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细胞的代谢 单元提升卷(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细胞的代谢 单元提升卷(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单 元 提 升 卷
满分100分,限时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共36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
1.维生素B1与ATP反应生成焦磷酸硫胺素(TPP)。丙酮酸脱氢酶只有与TPP结合,才能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维生素B1缺乏的人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丙酮酸会被转化为乳酸,引起高乳酸血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P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起作用
B.甲亢患者对维生素B1的需求量降低
C.高乳酸血症患者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增多
D.维生素B1缺乏导致供给丙酮酸氧化分解的活化能减少
2.为了探究温度、pH等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观察气泡产生速率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用斐林试剂检测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观察气泡产生速率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酶与底物(反应物)混合后迅速放入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
3.ATP是细胞直接能源物质。dATP(d表示脱氧)是三磷酸脱氧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结构式可简写成dA—P~P~P。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d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d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苷组成
B.dATP中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脱离时,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在DNA合成过程中,dATP是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培养的细胞中既有dATP的合成,也有dATP的分解
4.糖酵解是葡萄糖氧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过程。葡萄糖可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成1,6-二磷酸葡萄糖,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科研人员找到一种代糖——脱氧葡萄糖。该代糖同样可被己糖激酶磷酸化,但磷酸化产物不能参与后续反应,而是在胞内积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己糖激酶具有一定的专一性
B.摄入该代糖后,细胞内的ATP含量显著下降
C.己糖激酶直接参与反应,过程中自身构象会改变
D.代糖对以无氧呼吸为主的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更显著
5.哺乳动物可利用食物中的NAM或NA合成NAD+,进而转化为NADH([H])。研究者以小鼠为模型,探究了哺乳动物与肠道菌群之间NAD+代谢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静脉注射标记的NA,肠腔内会出现标记的NAM
B.静脉注射标记的NAM,细胞质基质会出现标记的NADH
C.食物中缺乏NAM时,组织细胞仍可用NAM合成NAD+
D.肠道中的厌氧菌合成ATP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NADH
6.为探究十字花科植物羽衣甘蓝的叶片中所含色素种类,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的色素分离实验:将其叶片色素提取液在滤纸上进行点样,先置于用石油醚、丙酮和苯配制成的层析液中层析分离,再置于蒸馏水中进行层析,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1、2、3、4、5代表不同类型的色素。分析错误的是(  )
A.色素1、2、3、4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色素5易溶于水
B.色素1、2、3、4可能分布在叶绿体中,色素5可能存在于液泡中
C.色素1和2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3和4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D.色素1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色素4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
7.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产酒精途径,进而延缓酸中毒。研究人员选取玉米进行淹水实验:T1组(根部全淹)、T2组(根部半淹)分别在淹水处理1、3、5天及解除胁迫7天(Res7)后,检测根系细胞中ADH(催化丙酮酸转化成酒精的酶)和LDH(催化丙酮酸合成乳酸的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DH和LDH分布于玉米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淹水时才有活性
B.根部淹水的程度和ADH的活性呈正相关
C.无氧呼吸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产生的ATP更多,以缓解能量不足
D.在淹水处理的5天内,T2组两种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出差异
8.研究人员以生长状态相同的绿色植物为材料,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四组实验。其中D组连续光照,A、B、C组依次加大光照—黑暗的交替频率。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 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光照强度是无关变量,故各组光合作用产物生成量和光照强度无关
B.光照处理期间,光反应通过水的分解为暗反应提供O2和[H]
C.本实验中,暗反应一定和光反应同时进行
D.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大于D组
9.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B.一般以糖为供能物时,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始终等于O2的消耗量
C.bd段无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乳酸大量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0.米切尔的化学渗透假说提出:ATP的合成是由叶绿体类囊体内外H+浓度差引起的。1963年,贾格道夫通过巧妙实验为ATP合成的化学渗透机制提供了早期证据。假说内容及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类囊体中的H+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运至类囊体外侧
B.第三步将类囊体置于pH=8的缓冲介质中是为了在类囊体膜内外形成H+浓度梯度
C.第四步在黑暗中进行的目的是避免光照产生O2
D.该实验可证明ATP合成的直接动力来自H+浓度梯度
11.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图甲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乙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对酶活性抑制机理相同
B.据图甲可推知,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C.图乙中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A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D.图乙中曲线B和曲线C分别是在酶中添加了非竞争性抑制剂和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果
12.科学家分别将细菌紫膜质(一种膜蛋白)和ATP合成酶(能将H+跨膜运输的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重组到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脂质体上,光照后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光能在脂质体上可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B.H+通过细菌紫膜质进入脂质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ATP合成酶既可催化ATP的合成,又是H+主动运输的通道
D.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和线粒体内膜上也存在ATP合成酶和类似的ATP合成机制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6分。)
13.(15分)某研究小组对来自某嗜热短芽孢杆菌的蛋白酶TSS降解Ⅰ型胶原蛋白催化条件开展研究,部分实验分组方案及结果见表:
组别 pH 温度(℃) CaCl2 降解率(%)
① 9 90 + 38
② 9 70 + 88
③ 9 70 - 0
④ 7 70 + 58
⑤ 7 40 + 43
⑥ 5 40 + 30
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少量CaCl2,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回答以下问题:
(1)蛋白酶TSS催化Ⅰ型胶原蛋白水解的机制是           ,结合①②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是    ,无关变量有             (写出两项)。
(2)比较   组的结果,可以判断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第②组和第④组的结果比较说明    条件下蛋白酶TSS活性较强。
(3)经实验确定蛋白酶TSS是Ca2+依赖蛋白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是70 ℃和pH9。为进一步研究NaCl浓度对蛋白酶TSS的活性影响,请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                                       。
14.(13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TP不仅存在于细胞内部,而且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细胞外基质之中,称为eATP,eATP是细胞内的ATP通过胞吐等途径分泌到细胞外的。eATP作为一种信使分子,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机制参与细胞代谢、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调控。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根尖组织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结构有        ;动物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分泌eATP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
(2)细胞内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水解直接提供能量的,但细胞内ATP的含量却能基本保持稳定,原因是                                 。
(3)为探究eATP浓度对细胞胞吞的调节作用,某生物小组用特殊荧光染料对正常生长状态下的胡杨细胞的细胞膜进行染色(已知生长状态下的胡杨细胞能进行胞吞);再用不同浓度的eATP进行分组实验;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细胞内囊泡的相对荧光强度,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eATP浓度/(mol·L-1) 0 50 200 400
相对荧光强度 1.00 1.00 0.74 0.62
生长状态下的胡杨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能与eATP结合的     ;分析表中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5.(18分)“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安徽盛产茶叶,科技人员为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对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有关研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从8:00开始到10:00左右,净光合速率不断升高并出现第一个高峰。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至少答两点)。
(2)至下午15:00左右,净光合速率回升出现第二个高峰,但峰值较低,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气温过高,呼吸作用增强,光照减弱以及          等。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查资料得知茶树喜阴湿环境,他们设想,如果在茶园空隙处间行种植一些高秆作物如玉米等,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还可能有效缓解茶树的光合“午休”现象。他们欲利用学校的一块正方形茶园进行探究,请完善以下实验:
①将该茶园均分为东、西两块,分别标为A组、B组,其中B组为实验组;②                ,对两组进行相同的栽培管理;③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分别测量A、B两组茶树的      和胞间CO2浓度;④如果                    ,则说明他们的设想是正确的,原因可能是间作玉米能提高     ,降低光照强度和局部温度,提高茶叶的胞间CO2浓度等。
答案全解全析
1.A 丙酮酸脱氢酶只有与TPP结合,才能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故TP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起作用,A正确;维生素B1缺乏者,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丙酮酸氧化分解供能减少,而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需要维生素B1促进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因此甲亢患者对维生素B1的需求量升高,B错误;高乳酸血症患者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错误;维生素B1缺乏使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丙酮酸氧化
2.C 
选项分析 结论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用过 A错误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淀粉酶溶液 B错误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可选用新鲜肝脏速率 C正确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酶与底物(反应物)应分别在预设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 D错误
3.D 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A错误;dATP中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脱离时,会释放出能量,常与吸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碱基组成,故d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才是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C错误;由题干“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d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d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可知,培养的细胞中既有dATP的合成,也有dATP的分解,D正确。
易错提醒
  ATP是细胞中最直接的能量来源,不是唯一的能量来源,GTP、CTP、UTP、dNTP(dATP、dCTP、dGTP、dTTP)、磷酸肌酸也是能量来源。
4.B 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由题意知,葡萄糖和脱氧葡萄糖均能被己糖激酶磷酸化,说明己糖激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ATP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与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虽然该代糖同样可被己糖激酶磷酸化,但磷酸化产物不能参与后续反应,会导致ATP的合成量减少,但细胞中ATP的含量几乎不变,B错误;己糖激酶可催化葡萄糖转化为1,6-二磷酸葡萄糖,直接参与反应,在此过程中,己糖激酶会发生磷酸化过程,自身构象发生改变,C正确;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合成ATP,葡萄糖氧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过程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以无氧呼吸为主的癌细胞需大量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摄入该代糖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就会中断,代糖磷酸化的产物在细胞内积累,显著抑制癌细胞生长,D正确。
5.D 结合题图可知,NA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NAD+,NAD+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NAM,NAM可以被肠道菌群利用,因此静脉注射标记的NA,肠腔内会出现标记的NAM,A正确;NAM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NAD+,NAD+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NADH,因此静脉注射标记的NAM,细胞质基质会出现标记的NADH,B正确;食物中缺乏NAM时,组织细胞仍可用NAM合成NAD+,此外组织细胞也可利用NA合成NAD+,C正确;肠道中的厌氧菌合成ATP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无氧呼吸),D错误。
6.D 层析液为有机溶剂,色素1、2、3、4能分离出来,距色素点样距离不同,说明它们易溶于有机溶剂,但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相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关系为:1>2>3>4,推测1、2、3、4可能分别是位于叶绿体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色素5在层析液中无法分离,能用蒸馏水分离,推测其是水溶性色素,可能存在于液泡中,A、B正确;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C正确;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D错误。
7.D ADH和LDH是催化无氧呼吸的酶,只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图中对照组未水淹时ADH和LDH也有半淹处理时,ADH的活性高于T1组根部全淹处理,因此根部淹水的程度和ADH的活性不呈正相关,B错误;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丙酮酸产酒精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在淹水处理的5天内,T2组ADH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LDH酶活性表现为一直下降,D正确。
8.D 本实验中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是无关变,A错误;暗反应不需要光反应提供氧气,B错误;据题干可知:A组和B组光照时间相同,但B组光合产物高于A组,说明在无光时也进行了暗反应,C错误;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所以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高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D正确。
9.B ab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增加,血液中乳酸水平低且相对稳定,以有氧呼吸为主;bc段乳酸水平逐渐增加,无氧呼吸逐渐加强;cd段氧气消耗速率较高,乳酸水平升高,该阶段在进行有氧呼吸的同时,无氧呼吸不断加强,A错误;B正确;bd段无氧呼吸过程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释放能量少,大部分能量存留在不彻底氧化产物乳酸中,C错误;如果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血液中乳酸水平升高,但由于缓冲物质存在,不会导致内环境pH显著下降,D错误。
10.C 类囊体中的H+通过H+通道运至类囊体外侧,借助离子通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A正确;经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类囊体内的pH被平衡到4,第三步将类囊体置于pH=8的缓冲介质中,则类囊体膜内pH=4,类囊体膜外pH=8,从而形成H+浓度梯度,B正确;第四步在黑暗中进行的目的是避免光照对ATP产生的影响,排除光照的作用,用以证明实验中产生的ATP是由叶绿体类囊体内外H+浓度差引起的,C错误;该实验可证明ATP合成的直接动力来自H+浓度梯度,即H+顺浓度梯度由类囊体膜内流向膜外的同时驱动了ATP的形成,D正确。
11.AD 
图示解读:分析图甲: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分析图乙: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三条曲线中,底物浓度较低时,曲线A的反应速率最高,表示未加入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降低,但底物浓度增加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升高,可知曲线B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酶会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可知曲线C表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D错误。
选项分析: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与图甲中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不同,A错误;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能够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说明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可能具有类似结构,B正确;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曲线A酶促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不再增加,表明此时底物浓度不再是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此后限制曲线A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C正确。
归纳总结
酶抑制剂
(1)概念:特异性作用于酶的某些基团,降低酶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
(2)特点:对酶活性的影响具有选择性,一般不引起酶蛋白的变性。
(3)分类:不可逆抑制剂与酶分子以共价键结合,过程不可逆,使酶永久失活;可逆抑制剂与酶分子以非共价键(如氢键)结合,过程可逆;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和底物很相似,能和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的结合位点,使酶不能与底物顺利结合,酶的平均活性下降;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和底物不同,不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而是与酶分子的其他部位可逆结合。
12.BD 由题图可知,光能在脂质体上不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A错误;H+通过细菌紫膜质进入脂质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H+可以通过ATP合成酶顺浓度梯度运输,所以ATP合成酶既可催化ATP的合成,又是H+被动运输(协助扩散)的通道,C错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可以进行光反应产生ATP,线粒体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ATP,所以推测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和线粒体内膜上存在ATP合成酶和类似的ATP合成机制,D正确。
13.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温度 Ⅰ型胶原蛋白的含量、蛋白酶TSS的浓度和体积、pH等
(2)②③ 碱性(或pH为9)
(3)在添加少量CaCl2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NaCl浓度梯度的组别,在pH9和70 ℃的条件下,用蛋白酶TSS催化Ⅰ型胶原蛋白,测定Ⅰ型胶原蛋白的降解率(5分)
解析 (1)(2)酶的作用机理是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故蛋白酶TSS催化Ⅰ型胶原蛋白水解的机制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NaCl浓度对蛋白酶TSS的活性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NaCl的浓度,因变量是蛋白酶TSS的活性,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在添加少量CaCl2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NaCl浓度梯度的组别,在pH9和70 ℃的条件下,用蛋白酶TSS催化Ⅰ型胶原蛋白,测定Ⅰ型胶原蛋白的降解率。
14.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一定的)流动性
(2)ATP与ADP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且这种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3分)
(3)受体 低浓度的eATP对胡杨细胞的胞吞无影响,高浓度的eATP对胡杨细胞的胞吞起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4分)
解析 (1)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根尖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故其细胞结构中能产生ATP的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动物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分泌eATP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由于ATP与ADP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且这种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故细胞内ATP的含量能基本保持稳定。
(3)eATP对细胞胞吞具有调节作用,生长状态下的胡杨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能与eATP结合的受体(或受体蛋白);表中eATP浓度为50 mol·L-1时,细胞内囊泡的相对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同,但随eATP浓度继续升高,细胞内囊泡的相对荧光强度逐渐减小,故可推测低浓度的eATP对胡杨细胞的胞吞无影响,高浓度的eATP对胡杨细胞的胞吞起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15.答案 (每空3分)(1)光照强度增强、气温回升
(2)胞间CO2浓度降低
(3)A组不处理,B组间行种植适量的玉米 净光合速率 B组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高于A组 环境的空气湿度
解析 
(3)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间行种植,因变量是茶叶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其他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故实验的方案为:①将该茶园均分为东、西两块,分别标为A组、B组,其中B组为实验组;②A组不处理,B组间行种植适量的玉米,对两组进行相同的栽培管理;③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分别测量A、B两组茶树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④如果B组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高于A组,则说明他们的设想是正确的,原因可能是间作玉米能提高环境的空气湿度,降低光照强度和局部温度,提高茶叶胞间CO2浓度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