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202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且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根魂所系。春节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也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其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为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从伦理道德层面看,春节倡导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等理念一脉相承。春节期间,家庭成员跨越山海向家的奔赴,是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维护,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哲学思想角度出发,春节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反映出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春节期间的祭祀与庆祝活动,正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春节申遗成功,(1) 。春节期间,中华儿女心中的归家意识喷薄而出,无论身处何方,都渴望与亲人团聚。这种强烈的归家意识与团圆观念,绝非情感冲动,而是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直观体现。年夜饭饭桌上,一家人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亲情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愈发醇厚。长辈们将承载着祝福与期望的红包递给晚辈,传递着物质关怀,更延续了家族情感与文化传承。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单元,于细微之处尽显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春节申遗成功,(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构筑起中华儿女之间的情感桥梁,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从祭灶神时对家庭富足安宁的虔诚祈愿,到除夕合家团圆、守岁迎新的温馨时刻,再到大年初一的拜年祈福,以及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热闹欢腾,这一系列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鲜明标识,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春节申遗成功,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春节文化中所蕴含的团圆、和谐、友善等价值观念,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各国人民在共庆春节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春节申遗成功,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搭建了一座绚丽多彩的桥梁,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春节申遗成功后,将进一步提升春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世界目光聚焦中国文化。以春节为文化载体,深入挖掘其内涵,创新传承与发展模式,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摘编自安宝、周嘉玲《春节申遗成功的时代价值》)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春节项目申报材料写道,“该遗产项目(春节)是中国人根据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节律安排生产生活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形式多样的实践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激发文化创造力,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赋予持久的精神力量。”“春节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与社区团结的作用,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为中国人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各缔约国应通过所有适当方式努力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保证的作用”。非遗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更在于非遗能够对当今世界围绕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优先行动领域作出贡献。遗产项目的当代价值问题就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如果一个遗产项目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没有贡献,那它就不可能列入代表作名录。我国对春节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气候变化)、和平与社会凝聚力等6个领域的贡献,提交了11份视频补充材料。该申报材料获得了审查机构推荐的年度范例,在春节项目通过评审的决定书中如此评价春节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该遗产项目从多方面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其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提供了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工作的机会,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该遗产项目还促进了和谐、融合、信任、包容、社会凝聚与和平。此外,还通过提高认识行动增强了环境的可持续性”。春节何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或战略资源,一是在于春节具有突出的连续性,2000多年传承至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且还在不断创新生长,这种生命力所产生的驱动力是深厚的、不可阻挡的;二是在于春节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和同向性,当十几亿人怀有一个共同愿景的时候,其产生的势能是无比巨大的;三是在于春节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必要性,春节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不断向上增长的刚性需求,可以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四是在于春节具有强烈的核心性和关联性,与之相关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带动全社会多领域的发展;五是在于春节具有强大的向心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祖国统一,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春节作为以国家为社区,以全民为群体的最庞大、最有影响力的非遗项目,其生命力和当代价值将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彰显。(摘编自王晨阳《春节的当代价值将进一步彰显——从〈非遗公约〉角度认识春节》)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节申遗成功,这不仅让春节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B. 家庭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要义,家庭成员跨越山海的奔赴既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又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C. 春节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提供了工作的机会,推动了经济发展,这就是春节对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主要贡献。D. 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贡献是遗产项目被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重要标准,也彰显了春节这一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国潮设计元素装点新年,在网络平台创作春节主题的国风音乐、舞蹈,这彰显了文化自信。B. 中国人根据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节律安排生产生活,这是由于道家“道法自然”理念的影响。C. 家族祭祀、灯会龙舞、社火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延续文化传统,又激发文化创造力。D. 春节是全民性的社会实践,具有强大的向心性,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民众的广泛参与是不可或缺的。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 2025年春节,巴西伊瓜苏市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为伊瓜苏大瀑布增添不少喜庆。街道上,锣鼓铿锵,当地青年的舞龙表演引来阵阵喝彩。B. 甲辰龙年除夕,央视总台播出以“非遗春节·世界共享”为主题的《传奇中国节·春节》特别节目,让全世界一同领略中国春节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C. 2025年春节期间,在江西东上乡虎爪坪村全堂狮灯传习所里,8位95后青年围着传承人谋划怎么接过全堂狮灯表演的接力棒,把这一年俗文化传下去。D. 2025年春节假期,中国入境游迎来高峰,外国游客数量较2024年增长150%,外国游客在中国的旅游订单数量呈现出惊人的203%的增长。4. 根据材料一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5. 材料二说,如果一个遗产项目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没有贡献,那它就不可能列入代表作名录。材料一说,2024年12月4日,春节列入了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春节入选这一决定里,包含有完整的三段论式推理。请写出推理过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思考的窑洞(节选)[注]梁衡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延安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①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②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你看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窟存了多少佛祖,北岳恒山上的石洞里甚至还供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这实际上是老百姓在假托一个神贮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信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需要偶像,眼前这土窑洞里甚至连一张毛泽东的画像也没有,但是五十年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我仿佛看见每个窑门上都刻着“实事求是”,耳边总是响着毛泽东同志那句话:“‘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自党中央一九三八年一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缝隙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马克思当年献身工人运动,当他看到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工人运动裹足不前时,就宣布要退出会议,走进书斋,终于写出了《资本论》这本远远超出具体决定,跨越时空,震撼地球,推动历史的名著。但是,当时毛泽东无法退出会议,甚至无法退出战斗和生产,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这些文章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文件、决定。在一孔窑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论持久战》。依稀在孩童时我就听父亲讲过这本书的传奇,那时他们在边区,眼见河山沦陷,寇焰嚣张,愁云压心。一天发下了几本麻纸本的《论持久战》,几天后村内外便到处是歌声笑声。后来读党史才知道当时连蒋介石都喜得如获至宝,发至全军每个军官一本。毛泽东为写这篇文章在窑洞里伏案工作九个日夜,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第九天早晨,当他推开窑门,让警卫员把稿子送往清凉山印刷厂时,我猜想他的心情就像罗斯福签署了原子弹生产批准书一样激动。以后战局的发展果然都在他的书本之中。一个伟人的思想是什么,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事物间本来的联系,所以真理最朴素,伟人其实与我们最接近。一九四二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刚在重庆吃过八百元一桌的宴席,这时却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吃两毛钱的客饭,但他回去后写文章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九四五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边区的兴旺,想到以后的中国,问一个政权怎样才能永葆活力。毛泽东说,办法就是讲民主,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我想他说这话时一定仰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厚实的黄土。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③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那几篇文章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展示才华思考写作的辉煌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一百五十六篇文章,有一百一十二篇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的一天,毛泽东在陕北米脂的一个窑洞里展纸研墨,他说:“我好久没有写文章了,写完这一篇就要等打败蒋介石再写了。”他大笔一挥,写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说我们要打正规战,要进攻大城市了。这是他在陕北窑洞里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写罢掷笔,便挥师东渡黄河,直捣黄龙,为人民政权定都北京去了。④他再没有回延安,只是在宝塔山下留下了这一排永远思考的窑洞。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有删改)[注]本文写于毛泽东逝世二十周年之际。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叙写了我对窑洞的熟悉,以窑洞的“普通”来反衬毛泽东的“伟大”,突出“思考”的意义。B. 文章以现实为起点,走进历史去挖掘延安窑洞里的故事,历史与现实交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C. 在窑洞“住人”和“住神”两种功能的对比分析中,文章突出了延安窑洞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思想价值。D. 作者以马克思《资本论》的作用来类比毛泽东在窑洞里发出的文件、电报的重大作用,引发读者思考。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运用叠词,渲染了景物静谧的特点,写出了毛泽东当时内心的不平静。B. 句子②运用比喻,把窑洞比作“思考的机器”,作者想象丰富,比喻精妙。C. 句子③运用排比,强调了毛泽东在窑洞里所写的文章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D. 句子④运用拟人,窑洞“永远思考”,强调了延安窑洞给予后人的深刻影响。8. 文中为什么写陈嘉庚和黄炎培访问延安的事例?请简要分析。9. 文中说毛泽东“是领袖,更是思想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燕哙①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②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节选自《史记·燕召公世家》)材料二:沈同③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子之爵禄。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曰:‘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应之曰:‘为士师④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也?”夫或问孟子劝王伐燕,不诚是乎?沈同问“燕可伐与”,此挟私意欲自伐之也。知其意慊⑤于是,宜曰:“燕虽可伐,须为天吏,乃可以伐之。”沈同意绝,则无伐燕之计矣。不知有此私意而径应之,不省其语,是不知言也。(节选自王充《论衡·刺孟》)[注]①燕哙:燕国国君子哙。②子之:人名,燕国丞相。③沈同:人名,齐国臣子。④士师:掌管刑罚的官员。⑤慊:满足,满意。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人之谓A尧贤B者C以其让D天下于许由E许由不受F有让天下之名G而实不失天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遗,给予、馈赠,同《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意思不相同。B. 克,攻克、占领,与《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的“克”意思相同。C. 私,私自,与《陈情表》中“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的“私”意思不相同。D. “何以异于是”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以”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代与子之交往颇深,苏代为让子之掌握大权,故意在燕王面前说齐王是因为不信任大臣而终将不能称霸,燕王对此深信不疑。B. 燕王子哙听信了鹿毛寿的话,为求好名声而把国家托付给国相子之,没想到弄巧成拙,大权旁落,落得个国破身死的悲惨下场。C. 在燕国内乱之际,齐国派遣大将章子率军队攻打燕国,燕国因内乱日久,兵力枯竭,无力抵抗,最终齐军长驱直入,获得大捷。D. 王充认为沈同在向孟子询问是否可以攻打燕国时,就已经包藏了祸心,而孟子的回答,不能体现出孟子知人知言的士大夫形象。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2)不知有此私意而径应之,不省其语,是不知言也。14. 材料一孟子对齐王说伐燕“不可失也”,材料二又对“劝齐伐燕”之问断然否定。根据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孟子不同态度的理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长城闻笛杨巨源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注]泪,秋风老将心。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注]降羌,戍守长城的归降羌人。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起势苍凉,着意勾勒出一幅霜寒时分孤城笛声满萦的清冷孤寂的画面。B. 月夜清冷,秋风瑟瑟,久戍边关的老将在笛声的感染下更加感伤、惆怅、无奈。C. 在《梅花落》的笛声中,诗人找不到故国山川,抒发了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D. 整首诗歌构思巧妙,造语清奇,情真意切,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余韵无穷。16. 有人认为“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的主体是笛声,也有人认为是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警示后人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2)自古以来,诗人常借秋景来渲染凄凉氛围,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之情。如《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3)互文是一种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渗透和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常见于古典诗文创作。如古代诗文中“_______,_______”就使用了互文手法。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25年春节期间,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并携“东方魔童”开启全球上映之旅。中国动画以科技为笔,饱蘸五千年文明的浓墨,书写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故事。在技术与艺术的 甲 中,在文化自信与科技进步的相互激荡中,世界看到了一幅既原汁原味、又好玩好看的中国文化新图景。《哪吒2》用科技为传统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掀起了一场视觉革命。影片将永定土楼、敦煌碧画溶入场景设计,让混天绫的飘动轨记暗合书法笔意——这种“新国风”美学,既非简单复刻传统,亦非一味迎合西方审美,而是以科技为媒介创造的文化“第三空间”。《哪吒2》的爆火背后,是中国动画产业链的全面升级。4000人团队耗时五年,以“死磕精神”完成从剧本打磨到特效合成的全流程闭环。当“哪吒”脚踏风火轮冲出国门时,他承载的不仅是角色的命运转折,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新生。这不仅是产业的崛起,更是文明对话的启航——在这里,混天绫展现了东方美学的韵律,而风火轮体现的是人类对创新的 乙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词语“混天绫”构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A. 风火轮 B. 降魔杵 C. 金箍棒 D. 轩辕剑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 文中画波浪线的“第三空间”指什么?22.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文字,把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推荐给你的朋友,要求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若事与愿违,坚持是否仍有意义?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D 2. B3. C 4. 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5. 大前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只有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的遗产项目,才能列入代表作名录;小前提:春节被列入该名录;结论:所以,春节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答案】6. D 7. A8. ①展现延安在生活作风、政治理念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彰显延安精神对各界的吸引力与影响力。②外来者认可从侧面说明毛泽东的思想、政策符合实际且具生命力,凸显毛泽东思想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性。③增添故事性与史实感,让读者从不同人物视角理解延安及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深化文章主题 。9. ①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他和战友们在延安的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指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②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在延安的窑洞里拼命读书、写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成果,为中国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③毛泽东作为领袖,其决策和领导需要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他思想家的身份为其领导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他通过写作文章、著作,为宏伟的战略找到理论基础,这些思想成果又指导着中国革命实践,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答案】10. CEF11. D 12. C13. (1)子之面向南坐,行使君王的权力,燕王子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政务都由子之裁决。(2)不知道他有这种私心却直接回答他,没有省悟他话中的含意,这是不懂得言辞的表现。14. ①材料一:伐燕时机正当时。②材料二:伐燕行动必须由“天吏”执行,齐不具有这一资格。【答案】15. C 16. 主体是笛声。理由:全诗以“笛声”为核心意象,首联点明笛声弥漫;颔联“降羌泪”“老将心”由笛声触发;颈联“静过”“暗入”贴合笛声轻柔绵长的特点,体现其悄然传播的过程;尾联“梅花落”(笛曲名)更印证情感围绕笛声展开。因此主体是笛声。17.【答案】 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 弊在赂秦 ③. 浔阳江头夜送客(醉不成欢惨将别) ④.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⑤. 秦时明月汉时关 ⑥. 万里长征人未还(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答案】18. B 19. “碧”改“壁”;“溶”改为“融”;“记”改为“迹”。 20. 甲: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乙:孜孜以求 21. “第三空间”指的是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具有创新性的“新国风”美学。22.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运用科技对传统文化演绎创新,体现中国动画的新风向。如此视听盛宴,绝对值得一看!23.略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