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教学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教学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必修一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导入新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49
新中国
成立
1919
五四运动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但是,能不能巩固政权,能不能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挑战。
【政治认同】 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科学精神】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符合我国发展规律的。
【公共参与】学习领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取得的成就及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核心素养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01
1.过渡时期的时间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造的时间:1949—1956(过渡时期)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期,巩固政权,完成民主遗留问题
第二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一五计划”
(1950-1952底)镇压反动势力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
“一体两翼”
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发展生产力
改革生产关系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是由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贫穷和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决定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农业
个体农业
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生产 合作社
手工业
个体工商业
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生产 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
公有制
公私 合营
改造前性质
改造方式
改造后性质
探究分享
材料一:建国初期,全国的钢铁产量极低,连一些基本的工业器械都无法自主生产,许多生产资料依赖进口。而农业方面,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生产方式原始,靠天吃饭,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民需求。
材料二:在 1952 年上半年,通过对北京、上海、天津等九大城市 45 万户私营工商业者的审查,发现有 76% 的商户程度不同地存在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资财、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 “五毒” 违法行为。如武汉、广州两市的私营工业企业,违法所得达 6000 多万元,相当于企业自有资金的 39%。
材料三: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国家实力大幅提升,其社会主义模式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材料四: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但个体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等。在一些地区,农民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合作。
阅读材料,概括社会过渡的必然性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国营经济
私营工商业
个体农业
国际形势
国营经济迅速发展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4.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究分享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就变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在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又将如何行动?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02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1.新的历史课题
没有现成答案遵循
马克思列宁基本原理
+
苏联经验教训
+
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究分享
结合课本P27-P28,探究新中国第一次发行的党代会纪念邮票为什么选“八大”?
中共八大纪念邮票
新中国第一次发行纪念党代会的邮票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2.方向引领——中共八大
中共八大(1956) 地位
★贡献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决 定
【知识拓展】
中国社会矛盾分析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过渡时期(1949-1956)
党的八大(1956年)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
党的十九大指出 (2017年)
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工人阶级vs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vs资本主义道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探究分享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农业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教育医疗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精神面貌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4.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
农业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列主义
中国实际
第二次结合
丰富 发展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指 导
确立 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究分享
大跃进
1958-1960
人民公社运动1958-1980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严重曲折……
虽遇挫折,砥砺奋进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5.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意义
农业
(1)
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
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
一个肯定: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
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
社会变革
(1949—1956)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956—1978)
过渡时期的时间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新的历史课题
方向引领——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意义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的比重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的比重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的比重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由6.9%下降到接近于0。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2.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其后我国走了不少弯路。但是同1956年相比,1966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也建设起来。关于这一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一次结合”
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④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课堂练习
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这表明(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④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4.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5年底至1956年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毛泽东明确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必须要立足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
B.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跨越
C.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以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D.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
A
课堂练习
5.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有几年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问题也已有所了解。以苏联为鉴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摆在党的面前,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
②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④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课堂练习
6.“党的第八次大会的这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全党,而且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欢腾。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切爱国的人民都可以从这次大会的结果看到我们祖国的光明灿烂的未来,看到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远景。”这说明( )
①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向
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已成为当时我国的主要任务
③党的八大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④党的第八次会议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此根本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练习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