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卷(四)(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阶段检测卷(四)(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阶 段 检 测 卷 (四)
满分90分,限时50分钟,范围(第十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32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
1.科学家在黄河流域盐碱地地区开创了“上粮下藕、藕鱼套养、鸭鹅混养”的立体种养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台田经雨水浇灌后盐碱含量降低,田间杂草可以喂鱼和鸭、鹅,动物的排泄物能为莲藕和作物提供肥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需要来自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平衡
B.“上粮下藕”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养殖咸水鱼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整体原理
C.该模式不但提高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增加了土壤碳储量
D.该模式具有能改善生态环境的优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3.为什么地球上有些生物人类想消灭却消灭不了,而另一些生物想保护却又保护不了呢 从生物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中,或许能找到答案。阅读表格,相关理解错误的是(  )
生活史 对策 生物特点 种群数量动态曲线
r对策 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繁殖能力强但幼体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 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虚线表示Nt+1=Nt(S是稳定平衡点)
K对策 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繁殖能力弱但幼体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A.蟑螂为r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在S点左右时,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
B.大熊猫为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密度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限制
C.对于K对策生物,X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K/2,此时种群增长较快
D.对于r对策生物,种群数量极少时也能迅速升到稳定平衡点S,因此难消灭
4.火是森林重要的干扰因子,森林火灾可毁坏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如图是某落叶松林区重度火烧后草本、灌木、乔木三种植被类型盖度(某区域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本
B.重度火烧后,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
C.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郁闭度增加,对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减弱
D.造成重度火烧后植被③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获得的光照减少
5.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退耕还林工作,旨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方面,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科研人员对我国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退耕还林的年限/年 1 4 7 10 13 16 19
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目/个 15 28 39 32 29 25 24
灌木植物的物种数目/个 0 2 4 8 15 18 18
乔木植物的物种数目/个 0 0 1 3 10 15 25
A.节能减排和退耕还林既能缓解温室效应,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B.退耕土地上发生着次生演替,每个植物种群的密度都在不断增大
C.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优势物种的更迭顺序是草本→灌木→乔木
D.不同年份,区别退耕土地上群落类型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6.如图a、b、c分别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某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和某浮游生物群落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b的形式
B.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消费者数量的现象
C.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来自外部的能量输入
D.图c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7.在“猪—沼—菜”生态种养模式中,猪粪可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沼渣作为蔬菜的肥料,菜叶喂猪,实现了种养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系统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组成了群落
B.图中有机肥为有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D.该系统内废弃物得到了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8.(2024湖南部分学校联考)如图是某湖泊中主要物种之间形成的食物网。若向该湖泊投放捕食鱼类的乌鳢、鲶等大型肉食性鱼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鲤与秀丽白虾之间的捕食、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
B.黄颡鱼、银鲫、鲢和鲤的减少量等于乌鳢、鲶的增加量
C.秀丽白虾、浮游动物的生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
D.绿藻、硅藻、浮萍和芦苇等生产者的生物总量迅速减少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某湖泊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引起水体藻类暴发,出现水华现象。当地环保部门通过投放生态浮床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浮床是指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料上,用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浮床中的植物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
C.生态浮床可利用挺水植物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治理水华
D.生态浮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0.“生态兴则文明兴”,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为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某生态系统中雪兔、榛鸡、猞猁(雪兔和榛鸡以植物为食,猞猁以雪兔和榛鸡为食)3个动物种群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雪兔、榛鸡、猞猁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B.10年间,3个动物种群的生物量总体呈降低趋势
C.植物资源丰富时,种内竞争是影响动物种群生物量的主要因素
D.雪兔、榛鸡种群生物量的变化同时受猞猁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11.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50~250年未砍伐)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如表所示(其中,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西黄松生态 系统碳量 生产者活生 物量(g/m2) 死有机质 (g/m2) 土壤有机碳 (g/m2) 净初级生产力 (g/m2·年) 异养呼吸 (g/m2·年)
老龄 12 730 2 560 5 330 470 440
幼龄 1 460 3 240 4 310 360 390
A.西黄松被砍伐后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幼龄西黄松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是360 g/m2
C.幼龄西黄松群落的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
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可以降低大气碳总量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12.(22分)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应是        。
(2)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    (填“数量”或“空间”)特征。4~5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可产生信息素以吸引更多蝗虫聚集;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信息素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体现出蝗虫的聚集过程属于    调节。聚集后的蝗虫个体之间可通过触碰后肢某个部位来传递信息,从而开始群居生活,这表明         离不开信息传递。
(3)图1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图1、2的描述属于    模型。据此模型分析,        是导致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为调查稻田中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的发生状况,通常采用    法调查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如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性害虫进行诱杀,阻止害虫的正常交配,降低害虫的    ,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5)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某科研小组通过在试验田放养鸭子研究对蝗虫的控制。如表为某段时间内植物和蝗虫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鸭子可捕食蝗虫和试验田中的植物,该时间段内系统无有机物输出。
项目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植物 108 75 21 58
蝗虫 7 10 1 3
鸭子的同化量为    kJ,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13.(18分)在寻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因其独特的代谢类型而被寄予厚望。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控制碳排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该描述未体现生物样性的    价值。森林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了一个     ,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            。
(2)为研究乔木丰富度与森林碳存储能力间的关系,我国科学家选取42种乔木,在一片约4×105平方米的空地上设立了566个面积为600平方米的样地,每个样地中随机种植植株数量相同,物种数目不同的乔木,连续5年测定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1和图2。
 
①图1中各年份调查结果均显示,乔木丰富度越高,          ,且这种差异随年份的增加逐渐增大。生物量的年增量与生物量总量随乔木丰富度水平变化的趋势    。
②研究人员尝试用图3来解释上述结果出现的部分原因。
请选取下列合适的选项填在上图中相应的位置上,以使上图符合生态逻辑。
a.样地乔木丰富度水平高 b.各类资源利用更充分 c.不同生长周期的乔木搭配 d.喜阴与喜阳的乔木搭配 e.相对较高的乔木与相对较矮的乔木搭配 f.时间利用更充分 g.垂直空间利用更充分 h.水平空间利用更充分 i.树种间存在“优势互补”的效应
(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主要在由生产者和B构成的渠道中流动
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4)森林中植被生物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准确,在布设样方时应该注意                  。我国大部分森林群落的总生物量在每年夏季出现高峰,原因可能是                     。
答案全解全析
1.D 
选项分析 结论
该生态系统不断有物质输出,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A正确
“上粮下藕”是指鱼塘种藕,在鱼塘旁边的台田种植作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在盐碱地养殖咸水鱼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整体原理 B正确
该模式增加了盐碱地地区的生物种类,不但提高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增加了土壤碳储量 C正确
改善生态环境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错误
2.A 
由图分析,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如物种数为S2时,可判断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也可判断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C、D正确。
3.C 蟑螂个体小、寿命短、繁殖能力强但幼体存活率低,为r对策生物,无论r对策生物还是K对策生物,S点都为稳定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A正确;大熊猫是哺乳动物,个体大、寿命长、繁殖能力弱但幼体存活率高,为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密度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正确;由图可知,当种群数量低于X时,其数量会越来越少,走向灭绝,说明X点不是K/2,C错误;对于r对策生物,其没有灭绝点(X点),种群数量极少时也能迅速升到稳定平衡点S,因此难消灭,D正确。
4.C
选项分析 结论
重度火烧后,随着演替的进行和时间的推移,优势物种的变化顺序是草本→灌木→乔木,草本植物盖度逐渐下降并稳定,而灌木和乔木盖度逐渐升高,并且乔木盖度大于灌木,因此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木 A正确
重度火烧后,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部分繁殖体,故重度火烧后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 B正确
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郁闭度增加,但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更复杂,垂直方向上呈分层分布,对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强 C错误
重度火烧后初期,造成植被③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演替初期灌木和乔木遮光,③获得的光照减少 D正确
5.B 节能减排和退耕还林可以减缓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速度,进而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从表中信息只能看出物种数目的变化,无法看出每个植物种群的密度的变化,B错误;根据表中物种数目的变化可知,优势物种的更迭顺序是草本→灌木→乔木,C正确;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6.D 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金字塔形,故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b能量金字塔的形式,A正确;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消费者数量的现象,如树是生产者,树上的昆虫是消费者,而树的数量少于昆虫的数量,B正确;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来自外部的能量输入,如光能的输入,C正确;图c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2÷8 690×100%≈1.6%,D错误。
7.D 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系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了群落,A错误;有机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其能量来自光能,有机肥不能为有机蔬菜提供能量,B错误;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C错误;该系统内废弃物得到了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8.C 投放捕食鱼类的乌鳢、鲶等大型肉食性鱼类,鲤与秀丽白虾之间仍存在捕食、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黄颡鱼、银鲫、鲢和鲤的减少量多于乌鳢、鲶的增加量,B错误;投放捕食鱼类的乌鳢、鲶等大型肉食性鱼类,黄颡鱼、银鲫、鲢和鲤的生物量减少,对秀丽白虾、浮游动物的捕食量减少,秀丽白虾和浮游动物的生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C正确;投放捕食鱼类的乌鳢、鲶等大型肉食性鱼类,生产者的生物总量维持相对稳定,不会迅速减少,D错误。
9.BD
选项分析 结论
生态浮床是指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料上,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A正确
种植在浮床上的植物不能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植物吸收的是无机物 B错误
水华主要是由淡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浮床上的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阳光等资源,两者存在种间竞争关系,故可以利用生态浮床上挺水植物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治理水华 C正确
生态浮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错误
10.BD 如题图所示,在第2年至第4年间,雪兔生物量下降,榛鸡生物量先上升后下降,猞猁生物量上升,因此雪兔、榛鸡、猞猁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不同,A错误;10年间,与起点相比较,3个动物种群的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B正确;猞猁与雪兔、猞猁与榛鸡间是捕食关系,植物资源丰富时,种内竞争对动物种群生物量影响较小,捕食关系是影响动物种群生物量的主要因素,C错误;雪兔、榛鸡都以植物为食,雪兔、榛鸡又都被猞猁捕食,所以雪兔、榛鸡的种群生物量的变化同时受猞猁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D正确。
11.A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已知净初级生产力指的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即生产者每年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表格数据显示,幼龄西黄松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为360 g/m2,B正确;幼龄西黄松群落的生产者活生物量比老龄群落的生产者活生物量少得多,但二者净初级生产力差不多,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C错误;分析表格数据,西黄松幼龄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 g/m2·年,异养呼吸量为390 g/m2·年,大气碳总量输入量小于输出量,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D错误。
12.答案 (每空2分)(1)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空间 正反馈 生物种群的繁衍
(3)数学 气温高、气候干旱(降水量低)
(4)样方 出生率
(5)1.5×105(或15×104) 15.8% 协调
解析 (1)界定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故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其依据是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杂交或杂交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
(2)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信息素是蝗虫分泌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由题干信息知,信息素会引发蝗虫聚集,聚集后的蝗虫个体间通过触碰后肢某部位来传递信息,从而开始群居生活,该现象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信息素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3)图1、2所示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据图分析,蝗虫在5~7月份数量最多,最易爆发蝗灾,在这期间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故气温高、气候干旱(降水量低)是导致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迁移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性害虫进行诱杀,阻止害虫的正常交配,降低害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5)据表分析:植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8-21-58)×104=29×104(kJ),蝗虫的同化量为(10+7)×104=17×104(kJ),所以植物流向鸭子的能量为29×104-17×104=12×104(kJ),蝗虫流入鸭子的能量为(7-1-3)×104=3×104(kJ),故鸭子的同化量为12×104+3×104=1.5×105(kJ);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9×104÷[(108+75)×104]×100%≈15.8%。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与适应等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13.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潜在(1分) 生物群落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食物、空间等)环境资源
(2)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对值)越大 一致(或相同)
(3分)
(3)CD
(4)随机取样,样方面积大小合适,样方数量适宜等 气温高、光照强,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有机物积累多
解析 (1)该森林可以作为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可以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未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森林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2)①图1中横坐标为乔木丰富度,纵坐标是干重相对值,各年份调查结果均显示,乔木丰富度越高,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对值)越大,且这种差异随年份的增加逐渐增大。生物量的年增量与生物量总量随乔木丰富度水平变化的趋势一致。②分析题图结合所给模型可推测:a样地乔木丰富度水平高导致i树种间存在“优势互补”的效应,即c不同生长周期的乔木搭配、d喜阴与喜阳的乔木搭配、e相对较高的乔木与相对较矮的乔木搭配,其中c不同生长周期的乔木搭配使f时间利用更充分,d喜阴与喜阳的乔木搭配使h水平空间利用更充分,e相对较高的乔木与相对较矮的乔木搭配使g垂直空间利用更充分,即b各类资源利用更充分,从而出现①中所述结果,模型见答案。
(3)据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能量主要沿生产者和B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⑦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这些过程的碳元素为CO2形式;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生产者的碳元素以残枝败叶形式流向分解者,⑤表示消费者的碳元素以遗体粪便的形式流向分解者,这些过程的碳元素为有机物形式,B正确;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①的总量,③④⑤⑥⑦之和小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C错误;经③流向B的碳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形式散失,一部分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错误。
(4)森林中植被生物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样方法,在使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且取样的样方面积大小和数量也要合适。我国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有机物积累多,因此,我国大部分森林群落的总生物量在每年夏季出现高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