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姓名 班级 考号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单 元 提 升 卷满分90分,限时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32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1.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衰老细胞的染色质固缩不利于基因的转录,使有关基因表达水平降低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会减小,其原因与核膜、核孔的通透性改变有关C.衰老细胞的核骨架成分改变,对核的支撑作用减小导致核膜内折D.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2.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先制作4个蓝色(2个5 cm、2个8 cm)和4个红色(2个5 cm、2个8 cm)的橡皮泥条,再结合细铁丝等材料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1个5 cm蓝色橡皮泥条和1个5 cm红色橡皮泥条扎在一起,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B.将4个8 cm橡皮泥条随机拿出两条扎在一起再并排,可模拟一对同源染色体配对C.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要不同D.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3.人体不同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不同(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细胞种类 小肠上皮 细胞 平滑肌细胞(分布 于内脏器官) 红细胞 白细胞 心肌细胞寿命 1~2 d 很长 5~7 d 很长能否分裂 能 能 不能 不能 不能A.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无关B.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与它们承担的功能有关系C.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是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D.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红细胞凋亡速率快于白细胞,寿命短于5~7 d4.在胚胎发育形成趾的早期,鸡爪和鸭掌的趾间都有蹼状结构,但胚胎发育的后期,鸡爪的趾骨间蹼状结构逐渐消失,而鸭掌的趾骨间蹼状结构继续生长。研究人员为了探究鸡爪和鸭掌蹼状结构的形成和消失规律,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实验甲:将鸭胚中预定形成鸭掌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鸡胚的相应部位,实验结果鸡爪长成了鸭掌;实验乙:将鸡胚中预定形成鸡爪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鸭胚的相应部位,实验结果鸭掌长成了鸡爪。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甲中鸡爪长成了鸭掌,说明移植的鸭胚细胞具有全能性B.鸡爪蹼的消失可以适应陆地生活,可见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C.实验甲和实验乙形成对比实验,表明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D.鸡爪蹼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5.人体内存在一类“老而不死”的衰老细胞,阻碍组织再生。我国科学家利用衰老细胞溶酶体中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高的典型特征,设计了一种新型靶向药物——SSK1。当SSK1进入衰老细胞时,会被高活性的β-gal切割,释放出一种毒性小分子去激活M蛋白激酶。激活后的M蛋白激酶可进入细胞核内,诱导衰老细胞死亡。若SSK1进入非衰老细胞,则无此效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SSK1被切割释放的毒性小分子诱导了细胞的坏死B.衰老细胞中高活性的β-gal会促进细胞呼吸,使呼吸速率加快C.非衰老细胞中没有β-gal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若某些非衰老细胞中具有高活性的β-gal,则SSK1可能存在“脱靶”的风险6.将变形虫培养在含有3H标记的胆碱(一种构成磷脂的成分)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将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未标记的去核变形虫中,追踪观察一个细胞周期,发现原有的放射性标记平均分配到子细胞的核膜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供体变形虫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结构只有细胞核B.在重组变形虫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检测不到放射性C.在变形虫增殖过程中细胞核始终通过核孔与细胞质进行信息交流D.该实验证明母细胞解体的核膜参与了子细胞的核膜重建7.细胞在有丝分裂时,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均须附着于纺锤丝上,这称为双定向作用,一种名为纺锤体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能监视纺锤丝附着过程,一旦发现如图所示的异常现象,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直到双定向作用完成才能继续进行分裂。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APC可能与着丝粒的分裂有关B.激活后MCC对APC具有促进作用C.SAC监控机制主要在有丝分裂的前期起作用D.SAC监控机制保证了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8.Holliday模型是同源染色体间基因重组的模型,揭示了互换的分子机制。Holliday模型认为:①两条同源DNA双链配对,在相应位置单链断开;②切开的单链交换重接,形成Holliday连接体(如图所示,DNA的两端各有基因A/a和B/b);③Holliday连接体按不同方向随机切割,然后再进行缺口连接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示过程可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B.Holliday连接体出现在减数分裂Ⅰ前期C.同源染色体间互换,离不开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D.图中垂直切割最终会导致基因A/a和B/b重组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9.在高原缺氧环境中雄性动物的生育力明显下降。科研人员发现,缺氧环境下小鼠精细胞的Caspase-3基因被激活,细胞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水平降低、Bax的表达水平升高,引发细胞启动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过氧化物,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氧化应激反应容易产生自由基,损伤DNA分子的结构B.自由基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降低,引起细胞衰老C.高原动物的生育力低可能与精细胞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有关D.Caspase-3、Bcl-2和Bax基因都能促进小鼠精细胞凋亡10.在二倍体杂合子中,等位基因有相同的概率遗传到下一代,而某类基因(又称“配子杀手”)可以通过某种模型方式增加自身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模型一:通过影响染色体的分配,使“配子杀手”进入卵细胞,而不进入极体;模型二:杀手与目标模型,“配子杀手”的表达产物会杀伤带有其等位基因的配子;模型三:毒药与解药模型,“配子杀手”产生毒药和解药两种产物,所有配子都含有毒药,而只有在携带“配子杀手”的配子中含有解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模型一中“配子杀手”使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不均等分配B.模型二中“配子杀手”和目标基因不会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模型三中在减数分裂完成之前已经开始进行毒药的合成D.“配子杀手”可在没有环境选择压力的情况下推动生物进化11.图1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量的关系,图2表示细胞分裂图像,图3表示某结构或物质随时间变化的部分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b表示的是染色单体数量,图2中乙图可对应图1中时期Ⅲ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图1中时期Ⅱ和图2中丙C.若图3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为1,CD段对应时期有减数分裂Ⅰ末期和减数分裂Ⅱ末期D.若图3表示核DNA数目变化,那么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DE段发生原因相同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12.(10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典型症状为气管管腔狭窄。银杏叶提取物(GBE)对COPD具有一定的效果,科研人员对此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1)将构建COPD模型大鼠分为两组,其中GBE组连续多日腹腔注射GBE进行治疗。六周后,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支气管结构,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GBE的作用是 。 (2)自噬是一种真核细胞降解受损细胞器、错误折叠蛋白和病原体的正常代谢机制。自噬过程中,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自噬性溶酶体,溶酶体内含有 ,可降解受损的细胞器。电镜结果显示,与COPD模型组相比,GBE组细胞中自噬体数量较少,自噬性溶酶体数量较多,GBE可通过 促进自噬,及时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研究表明,PI3K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会导致自噬程度增强。为验证GBE可以通过PI3K蛋白来促进细胞自噬,下表为进行研究的实验处理和预期结果。请对表中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改: 。 组别 实验材料 检测指标 预期结果对照组 正常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PI3K蛋白含量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 GBE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13.(10分)粗糙型链孢霉是一种多细胞真菌,其部分生活史如图1所示,子囊是粗糙型链孢霉的生殖器官。合子(受精卵)先进行减数分裂,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终形成8个子囊孢子(配子)。由于子囊外形狭窄,合子分裂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按分裂形成的顺序纵向排列在子囊中,图2表示粗糙型链孢霉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仅示部分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在C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图2中的 所示图像,所形成的a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单体。 (2)若某合子的所有核DNA双链均被32P标记,将其置于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则子囊内最终形成的某一子囊孢子中含有32P的核DNA数为 。 (3)已知子囊孢子大型(R)对小型(r)为显性,黑色(H)对白色(h)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大型黑色、小型白色两种子囊孢子分别培养成菌丝,两种菌丝杂交产生合子,该合子基因型为 。 若该合子子囊中的b细胞表型为大型白色,则同一子囊中最终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的颜色和大小排布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互换)。 14.(20分)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前间期和分裂期(M期),根据DNA合成情况,分裂前间期又分为G1期(蛋白质合成)、S期(DNA复制)和G2期(蛋白质合成)。肿瘤的研究经常涉及细胞周期长短的测定。下面介绍了两种测定细胞周期长短的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式细胞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通过DNA特异性荧光染色测定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株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1所示。图1①乙组中DNA含量从2C达到了4C,说明细胞中正在进行 。甲组细胞DNA含量为2C,是G1期,处于甲组和乙组状态的细胞较多,说明 。丙组细胞DNA含量为4C,说明已完成DNA复制,为 期细胞。 ②下表数据为科研人员实验测得体外培养的某种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若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处于 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至少再培养 小时,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G1/S期交界处,此时处于S期的细胞占全部细胞的比例为 ;然后去除抑制剂,更换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在所有细胞达到 期终点前,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将被阻断在G1/S期交界处,实现细胞周期同步。 周期 G1 S G2 M 合计时长(h) 12 9 3.5 1.5 26(2)标记有丝分裂比率法(PLM)是最经典的测定细胞周期各时期时间的方法。在某生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短暂培养一段时间后,洗脱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使在该段时间内已处于S期的全部细胞中的DNA都被3H标记,而当时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则不带标记,此时记为O时。然后在不同时间取样做细胞放射性自显影,找出正处于有丝分裂分裂期的细胞,计算其中带3H标记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得到图2(图甲~图丁中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带标记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 图2①图乙中a点开始检测到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则O~a为 期。 ②图乙中b点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则a~b段可表示 期。 ③图丙中c点时,带标记的细胞百分数开始下降,则a~c段所用时间与 期相同。 ④此后带标记的分裂期细胞数逐渐减少,直到消失,到第二次出现带标记的细胞数时为图中e点,则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时间可为 。 答案全解全析1.B 衰老细胞的染色质固缩不利于DNA解旋,因而会影衰老细胞的体积会变小,而细胞核体积会增大,B错误;衰老细胞的核骨架成分改变,对核的支撑作用减小导致核膜内折,进而影响细胞核功能,C正确;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D正确。2.D 将两个相同长度、相同颜色的橡皮泥条扎在一起,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A错误;将4个相同长度的橡皮泥条中颜色相同的两条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一对同源染色体配对,B错误;模拟减数分裂Ⅰ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同极橡皮泥条颜色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错误;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均分到细胞两极,故模拟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D正确。3.D 由题表信息可知,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之间没有对应关系,A正确;不同种类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不同,如皮肤表皮细胞寿命短,但皮肤中生发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可补充衰老、凋亡的细胞,因此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与它们承担的功能有关系,B正确;所有的血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最终产生了成熟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C正确;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红细胞的寿命为120 d左右,据表格可知,白细胞的寿命为5~7 d,因此红细胞凋亡速率慢于白细胞,D错误。易错提醒 细胞丧失增殖能力后,才会表现出衰老细胞的特征,正常体外培养的细胞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约50次)的增殖,这是受细胞核控制的。4.A 实验甲中鸡爪长成了鸭掌不能体现移植的鸭胚细胞具有全能性,A错误;鸡爪趾骨间蹼状结构逐渐消失的过程是相关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属于细胞凋亡,为正常的生命现象,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B正确;实验甲和实验乙都是实验组,形成对比实验,表明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C正确;鸡爪蹼的形成是细胞分裂、分化的结果,D正确。5.D 选项分析 结论SSK1被切割后释放出的毒性小分子去激活M蛋白激酶,激活后的M蛋白激酶可进入细胞核诱导衰老细胞凋亡 A错误衰老细胞中高活性的β-gal存在于溶酶体中,与细胞呼吸无关 B错误根据题意不能推测出非衰老细胞中没有β-gal,也可能是活性较低 C错误SSK1可能存在“脱靶”风险 D正确6.D 3H标记的胆碱是一种构成磷脂的成分,则细胞核供体变形虫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都有放射性标记,A错误;虽然,但在重组变形虫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能检测到放射性,B错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前期消失,末期重建,故在变形虫增殖过程中细胞核不会始终通过核孔与细胞质进行信息交流,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将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未标记的去核变形虫中,追踪观察一个细胞周期,发现原有的放射性标记平均分配到子细胞的核膜上”,说明母细胞解体的核膜参与了子细胞的核膜重建,D正确。7.B 分析题图可知,若只有一条染色单体附着在纺锤丝上,则3M2B附着在对侧着丝粒上,并激活MCC,MCC抑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和有丝分裂的进行,确保双定向作用完成后,姐妹染色单体才能顺利分离,故APC可能与着丝粒分裂有关,且MCC对APC具有抑制故SAC监控机制主要在有丝分裂前期起作用,C正确;SAC监控机制保证了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D正确。8.A 图示解读:Holliday连接体按垂直方向切割,则左右两侧分开,基因A和基因a相连,基因B和基因b相连;按水平方向切割,则上下两侧分开,基因A和基因b相连,基因a和基因B相连。选项分析: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后,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长度并未发生改变,故无法借助光学显微镜对图示过程进行观察,A错误;图示过程为同源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因此Holliday连接体出现在减数分裂Ⅰ前期,B正确;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存在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新连接,断裂时需要限制酶的催化,重新连接需要DNA连接酶的催化,C正确;图中垂直切割后,Holliday连接体的左右两侧分开,基因A和基因a相连,基因B和基因b相连,D正确。9.ABC 由题意“细胞启动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过氧化物”可知,氧化应激反应容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DNA,损伤DNA分子的结构,A正确;自由基攻击缺氧环境下小鼠精细胞中自由基增多,蛋白质活性减弱,且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故高原动物的生育力低可能与精细胞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有关,C正确;缺氧环境下小鼠精细胞的Caspase-3基因被激活,细胞凋亡因子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说明Caspase-3基因和Bax基因可能促进细胞凋亡,Bcl-2基因可能抑制细胞凋亡,D错误。易错提醒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10.BCD 模型 机理 解释 结论一 影响染色体的分配,使“配子杀手”进入卵细胞 可能依赖于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不均等分裂,使“配子杀手”进入卵细胞 A错误二 “配子杀手”的表达产物会杀伤带有其等位基因的配子 若“配子杀手”和目标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减数分裂时两者进入同一个配子里。在配子致死时,“配子杀手”也不能遗传给子代 B正确三 所有配子都含有毒药,只有在携带“配子杀手”的配子中含有解药 所有配子都含有毒药,因此在减数分裂完成之前已经开始进行毒药的合成 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配子杀手”可以让自身被传递给子代的概率增加,必然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11.C b可为0,则b代表染色单体数,c可为a的2倍,则c代表核DNA数,a代表染色体数,图1中时期Ⅲ染色体数为2,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均为4,可表示减数分裂Ⅱ前、中期,图2中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Ⅱ中期的细胞,因此图2中乙图可对应图1中时期Ⅲ,A正确。图2中丙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图1中时期Ⅱ染色体数为4,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都是8,可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此时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正确。该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4,若图3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为2,CD段对应时期有减数分裂Ⅰ时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末期,C错误。若图3表示核DNA数目变化,则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DE段发生的原因均为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D正确。12.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可以缓解COPD患者的支气管管腔狭窄(2)多种水解酶 促进自噬体和溶酶体融合(3)对照组应选用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预期结果应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4分)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与COPD模型组相比,GBE组连续多日腹腔注射GBE进行治疗,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减缓,说明GBE可以缓解COPD患者的支气管管腔狭窄。(2)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降解受损、衰老的细胞器。与COPD模型组相比,GBE组细胞中自噬体数量减少,自噬性溶酶体数量增多,据此推测,GBE可通过促进自噬体和溶酶体融合促进自噬。(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GBE可以通过PI3K蛋白来促进细胞自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使用GBE,作用的对象是COPD模型组大鼠,实验设计过程是实验组用GBE处理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而对照组则不进行处理,即对照组应选用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PI3K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会导致自噬程度增强,推测PI3K蛋白抑制自噬作用,GBE可以通过降低PI3K蛋白来促进细胞自噬,预期结果应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13.答案 (每空2分)(1)甲、乙 14(2)0~7(或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7)(3)RrHh B审题指导:1个粗糙型链孢霉(2N=14)合子先进行减数分裂产生4个子囊孢子,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终产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发育形成菌丝后菌丝通过受精作用,重新形成合子。解析 (1)图1所示的C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D过程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2中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出现联会现象,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所以在图1所示C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图2中的甲、乙所示图像。合子中有14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故图1的a细胞中染色体为7条,染色单体为14条。(2)若某合子的所有核DNA双链均被32P标记,将其置于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完成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7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为一条链含32P,另一条链含31P。该细胞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每条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单体的一条链含32P,另一条链含31P,另一条染色单体的两条链均含31P,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所以最终形成的某一子囊孢子中含有32P的核DNA数为0~7。(3)大型黑色、小型白色两种子囊孢子基因型分别为RH、rh,两种菌丝杂交产生合子,该合子基因型为RrHh。若该合子子囊中的b细胞表型为大型白色,基因型为Rh,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互换,则同一子囊中的c细胞基因型为rH。再通过有丝分裂形成8个子囊孢子,基因型分别为:Rh、Rh、Rh、Rh、rH、rH、rH、rH,子囊孢子能直接表现出其基因型所对应的表型,故最终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的颜色和大小排布最可能是前面4个大型白色,后面4个小型黑色,B符合题意。14.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DNA的复制(1分) 细胞分裂前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G2和M S(1分) 17 9/31 G1(2)G2 M S a~e解析 (1)①乙组中DNA含量从2C达到了4C,DNA含量加倍,说明细胞正在进行DNA的复制。细胞分裂前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所以处于甲组和乙组状态的细胞较多。处于G2期和M期的细胞是完成DNA复制的细胞,此时期DNA含量为4C。②若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DNA的合成受抑制,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S期共9个小时,其他时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所以至少经过26-9=17(小时),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G1/S期交界处,因G2、M期的细胞进行分裂(一分为二),细胞数目加倍,故细胞总数(用时间表示)为26+3.5+1.5=31(小时),S期的细胞占9小时,则此时处于S期的细胞占全部细胞的比例为9/31。然后去除抑制剂,更换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在所有细胞达到G1期终点前(DNA复制之前),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将被阻断在G1/S期交界处,实现细胞周期同步。(2)①图乙中a点开始检测到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该标记细胞应是原处于DNA复制刚刚结束开始进入分裂期时的细胞,经历的时间为DNA复制后期,即G2期。②图乙中b点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说明最开始进入分裂期的被标记细胞已经分裂结束,则a~b段可表示M(或分裂)期。③图丙中c点时,带标记细胞百分数开始下降,说明最后一个标记的细胞已全部经过了G2期,a~c段所用时间与S期相同。④从一个周期的分裂开始到下一个周期分裂开始,即分裂开始到分裂开始,所用时间与一个完整周期(即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用时间相同,即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时间可为a~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