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卷(五)(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阶段检测卷(五)(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阶 段 检 测 卷 (五)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范围(第十一单元~第十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32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酒中含有多种酚类化合物、花青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减少自由基对身体的损伤,延缓衰老,因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酿制葡萄酒时,向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有利于发酵的进行。研究发现,自酿的葡萄酒中通常含有甲醇,甲醇主要来自原料中果胶的分解、氨基酸脱氧和发酵原料的霉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酿葡萄酒时,主要利用葡萄皮表面附着的野生酵母菌来进行发酵
B.酿制葡萄酒时,葡萄糖浓度越高,由于能量充足,酵母菌的繁殖速度越快
C.酿制葡萄酒时,前期通入空气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从而大量繁殖
D.改进葡萄酒酿制方法,如增加过滤、杀菌等工序,可使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减少
2.啤酒发酵依赖于发酵工程,产品质检可应用“电子舌”,“电子舌”可根据不同滋味信号传感器呈现的响应值对啤酒风味进行评价。图示为用“电子舌”对发酵液L1、L2、L3的检测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啤酒风味的差异可能与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溶解氧、通气量等因素有关
B.装置密闭发酵过程中,酒精浓度会先上升后稳定
C.分离、提纯发酵产物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
D.发酵液L1和L2风味相近,而L3涩味较重
3.传统医药实验常以小鼠为研究对象,但因其与人类遗传背景相差较远而存在诸多弊端。2018年中国科研团队利用一只流产的雌性猕猴胚胎的成纤维细胞经克隆得到一对克隆猴“姐妹花”,她们的诞生具有重大意义。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去除染色体—纺锤体复合物可获得去核卵母细胞
B.这对“姐妹花”是经无性繁殖产生的,依据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C.克隆这对猕猴时利用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比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更容易成功
D.克隆猴与人类遗传背景更接近,以其为模型研发药物对治疗人类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下图为纯化某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部分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③为基本培养基,可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或者干热灭菌箱进行灭菌
B.接种环蘸取菌液后在②表面涂布接种,待形成菌落后用无菌绒布按压
C.C过程原位影印时用一块无菌绒布先影印④,再影印③号培养基
D.可从④中挑取D进行纯化培养以获得某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5.下图为烟草—大豆杂种植株获得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片应采用无水乙醇进行消毒,为防止叶片失绿,浸泡时间要短并及时用无菌水冲洗
B.若重新悬浮用的蔗糖清洗培养液浓度过高,可能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C.可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原生质体的密度,若密度过高可稀释后再计数
D.试管苗移栽到消毒的蛭石中时应保留培养基,以便杂种植株从中更好地获取各种营养物质
6.单峰骆驼在野外几乎灭绝,科学家欲通过胚胎工程的方法拯救野化单峰骆驼,进行了如图所示研究。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使A野化单峰骆驼超数排卵,可在其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雌激素
B.为提高胚胎利用率,可采用胚胎分割等无性繁殖技术
C.卵裂期,胚胎的总体积不增加,但有机物总量增加
D.若①表示体外受精,可直接利用B野化单峰骆驼的新鲜精子与处于MⅡ期卵母细胞完成受精作用
7.不同生物的DNA的提取方法有所不同,DNA提取的原理和实验流程大致相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破碎细胞在冷冻下进行,可降低DNA酶的活性
B.溶于酒精中的可能有某些盐类、蛋白质、糖类或其他大分子物质
C.DNA粗提取时离心需使用塑料离心管,用二苯胺试剂对离心结果进行鉴定
D.鉴定絮状物中的DNA时,需用2 mol·L-1NaCl溶液溶解DNA后加入二苯胺试剂直接观察
8.如图表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基因定位的过程,在人-鼠杂种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会以随机方式丢失,通过分析基因产物进行基因定位。现检测细胞Ⅰ、Ⅱ、Ⅲ中人的4种酶活性,只有Ⅱ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灭活仙台病毒的作用是促进细胞融合
B.细胞Ⅰ、Ⅱ、Ⅲ分别为人-人、人-鼠、鼠-鼠融合细胞
C.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
D.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二、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科研人员以β-甘露葡萄糖酶为核心研究材料,在其N端找到了两个关键的氨基酸位点,将这两个位点的组氨酸和脯氨酸分别替换为酪氨酸后,其热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内合成改造后的高热稳定性蛋白质的过程不遵循中心法则
B.替换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实际可通过改造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实现
C.在分子水平上,可利用PCR等技术检测细胞内是否合成新的目的蛋白质
D.制备过程中应先获得目标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再预期其生物学功能
10.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某种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热稳定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时,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引物中G+C含量越高,引物与模板DNA结合的稳定性就越高
B.引物1、2之间或引物自身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则不能有效检测
C.设计引物的目的是能够从其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
D.若某次PCR反应共产生52个等长DNA,则需加入6个荧光探针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6分。)
11.(18分)牛奶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用巴氏消毒法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某小组为检测自制酸奶是否被杂菌污染,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请据图回答:
(1)图1所示方法为       ,若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 mL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的工具是图2中的     (填图2中的字母)。
(2)理想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若用该方法培养设置了3个培养皿,菌落数分别为65、63、64,则可以推测每毫升酸奶中所含细菌数为    个。
(3)接种操作完成后,需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如果培养基上出现        (填菌落特征,答出两点即可)不同的菌落,说明自制酸奶已被杂菌污染。
(4)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种时,在固体培养基上连续进行了4次划线,则需要对接种环灼烧   次。其中第二次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                               。
(5)某同学在学习了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后,进行了酸奶制作的实践,将高温加热过的牛奶冷却后倒入已灭菌的发酵瓶中,加入菌种后需将瓶盖拧紧的原因是                           。
12.(18分)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是指可同时与癌细胞和药物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下图是科研人员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免疫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杂交技术)生产能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一种抗癌药物)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部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处理后    (填“需要”或“不需要”)对小鼠进行抗体检测,理由是             。
(2)过程②常用灭活的病毒来诱导融合,其作用机理是                     。
(3)过程③得到的杂交瘤细胞的特征是            。单克隆抗体在细胞内的合成和加工过程体现了细胞器之间的    。
(4)过程④一般在多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先将细胞悬浮液稀释到7~10个细胞/mL,再在每个培养孔中滴入0.1 mL细胞稀释液,其目的是                   。
(5)请简述图中过程⑤的操作目的:                           。
(6)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癌症的治疗方面有多种应用,除文中所述的方法外请再举一例:         
                              。
13.(20分)科研人员将酵母液泡Cd转运蛋白基因(YCF1,1 200 bp)与质粒P0构建基因表达载体P1用于基因工程实验,过程如下图1所示,其中部分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与切割位点如下:
EcoRⅤ:GAT↓ATC,Sau3AⅠ:↓GATC,BamHⅠ:G↓GATCC。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取YCF1基因,将酵母细胞的全部DNA提取后通过①过程用EcoRⅤ酶切割     键,得到含  末端的YCF1基因。
(2)②过程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根据目的基因       设计出一对引物,此外还需要在引物的两端加上限制酶识别序列,酶切后形成的黏性末端碱基序列为5'-     。
(3)用    酶切质粒P0后与②过程产物在     酶的作用下,形成基因表达载体P1。图中质粒P0除标注元件外,还缺少        结构。
(4)为了筛选出含P1的受体菌,首先需要在添加    的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之后利用影印平板法在含 
   的平板培养基上继续培养,观察对比即可得到含P1受体菌。
(5)科研过程中还可以采用PCR技术检测受体菌是否成功转入了P1。提取转染后的四个受体菌S1~S4的总DNA,用目的基因的引物扩增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
①图2中M泳道为标准对照组(Marker),其实质为               。
②图2中样本     为成功转入了P1的受体菌,S4样本出现的结果可能原因有   (在下列选项中选择)。
A.模板受到污染    B.引物特异性不强
C.复性温度偏低    D.复性温度偏高
答案全解全析
1.B 酿制葡萄酒时,葡萄糖可以作为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底物,但并不是葡萄糖浓度越高越好,葡萄糖浓度过高,会导致溶液渗透压过高,抑制酵母菌的增殖,B错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酿制葡萄酒时,前期通入空气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能量,从而大量繁殖,C正确;改进葡萄酒酿制方法,如增加过滤、杀菌等工序,可使杂菌数量减少,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减少,D正确。
2.C 不同的啤酒风味不同,受发酵过程中温度、pH等影响,A正确;装置密闭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酒精浓度逐渐增大,但由于营养物质不断减少,发酵液的pH逐渐变小,酒精的浓度逐渐增加,这些都不利于酵母菌继续发酵,因此在发酵后期酒精浓度趋于稳定,B正确;发酵罐内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C错误;由题图可知,L1和L2两种发酵液在味觉雷达图中的分布情况差不多,说明这两种发酵液的口味相近,而L3涩味较重,D正确。
3.C 
选项分析 结论
核移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克隆动物是无性繁殖的产物 B正确
这对“姐妹花”是科学家利用一只流产的雌性猕猴胚胎的成纤维细胞经克隆得到的,成纤维细胞是体细胞,故克隆这对猕猴时利用了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该技术比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操作难度大,更不容易成功 C错误
克隆猴与人类亲缘关系非常接近,以其为模型研发药物对治疗人类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D正确
4.D 图中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菌落均匀分布,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故应用移液器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在②表面,待形成菌落后用无菌绒布按压,B错误;若先影印④,由于④为完全培养基,会导致绒布上含有④的成分,用同一块无菌绒布无法起到筛选作用,C错误;由图观察可知,D在基本培养基中无法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上能够生长,据此推测D是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故可从④中挑取D进行纯化培养以获得某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D正确。
5.C 叶片应用70%的酒精消毒而不是无水乙醇,A错误;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B错误;因原生质体体积比原核生物大,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若原生质体密度过高,可稀释后再计数,C正确;试管苗移栽时不可保留培养基,D错误。
6.B 为使A野化单峰骆驼超数排卵,可注射促性腺激素,A错误;为提高胚胎利用率,可采用胚胎分割、移植等无性繁殖技术,B正确;卵裂期,胚胎的总体积不增加,但由于细胞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有机物总量减少,C错误;若①表示体外受精,不可直接利用B野化单峰骆驼的新鲜精子与处于MⅡ期卵母细胞完成受精作用,因为获能后的精子才具备受精能力,D错误。
归纳总结
卵裂期细胞或物质的变化规律
项目 变化
细胞数目 增多
每个细胞体积 减小
DNA总量 增多
每个细胞内的DNA总量 不变
有机物总量 减少
物质种类 增多
7.D 低温可以降低DNA酶的活性,防止DNA被降解,A正确;DNA不溶于酒精,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却可以溶于酒精,据此推测,溶于酒精中的可能有某些盐类、蛋白质、糖类或其他大分子物质,B正确;DNA容易吸附在玻璃表面,使用塑料离心管可减少提取过程中DNA的损失,用二苯胺试剂对离心结果进行鉴定,C正确;鉴定絮状物中的DNA时,需用2 mol·L-1NaCl溶液溶解DNA,再向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置于沸水中加热,D错误。
8.B 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以利用灭活病毒或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进细胞融合,A正确;细胞Ⅲ中保留了人的X、11、17号染色体,故不会是鼠-鼠融合细胞,B错误;根据题意和题图分析可知,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D正确。
9.B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要经过转录和翻译,遵循中心法则,A错误;蛋白质是DNA经过转录、翻译得到的,替换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实际可通过改造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实现,B正确;PCR等技术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细胞或是否转录,检测细胞内是否合成新的目的蛋白质可使用抗原—抗体杂交,C错误;蛋白质工程的制备过程中要先预期目标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再设计获得该蛋白质的三维结构,D错误。
10.ABC 
选项分析 结论
C和G之间由三个氢键连接,A和T之间由两个氢键连接,引物中G+C的含量越高,引物与模板DNA结合的稳定性就越高 A正确
如果引物1和引物2互补或引物自身发生碱基互补配对,那这两种引物或引物自身就会结合到一起,无法再和模板结合,则不能做到有效检测 B正确
引物为一段短单链核苷酸序列,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后,能够从引物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合成子链 C正确
循环n(n>2)次之后,PCR体系中,含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DNA分子数为2n-2n,若某次PCR反应共产生52个等长的DNA,则共循环了6次,共消耗了26-1=63(对)引物;根据扩增过程可知,每利用一对引物延伸一次,就水解探针一个,则至少需加入63个荧光探针 D错误
11.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3分)(1)稀释涂布平板法(2分) B(2分)
(2)6.4×107
(3)形状、大小、颜色和隆起程度等(2分)
(4)5 杀灭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确保划线菌种来自上一次划线末端
(5)发酵菌种主要为乳酸菌,其为厌氧型细菌,拧紧瓶盖是为了营造无氧条件,有利于进行乳酸发酵
解析 (1)图1所示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若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 mL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图2中的B涂布器进行操作。
(2)分析图1可知,酸奶稀释了105倍,统计菌落数目时应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3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为65个、63个、64个,则可以推测酸奶中每毫升含细菌数为(65+63+64)÷3÷0.1×105=6.4×107(个)。
(3)不同菌种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如果培养基上出现形状、大小、颜色和隆起程度等不同的菌落,说明自制酸奶已被杂菌污染。
(4)平板划线操作时,第一次划线前及每次划线后都需要灼烧接种环灭菌,故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进行了4次划线,需要对接种环灼烧5次;第二次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杀灭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确保划线菌种来自上次划线末端。
(5)酸奶制作过程中,发酵菌种主要为乳酸菌,其为厌氧型细菌,拧紧瓶盖是为了营造无氧条件,有利于进行乳酸发酵。
易错提醒
平板划线中灼烧接种环的时间和目的
第一次划线前 第二次及之后每次划线之前 划线结束后
杀死接种环上原有的微生物 杀死上次划线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每次划线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使每次划线菌种数目减少 杀死接种环上残存的菌种,避免微生物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12.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需要 确保小鼠已产生能分泌抗癌胚抗原抗体的B淋巴细胞
(2)使细胞互相凝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3分)
(3)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抗体 协调配合
(4)使每个培养孔尽量只接种一个杂交瘤细胞
(5)获取能产所需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
(6)生产既能招募细胞毒性T细胞又可特异性结合癌细胞表面癌胚抗原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增强杀伤癌细胞的作用(3分)
解析 (1)过程①是给小鼠注射癌胚抗原,其目的是使小鼠产生能分泌抗癌胚抗原抗体的B淋巴细胞,处理后需要对小鼠进行抗体检测,确保小鼠已产生能分泌抗癌胚抗原抗体的B淋巴细胞。
(2)过程②是诱导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病毒来诱导融合,其作用机理为使细胞互相凝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3)过程③使用的HAT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通过筛选,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在此培养基生长,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均不能在HAT培养基上生长。过程③得到的杂交瘤细胞的特征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合成和加工过程体现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4)过程④一般在多孔细胞培养板上对过程③获得的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和培养,可以获得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使每个培养孔尽量只接种一个杂交瘤细胞。
(5)过程⑤的操作目的是:获取能产生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
(6)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癌症的治疗方面有多种应用,可以生产能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也可以生产既能招募细胞毒性T细胞又可特异性结合癌细胞表面癌胚抗原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增强杀伤癌细胞的作用。
13.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磷酸二酯(1分) 平
(2)两端核苷酸(碱基)序列 GATC
(3)BamHⅠ DNA连接(1分) 启动子和终止子
(4)四环素(1分) 青霉素(1分)
(5)已知不同长度的DNA片段混合物 S1、S2、S4 ABC
解析 (1)由题意可知,EcoRⅤ酶切获得的目的基因具有平末端,切割的是磷酸二酯键。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根据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出引物;还需在引物的两端加上限制酶识别序列,由图可知,目的基因两侧都是黏性末端,根据题中三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EcoRⅤ酶切形成的是平末端,Sau3AⅠ和BamHⅠ酶切形成的末端都是黏性末端,且碱基序列均为5'-GATC)可知,酶切后形成的黏性末端碱基序列为5'-GATC,以便于P1的构建。
(3)过程③中,质粒P0需用限制酶BamHⅠ切割(若用Sau3AⅠ切割会同时破坏青霉素抗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因此不能用Sau3AⅠ切割,应该用BamHⅠ切割;若用限制酶EcoRⅤ切割,产生的是平末端,且会破坏复制原点,因此不能用EcoRⅤ切割),才能与扩增出的目的基因在DNA连接酶作用下形成P1,图中质粒P0除标注元件外,还缺少启动子和终止子结构。
(4)根据(3)可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破坏了青霉素抗性基因,但没有破坏四环素抗性基因,即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菌能抗四环素,不能抗青霉素,因此为了筛选出含有基因表达载体P1的菌落,需先采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平板进行培养(含P0质粒的细菌和含P1基因表达载体的细菌均可存活),之后利用影印平板法在含青霉素的平板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含P1基因表达载体的细菌不能存活),观察对比即可得到含P1受体菌。(5)①图2中M泳道为标准对照组(Marker),其实质为已知不同长度的DNA片段混合物;②图2中样本S1、S2、S4为成功转入了P1的受体菌,而S3没有出现任何条带,所以为没有成功转入P1的受体菌,S4样本出现了两个条带,可能原因有模板受到污染、引物特异性不强或者复性温度偏低,A、B、C正确,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