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解读:本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清晰认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独特特征。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梳理,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深入理解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内在机制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一框,在教材中具有开篇引领的重要地位。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角度,系统阐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解体,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历程。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剖析,帮助学生构建起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历程的宏观认知,为后续学习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动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致阶段有了初步了解,知晓各个社会形态的一些基本史实,但对不同社会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内在矛盾以及演进规律缺乏深入探究和系统认知。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对新鲜事物和社会热点问题充满兴趣。然而,将抽象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到对社会发展历程的分析中,对他们而言仍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导,借助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通过深入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趋势,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分析不同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和更替,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事实、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法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社会规则和法律制度演变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法的起源和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明确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作用,树立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四)公共参与 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议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这是认识不同社会形态本质的关键。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过程及内在联系,它们是理解社会形态演进的重要线索。 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这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核心规律。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这一过程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内在机制以及其与经济危机的关联,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贴合不同社会形态的具体情境,如原始部落生活场景、奴隶市场交易情境、封建庄园劳作画面、资本主义工厂生产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例如,在分析不同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优劣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化。 3.案例分析法:引入典型案例,如 2025 年特朗普与马斯克 “口水战” 背后反映的美国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通过展示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主要矛盾。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2025年全球各地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地区的生活现状图片或视频,如部分非洲部落仍保留的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发达国家高度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最初的形态发展到如今多样化的局面的?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二)讲授新课 1.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议学情境:展示一段关于原始部落生活的纪录片片段,呈现原始人使用简陋石器工具进行采集和狩猎、共同居住在洞穴或简易窝棚、平均分配食物等场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纪录片中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问学生:从这些场景中可以看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如何?这种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哪些特点? 议学提示:提示学生从生产工具、劳动方式、生产资料占有和产品分配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纪录片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小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共同劳动。这决定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产品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金属工具,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个体劳动逐渐盛行,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私有制产生。私有制的产生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逐渐分裂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社会由此取代原始社会。 过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人类社会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2. 奴隶社会议学情境:展示古希腊、古罗马奴隶劳作的历史图片,如奴隶在矿山、农田、作坊中从事繁重劳动,以及奴隶被当作商品买卖的场景,同时介绍 2025 年考古学家新发现的一处古代奴隶遗址相关信息,包括遗址中奴隶居住环境、劳作工具等考古成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了解考古信息,提问: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有何特点?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议学提示:提示学生从生产资料占有、奴隶的人身自由、劳动成果分配等角度分析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思考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和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奴隶主与奴隶在经济地位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尖锐的阶级矛盾。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奴隶的反抗,奴隶主阶级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国家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虽然存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过渡: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奴隶社会逐渐被封建社会所取代,封建社会又具有哪些特征呢? 3. 封建社会议学情境:展示中国古代封建庄园的布局图和农民劳作场景图,介绍封建庄园中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以及欧洲中世纪封建城堡的相关资料,同时结合 2025 年一些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对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讲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和资料,提问: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是如何剥削农民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议学提示:提示学生从土地占有、农民的人身自由、劳动成果分配方式等方面分析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思考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手段和阶级矛盾的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国家还通过封建等级制度、封建迷信、封建道德等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对农民进行精神压迫。 过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萌芽并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呢? 4. 资本主义社会议学情境:介绍2025年特朗普与马斯克“口水战”的背景和过程,分析这场冲突背后反映的美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困境,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展示资本主义工厂流水线生产、工人罢工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特朗普与马斯克 “口水战” 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提问: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有何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这一矛盾是如何导致经济危机的? 议学提示:提示学生从生产资料占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成果分配等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及其与经济危机的因果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针对议学情境进行深入思考,小组内展开热烈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总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当这一矛盾尖锐化时,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虽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这些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整合:1.原始社会(P1-P3)(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生产力状况: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石器:旧石器→新石器】(3)生产关系的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4)上层建筑(社会管理单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5)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共同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代替→生产工具和牲畜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2.奴隶社会(P3-P4)(1)奴隶社会的产生(阶级的出现):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了。(2)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4)上层建筑(管理方式:国家的产生与实质):①.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5)历史进步性: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总结: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社会被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代替是历史的进步吗,为什么?①.一个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主要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2.封建社会(P5-P6)(1)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2)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3)经济剥削:①.★剥削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②.剥削方式: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4)政治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5)思想钳制: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3.资本主义社会(P7-P11)(1)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和途径:①.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有大批的人,有大量的钱)②.途径: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3)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确立:①.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②.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③.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4)历史进步性(积极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③.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①.基本特征(本质):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②.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③.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④.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⑤社会危害: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①.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注意区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②.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③.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④.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特点,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必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堂练习1、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一书中主张: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度,全部财产归全民所有;每个公民的工作、劳动、艺术、文化、教育等都是共享的,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合适的分配。上述主张( )①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③找到了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素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5年1月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将正式就任美国第47任总统。他表示,将废除由现任总统拜登政府所推行的电动车政策,以挽救“正走向毁灭”的美国汽车产业。声称为美国消费者购车节省数千美元,并维护美国汽车工人的利益。美国政界对电动车的不同态度( )①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和统治②缓和阶级矛盾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作用③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可以消除的④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宋代范成大《后催租行》:“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这反映出(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②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③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影响社会发展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根本对立的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这段话旨在表明( )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根本上不可调和②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③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④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贫困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是资产阶级专政②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③阶级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④资产阶级民主通过政治制度、政策制定等途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利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BBBBB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议学情境,引入2025年最新时政热点和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探究中。小组合作探究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形态更替这一抽象知识点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案例和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时间把控上,部分环节耗时较长,导致课堂练习时间略显紧张,后续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确保各项教学任务能够高效完成。 八、反馈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发言、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积极性、思维活跃度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从作业完成的准确性、完整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或阶段性考试,通过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分析学生在不同知识点上的得分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耐心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