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解读
本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理解其产生、发展及必然面临的矛盾与危机。通过梳理社会主义思想从早期空想阶段逐步发展到科学理论,再到在现实中得以实践的历程,使学生清晰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框包含三目内容。第一目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其产生背景、主要主张以及存在的缺陷,同时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目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及该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第三目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讲述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到多国实践,尽管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坚定了社会主义必将替代资本主义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框内容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历程,学生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现象和理论问题开始有更深入的思考,本框内容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内容做好铺垫。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积极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科学精神
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社会现象,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事业。
(三)公共参与
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成就与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时政引入】2025年,全球经济格局面临诸多挑战,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不稳定因素,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提问学生“从当前这些现象中,大家能感受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由此引出本节课主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展示本框知识结构图:
(二)新课讲授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议学情境】 展示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欧文在美国创建“新和谐公社”的相关资料,包括公社的组织形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最终失败的结局。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新和谐公社”失败的原因,提问:“欧文的设想为何难以实现?”
【议学提示】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配性、对资产阶级的幻想、缺乏对阶级斗争的认识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但他们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同时,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与正确途径。不过,空想社会主义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教师活动】 接着展示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介绍工人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问:“这些工人运动为何会爆发?又为何最终失败?”
【议学提示】 思考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阶级矛盾激化,以及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等因素。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但这些运动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多以失败告终。然而,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议学情境】 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故事,重点提及他们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的合作,如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艰辛历程,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深入调查。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何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他们的理论吸收了哪些前人的思想成果?”
【议学提示】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教师总结】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等)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教师活动】 具体阐述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通过举例,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说明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接着介绍剩余价值学说,分析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展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如某工厂工人的工作时长、工资待遇与创造的价值对比。提问:“剩余价值学说如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议学提示】 从工人创造的价值与所得报酬的差异,以及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方式等角度思考。
【学生活动】 学生分析讨论,理解剩余价值学说的内涵。
【教师总结】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无产阶级受剥削的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教师活动】 播放关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视频资料,介绍《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和过程。提问:“《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哪些重要内容?”
【议学提示】 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未来社会的展望等方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
【教师总结】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包括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一个政党(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策略原则)、一个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知识点整理: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理论)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发展时期: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主要代表作有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18世纪。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中,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局限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空想性);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阶级斗争)。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之一;基本斗争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斗争;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兴起。以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理论基石: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唯物史观: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独一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剩余价值学说:批判集成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领导力量: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未来社会: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为不断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议学情境】 展示十月革命的相关历史图片、影像资料,如攻打冬宫的场景,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状况,如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矛盾尖锐、一战对俄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提问:“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议学提示】 从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无产阶级的力量、列宁的正确领导以及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示范作用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 观看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教师活动】 展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东欧、亚洲等地区纷纷建立的地图和相关资料,介绍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同时,提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出现的曲折。提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
【议学提示】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发表观点。
【教师总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并非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等,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看待发展中的曲折,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一国到多国)
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 时间 1871年3月28日
意义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以失败告终)
一国实践 时间 1917年
过程 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意义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多国实践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挫折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趋势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换发初强大的生命力。
(三)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
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方式选择 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立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主张消灭资本主义。
变革力量 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变革道路 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主张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实践结果 失败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联系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阶级斗争实践中,汲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观点,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有许多积极合理的构想。
【注】
1.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曲折
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的原因
①用科学的实践概念对人的本质问题做了回答。(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②用唯物史观具体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③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存在、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既从不同角度。
3.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②第二次飞跃: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第三次飞跃: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创立过程到在实践中的发展,梳理知识框架。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空想社会主义是其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历史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在实践中,十月革命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征程,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尽管过程中有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后练习
1、【2024·浙江·高考真题】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一书中主张: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度,全部财产归全民所有;每个公民的工作、劳动、艺术、文化、教育等都是共享的,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合适的分配。上述主张( )
①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找到了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
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答案为B。康帕内拉主张消灭剥削与私有制,财产全民所有,公民能依爱好特长分配工作等,这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①正确。其思想属于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思想素养,④正确。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康帕内拉未做到,②错误。空想社会主义者未找到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力量,③错误。
2、【2024·全国·高考真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的同时,也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努力的有
①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
②进行共产主义的“新和谐公社”新村实验
③成立被誉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的巴黎公社
④倡导建立人人劳动、普遍协作的“和谐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答案是C。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进行了共产主义 “新和谐公社” 新村实验,傅立叶倡导建立人人劳动、普遍协作的 “和谐制度”,②④符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者未提出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的主张,①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并非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③错误。
3、(2024·山东·高考真题)挺膺担当、逐梦未来。
◆一代代奋进为中华。
一本《共产党宣言》,一场伟大的革命,将真理的力量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真理的旗帜,持续推进“中华之崛起”的历史进程。新时代,真理赋予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气象,中国道路拥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真理之光与理想之光交相辉映”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
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用时5分钟进行书写,展示1-2名同学答案)
参考答案:真理之光与理想之光交相辉映
真理之光,穿透历史迷雾,为理想指引方向;理想之光,激发奋斗热情,让真理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革命性,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守的真理。百余年,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将其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及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现了从 “走俄国人的路” 到 “走自己的路” 的伟大跨越。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再到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真理之光始终照亮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真理与理想相互交融,激励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向着民族复兴目标勇毅前行 。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时政热点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设置议学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中可能存在对学生讨论引导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对一些复杂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反馈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中的参与度、表现积极性、思维活跃度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对解决这些矛盾的启示,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