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姓名 班级 考号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单 元 提 升 卷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共36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1.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被称为“遗传学之父”。下列叙述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相符合的是( )A.孟德尔成功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B.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C.孟德尔用F1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这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演绎推理过程D.“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2.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研究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结果发现F2的表型及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控制株高的基因为A/a和B/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控制玉米株高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F2矮秆玉米植株的基因型共有3种C.F2矮秆玉米植株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D.基因B与b的根本区别在于碱基序列不同3.水稻的育性由细胞核基因(Rf、rf)和细胞质基因(N、S)共同控制,在细胞质基因为S、细胞核基因为rfrf时,水稻表现为雄性不育,基因型写作S(rfrf),其他情况下均表现为雄性可育。除不育系外还有保持系和恢复系。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后代为不育系;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可使子代全为正常可育。生产上常用不育系作母本和恢复系作父本杂交得到杂交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保持系的基因型为N(rfrf)或者S(rfrf)B.恢复系的基因型为N(RfRf)或S(RfRf)C.杂交种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D.以S(Rfrf)为父本,N(Rfrf)为母本进行杂交,后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4.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该病害抗性由3个复等位基因A1、A2、a控制,其中任意两个基因可组成一种基因型;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型及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水稻中基因A1、A2、a可组成的基因型共有6种B.全抗植株与全抗植株杂交,子代不可能出现易感植株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易感植株5.某植物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R/r和H/h控制。现以红花窄叶植株为亲本进行自交,收获的F1中红花窄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宽叶=6∶2∶3∶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花色和叶宽窄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F1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红花基因纯合致死的结果C.F1中有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D.若让F1红花宽叶植株自交,其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6.三化螟为单食钻蛀性害虫,会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科研人员偶然得到了一株天然三化螟抗性纯合品系(X品系),并通过杂交实验和基因定位方法对三化螟抗性基因(A/a)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先将野生型水稻与X品系杂交,F1全为抗三化螟,F1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抗性∶非抗性=3∶1。为进一步探究三化螟抗性基因(A/a)的位置,又将上述F1个体连续自交后获得的个体Y进行基因检测,三化螟抗性基因在水稻某染色体上的DNA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字母表示相应染色体上的区段。注:灰色代表的DNA一部分来自野生型,一部分来自X品系。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三化螟抗性基因为显性基因,A/a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除了根据表型筛选出三化螟抗性水稻外,还可通过PCR技术检测C.筛选得到的三化螟抗性水稻大面积种植后会一直对三化螟具有抗性D.图中具有抗性的都有来源于X品系的cg区段,三化螟抗性的基因最可能位于图中cg区段7.果蝇的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性状,基因A/a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为探究果蝇眼色基因B/b的位置,科研人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选择F1中的红眼卷曲翅雌雄果蝇杂交,得到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P 红眼正常翅(♂)×紫眼卷曲翅(♀)F1 红眼卷曲翅233(♂117,♀116)、红眼正常翅238(♂120,♀118)A.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B.基因B/b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C.F2中会出现红眼卷曲翅的个体D.F2中的紫眼正常翅的个体均为雄性8.如图为某家族低磷酸酯酶症(甲病)、先天性夜盲症(乙病)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低磷酸酯酶症由等位基因A/a控制,先天性夜盲症由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低磷酸酯酶症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先天性夜盲症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先天性夜盲症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B.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XBXb、2/3AaXBXbC.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12D.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先天性夜盲症男孩的概率是1/169.如图为某女性4号和9号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组成(图1)及其产生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相关基因组成(图2)。已知E基因控制面部雀斑,ABO血型基因(IA、IB、i)和髌骨发育不全基因(N)都位于9号染色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涉及的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产生该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同一时期D.若不考虑突变和基因重组,该女子与同基因型男性婚配,后代为无雀斑、A型血且髌骨发育正常的概率为1/16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0.某植物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同花植物,自然状态下可以自花受粉或异花受粉。其花色受A(红色)、AP(斑红色)、AT(条红色)、a(白色)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4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AP>AT>a。AT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会导致同株一定比例的其他花粉死亡,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基因型为ATa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B.两株花色不同的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3种C.基因型为ATa的植株自交,F1条红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D.等比例的AAP与ATa植株随机交配,F1中含“自私基因”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3/2811.已知玉米棒上的每个籽粒为独立种子,籽粒中的果糖含量越高则越甜,糯性则是因为支链淀粉的含量几乎为100%。如图表示玉米籽粒中淀粉的合成途径,等位基因Sh2/sh2位于3号染色体上,等位基因Wx1/wx1位于9号染色体上,Sh2酶和Wx1酶均由显性基因控制。某农科所用多株纯种的非甜糯性玉米和超甜非糯性玉米进行杂交育种(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1自交,若F2出现9种基因型,则亲本中的超甜非糯玉米的基因型只有一种B.F1某一非甜非糯性植株所得到的玉米籽粒(即F2)中,非甜非糯性籽粒的比例约占7/16C.品尝发现F2中超甜玉米的糯性很低,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无法合成ADP-GlcD.当Sh2基因缺失时,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大量减少而不能有效保留水分,因此表现出皱缩干瘪12.果蝇的正常眼型为圆眼,染色体片段重复会引起棒眼。现用一对棒眼红眼雌蝇与圆眼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棒眼红眼雌蝇60只、圆眼红眼雌蝇62只、圆眼白眼雄蝇63只。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引起棒眼发生的片段重复位于X染色体上B.引起棒眼发生的片段重复可导致雄果蝇死亡C.上述子代比例说明红、白眼与圆、棒眼间自由组合D.将子代雌雄蝇随机交配,后代中红眼雌蝇占3/7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6分。)13.(15分)某种植物的紫花和白花这一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且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紫花。现有该种植物甲、乙、丙、丁4个不同的纯合白花品系,通过多次相互杂交实验,发现如下规律:规律一:甲、乙、丙相互杂交,F1均开紫花,F2均表现为紫花∶白花=9∶7;规律二:丁与其他纯合白花品系杂交,F1均开白花,F2仍全部开白花。分析杂交实验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植物的花色遗传符合 定律,判断的依据是 。 (2)由上述结果可知,丁品系的基因型为 ,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3)某实验小组偶然发现两株白花纯种植株,且这两株白花与紫花纯合品系均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请设计实验来确定两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否相同。实验思路: 。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 ,则两株白花植株基因型不同;若 ,则两株白花植株基因型相同。 14.(15分)野生型果蝇为灰身、长翅。灰身基因(A)突变后出现黑身表型,长翅基因(B)突变后出现残翅表型。已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用灰身长翅(P1)与黑身残翅(P2)两种果蝇进行的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图1对杂交实验一亲本、子代的基因组DNA进行体外扩增(PCR技术),检测结果见图2。请回答问题:(1)由P2的表型可以推测其基因型是 。根据杂交实验一与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推测P1的基因型是 。 (2)基因突变是由DNA序列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变化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由图2的检测结果可以推测:果蝇B基因内碱基对的增加导致B→b的突变。请你写出判断的依据是: 。 (3)对杂交实验二中的亲本、子代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亲本及亲本型子代检测结果见图3。请将新组合表型果蝇(重组类型)的检测结果绘在图3的横线上。(4)分析杂交实验二中后代出现4种表型和比例,可知P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及比例是: ,出现这种比例的原因最可能是 。 15.(16分)果蝇和玉米都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阅读下列实验过程,回答问题:材料一: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用A、a表示),棒眼与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用R、r表示)。两只表型为灰身棒眼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如表所示:子代表型及比例灰体棒眼♀ 黑身棒眼♀ 灰身棒眼♂ 黑身棒眼♂ 灰身正常眼♂ 黑身正常眼♂6 2 3 1 3 1(1)灰身对黑身为 (填“显性”或“隐性”)。果蝇棒眼与正常眼的基因位于 (填“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依据是 。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 (2)在一次实验中正常眼雌果蝇和棒眼雄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棒眼雄果蝇,原因是母本减数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请推测子代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已知XXX、OY的果蝇致死,XO、XY、XYY都能正常发育且为雄性)。 材料二:玉米的糯性与非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以自然种植多年后收获的糯性与非糯性玉米为材料,通过实验判断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该同学选用一株糯性玉米与一株非糯性玉米杂交,子代既有糯性也有非糯性植株,他认为这一结果不能确定其显隐性关系。(3)请利用子代植株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糯性的显隐性。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和结论: 。 答案全解全析1.B 孟德尔未揭示伴性遗传规律,伴性遗传规律由摩尔根发现,A错误;孟德尔用F1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属于假说—演绎法的验证过程,C错误;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叫作“基因”,提出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D错误。2.B F2的表型及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该比值为9∶3∶3∶1的变式,据此推测玉米株高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F2矮秆玉米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1∶2,共4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B错误,C正确;基因B与b为等位基因,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3.A 审题指导:由题意可知,Rf、rf属于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属于核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而N、S属于细胞质基因,其在遗传过程中遵循细胞质基因的遗传特点,即母系遗传。选项分析:基因型为S(rfrf)的水稻表现为雄性不育,A错误;由题意知,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可使后代全为正常可育,不育系的基因型为S(rfrf),不育系只能作母本,后代的细胞质基因来自母本,则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S(Rfrf),可推出恢复系的基因型为N(RfRf)或S(RfRf),B正确;杂交种的基因型为S(Rfrf),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S(RfRf)、S(Rfrf)、S(rfrf),其中S(rfrf)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他个体表现为雄性可育,发生了性状分离,故需要年年制种,C正确;以S(Rfrf)为父本,N(Rfrf)为母本进行杂交,其后代基因型为N(RfRf)、N(Rfrf)、N(rfrf),均表现为雄性可育,D正确。4.B 据题干分析可知,全抗植株基因型为A1A1、A1A2、A1a,抗性植株基因型为A2A2、A2a,易感植株基因型为aa,共6种,A正确。全抗植株与全抗植株杂交,若基因型为A1a×A1a,则子代会出现易感植株(aa),B错误。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若基因型为A1A1×aa,后代全为全抗;若基因型为A1A2×aa,后代为全抗∶抗性=1∶1;若基因型为A1a×aa,后代为全抗∶易感=1∶1,C正确。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若基因型为A1a×A2a,子代会出现易感植株(aa),D正确。5.C 依据F1中红花窄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F1中红花∶白花=2∶1,窄叶∶宽叶=3∶1,说明存在红花基因纯合(RR)致死现象,B正确;依据F1的表型及比例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RrHh,由于RR致死,故F1中有2×3=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基因型为rrHH和rrhh,所占比例为1/3×1/4+1/3×1/4=1/6,C错误;让F1红花宽叶(Rrhh)植株自交,由于RR致死,其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D正确。6.C 依题意,X品系(抗性)与野生型(非抗性)水稻杂交,F1全部为抗性,F1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抗性∶非抗性=3∶1,说明抗性基因为显性基因,F1基因型为Aa,A/a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检测三化螟抗性基因是否存在于某株水稻体内,除了根据表型判断,还可以提取水稻染色体基因组,通过PCR技术将已知的抗性基因扩增后进行检测,B正确;筛选得到的三化螟抗性水稻大面积种植后,刚开始对三化螟有抗性,但当三化螟中少数发生基因突变的个体能在抗性水稻上产卵繁殖(获得针对抗性水稻的抗性),经过抗性水稻筛选后,三化螟中突变基因频率上升,即三化螟对抗性水稻的抗性增强,导致具有抗性基因的水稻抗三化螟能力减弱或丧失,进而导致其抗性失效,C错误;由图中的位点可以看出具有抗性和不具有抗性个体的DNA检测结果的区别,有抗性的都有来源于X品系的cg区段,而非抗性个体都不具有来源于X品系的cg区段,所以三化螟抗性基因最可能位于cg区段,D正确。7.D 由图可知,正常翅与卷曲翅杂交,子一代中正常翅∶卷曲翅约为1∶1,说明亲本翅型相关基因型为aa、Aa;红眼雄性与紫眼雌性杂交,子一代均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若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则子一代中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紫眼,不符合题意,故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眼色相关的基因型为BB、bb,综合分析,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A、B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中红眼卷曲翅的基因型为AaBb,红眼卷曲翅雌雄果蝇杂交,F2中会出现红眼卷曲翅(A_B_)的个体,C正确;F2中的紫眼正常翅(aabb)的个体既有雌性又有雄性,D错误。8.D Ⅱ1和Ⅱ2都不患低磷酸酯酶症,但他们有一个患低磷酸酯酶症的儿子(Ⅲ2),说明低磷酸酯酶症是隐性遗传病,但低磷酸酯酶症患者(Ⅰ1)的儿子正常(Ⅱ3),说明低磷酸酯酶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和Ⅲ4都不患先天性夜盲症,但他们有患先天性夜盲症的孩子,说明先天性夜盲症是隐性遗传病,而Ⅲ4不携带先天性夜盲症的致病基因,说明先天性夜盲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A正确。Ⅲ2患低磷酸酯酶症,故Ⅱ1、Ⅱ2关于低磷酸酯酶症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Ⅲ3关于低磷酸酯酶症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Ⅳ2、Ⅳ3患先天性夜盲症,而Ⅲ3正常,故Ⅲ3关于先天性夜盲症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XBXb、2/3AaXBXb,B正确。Ⅲ3的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Ⅲ4携带低磷酸酯酶症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先天性夜盲症的致病基因,故Ⅲ4的基因型是AaXBY,两者再生一个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2/3×1/4×1/2=1/12,C正确。Ⅳ1关于先天性夜盲症的基因型是1/2XBXB、1/2XBXb,与一个正常男性(XBY)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先天性夜盲症男孩的概率是1/2×1/4=1/8,D错误。9.D 图1中IA/i基因和N/n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图2中4号染色体E/e基因所在片段缺失,产生该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9号染色体上同时出现N和n基因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即基因重组,B错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Ⅰ,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若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或基因突变),C错误。若不考虑突变和基因重组,该女子与同基因型的男性婚配,则两者关于面部雀斑的基因型为Ee×Ee,后代为无雀斑(ee)的概率为1/4;关于血型和髌骨发育的基因型为IAiNn×IAiNn,由于IA与n连锁,i与N连锁,故后代为A型血且髌骨发育正常(IAIAnn)的概率为1/4,综合分析后代为无雀斑、A型血且髌骨发育正常的概率为1/4×1/4=1/16,D正确。10.AC 由题意可知,花色受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这4个复等位基因之间是完全显性的关系,则两株花色不同的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3种,B正确;基因型为ATa的植株自交,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T∶a=1∶1,F1中条红色∶白色=5∶1,白色(aa)所占的比例为1/6,即1/2a×1/3a,故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T∶a=2∶1,说明AT能使同株1/2的a花粉致死,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TAT∶ATa∶aa=2∶3∶1,则F1条红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2/5,C错误;等比例的AAP与ATa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雌配子为1/4A、1/4AP、1/4AT、1/4a,产生的雄配子为2/7A、2/7Ap、2/7AT、1/7a,则子代中含有AT的植株比例为1/4+2/7-1/4×2/7=13/28,D正确。11.CD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非甜非糯性的基因型为Sh2_Wx1_,非甜糯性的基因型为Sh2_wx1wx1,超甜非糯性的基因型为sh2sh2_ _,纯合亲本中,非甜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Sh2Sh2wx1wx1,超甜非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sh2sh2Wx1Wx1或sh2sh2wx1wx1或两者都有。当(多株)亲本中的超甜非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sh2sh2Wx1Wx1或两种基因型都有时,F2均会出现9种基因型,A错误;当亲本基因型为Sh2Sh2wx1wx1×sh2sh2Wx1Wx1时,F1基因型为Sh2sh2Wx1wx1,F1所结的玉米籽粒(即F2)会出现非甜非糯性∶非甜糯性∶超甜非糯性=9∶3∶4的比例,其中非甜非糯性占9/16,B错误;超甜玉米的籽粒缺失Sh2基因,不能合成Sh2酶,进而无法合成ADP-Glc,导致支链淀粉含量低,因此糯性较低,C正确;Sh2基因通过控制Sh2酶的合成影响淀粉的含量,而淀粉在细胞中具有保留水分的作用,因此当Sh2基因缺失时,细胞内的淀粉含量降低,籽粒不能有效保存水分而皱缩,D正确。12.C 子代雌雄个体眼型比例不一致,推测引起棒眼发生的片段重复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子代雌雄数量比约为2∶1,且雌果蝇中棒眼∶圆眼约为1∶1,雄果蝇均为圆眼,推测引起棒眼发生的片段重复可导致雄果蝇死亡,B正确;子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说明控制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则两对等位基因不可自由组合,C错误;若棒眼、圆眼用基因A/a表示,红眼、白眼用基因B/b表示,亲本基因型为XABXab、XaBY,F1雌蝇基因型为XABXaB、XaBXab,雄蝇基因型为XabY,F1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XAB∶XaB∶Xab=1∶2∶1,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Xab∶Y=1∶1,F1雌、雄蝇随机交配,后代中红眼雌蝇占3/8,但1/8棒眼雄果蝇致死,故红眼雌果蝇占3/7,D正确。13.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自由组合 规律一中F2均表现为紫花∶白花=9∶7(2)aabbdd 紫花∶白花=27∶37(3)让两株白花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3分) 子代的表型全为紫花 子代的表型全为白花解析 (1)分析题意可知: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_B_D_,其余基因型的植株均开白花,甲、乙、丙相互杂交,F1均开紫花,F2均表现为紫花∶白花=9∶7,是9∶3∶3∶1的变形,说明F1均有两对基因杂合,即甲、乙、丙均有两对基因显性纯合,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由(1)可知,甲、乙、丙均有两对基因显性纯合,丁与其他纯合白花品系杂交,F1均开白花,F2仍全部开白花,推测丁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子代紫花植株所占比例为(3/4)3=27/64,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1-27/64=37/64,即紫花∶白花=27∶37。(3)若两株白花纯种植株与紫花纯合品系(AABBDD)均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则这两株白花植株基因型可能为:AABBdd、AAbbDD或aaBBDD。实验目的是探究两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否相同,可让两株白花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子代表型全为紫花,则两株白花植株基因型不同(如AABBdd×AAbbDD);若子代表型全为白花,则两株白花植株基因型相同(如AABBdd×AABBdd)。14.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aabb AaBb(2)B基因的PCR扩增片段为600 bp,而突变基因b的扩增片段为700 bp(3分)(3)(4)AB∶ab∶Ab∶aB=4∶4∶1∶1 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B连锁,a与b连锁,减数分裂时P1中的部分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了互换(4分)解析 根据图2和图1中杂交实验一可知:杂交实验一的亲本和子代的基因组成为aabb×AaBb→AaBb∶aabb=1∶1,推测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1)据图2中P1的PCR产物电泳结果推测P1的基因型为AaBb;P2为黑身残翅,黑身、残翅均为隐性,故P2基因型为aabb。(2)由图2的PCR结果可知:B基因的PCR扩增片段为600 bp,而突变基因b的扩增片段为700 bp,说明B基因的长度增加了100 bp导致B→b的突变。(3)由上述部分可知,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因此P1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是AB和ab,P2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F1中有两种表型,但杂交实验二的F1出现了四种表型,推测P1部分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染色体互换,产生了4种卵细胞(AB、ab、Ab、aB),因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其中新组合表型果蝇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4)杂交实验二后代中出现四种表型和比例,而P2(aabb)仅产生ab一种类型的配子,因此杂交实验二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可反映P1(AaBb)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即AB∶ab∶Ab∶aB=4∶4∶1∶1,出现这种比例的原因最可能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B连锁,a与b连锁,减数分裂时P1中的部分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了互换。15.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显性 X染色体 子代中棒眼与正常眼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现象(其他合理叙述均可) AaXRXr(2)XRO(3)选择子代中糯性(非糯性)植株自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 若子代中糯性∶非糯性=3∶1(非糯性∶糯性=3∶1),则糯性(非糯性)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为糯性(非糯性)植株,则糯性(非糯性)为隐性性状(4分)解析 (1)分别统计子代的灰身和黑身、棒眼和正常眼的比例,如下表所示:灰身∶黑身 棒眼∶正常眼♀ 3∶1 8∶0♂ 3∶1 1∶1两只灰身棒眼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灰身与黑身在雌、雄果蝇中都为3∶1,故灰身为显性,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棒眼与正常眼在雌、雄果蝇中分离比不同,与性别相联系,所以控制棒眼与正常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棒眼为显性。由后代灰身∶黑身为3∶1可知亲本相关基因型均为Aa,由子代雄果蝇中棒眼∶正常眼为1∶1可知其母本相关基因型为XRXr,即母本基因型为AaXRXr。(2)结合题干可知,亲本基因型为XrXr×XRY,从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子代中出现一只棒眼雄果蝇的原因是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导致形成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该卵细胞与父本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含XR的精子结合产生基因型为XRO的棒眼雄果蝇。(3)由题干所给杂交方案可知亲本中表现为显性性状的一方为杂合子,即杂交方案为测交类型,所以子代中显性性状一方为杂合子,用子代表型为糯性(或非糯性)的植株自交,若出现糯性∶非糯性=3∶1(或非糯性∶糯性=3∶1)的分离比,则糯性(或非糯性)为显性,若不出现性状分离则糯性(或非糯性)为隐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