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学情测评八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3分)中华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你所在的八(1)班举行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你也来参与吧。1. 下面是张同学为活动撰写的开场白,请你阅读后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处理人情世故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是和睦,是真诚待人,不挑 ① (拨 泼)离间;和,是温和,是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相辅相 ② (承 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和”文化浸润了中华儿女的心田,引领我们致力构建一个世界的和谐美好。(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3)语段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 “和”是中国人向往的理想状态,杨同学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相关描述。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的内涵,杨同学对学过的古诗文进行整理,请你帮他补全空缺。“和”的思想丰富多彩。“和”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_____”的热情好客;“和”是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往来翕忽”的动静成趣;“和”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不受时空限制的友谊;“和”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人人定有所居的国泰民安;“和”是《大道之行》中“大道之行也,_____”的“大同”社会。3. 王同学搜集到一幅有关“和”宣传画,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该宣传画内容。4. 何同学准备以“和”为主题进行演讲,请依据他确定的“中心”对下面的演讲内容进行排序,并且为每部分内容选择相应的名言或故事作为支撑,补全下面的演讲提纲。【演讲内容】甲:“和”体现顾全大局、国事为重的理想观。乙:“和”体现修身正己、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丙:“和”体现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名言或故事】A.事父母者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B.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与鲍春霆》C.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演讲提纲】中心:“和”是修身之道,是兴家之木,是强国之本。内容: 乙 内容:①_____ 内容:②_____名言或故事:③_____ 名言或故事: A 名言或故事:④_____5. “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至上表现,而这需要人们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文同学用下面一段话作为活动的结束语,请你仿照画线句,再补充一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修养。它是一缕春风,拂去心头的阴影;它是一抹阳光,催开含苞的花朵;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叫卖: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谢伟①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从早到晚都像在进行着一种叫作“叫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盐水煮花生——,五香豆腐干儿——菊花——金银花——胖大海哎——哟——磨刀——磨菜刀剪刀——②声音由远及近,反复着,然后依依渐次远去。那尾音还游丝一般地轻舞着,另一个悠远的声音又叠加上去,首尾相接,不绝如缕。③小贩叫卖的声音在古书中被形容为“吟叫百端”。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④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在江南,软糯的吴音可以吟出宋词的清韵:“水红菱嘞——水红菱要吗?”⑤住在江南的日子里,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那细细柔柔的声音像是雨后擦地而过的微风,湿漉漉地在小巷回旋,然后飘挂在翘角的屋檐上,久久荡着。⑥而老北京的叫卖更具艺术感。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吃来呗,沙瓤的,闹块咧!”卖西瓜的一嗓子出去,声调婉转,平仄起伏,有京韵大鼓的韵调。年少时,我在皇城根儿下住过,那时的北京城,红墙蓝天,鸽群飞掠,哨音长长,绿杨深处胡同里飘出一两声悠远模糊的叫卖,那味儿是让人忆起来也会销魂儿的。只是,如今京城的叫卖渐渐由一种生活形态转变成了招揽游客的文艺演出。⑦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玉林接纳了操着川内各地方言的小贩,他们在这里聚集,叫出不同的音韵风味来。川东、川北的,语调舒缓,尾音带着弯儿:“醪糟儿——,粉——子醪糟儿——”,音调富于变化,旋律感极强。川南的则直接、短促:“豆花儿□胆水豆花儿□”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而成都本地的,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凉糕——凉粉儿——凉皮——”。在玉林的叫卖,不管哪种风韵,不管何种力度,基本都是独词独句,将货品名字直端端道来,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⑧我住进玉林是十九年前的事了。那时,有个川北口音的男子每天清晨都会在楼下叫卖发糕。他的声音实在好听,感觉他只是轻轻一张嘴,声音就能“打远儿”。但从我的楼上看不到他经过的那条小巷,我便不曾见过他。我猜想,他该有四十多岁了,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多半会有两个孩子需要供养,有双亲需要赡养,为了他们,他一刻也不曾松懈。⑨有段时间我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但他早晨一嗓子就会将我的梦境挑破。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可以换个房间睡觉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吆喝了,这让我心里愧痛。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⑩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小贩的叫卖总是把真实的日子味儿送进户牖,提醒着我们人生之苦乐。这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是一座城市温情的微吟。 “收——旧家——具——哟——,收——废报——纸——” 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选自《成都·锦城诗酒花》,有删改)6. 作者为什么说“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7. 文中描写了江南、北京和成都三地的叫卖,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8. 文中描摹叫卖声时,使用了破折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第七段画线句的两个方框内填入什么标点符号更为合适?请结合内容在相应方框内填出,并简述理由。“豆花儿□胆水豆花儿□”9. 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具体的叫卖声,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去国博,看古人的“时装秀”①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衣。衣服既能“避寒暑,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又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的发展变化,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生活画卷。②服饰代表民族文化社会地位、身份职业等,还体现了时代的审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③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时期组玉佩,展示了古人佩玉的习俗。《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当时人们的典型服饰是上衣下裳,腰前系市(音“福”),玉佩为垂在市上的饰物。成组的玉佩是贵族身份的体现,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身份较低者,配饰就简单而短小。孙机说,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玉佩碰撞发出的声响也不一样。身份高的人迈步小,走路慢,显得格外气派。按照《礼记》中的记载:君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接武为“二足相蹑,每蹈于半”,继武“谓两足迹相接继也”,中武则是“足间容一足之地”。展厅里将接武、继武和中武的步伐间距投影在地面,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古代贵族走路时一步有多宽。④“冠是服饰礼仪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古代的冠和现代的帽子不同,它起初只是加在发髻上的罩,侧面是镂空的,不盖住整个头顶”在一尊东汉文官复原人像前,孙机介绍了当时男性头戴的冠和帻。“帻,原本是士以下阶层、不够资格戴冠的人才会戴的。到了汉代王莽篡位之后,冠下加帻才流行起来。据史书说,王莽秃头,没法梳发髻,冠无可依靠,于是他就先戴帻、再戴冠。这就形成了进贤冠,从汉代到唐宋,一直是文职人员重要的头戴饰物。”⑤展览生动阐释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引进中原,出现了上下身连属的深衣;【甲】从南北朝到唐代,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变成华夏鲜卑两个来源之复合系统,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到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⑥在展览的引言部分,一件貌似雪地靴的彩陶靴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是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的遗物,这件彩陶靴在国内属首次发现,专家认为它是一种容器,其造型应是上古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表明当时已经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的状态。⑦早在先秦时期,中原和草原地区就出现了制作精美的金属带饰。由于不易腐坏,金属带钩、带扣等成为出土文物中反映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物证。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有孔金带头,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穿针组成。带板正面浮雕猛兽咬斗图案,周边饰勾喙鸟首纹。四边凸起边框,中部有两个横向双环钮,每块带板的内下角有一略近三角形的小孔,以便穿针插入。这副金带头是目前所见汉代最华美、系结方式最先进的带头,虽然以草原流行的猛兽搏斗纹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系结方式来看,应为中原制品。(有删改)文本二【乙】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称其为胡人)与中原交往甚多,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的胡服文化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胡服热席卷大唐,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胡服中最为妇女喜好的是幕篱、帏帽、回鹘装、胡帽和靴。幕篱和帷帽都是为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回鹘装的特点是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长曳地,腰际束带。回鹘装的造型,与现代西方某些大翻领宽松式连衣裙款式相似,是古代综合希腊、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唐代仕女图和文物考古所出土的穿着胡服的唐人俑与胡人佣,以及看《武则天秘史》和《唐宫美人天下》里皇帝和武媚娘打马球,都可看出唐代女子喜欢胡服,就连唐代一些古诗句,如元稹诗曰:“女为胡服学胡装,伎进胡音物胡乐……”等无不体现了这一服饰习俗。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民间妇女无所不好,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服饰审美心态。10.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古人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迈步的节奏也不一样。B. 第④自然段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进贤冠”的来历。C. 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是指人们只能着满服。D. 展出的金属带钩、带扣从铸造工艺、系结方式来看,应为中原制品。E. 文本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回鹘装”的特点。11. 两个文本的语言特点相同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12. 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唐朝的服饰,【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三、古诗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北冥有鱼》)13. 下面对文中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中的“冥”,同“溟”,海。“南冥者”中的“南冥”指南海。B. “抟扶摇而上者九千里”中的“扶摇”是“旋风”的意思。C. 由课内迁移知,“志怪者也”中的“志”和“寻向所志”(《桃花源记》)中的“志”意思相同,都是“标记”的意思。D. “去以六月息者也”和“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息”意思不同,前者指风,后者指气息。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5. 请从修辞的角度,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6. 《北冥有鱼》是怎样塑造鲲鹏的宏大形象的?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二)17.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诗歌运用叠词,不仅能在形式上增加音韵美,也能在内容上突出事物的特征,情感表达上也更加深刻蕴致。下面是杜同学对本诗中叠词的探究学习成果,请你补全表格。诗句 释义 描写方式 表达效果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灰白色 _____ 生动地刻画了卖炭翁苍老、疲惫的悲苦形象,突出卖炭翁的老迈与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_____ 神态描写 _____四、名著阅读。(4分)18. 你的同桌小雅说:“我现在还是觉得读名著有点困难,要么读不下去,要么读完还是不理解。”你告诉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请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小雅分享“把书读厚”或“把书读薄”的方法和经验。读书方法小贴士:精读与跳读、快速阅读、圈点与批注、选择性阅读……】示例:我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文章时,会标出段落层次,画出重要词句,圈出并批注疑难不解之处。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引人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然后反复阅读寻找答案。这是通过圈点与批注的方法“把书读厚”。我读__________五、作文(50分)任选一题作文(50分)19. 按要求作文带着青春的梦,带着亲人的爱,带着勇气和力量……我们奔跑在追梦的路上,前行的路啊,道阻且长。总有一束光,照亮在每次徘徊孤单中,照亮在每次受伤心痛时,照亮着我们飞过绝望的路,我们要感谢那束光。请以“照亮我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演讲稿。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20. 按要求作文中原大地,山川秀美;祖国河山,瑰丽壮观。人生旅程中,你肯定走过了很多美丽的地方,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请以《记一次难忘的旅行》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600字左右的游记。②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学情测评八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3分)中华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你所在的八(1)班举行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你也来参与吧。【1题答案】(1)sù qiǎng(2)拨 成 (3)把“世界的和谐美好”改为“和谐美好的世界”【2题答案】①. 设酒杀鸡作食 ②. 佁然不动 ③. 俶尔远逝 ④. 海内存知己 ⑤. 天涯若比邻 ⑥.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⑦.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⑧. 天下为公【3题答案】内容:宣传画上方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手,围着一幅中国版图,图上有一间房屋,屋旁有几棵树;中间是两行字:和谐社会,美好家园;下方是一排楼房。【4题答案】①. 丙 ②. 甲 ③. B ④. C【5题答案】①. 示例:它是一泓清泉 ②. 滋润干涸的心田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6~9题答案】6. ①叫卖是韵味悠长的声音艺术。②叫卖能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③叫卖充满城市动人的风韵和世俗生活的烟火味道。④叫卖蕴含普通人守护家庭的温情。⑤叫卖体现城市接纳不同地域劳动者的包容。(任选四条作答)7. ①描写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方的叫卖,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叫卖蕴含着鲜明的地域风韵。②用江南和北京的叫卖衬托成都的叫卖,突出其原生态而又鲜活的特点,以及叫卖中率性爽直的川人性格。8. 两个方框都填感叹号。两个感叹号连用,与叫卖内容一起,既能展现叫卖声直接短促、字字铿锵的外在特征,又能表现其朴拙自然的内在特点,还能凸显川南人更为率性爽直的特性。9. ①文章开头描写玉林热闹的叫卖场景,结尾描摹作者对叫卖的回应,首尾形成呼应,并照应标题;②文章开头写作者对叫卖的欣赏,结尾表现其对叫卖的主动参与,暗示作者内心变化,含蓄体现了作者对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热爱之情的深入。【10~12题答案】10. BD 11. 相同。①两个文本都采用了平实的语言进行说明,很少使用描述性语言。②多用限制性语言,如“成组的玉佩是贵族身份的体现”“当时已经脱离了”“随胡人而来的胡服”“都可看出”。③举事例都很简洁,如举王莽的例子和举打马球的例子。(如有其他说法,只要合理也行)12. 文本一画线句重点说明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发生的重大变革之一,不必详细说明唐朝女子服饰的具体特点,所以【甲】处略写。文本二画线句的主要内容是唐朝女子服饰的具体特点,所以【乙】处(详)写。(意思对即可)三、古诗文阅读(15分)【13~16题答案】13. C 14.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15. (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渲染鲲的硕大形象。(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鹏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鹏翅膀之大,塑造了鹏的宏大形象。16. 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不知其几千里也”反复出现,极力渲染鲲鹏的硕大无比;“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鹏的翅膀之大;之后又引用《齐谐》,使用“三千里”“九万里”两个极度夸大的数字,展现了大鹏迁徙南冥的磅礴气势;最后又以人之视天来想象鹏之视地,想象雄伟,意境高远。(二)【17题答案】①. 外貌描写 ②. 轻快的样子 ③. 生动地刻画了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神态,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谴责之情。四、名著阅读。(4分)【18题答案】示例:《经典常谈》我在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如:《<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等,因为我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诸子百家、《周易》等方面的内容我会直接跳过,这是通过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把书读薄。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我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把保尔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段话抄了下来并且背诵,又将保尔一生的经历和他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进行了整理,这是通过摘抄与做笔记的方法把书读厚。五、作文(50分)任选一题作文(50分)【19题答案】例文1:照亮我的那束光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照亮我的那束光》。我的外婆个子矮小,面部弯弯曲曲的皱纹是岁月的印记。她的手大而粗糙,她是一位可敬的农民。一辈子没念过书,就连字也识不得几个,但在我眼中,她又好像掌握着一门神秘的学问,令我叹服。依稀记得去年春天,虽然是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好时节,但是我的心情却似乎遗落在了寒冬中——过度的紧张令我在期中考试中发挥失误了。这就仿佛是一个随之不去的阴霾,永远笼罩在我的心间。于是,我便去了外婆家散心。那日春雨绵绵,阴云在天空中弥漫,看不见温暖的阳光。外婆带我去厨房,出来时,我用力将老门一带,吱呀吱呀的声音让我听着心烦。本以为只是小事一桩,谁知,木门因为年久失修,复弹回来,还险些撞去了门上的日历,我又一次重重地摔门,心中的怒火渐渐无法平复,耐心也慢慢抹去了大半,只听“砰,砰”的声音在厨房里想起。但门似一个顽皮的孩童,我让它往东,它顶着头向西。我不耐烦了,正欲发作,外婆忙走来,看着怒气冲冲的我,笑道:“我当怎么了呢,跟门闹脾气了啊?”一句话说的我哑口无言,愧疚袭上心头。外婆轻轻扶住了门,抓住门把手,不禁心似的轻轻一笑,再用点力气轻轻一摁,随后又看了看门把手,将松动的螺丝细心拧实,随后又对我说“凡事不可用蛮力啊,你越用蛮力,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是啊,我越紧张,考试发挥失常就像是意外中的意料之事,只有心态放平和,才不会适得其反。我不由得想着,心中一瞬惊讶于事之虽小,却意义之大以及言语的平凡朴实,春夏的过渡往往就在一日之间。不久,待我再次来到外婆家,只见外婆正在田地中弓着腰,汗水浸湿了单薄的衣裳。毒辣的日光照在大地上,烘烤着大地;花儿也不再娇艳欲滴,奄奄地耷拉着头;白色的毛巾早已被汗水浸湿。外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背部弯曲成一道弧度。我暗暗皱眉,埋怨道:“这么热还种田?”外婆听过后,微微一笑,皱纹便格外显眼,干燥的嘴唇许是许久未沾水了。她说“只有你肯对庄稼用心,它才会用丰收回报你啊。”——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后来,外婆又教了我许多道理,它们都像是外婆给予我的星光,照耀着我前行。每当我在学习上突破困难时,我的眼眶会莫名的湿润,映出外婆的身影……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例文2:照亮我的那束光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灰色的云层低垂着,仿佛随时都会压下来。教室里只剩下我和半张没填完的数学试卷,鲜红的叉号像一把把小刀划在上面。我趴在课桌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怎么也止不住。走廊上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林老师轻轻推开门,她抱着一摞作业本,发丝间还夹着粉笔灰。“怎么还在这里?”她的声音很轻,像羽毛落在心上。我慌忙擦眼泪,却把试卷揉得更皱了。 她在我身边坐下,没有急着说话。窗外的雨开始落下,滴滴答答打在玻璃上。林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纸杯,倒了些热水给我。“你看,”她忽然指着窗外,“雨再大,天也总会晴的。”林老师开始给我讲题,她的笔尖在纸上画出流畅的弧线。我闻到她身上淡淡的茉莉花香,那是她常年别在衣襟上的小花散发的味道。她讲得很慢,每讲完一步就停下来看我,直到确认我懂了才继续往下。有一道题我怎么也理解不了,她换了三种方法讲解,最后用橡皮和铅笔在桌上摆出图形,我才恍然大悟。“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临走时,她把试卷折好放进我的书包,“重要的是不放弃。”她眼角细细的纹路舒展开来,像阳光穿过云层的缝隙。从那天起,每周三放学后,林老师都会留下来给我补课。她总是带着那个印着小花的搪瓷杯,里面泡着茉莉花茶。有时候讲完题,她会说起自己当年学数学的趣事,逗得我直笑。我的成绩慢慢提高了,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黑暗中寻找光亮。期末数学考试,我考了班级第五名。发卷子那天,林老师对我眨眨眼,那眼神我至今记得——温暖而明亮,像冬日的阳光穿透教室的玻璃窗,正好落在我心上。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就会想起那个雨天,想起林老师说的“天总会晴的”。她不知道,她当年随手点亮的这束光,已经成了我生命中永恒的灯塔。在漫长的成长路上,这束光始终温柔地照着我,告诉我:前路再暗,也终会有光。【20题答案】例文:记一次难忘的旅行去年暑假,我终于实现了登泰山的愿望。那不仅仅是一次爬山,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真正懂得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意境。凌晨三点,我们就在红门开始了登山之旅。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石阶在脚下延伸向看不见的远方。山间的夜风带着松针的清香,偶尔还能听见不知名虫儿的鸣叫。爬到中天门时,我的双腿已经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爸爸在路边卖煎饼的小摊给我买了一张热乎乎的煎饼卷着大葱和甜面酱,咬下去满口生香。摊主是个满脸皱纹的老爷爷,他说自己在这卖了三十多年煎饼,见证了无数人登顶的喜悦。继续向上攀登时,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十八盘的石阶像一条巨龙盘旋而上,每一级台阶都考验着我的毅力。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后背的衣服湿了又干。就在我快要放弃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拄着拐杖从我身边经过,她笑着说:“小姑娘,坚持住,山顶的日出值得你所有的努力。”当我们终于登上玉皇顶时,东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云海在脚下翻滚,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突然,一道金光刺破云层,太阳像个害羞的娃娃慢慢探出头来。霞光染红了整片云海,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我望着这壮丽的景象,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要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了。下山时,我的膝盖直打颤,但心里却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这次旅行教会我,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坚持之后。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就会想起泰山上的那轮朝阳,想起自己一步一步攀登的身影。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它让我们在山水之间,遇见更好的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