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检测卷 暑假作业 历史(4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分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检测卷 暑假作业 历史(4份打包)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复习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 答案:D
解析:玉器分布差异直接反映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大墓玉器集中表明
特权阶层垄断资源,小墓玉器稀少体现平民资源匮乏,符合新石器时
代晚期社会分层加剧的特征(唯物史观·社会结构变迁)。选项 A“等
级秩序”未体现制度性,选项 B、C 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2. 答案:B
解析:巫权让位于礼官,体现周人从神权政治转向“敬天保民”的理性
治理(历史解释·政治演进)。选项 A“淡化”过于绝对,西周仍重祭祀;
选项 C“崩溃”不符史实,礼乐制度正强化;选项 D“成熟”在秦以后。
3.答案:C
解析:水利系统与稻作痕迹直接对应长江流域农业文明(史料实证·考
古价值),选项②“最早”缺乏比较证据;选项③阶级矛盾材料未体
现。
4.答案:C
解析:宫城核心地位体现王权集中,功能区规划反映国家机器初具规
模(唯物史观·早期国家形态)。选项 A 礼制成熟于西周;选项 B“专
制”为秦以后特征;选项 D 与布局无关。
5.答案:C
解析:周人以血缘纽带强化统治,将祖先崇拜纳入礼制,奠定“家国
同构”基础(历史解释·制度变迁)。选项 A 始于夏朝;选项 B 是表现
非原因;选项 D 春秋战国才凸显。
6.答案:D
解析:王室干预诸侯继承,体现宗法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
权威(史料实证·制度实践)。选项 A 与“制止”矛盾;选项 B、C 材料
未支持。
7.答案:D
解析:按军功授县郡,打破世卿世禄,推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唯
物史观·社会转型)。选项 A 井田制瓦解是渐进过程;选项 B“强化”
错误;选项 C“平等”不符合等级社会现实。
8.答案:B
解析:招纳士人打破世官制,促进官僚选拔机制形成(历史解释·政
治变革)。选项 A 在战国已非主题;选项 C 材料未体现;选项 D“保
障”过度推断。
9.答案:B
解析:条文聚焦官吏操守,反映秦以律法强化官僚管理(史料实证·行
政制度)。选项 A“法家统治”片面;选项 C、D 与秦律性质不符。
10.答案:C
解析:称谓变化体现汉代对春秋“礼崩乐坏”的追溯性评判(历史解
释·史学观念)。选项 A 与“问鼎”矛盾;选项 B 材料无体现;选项 D
在战国已成事实。
11.答案:B
解析:奖励耕织、免除徭役,体现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唯物史观·经
济政策)。选项 A 需结合“废井田”综合判断;选项 C、D 非直接目标。
12.答案:C
解析:庄园“自给自足”生产模式是自然经济典型形态(唯物史观·经济
结构)。选项 A 庄园经济以自给为主;选项 B 手工业仍依附农业;选
项 D 明清才出现。
13. 答案:A
解析:军事屯田促进边疆开发,强化国家对西北控制(史料实证·边
疆治理)。选项 B 经济重心南移在魏晋;选项 C 与豪强地主发展矛盾;
选项 D 汉代强化抑商。
14. 答案:A
解析:民谣揭示察举制后期被门阀操纵,人才选拔失真(历史解释·制
度异化)。选项 B 在魏晋;选项 C、D 非直接原因。
15. 答案:C
解析:从经济处罚到废除肉刑,反映刑罚文明化进程(唯物史观·法
制演进)。选项 A 汉代律法更严密;选项 B 在武帝时;选项 D 与材
料无直接关联。
二、非选择题(共 2 题,55 分)
16. 参考答案:(1)相同点(4 分):
均以法律强制保护自然资源(如林木、水道)(2 分);
均设立季节禁令(秦“春二月禁伐木”、汉“七月解禁”)(2 分)。
不同点(6 分):秦律侧重自然保护(山林、堤防),违者罚劳役(2
分);
汉律扩展至公共空间(巷道、官舍),违者罚金(2 分),体现城市
化治理需求(2 分)。
(2) 制度继承:汉承秦律框架,如环保条款细化(从自然到城乡),
反映治理深化(6 分);
治理理念:以律法规范社会行为(秦严刑峻法→汉罚金代刑),体现
“约法省禁”调整(6 分);
经济基础:保护农业资源(山林、耕地)维系小农经济,巩固帝国根
基(4 分);
历史定位:秦汉律法为唐代《唐律疏议》提供范本,奠定中华法系基
石(4 分)。
17. 参考答案:
论题:中央集权深化推动边疆治理从宗法纽带向行政整合演进
论述:宗法分封奠基(不变):西周“朝聘制度”(材料一)以血缘维
系疆域,奠定“天下共主”模式(5 分)。
制度创新突破(变):汉代削藩:推恩令(材料二)瓦解封国,确立
郡县主导的行政体系(5 分);
明清改制:改土归流(材料三)取缔土司自治,实现边疆与内地一体
化管理(5 分)。
治理逻辑升华:从依赖宗法礼制(西周)到依靠法律行政(汉清),
体现国家权力向边疆纵深渗透的历史必然(5 分)。
结论(5 分):治理模式变迁本质是中央集权强化的缩影,为现代中
国“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历史参照。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复习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 答案:D
解析 :玉器分布差异直接反映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大墓玉器集中表明特权阶层垄断资源,小墓玉器稀少体现平民资源匮乏,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层加剧的特征(唯物史观·社会结构变迁)。选项A“等级秩序”未体现制度性,选项B、C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2. 答案:B
解析 :巫权让位于礼官,体现周人从神权政治转向“敬天保民”的理性治理(历史解释·政治演进)。选项A“淡化”过于绝对,西周仍重祭祀;选项C“崩溃”不符史实,礼乐制度正强化;选项D“成熟”在秦以后。
3.答案:C
解析 :水利系统与稻作痕迹直接对应长江流域农业文明(史料实证·考古价值),选项②“最早”缺乏比较证据;选项③阶级矛盾材料未体现。
4.答案:C
解析 :宫城核心地位体现王权集中,功能区规划反映国家机器初具规模(唯物史观·早期国家形态)。选项A礼制成熟于西周;选项B“专制”为秦以后特征;选项D与布局无关。
5.答案:C
解析 :周人以血缘纽带强化统治,将祖先崇拜纳入礼制,奠定“家国同构”基础(历史解释·制度变迁)。选项A始于夏朝;选项B是表现非原因;选项D春秋战国才凸显。
6.答案:D
解析 :王室干预诸侯继承,体现宗法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权威(史料实证·制度实践)。选项A与“制止”矛盾;选项B、C材料未支持。
7.答案:D
解析 :按军功授县郡,打破世卿世禄,推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唯物史观·社会转型)。选项A井田制瓦解是渐进过程;选项B“强化”错误;选项C“平等”不符合等级社会现实。
8.答案:B
解析 :招纳士人打破世官制,促进官僚选拔机制形成(历史解释·政治变革)。选项A在战国已非主题;选项C材料未体现;选项D“保障”过度推断。
9.答案:B
解析 :条文聚焦官吏操守,反映秦以律法强化官僚管理(史料实证·行政制度)。选项A“法家统治”片面;选项C、D与秦律性质不符。
10.答案:C
解析 :称谓变化体现汉代对春秋“礼崩乐坏”的追溯性评判(历史解释·史学观念)。选项A与“问鼎”矛盾;选项B材料无体现;选项D在战国已成事实。
11.答案:B
解析 :奖励耕织、免除徭役,体现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唯物史观·经济政策)。选项A需结合“废井田”综合判断;选项C、D非直接目标。
12.答案:C
解析 :庄园“自给自足”生产模式是自然经济典型形态(唯物史观·经济结构)。选项A庄园经济以自给为主;选项B手工业仍依附农业;选项D明清才出现。
答案:A
解析 :军事屯田促进边疆开发,强化国家对西北控制(史料实证·边疆治理)。选项B经济重心南移在魏晋;选项C与豪强地主发展矛盾;选项D汉代强化抑商。
答案:A
解析 :民谣揭示察举制后期被门阀操纵,人才选拔失真(历史解释·制度异化)。选项B在魏晋;选项C、D非直接原因。
答案:C
解析 :从经济处罚到废除肉刑,反映刑罚文明化进程(唯物史观·法制演进)。选项A汉代律法更严密;选项B在武帝时;选项D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二、非选择题(共2题,55分)
16. 参考答案:(1)相同点(4分):
均以法律强制保护自然资源(如林木、水道)(2分);
均设立季节禁令(秦“春二月禁伐木”、汉“七月解禁”)(2分)。
不同点(6分):秦律侧重自然保护(山林、堤防),违者罚劳役(2分);
汉律扩展至公共空间(巷道、官舍),违者罚金(2分),体现城市化治理需求(2分)。
(2) 制度继承 :汉承秦律框架,如环保条款细化(从自然到城乡),反映治理深化(6分);
治理理念 :以律法规范社会行为(秦严刑峻法→汉罚金代刑),体现“约法省禁”调整(6分);
经济基础 :保护农业资源(山林、耕地)维系小农经济,巩固帝国根基(4分);
历史定位 :秦汉律法为唐代《唐律疏议》提供范本,奠定中华法系基石(4分)。
17. 参考答案:
论题:中央集权深化推动边疆治理从宗法纽带向行政整合演进
论述:宗法分封奠基(不变):西周“朝聘制度”(材料一)以血缘维系疆域,奠定“天下共主”模式(5分)。
制度创新突破(变):汉代削藩:推恩令(材料二)瓦解封国,确立郡县主导的行政体系(5分);
明清改制:改土归流(材料三)取缔土司自治,实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5分)。
治理逻辑升华 :从依赖宗法礼制(西周)到依靠法律行政(汉清),体现国家权力向边疆纵深渗透的历史必然(5分)。
结论(5分):治理模式变迁本质是中央集权强化的缩影,为现代中国“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历史参照。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复习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 15题,每题 3分,共 45 分)
1.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后期墓葬中玉琮集中于少数大墓,而小墓仅 1-3
件玉器。此现象说明( )
A. 等级秩序森严
B. 手工业高度发达
C. 阶级矛盾尖锐
D. 贫富分化明显
2.西周祭祀、占卜由掌礼机构管理,巫职地位下降,史官职权重构。
这一变化反映( )
A. 宗教信仰淡化
B. 治国理念调整
C. 礼乐制度崩溃
D. 官僚体系成熟
3. 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水利系统、稻作痕迹及磨制农具,可印证( )
①长江流域新石器农业的发展
②古代最早水稻种植起源
③阶级矛盾激化
④原始水利工程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居于中心,祭祀区、作坊区拱卫其周。此布局表
明( )
A. 礼制文化成熟
B. 城市凸显专制色彩
C. 具备王朝国家特征
D. 交通助推经济发展
5. 商代信仰“敬天”,周代“祭天与祭祖并重”。此变化源于( )
A. 天下为家确立
B. 礼乐制度形成
C. 宗法制度实行
D. 民族交融加深
6.西周中期,周王室制止霸国立庶行为,强调“先王所定制度”。这说
明( )
A. 嫡长子继承制瓦解
B. 诸侯威胁王室
C. 母系影响力增强
D. 宗法分封制有效运行
7.春秋后期,赵鞅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此举( )
A. 废除土地国有
B. 强化分封体制
C. 促进身份平等
D. 冲击传统秩序
8. 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乐毅、邹衍等人才涌入。这( )
A. 为争霸创造条件
B. 冲击贵族政治秩序
C. 增强华夏认同
D. 保障吏治清明
9.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载:“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
廉毋谤……”此类训诫旨在( )
A. 确立法家思想统治
B. 构建官僚行为规范
C. 缓和阶级矛盾
D. 推广儒家伦理
10. 《史记》改《左传》“楚子”为“楚王”,反映( )
A. 楚王维护礼制
B. 血缘与政治对立
C. 时代认知变迁
D. 周王丧失共主地位
11.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此政策( )
A. 废除井田制度
B. 重农抑商导向
C. 保障社会稳定
D. 剥夺贵族特权

12.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庄园内纺织、酿酒、制药等分工,说
明( )
A. 商品经济主导
B. 手工业脱离农业
C. 自然经济完备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3. 汉武帝置河西四郡,考古发现居延汉简载“田卒”垦荒记录。此现
象说明( )
A. 边疆开发巩固统一
B. 经济重心开始西移
C. 土地兼并受到遏制
D. 抑商政策松弛
14. 东汉后期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讽刺( )
A. 察举制名实背离
B. 九品中正制僵化
C. 太学教育衰落
D. 外戚宦官乱政
15. 秦律规定“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赀徭三旬”,汉文帝诏令废除
肉刑。这一变化体现( )
A. 法律体系瓦解
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C. 刑罚趋向宽仁
D. 商品经济受到保护
二、非选择题(共 2题,55分)
16. 材料解析题(30分)
材料一 1975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其中《秦律十八种》规
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到七月而纵之。”
1983 年湖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载:“盗侵巷术、谷巷、树巷
及垦食之,罚金二两。”“县道官敢擅坏更官府寺舍者,罚金四两。”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
(1) 比较秦律与汉律在环境保护规定的异同。(10分)
(2) 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秦汉律法如何体现“治国理政的连续性”。
(20分)
17. 论述题(25 分)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变与不变”
【材料】西周分封制下“诸侯之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
五年一朝”。
汉武帝“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清雍正帝谕令:“改土归流,以靖地方……苗疆辟地二千里,几当贵
州全省之半。”
——《礼记·王制》《史记·平准书》《清世宗实录》
【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自拟视角论述从西周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
家治理的传承与创新。(要求:视角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复习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后期墓葬中玉琮集中于少数大墓,而小墓仅1-3件玉器。此现象说明( )
A. 等级秩序森严
B. 手工业高度发达
C. 阶级矛盾尖锐
D. 贫富分化明显
2.西周祭祀、占卜由掌礼机构管理,巫职地位下降,史官职权重构。这一变化反映( )
A. 宗教信仰淡化
B. 治国理念调整
C. 礼乐制度崩溃
D. 官僚体系成熟
3. 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水利系统、稻作痕迹及磨制农具,可印证( )
①长江流域新石器农业的发展
②古代最早水稻种植起源
③阶级矛盾激化
④原始水利工程技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居于中心,祭祀区、作坊区拱卫其周。此布局表明( )
A. 礼制文化成熟
B. 城市凸显专制色彩
C. 具备王朝国家特征
D. 交通助推经济发展
5. 商代信仰“敬天”,周代“祭天与祭祖并重”。此变化源于( )
A. 天下为家确立
B. 礼乐制度形成
C. 宗法制度实行
D. 民族交融加深
6.西周中期,周王室制止霸国立庶行为,强调“先王所定制度”。这说明( )
A. 嫡长子继承制瓦解
B. 诸侯威胁王室
C. 母系影响力增强
D. 宗法分封制有效运行
7.春秋后期,赵鞅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此举( )
A. 废除土地国有
B. 强化分封体制
C. 促进身份平等
D. 冲击传统秩序
8. 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乐毅、邹衍等人才涌入。这( )
A. 为争霸创造条件
B. 冲击贵族政治秩序
C. 增强华夏认同
D. 保障吏治清明
9.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载:“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此类训诫旨在( )
A. 确立法家思想统治
B. 构建官僚行为规范
C. 缓和阶级矛盾
D. 推广儒家伦理
10. 《史记》改《左传》“楚子”为“楚王”,反映( )
A. 楚王维护礼制
B. 血缘与政治对立
C. 时代认知变迁
D. 周王丧失共主地位
11.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此政策( )
A. 废除井田制度
B. 重农抑商导向
C. 保障社会稳定
D. 剥夺贵族特权

12.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庄园内纺织、酿酒、制药等分工,说明( )
A. 商品经济主导
B. 手工业脱离农业
C. 自然经济完备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汉武帝置河西四郡,考古发现居延汉简载“田卒”垦荒记录。此现象说明( )
A. 边疆开发巩固统一
B. 经济重心开始西移
C. 土地兼并受到遏制
D. 抑商政策松弛
东汉后期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讽刺( )
A. 察举制名实背离
B. 九品中正制僵化
C. 太学教育衰落
D. 外戚宦官乱政
秦律规定“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赀徭三旬”,汉文帝诏令废除肉刑。这一变化体现( )
A. 法律体系瓦解
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C. 刑罚趋向宽仁
D. 商品经济受到保护
二、非选择题(共2题,55分)
16. 材料解析题(30分)
材料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其中《秦律十八种》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到七月而纵之。”
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载:“盗侵巷术、谷巷、树巷及垦食之,罚金二两。”“县道官敢擅坏更官府寺舍者,罚金四两。”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
(1) 比较秦律与汉律在环境保护规定的异同。(10分)
(2) 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秦汉律法如何体现“治国理政的连续性”。(20分)
17. 论述题(25分)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变与不变”
【材料】西周分封制下“诸侯之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汉武帝“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清雍正帝谕令:“改土归流,以靖地方……苗疆辟地二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
——《礼记·王制》《史记·平准书》《清世宗实录》
【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自拟视角论述从西周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传承与创新。(要求:视角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