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下设两目。第一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成就,主要内容及特点。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生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形成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文化的总论,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解决了文化“是什么”的问题。本框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解决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为学习第三框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做好铺垫。可见,本框题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为第九课学习《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做好准备。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3.1要求,学完本框题,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主动参与文化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当代价值。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社会现象的心智和能力,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归纳总结、归因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现象作出基本评价和理解。对于新知识保持好奇,但是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通过情境材料的选取,知识的建构,问题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度学习。但是思维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能提出问题,但不善于表达。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唐诗宋词经典名篇等必备篇目的修习和储备,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和当代价值等方面的探讨,相对来说,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这为本节课议题探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采取活动型任务设计,选取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诗人的名句,以填空的形式要求学生感受这些脍炙人口的精美诗词,师生交流分享最喜欢的诗词或者名句,从而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识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明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同国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2.以网友论点为辩题,引导学生在辩论和辨析中树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增强科学精神。3.通过学习感受认同并能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课程教学,引领辨析式学习过程,并通过议题开展,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共同探究策略,表达所学所想。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学习评价
议学情境1中以“弹歌”的产生为素材,设计情境,要求学生借此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议学情境2让学生明白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通过议学情境3理解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通过议学情境4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总议题:透过绝美诗词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课堂导入:展示视频:2024中国诗词大会【环节一】 与诗相遇,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子议题一: 诗的起源——中华文化究竟缘起何处?【议学情境1】东汉学者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事。书中写道:春秋时期,越王勾践问射箭能手陈音怎么制作弹弓,陈音回答时引用了一首《弹歌》。断竹,蓄竹,飞土,逐宍。这八个字,生动描写了原始社会祖先们从制作捕猎工具到狩猎的全过程。弹歌,是我国第一首诗(二言诗)。上古时期,为缓解生产疲劳,人们会不自觉地发出喊声,这就是劳动号子。人类的感情凝结在这劳动号子里,久而久之就成了“诗”。【议学任务】中国诗歌是如何起源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愿望?【议学活动】学生回答问题。【议学情境2】天苍苍,野茫茫,_______________。《敕勒歌》—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 唧唧复唧唧,______________。《木兰辞》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唐代元稹—北魏宗室鲜卑族后裔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刘方平—匈奴族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辽代著名女诗人萧观音—契丹族问世间,情为何物,________________?北魏诗人元好问—鲜卑族世间安得双全法,_________________。著名诗人仓央嘉措—蒙古族人生若只如初见,___________________。清代纳兰性德—满族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满族【议学任务】请补全诗词,谈谈中华诗词是如何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议学活动】学生补全诗句。【议学情境3】中国当代诗学在现代化建构过程中深受西方诗学资源的影响。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当代诗学向苏联学习、借鉴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在有限的空间里保持着与外界的交流。 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飞鸟集》曾在中国现代诗坛产生了较大影响,郑振铎译的《飞鸟集》出版后,诗坛上随感式的小诗十分流行。诗人冰心在她的诗集《繁星》序里曾说过她的诗受了泰戈尔的影响。【议学任务】除了诗歌,中华文化还在哪些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又是如何影响西方社会的?请举例说明。【议学活动】学生回答中华文化深受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议学情境4】四大文明古国产生时间发展历程结果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议学任务】完成上列表格,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特征的认识。【议学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议学小结】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特点、地位1.形成: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而成的是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3.地位: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引导并评价学生是否能运用原有的经验交流诗词,分析材料体会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等。评价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评价指标(A优秀B良好 C一般D需努力)
通过诗歌鉴赏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议学情境2要求学生透过这些绝美诗词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华传统美德。议学情境3要求学生透过这些绝美诗词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二核心思想理念。议学情境4要求学生透过这些绝美诗词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三中华人文精神。 【环节二】与诗相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子议题二: 诗的价值——中华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议学情境1】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议学任务】你最喜欢的诗词或名句是哪些?作者表达了什么内容?【议学活动】与学生分享最喜欢的古诗词,学生思考并回答。【议学情境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李商隐《送母回乡》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白居易《母别子》【议学情境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汉·王充《论衡》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议学情境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宋代辛弃疾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王勃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代张道洽《岭梅》【议学任务】上述诗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内容。【议学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议学小结】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1.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2.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鼓励学生展示分享,积极主动表达观点。评价维度:观点表达的准确度、匹配度,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评价指标(A优秀B良好 C一般D需努力)
学生在讨论和辨析中树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等政策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立足当下实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时代新人。 【环节三】与诗相随,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使命子议题三:诗的传承——中华文化今后迈向何方?【议学任务】有网友认为: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应保持其原貌不变,维护传统文化的经典性。你怎么看?【议学活动】1.各小组讨论,3分钟准备时间,小组代表阐明观点。2.要求: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正确运用学科知识。【议学情境1】习总书记常用的典故。【议学任务】结合习总书记常用的典故以及98页的阅读与思考想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当代价值?【议学活动】学生阅读与思考。【议学小结】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2.传统文化中存在陈旧过时或糟粕性的东西3.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当代价值【议学情境2】以下是一些背诗免门票的景区:【议学任务】同学们,这些景区为什么采取背诵诗词名篇免门票的措施呢?【议学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议学总结】从总书记到普通民众,我们都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责任和使命。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流利表达小组观点,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评价维度:课堂小组活动参与度、态度,协作意识和能力。以及历史观文化观是否正确。评价指标(A优秀B良好 C一般D需努力)
课堂板书
作业拓展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主张与行动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请围绕这一观点,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据充分,逻辑清晰;③准确使用学科术语,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1.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时需要思考是否真正做到教学评的相互融合,有时,教大于学,评大于教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被动地位。2.大单元教学设计必须树立知识整合、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的系统意识。本节课教学设计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把相邻知识进行上挂下联,逐渐走向跨章节,跨学科整合,达到课程育人整合,落实德育功效。大单元教学设计要做到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对教师的要求高,本人觉得难度大。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正确态度
当代价值
形成
特点
地位
内涵
核心内容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