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 强基精测卷(三)(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 强基精测卷(三)(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
满分50分,限时25分钟
考点4 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5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20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代谢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只处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
2.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产生者为信息源,信息的接收者为信息受体。大多数鱼主要靠鱼鳔发声与同伴交流,农业生态系统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某些蔬菜提高发芽率,在芦笋的栽培中,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与化学防治相比,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能防止污染环境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信息源和信息受体不可转换
3.某地区通过引入水源、栽种花草树木等措施将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改造为水碧林绿、鸟语花香的露天矿生态公园。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废弃矿坑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B.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C.水草减少对杂食性鱼类的影响大于草食性鱼类
D.改造后的生态公园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汉字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字母表示丙中的部分生物,数字代表生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群落中的生物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
B.丁为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指腐生细菌和真菌
C.图中生物B灭绝,短时间内生物D的数量一定减少
D.图中①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类型和去向(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表示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方式不相同
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6.长白山不仅风光美丽迷人,而且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白山中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可加快物质循环
B.长白山中的细菌都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C.长白山中的化合物能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
D.绘制长白山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时要将分解者放在最顶层
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b→c→d→e构成多条食物链
B.a→b只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
C.图中缺少b→a、c→a和d→a
D.f为分解者,e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
8.“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如表为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0 21 58
鸡 8 10 2 3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约为1.6×105 kJ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9.(12分)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在底层设置人工鱼礁,为鱼虾等提供生长、产卵和栖息的场所,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如图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M、N表示营养级[图中数值单位为kJ/(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植物体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产生的有机物总量称总初级生产量,其中呼吸作用散失的生产量称为呼吸量,剩下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1)该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    kJ/(m2·a),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kJ/(m2·a)。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两位小数)。M、N营养级生物的摄食量中均有一部分未被同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的最终去向是                                  。
(2)海参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原因是                                       。
(3)该生态系统中鱼以浮游动物等为食物,但仍需要人为投入饵料,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原因是                                       。
(4)合理密养、立体养殖能有效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其原因有: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立体养殖可以                                       。
答案全解全析
1.D 
解题关键 选项分析
并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属于消费者,蚯蚓、蜣螂等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
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是分解者 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为异养生物,铁细菌、硫细菌等化能合成细菌,营自养生活,属于生产者;细菌代谢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B错误
并不是所有生物都处于生态系统中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C错误
生产者都属于自养生物 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D正确
2.D 鱼靠鱼鳔发出的声音、一定频率的声波均属于物理信息,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有防止环境污染的优点,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如某种动物发出声音的时候是信息源,接收信号的时候是信息受体,D错误。
归纳总结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①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②化学信息:生物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③行为信息:动物通过特殊行为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的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个体水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种群水平: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A正确。杂食性鱼类和昆虫都以水草为食,构成种间竞争关系;同时,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构成捕食关系,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草食性鱼类食性单一,只以水草为食,故水草减少对草食性鱼类的影响大于对杂食性鱼类的影响,C错误。与原生态系统相比,改造后的生态公园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故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D正确。
4.D 
碳元素在群落中的生物之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A错误;生物D的食物来源有两条途径:A→B→D和A→D,若题图中生物B灭绝,则生物A的能量直接传递到生物D(食物链缩短),故短时间内生物D的数量可能会增加,C错误。
5.C 生产者通过自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初级消费者通过异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A正确;b1是生产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1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1表示生产者未利用的能量,则c1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故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d2)/(a1+b1+c1+d1)×100%,C错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D正确。
方法规律
  巧用拼图法解决能量流动计算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未利用的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如图所示:
(1)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W1,所有生物总能量之和都小于W1(呼吸作用散失的缘故)。
(2)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6.A 长白山中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是消费者,消费者可加快物质循环,A正确;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细菌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即细菌不都是分解者,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C错误;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反映的是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绘制时不需要考虑分解者,D错误。
7.AC 由于每个营养级都有多种生物,因此图中b、c、d、e可以组成多条食物链,A正确;a→b表示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该过程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B错误;由于各生物都会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缺少b→a、c→a和d→a,C正确;f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e为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D错误。
8.BCD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营养结构,A错误。该小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两条:①农作物→人,②农作物→鸡→人,农作物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21-58=31,其中农作物流向鸡的能量为鸡的同化量=8+10=18,则可计算农作物流向人的能量为31-18=13;鸡流向下一营养级即人的能量=8-2-3=3,因此,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3+3=16,单位为104 kJ,即1.6×105 kJ,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农作物)的同化量=110+70=180,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农作物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110-21-58=31,由此可计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1÷180×100%≈17.2%,C正确。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该人工生态农场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因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9.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10 000 2 565 6.13 转化为热能散失
(2)消费者和分解者 养殖海带数量过多,遮蔽阳光,抑制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牡蛎食物减少,从而造成牡蛎减产(2分)
(3)在该生态系统中,海带、牡蛎、海参、鱼虾等最终都被捕获,离开原本的生态系统,因此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仍需要人为投入饵料(2分)
(4)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质营养等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分)
解析 (1)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可用于呼吸散失、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以及通过遗体残骸传递给分解者,因此净初级生产量=生产者传递给M的能量+遗体残骸中的能量=3 360+6 640=10 000[kJ/(m2·a)];M的同化量来自生产者和遗体残骸,为3 360+2 905=6 265[kJ/(m2·a)],呼吸量为3 700 kJ/(m2·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6 265-3 700=2 565[kJ/(m2·a)];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100%≈6.13%;生物群落中消费者的摄食量中未被同化的能量以粪便的形式传递给分解者,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热能散失。
(2)海参以底栖微藻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以生物遗体残骸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海带养殖在水体表层,过多的养殖海带,使水体中下层获得的光照减少,浮游植物的生长受限,牡蛎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牡蛎的食物减少,从而造成牡蛎减产。
(3)在大型生态系统中,可以实现物质的自给自足,不需要人为投入物质,但在该生态系统中,海带、牡蛎、鱼虾和海参等最终都将被捕获,离开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被大量转移,因此需要人为投入一定量的物质以维持该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
(4)合理密养、立体养殖这种模式使得该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处于一定的生态位,在减少竞争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资源。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矿质营养等,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营养结构的复杂化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