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源自劳动生活,是先于其他艺术而产生的,被称为“艺术之母”,也是农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尼西境内一名女童墓葬的发掘品说明,尼西先民很早就会使用装饰品,而装饰品是人们爱美的体现,也从侧面说明先民们已经有歌舞娱乐活动。①他们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白狼羌——它项羌中的一支②尼西乡的歌舞文化源远流长,尼西人自称为“绒巴哇”③而崩赤雪山是境内最大的神山,人们朝拜它时都要跳祭祀舞蹈④在自然崇拜时期,白狼羌人最主要的崇拜对象是神山⑤考古证实,早在西周时期尼西境内就有白狼羌人居住A.⑤④③②① B.⑤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⑤④③二、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5月,高原蔚蓝的天空下,迎来了________的花季,置身绿海,一路繁花。曾几何时,香格里拉的文友圈________着这样一句话:“有风景的地方就一定要有文化。”4月中旬起,各类读书活动次第开展,阅读成为人们心中的共识,构建书香社会的门槛(kǎn)不再是高不可及。阅读正________地影响人们的观念。在时光的长河里,阅读是一叶扁舟,载着读书人遨(áo)游于浩瀚(hàn)无际的知识海洋;在人生的旅途中,阅读是一盏明灯,照亮阅读者前行的道路。“知行致远,始于一页”,简单话语蕴含无尽力量与深意。读书是淡泊、悠远之事,就像乘扁舟,无论能否到达天崖海角,都有一路风景相伴。伟大的路往往意义非凡,________在于行动,还在于坚持,方能矢志达成。蓦(mù)然回首,阅读已让我们站到了更高的台阶。阅读助人成长,是增长见识的最好途径。周国平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在睁着眼睛看,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的确,许多人几乎很少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如此,再美的风景也会黯然失色。而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你唯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领略最美的风景,拥有自己的见识,让生命不留遗憾。2.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槛(kǎn) B.遨(áo) C.瀚(hàn) D.蓦(mù)3.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蔚蓝 B.天崖海角 C.黯然失色 D.遗憾4.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瑰丽奇幻 流传 潜移默化 不仅 B.虚幻缥缈 传说 潜移默化 不仅C.瑰丽奇幻 传说 耳濡目染 虽然 D.虚幻缥缈 流传 耳濡目染 虽然5.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人很少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B.许多人从来都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不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C.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D.许多人几乎都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三、名句名篇默写6.名篇名句默写(1)在喧嚣的职场中,张工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花般“ , ”,始终坚守职业道德,面对行业潜规则坚决说“不”。(2)登山爱好者小王历经风雨终攀上海拔6000多米的顶峰,俯瞰层峦叠嶂的渺小时感慨万千,不禁吟出杜甫《望岳》中的名句:“ , ”。(3)在社区老旧改造工程陷入管线布局难题时,施工队坚持调研调整方案,最终打通便民通道。此情此景恰如陆游《游山西村》中所写:“ , 。”四、综合性学习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重拾失落的家风,可以更好地弘扬明礼、孝亲等中华美德。你班将开展以“传承好家风,弘扬正能量”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家风传承是抓手。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材料二苏载出生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回到家中便会给两个儿子讲述旅途见闻,这让苏轼从小便见识不凡,胸怀天下。走上仕途,即使几遭贬斥,也依然关心民生,勤勉尽责。在徐州工作时,面对洪水来袭,他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抗洪抢险,过家门而不入,晚上也住在城墙之上,最终取得了胜利;到杭州上任后,苏轼疏浚两河,整治六井,全面治理西湖,造福一方百姓……虽人生几经坎坷,但苏轼舍身为国、亲民爱民之心从未改变。这些与其从小的家风家教显然是分不开的。材料三学校是塑造青年价值观的主阵地,应着力将中华优秀家风文化融入校园的深层教学、文化活动中。家庭是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传承的核心场所,父母等家庭成员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重要任务。7.活动上大家对家风传承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材料及生活实际,把空白处补充完整。老师: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家觉得家风有哪些重要性呢?A同学:对国家而言,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B同学:不错。还有① 。C同学:从苏轼的故事来看,家风对个人而言,② 。老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请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家风是什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益处?我:③ 。8.为助力家风更好传承,学校和家庭需共同发力。请参照示例,分别为学校、家庭各设计一个传承家风的恰当活动。示例:学校——“家风故事会”主题分享活动,学生通过讲述自家家风故事,深入了解自家的家风内涵,并从不同家庭的家风故事中汲取正能量,传承优良品德。五、名著阅读9.阅读下面片段,完成后面题目。刚出场时 大结局时祥子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假若他的环境好一些,或多受者点教育,他一定不会落在“胶皮团”(拉车的这个行业)里,他不会辜负了他的机会。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遇上那大户人家办事,教一干人等都剃头穿靴子,他便有了机会使头上脚下都干净利落一回。脏病使他迈不开步,正好举着面旗,或两条挽联,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保尔 被开除的保尔坐在学校门口底下的一层台阶上。他现在只想着一个问题——该怎么回家。他该怎么向在税务官家里当厨娘、每天从早忙到晚、对什么事都非常认真的母亲解释这件事情呢?想到这儿,他急出了泪水。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电报上只有简单几个字: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问题】从上面内容中可看出,祥子与保尔从刚出场到大结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0.请从下面备选人物和备选词中各选一个,围绕所选词语,结合所选人物的故事写一段话,分享你的阅读感受。备选人物:孙悟空(《西游记》) 祥子(《骆驼祥子》)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备选词语:抗争 屈服 坚韧 感动 佩服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1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B.次句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雄鸡高鸣、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了山顶的蓬勃之景。C.“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此处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D.后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议论、抒情,抒发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12.请说说你从两首诗中感悟到了哪些哲理?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④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选自郑燮《靳秋田索画之二》)【注】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chuò,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①适适:形容快乐开心。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斯是陋室 斯:(2)谈笑有鸿儒 鸿儒:(3)惟劳苦贫病之人 惟:(4)十日五日之暇 暇: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15.两篇选文作者都在文中写了自己居陋室的高雅情趣,请根据提示,把空白处填写完整。甲 乙 共同特点居室环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窗里幽兰,窗外修什。 ①交往人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 ③日常生活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④ 高雅脱俗,悠然自得。16.联系具体内容,说说两位作者的写作目是什么?八、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花剑刘奔海①几年前,我从邻居家的花盆里挖了一棵芦荟苗,移栽在家里的小花盆里,放在客厅的窗台上。它只有几片叶子,小小的花盆都显得太空旷了。②这棵芦荟苗很容易就成活了,只是它生长很缓慢,十天半个月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加之叶片肥厚,就算几天不浇水也不会萎蔫,渐渐地,我们就不怎么关注它,偶尔看到盆土都干裂了,才赶快给它浇上一杯清水。不知不觉几年时光,曾经的那棵小苗竟长成了庞然大物,花盆显得太小了,窗台的空间也太小了,挤得它粗大的叶片不能伸展开来,扭曲着,看起来就像张牙舞爪的章鱼,似乎它要抓着花盆逃离。③去年深秋的一天,我惊喜地发现,芦荟的一个叶腋处竟像小麦、玉米抽穗一样冒出10厘米长的茎枝来,仔细看,顶上像是一簇小小的花苞。a.难道是芦荟要开花了吗?芦荟还可以开花?我感到很新奇,手机上查了一下资料,芦荟真的可以开花,只不过较为罕见,需要生长3年以上才有可能开花,有些品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5年甚至10年。④芦荟叶腋处抽出的茎枝叫“花剑”,顶端是花序,当花剑抽出后,就开始孕育花苞。⑤花剑长得很快,几天时间,竟长出一尺多高,亭亭玉立,顶上的花序也渐渐清晰起来,像麦穗,一粒一粒的花苞紧簇在一起,亮晶晶的,煞是喜人。⑥花剑不断地长高,茎秆也变得粗壮。那些小花苞继续长大,颜色变得橙黄,伸展开来,状如小辣椒,花序从上往下逐渐散开,错落有致,凑近它,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开花了!最下面的花苞几片花瓣张开一个喇叭口,里面的几丝花蕊从喇叭口里探出头来。我期盼它完全绽开,花朵一定很美。可惜并没有,只两三天时间,它便颜色暗淡,枯萎凋谢了,接着又是第二朵、第三朵……b.芦荟开花也太矜持了吧,这样就算开花了?这么多年开这一次,怎么不热烈一点,竞相绽放,争奇斗艳!⑦这支花剑就这么挺立着,一朵朵花苞绽放、枯萎、凋零,上面又孕育出一朵朵花苞,长大、含苞待放……那些凋谢的花瓣不断掉落在窗台上。一次妻子正在擦窗台,对我说,把芦荟这个花秆剪掉吧,开败的花瓣掉得满窗台都是,再说,这花也不是多好看。我走到窗台前,看着那些还没来得及绽放的花苞,觉得于心不忍。便笑着说,你看它等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开一次花,刚开你就把它剪掉,这就像把满怀梦想的人的希望突然掐断,你怎么忍心呢?就让它继续开吧,应该再过几天就开败了。就这样,这支花剑上的花儿就这么淡定而文雅地开着,开得一丝不苟。⑧这支花剑不断长高,触碰到窗顶,不得不弯下腰来继续向着有光亮的地方生长、孕育花苞。不知不觉中,四五个月过去了,这支花剑曲曲折折竟长到快要两米高了,顶上的花序仍然在艰难地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孕育花苞,我忽然就想到了“十年磨一剑”这个成语,一个有志向和梦想的人,忍辱负重刻苦磨炼,就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抵达光辉的顶点,在华山论剑;而这盆芦荟,它也有梦想,它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抽出一支“花剑”,不需要锋芒毕露,也不需要媚人的眼,它就想着能够有尽可能多的花儿在它的剑身上宠辱不惊地向上、再向上绽放。⑨看到网上说芦荟开花会消耗过多的养分,可能导致植株生长减缓,元气大伤,甚至导致死亡。但对于一盆默默无闻的芦荟而言,它只要开过一次花,有无数朵花儿在它的剑身上绽放又凋零,就算它不久就枯死,它的一生也是辉煌的。17.请简要概括芦荟从苗株到开花的过程。① ② ③18.体会文中画线的a、b两句蕴含着的作者的心理。19.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借芦荟这一“物”表达了怎样的“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深海无声,我心永恒葛竞①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儿时,他本立志从医,然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面对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他义愤填膺:“为什么日本鬼子想炸就炸、想杀就杀?为什么中国这么大,却连个安心读书的地方都没有?”自此,他决心学航空、学造船,以科学救国。②1945年,黄旭华进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深造。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夯实了学术基础,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新生,为了唤起同辈年轻人的觉醒,他在血雨腥风中为党的事业秘密地奔波着。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强国环伺,百废待兴。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成员之一。支部书记同他谈话时提到,这项工作保密性强,一辈子出不了名,要当无名英雄,黄旭华毫不犹豫地回答:“能适应,而且是自然造应。”④1965年,黄旭华所在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搬到辽宁省葫芦岛。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黄旭华和团队成员从零开始,攻克了无数难关。计算是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最常规也是任务量最大的工作。当时的他们只有两个计算工具:一是计算尺,二是算盘。无论是总体组还是动力组,那成千上万组数据的运算都是靠尺子和算盘计算出来的,工具上的磨痕深深印刻着他们当年的艰辛。⑤黄旭华带领团队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力挺水滴线型艇体,攻坚克难,从无到有,解决了核潜艇从核动力装置、远程水声系统、惯性导航系统、(鱼雷)武器系统各种难题。⑥经过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全体研制人员的努力,中国第一般核潜艇于1968年5月在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开始放样,核潜艇建造正式拉开序幕。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⑦1988年4月,62岁的黄旭华冒着巨大风险随“长征四号”核潜艇潜至水下300米,成为全球范围内核潜艇总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当深潜试验宣告成功后,他心中感慨万千,挥毫写下诗句:“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⑧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颁授勋章。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巨大荣誉,黄旭华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军工科研队伍的一员,要不断发光发热、回报社会。他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个人奖金逾2000万元,包括捐资11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⑨为了做好核潜艇研发的保密任务,30年间,黄旭华与亲人几乎断绝联系。⑩黄旭华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黄旭华只能在年节时给老人寄钱表达孝心,却不能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内容。父亲和兄长去世时,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母亲却始终相信他一定有难言之隐,在做“好”事。 1986年,黄旭华再次回到阔别30年的家乡,家人仍不知他这些年在干什么。直到一年后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发表,详细介绍了黄旭华的事迹,家人才知道他这30年所做的一切。母亲一再阅读这篇文章,满脸泪水,自豪不已。 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黄旭华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20.请简要概括黄旭华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2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工具上的磨痕深深印刻着他们当年的艰辛。22.选文⑨~ 段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叙述对文章主题表达有何作用?23.“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请结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不同时代英雄人物身上都体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链接材料一】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的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点苦又算什么哩!”(摘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链接材料二】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有300多万名干部奔赴农村和山区,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1800多人牺牲在一线……和黄文秀一样,他们在最穷苦的地方坚守初心,扎根奋斗,用青春的热血点亮了万家灯火,让这点点火光连接成了新时代光的海洋。(摘自祝红蕾《青春之光》)九、作文24.我们常常因追寻远方的星光,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温暖,那些被我们掠过的日常褶皱里,或许正闪着最质朴的光——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老树下对弈时的一声轻笑,窗台多肉又冒出的新绿。俯身拾掇这些细碎,你会发现,原来星光从不缺席,只待你慢下脚步,在烟火深处遇见生命的馈赠。请以“藏在身边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25.题目:一次勇敢的尝试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参考答案1.D2.D 3.B 4.A 5.C6.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7. 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或: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促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示例:我的家风是“勤俭节约”,这让我养成了不浪费资源的好习惯,懂得珍惜每一分钱和每一件物品。 8.示例:学校——“家风手抄报创作大赛”,通过绘画与文字结合的形式,深入挖掘自家家风内涵,以艺术创作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家庭——“家庭时光·家风畅谈夜”,每月选定一个周末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家风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氛围营造的意义,促进家风在家庭内部的传承与延续。9.祥子从刚出场时的勤劳、善良、有梦想,变成了大结局时的麻木、潦倒、自暴自弃;保尔从刚出场时的调皮、反抗,变成了大结局时的坚强、乐观、为理想而奋斗原因:祥子受旧社会压迫和自身局限性影响,逐渐丧失希望;保尔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支撑他不屈不挠。10.示例:选择保尔·柯察金和“坚韧”。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小说。他的坚韧不拔让我十分佩服,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11.B 12.①当我们被纷繁复杂的事物蒙蔽双眼走不出来时,要学会登高望远,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假象迷惑。②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13. 这 博学的人 只 闲暇 14.(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2)这是多么高雅的情趣,然而安享这种生活的人却不懂得其中的乐趣。 15. 环境清幽雅致 俗客不来,良朋辄至 交往人物高雅 闭柴扉,扫竹径,啜苦茗 16.刘禹锡通过写陋室,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郑燮通过写自己居陋室的雅趣,表达了自己对劳苦贫病之人的同情,以及希望通过自己的画作慰劳天下劳人的愿望。17. 从邻居家花盆挖来的芦荟苗,只有几片叶子,生长缓慢,未被过多关注。 叶腋抽出花剑,孕育花苞、开花、枯萎,持续四五个月。 花剑曲曲折折竟长到快要两米高了,顶上的花序仍然在艰难地孕育花苞。 18.a句:表达了作者看到芦荟可能开花时的惊讶、好奇和兴奋之情。b句:表达了作者对芦荟开花不热烈的失望和惋惜之情。 19.作者借芦荟多年生长、艰难抽出花剑并让花儿绽放的过程,表达了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和梦想,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不惧困难、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即便过程漫长、充满挑战,也要努力抵达光辉顶点,实现自身价值的志向。(意思相近即可)20.①黄旭华率团队从零开始,力挺水滴线型艇体,从无到有解决核潜艇的各种难题;②1970年12月26日,中国首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③1988年4月,62岁的黄旭华随“长征四号”核潜艇潜至水下300米,成全球核潜艇总师亲赴极限深潜试验“第一人”。 21.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磨痕”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旭华和团队成员在研制核潜艇过程中工作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 22.插叙,补充交代了黄旭华为了保密任务与亲人断绝联系30年的经历,突出了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丰富了文章主题 23.不同时代英雄人物身上都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等精神品质。在当代社会,这些精神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努力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面对困难不退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4.例文:藏在身边的暖我总以为温暖是轰轰烈烈的馈赠,是遥不可及的星光,直到那个梅雨季的清晨,才发现它早已藏在身边的褶皱里,悄悄发着光。那时我正为一场重要的考试焦头烂额,每天踩着晨光出门,踏着暮色回家,连楼下的桂花树都忘了是什么模样。梅雨季的雨总来得猝不及防,那天清晨我刚走到单元门口,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我翻遍书包也没找到伞,急得在原地打转。“小姑娘,忘带伞了?”身后传来沙哑的声音。回头时,是住在三楼的张奶奶,她手里攥着一把褪色的蓝布伞,伞骨上还缠着几处胶带。“快拿着,我这把旧伞还能挡挡雨。”她把伞往我手里塞,枯瘦的手指在潮湿的空气里微微发颤。我连忙摆手:“奶奶,您也需要用啊。”她却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我这把老骨头,淋点雨没事,你年轻人可不能生病。”那把伞比想象中结实,蓝布面虽然褪色,却牢牢挡住了斜飘的雨丝。走到公交站时,我回头望了一眼,看见张奶奶正站在单元门口,手里攥着个塑料袋遮头,见我望她,又挥了挥手。雨水打湿了她的银发,却没冲淡那抹慈祥的笑意。考试结束后,我特意把伞洗干净送回去。敲开三楼的门,张奶奶正在择菜,竹篮里躺着碧绿的青菜,水珠顺着菜叶滚落在瓷砖上。“快进来坐。”她拉着我的手往里走,客厅的窗台上摆着几盆多肉,胖乎乎的叶片上还沾着晨露。“这些都是我自己种的,你看这盆,前几天刚冒了新芽。”她指着一盆玉露给我看,眼里的欢喜像孩子一样纯粹。那天我在张奶奶家待了很久,听她讲年轻时的故事,看她给多肉浇水时小心翼翼的模样。原来她每天清晨都会在小区里散步,捡拾起被风吹落的树枝;原来她总把自家种的青菜分给邻居;原来她记得楼里每个孩子的名字。这些细碎的善意,像她窗台上的多肉,不张扬,却在时光里慢慢生长,把温暖蔓延到整个单元楼。如今每次经过三楼,总能闻到淡淡的草木香。我渐渐明白,那些藏在身边的暖,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奇迹,而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窗台上的一抹绿,是陌生人递来的善意,是寻常日子里不期而遇的温柔。它们像散落的星光,只要肯慢下脚步,就能在烟火深处,捡拾起满捧的光亮。25.例文:一次勇敢的尝试教室里的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粉笔灰在光束里浮沉。当语文老师宣布要开展“诗词分享会”时,我的手指下意识地绞紧了校服衣角。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站到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背诵诗词并讲解赏析。 “下一个,轮到你了。”同桌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我。前几位同学流畅的展示像无形的巨石压在我胸口,我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像擂鼓一样震得耳膜发疼。记得小学三年级那次朗诵比赛,我刚张开嘴就忘了词,台下哄笑的声音至今还会在噩梦里响起。 攥着早已被手心汗浸湿的诗稿,我几乎是被自己的脚步拖着走上讲台的。讲台比想象中高,俯视下去,四十多双眼睛像聚光灯一样打在我身上。喉咙突然变得干涩,我深吸一口气,试图念出李白那首《将进酒》,可第一个字卡在喉咙里,怎么也发不出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后排突然传来微弱的提示声,是班长。我猛地抬起头,看见她眼里没有嘲笑,只有鼓励。不知哪里来的力气,我重新攥紧诗稿,用带着颤抖却清晰的声音开始背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念到这句时,我忽然觉得胸口的巨石碎了。那些曾经让我恐惧的目光,此刻仿佛都变成了温暖的光。虽然声音还有些发颤,虽然中间卡壳了两次,但当我念完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走下讲台时,我的腿还在发软,手心却不再是冷汗,而是一种灼热的温度。原来站在这里并没有那么可怕,那些想象中的嘲笑从未出现。老师笑着朝我点头:“你看,勇敢一点,就能发现自己有多棒。” 窗外的蝉鸣依旧聒噪,但我心里却像被清泉流过。这次尝试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紧闭的心房。原来所谓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向前走。当我们跨过那道名为“胆怯”的门槛,就会发现,世界正为我们准备着意想不到的掌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