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
七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所示的含嘉仓是隋朝时期国家最大的粮库。其遗址面积40
多万平方千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
深的达12米。这些仓窖可以佐证隋朝
A.南北水运的阻碍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兵役徭役的繁重
D.农业经济的发展
图1含嘉仓仓窖遗址
2.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
映了唐朝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3.开元年间,姚崇改革行政审批流程,宋璟创设“台阁取士”提升决策质量,张九龄编纂《唐六
典》确立法治框架,使得国家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这说明唐玄宗
A.公正无私
B.体恤民情
C.崇俭抑奢
D.善用贤能
4.图2、图3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图2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图3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A.手工制作水平
B.科举选才标准
C.思想开放程度
D.社会政治状况
5.《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并无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6.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
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七年级历史一1一(共8页)
7.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1937年梁思成、林
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一一佛光寺。这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8.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巢起义”这些事件和现象,可判断这一时期的社会发
展走向是
A.政权稳固
B.中央集权
C.王朝衰亡
D.开放进取
9.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
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
A.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B.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C.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
D.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10.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
的政治内涵。图4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外戚专权
本将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力重
D.崇文抑武
图4
11.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下令将河北沿边有“戎”、“虏”字样的地名,改威虏军曰广信,
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定羌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
A.加强军队控制
B.传播中原文化
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
1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宋代诗人陆游于1210年创作的《示儿》中的名句。
该诗创作的背景是
A.安史之乱
B.宋辽议和
C.南宋偏安
D.清兵入关
13.图5的数据信息最适合说明北宋中后期
北方
666
北方
4019A
北方

耕地面积
赋粮
0102年)
(北宋中期)
(1076年)
南方
5999%
南方
55.99
南方
图5《北宋中后期南北方人口、耕地、赋粮情况》
A.人口数量激增
B.经济重心南移
C.耕地面积扩大
D.粮食产量增长
14.宋代的商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招牌,如“猫儿桥魏大刀熟肉”“潘节干熟药铺”“舒
家纸札铺”等。药铺、肉铺、面食店、杂货店等都各有名号。此现象表明,宋代
A.交子使用增加
B.商业氛围浓厚
C.经济重心南移
D.农业技术提升
七年级历史一2一(共8页)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 28 题,共 56 分。
1-5:DBDAD 6-10:DCCAD 11-15:CCBBA 16-20:CBCCA
21-25:DBDAD 26-28:CCA
二、非选择题:共 4 题,共 44 分。
29.(8 分)
中书省(或枢密院)的设置,说明元朝统治者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
太庙是古代帝室祭祀祖先的场所,元朝设立太庙,遵循中原王朝的礼制传统。
孔庙是祭拜孔子的场所(或国子监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表明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
尊崇。
社稷坛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场所,代表中原农耕文明的原始崇拜,元朝设立社稷坛,表明对
中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的认可与延续。
元大都的整体布局规整,中轴线贯穿其中,宫殿、皇城位于城市中心位置,遵循了中原传统
都城规划理念。
(任答两点,每个信息 2 分,共 4 分;与信息对应的每个阐述 2 分,共 4 分。学生需从不同
角度作答,两个信息都仅从一个角度作答,最多给两个信息分 4 分和一个阐述分 2 分。有信息无
阐述,给信息分。有信息但阐述错误,也可以给信息分。)
30.(12 分)
(1)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任答一
点,共 2 分)
(2)发展状况:活动类型丰富多样(项目多);参与群体大众化;4 活动商业化。(任答两点,
共 4 分。照抄材料缺少概括给 1 分,最高不超过 2 分)
答“从贵族式享乐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给 1 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任答一点,共 2 分)
(3)促进身心健康;增强意志品质;拓宽体育视野;提升运动热情;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任答
两点,共 4 分)
31.(14 分) (1)规模大、范围广、次数多、以政治(朝贡)目的为主、以官方为主导等(一点 2 分,任答
三点,共 6 分)
(2)A:中国 B:白银(各两分,共 4 分) (3)国家政策的推动(统治阶层的态度)、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刺激)、世界联系的
加强、杰出人物的推动、航海技术的提高(一点 2 分,任答两点,共 4 分)
32.(10 分) (1)选择:开凿大运河、明朝政府先后 18 次修筑长城(2 分) 观点 1:我国古代重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2 分)
七年级历史— 1 —(共 8 页)
论述:隋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炀帝集结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凿大运河,以洛
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明朝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朝政府先后 18 次修筑长城,大规模组织劳动力、
调配资源、统一规划,使得长城成为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
的智慧。
结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重大工
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6 分)
(观点 2:古代大型工程的修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选择: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
观点:杰出人物为我国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3)选择:创立科举制、实行行省制
观点: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或古代政治制度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4)选择:开凿大运河、贞观之治
观点:统治者的政策选择关乎国家的兴衰。
(符合材料信息,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注:
观点 2 分;
论述:2*3 分=6 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结论不另外赋分。(围绕观点和论述进行提升,结论准确)
一等(7-8 分):观点体现所选的两个历史事件的材料主题,且观点明确;论述紧扣观点,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二等(5-6 分):观点体现所选的两个历史事件的材料主题,且合理明确;或所选择的两个历史
事件的材料主题,观点表述不够明确。论述围绕观点,根据两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三等(4-3 分):观点仅部分体现材料主题,不够明确;史论结合,条理较清楚,逻辑较清晰。
四等(2-0 分):观点脱离材料或未提炼观点;对材料有一定理解,有自己的论述,史论结合不
够合理;时序性混乱,缺乏关联性。
七年级历史— 2 —(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