绝对。故选:C。( 2 )ABD.正确;C.有误 ,“ 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 ,这是对碳足迹的解释说明,属于作诠释,不是 下定义。故选:C。( 3 )①宣传标语要紧扣“ 建设低碳新家园” 的主题,语言简洁且有感染力。例如:“ 倡导低碳生活,共 建绿色家园。”“ 低碳行动,绘就家园新画卷。”②观察材料三宣传画,结合材料二对碳中和的介绍,可知碳中和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实现。 示例:“ 植树造林与节能减排,助力实现碳中和。”答案:( 1 )C( 2 )C( 3 )①示例: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践行低碳,守护家园。②示例:计算碳排放,通过植树或付费抵消,实现碳中和。【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 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 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4 .(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回望雪峰山 陈黎明①带上家人离开都市,走着童年走熟的道路,摸着童年摸熟的古树,我回到了雪峰山的怀抱。②早春二月,绿色的脚步还在雪峰山下徘徊,崇木凼的古树还没有换上春天的新装。 一个雨后初晴的 日子,我来到这片熟悉的古森林。 一百多亩的土地上,三百多棵古树默然矗立,均已有数百年的寿岁。虬 枝舒展,斜插碧空,阳光透过树枝,洒在树林里,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泥土湿润的芬芳扑鼻而来。 在那大山环绕、古树簇拥之处,可以看到当地人居住的木房子,房子上淡烟缭绕,仿佛一片世外桃源。在 这里,一户人家必有一棵古树,一个村子必有一片古树林,人们对古树怀有特殊的情感,以古树为伴,以 护树为荣,认为古树佑护着族人的平安与繁衍。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崇,代表崇拜;木,是指树木;崇木 凼就是崇拜、敬重树木的地方。据载,这村子里的参天古树都是这里的人们用生命保护下来的。雪峰山的古森林是我有关雪峰山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这里的人们最为珍惜的精神文化家园。③脱去了老叶的古树群,像是在翘首迎接春天的到来。除了一位保洁员在那里工作,整个古树林看不到其他人影,显得异常安静。 山风拂过,树枝上的雨水簌簌落下,惊动了不知藏在哪里的山鸟,几声轻微、 短促的“ 橐橐、橐橐” 声在树林里响起,转眼间又归于沉寂,继而是“ 喳——喳—— ” 的声音,一声长, 一声短,寻声望去,只见有鸟儿“ 扑棱棱” 从林木中起飞,扑向另一棵大树。我陶醉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 美景里,仰望蓝天、俯视地面时突然想到,树木无时无刻不在天空编织那张包罗万物、井然有序的生命之网,而我脚下横竖交错、勾脚拉手、相互紧抱的树根,又像是那繁枝的倒影。④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回雪峰山的愿望尤其迫切,特别希望到古树林里走一走,呼吸呼吸清新的空气。 茂盛的古树,涓涓的溪流,构成了美丽自然的绝佳生态环境。森林被喻为“ 地球之肺 ” ,在森林中吐故纳 新常谓之“ 洗肺 ”。雷峰山周围,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也有星罗棋布的省级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徜徉在这大自然的慷慨赐子里,身体充盈着天然过滤、加湿加氧的空气,身心 似乎都焕发出大山般的强健。⑤看过崇木凼的古树林,走过统溪河上晃晃悠悠的吊桥,我来到药王谷。这里是另一片天地,临河而建,翠竹掩映,药王谷紧靠其后。沿砖铺阶梯缓缓而上,满山皆是中药材。杜仲、红豆杉、黄精、七叶一 枝花、吴茱萸、山银花等各色各样,中药材成块连片,应有尽有。刚发的新芽顶着晶亮的水珠,仿佛才从 山间雾岚中醒来,叶腋里的芽尖正是它们惺忪的睡眼。中药材成为当地人们创收致富的新路径。看着眼前 满园的药材,我仿佛听到了乡亲们奔向新生活的足音。⑥我的母亲早逝,雪峰山的父老乡亲一直把我当自己的儿子照料。这片土地上有我童年的脚印,有给 我饭吃的大叔、给我衣穿的大婶,有与我一起玩闹、度过快乐童年的伙伴 ……我忘不了这块故土,也忘不 了这里的乡亲。这些年,我在雪峰山区开展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就是带动雪峰山的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如今,当我再次走进穿岩山、千里古寨、雁鹅界的火塘屋,在黄亮的板凳上坐下来,看着满满一炕架透亮 的腊肉,闻着烟火夹带着的浓浓脂香,看着窗外延展无边的森林,我真切觉得这里才是我的根,才是我永 远也离不了的家!此刻,我只想静静地依偎在雪峰山的怀抱里,守候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思考美好的环境 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意义。( 1 )请从第④﹣ ⑤段中找出对应的词语或句子,将“ 我” 回乡后的游览经历补充完整。所至 所见 所感古树林 ① 茂盛的古树,涓涓的溪流 ② 陶醉在美景里,身心焕 发出强健。③ 药王谷 中药材成块连片,应有尽有 仿佛听到了乡亲们奔向新生 活的足音。( 2 )请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山风拂过,树枝上的雨水簌簌落下,惊动了不知藏在哪里的山鸟,几声轻微、短促的“ 橐橐· ·、橐橐” 声在树林里响起,转眼间又归于沉寂,继而是“ 喳—— 喳—— ” 的声音,一声长,一声短,寻声望去,只 见有鸟儿“ 扑棱棱” 从林木中起飞,扑向另一棵大树。( 3 )文章标题中 “ 回望” 一词蕴含多层含义,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 )作者在雪峰山区拍摄生态文化旅游宣传视频,选用以下内容作为字幕和画外音。请分析他选择这 一场景的原因。【字幕、画外音】在黄亮的板凳上坐下来,看着满满一炕架透亮的腊肉,闻着烟火夹带着的浓浓脂香, 看着窗外延展无边的森林,我真切觉得这里才是我的根,才是我永远也离不了的家!【分析】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回到雪峰山,先游览了崇木凼的古树林,陶醉于古树林的美景和清新空气之 中;接着来到药王谷,看到满山的中药材,感受到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最后作者回忆起童年在雪 峰山的经历以及父老乡亲对自己的照料,表达了对雪峰山这片故土的眷恋之情,同时引发了对美好环境第 17页(共 28页)对于今天生活意义的思考。【解答】( 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 茂盛的古树,涓涓的溪流,构成了美丽自然的绝佳生态环 境” ,①概括为:茂盛的古树,涓涓的溪流;结合“ 我陶醉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景里,仰望蓝天、俯 视地面时突然想到,树木无时无刻不在天空编织那张包罗万物、井然有序的生命之网,而我脚下横竖交 错、勾脚拉手、相互紧抱的树根,又像是那繁枝的倒影” ,②概括为:陶醉在美景里,身心焕发出强健; 结合“ 看过崇木凼的古树林,走过统溪河上晃晃悠悠的吊桥,我来到药王谷” ,③概括为:药王谷。( 2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橐橐”“ 喳——喳—— ”“ 扑棱棱” 等都是拟声词。“ 簌簌” 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山风拂过,树枝上雨水落下的声音;“ 橐橐 ” 逼真地模拟出山鸟被惊动后发出的轻微、短促的声音; “ 喳——喳—— ” 形象地展现出山鸟之后发出的一长一短的叫声;“ 扑棱棱” 生动地描绘出鸟儿从林木 中起飞时翅膀扇动的声音。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以动衬静,衬托出古树林的安静,同时也让读者如临其 境,感受到古树林的生机与活力。( 3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理解。“ 回望” 指作者回到雪峰山,实地重游童年熟悉的地方,如古树林、统溪 河吊桥、药王谷等,是对地理空间上的回望。指作者回忆童年在雪峰山的生活,包括童年的脚印、照料 自己的父老乡亲、一起玩闹的伙伴等,是对过往时光和童年记忆的回望。指作者关注雪峰山的发展,看 到中药材成为乡亲致富新路径、生态文化旅游带动脱贫等变化,是对故土发展历程的回望。也暗含着作 者对雪峰山情感的回归,确认这里是自己的根和永远的家,是对精神家园的回望。( 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这一场景展现了雪峰山独特的生活风貌,“ 黄亮的板凳”“ 满满一炕架透亮的腊肉”“ 烟火夹带着的浓浓脂香” 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 他们对雪峰山的兴趣。窗外延展无边的森林体现了雪峰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文章中对雪峰山生态之美 的描写相呼应,突出了生态文化旅游的主题。“ 这里才是我的根,才是我永远也离不了的家” 表达了作 者对雪峰山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感受到雪峰山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温 暖的人文情怀,增强宣传视频的感染力。答案:( 1 )①茂盛的古树,涓涓的溪流; ②陶醉在美景里,身心焕发出强健; ③药王谷( 2 )加点词语都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水落下、山鸟活动的声音,既表现出古树林的安静, 又体现出其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3 )“ 回望” 是指作者从都市回到雪峰山,走童年熟悉的路,看童年熟悉的古树等,这是空间上的回望。 “ 回望” 也指作者回忆起童年在雪峰山的生活,回忆起母亲早逝后父老乡亲对自己的照料,这是对过去 生活的回望。“ 回望” 还指作者在雪峰山思考美好的环境对于今天生活的意义,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等方 面的反思与展望。( 4 )画面中 “ 黄亮的板凳”“ 透亮的腊肉”“ 烟火脂香” 等元素,展现了雪峰山独特的乡土生活气息和 浓郁的人情味,能让观众感受到当地的生活质感和温暖氛围。“ 窗外延展无边的森林” 体现了雪峰山优 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呼应了前文对其良好生态的描述。整句话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雪峰山深厚的眷恋之 情,突出了这里是“ 根” 和“ 家” ,能引发观众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宣传雪峰山的生态文 化旅游,吸引人们前来感受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魅力。【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 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 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5 .( 5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甲〕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乙〕白帝 ①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② 不如归马③ 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④ 尽,恸哭秋原⑤ 何处村?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杜甫寓居夔州期间。②戎马:指战马。 ③归马:从事耕种 的马。④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⑤秋原:秋天原野。( 1 )下列对两诗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 甲诗是一首叙事诗,前四句写老妇“ 致词” 的由来。 B. 甲诗“ 吏呼怒、妇啼苦” 表现了官吏与老妪的无奈。C. 甲诗结尾以“ 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D.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 2 )《石壕吏》和《白帝》均是杜甫晚年之作,两诗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具 体诗句简要分析。【分析】《石壕吏》是杜甫 “ 三吏三别” 中的一篇,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本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差 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反映了官吏的凶残以及唐代“ 安史之 乱” 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 独与老翁别” , 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同情。《白帝》创作于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期间。诗的前两联描绘了白帝城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阴 沉、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后两联通过对比和描写寡妇的悲惨遭遇,进一步抒发了 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通过对比战争中的马和 归田的马,以及战乱前后人口的变化,突出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则直接描写了寡妇被横征暴敛逼到绝境的悲惨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解答】(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CD .正确;B .有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中“ 怒” 和“ 苦” 形成鲜明对比,表现的是官吏的凶狠残暴和 老妇的悲苦无助,并非官吏与老妪的无奈。故选:B。( 2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和手法分析。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但 是二者的表现手法不同。甲诗《石壕吏》运用了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中通过老妇的“ 致 词” ,详细叙述了家庭因战争而遭受的苦难,如“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直接展现了 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乙诗《白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 手法。前两联“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描绘了白帝城 及其周边的险恶环境,营造出一种阴沉、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后两联“ 戎马不如 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则通过对比和描写寡妇的悲惨遭遇,进 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百姓疾苦的 深切关怀。答案: ( 1 )B( 2 )甲诗以叙事为主,通过老妇 “ 致词” 详细叙述家庭因战争而遭受的苦难,如“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直接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对战争的厌恶和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乙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两联描绘了白帝城及其周边的险恶环境,暗示了当时社会 的动荡不安。后两联通过对比和描写寡妇的悲惨遭遇,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意思对即可)译文:《石壕吏》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 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 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白帝》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白帝城上,雨水像打翻了的水盆一样往下倾。长江波涛汹涌,高峡险峻,激流声如同雷霆般相斗,古木苍藤笼罩的地方,连日月都显得昏暗无光。 战马不如归田的马安逸,战乱后千家万户如今只剩下百家存在。可怜的寡妇被横征暴敛得一贫如洗,在这秋日的原野上,她恸哭失声,可又有哪个村庄能让她倾诉衷肠? 【点评】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其中借景抒情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社会景象来寄托情感,让 情感蕴含在景物之中;托物言志则是借助对某一事物的刻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情感,使抽象的情感通 过具体事物展现;叙事抒情是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自然流露情感,让情感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呈现;对比 是将不同的事物、情景或情感放在一起对照,突出各自的特点或差异,增强表达效果;象征是用具体的 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使抽象的情感或道理更形象可感;用典则是引用古代的故事、典籍或名言,丰富 诗歌的内涵,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文化底蕴;动静结合是将动态的景物与静态的景物相互映衬,使画面更 生动鲜活;虚实结合则是把现实的情景与想象的情景结合起来,拓展诗歌的意境,让情感表达更丰富。 这些手法常常相互结合,共同服务于诗歌情感和主旨的表达。6 .(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麟① 之为灵,昭昭② 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③ 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④ 豺狼麋鹿然。角者吾知其为牛, 鬣⑤ 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 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⑥ 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 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选自韩愈《获麟解⑦》,有删改) [注]①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②昭昭:明白③恒有:常出现④豕( shǐ ):猪⑤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⑥圣人:贤明的统治者。 ⑦ 解: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1 )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 DA.策之不以其道B.一食或尽粟一石 C.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D.不畜于家道路 有人 如果 饲养(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A. 甲文中分别用直称、暗称、代称提到千里马,行文富于变化。 B. 甲文中的五个“ 也” 字都是语气助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C.乙文中作者认为如果麒麟出现时无圣人在位,也可说它是不祥之物。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所托之物分别是马和麟。( 3 )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4 )在古代,伯乐指善于相马的人,食马者指饲养马匹的人;在甲文中,“ 伯乐” 和“ 食马者” 分别喻第 22页(共 28页)指什么样的人?( 5 )甲乙两文中 “ 千里马” 和“ 麒麟” 遭遇如何?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 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 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 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 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 千里马啊!【乙】麒麟是吉祥的灵物,这是很明白的,《诗经》中歌颂它,《春秋》里记载它,在各种传记、诸子百家的 著作中也夹杂着它的记载,即使是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然而麒麟这种动物,不在家中畜养, 在天下也不常出现。它的外形不伦不类,不像马、牛、狗、猪、豺狼、麋鹿那样(容易辨认)。长角的, 我知道它是牛;颈上有长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狗、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狗、猪、豺狼、麋鹿。 只有麒麟,(它的外形)难以辨认。 既然难以辨认,那么说它是不祥之物,也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麒麟 出现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位。麒麟是为圣人而出现的。圣人, 一定能认识麒麟,所以麒麟终究不是不祥 之物。有人又说:“ 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有美德而不是因为它的外形。” 如果麒麟出现时没有圣人在 位,那么说它是不祥之物,也是可以的。【解答】( 1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含义理解。 A.有误,“ 道” 指正确的方法,不是“ 道路”。B.有误,“ 或” 是“ 有时” 的意思,不是“ 有人”。 C.有误,“ 果” 是“ 终究” 的意思,不是“ 如果”。D.正确。 故选:D。(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写作手法及语句情感的综合理解与判断。ACD.正确。B.有误,甲文中五个“ 也” 字表达的情感不完全相同,有的表陈述,有的表反问。 故选:B。( 3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食,吃;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 同“ 现” ,表现。翻译:(千里马)吃不饱,力气 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②重点词:所以, ……的原因;以,凭借。翻译: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有美德而不是因为它的 外形。( 4 )本题考查文言文托物寓意手法的理解。由甲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可知,“ 伯乐” 喻指能识别人才、重 用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 喻指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5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千里马的遭遇:由甲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 可知,千里马不被赏识,无法发挥才能,遭遇悲惨。麒麟的遭遇:由乙文“ 麟之为物,不畜 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可知,麒麟不常出现,外形难辨,常被视为不 祥之物。作者的思想感情: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对人才的同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批判,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答案:( 1 )D( 2 )B( 3 )①(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②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有美德而不是因为它的外形。( 4 )“ 伯乐” 喻指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 喻指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 才的统治者。( 5 )甲文千里马不被赏识,无法发挥才能,遭遇悲惨;乙文麒麟不常出现,外形难辨,常被视为不祥 之物。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对人才的同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批判,表达了希望统 治者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 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 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 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 相当的词去替换。7 .( 4 分)整本书阅读。( 1 )小华阅读《经典常谈》时,想了解 “ 水” 的汉字起源,可以阅读第一篇章,朱自清介绍了中国第 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 》。文章提到了汉字造字的“ 六书” 理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 注、假借。观察“ 水” 字的演变过程(如图).推测它采用的是“ 六书” 中的 象形 造字法。( 2 )小华想进一步了解《关雎》《蒹葭》的诗歌特点,可以阅读《经典常谈》中的《< 诗经 >第 四》。通过学习,他了解到诗歌源于歌谣,其节奏主要通过重叠或复沓表现。例如《关雎》中 “ 参差荇 菜” 的反复出现,配合“ 流、采、芼” 的动作变化,层层递进地表现情感,这种手法也称为 重章叠 句 。【分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 经典的著作,全书共 13 篇。【解答】( 1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我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观察 “ 水” 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开始,其形态就像是流动的水的线条 勾勒,弯曲的线条好似水流的形状,之后的金文、小篆等字形也都保留了类似水流形态的特征,是通过 对水的外形进行描摹而创造出来的字,因此它采用了象形造字法。( 2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篇目。《诗经》中常采用重叠或复沓手法。例如《关雎》中“ 参差荇菜”的反复出现,配合“ 流、采、芼” 的动作变化,层层递进地表现情感,这种手法也称为重章叠句。 答案:( 1 )说文解字 象形( 2 )诗经 重章叠句【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 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8 .( 5 分)小华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被保尔顽强的意志所感动,他列了一个演讲提纲,准备参 加学校举办的“ 在逆境中成长” 主题演讲比赛。请你结合这部小说的阅读积累,帮助他完成以下任务。“ 在逆境中成长” 主题演讲提纲演讲结构 保尔经历例证开头 点明 “ 在逆境 中成长 ” 的主 题 保尔:“ 纵然到了生活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设法活下去。”主体 保尔经历的逆 境 童年时 被赶出学校,成为童工参军时 腿部中弹,感染伤寒,头部受伤, 右眼失明修路时 天气恶劣,物资匮乏,匪徒袭击, 伤寒肺炎写书时 ,双目失明,手稿 丢失逆境中实现价 值 用生命写成的小说终于可以出版,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结尾 结束语:( 1 )请帮助小华在横线处补充保尔写书时遭遇的逆境。( 2 )请根据演讲提纲,为演讲结尾写一段结束语,结合保尔的经历和精神,体现“ 逆境中成长” 的主 题。( 80 字左右)【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保尔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 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第 26页(共 28页)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挞了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 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表现出了作者所代表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小说通过保 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 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 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解答】( 1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1927 年,保尔已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决心写作,他写 成的手稿在寄回途中被邮局的丢失。( 2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保尔在修筑铁路时面临暴雪、伤寒等困境,后又因伤病瘫痪失明, 但他以笔为武器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在逆境中实现生命价值。此经历与 “ 逆境与成长” 主题高度 契合——逆境如磨刀石,淬炼出保尔“ 钢铁般的意志” ,也启示读者:唯有在困境中坚守,才能突破自 我,让生命焕发光彩。需紧扣保尔具体经历,突出逆境对成长的催化作用。答案:( 1 )全身瘫痪( 2 )示例:保尔在修筑铁路时,面临暴雪严寒、物资匮乏,还患上伤寒;后又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顽强意志进行文学创作,实现生命价值。可见,逆境是成长的磨刀石,能淬炼出坚韧不拔的品格。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 知道一些细节、作品的主题,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三、作文(50 分)9 .( 50 分)作文。人生如一场旅程,一路风景各异。那些与伙伴们并肩同行的温暖,在困境中挣扎后的豁然开朗,为坚 持梦想而突破自我的蜕变,终将成为生命中独特的风景。请以“ 一路 ”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 录生活中难忘的故事。要求: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④正确、规范 地使用标点符号。【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审题立意:题目“ 一路 ” ,重点在于“ 一路” ,它强调过程的延续性和经历的丰富性,需补充的内容 则是这一路上的核心感受或关键元素。立意上,要突出这段经历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成长、感悟、 温暖等,展现生命中独特的风景,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选材构思:可以从多个角度选材。若以“ 一路温暖” 为题,可写与朋友在成长路上相互扶持的故事,如 一次考试失利后,朋友耐心安慰、 一起分析错题,共同进步;若填“ 一路拼搏” ,能写自己参加运动会,为班级荣誉在赛场上咬牙坚持、奋力冲刺,最终取得好成绩的经历;若选“ 一路成长” ,可叙述自己学习一项新技能,如骑自行车,从不断摔倒到熟练骑行,过程中克服恐惧、学会坚持,实现自我成长。写 作时,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和内心感受,突出补充内容在“ 一路” 上的体现。【解答】例文:一路繁花相送人生恰似一场漫长而奇妙的旅程,沿途风景万千,而那一段学琴的时光,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一路繁花相送,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初遇钢琴,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那架黑色的钢琴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召唤着我。我轻轻按 下琴键,清脆悦耳的声音瞬间流淌而出,那一刻,我便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开始学琴时,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与乐趣。我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学习指法,练习简单的曲目,每一 个小小的进步都能让我欣喜若狂。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逐渐加大,那些复杂的乐谱和技巧如同难 以跨越的高山,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我开始频繁地出错,手指在琴键上变得笨拙而僵硬,弹出的音符也杂 乱无章。挫败感如潮水般向我涌来,我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就在我陷入迷茫和痛苦之时,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温柔地说:“ 孩子, 学琴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成长的机遇。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更美的 风景。” 老师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黑暗的角落。我重新振作起来,告诉自己不能轻易放弃。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刻苦练琴。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房间,我便坐在钢琴前,开始练 习指法和基本功;夜晚,当繁星点点,我还在对着琴谱,琢磨每一个音符的节奏和情感。遇到难题时,我 不再逃避,而是主动查阅资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坚持,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在一次重要的钢琴比赛中,我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台下欢呼 的人群,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刻,我明白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些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化 作了此刻的甜蜜与喜悦。学琴的这段旅程,就像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一路上,有挫折的荆棘刺痛我,也有成功的繁花簇拥我。 它让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也让我收获了成长与自信。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我都会带着这份坚持和勇气,一路前行,因为我知道,前方还有更多的繁花在等待着我。【点评】文章以“ 一路繁花相送” 为题,将学琴历程比作开满鲜花的旅程,形象生动。选材典型,详述学 琴从初遇的热爱到遇挫想放弃,再到坚持后获奖的过程,情感真挚细腻。结尾深化主题,展现坚持带来的 成长,富有感染力与启迪性。第 28页(共 2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