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共28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共28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通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三国之中谁的实力较强?
三国实力比较表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66万 443万 约4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魏国最强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控制?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魏灭蜀
司马炎建晋(晋代魏)
280年
266年
263年
“三国尽归司马氏”



西

220—266年
221—263年
229—280年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280年吴国灭亡,共存在了60年。
思考:西晋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蜀汉被魏国所灭,吴国的统治也日益腐朽,国力衰落。
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西晋制定了哪些措施?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晋惠帝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
参与这场动乱的王并非只有八个,“八王”仅指主要参与者。
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材料一 西晋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材料二
(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晋书·鲁褒传》
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材料一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弊,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惠帝纪》
阅读课文,结合材料说说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侯势力日益强大。
西晋初年,朝政腐败,继位的晋惠帝昏庸无能。
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八王之乱造成的影响:
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晋书·食货志》
北方各族的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生活地区:
我国北方草原
生活方式:
在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时期 民族 迁移地点 结果
东汉魏晋时期
氐族和羌族
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
匈奴族和羯族
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鲜卑族
辽河流域南部;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西晋时,关中人口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比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还多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西晋王朝推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阅读课文相关史事,结合材料,说说少数民族内迁的历史影响。
在汉族的影响下,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耕定居。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北方政权的更替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思考:西晋为什么会灭亡?
西晋统治集团生活奢侈腐化,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八王之乱。这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内迁各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一些首领乘机起兵,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西汉和西晋都分封过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产生什么影响?
分封制之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苦难之中,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内迁各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内迁各族极力证明自身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以便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临沂费县二模改编]“(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三月壬申……孙皓大惧,面缚舆榇(表示放弃抵抗),降于军门。”材料描述的是(  )
A.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B.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C.魏灭蜀汉,走向统一
D.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B
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 B.七国之乱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
D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对此现象概括准确的一词是(  )
A
A.多元一体 B.满天星斗
C.错综复杂 D.异彩纷呈
史料实证 西晋的衰亡
材料一 西晋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西晋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唯利是图,奢侈腐化之风盛行。
①审设问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②读材料
③规范答
说明统治阶级奢侈享乐。
材料二 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摘编自《晋书》
晋武帝分封诸王。
(2)材料二中“大封同姓诸王”的是谁?实行这一制度会造成哪些危害?
晋武帝(或:司马炎)。受封诸王的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发生叛乱,对中央造成威胁。
受封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强大。
材料三 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何兹全《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八王之乱。
(3)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三中的“变乱”有什么内在联系?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次“变乱”的影响。
联系:统治集团内部奢侈腐化,诸侯势力强大,导致八王之乱爆发。影响: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从此衰落。
八王之乱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