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强基精测卷1(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强基精测卷1(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生物学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八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强基精测卷1
满分50分,限时25分钟
考点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2 神经调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20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4分。)
1.(2024北京海淀期中)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原和抗体的结合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C.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    D.胰岛素的合成
2.(2024广西钦州四中模拟)高温烫伤或运动摩擦均会在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层间形成水疱,有一定的痛感,几天后水疱往往会自行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刺痛感在患者大脑皮层形成,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B.水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生成增多
C.水疱自行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高温烫伤后可立即用凉水反复冲洗,以预防水疱产生
3.(2024河北衡水摸底联考)如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央前回的顶部支配下肢的运动
B.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面部感觉
C.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4.(2024福建厦门二中阶段考)如图是某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膜外的电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电极a刺激神经,则电信号在反射弧中进行双向传导
B.用电极a刺激神经,若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传出神经受损
C.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若c部位电表不偏转,说明d部位受损
D.不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刺激a或b都不能完成反射
5.(2024河北石家庄摸底检测)将蛙坐骨神经剥离后置于营养液中,第一次给予适宜刺激并检测到如图1所示的电位变化。再将该神经置于某一特定浓度的Z溶液中(其中成分可确保神经元活性),第二次给予同等刺激后检测到如图2所示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若第二次检测值为X=+50 mV,Y=-75 mV,则Z溶液中Na+含量比营养液高
B.若第二次检测值为X=+50 mV,Y=-75 mV,则ac段流入的Na+与第一次相同
C.若第二次检测值为X=+30 mV,Y=-90 mV,则Z溶液中K+含量比营养液高
D.若第二次检测值为X=+30 mV,Y=-75 mV,则Z溶液成分与生理盐水相同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每题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6.(2024湖南炎德英才检测)如图表示人体内的内环境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中的Na+、K+含量均高于细胞内液
B.长期卧床的病人,可能会因为①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而引起组织水肿
C.碱性物质可与①中的H2CO3反应,使①中pH稳定在7.35~7.45
D.②中的氨基酸进入胃腺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了5层磷脂双分子层
7.(2024山东潍坊期中)组织液也称细胞间隙液,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细胞间隙可引发组织水肿。下列生理变化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加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C.淋巴管阻塞使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
D.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
8.(2024河南南阳模拟)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属于反射
B.心肌细胞可能属于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
C.猫尾毛竖立的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可能因为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D.本实验可以说明经静脉回流引起心脏活动加速的物质一定是由交感神经释放的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9.(2024北京八中期中)(12分)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图1)。以下是关于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
(1)在图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影响钠离子通道的物质。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 min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推测TTX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由此推测“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研究者利用图1所示标本进行如下实验,获得了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BAPTA(是一种Ca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是一种缓冲液,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等。
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足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结果:                                       。
第三组:                                       (写出实验过程及结果)。
(4)结合上述研究,写出正常条件下的递质释放流程图。
答案全解全析
1.A 当抗原侵入机体后,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该过程主要发生在血浆中,A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B错误;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发生在消化道中,,C错误;胰岛素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活细胞内的核糖体,D错误。
易错提醒
  凡是发生在与外界环境相通的腔道内以及细胞内的生理过程都不会发生在内环境中。
2.A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的形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刺痛感是患者在大脑皮层形成的一种感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A错误;水疱的产生实质上就是组织液增多导致的,因此水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生成增多,B正确;由于组织液可以回流进入血浆,也可以直接进入毛细淋巴管,因此,水疱自行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高温烫伤后立即用凉水反复冲洗,可以使血管收缩,防止血管通透性增大,以预防水疱产生,D正确。
3.B 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B错误。
4.D 反射弧中存在突触结构,用电极a刺激神经,兴奋在经上,用电极a刺激神经,正常情况下,能引起骨骼肌收缩,若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B错误;由于神经与骨骼肌结合的部位为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突触,此处的信号只能单向传递,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兴奋不能传递到c所在的神经元上,因此c处电表不偏转,不能说明d部位受损,C错误;不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刺激a或b兴奋都不能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即不能完成反射,D正确。
5.A 
解题关键: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取决于K+的外流量,K+外流量取决于膜两侧K+的浓度差,K+浓度差越大,K+外流量越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反之越小;动作电位的峰值取决于Na+的内流量,Na+内流量取决于膜两侧Na+的浓度差,Na+浓度差越大,Na+内流量越大,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反之越小。神经元中的Na+浓度低于膜外,K+浓度高于膜外。
选项分析:若X=+50 mV,Y=-75 mV,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加,静息电位绝对值不变,说明膜两侧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量增加,则Z溶液中Na+浓度比营养液高,ac段流入的Na+比第一次多,A正确,B错误;若X=+30 mV,Y=-90 mV,则动作电位峰值不变,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说明膜两侧K+浓度差增大,K+外流量增加,则Z溶液中K+浓度比营养液低,C错误;若X=+30 mV,Y=-75 mV,则动作电位峰值和静息电位绝对值都不变,说明Z溶液中K+和Na+浓度与营养液相同,不是和生理盐水相同,D错误。
6.BC 组织液中的Na+含量高于细胞内液,K+含量低于细胞内液,A错误。长期卧床的病人可能会因为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液过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碱性物质可与①血浆中的H2CO3反应,因此可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正确。②淋巴液最终注入血浆,不穿过膜;氨基酸被利用是在胃腺细胞内的核糖体中(无膜细胞器),因此淋巴液中的氨基酸进入胃腺细胞被利用需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磷脂双分子层)、胃腺细胞膜(l层磷脂双分子层),即至少穿过了3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7.ACD 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蛋白尿和营养不良,均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渗透到组织液增多,引发组织水肿,A、D符合题意;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作用是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不会造成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不能进入淋巴管,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符合题意。
归纳总结
引起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
8.C 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而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不属于反射,A错误;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但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不是心脏细胞,猫尾毛竖立的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可能因为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由静脉回流至心脏,B错误,C正确;本实验缺少对照实验,不足以说明经静脉回流引起心脏活动加速的物质一定是由交感神经释放的,D错误。
9.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神经递质(1分) 受体(1分)
(2)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3)能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不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4)
(4分)
解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依据图2可知,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明显减弱,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减弱甚至不兴奋,主要原因是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3)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起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将药物BAPTA注入突触小体内,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由于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若能检测到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有改变,却不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可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影响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笼锁钙”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Ca2+,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则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由于无适宜电刺激,因此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Ca2+浓度增大可进入突触前神经元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4)结合上述分析,正常条件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过程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