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姓名 班级 考号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一)满分45分,限时25分钟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2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20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1.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的调查中被广泛应用,为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提供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根据调查动物的特点来设置红外触发相机的位置B.运用该技术可了解保护区哺乳动物的种类和行为规律C.该技术能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调查其年龄结构D.该技术对动物的干扰较小,适合监测活动隐秘的动物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的种群,未来种群密度一定增大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3.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会再发生改变B.硬化地面并管理好粮食是降低家鼠环境容纳量较为有效的措施C.不同生物在相同环境中,环境容纳量相同D.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捕获鱼类资源,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B.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形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形曲线增长5.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超过环境容纳量会导致草地鼠害发生,造成草地生产力下降和水土流失。科研人员通过长时间的定点监测,并调查研究区的气候(温度、降水等)、土壤和植被等特征,估算不同季节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其变动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对研究区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B.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种群数量在2019年秋季达到峰值,依据种群数量可推测出当年高原鼢鼠的出生率D.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常采用台盼蓝染色法区分活细胞与死细胞。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进行该实验时需要设置对照组B.为从培养液中吸取足量酵母菌,可静置一段时间后直接从试管底部吸取C.计数时,应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再计数蓝色细胞的数目D.培养后期,可稀释后再计数,加入的台盼蓝染液的体积应折算在稀释倍数中7.光肩星天牛是一种林木蛀干害虫,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成虫羽化在树干上留下的小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某研究机构借助标记—释放—回捕法,将引诱剂与诱捕器组合对某旱柳林内光肩星天牛的成虫数量进行估算,其结果如下表:统计项目 标记释放总数/头 诱捕总数/头 回捕标记数/头雄性 574 65 27雌性 574 62 32总数 1 148 127 59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约为2 471头B.经估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C.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光肩星天牛可严重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光肩星天牛羽化成虫数量8.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三、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7分。)9.(7分)“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对山地大猩猩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山地大猩猩存活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注:环境阻力通常是指食物、生存空间和天敌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1)对山地大猩猩的种群存活力分析,常需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其中 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由图可知,当环境阻力为0.01时,山地大猩猩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 只;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科学家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地1公顷范围内山地大猩猩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8只,第二次捕获32只,其中被标记的有16只。若第一次标记的在重捕前有4只由于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个体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山地大猩猩的实际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 (4)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森林中山地大猩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全解全析1.C 需要根据调查动物的特点来设置红外触发相机的位置,以便拍摄照片或视频,A正确;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可了解保护区哺乳动物的种类和行为规律,B正确;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从而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的优点是不会对野生动物的活动产生干扰,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适合监测活动隐秘的动物,D正确。2.B 分析题图如下:归纳总结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注:“+”“-”表示增加、减少;“→”“”表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B 选项分析 结论一个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 A错误较为有效的措施 B正确C错误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D错误4.C 前4年,λ值为1,λ-1=0,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λ-1小于0,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由图示曲线可知,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间趋势,λ-1>0且恒定,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形曲线增长,D正确。归纳总结 “λ”曲线相关分析(1)λ>1时,种群数量增大,如图中A~B段。(2)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3)λ<1时,种群数量减小,如图中B~D段。(4)种群数量最大时是B点,最小时是D点。5.C 高原鼢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对研究区2017~2022年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A正确。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共同决定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而其出生率则受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C错误。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除2017年秋季~2018年春季外,当年秋季至次年春季其种群数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除2020年外,当年春季至秋季其种群数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D正确。6.D 该实验无需再设置对照组,因不同时间的取样已经形成对照,A错误;取样时应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然后再从试管中吸取,B错误;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且蓝色细胞为死亡酵母菌不作计数,C错误;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数量较多,可先稀释后再进行计数,加入的台盼蓝染液的体积应折算在稀释倍数中,D正确。归纳总结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1)如果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过多,需要对培养液进行定量稀释。(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计数原则。(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7.ABD 利用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解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为1 148×127÷59≈2 471(头),A正确;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估算数量为574×65÷27≈1 382(头),雌性估算数量为574×62÷32≈1 112(头),B正确;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光肩星天牛,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诱捕到的光肩星天牛雄性和雌性数量相差不是很大,故该引诱方式不会严重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C错误;据题中信息,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故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光肩星天牛羽化成虫数量,D正确。8.BCD 猎物净增长和净减少除了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关,还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A错误;猎物种群数量在B~C点之间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B正确;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最终稳定在A点,C正确;根据题图,在B~C之间,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到达C点时被捕食率等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故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D正确。9.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种群密度(2)60 增大(3)68(2分)(4)对动物的干扰小,简便快捷(2分)解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由图可知,当环境阻力为0.01时,灭绝概率5%对应的初始种群规模为60只。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增大。(3)山地大猩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38-4)×32÷16=68(只/公顷)。(4)与标记重捕法相比,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种群数量的优势有:对动物的干扰小,简便快捷,准确度高,避免资源浪费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