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文学形象学亦即文化间阐释学探讨“他国形象”,这不仅需要了解和认识陌生的文化、语言和心态,更要深刻认识自我文化的价值观。按照现象学的说法,形象是自我指涉的,指向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如巴柔所说:“我‘观看’他者,而他者形象也在传递我本人的某种形象。”他者文化形象总能映照出观察者自我社会的价值观,研究他者形象也是在自我分析。对陌生文化整体特性的判断,与对自我文化的界定密切相关,二者处在不可分的关联之中。这就会给我们提出诸多问题:在观察异域文化时,什么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什么不那么醒目?他者文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的世界观,或者与之相悖?我们见重熟识的还是陌生的事物?倘若见不到与自我文化的可比之处,就一定能发现他者的文化特征吗?另有一个问题是,文学研究所呈现的解释或理解,能在多大程度上加深对陌生文化的理解?②哲学家和比较文学家布伦纳简要概括了晚近阐释学讨论的起始缘由:“陌生性凸显理解的必要性,只有熟悉性才能解决问题——这依然是状写阐释学讨论之当代状况的核心句子。”这个观点很能让人想起伽达默尔之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熟悉性和陌生性的两极对立,而诠释学的任务就是建立在这种两极对立上。”也就是说,陌生的事物希望被理解,也就可能成为熟悉的事物。从根本上说,要解释文化间的相遇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里存在的不是同一文化的不同时代所造成的陌生性,而是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或者共同的生活世界。有学者根据伽达默尔的观点,引申出两种激进立场:“要么领悟伽达默尔的普遍阐释学,因为它要历史地将异己的东西融入自我,要么排除理解陌生东西的任何可能性。”第一种情形无异于强行接受陌生文化,第二种情形则属于文化相对主义,从根本上排除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可能性。③拉丁语中有两个不同的“他者”代词,“alter”和“alius”。作为法国诗学中“alter”和“alius”的例子,莫哈援引了洛蒂的《东方》和谢阁兰的《远古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两种异域情调,能够见出法国浪漫东方梦的典型特征。莫哈区分了两个互补的概念——“陌生感”和“相异性”。“陌生感”以外国人形象来衬托和表达自我,并直接源于一种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异性”则是我们知之甚微的陌生人,亦当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他认为,文学中亦能见出“陌生感”与“相异性”的差别,这对探索文学中的他异者或陌生人尤为重要。④陌生性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现象,它并不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或不再知道某人某事,也不总是带着纯粹消极的意味。相反,它更多的是“一种鲜活的缺席形式,一种在场的缺席,一种咫尺天涯”。萨特、梅洛庞蒂、列维纳斯都曾不厌其烦地论述陌生性问题。胡塞尔也早就关注这个问题,但并未刻意寻找陌生性,他只是遇见了这种现象。当他说出这个关键词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胡塞尔在其“巴黎演讲”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陌生性的自相矛盾的定义,他在回答何为陌生性的问题时,将之描述为“事实可以证明的原本不可接近之事物的可接近性”。换言之:有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可以接近的,但又是无法把握和企及的。⑤人们赋予陌生文化某些特性和基本结构,亦即高度化约和统一的形象,并用套话来描述陌生文化。保罗·利科强调指出,“社会想象”根植于接受时的阐释过程,而“形象一词首先指称的是对缺席的,然而在异地确存的事物的任意展现……在更偏离本义的意义上,我们将形象称为虚构,它展现的不是缺席的事物,而是不存在的事物”。从这个观念出发,他者形象便是文化或社会所创制,“出现于文学文本……具有幻想或意识形态特性”。正是文学文本将各种异域文化呈现于本土读者,制造出多半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异域形象。“文化间形象学探讨哪些‘他者形象’出现在文学中,这些形象是用哪些手段和效果塑造了文学和艺术上的‘虚幻他者’,以及文学对文化间理解做出或未能做出哪些贡献”。⑥不是到处可见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见之于礼仪、习俗和种族规训的形而上的观念,可被视为文化的特殊性或曰局部现象。由此,人们可对独特文化生活与对所有文化都有效的客观世界做出区分。这令人想起一条“诠释学规则”,即我们必须从个别来理解整体,而又必须从整体来理解个别,即“阐释学循环”。在新近的文化间哲学研究中,人们较多讨论了叠合和共性的潜能。“不同立场之完全通约和不通约而外,还存在叠合之处和趋同性”。这种看法亦有其阐释学理据,伽达默尔后期阐释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理解来自“找到他人也有的共同基石”。若说传统做法是在文化或历史的总体关联中寻找共同点,那么,跨文化现实告诉我们,共同点见之于跨文化现象:俯拾皆是,但没有定点。以研究陌生性著称的当代德国著名现象学家瓦尔登费尔斯,从哲学角度谈到自我与外人的交织:外人中有我,我中有外人。只要谈论关于外人的问题,陌生感就已滞留于我。对瓦氏来说,文化间性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中的固有元素,分为外部世界和本土世界。⑦在传统的哲学阐释学中,同样具有中心意义的是,若要重构一个文本的意涵,就需在理解过程中克服陌生性,即文本产生与读者阅读之间的历史距离造成的陌生性。这已隐约见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对于两种理解视域的区分,他要通过视域融合来拉近距离,也就是将外来事物融入自身。他创造的“视域融合”概念,“既不是一个个性移入另一个个性中,也不是使另一个人受制于我们自己的标准,而总是意味着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不仅克服了我们自己的个别性,而且也克服了他人的个别性”。伽达默尔认为,“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这就是精神的基本运动,这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从他物出发向自己本身的返回”。对于伽氏“视域融合”方法,文化间阐释学的倡导者提出了不少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同化、认同或对抗都不是对待外国文化的恰当方法,文化间性是共处,旨在通过外国人来看自己,同时更好地理解外国人。(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了解和认识陌生的文化、语言和心态,继而深入认识自我文化的价值观,才能去探讨“他国形象”及诸多问题。B.从根本上去分析,文化间的相遇之所以难以解释,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生活世界。C.哈莫区分的“相异性”与“陌生感”中,前者源于社会集体想象且服务于自我表达,后者强调对他者的尊重与认可。D.伽达默尔“视域融合”主张将外来文化完全融入自身,以消除文化间的陌生性,这遭到文化间阐释学倡导者的反对。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的标题的一项是( )A.“文学形象学”今昔差别与认知偏差B.“形象”:陌生性、虚构和视域融合C.“文化间阐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D.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前理解”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中加点词“阐释学循环”原理的一项是( )A.运用现代环保理念对《诗经》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进行重新评价。B.运用中国传统“阴阳”观念解读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里的“存在与虚无”。C.通过剖析《红楼梦》人物与贾府命运走向,实现个人与贾府互观理解。D.通过比较中西方悲剧的差异性,提炼归纳出“命运抗争”的普遍主题。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陌生性”在文化间阐释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材料中瓦尔登费尔斯提出“外人中有我,我中有外人”,强调文化间性的内在交织。请结合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分析在当代跨文化阐释中如何实现“陌生性”与“自我认同”的辩证统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的脾气陈宝全①每年秋天,欢喜都要给我捎来洋芋、玉米棒一类的东西。虽不值几个钱,但它们是从老家的地里长出来的,带着家乡的露水、泥土的熟悉气息,甚至还有灰头土脸的虫子混在其中,进城做客。所以,我特别看重和期待这份礼物。②这几年,欢喜捎来的洋芋大小不一,长相极其丑陋,块茎坑坑洼洼,削皮时突起的疙瘩让刮刀左右为难。以 前可不是这样的,土地以它卓越的天赋创造出形象气质俱佳的庄稼,洋芋长得白白胖胖,煮熟了还咧嘴露出迷人的微笑。这些年的洋芋,像气不顺,它们的生长过程并不愉快,好像有几块硬土抵在身上,顶出几个坑来。看着这样的洋芋,我突然感觉到我们的土地老了,面对生育的重负,显得力不从心。③玉米也是,原本是白种老玉米,现在却夹杂着几粒或黄或紫的玉米粒,像豁牙一样难看。难道是玉米受了洋芋的蛊惑,不再为我们提供纯正的玉米棒?还是它们动了别的歪心思,各色玉米在年轻的时候相互爱慕而结出黄白相间的花玉米?我知道,不只是风或者蜜蜂在捣鬼,便想,这地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肯定是欢喜惹地生气了,地不好好长庄稼了。欢喜再捎,我就推托着不要了。④原以为在我们的村庄,只有欢喜把地不当一回事,惹地生气,地不听话了,故意使心眼,结果我姐家的地也一样。她捎来早酥梨让我女儿麦芽吃,可那梨的长相比欢喜的洋芋还差,果面粗糙,布满病斑,吓得麦芽不敢张嘴。我咬了一口,果肉里夹杂着硬邦邦的异物,像长着长着突然受了惊吓,长出一个情绪不好的结节。我才知道,我姐家的地也因为什么事在耍脾气。⑤土地何其慷慨,每一片土地都渴望孕育出非凡的生命,它关乎土地的面子和尊严。那时候,空气中总有一股庄稼浓稠的气味,简直可以用块布包起来直接带走。我们闻着它们的味道酣然入睡。可眼下,我们的土地因为无能为力而痛苦不堪,空气里的往日芬芳也减损了不少。这些年,种庄稼的农人都在感叹田地里长出的东西味道越来越差。芫荽叶散发出的气味尤其独特,远远地就能闻到,如果吃羊肉没有它,羊肉的膻味会让人胃口尽失。但是现在,芫荽寡淡无味,完全辜负了阳光和雨水的美意。欢喜也在责怪他种的黄瓜,吃不出老黄瓜的那股子味儿。⑥就连在农事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经验老到的我妈,也种不出像样的莱来了。她捎给我的线辣子,又长又细,品相倒是不错,但不管是生吃还是炒了吃,那种酣畅淋漓的辣味就是无法在舌头上绽放;包菜长得松松垮垮,叶子胡乱散开,叶球包得并不紧实……我妈说她老了,不中用了,地都不听她使唤。大概为了撇清责任,她会埋怨我哥没有把地打理好,但我哥根本不管她的说辞,一心扑在种苹果树上。我妈还说,黄豆就不给你捎了,他们把地整坏了,种出来的黄豆只能炒着吃,没法生豆芽菜,黄豆皮太厚,豆芽挣扎着钻出来就没劲儿长了,刚露头芽尖就发黑。⑦土地土地,百样脾气。看看吧,我们曾经沃腴的,喜笑颜开、高高兴兴长庄稼的土地,脾气越来越古怪,但绝非土地有意。欢喜把一片已经进入成熟期的玉米丢下不管,到南方打工挣钱去了,玉米被鸟儿糟蹋得惨不忍睹。风一吹,干枯的叶子发出哗啦啦的骂声。那一次,欢喜好像就把那块地得罪了,地有权让庄稼停止生长,变成一片荒芜之地。那块地颜面尽失,它破罐子破摔,看上去病恹恹的。从此,那块地的心思不在长庄稼上了,任杂草横陈。鸟儿看这块地无利可图,都懒得理,急遽地飞过。⑧长期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知道地有脾气,知道地想要什么。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把地哄高兴了才能好好长庄稼,否则地也会给人耍心眼。有时候,地先给人个脸欢喜,把庄稼鼓动着长得欢天喜地,到结果的时候,突然掐住庄稼的脖子,不让长了。我爸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的事,那一年的小麦、秋愁、谷子、糜子长得比任何年份都好,可到收割的时候,所有的地像开过会集体作出决定,意见齐刷刷地统一,一粒粮食都没有,全是空壳,饿死了不少鸟儿。那时候,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土地,家里的肥料不足,就提着錾笼,拿着铁锨,到处找粪喂地。在我的少年时代,我经常看到他们跟在牲口的屁股后边,跟上拾粪,甚至有人做一个布袋子套住牲口屁股收集大便,牲口的小便没办法收集,但他们会把那一泡尿洇湿的土铲回家。⑨我上初中时,我们家在学校附近的一块地里种了泮芋,我爸花钱承包学校的厕所,老师学生三百多人的大小便,全被我爸拉到了地里。学校的老师还风趣地说:“陈师,这粪是有知识的粪。”惹得我爸哈哈大笑。走进我爸的洋芋地,脚一下子陷进松软的土层,肥土埋过脚面,秋天开挖,白花花的洋芋铺了一地。我爸总会装几袋子,让我扛给老师。看看,今年的洋芋,好像长糊涂了,加上天早,个头只有小孩的拳头那么大,令人不解的是,居然重新发芽了。玉米没有出穗长棒,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还是失去了生育的能力。⑩同样令我不解的是,现在的人厚此薄彼,不把传统庄稼当一回事,却把苹果树照料得体贴入微,他们一年当中要给苹果树施好几次化肥,可这些树同样不好好结果子,长得心事重重,像把魂丢了,甚至面目可憎。有些苹果看着丰满周正,换个角度一看,瘪塌塌的;有些光鲜的果面上,突然隆起一块肿瘤,令人不悦。更气人的是,以前的苹果可以在果窖里存放到下一年秋天,但现在,它们根本熬不住果窖里的寂寞。如果你足够细心便会发现,果子还没有下树,树叶就落得干干净净,看着叫人心疼。 欢喜还骂过他家的地,把脸面不怎么当一回事,净给他丢脸。他说,这地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板着脸,连雨水都惹不笑它。他虽然这么骂,但他知道这错不在地本身,过度地使用化学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破坏大,土地板结,失去了活性。雨在地面上流,却流不到地的心里去。土地悠得慌,它们还指望蚯蚓和土拨鼠帮它们换口气呢,可是现在,它们不知道哪里去了,还有那些爱打洞的虫子,它们把地踩瓷实后,又去了哪里? 我妈没有骂地,而是骂欢喜、我姐和我哥他们把地的劲儿用完了,种不出庄稼,让麦芽这一茬人吃什么? “我听见我家的地在骂我呢。”欢喜是在电话里对我这么说的。他说,这么多年,我家的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没有照顾好它们。猪啊,驴啊,牛啊,鸡啊,羊啊,一样都不养,人能攒多少粪?你纵然说人粪是金子的,地也不爱成了,是不?后来听说,他在一个离我们村庄很远的地方,从养殖户那里买了好几车牛粪和羊粪。他还说,我哥、我姐都在想办法让地吃上粪肥。被粪肥喂养的土壤,内心一定充满了感激。地有劲儿了,种啥成啥,人的生活才有奔头。 我说,地不装,不会吃饱了不干活。 挂了电话,窗外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细雨,我仿佛听到,欢喜家那松软的土地贪婪地吮吸雨水的声音,每一个毛孔里都浸润着喜悦,地的脾气也在慢慢变好。我似乎闻到了村庄里那又鲜又姥的空气,它们滋润着我的身体、我的声音以及我目光里的一切。小虫子也站在阳光下,缓缓蠕动。雨后,太阳出来了,照着庄稼的叶子闪闪发光。透过薄薄的鞋底,我能感觉到之前坚硬的土地变得松软了。(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对家乡农产品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从“期待”“推托”到“反思”“期待”,折射出土地生态变迁带来的心理冲击。B.文章以“地的脾气”为核心象征,既展现了土地随岁月自然老化的必然状态,也借形象化语言批判了人类不合理的耕作行为。C.文中将土地拟人化,如“老了”“心情不好”“耍脾气”等表述,既赋予了土地以生命质感,又暗含了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D.文章结尾描写雨后土地的变化,暗示着只要人们重新重视土地,土地就可能恢复往日的生机,点明人与土地应和谐共处的主题。7.下列对文中“土地与人类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曾以丰饶的产出滋养人类,如“白花花的洋芋铺了一地”,充分体现出“土地与人类”的和谐共生。B.现代人过度使用化肥、闲置土地等行为导致了土地“耍脾气”,深刻反映出了人类索取与付出的失衡。C.文中“地有权让庄稼停止生长”这样的表述,暗示了土地故意对人类的不合理耕作行为作出了回应。D.传统农耕中“拾粪喂地”细节,有力说明了古人懂得通过养护土地来维持人与土地的长期依存关系。8.有读者评论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哲思,却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9.班级语文学习小组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汇报中,若将本文作为跨文本阐释的重要材料,它适合融入哪个章节的解析呢?为什么?《乡土中国》章节名: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懿次于城濮。楚师背鹡而舍,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盥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①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②、邵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③以上军央攻子西,楚左师溃。(节选自《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有删减)材料二: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宋人使门尹班告急于晋,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告楚则不许我。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轸曰:“不若使齐、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齐、秦不得其诸,必属怨焉,然后用之,蔑不欲矣。”公说,是故以曹田、卫田赐宋人。令尹子玉使宛春来告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舅犯愠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必击之。”先轸曰:“子与之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强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怨已多矣,难以击人。不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是故拘宛春于卫。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君子曰:“善以德劝。”(节选自《国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有删减)【注】①子玉:楚国令尹,名得臣。②原轸: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邑,又称先轸。③狐偃:字子犯,晋国重臣,狐突之子,狐毛之弟。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与之A我B不许C曹卫之D请E是不F许G释宋也H宋众无乃强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理解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同“凭”,凭借,依靠,与《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冯”意思相同。B.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用法相同。C.藉,同“籍”,登记,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思相同。D.至于,到了,系古今异义词,与《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的“至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对楚军心怀忧虑,子犯、栾贞子先后以“得诸侯”“忘大耻”为由力劝开战,晋侯虽因梦境生惧,但最终听从了子犯的建议。B.晋军采用诱敌之计,狐毛和栾枝让战车拖着柴草伪装逃跑,楚军追击时,原轸、邵溱率中军拦腰攻击。晋军最终击溃了楚国军队。C.先轸在宋国告急时提出了巧妙策略,让宋国贿赂齐、秦,同时晋国分割曹、卫土地赐给宋国,并以此激化齐、秦两国与楚的矛盾。D.晋军“退避三舍”既是为报答楚成王昔日之恩,也是为了避免“以君抗臣”的理亏处境。子犯认为此举可使楚军理曲,削弱其士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2)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14.从历史书写的维度审视,《左传》与《国语》对“城濮之战”的叙事呈现出怎样的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咏孤石(南北朝)高丽定法师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偃流还溃影,侵霞更上红。□拔群峰外,独秀白云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以平湖为背景,以湖的开阔烘托出了湖中之石的孤高独拔、突兀凌空的特点。B.“恒”“镇”二字展现出了孤石虽常年受风吹浪打,却不随风摇摆、逐浪奔流的特点。C.诗歌颈联写波澜壮阔的水流倒映着绯红绚烂的晚霞,整体画面色彩浓烈且极富层次感。D.全诗托物言志,尤其结尾两句将诗歌的主题从单纯的咏物升华到对人高洁情怀的赞美。16.诗歌尾联“口”内需补入一字,小甲认为应填“孤”,小乙认为应填“高”字。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选取田园生活里常见鸡犬意象入诗,借此表达对田园生活喜爱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2)语文课上,老师讲解“互文”的艺术手法时,小甲联想到《琵琶行》中运用这一手法的诗句:“_______,_______。”(3)“记梦诗”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诗人常常在梦境中展现超越现实的奇幻或理想的世界,例如:“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17年,为拍摄扶贫纪录片《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首次踏足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沙瓦村。这座藏匿于高黎贡山山脉深处的村落,正处在全国板图的末稍,其地貌特殊,地势险竣,虽【 甲 】,但凡是去过那边的人,无不为那里的美景振撼。柴红芳第一次尝试进村时,未能成功登顶,“坐在半路特想哭”。第二次,在村民的协助下,耗费六小时才抵达沙瓦村。沙瓦村的村民早已对这里的生活环境【 乙 】。这里的耕地坡度大多超过25度,村民们将下地劳作形象地称为“爬天爬地”。柴红芳深感,这里的贫困根源在于缺乏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那为什么不建设一条道路呢?怒江州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告诉柴红芳,A,道路后期养护成本也非常高。交通不便不仅影响着这里的旅游业,B,直接导致当地的很多农作物、特产只能通过人背马驮,靠着溜索一点点从山里运出来,价格构成中大多是采摘及人力成本。①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带来的运输压力,②成立了怒江大峡谷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③希望用无人机降低苹果采摘运输成本。④过去人走一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地方,⑤无人机只需5-10分钟,⑥采摘运输成本大约降低20%左右,⑦越是人难以行走的地方,⑧无人机越具有优势。18.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选文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A、B空格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写出其错误原因并修改,不得改变原意。22.同样是引用柴红芳的话,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一处用了引号,一处不用引号呢?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诗人王计兵在诗作《赶时间的人》里写道,“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里,时间仿佛被无形的手按下了加速键。我们步履匆匆,执着地奔赴“一站和下一站”,却常常错过了大自然的四季,也常常错过了人生的四季。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1.B 2.B3.C 4.积极性:①陌生性凸显理解的必要性,推动对异文化的探索,促使陌生事物转化为熟悉事物。②陌生性蕴含差异与他者视角,可映照自我文化的价值观,助力自我认知与文化间性的建构。消极性:①陌生性文化因缺乏共同历史文化背景或生活世界,导致理解困难。②可能引发文化相对主义或强行同化的极端立场。5.①以“自我认同”根基,坚守本土文化主体性(如理解自身价值观),即“各美其美”,避免认同危机,为阐释陌生文化提供认知坐标。②以“陌生化”为镜鉴,通过异文化反观自我,吸收其互补要素(如中西美学对话),即“美人之美”,同时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③在成人文化差异(或陌生性)与坚守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提炼跨文化普遍议题,推动差异视域的交融,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答案】6.B 7.C8.(1)生活哲思:①作者认为土地并非无底线的索取对象,而是需要用心呵护的伙伴,传递出“尊重土地才能获得馈赠”的生存哲学;②对“急功近利”式耕作的批判,突出“土地需要休养生息”的生态观。③作者赋予土地以生命体的尊严,呼吁人类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土地,体现了“万物有灵”的生态伦理观。(2)情感表达:①对乡村田园的眷恋,对传统农耕文明消失的怅惘。②对乡村人物的温情刻画,体现了家人之间的温情。③作者对土地的情感从疏离到愧疚,最终升华为对其重生的期待,真挚而动人。9.示例一:《乡土本色》。《乡土本色》章节指出,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土地形成的不流动性与熟人社会。本文中对农民与土地共生关系的细腻描写,如“土地翻耕后的香气”“禾苗扎根的姿态”等,具象化呈现了土地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决定性影响,印证了“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底色这一观点。示例二:《从欲望到需要》。《从欲望到需要》章节指出,费孝通探讨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动机是基于经验的欲望向理性需要转变的过程。本文中农民顺应土地特性进行耕作的传统,如“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祖辈的经验就是最好的指南”,体现了乡土社会中人们在长期与土地互动中形成的“欲望”,这种欲望契合土地规律与生存需求。示例三:《血缘与地缘》。《血缘与地缘》章节阐述了血缘关系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地缘对血缘关系的突破。本文中“邻里交换种子”“共同守护灌溉水源”等场景,展现了因土地聚居形成的紧密人际关系,既体现了血缘关系在土地传承与协作中的纽带作用,又反映出地缘对邻里互助关系的促进。【答案】10.AEH11.C 12.B13.(1)我们的国君领教了,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记,所以才退到(在)这里。(2)作为国君(凭国君的身份)却避开敌国的臣子,是一种耻辱。而且楚军已经疲劳,必然战败,我军为什么要撤退呢?14.角度①:《左传》为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聚焦战争的过程;《国语》为国别体,以“晋国救宋”为主线,侧重外交策略与君臣谋议。角度②《左传》详写战场交锋,如胥臣“蒙马虎皮”、狐毛“设旆伪退”、栾枝“曳柴诱敌”等战术细节,突出军事谋略;《国语》详写政治外交,如先轸“使齐秦主楚怨”的策略、晋君“退避三舍”的德行考量,强调“以德服人”的政治智慧。角度③:《左传》叙事简练,突出人物形象,如写子犯解梦突出其机智;《国语》更重说理,如文末以“君子曰”直接评点,强化道德评判。【答案】15.C 16.示例一:赞成小甲的观点。①全诗围绕“孤石”展开,“孤”字与标题、诗歌整体意象一脉相承。②“孤拔群峰外”描绘出孤石独立于群峰之外的姿态,强化了孤石孤绝、遗世独立的空间感,让孤石“卓然不群”的形象更加鲜明。③“孤”字不仅体现孤石外在的孤立,更暗含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高洁情操,深化了诗歌托物言志的情感内核。示例二:赞成小乙的观点。①“高”字直接点明孤石在高度上远超群峰,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强化孤石高耸入云、直插天际的雄伟姿态。②“高”字与“平湖四望通”“侵霞更上红”等句共同构建出开阔宏大的意境,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美感,使诗歌的意境更高远。③“高”有“高洁”“高超”之意,更能体现孤石“凌驾群峰”的豪迈气概,暗含对孤石超越凡俗、傲然独立精神的赞美。17.【答案】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主人下马客在船④.举酒欲饮无管弦⑤.熊咆龙吟殷岩泉⑥.栗深林兮惊层巅(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小轩窗,正梳妆)【答案】18.甲:人迹罕至;乙:习以为常 19.①“振撼”应改为“震撼”;②“板图”应改为“版图”;③“末稍”应改为“末梢”;④“险竣”应改为“险峻”。20.A.这里修路施工难度极大;B.也制约着农产品的运输。21.①句,搭配不当,将“解决”改为“缓解”;②句,成分残缺,句首加入“当地”;⑥句,语义重复(或成分赘余),删去“大约”或“左右”。22.①第一处是对柴红芳原话的直接引用,一字不差地呈现她当时的表达,能真实还原她第一次尝试进村失败时的感受,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现场感。②第二处为间接引用(概括性转述),作者站在第三方视角客观叙述,强调“深感”的结论性(贫困根源的判断/这里缺少一条道路)。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