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 邓稼先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结构。3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 探究邓稼先内在的精神力量,感受他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和担当,以及他的家国情怀,并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教具 多媒体教法学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了解一位为中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介绍背景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的日子。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们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振宁教授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三、诵读训练(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2.释义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2.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显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自己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些小标题新颖、概括力强,突出了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地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文章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3.思考: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的人。从他的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中可以看出。4.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 反这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示例:“‘两弹’元勋”这一部分最让我感动。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崇敬赞扬。这一部分通过叙生述邓稼先的生平,赞扬了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好友杨振宁博士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对我国现代化国防作出的巨大贡献。对于好友的无私奉献、巨大贡献,杨振宁博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二、整体感知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 第六部分。三、研读欣赏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3.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性格特点。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4.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四、聚焦文本——品人性之光1.细读课文,说一说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体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学生自由发言,品读词句)明确:如立即、坚持不懈、绝对相信,再去证实,我不能走,手有没有颤抖小结: 细细品来,这些看似质朴的文字背后,却云淡风轻地让邓稼先的无私忘我严谨认真跃然纸上。隐姓埋名的二十八年,足以消耗掉一个人最英姿勃发的青春韶华,但我们却从这些语言的背后,看到一个人人性永恒夺目的光辉。平和,不掩其热烈的挚情;低调,更显其人格的光耀。他用他的行动,在戈壁滩上,把坚守与奉献,把鞠躬尽瘁的热爱与忠诚,站成一座不朽的丰碑。2.这篇文章语言除了质朴之外,还有两个特色:一是独句段;二是引用诗词歌赋。请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些语段对塑造人物精神品质有什么作用?(教师示范其中一组独句段,之后小组圈点批注,交流分享)小结:我们再来回顾文中的部分独句段和引用的内容。通过这些独句段,我们触摸着祖国所遭受的屈辱,我们感同身受,更加懂得邓稼先毅然回国的那份急切,懂得了邓稼先的研究对祖国国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这些独句段,我们看到了祖国研制成功两弹的那份欣喜和民族自豪,看到了对邓稼先卓著功勋的由衷赞美和崇高敬意。如果说,引用的《吊古战场文》,用那份荒凉凄苦将邓稼先28年恶劣环境坚守的身影涂抹一层悲壮的色彩,那么,《中国男儿》歌,用歌词彰显了邓稼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中国男儿英雄本色!(学生朗读部分独句段和引用的内容)五、探究提升——思伟人情怀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一个人在28年艰苦的岁月中默默坚守,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一生?明确:强烈的民族责任与担当以及家国情怀小结:其实,责任感,使命感,对科学的严谨认真,不怕辛苦,甘于奉献等等精神的背后,就是一种沉甸甸的对祖国的热爱。这是深埋入骨、践行终生的对民族的热爱,更是希望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不受屈辱的强烈的民族责任与担当。当年,与邓稼先一起回国从事国防、科技的建设的,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共同用他们的手,撑起了新中国的蓝天!今天,中国已经大国崛起,民族自信强势回归,更有大批的有识之士选择回国,纷纷加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他们继承和发扬的,正是这种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份如当年邓稼先一般的家国情怀!六、对话自己——铸心灵底色学完这篇文章,邓稼先带给你怎样的生命的感悟或人生的启迪?请用一句话的精彩感言,书写你心灵的强音。明确:我也许做不了伟人,但,我会继承并发扬英雄精神,做优秀的中华儿女。邓稼先,用二十八年的坚守,在戈壁滩的荒凉中,书写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伟哉,稼先!壮哉,稼先!七、研读课文,思维提升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八、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明确:文章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国家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九、课文总结这篇人物传记,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十、作业布置: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2、尝试给给邓稼先写一则“墓志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