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卷(三)(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阶段检测卷(三)(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阶 段 检 测 卷 (三)
满分85分,限时50分钟,范围(第八单元~第九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32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
1.如图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可能的物质交换途径(图中字母代表不同体液)。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依次代表细胞液、组织液、淋巴液、血浆
B.d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如富含血红蛋白、蛋白类激素等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可以发生在b、c、d中
D.若淋巴管堵塞,c中的液体可以进入b进而造成组织水肿
2.某同学在体检采集指尖血时,听从医生的指令“伸出食指,不要缩手”,然后顺利完成采血。如图为与此过程有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整个采血过程中反射弧是完整的,但是没有发生反射
B.该同学没有缩手说明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调控
C.听从医生的指令完成相关动作需要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参与
D.B表示传入神经,兴奋时Na+内流,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人在恐惧、剧痛、失血时,在相关神经的作用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机体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应激反应,有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不健康的作息,会破坏人体肾上腺素等分泌的昼夜节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也可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B.肾上腺素分泌受“下丘脑—垂体—靶腺体轴”调控
C.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
D.机体的应激反应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的结果
4.如表为几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下列有关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名称 属性
萘乙酸 生长素类
6-BA 细胞分裂素类
乙烯利 乙烯类
PP333 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A.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
B.用一定浓度的6-BA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储藏期
C.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
D.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
5.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时,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形成的Ca2+电流将膜内的负电荷消除,才能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下图为某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以及Ca2+电流随时间的变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突触前膜的膜电位变化主要由Na+外流和K+内流导致
B.该兴奋传递至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
C.Ca2+电流传导至突触后膜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
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能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6.mRNA疫苗由特定mRNA包裹在脂质体中构建而成。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由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与白喉类毒素载体蛋白结合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质体的成分接近动物细胞膜,该mRNA进入人体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性
B. mRNA疫苗起作用的方式是mRNA进入细胞后作为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
C.支原体细胞壁中无荚膜多糖,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不能预防支原体引起的肺炎
D.能与核糖体结合并干扰蛋白质合成的阿奇霉素能治疗支原体肺炎
7.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位于下丘脑的PO/AH区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相等时存在一个调定点(如37 ℃),体温整合中枢就是按照这个调定点来调节体温的。如图所示,A、B两条线相交于S点,此点温度为正常体温;某生理状态下A'、B'两条线相交于S'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B.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
C.若体温高于调定点,降温时会伴有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速度加快的现象
D.人体在发热初期,未达到调定点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从而感到寒冷
8.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和促进肾集合管重吸收水。下图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中AQP2、AQP3、APQ4均为水通道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
B.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肾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两种细胞受体不同引起的
C.抗利尿激素作用的效果最终会使血压升高
D.当人饮水不足时,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二、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人的舌头、上颚和咽部的味蕾能感受甜味刺激,并在“味觉中枢”产生甜味感。甜味受体与蔗糖分子结合后促使K+通道关闭,并激活Ca2+通道,C内流从而促进神经元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使兴奋传导下去,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成立的是(  )
A.“味蕾”属于感受器,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B.味蕾受刺激后产生甜味感的过程属于反射
C.与蔗糖分子结合的甜味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
D.正常人摄入甜食后,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血糖平衡
10.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不仅对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起作用,还可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相关机理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
B.胃酸杀灭胃内的细菌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C.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属于体液调节
D.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后能促进炎症的反应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1分。)
11.(11分)如图表示小麦种子发育过程和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的作用情况以及种子含水量、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种子发育期首先起作用的是CTK,CTK的主要作用是       ;在ABA的作用下,种子含水量    ,减少的水主要是    ,有利于种子的休眠。
(2)小麦种子萌发时,GA会诱导α-淀粉酶的合成,其生物学意义是                              。
(3)在幼苗发育期,将植物幼苗置于单侧光下培养,发现幼苗表现出向光性,请解释幼苗出现向光性的原因:                                       。
(4)给黑暗条件下萌发的幼苗照光后幼苗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光信号的分子有    (答出1点即可)。除了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还有    (答出2点即可)。
12.(16分)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要贡献。某儿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糖丸后,其血清抗体浓度相对值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疫苗保留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    。
(2)据图判断,该疫苗成功诱导了机体的     免疫反应,理由是                 。
(3)研究发现,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为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实验思路是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是                    。
(4)若排除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对该动物骨骼肌的直接侵染作用,确定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质前角(图中部位①)。刺激感染和未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的感受器,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上的信息传导变化是:       ,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处的信息传递变化是:                       。
13.(14分)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糖尿病有1型和2型之分,1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很常见,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的成因和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1)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目的是          。
(2)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较肥胖,有人提出2型糖尿病是一种肠道疾病,是因高糖高脂饮食,导致肠道内的一些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发生变化。为研究其成因,某研究组对大鼠进行高糖高脂饮食等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大鼠,并检测其体内的一种肠源性激素(GLP-1)的水平。GLP-1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GLP-1分泌后,一方面可以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肝细胞分泌FGF21,抑制           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3)另有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更多的胰岛素分泌,回肠切除的大鼠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据此,有人提出假说,认为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为验证该假说,研究者选择生理状况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5组,检测血糖变化,其中部分进行高糖高脂饮食等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大鼠。部分实验方案如下。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 1 2 3 4 5
大鼠种类及处理 正常大鼠   正常大鼠+假手术 正常大鼠+切回肠手术  
请将上述实验方案补充完整,2号:          ;5号:          。
若以上五组大鼠的餐后血糖水平大小顺序为2>4>5>3=1,则支持该假说。
(4)研究人员研发的新一代降糖药物索马鲁肽是GLP-1的类似物,根据上述作用机理推测,索马鲁肽    (填“能”或“不能”)治疗1型糖尿病,理由是                           。
答案全解全析
1.C 据图可知,a与b、a与d、b与d之间是双向渗透,该图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可以与血浆和组织液双向渗透,且b能单向渗透到c,c能单向渗透到d,据此可知,a、b、c、d依次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液、血浆,A错误;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中的,B错误;b、c、d可构成内环境,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可以发生在b、c、d中,C正确;若淋巴管堵塞,b组织液中的液体进入组织液中液体增多,造成组织水肿,D错误。
方法技巧
内环境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2.A 整个采血过程中反射弧是完整的,由于作出了伸出食收缩和舒张,因此发生了,A错误;该同学没有缩手是受了大脑皮层上高级中枢的控制,说明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能控制低级中枢,B正确;听从医生的指令完成动作不仅需要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参与,还需要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等的参与,C正确;B上有神经节,可以判断其表示传入神经,兴奋时Na+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3.B 
关键信息 选项分析
有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 说明肾上腺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电位变化,A正确
人在恐惧、剧痛、失血时,在相关神经的作用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 说明肾上腺素分泌受神经直接支配,B错误
在相关神经的作用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机体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应激反应 说明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C正确
综合以上信息可知,机体的应激反应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的结果,D正确。
4.B 
5.D 
关键信息 选项分析
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形成的Ca2+电流将膜内的负电荷消除,才能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可判断Ca2+参与了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即突触前膜的膜电位变化主要由Ca2+内流和K+外流导致,Ca2+内流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促进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故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能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A、C错误,D正确
图示中兴奋传递至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峰值仍为负值 膜两侧电位仍为内负外正,未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6.D 脂质体的成分接近动物细胞膜,特定mRNA包裹在脂质体中通过与人体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进入,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mRNA疫苗起作用的方式是mRNA进入细胞后翻译出蛋白质,该蛋白质作为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B错误;支原体无细胞壁,C错误;能与核糖体结合并干扰蛋白质合成的阿奇霉素,可通过干扰支原体的翻译过程来达到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目的,D正确。
7.B 
图示解读:图示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人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A、B两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正常情况下体温为37 ℃,在致热原作用下,调定点被重新设置,上升至39 ℃。
选项分析:体温24小时处在S'点,高于正常体温,但维持,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A、B两条线相交于S点,此点温度为正常体温,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B错误;若体温高于调定点,则体温高于正常值,降温时会伴有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速度加快的现象,C正确;人体在发热初期,即没有达到新的调定点之前,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从而感到寒冷,D正确。
易错提醒
关于体温调节的四点提醒
(1)人体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热少,散热也少。
(2)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3)体温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冷”“热”本身。
(4)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等于散热。
8.A 图示为抗利尿激素促进肾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水分子是通过重吸收的,其方向是从渗透压小的向渗透压大的一方移动,据此推测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A错误;抗利尿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肾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两种细胞受体不同引起的,B正确;抗利尿激素会使血管平滑肌收缩,且促进肾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增加血容量,使血压升高,C正确;当人饮水不足时,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D正确。
方法技巧
  水平衡调节的考查侧重于抗利尿激素的来源(下丘脑产生)、作用部位及作用效果,此外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诱发因素即渗透压变化也多有考查。解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记忆5项指标的变化(记两头联中间,即两头一致中间相反):
  此外,做题时常混淆“渴觉感受器”与“渴觉形成场所”,前者为下丘脑,后者为大脑皮层。
9.AD 
选项分析 结论
“味蕾”能感受甜味刺激,属于感受器,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A成立
味蕾受刺激后产生甜味感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B不成立
甜味受体与蔗糖分子结合后Ca2+通道被激活,会引起神经元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因此甜味受体位于突触前神经元的膜上 C不成立
正常人摄入甜食后,机体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来调控胰岛的分泌活动,维持血糖平衡,该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D成立
10.AB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由此判断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A正确;胃酸存在于胃液中,胃液不属于体液,因此胃酸杀灭胃内细菌的过程属于第一道防线,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B正确;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结合后,能抑制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该过程中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属于神经调节,C、D错误。
11.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促进细胞分裂 减少 自由水
(2)α-淀粉酶催化小麦种子中储藏的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氧化分解,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3分)
(3)单侧光照射后,幼苗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的生长速度比向光侧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分)
(4) 光敏色素 重力、温度
解析 (1)细胞分裂素(CTK)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细胞中自由水比例越大,代谢越旺盛,有利于种子萌发;结合水比例越大,越有利于种子休眠,因此在ABA的作用下,种子含水量减少,减少的水主要是自由水。
(2)小麦种子萌发时,GA会诱导α-淀粉酶的合成,,α-淀粉酶催化小麦种子中储藏的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氧化分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
(3)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作向光性,幼苗出现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幼苗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的生长速度比向光侧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4)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植物具有能接收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除了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12.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抗原物质(1分) 
(2)体液(1分) 儿童服用糖丸后,其血清中相应抗体浓度在一段时间内明显增加,而抗体是体液免疫调节产生的主要物质 
(3)将正常的实验动物随机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另一组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作为实验组,一段时间后,在相同条件下,取出两组的骨骼肌细胞,电刺激骨骼肌细胞,观察其收缩情况(4分) 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骨骼肌均发生收缩,且情况一致,则说明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直接损伤骨骼肌的功能;若对照组骨骼肌正常收缩,而实验组骨骼肌无法正常收缩,则说明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损伤了骨骼肌的功能(4分)
(4)无电信号的传导 无“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析 (1)该疫苗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后的生物制品,保留了,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2)据图判断,儿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糖丸后,其血清中相应抗体浓度在一段时间内明显增加,而抗体是体液免疫调节产生的主要物质,说明该疫苗成功诱导了机体的体液免疫。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所以自变量是动物是否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因变量是骨骼肌功能是否损伤,检测指标是电刺激后骨骼肌的收缩情况。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和结论详见答案。
(4)脊髓灰质炎病毒损伤了图中部位①处,则刺激感受器,兴奋将无法从①处向下传递,所以神经纤维②(传出神经)上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③处(神经—肌肉接头)无“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拓展延伸
疫苗的种类
(1)减毒活疫苗:使病毒失去致病性,但保留了原有的增殖能力和免疫原性。
(2)灭活病毒疫苗:使病毒丧失感染性,但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
(3)重组蛋白疫苗:将病毒抗原基因转化到细菌中,经诱导表达及纯化而得到疫苗。
(4)重组病毒载体疫苗:以病毒为载体,将目标抗原基因重组到载体病毒基因组中得到疫苗。接种后可在人体内合成抗原。
(5)核酸疫苗:将抗原DNA或mRNA序列导入宿主体内,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效应。
13.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
(2)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糖尿病模型大鼠 正常大鼠+切回肠手术+GLP-1
(4)不能(1分) 索马鲁肽是GLP-1的类似物,主要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降糖,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用索马鲁肽治疗效果不显著(3分)
解析 (1)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可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
(2)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GLP-1分泌后,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还可促进肝细胞分泌FGF21,FGF21会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阻止血糖上升,维持血糖稳定。
(3)
实验目的 验证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
实验变量 实验的自变量是内分泌细胞及GLP-1的有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
实验思路 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对照组是正常大鼠、糖尿病模型大鼠、正常大鼠+假手术;实验组是正常大鼠+切回肠手术、正常大鼠+切回肠手术+GLP-1
实验分析 第1、3、4、5组中,第1、3组未切除回肠,血糖正常,第4组切除回肠,且未注射GLP-1,导致胰岛素含量相对较低,血糖会有所偏高,第5组切除回肠后注射GLP-1,大鼠血糖浓度降低,而第2组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病,因此餐后血糖最高的是第2组
(4)根据GLP-1的作用机理推测,索马鲁肽是GLP-1的类似物,主要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降糖,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用索马鲁肽治疗效果不显著,故索马鲁肽不能治疗1型糖尿病。
知识点拨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1)主要表现:高血糖和尿糖。
(2)病因
①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血糖浓度升高,超出肾重吸收的能力,血糖随尿排出。
②2型糖尿病:可能与胰岛素受体减少,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有关。
(3)症状——“三多”
(4)糖尿病危害: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
(5)治疗: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