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提升卷(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提升卷(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单 元 提 升 卷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32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
1.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种间寄生关系
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体现植物的向光性
C.“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体现生物的适应性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某海域海草群落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分布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潮下带下部 潮下带上部 低潮带 中潮带
齿叶海神草 - + + -
海神草 - + + +
海菖蒲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A.可用样方法调查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不同潮带海草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据表可知,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潮下带上部和低潮带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
3.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入侵的空间。如图表示鸟类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食性鸟类处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B.某地所有食虫鸟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C.体重大的鸟类需要同化的能量多,占有的领域更大
D.研究食脊椎动物鸟类的生态位不需要研究其天敌
4.如图是发生森林火灾后某地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说明植物甲不适应该地环境条件
C.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曲线表明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
D.适时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可以加快该地生态恢复
5.如图为深海冷泉生态系统部分食物关系图,其中的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通过与硫酸盐还原菌组成的联合体催化甲烷释放能量。自由生活的甲烷氧化菌可以利用有机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海虾与共生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甲烷氧化菌和其他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D.冷泉中的冰蠕虫对人类医学的研究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6.科学家在研究银泉生态系统时,调查了该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统计了各类生物的同化能量值(单位:kJ·m-2·a-1),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为22 859 kJ·m-2·a-1
B.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降低
C.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15%
D.第四营养级约38.6%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7.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甲~戊代表各种生物成分,其中乙为食草动物,①~⑩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图2表示松毛虫的能量流动过程,A~F代表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指图1中的甲~戊等生物成分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图1中,若②>①+④+⑩,则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发展的态势
C.图2中,A代表的是松毛虫的同化量,C代表松毛虫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松毛虫雌雄交配来控制松毛虫危害属于化学防治
8.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C.S1~S5过程中黑山羊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减小
D.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时间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甲会消失,物种丙会增加
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的
C.第20~40年,该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类型发生改变
D.第30~40年,物种乙的种群密度一定在减小
10.下图是一种新型的“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它通过水稻栽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对接与集成创新,大大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和污染,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养鱼无水质忧患,种稻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有关复合耕作体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物质分层分级利用
D.构建时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
11.到某红树林湿地越冬的候鸟很多,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贝壳类等)。为了评估该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研究团队通过采样估算出每个季节湿地底栖动物的鲜重总量,据此推算出底栖动物所含的总能量(单位:kJ),结果如图。若每只候鸟每天代谢消耗能量平均为500 kJ,在该湿地停留时间约为100天,且均以底栖动物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在冬季最低,与候鸟的捕食有关
B.理论上,该湿地在冬季时能承载的候鸟总数最多约为2×104只
C.候鸟获得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相关的生物,也可来源于无机环境
D.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应优先考虑本土树种的种植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12.(15分)高眼鲽,俗称偏口鱼,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是我国北方海域的主要捕捞水产品之一。研究人员根据北方某近海海底拖网调查数据,开展了相关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其中鱼龄随Ⅰ~Ⅳ数字增大而增大。回答下列问题。
高眼鲽性成熟度各期百分比组成(性成熟期为Ⅳ期及以上)
(1)通常,捕捞后种群数量在   左右时,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高眼鲽产量。捕捞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直接影响高眼鲽种群的     ,进而影响来年产量,高眼鲽种群的             会直接影响其种群密度。
(2)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高眼鲽的主要产卵期。而本研究结果却显示,性成熟的高眼鲽比例在   季最高。据此可推测,高眼鲽的繁殖期   (填“提前”或“推迟”)了。若要研究高眼鲽的生态位,则属于   水平的研究内容。
(3)调查发现,高眼鲽的摄食强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其中高眼鲽的摄食量在夏季达到峰值,冬季则最低,冬季高眼鲽摄食强度低的最可能原因是                      
                  。
(4)近些年,成年的高眼鲽个体小型化现象明显,这与长期捕捞压力有关。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对种群繁衍的优势是                                       。
13.(2024江苏苏州期中)(20分)研究表明,在福岛核事故后,某些大型鱼类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浓度比底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高出一个数量级。如图甲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食物关系图。
 
(1)海洋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     。
(2)测算     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3)图乙中分解者利用的是          (填具体生物)所同化的能量;B表示能量的含义是            。
(4)由于资源有限,不同物种之间会争夺           。这种竞争促使物种进化出不同的     特征,以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鱼类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食物选择,占据了不同的    ,在同一水域中共存。
(5)放射性物质的长期效应会通过     传递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核污染水影响范围,涉及全球。如图甲,放射性物质在水中被水生生物摄取,并逐渐富集在         (填具体生物)。
(6)核污染水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破碎和物种灭绝。一旦物种灭绝,则生态系统     稳定性会下降,其进一步扰乱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7)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     (填“非密度制约因素”或“密度制约因素”),科学家正试图栽种具备净化核污染水的植物并合理布设,此措施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14.(15分)野生蚯蚓对土壤的价值及生物多样性在人类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图1为某人工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N1~N7表示能量值。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回答,人们把水稻等农作物的秸秆喂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将蚓粪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农田、果园中有诸多好处,从物质利用的角度分析,好处有                       
                (答2点)。
(2)鱼塘中不同的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有所差异,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种间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   (填“多”或“少”),竞争越激烈。
(3)稻飞虱中的碳元素可通过         (填生理过程)最终流向水稻。稻飞虱刺吸水稻茎、叶组织中的汁液,使水稻减产或失收。苏云金杆菌对稻飞虱等多种害虫具有杀虫活性,可被制成杀虫剂,与吡虫啉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相比,上述杀虫剂的优点有           。
(4)饲养在庭院里的公鸡通过垂下翅膀,伸长脖子围着母鸡边转半圈边抖动翅膀跳舞来求偶,该事例中的信息类型为    ,该事例说明信息传递对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图2中N7可表示            ,N7/N1×100%   (填“能”或“不能”)表示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全解全析
1.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间的种间竞争关系,不是寄生关系,A错误;“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由于受到单侧光的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背光侧生长较快,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B正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无处寻”的原因是蝴蝶具有保护色,不易被天敌发现,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适应,C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分解者把落花分解成无机物,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D正确。
2.B 某海域海草群落中主要生物为海草,故可用样方法调查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A正确;不同潮带海草的分布是由含水量和地形等不同造成的,因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3.D 草食性鸟类作为初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A正确;某地所有食虫鸟包含多个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正确;体重大的鸟类需要同化的能量更多,占有的领域更大,C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研究食脊椎动物鸟类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天敌,D错误。
4.B 发生在火灾后的演替属于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可能是由于植物甲获得的阳光减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时间的延长,优势物种高度不断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因此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C正确;适时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如人为投放一些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可以加快该地生态恢复,D正确。
方法技巧
  “三看法”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
5.B 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化学能,而非太阳能,A错误;海虾与共生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正确;甲烷氧化菌和其他生物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冷泉中的冰蠕虫对人类医学的研究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6.D 食物链、食物网中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由图可知,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87 127 kJ·m-2·a-1,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生产者同化的能量-生产者呼吸散失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87 127-50 158-14 110-未被利用的能量=22 859-未被利用的能量,由于未被利用的能量数值未知,因此无法求得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但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应小于22 859 kJ·m-2·a-1,A错误;呼吸作用所散失能量的比例=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值÷同化能量值×100%,结合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第一到第四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的比例分别约为57.6%、56.1%、83.2%,61.4%,所以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的比例并不是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降低,B错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值÷前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值×100%,结合图中数据可计算出分别约为16.2%、11.3%、5.5%,C错误;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88 kJ·m-2·a-1,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以第四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第四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88-54=34(kJ·m-2·a-1),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34÷88)×100%≈38.6%,D正确。
7.B 
图示解读:图1中,②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的CO2量,①+④+⑩为总的CO2的排放量,甲表示生产者,乙、丙、丁表示消费者,戊表示分解者;图2中,A代表的是松毛虫的同化量,B是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代表松毛虫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D是松毛虫遗体中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E是杜鹃同化的能量,F是杜鹃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
选项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图1中的甲~戊等生物成分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描述了组成成分,A错误。图1中,②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的CO2量,如果②>①+④+⑩(①+④+⑩为总的CO2的排放量),即该生态系统净光合产量大于0,则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正处于发展的态势,B正确。图2中,C代表松毛虫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利用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并非直接杀死松毛虫,而是起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此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8.D 存在K值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形曲线,在“S”形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不呈负相关,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A错误;(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一般越小,B错误;增长率=增长量÷初始量×100%,根据题中信息,无法计算该黑山羊种群的增长率,C错误;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可以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K值-种群数量)/K值=0,即与横轴的交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结合图示可知,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D正确。
9.B 随着演替的进行,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相对多度有增有减,但不一定会消失,A错误;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种群数量少的个体可以适当的增大样方面积,种群数量对多度低于物种乙,且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所以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的,B正确;第20~40年,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但乙的相对多度仍大于甲、丙,故群落的类型不一定发生改变,C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第30~40年,物种乙的相对多度下降,但不能确定其种群密度是否减小,D错误。
10.ACD 该复合系统上层种水稻,下层养鱼,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减少农药成本投入,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鱼的粪便、水稻的枯枝败叶等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无机盐溶解于水体又供水稻吸收利用,减少了肥料成本的投入;同时收获的鱼还具有经济效益,所以“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A正确。“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可通过水稻等生产者、鱼类等消费者以及微生物等分解者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无法循环利用,B错误。“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利用稻、鱼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实现物质分层、分级利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C正确。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正确。
11.ACD 冬季候鸟迁入该湿地越冬,大量捕食底栖动物导致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在冬季最低,A正确;每只候鸟每天消耗能量平均为500 kJ,停留约100天,均以底栖动物为食,能量传递效率最高为20%,则每只候鸟停留约100天至少需要能量500×100÷20%=2.5×105(kJ),据图可知,冬季湿地底栖动物总能量大约为1.0×109 kJ,能承载的候鸟总数最多约为1.0×109÷(2.5×105)=4 000(只),B错误;候鸟获得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相关的生物(如其他候鸟发出的声音),也可来源于无机环境(如温度、磁场等),C正确;本土树种在当地环境条件的选择下生存时间较长,能够更快适应环境,且引入外来物种容易造成生物入侵,D正确。
12.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K/2(1分) 年龄结构(1分)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夏 推迟 群落
(3)冬季温度较低,高眼鲽代谢慢,食物的来源较少
(4)体型大的个体易被捕捞,个体小型化有利于降低被捕捞的风险,有利于高眼鲽生存和繁衍后代(3分)
解析 (1)当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捕捞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高眼鲽产量;捕捞时渔网网目过小,导致较小的鱼也被捕捞,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影响来年产量;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从图中结果可以看出,高眼鲽性成熟期(Ⅳ期及以上)比例最高的是在夏季,而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高眼鲽的主要产卵期,因此可以推测,其繁殖期推迟了;生态位是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
(3)冬季高眼鲽摄食强度低的最可能原因是:冬季温度较低,高眼鲽代谢慢,食物的来源较少等。
(4)为适应长期的捕捞压力,高眼鲽的个体逐渐小型化,高眼鲽个体小型化对种群繁衍的优势是体型大的个体易被捕捞,个体小型化有利于降低高眼鲽被捕捞的风险,有利于高眼鲽生存和繁衍后代。
13.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群落的)物种组成
(2)(单位时间)各营养级
(3)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4)食物、栖息地和繁殖资源 适应性 生态位(1分)
(5)食物链(和食物网) 鸟和某些大型鱼类
(6)抵抗力(1分)
(7)非密度制约因素(1分) 自生(1分)
解析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2)测算(单位时间)各营养级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3)图乙中分解者利用的是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所同化的能量,因为底栖动物的粪便量属于底栖植物同化的能量。B表示能量的含义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4)由于资源有限,不同物种之间会争夺食物、栖息地和繁殖资源,这种竞争促使物种进化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以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鱼类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食物选择,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在同一水域中共存。
(5)放射性物质的长期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核污染水影响范围,涉及全球。放射性物质在水中被水生生物摄取,并逐渐富集在食物链顶端的鸟和某些大型鱼类体内。
(6)一旦物种灭绝,营养结构变简单,则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会下降,其进一步扰乱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7)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物的作用强度与海洋生物的密度无关,因此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科学家正试图栽种具备净化核污染水的植物并合理布设,让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够自我调节和更新,此措施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14.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循环(1分) 有机肥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植物提供无机肥料,还可以增加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的量
(2)多(1分)
(3)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或分解作用和光合作用) 不易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稻飞虱不易产生抗药性)
(4)行为信息 种群的繁衍
(5)牛等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不能(1分)
解析 (1)人们把水稻等农作物的秸秆喂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该设计中将蚓粪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农田、果园中有诸多好处:有机肥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植物提供无机肥料,还可以增加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的量等。
(2)鱼塘中不同的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有所差异,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种间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3)稻飞虱中的碳元素可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和水稻的光合作用最终流向水稻,也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水稻的光合作用最终流向水稻。苏云金杆菌对稻飞虱等多种害虫具有杀虫活性,可被制成杀虫剂,与吡虫啉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相比,苏云金杆菌利用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实现了对稻飞虱数量的控制,这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其典型的优点表现在不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同时稻飞虱也不易产生抗药性。
(4)饲养在庭院里的公鸡通过垂下翅膀,伸长脖子围着母鸡边转半圈边抖动翅膀跳舞来求偶,该事例中的信息类型为对种群的繁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图2中N7可表示牛等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N7减去从饲料中同化的能量后,才是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养级中同化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表示为N7/N1×1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