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名句名篇默写1.分门别类辑诗文。请在画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内容提示 名句及出处沙场英姿 ,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珍惜光阴 , 。(韩愈《晚春》)诗人感怀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祈求丰收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托物言志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悠闲之乐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高洁品格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万物皆变 士别三日, (《孙权劝学》)二、基础知识综合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什么是“最美中国人”?是锲而不舍、至死不懈,为科学发展而奠基的科学家,是_______人不倦、成就卓越的学者,是战场上为国征战、马革_______尸的战士,也是每一个努力生活、在平凡生活中给别人带来光亮的“小人物”。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按时播出。“春风拨清音”的刘玲,扎根讲台为生命解锁,带领孩子飞离寂静的牢笼;“大义勇必为”的孟二梅,坚定打起近千名_______留乘客的生死安危,用郑重承诺驱散冰冷大雨;“稻香使情深”的杨华德为中非人民的深情厚谊不停舞走,传承知识和记忆……这些时代的楷模有着不一样的岗位,却有着同样坚定的为民情怀。他们的事迹如激荡的旋律给人以鼓舞,如飘扬的旗帜给我们力量,让我们不禁热泪盈眶。也许他们的事迹_______为人知,或许很多人对他们的工作不以为然,或许很多人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但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职尽责,体现出闪光的品格,就是“最美中国人”。(1)语段中横线上填入的汉字和注音,依次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诲(huì) 果(guǒ) 置(zhì) 鲜(xiǎn)B.诲(huǐ) 裹(goǔ) 滞(zhī) 鲜(xiān)C.诲(huì) 裹(guǒ) 滞(zhì) 鲜(xiǎn)D.悔(huì) 果(guǒ) 置(zhī) 鲜(xiān)(2)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至死不懈 B.不以为然 C.微不足道 D.尽职尽责(3)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表达正确的一句( )A.4月8日晚,“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如期按时播出。B.“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在4月8日晚如期按时播出。C.4月8日晚,“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如期播出。D.4月8日晚如期按时播出“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三、名著阅读3.根据名著内容,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项,为所选的人物形象写一段推荐词。A.曹先生《骆驼祥子》 B.哪吒《西游记》C.阿长《朝花夕拾》 D.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诗中的“浮云”指的是什么?5.结合本诗和谭嗣同的《潼关》,简要概括两位诗人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链接材料】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也。安从进①叛襄州,从高行周②攻之,逾年不能下,清谓行周曰:“从进闭孤城以自守,其势岂得久邪?”因请先登,遂攻破之。开运二年冬,从杜重威③战阳城,清以力战功为步军之最。是冬,重威军中渡桥南,虏④军其北以相拒,而虏以精骑并西山出晋军后,南击栾城,断晋饷道。清谓重威曰:“晋军危矣!今去镇州五里,而守死于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请以步兵二千为先锋,夺桥开路,公率诸军继进以入镇州,可以守也。”重威许之,遣与宋彦筠俱前。清与虏战败之夺其桥。是时,重威已有二志,犹豫不肯进,彦筠亦退走。清曰:“吾独死于此矣!”因力战而死。(选自《新五代史·列传》,有删减)【注释】①安从进:五代时期大臣。②高行周:五代名将。③杜重威: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臣。④虏:对敌人的蔑称,这里指我国古代民族契丹。6.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清与虏战/败之/夺其桥 B.消与/虏战败之/夺其桥C.清与虏/战败之/夺其桥 D.清/与虏战败之/夺其桥7.根据语境及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意思从高行周攻之 关联教材:一狼仍从(《狼》) (1)逾年不能下 根据词典意义推断:①超过,越过;②过分,过度;③更加;④通“遥”,表示遥远。 (2) 填序号今去镇州五里 一词多义 (3)将若之何 参考成语:上善若水 (4)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进闭孤城以自守,其势岂得久邪?(2)重威许之,遣与宋彦筠俱前。9.选文中的王清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太行山上那片林谭国伦①巍巍太行,铁骨铮铮,处处都是坚毅和刚强。②马三小,一位无腿的退伍老兵,在太行山里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种树二十三年。他以坚强不屈的精神,为这座山增添了一抹抹新绿。③夏季的太行山,阳光炽热,绿色鲜亮耀眼。我们一行人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秀林镇马峪村,拜访马三小。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双腿装着假肢,银丝满头,脸上刻满多年风吹日晒的沧桑,眼中却闪动着坚韧而动人的光彩。④马三小为何投身这场“战斗”?这要从他的军营生活说起。⑤1969年秋天,马三小从家乡来到福建某部参军,因自己对蚂蟥咬伤处理不当,患上了败血症。1973年,就在马三小回到家乡准备大干一场时,他的病情恶化,又患上严重的脉管炎,右小腿被截肢。病魔无情,到了2004年,左腿也不得不被截肢。⑥被病痛折磨多年的马三小痛苦彷徨,一度心情压抑。但他始终记得部队首长的一句话:“军人面前没有困难,只有战场,绝不能做逃兵!”对呀,他是退伍军人,也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他不能倒下,家庭需要他!孩子们需要他!他不能让一只蚂蟥打趴下!⑦坚定了生活信心的马三小,找到了新的人生寄托——种树。2000年,马三小看到一则山东农民靠在山上种树致富的新闻。正发愁不知道干什么的马三小望着村前村后的大片荒山,内心被触动了:我身残志不残,当兵时练就一副好身板,克服困难去种树应该没问题。⑧病情一稳定,他就找到村干部,希望义务看护村外一条沟渠,条件是可以在附近的荒山上植树。村委会答应,在不影响村民耕地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体的沟边、路边、荒坡、荒滩种树。村委会的支持,让马三小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生活的盼头。⑨但是,家里穷得叮当响,买树苗的钱从哪来?马三小就去捡废品,五毛一块地攒起来,买了几十棵树苗运回来,托村里的年轻人帮忙扛上山。⑩马峪村地处太行山腹地,举目四望,漫山遍野都是石头。在这样的石头山上挖坑种树,对健全人来说都是一桩辛苦事,更何况一位残疾人?刚开始,马三小还有一条好腿,在单拐的辅助下,还勉强可以。第二条腿被截肢以后,无腿的他看到三个孩子还没有成家,决心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他要用行动告诉孩子们:没有过不去的坎! 就这样,马三小开始了他“无腿植树”的艰难历程。每天早上,马三小5点起床,装上假肢,在双拐上绑好撬棍、铁镐等总共几十斤重的工具,拄拐步行去植树点。到了上山的路口就要把这些工具卸下来,捆绑在后背上,开始“无腿的攀登”。 种树要先挖坑。用镐先刨,再用锹一点一点往外铲,不好铲的碎石就用手挖出,要是碰到大块石头,就只能用钢钎一点点撬。辛辛苦苦挖一天,才能挖出三四个树坑。下雨天更难,山上无处避雨,下山回家躲雨得花一个多小时,怕是人没到家雨就停了。他索性冒雨接着干。 靠着这满沟茂密的树木,马三小当初种树致富的理想实现了吗? 2008年,马三小的故事被电视台报道,他很快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其中最受用的是县林业局免费提供的树苗。与此同时,他种下的第一批树也成材了。有木材商听闻后赶来收购,出价不低,马三小却给找上门来的人们一个相同且干脆的答案:“不卖。” 为什么?马三小说:“因为这些树,我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关心,如果我再用它们给自己换钱,就太不应该了。退伍老兵的待遇也越来越高,我现在不愁吃也不愁穿,知足了。”他决定,以后要将树木全部捐献给国家。 受马三小的精神鼓舞,当地居民、石家庄市民、年轻学生纷纷来到山里,挥起铁锨和镐头,把这一带的沟里沟外都植上苗木。马三小二十三年的个人植树行为,变成了当地群众的集体行动。生命之绿就这样溢满了太行山。 我们离开时,车从马三小种下的林荫道穿过。车走老远,身后的马三小还在拄着双拐目送我们,坚定的身影挺立在太行山间。(刊载于2023年8月23日,有删改)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描写了马三小在太行山种树面临身体残疾、资金短缺、自然条件恶劣以及健康问题等困难。B.选文多次描写太行山的“石头山”“荒坡”等环境,强调环境的恶劣和种树的艰辛。C.马三小因蚂蟥咬伤导致双腿截肢,被病痛折磨多年,是家里的生计支撑他重拾生活信心。D.选文以马三小在太行山坚持种树23年的事迹为核心,展现了人与自然抗争、重建生态的艰辛历程。11.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1)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双腿装着假肢,银丝满头,脸上刻满多年风吹日晒的沧桑,眼中却闪动着坚韧而动人的光彩。(从描写角度赏析)(2)用镐先刨,再用锹一点一点往外铲,不好铲的碎石就用手挖出,要是碰到大块石头,就只能用钢钎一点点撬。(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2.本文主要讲述马三小退伍返乡后种树的故事,第 ~ 段却讲马三小有没有发家致富,是否多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生命之绿就这样溢满了太行山”这句话的理解。14.假如马三小被成功评选为“最美中国人”,请你为他撰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100字)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用引用和对比,总写闻一多先生“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总领下文。B.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的三个加点词“说”,意思相同,都有吹嘘、自诩的意思,带贬义。C.文章注意详略。闻一多先生在古文研究方面,著《唐诗杂论》详写,后两部略写,节省笔墨。D.结尾段在结构上点明中心,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崇高品格;内容上总结前文,呼应开头。16.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也是言行一致。文章用哪三个事件来表现?请用动宾短语概括。17.细节描写能展现人物形象。请从第③段或第 段另找出一例,简析细节描写的作用。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遥望过去:中国探月工程的启航之路①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正式立项实施,命名为“嫦娥工程”。工程伊始,围绕“怎么去月球”这项难题,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院士,带领老一辈航天人,擘画出“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蓝图。嫦娥一号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任务,就是要实现绕月飞行的目标。②“从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说。③时间来到2020年,嫦娥五号受命出征。为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科研人员创新提出四器组合方案,11个飞行阶段环环相扣。在解决了月面取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等四大“拦路虎”后,嫦娥五号成功采回月壤,探月工程三步走目标圆满完成,中国探月人也践行了自己的庄严承诺。(刊载于2024年9月3日,有删改)【材料二】着眼现在:嫦娥六号完成月背采样壮举①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完成,作为备份的嫦娥六号将何去何从?少有涉足的月背再次吸引了中国探月人的目光。②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③6月2日早上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约2天的月背采样工作,采集月壤样品和月表岩石。④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刊载于2024年6月25日,有删改)【材料三】①用一口蒸锅,深入浅出地聊聊嫦娥六号的四大“神器”。②锅盖就好比头顶尖尖的上升器;中间两层带把手的锅“屉”,就好比带腿儿的挖土打包的着陆器;最下面这层装水的锅底就好比轨道器;锅底里放着的碗就好比满载而归的返回器。③锅盖和锅屉落月挖土,挖土成功后,锅盖起飞,带着挖来的土一起去寻找锅底,成功汇合以后,自动把挖来的土放进锅底的碗里,也就是返回器里。最后,锅底将会带着这个碗踏上回家之路。在回家的半道儿,这个大碗就乘着降落伞“单飞”了。到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个碗,也就是返回器,是它带着月壤满载而归。(刊载于2024年6月7日,有删改)【材料四】________________①在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壮举后,中国勇于挑战深空探测更艰巨的任务:从更遥远的火星采回样品,探寻红色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重大科学问题。②9月6日,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日前在安徽屯溪开幕。会上,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透露,我国天问三号任务计划在2028年前后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③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全世界开展了40余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飞掠、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而难度更高的火星取样返回仍面临诸多挑战,有待突破。④刘继忠介绍,天问三号任务作为我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确立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将突破火面采样、火面起飞上升、环火交会和行星保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天问三号任务还将开展国际载荷合作、样品和数据共享、未来规划共同研究等三方面国际合作。⑤“我们将联合各国或科研机构开展火星科研站的使命与任务定义、需求分析、概念研究、实施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等,共建火星家园。”刘继忠表示。(刊载于2024年9月7日,有删改)1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五号采集月壤的四大“拦路虎”分别是月面取样、月背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B.嫦娥六号返回器的准确着陆和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C.嫦娥六号的四大主要部分为上升器、着陆器、轨道器和返回器,在完成取样任务后,这四大部件重新合体将月壤带回。D.天问三号作为我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将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并将火星样品带回地球作为它的第一科学目标。19.请你仿照【材料一】【材料二】的标题,为【材料四】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20.无垠宇宙,浩渺星空,放眼世界,人类从未停止对太空的探索。请你结合课文《太空一日》以及上述材料,向大家分享你对我国太空探索事业蓬勃发展的感想。七、作文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所有的事情都是连接发展的。有人说,连接之事都不易。最难在人,最大动力在人,最受益的是人,最生动故事也在人。连接之事不怕难。难点就是潜力点、突破点。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以“连接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录你小学毕业后到初中一年来相关联的事情,与同龄人交流、分享。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1. 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念天地之悠悠 箫鼓追随春社近 化作春泥更护花 无案牍之劳形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即更刮目相待2.(1)C(2)B(3)C3.示例:选C。阿长。她虽粗俗迷信,却真心疼爱孩子,为“我”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用朴实的爱温暖了童年。她是平凡人,却有着最动人的温情,是“我”心中最美的阿长4.指阻碍自己实现理想的困难、挫折或保守势力 5.同:都表现出不畏阻碍、勇往直前的态度。异:王安石强调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体现理性自信;谭嗣同则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冲破束缚的豪情,更显叛逆与豪迈6.A 7. 跟随 ① 距离 像 8.(1)安从进关闭孤城坚守,这种形势怎么能长久呢?(2)杜重威答应了他,派他和宋彦筠一起前进 9.①勇敢无畏:主动请求先登攻城,力战而死;②有谋略:看出安从进守势不能持久,提出夺桥开路的计策;③忠诚担当:在杜重威犹豫时仍奋力作战10.C 11.(1)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刻画了马三小饱经沧桑却坚韧不屈的形象,突出其顽强的意志。(2)“刨、铲、挖、撬”等动词,细致描写了挖坑的艰难过程,体现马三小种树的艰辛和毅力。 12.不多余。通过马三小拒绝卖树、捐树给国家,表现其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升华人物形象。 13.既指马三小种的树布满太行山,也指他的精神感染众人,形成集体植树的热潮,生命的力量与希望充满太行。 14.示例:无腿老兵马三小,二十三年坚守太行,以假肢丈量荒山,用双手种下新绿。他不向命运低头,用坚韧诠释军人本色,让生命之绿溢满山川。15.B 16.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痛斥反动特务;③参加游行示威 17.示例:“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细节描写表现他潜心研究、无暇顾及仪表,突出其治学专注18.B 19.展望未来:天问三号开启火星取样新征程 20.我国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体现了航天人的智慧与勇气,如杨利伟直面太空险情,嫦娥团队攻克技术难关。这不仅彰显国家实力,更激励我们勇于探索、追求卓越21.例文:连接的故事书包侧袋里的那支钢笔,笔帽上还留着浅浅的牙印——那是小学毕业典礼上,同桌小林塞给我的。“到了初中,遇到不会的题,就想想这支笔。”他当时红着脸说。我那时不懂,这支旧钢笔能有什么用。初一第一次月考,语文作文只得了二十八分。红笔圈出的“立意模糊”像块石头压在心上。晚自习时,我盯着作文本发呆,手指无意识摸到书包侧袋,触到那支钢笔的棱面。拧开笔帽,笔尖还带着小学时用惯的角度,忽然想起小林总说我握笔像“攥着只小鸟”,他教我把食指再弯一点,字就不会歪歪扭扭了。那天晚上,我用这支钢笔重写作文。写到“告别”时,笔尖顿了顿——想起小学最后一节班会,大家把愿望写在纸条上,折成纸飞机飞满教室。我的愿望是“初中也能遇到像小林这样的朋友”。现在才发现,原来有些连接不用刻意寻找。上周班级办“成长档案”展,我把这支钢笔和初中新得的作文奖状摆在一起。后桌的小雨凑过来看:“这支笔好特别,牙印是你咬的吗?”我笑着点头,讲起小林教我握笔的事。她忽然从笔袋里掏出块橡皮:“你看,这是我小学同桌送的,说擦错字时要轻一点,不然会破。”那天我们聊了很久,从小学的糗事说到初中的烦恼。夕阳透过窗户,在两支旧文具上投下重叠的光斑。我忽然明白,小林说的“连接”,不是这支笔有多神奇,而是那些藏在物件里的温暖,会变成勇气,帮我们在新的路口,遇见新的人,续写新的故事。现在那支钢笔还在书包里,只是旁边多了小雨的橡皮。它们像两个时空的使者,悄悄把过去和现在系在一起,让成长的路,走得踏实又明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