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五校联考2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五校联考2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五校联考2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罚(chěng) 蜷伏(quán) 寻觅(mì) 杞人忧天(qǐ)
B.怅然(chàng) 缄默(jiān) 假寐(mèi) 骇人听闻(hài)
C.雕镂(lòu) 提防(tí) 庇护(bì) 眈眈相向(dān)
D.佃农(diàn) 莽莽(mǎng) 胆怯(què) 人迹罕至(hǎn)
2.(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嘹亮 铃珰 抖擞 茫然无错
B.澄清 位临 宽敞 翻来复去
C.憔悴 决别 高邈 各得齐所
D.取决 信服 祷告 喜出望外
3.(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有些重要的文章,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B.大家在了解到他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C.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里,我们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开出一块块良田。
D.商店门口悬挂着气球和彩旗,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里面人声鼎沸,开展一系列促销活动。
4.(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美领导人就加强中美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看法。
B.通过我校举办的教学活动,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C.自古以来,成都人才辈出,汉代大儒扬雄的故乡就是成都郫都人。
D.学校经常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活动,这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在下列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古诗名句。
5.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8.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9.《诫子书》一文中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它们是:   ,   。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汲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我校七年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系列活动,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0.以下是开展本次读书活动采取的几种形式,请你再补充两种。
①举行一次初中学生读书问卷调查;
②举行“我爱读书”的演讲比赛;
③   
④   
11.七(1)班开展“我爱读书”的演讲比赛,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请仿照下面画线内容仿写一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李白的诗歌,我感受了洒脱豪迈的侠骨;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读   我   。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现代文阅读
梧桐树
丰子恺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董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搿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
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2.丰子恺说 “这些梧桐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 为何又说“是我所有的”?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3.阅读全文,请分点简要概括梧桐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
14.作为画家的丰子恺,语言平淡而不失活泼,朴实而充满画意,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写景句子。
①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②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
15.文章以小见大 ,由物及理,请找出作者由梧桐树所引发的对自然、对艺术的感悟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共8分)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6.“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7.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试简要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共17分)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②乐,岂可不守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魏于是乎始强。
(《文侯与虞人期猎》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②虽:即使。③罢:停止,取消。
1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 不:同“否”
B.元方入门不顾 顾:照顾
C.饮酒乐,天雨 雨:下雨
D.虽乐,岂可不守期哉 乐:快乐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温故而知新 B.元方时年七岁 年与时驰
C.去后乃至 乃往,身自罢之 D.身自罢之 下车引之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表现了元方懂礼识义的性格特点。
B.甲文用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C.“魏于是乎始强”意思是魏国从此开始变得强大起来,侧面突出守信的重要性。
D.甲乙两文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21.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吾与虞人期猎。
五、名著阅读(共9分)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①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hàn)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22.语段①中的“妖精”是指   ,语段②中的“罗刹”是指   。
23.仔细揣摩选段②中行者的语言描写,概括行者的性格特点。
六、作文(共40分)
24.(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作文。
学习棋琴书画,可以感受有意思的艺术熏陶;参加各种比赛,可以感受有意思的挑战;公交车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人;参与家庭劳动,投身社区服务,我们总能亲身经历一些有意思的事。
请你以“ ▲ 真有意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
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惩罚”的“惩”应读“chéng”;
B.正确;
C.有误,“提防”的“提”应读“dī”;
D.有误,“胆怯”的“怯”应读“gi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多音字的读音。
2.【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有误,铃(珰)——(铛),(茫)然无错——(措);
B.有误,(位)临——(莅),翻来(复)去——(覆);
C.有误,(决)别——(诀),各得(齐)所——(其);
D.字形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答案】A
【知识点】错用修改
【解析】【分析】A.不求甚解: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该成语与“反复仔细地阅读”,认真研读的的语境矛盾,使用有误;
B.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在此形容敬佩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使用正确;
C.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在此形容少有人迹到达的戈壁荒漠,使用正确;
D.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在此形容人多、吵嚷的商店的环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正确;
B.成分残缺,“通过……”作状语,下一个分句“促进了……”缺主语,可删掉“通过”;
C.搭配不当,“扬雄的故乡就是……人”主宾搭配不当,可删掉“的故乡”或“人”;
D.成分残缺,“增强了……”缺宾语,可在句末加上“意识”;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答案】5.随君直到夜郎西
6.学而不思则罔
7.便引诗情到碧霄
8.遥怜故园菊
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注意易写错的字: 郎
故答案为: 随君直到夜郎西
6.注意易写错的字: 罔
故答案为: 学而不思则罔
7.注意易写错的字: 霄
故答案为: 便引诗情到碧霄
8.注意易写错的字:
故答案为: 遥怜故园菊
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训,常用于教导人们修身养性、追求远大目标。
故答案为: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案】10.示例:举行名著知识竞赛;名人读书故事大家讲;举办读书方法交流会;举行“我爱读书”主题班会;请作家来校作读书报告;“书香伴我行”征文活动……
11.示例:读鲁迅的散文;我感悟了对亲友师长的怀念;(读冰心的诗歌,我体会了纯真细腻的情感;读陆游的诗词,我树立了忠贞爱国的志向;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我感受到了浩渺宇宙的神秘。)
【知识点】活动设计;衔接仿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2)本题考查仿写。仿写句子,首先要注意分析例句所运用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要点;然后归纳概括相关段落的内容,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进行仿写。
10.设计活动时要结合活动主题,选择符合校园场景的活动形式,常见的有主题班会、朗诵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主题讲座等。
示例:开展“书香校园”读书笔记展览活动;举办每周“读书之星”评选活动;举办“书籍共享”的书籍交换阅读活动;开展“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方法分享活动等等。
故答案为: 举行名著知识竞赛;名人读书故事大家讲;举办读书方法交流会;举行“我爱读书”主题班会;请作家来校作读书报告;“书香伴我行”征文活动……
11.仿写句子时,要注意对被仿写句子的分析,要求与其句式相同或相似,做到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分析画线句“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李白的诗歌,我感受了洒脱豪迈的侠骨;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可知,应仿写成“读(作者)的(作品),我(谓语动词)了(情感或哲理等)”的形式。根据个人积累,补写句子时要注意后一部分的情感与作者的风格相照应。
示例:读杜甫的诗歌,我体会到了忧国忧民的胸怀;读余华的小说,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疾苦。
故答案为: 读鲁迅的散文;我感悟了对亲友师长的怀念;(读冰心的诗歌,我体会了纯真细腻的情感;读陆游的诗词,我树立了忠贞爱国的志向;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我感受到了浩渺宇宙的神秘。)
【答案】12.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比我看得清楚;而我更熟悉它们的全体容貌和整个生长过程。
13.春尽夏初:颜色嫩黄、叶片稀疏(树枝粗疏);夏天:绿叶成阴、重重叠叠;(秋)近一个月来:叶落枝头(叶落枝空)、色彩暗淡(色泽由绿转黑)
14.①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些叶子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梧桐叶的鲜亮,活泼,充满童趣,(写出新桐初乳的稚嫩均匀、变容显然)带给人的除了欢欣更是新鲜的感受。(试想:当一盏盏“灯”在“秃”的枝头绽放时,带给人的是怎样的一种惊喜!)②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赋予叶子人的情态,生动写出北风来时,叶子由少而多、飘落枝头的情形。
15.句子——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文章通过写梧桐从新桐初乳到绿叶成阴,直到黄叶辞枝,在平实、质朴、精细的描摹中,为我们揭示出了无论自然还是艺术,都可以用来欣赏而不能被哪一个人所占有。因此,我们无需纠结于是否拥有对他们的所有权,只要能用心感受、享用即可。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2.从前文可以知道,这棵梧桐树是邻人所种,所有权属于邻人,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梧桐树特有的美,并没有发现梧桐树的种种变化,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占有”,这些梧桐是“我”所有的。
故答案为: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比我看得清楚;而我更熟悉它们的全体容貌和整个生长过程。
13.从“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故答案为: 春尽夏初:颜色嫩黄、叶片稀疏(树枝粗疏);夏天:绿叶成阴、重重叠叠;(秋)近一个月来:叶落枝头(叶落枝空)、色彩暗淡(色泽由绿转黑)。
14.(1)“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梧桐叶的鲜嫩,写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叶子飘落的动态美,突出其可爱。
故答案为: ①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些叶子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梧桐叶的鲜亮,活泼,充满童趣,(写出新桐初乳的稚嫩均匀、变容显然)带给人的除了欢欣更是新鲜的感受。(试想:当一盏盏“灯”在“秃”的枝头绽放时,带给人的是怎样的一种惊喜!);②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赋予叶子人的情态,生动写出北风来时,叶子由少而多、飘落枝头的情形。
15.阅读全文可知,文章末句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摘抄下来即可。这句话告诉我们,拥有的东西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要学会珍惜。
故答案为: 句子——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文章通过写梧桐从新桐初乳到绿叶成阴,直到黄叶辞枝,在平实、质朴、精细的描摹中,为我们揭示出了无论自然还是艺术,都可以用来欣赏而不能被哪一个人所占有。因此,我们无需纠结于是否拥有对他们的所有权,只要能用心感受、享用即可。
【答案】16.“惊”字写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17.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更显出作者的感慨、欣喜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16.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这句诗中“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故答案为: “惊”字写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17.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 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更显出作者的感慨、欣喜之情。
【答案】18.B
19.A
20.D
21.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
②我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了(今天)去打猎。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管理山林的小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大臣们饮酒非常高兴,天下起雨来。魏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大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管理山林的小官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遵守约定呢?”于是他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此开始变得强盛。
18.B.句意: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故答案为:B。
19.A.都是连词,表顺承;
B.名词,年龄/名词,时光;
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D.代词,代指打猎这件事/代词,代指元方;
故答案为:A。
20.D.在甲文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与态度,这是语言描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下车引之”“入门不顾”这些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友人的惭愧和元方的态度,属于动作描写。甲文没有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的语句。乙文中,“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守期哉!’”,通过魏文侯的话语,体现其对守时的态度,这是语言描写。“乃往,身自罢之”,“往”和“罢之”描述了魏文侯前往约定地点并取消打猎活动的行为,属于动作描写。乙文同样不存在外貌描写。本项“甲乙两文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有误;
故答案为:D。
21.重点词有:
①惭,感到惭愧;引,拉。
②吾,我;期,约定;猎,打猎。
故答案为: 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 ②我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了(今天)去打猎。
【答案】22.红孩儿;铁扇仙(铁扇公主)
23.行者抓住了罗刹女的处境和心理,站在罗刹女的角度劝说她借扇,可见其机智、善辩的性格特点。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日常阅读名著时,要注意识记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同时,还要能根据主要事件,对人物性格有所了解,注意事件和性格的对应。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作品通常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2.第一空:根据选段中妖精所用兵器“火尖枪”,所会神通“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可知,这个妖精是红孩儿。为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之子,外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婴儿大小,妖童外型,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身穿锦绣战裙,他使用一杆丈八火尖枪,武功非凡,经常与人赤脚打斗,又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的法术,以五行车作法,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功力十分了得。
第二空:根据悟空对罗刹的称呼“嫂嫂”以及悟空向其借扇的言语可知,罗刹指的是铁扇公主。她是牛魔王的妻子,两人育有一子为红孩儿,被观音收服,做了善财童子。自此母子分隔,不得相见。她因此对悟空怀恨在心,拒不借扇。
故答案为: 红孩儿 ;铁扇仙(铁扇公主)
23.根据“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可知,悟空抓住了罗刹女想见儿子的心理。悟空伸出头来让罗刹女砍,是为了消解她心中对于自己的怨恨,让她生气,好借出扇子,可知他是站在罗刹女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好达成自己的目的。从悟空的言语当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故答案为: 行者抓住了罗刹女的处境和心理,站在罗刹女的角度劝说她借扇,可见其机智、善辩的性格特点。
24.【答案】例文:
读书真有意思
  自古,“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些名人名句都逐一证明了,书,是每一个人必备的精神食粮。
  从我会认字开始,我就迷上了这些图文并茂的书籍。从认字书籍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再到《十万个为什么》……
  曾经,我对这些充满密密麻麻的字的书并不感兴趣,甚至是厌恶,觉得它们烦死了,整天讲我不懂的大道理,怎么也看不完,但是偶然的一次让我彻底的改变了这种看法。
  那是一个下午,我和妈妈在逛街,走着走着我便累了,但是兴趣高昂的妈妈却没有一丝累意。妈妈突然在一个书店前停了下来,笑盈盈地对我说道:“我们到里面去休息一下吧!”
  我找了一张椅子坐了下来,而妈妈找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才坐下细细品味。我也学着妈妈一样,拿了一本书,翻了一会,就觉得枯燥无味,还不如充满乐趣的小人书呢!
  我托着头,打量着神情专注的妈妈,疑惑地问道:“书真的有那么好看吗?那么多字,烦都烦死了。”
  妈妈笑了笑,说:“只要你细细品味,不仅能感到书的乐趣,还能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呢!”说罢,递给我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继续说道:“就像这本书,里面包含了许多深奥的问题的答案,只要你向它提出疑问,它都能解答你,信吗?”
  我接过书,觉得这书无比沉重,似乎我问题的答案全在这本书上,我打开书本,科学知识印入脑海,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终于知道大雁为什么一到冬天就要向南飞、蜻蜓为什么要点水等。妈妈见我对这些书产生了爱好,便出手大方帮我买下了整套书。
“书,你是茫茫的海洋,而我只是一叶小舟,遨游在你的海面上,驶向成功的彼岸。”我爱书确实是真真实实的,我不会像一些人一样,随意翻两三翻就叫读书,我是一字一句去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者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在书中遨游,有时让我流连忘返,更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而现在我不再对它感到不惑了,却对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读书真有意思啊!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引导语为学生提供了几种写作思路。可以是某种技能,如琴棋书画。可以是某种比赛。可以是一些有意思的人。可以是一些有意思的事。“真”表示强调的意味。“有意思”指的是有趣味,有意义。不能理解为获得了某种物质上的享受。立意一定要积极向上,表达自己从这些有意思的人、事里收获的正面的人生启示与感情。
选材构思:题目带有明显的叙事性,文体要选择记叙文。要把补题的内容作为写作的重点。如“书法真有意思”就要把自己练习书法,进而感受到书法的趣味的过程作为写作的重点。要把自己“有意思”的感觉作为表现的主旨,即自己从这个过程里收获的趣味与感悟。写作时,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抒情或议论点明“有意思”之处。
【点评】这篇记叙文紧扣“读书真有意思”这一主题,通过生动细腻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读书态度的转变以及读书带来的乐趣和收获。文章开篇引用名言,强调书籍的重要性,为下文做铺垫。接着,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最初对书籍的厌倦到后来被书籍深深吸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总的来说,这篇记叙文立意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语言流畅。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读书真有意思”这一主题,展现了书籍的无穷魅力和读书带来的美好体验。
1 / 1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五校联考2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罚(chěng) 蜷伏(quán) 寻觅(mì) 杞人忧天(qǐ)
B.怅然(chàng) 缄默(jiān) 假寐(mèi) 骇人听闻(hài)
C.雕镂(lòu) 提防(tí) 庇护(bì) 眈眈相向(dān)
D.佃农(diàn) 莽莽(mǎng) 胆怯(què) 人迹罕至(hǎ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惩罚”的“惩”应读“chéng”;
B.正确;
C.有误,“提防”的“提”应读“dī”;
D.有误,“胆怯”的“怯”应读“gi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多音字的读音。
2.(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嘹亮 铃珰 抖擞 茫然无错
B.澄清 位临 宽敞 翻来复去
C.憔悴 决别 高邈 各得齐所
D.取决 信服 祷告 喜出望外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有误,铃(珰)——(铛),(茫)然无错——(措);
B.有误,(位)临——(莅),翻来(复)去——(覆);
C.有误,(决)别——(诀),各得(齐)所——(其);
D.字形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有些重要的文章,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B.大家在了解到他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C.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里,我们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开出一块块良田。
D.商店门口悬挂着气球和彩旗,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里面人声鼎沸,开展一系列促销活动。
【答案】A
【知识点】错用修改
【解析】【分析】A.不求甚解: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该成语与“反复仔细地阅读”,认真研读的的语境矛盾,使用有误;
B.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在此形容敬佩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使用正确;
C.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在此形容少有人迹到达的戈壁荒漠,使用正确;
D.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在此形容人多、吵嚷的商店的环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美领导人就加强中美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看法。
B.通过我校举办的教学活动,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C.自古以来,成都人才辈出,汉代大儒扬雄的故乡就是成都郫都人。
D.学校经常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活动,这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正确;
B.成分残缺,“通过……”作状语,下一个分句“促进了……”缺主语,可删掉“通过”;
C.搭配不当,“扬雄的故乡就是……人”主宾搭配不当,可删掉“的故乡”或“人”;
D.成分残缺,“增强了……”缺宾语,可在句末加上“意识”;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在下列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古诗名句。
5.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8.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9.《诫子书》一文中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它们是:   ,   。
【答案】5.随君直到夜郎西
6.学而不思则罔
7.便引诗情到碧霄
8.遥怜故园菊
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注意易写错的字: 郎
故答案为: 随君直到夜郎西
6.注意易写错的字: 罔
故答案为: 学而不思则罔
7.注意易写错的字: 霄
故答案为: 便引诗情到碧霄
8.注意易写错的字:
故答案为: 遥怜故园菊
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训,常用于教导人们修身养性、追求远大目标。
故答案为: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汲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我校七年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系列活动,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0.以下是开展本次读书活动采取的几种形式,请你再补充两种。
①举行一次初中学生读书问卷调查;
②举行“我爱读书”的演讲比赛;
③   
④   
11.七(1)班开展“我爱读书”的演讲比赛,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请仿照下面画线内容仿写一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李白的诗歌,我感受了洒脱豪迈的侠骨;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读   我   。
【答案】10.示例:举行名著知识竞赛;名人读书故事大家讲;举办读书方法交流会;举行“我爱读书”主题班会;请作家来校作读书报告;“书香伴我行”征文活动……
11.示例:读鲁迅的散文;我感悟了对亲友师长的怀念;(读冰心的诗歌,我体会了纯真细腻的情感;读陆游的诗词,我树立了忠贞爱国的志向;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我感受到了浩渺宇宙的神秘。)
【知识点】活动设计;衔接仿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2)本题考查仿写。仿写句子,首先要注意分析例句所运用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要点;然后归纳概括相关段落的内容,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进行仿写。
10.设计活动时要结合活动主题,选择符合校园场景的活动形式,常见的有主题班会、朗诵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主题讲座等。
示例:开展“书香校园”读书笔记展览活动;举办每周“读书之星”评选活动;举办“书籍共享”的书籍交换阅读活动;开展“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方法分享活动等等。
故答案为: 举行名著知识竞赛;名人读书故事大家讲;举办读书方法交流会;举行“我爱读书”主题班会;请作家来校作读书报告;“书香伴我行”征文活动……
11.仿写句子时,要注意对被仿写句子的分析,要求与其句式相同或相似,做到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分析画线句“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李白的诗歌,我感受了洒脱豪迈的侠骨;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可知,应仿写成“读(作者)的(作品),我(谓语动词)了(情感或哲理等)”的形式。根据个人积累,补写句子时要注意后一部分的情感与作者的风格相照应。
示例:读杜甫的诗歌,我体会到了忧国忧民的胸怀;读余华的小说,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疾苦。
故答案为: 读鲁迅的散文;我感悟了对亲友师长的怀念;(读冰心的诗歌,我体会了纯真细腻的情感;读陆游的诗词,我树立了忠贞爱国的志向;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我感受到了浩渺宇宙的神秘。)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现代文阅读
梧桐树
丰子恺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董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搿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
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2.丰子恺说 “这些梧桐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 为何又说“是我所有的”?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3.阅读全文,请分点简要概括梧桐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
14.作为画家的丰子恺,语言平淡而不失活泼,朴实而充满画意,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写景句子。
①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②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
15.文章以小见大 ,由物及理,请找出作者由梧桐树所引发的对自然、对艺术的感悟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2.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比我看得清楚;而我更熟悉它们的全体容貌和整个生长过程。
13.春尽夏初:颜色嫩黄、叶片稀疏(树枝粗疏);夏天:绿叶成阴、重重叠叠;(秋)近一个月来:叶落枝头(叶落枝空)、色彩暗淡(色泽由绿转黑)
14.①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些叶子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梧桐叶的鲜亮,活泼,充满童趣,(写出新桐初乳的稚嫩均匀、变容显然)带给人的除了欢欣更是新鲜的感受。(试想:当一盏盏“灯”在“秃”的枝头绽放时,带给人的是怎样的一种惊喜!)②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赋予叶子人的情态,生动写出北风来时,叶子由少而多、飘落枝头的情形。
15.句子——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文章通过写梧桐从新桐初乳到绿叶成阴,直到黄叶辞枝,在平实、质朴、精细的描摹中,为我们揭示出了无论自然还是艺术,都可以用来欣赏而不能被哪一个人所占有。因此,我们无需纠结于是否拥有对他们的所有权,只要能用心感受、享用即可。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2.从前文可以知道,这棵梧桐树是邻人所种,所有权属于邻人,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梧桐树特有的美,并没有发现梧桐树的种种变化,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占有”,这些梧桐是“我”所有的。
故答案为: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比我看得清楚;而我更熟悉它们的全体容貌和整个生长过程。
13.从“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故答案为: 春尽夏初:颜色嫩黄、叶片稀疏(树枝粗疏);夏天:绿叶成阴、重重叠叠;(秋)近一个月来:叶落枝头(叶落枝空)、色彩暗淡(色泽由绿转黑)。
14.(1)“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梧桐叶的鲜嫩,写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叶子飘落的动态美,突出其可爱。
故答案为: ①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些叶子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梧桐叶的鲜亮,活泼,充满童趣,(写出新桐初乳的稚嫩均匀、变容显然)带给人的除了欢欣更是新鲜的感受。(试想:当一盏盏“灯”在“秃”的枝头绽放时,带给人的是怎样的一种惊喜!);②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赋予叶子人的情态,生动写出北风来时,叶子由少而多、飘落枝头的情形。
15.阅读全文可知,文章末句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摘抄下来即可。这句话告诉我们,拥有的东西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要学会珍惜。
故答案为: 句子——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文章通过写梧桐从新桐初乳到绿叶成阴,直到黄叶辞枝,在平实、质朴、精细的描摹中,为我们揭示出了无论自然还是艺术,都可以用来欣赏而不能被哪一个人所占有。因此,我们无需纠结于是否拥有对他们的所有权,只要能用心感受、享用即可。
三、诗歌鉴赏(共8分)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6.“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7.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试简要赏析。
【答案】16.“惊”字写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17.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更显出作者的感慨、欣喜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16.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这句诗中“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故答案为: “惊”字写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17.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 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更显出作者的感慨、欣喜之情。
四、文言文阅读(共17分)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②乐,岂可不守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魏于是乎始强。
(《文侯与虞人期猎》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②虽:即使。③罢:停止,取消。
1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 不:同“否”
B.元方入门不顾 顾:照顾
C.饮酒乐,天雨 雨:下雨
D.虽乐,岂可不守期哉 乐:快乐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温故而知新 B.元方时年七岁 年与时驰
C.去后乃至 乃往,身自罢之 D.身自罢之 下车引之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表现了元方懂礼识义的性格特点。
B.甲文用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C.“魏于是乎始强”意思是魏国从此开始变得强大起来,侧面突出守信的重要性。
D.甲乙两文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21.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吾与虞人期猎。
【答案】18.B
19.A
20.D
21.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
②我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了(今天)去打猎。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管理山林的小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大臣们饮酒非常高兴,天下起雨来。魏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大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管理山林的小官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遵守约定呢?”于是他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此开始变得强盛。
18.B.句意: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故答案为:B。
19.A.都是连词,表顺承;
B.名词,年龄/名词,时光;
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D.代词,代指打猎这件事/代词,代指元方;
故答案为:A。
20.D.在甲文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与态度,这是语言描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下车引之”“入门不顾”这些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友人的惭愧和元方的态度,属于动作描写。甲文没有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的语句。乙文中,“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守期哉!’”,通过魏文侯的话语,体现其对守时的态度,这是语言描写。“乃往,身自罢之”,“往”和“罢之”描述了魏文侯前往约定地点并取消打猎活动的行为,属于动作描写。乙文同样不存在外貌描写。本项“甲乙两文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有误;
故答案为:D。
21.重点词有:
①惭,感到惭愧;引,拉。
②吾,我;期,约定;猎,打猎。
故答案为: 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 ②我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了(今天)去打猎。
五、名著阅读(共9分)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①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hàn)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22.语段①中的“妖精”是指   ,语段②中的“罗刹”是指   。
23.仔细揣摩选段②中行者的语言描写,概括行者的性格特点。
【答案】22.红孩儿;铁扇仙(铁扇公主)
23.行者抓住了罗刹女的处境和心理,站在罗刹女的角度劝说她借扇,可见其机智、善辩的性格特点。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日常阅读名著时,要注意识记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同时,还要能根据主要事件,对人物性格有所了解,注意事件和性格的对应。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作品通常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2.第一空:根据选段中妖精所用兵器“火尖枪”,所会神通“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可知,这个妖精是红孩儿。为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之子,外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婴儿大小,妖童外型,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身穿锦绣战裙,他使用一杆丈八火尖枪,武功非凡,经常与人赤脚打斗,又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的法术,以五行车作法,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功力十分了得。
第二空:根据悟空对罗刹的称呼“嫂嫂”以及悟空向其借扇的言语可知,罗刹指的是铁扇公主。她是牛魔王的妻子,两人育有一子为红孩儿,被观音收服,做了善财童子。自此母子分隔,不得相见。她因此对悟空怀恨在心,拒不借扇。
故答案为: 红孩儿 ;铁扇仙(铁扇公主)
23.根据“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可知,悟空抓住了罗刹女想见儿子的心理。悟空伸出头来让罗刹女砍,是为了消解她心中对于自己的怨恨,让她生气,好借出扇子,可知他是站在罗刹女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好达成自己的目的。从悟空的言语当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故答案为: 行者抓住了罗刹女的处境和心理,站在罗刹女的角度劝说她借扇,可见其机智、善辩的性格特点。
六、作文(共40分)
24.(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作文。
学习棋琴书画,可以感受有意思的艺术熏陶;参加各种比赛,可以感受有意思的挑战;公交车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人;参与家庭劳动,投身社区服务,我们总能亲身经历一些有意思的事。
请你以“ ▲ 真有意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
袭。
【答案】例文:
读书真有意思
  自古,“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些名人名句都逐一证明了,书,是每一个人必备的精神食粮。
  从我会认字开始,我就迷上了这些图文并茂的书籍。从认字书籍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再到《十万个为什么》……
  曾经,我对这些充满密密麻麻的字的书并不感兴趣,甚至是厌恶,觉得它们烦死了,整天讲我不懂的大道理,怎么也看不完,但是偶然的一次让我彻底的改变了这种看法。
  那是一个下午,我和妈妈在逛街,走着走着我便累了,但是兴趣高昂的妈妈却没有一丝累意。妈妈突然在一个书店前停了下来,笑盈盈地对我说道:“我们到里面去休息一下吧!”
  我找了一张椅子坐了下来,而妈妈找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才坐下细细品味。我也学着妈妈一样,拿了一本书,翻了一会,就觉得枯燥无味,还不如充满乐趣的小人书呢!
  我托着头,打量着神情专注的妈妈,疑惑地问道:“书真的有那么好看吗?那么多字,烦都烦死了。”
  妈妈笑了笑,说:“只要你细细品味,不仅能感到书的乐趣,还能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呢!”说罢,递给我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继续说道:“就像这本书,里面包含了许多深奥的问题的答案,只要你向它提出疑问,它都能解答你,信吗?”
  我接过书,觉得这书无比沉重,似乎我问题的答案全在这本书上,我打开书本,科学知识印入脑海,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终于知道大雁为什么一到冬天就要向南飞、蜻蜓为什么要点水等。妈妈见我对这些书产生了爱好,便出手大方帮我买下了整套书。
“书,你是茫茫的海洋,而我只是一叶小舟,遨游在你的海面上,驶向成功的彼岸。”我爱书确实是真真实实的,我不会像一些人一样,随意翻两三翻就叫读书,我是一字一句去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者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在书中遨游,有时让我流连忘返,更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而现在我不再对它感到不惑了,却对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读书真有意思啊!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引导语为学生提供了几种写作思路。可以是某种技能,如琴棋书画。可以是某种比赛。可以是一些有意思的人。可以是一些有意思的事。“真”表示强调的意味。“有意思”指的是有趣味,有意义。不能理解为获得了某种物质上的享受。立意一定要积极向上,表达自己从这些有意思的人、事里收获的正面的人生启示与感情。
选材构思:题目带有明显的叙事性,文体要选择记叙文。要把补题的内容作为写作的重点。如“书法真有意思”就要把自己练习书法,进而感受到书法的趣味的过程作为写作的重点。要把自己“有意思”的感觉作为表现的主旨,即自己从这个过程里收获的趣味与感悟。写作时,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抒情或议论点明“有意思”之处。
【点评】这篇记叙文紧扣“读书真有意思”这一主题,通过生动细腻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读书态度的转变以及读书带来的乐趣和收获。文章开篇引用名言,强调书籍的重要性,为下文做铺垫。接着,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最初对书籍的厌倦到后来被书籍深深吸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总的来说,这篇记叙文立意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语言流畅。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读书真有意思”这一主题,展现了书籍的无穷魅力和读书带来的美好体验。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