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姓名 班级 考号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二)满分50分,限时25分钟考点3 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 考点4 生物进化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20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1.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对已灭绝古人的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做出的贡献。斯万特·帕博将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化石中的线粒体DNA与现代人类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斯万特·帕博运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并没有运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方法B.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C.化石、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D.分子水平的证据是指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2.鸡的祖先是一种野生的原鸡,它们是经过长期的驯化和改良,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具有肉质鲜嫩、产蛋率高、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状的各品种的家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在家鸡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家鸡的基因库与原鸡的基因库完全相同C.家鸡在驯化和改良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D.驯化形成的家鸡保留了原鸡的各种性状3.近年来,国家多次下达“抗生素使用限令”,原因是在杀死部分细菌的同时会产生耐药性,而现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有效的药物越来越少,如再不采取行动,终将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链霉素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发现随着大肠杆菌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的直径逐渐缩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变异最可能来源于基因重组B.在用链霉素进行多代选择培养的过程中大肠杆菌未发生进化C.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D.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4.研究发现,家蚕蚕卵颜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蚕卵黑色对白色为显性(B/b)。雄蚕比雌蚕吐丝多且蚕丝质量好。为实现大规模养殖雄蚕并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科研人员用X射线处理雌蚕甲,最终获得突变体丁,主要育种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B.过程②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C.过程②发生的变异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发生改变D.最终大规模养殖时应选择黑色蚕卵,去除白色蚕卵5.八倍体小黑麦具有品质佳、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等特点,在生产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A、B、D、R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小黑麦含有8个染色体组,用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C.图中普通小麦一定是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D.用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二、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6.原产于中国的某植物(甲)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被分别移植到美洲和非洲地区形成新种群乙和丙。许多年后将乙和丙迁回中国种植,发现开花时间分别比甲提前和推迟了许多天。进一步调查发现种群移植前基因型AA和Aa分别占20%和40%,移植到美洲地区后这两种基因型分别占40%和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的总和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C.Aa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明显减少,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乙与丙的差异,是二者分别与当地物种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7.甲岛上某种昆虫(性别决定为XY型)的体色是由基因B/b决定的,雌雄个体数基本相等,且可以自由交配。如图表示甲岛上该种昆虫迁到乙、丙两岛若干年后,调查到的相关体色基因的种类及其频率。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B1、B2均是B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B.乙、丙岛上该昆虫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C.若体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甲岛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16%D.引起乙、丙两岛上昆虫进化的因素可能涉及自然选择、突变、迁入和迁出等三、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8.(7分)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会造成水稻谷粒不饱满,甚至使植株倒伏枯死。野生型水稻对纹枯病不具有抗性,研究人员发现P品系水稻对纹枯病具有抗性,并进行遗传机制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为进行纹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科研人员进行杂交实验,如图所示。已知野生型纯种水稻品系有多种不同的优良性状。过程Ⅰ有利于保留 (填“突变型”或“野生型”)水稻的优良性状,过程Ⅱ有利于提高 的比例,以便进行基因研究。以上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 (2)某高原地区的水稻对纹枯病不具有抗性,而P品系的水稻无法适应该地区的生态气候。为培育高原地区的抗纹枯病水稻品种,请提出一种合理的杂交实验的育种思路: 。 9.(11分)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且有一定的区域交叉。典型的褐花杓兰的花是深紫色的;典型的西藏杓兰的花是紫红色的。此外,它们的花色还存在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的过渡类型。研究发现,这两种植物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1)这两种兰花的花色存在一系列的过渡类型,这一系列花色过渡类型的出现 (填“会”或“不会”)增加当地杓兰物种的多样性。二者杂交后代花色与典型亲本有一定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 (2)西藏杓兰的萼片在花开放前起保护作用,在花开放后最直接的作用是挡雨,防止雨水对花朵造成伤害,从而保证花朵顺利传粉。萼片和花朵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否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请说明理由。 。为其传粉的熊蜂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D(深色)和d(浅色)控制,调查某深色岩区熊蜂深色表型占95%,D的基因频率为64%,则该区熊蜂中Dd占 。 (3)我国西南地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山高谷深,树状水系的溪流密布,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请从物种形成的角度解释这里生物多样性高的原因是 。 答案全解全析1.D 化石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D错误。2.C 在家鸡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工选择,A错误;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后,家鸡的基因库与原鸡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在培育具有肉质鲜嫩、产蛋率高等优良性状的家鸡时,可借助杂交育种的方法,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驯化形成的家鸡与原鸡性状不完全相同,如产蛋率远高于原鸡,D错误。3.C 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变异最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A错误;依题意可知,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的直径逐渐缩小,说明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抗药性基因的频率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大肠杆菌发生了进化,B错误,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使用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抗药性并非由抗生素诱导产生,D错误。4.D 图示解读:X射线处理雌蚕甲,发生基因突变,其B基因突变成b基因(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得到乙,再用X射线处理乙,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转移到W染色体上获得了丙,丙再经过杂交后的鉴定和筛选得到丁。选项分析:由上述分析可知,A、B正确;过程②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会导致染色体上的为实现大规模养殖雄蚕并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让突变体丁(bbZWB)与基因型为bbZZ(正常白色)的雄蚕杂交,去除黑色蚕卵(bbZWB,为雌蚕),保留白色蚕卵(bbZZ,为雄蚕),D错误。5.C 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ABDR)高度不育,故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A、B、D、R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小黑麦的染色体组成是AABBDDRR,故小黑麦含有8个染色体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叫作单倍体,故用小黑麦的花粉直接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B正确。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由题干信息只知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DD,其基因组成未知,无法判断普通小麦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故图中普通小麦不一定是纯合子,不一定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C错误。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用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6.AD 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所以植物甲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的总和只是该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B错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与Aa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无关,C错误;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乙与丙的差异,是二者分别与当地物种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7.A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即新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而不能确定基因B1、B2均是B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b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乙、丙岛上该昆虫的相关的基因种类和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乙、丙岛上该昆虫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B正确;若体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甲岛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80%×20%÷2=16%,C正确;自然选择、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都会引起乙、丙两岛上昆虫的进化,D正确。8.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野生型(1分) 纯合抗病植株 基因重组(2)将高原水稻与P品系水稻进行杂交,(筛选出抗病品种再与高原水稻回交,)选出适应性强的抗病品种解析 (1)过程Ⅰ,每次杂交得到的子代都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每次杂交产生的子代都能获得野生型的部分基因,因此过程Ⅰ有利于保留野生型水稻的优良性状。过程Ⅱ是对杂交后代不断自交筛选的过程,有利于提高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2)为培育高原地区的抗纹枯病水稻品种,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将高原水稻与P品系进行杂交,筛选出抗病品种再与高原水稻回交,选出适应性强的抗病品种。9.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不会(1分) 发生了基因重组或存在表观遗传现象(2)不是,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萼片和花朵是同一个体不同结构之间的分工合作,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3分) 62%(3)山高谷深易形成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环境,使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易于新物种的形成(3分)解析 (1)由题可知:两种植物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属于同一物种,并未产生新的物种,故这一系列花色过渡类型的出现不会增加当地杓兰物种的多样性。二者杂交后代花色与典型亲本有一定差异的可能原因是(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萼片和花朵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同一个体不同结构之间的分工合作,不属于协同进化。深色表型占95%,浅色表型(dd)为5%,D的基因频率为64%,d的基因频率为36%,而由于d的基因频率等于dd基因型频率加上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所以Dd基因型频率为2×(36%-5%)=62%。(3)卧龙自然保护区山高谷深,由于高山峡谷易形成地理隔离,阻断生物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易于新物种的形成;且高山峡谷易形成不同的环境,可对生物进行不同的选择,因此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