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天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4分)1.(2024八上·长沙月考)下列几组字词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溃退(kuì) 黝黑(yòu) 不逊(xùn) 眼花瞭乱B.屏息(bǐng) 悄然(qiǎo) 炽热(zhì) 一丝不苟C.翘首(qiáo) 教诲(huì) 歼灭(jiān) 殚精竭虑D.诘责(jié) 镌刻(juàn) 绯红(fēi) 震聋发聩2.(2024八上·长沙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B.这是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大家相敬如宾,在此学习我倍感愉快!C.《中国诗词大会》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理喻的作用。D.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在未来的通讯行业中,5G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将引领一场崭新的网络技术革命。3.(2024八上·长沙月考)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____了中国书法、篆刻的灿烂辉煌、流光溢彩。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____,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文字灿若星河,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无数先贤____,他们洒一滴墨使山河一色,凿一个字让天地改观,把书法艺术____得淋漓尽致。A.铸造 洒脱 诲人不倦 上演 B.造就 飘逸 孜孜以求 演绎C.造就 洒脱 诲人不倦 演绎 D.铸造 飘逸 孜孜以求 上演4.(2024八上·长沙月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B.今年的校园体育节,我班能一举夺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是因为全体同学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结果。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5.(2024八上·长沙月考)互联网信息丰富,也需甄别。你在小天积累的语文知识中发现了一个错误,并帮他选了出来(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指冠礼,古代男子十八岁行此礼,表示成年。C.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江阴”指的是长江南岸。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中夸张手法属于缩小夸张。6.(2024八上·长沙月考)古诗文默写(1)战火连绵中,家音尤显珍贵。“烽火连三月, ”,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多么期盼收到离散亲人的音讯啊!(杜甫《春望》)(2)知遇之恩,赏识之恩,在大敌当前时都化作了忠君报国的意志与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4)以时间之长,路途之远来表现愚公移山艰难的句子是 , 。(2024八上·长沙月考)综合性学习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我国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了保护好身边的文化遗产,我校八年级组织了“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综合实践活动。7.【了解现状】小天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有所发现,制作了以下调查表。请你简要概括其主要信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遭破坏因素调查表年份 环境污染、游客不文明等人为因素 地震、风蚀等非人为因素2020 45.7% 54.3%2021 37.4% 62.6%2022 28.9% 71.1%① ② 8.【连线采访】2011年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一批年轻人继承并开始弘扬起了陶瓷烧制技艺。小天想对他们进行采访,请你帮他补充一个采访问题并写在横线处。采访提纲时间、方式:2023年2月5日,微博在线采访对象:刘嘉豪——90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传承人采访问题:① ②你在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上有什么创新?9.【保护举措】通过以上活动,小天意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为了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请你简要说两点。二、阅读与鉴赏(共46分)(2024八上·长沙月考)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又送别唐 李峤岐路①方为客,芳尊②暂解颜。人随转蓬去,春伴落梅还。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离心不可问,宿昔鬓成斑。【注释】①岐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②芳尊:是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材上属于送别诗,诗题中的“又”字加重了离情别绪,读来令人感慨。B.首联直叙其事,“方”字点明作客他乡的惜别;“暂”字以醉酒来暂时释愁。两字对仗极言离愁绵长深远。C.颈联写空中的白云飞度,黄河流淌,视角从上到下,显得空阔深远,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D.尾联暗设被人问及离别的心情的情境,以夸张的手法写自己旦夕之间鬓发变斑白,表现了因为与朋友分离而产生的深重哀愁。11.小明在品读此诗时遇到了一些困惑,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阅读积累卡。诗句 意象解读 字词赏析人随 转蓬去 转蓬:本意是随风飘转的草;这里指的是① (说出其比喻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中“征蓬”也蕴含此意。 本句中的“转蓬”与“随”“去”二字形象地写出② 的景象,如在眼前,让人生发无限想象,表达了诗人③ ,(说出情感)及别离的感伤之情。春伴 落梅 还替 落梅:凋零的梅花;也指《梅花落》古笛曲,代表离别和思念 “伴”“还”二字运用④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冬去春来、季节更替。残冬梅花片片凋落,春天伴着落花而归,包含盼望友人回来的殷切心情。(2024八上·长沙月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以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至睢阳,……有召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乘胜鼓面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选自《新唐书 张巡传》,有删节)【注】①繇:读yóu,由,从。②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守卫睢阳,被俘而死。12.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叵知”中“叵”的意思与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的意思一致。B.“或”有以下几种用法:①或者、也许;②有的,有人;③有时。“或以困厄归者”中的“或”指“有时”。C.“责以大谊,斩之”与“称善者久之”中的“之”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代词。D.“且帅饥众行,必不达”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中的“且”意思一样。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B.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C.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D.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15.你认为文中张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2024八上·长沙月考)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一:[新华社 拉萨5月18日电]春夏之交,“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启动。锚定青藏高原的“地标”,中国人又一次“冲顶”珠峰。新纪录、新突破,振奋人心。5月4日,在珠峰海拔8830米处,登顶科考小组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5月9日,冰川与污染物考察小组对冰川进行高分辨率扫描,对珠峰的全面“体检”活动史无前例。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海拔9032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改编自沈虹冰等《无惧风雪鉴未知 长空万里探山河》“新华网”2022年5月19日)材料二:5月,珠穆朗玛峰格外热闹。“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地区展开。据介绍,此次珠峰科考整合了一个十余人的登山团队,登山队员接受过长期系统训练,熟练掌握了气象站安装、调试的各项技术。5月3日晚,登山队员们比预计提前一天抵达突击营地,4日凌晨,踏上了征途。哪怕队伍里有曾16次攀登珠峰的“老将”,这趟路也并不轻松。因为要在珠峰完成架设气象站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寻常登山任务的两倍。此外,山顶的积雪也带来了困难。按原计划登山队员要在海拔8800米的位置架设气象站,但是在挖了一米多厚的积雪后,依旧没有找到可以架设设备的岩体。在和指挥部交流后,他们选择继续攀登,最后在海拔8830米处才找到。在逼近峰顶的寒风中,他们用了约一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气象站的架设工作。探索珠峰,一直是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早在1959年,我国就成立了珠峰登山科考队,开展科考活动。资料显示,当时的科学家们用简陋的仪器观察地形地貌,在冰面打孔观测冰川的流动速度……那时,仪器设备、观测手段都很落后。六十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时,连登山鞋、冲锋衣都生产不出来,只能从国外进口。几十年积淀,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支撑了科考装备的升级。无人机、无人船、探空气球和飞艇等,在此次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巅峰使命2022”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世界科技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摘编自申琳、徐驭尧《攀登,向着科学之巅》人民日报》2022年5月10日)材料三:“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挑战无极限的“珠峰精神”,标记了珠峰高度,更标注了人生的高度。____。登顶珠峰,团结协作必不可少。制定科考计划、做好后勤保障、应对紧急情况等等,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____。此次科考在海拔8830米处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正是全体科考队员坚持不懈的结果。____。作为“世界第三极”的珠峰,环境险恶、气候恶劣,狂风、缺氧、极寒、雪崩等,时刻威胁着科考队员的生命,但他们不畏艰险,最终登顶成功。____。攀登珠峰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科考队员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每一次登顶都是他们超越自我的艰苦历程。时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珠峰精神”。“珠峰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融汇在一代代人的奋斗中。它必将激励青年一代以攀登者的姿态勇往直前,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改编自贾玉宝《弘扬“珠峰精神”,奋进伟大征程》“四川新闻网”2022年5月6日)1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纪录,非常振奋人心。B.经过系统的训练,登山队提前抵达了突击营地,顺利找到岩体,架设好气象站。C.珠峰科考团队的装备从落后到先进,彰显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D.挑战无极限的“珠峰精神”,标注了人生的高度,必将激励青年一代勇往直前。17.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材料三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持不懈②以“同舟共济扬帆起”的合力,凝聚力量③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超越自我④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不畏艰险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18.结合材料内容,根据提示将下面的提纲补充完整。要求:问题之间有逻辑联系。采访提纲采访对象 “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队队长采访目的 了解“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采访问题(第一组) 问题一:在科考的过程中,科考队遇到了哪些困难? 问题来源于材料二问题二:① 问题三:② 采访问题(第二组) 问题一:③ 问题来源于材料三(2024八上·长沙月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生命的声音余显斌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仿佛世界末日的来临。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一片死寂,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已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还是一种解脱。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但没有,一点也没有,连一丝风流动的影子都没有。迷迷糊糊的,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地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不大,花线一般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看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远了,又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这细小的声音,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也已濒临死亡的边缘。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支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他如老僧入定一般,更没有伸手去拍。心想,这时还有个活物陪着自己,也就不忍去伤害这个平时极嫌恶的生命。蚊子嗡嗡地唱着,这声音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那么小,不够一粒西瓜籽大。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第六天,一道亮光如从天上倾泻而下。他得救了。当他被救出时,矿场工人、救援人员都在紧张地呼喊:“医生快来!快抢救!”此时已说不出话的他缓抬手,右手小心地握着,很小心地,在阳光下慢慢打开,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已经几乎冻坏了。在阳光的抚摸下它又慢慢恢复生机,抖抖翅膀,伸伸爪子,最终鼓足了劲,一振翅,飞走了。这是一只小小的蚊子。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19.阅读全文,请从“他”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情节 周围的环境 对生命的态度煤矿透水,他被困在矿井下 没有一点声音,死寂 ① 迷糊中,他感到脖子有点痒 ② 看到了生的希望③ 蚊子嗡嗡地唱着,声音好听 萌生了活下去的希望他终于被救出来 人群紧张地呼喊 ④ 20.分析原文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不大,花线一般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21.链接中探险者因为“生命的动力”而活下来;你认为文中使“他”在煤矿事故中活下来的“动力”是什么?结合原文和材料,请你阐述对“生命的动力”的看法。【链接材料】四个探险者在荒芜的沙漠中迷了路,几乎快要将所有的水喝完时,领队拿出一个沉甸甸的水壶,他告诉其他探险者们,这是他们最后的水源,除非万不得已,这壶水不会打开。探险者们没有办法,只能努力地向前走,企图穿越这片死气沉沉的沙漠。当他们即将筋疲力尽时,一片绿洲呈现在他们眼前——得救了!当他们在绿洲中大口喝水时,领队打开了水壶,一整壶的细沙倾泻而下。领队说:“这些沙是我们生命的动力。”(2024八上·长沙月考)名著阅读;阅读《昆虫记》选段,完成下面的任务。我在一个大玻璃瓶里面放上一些草,把捉到的几只萤火虫和几只蜗牛也放了进去。蜗牛个头儿正合适,不大不小,正在等待变形,正符合萤火虫的口味。我寸步不离地监视着玻璃瓶中的情况,因为萤火虫攻击猎物是瞬间的事情,不高度集中精力,必然会错过观察的机会。我终于发现是什么情况了。萤火虫稍微探了探捕猎对象。蜗牛通常是全身藏于壳内,只有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点在壳的外面。萤火虫见状,便立刻打开它那极其简单、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工具,这是两片呈钩状的颚,锋利无比,细若发丝。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小槽沟。这就是它的工具。它用它的这种外科手术器械不停地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其动作不像是在施以手术,而像是在与猎物亲吻。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它像是与蜗牛“拉钩”。它在“拉钩”时,有条不紊,不慌不忙,每拉一次,都要稍事休息,似乎是在观察“拉钩”的效果如何。它“拉钩”的次数并不多,顶多五六次,就足以把猎物给制服,使之动弹不得。然后,它就要动嘴进食了,它很可能也是要用弯钩去啄,因为我几次都未观察清楚,所以对这一点我说不太准。总之,萤火虫在实施麻醉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竿见影,快如闪电,不用问,它利用带细槽的弯钩已经把毒液注入蜗牛体内,使之昏死过去。(节选自《昆虫记》)22.阅读选文,梳理萤火虫捕食蜗牛的过程,完成复述提纲。① →打开工具→② →观察效果→③ 23.请你从下列昆虫中任选一种,仿照示例为其拟写一个绰号并简述理由。①螳螂 ②朗格多克蝎 ③大孔雀蝶示例:昆虫及拟写的绰号:萤火虫 ——麻醉专家理由:萤火虫对蜗牛施行麻醉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竿见影。选择的昆虫及拟写的绰号: 理由: 三、表达与写作(共50分)24.(2024八上·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由“读”到“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懂水的柔情和刚劲。朱自清从背影中读懂了父爱的深沉,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过程中读懂了科学的艰难与魅力,陶渊明在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中读懂了人生的“真意”,汪曾祺在昆明的雨季中读懂了生活的情趣与美好……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读懂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③书写工整美观。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黝黑” 的 “黝” 应读 “yǒu”;“眼花瞭乱” 应为 “眼花缭乱”(“瞭” 指远望,“缭” 指缠绕,此处指视线被复杂事物迷惑)。B.“炽热” 的 “炽” 应读 “chì”(易错读为 “zhì”)。C.字音字形均正确。D.“镌刻” 的 “镌” 应读 “juān”;“震聋发聩” 应为 “振聋发聩”。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2.【答案】D【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解析】【分析】A.有误;“异想天开”比喻想法离奇而不切实际,含贬义。用指“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不恰当。B.有误:“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用指同学间关系不恰当。C.有误:“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含贬义,用在“弘扬传统文化”上,褒贬不当。D.使用恰当。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3.【答案】B【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解析】【分析】第一空:“铸造”指熔化金属铸模成型的技术。“造就”指培养使有成就。根据意思可知,此处填写“造就”合适第二空:“洒脱”形容潇洒自然,不拘束。“飘逸”指洒脱,自然,与众不同。此处表述的对象是“书法精品”,突出的是书法作品的与从不同,填写“飘逸”合适。第三空:“诲人不倦”指乐于教诲人而不知厌倦。“孜孜以求”指不知疲倦地探求。此处表现的是先贤对书法的探求,应填写“孜孜以求”。第四空:“上演”指演出,放映。“演绎”指铺陈、表现,比喻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根据意思可知,此处填写“演绎”合适。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4.【答案】C【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解析】【分析】A.有误,用词不当,应改为: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B.有误,句式杂糅,应改为:今年的校园体育节,我班能一举夺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是因为全体同学团结一心、奋勇拼搏;C.正确;D.有误,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5.【答案】B【知识点】其他常识【解析】【分析】ACD.正确;B.错误,“冠”,指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此礼,表示成年。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6.【答案】(1)家书抵万金(2)提携玉龙为君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家书抵万金解析:出自杜甫《春望》,诗句描绘了战乱中家书的珍贵,“抵万金” 突出了人们对亲人音讯的迫切期盼。(2)、提携玉龙为君死解析: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此句以 “玉龙(宝剑)” 象征报国之志,表达了为报答君主赏识而奋勇杀敌的决心。(3)、第 1 空、入则无法家拂士第 2 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 指国内,“出” 指国外,从内外两方面阐述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 缺乏贤臣辅佐和外部压力。(4)、第 1 空、寒暑易节第 2 空、始一反焉解析:出自《愚公移山》,“寒暑易节” 体现时间之长,“始一反焉” 说明往返路途遥远、艰难,突出了移山过程的不易。故答案为:家书抵万金;提携玉龙为君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答案】7.① 2020-2022 年,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遭破坏的人为因素占比逐年下降(从 45.7% 降至 28.9%)。;② 同期,非人为因素占比逐年上升(从 54.3% 升至 71.1%)。8.① 是什么促使你选择继承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的?9.① 积极学习文化遗产知识,通过校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向同学和家人普及保护意义;② 参观文化遗产时遵守规定,不随意触摸、刻画,发现破坏行为及时劝阻或举报。【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新闻采访。解答此题,要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针对身份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是受访者工作或生活领域的范围,围绕中心话题即可。(3)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7.观察表格纵向数据变化趋势:人为因素占比从45.7%下降到28.9%,呈现逐年递减趋势;非人为因素占比从54.3%上升到71.1%,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注意数据对比要成组说明,用'有所下降/上升'的表述更准确。故答案为: ① 2020-2022 年,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遭破坏的人为因素占比逐年下降(从 45.7% 降至 28.9%)。② 同期,非人为因素占比逐年上升(从 54.3% 升至 71.1%)。8.采访问题设计要符合逻辑关系:第一个问题2应聚焦传承过程的核心体验,与第二个创新问题形成递进关系。可从'困难经历"传承意义"技艺特点'等角度切入,确保问题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故答案为: ① 是什么促使你选择继承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的?9.保护措施需体现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可行性可从认知层面(学习了解)、行为层面(制止破坏)、传播层面(宣传推广)三个维度思考,注意避免空泛表述,要具体可操作。故答案为: ① 积极学习文化遗产知识,通过校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向同学和家人普及保护意义;② 参观文化遗产时遵守规定,不随意触摸、刻画,发现破坏行为及时劝阻或举报。【答案】10.C11.①远离家乡的游子;②朋友远行时的路途;③对朋友命运的担忧;④盼望友人回来的殷切心情【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0.ABD.正确。C.有误,颈联用地点的转换,从空间上突出了离别后距离的遥远。没有“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故答案为:C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①“人随转蓬去”意思是人随着漂泊流转的蓬草而离开。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在这里将“人”此作“蓬草”,比喻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②③“人随转蓬去”将“人”此作“蓬草”,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朋友远离有如随风飘转的篷草,其漂泊天涯之感不言自明,深切表达出对朋友命运的担忧。④“春伴落梅还替”意思是春天伴随着梅花的凋零而重回大地。运用拟人手法,“伴““还”将“春”人格化,让人联想到春天的生机,增加了别离的愁情。这两句用词贴切,动感十足,“随”“去”“伴”“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冬去春来、季节更替,残冬梅花片片凋落,春天伴着落花而归,包含盼望友人回来的殷切心情。故答案为:①远离家乡的游子 ②朋友远行时的路途 ③对朋友命运的担忧 ④盼望友人回来的殷切心情【答案】12.A13.D14.句意为:十月癸丑,叛贼攻城,士兵都精疲力竭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15.张巡是个有勇有谋、有节操的爱国之士。他治理有方,为平定地方豪强,一到任就依法斩杀大豪强华南金,杀一做百。【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12.A.正确;B.有误,“或以困厄归者”意思是:有的人因困难来依靠。或:有的人;C.有误,“责以大谊,斩之”意思是:用大义来责备(他们),杀了他们。之:代词,他们。“称善者久之”意思是:称赞了周亚夫很久。之:音节助词,不译:D.有误,“且帅饥众行,必不达”意思是:况且率领饥饿的部队行进,一定不会成功(达到目的地)目:况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意思是: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要就近九十。且:将要。故答案为:A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张巡表面假装答应,第二天在大堂上设置天子画像,率领将士们朝拜,(将士们)人人都哭泣。故答案为:D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遂,于是;俱,都;执,逮捕,捉拿。故答案为:十月癸丑,叛贼攻城,士兵都精疲力竭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15.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能看出张巡扶危济困,仗义疏财;从“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能看出张巡准确把握时局,死守睢阳,最大限度地阻碍叛军的攻势,体现他有智谋的一面;从“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能看出,张巡作战,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因此赢得了部下的尊敬和信赖,体现他勇气过人的一面;从“安之,勿怖,死乃命也”能看出,张巡从容赴死,以身殉国,表现了他有气节的一面。故答案为:张巡是个有勇有谋、有节操的爱国之士。他治理有方,为平定地方豪强,一到任就依法斩杀大豪强华南金,杀一做百。【答案】16.B17.A18.了解“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闲难是如何克服的 ;“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意义 【知识点】句子排序;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16.ACD.正确;B.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二自然段“此外,山顶的积雪也带来了困难……他们用了约一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气象站的架设工作”,可知“顺利找到岩体”说法有误。故答案为:B17.“登顶珠峰,团结协作必不可少。制定科考计划、做好后勤保障、应对紧急情况等等,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侧重的是团结合作,所以第一处应该选择②。"此次科考在海拔8830米处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正是全体科考队员坚持不懈的结果”,侧重的是队员的坚持不懈,所以第二处应该选择①。“作为'世界第三极'的珠峰,环境险恶、气候恶劣,狂风、缺氧、极寒、雪崩等,时刻威胁着科考队员的生命,但他们不畏艰险,最终登顶成功”,侧重的不畏惧艰险所以第三处应该选择④。“攀登珠峰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科考队员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每一次登顶都是他们超越自我的艰苦历程”,侧重的是需要超越自我,所以第四处应该选择③。故答案为:A18.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所以采访的目的应该是对这次珠峰科考的情况进行了解。问题也要围绕这一主要实践展开。根据问题一“在科考的过程中科考队遇到了哪些困难”,接着可采访“这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第三段介绍了1959 年珠峰科考活动情况,与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对比,显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我国为世界科技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据此可以采访“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意义 故答案为:了解“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闲难是如何克服的 ;“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意义 【答案】19.无望地等待死亡;蚊时续子的声音细细的时断;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热爱生命20.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蚊子的声音比作“巨雷”,表现了此时“蚊子的声音”给在死寂环境中渴盼声音的他带来的震撼之大,他因此看到了生的希望。21.希望是生命的动力,是生活的源泉。文中的“他”!被困在矿井下,是一只蚊子激发了他对生的希望,终于成功获救。四个探险者在荒芜的沙漠中迷了路,几乎快要将所有的水喝完时,在领队拿出的一个装满了细沙的沉甸甸的水壶的激励下,继续前行,终于成功到达绿洲。【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情节“煤矿透水,他被困在矿井下”和周围的环境没有一点声音,死寂”可知,此时,他对生命的态度是“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还是一种解脱”。因此,可得出答案:无望地等待死亡。②根据情节“迷糊中,他感到脖子有点痒”和对生命的态度“看到了生的希望”可知,此时,周围的环境:“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远了,又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因此,可得出答案:蚊子的声音细细的时断时续。③根据周围的环境“蚊子嗡嗡地唱着,声音好听”和他对生命的态度“萌生活下去的希望”可知,此时“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那么小,不够一粒西瓜籽大”“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点往胃里咽”“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因此,可得出答案,情节是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④根据情节“他终于被救出来”和周围的环境“人群紧张地呼喊”可知,此时,他对生命的态度“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因此,可得出答案:热爱生命。故答案为:①无望地等待死亡;②蚊子的声音细细的时断时续;③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④热爱生命20.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根据上文“这时,若有一点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迷迷糊糊的,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地用手去挠”和下文“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可知,“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不大,花线一般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句中“巨雷”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蚊子的声音”比作“巨雷”,表现了此时“蚊子的声音”给在死寂环境中渴盼声音的他带来的震撼之大,他因此看到了生的希望,形象贴切。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蚊子的声音比作“巨雷”,表现了此时“蚊子的声音”给在死寂环境中渴盼声音的他带来的震撼之大,他因此看到了生的希望。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文中的“他”被困在矿井下,是一只蚊子激发了他对生的希望,终于成功获救:【链接材料】中的四个探险者在荒芜的沙漠中迷了路,几乎快要将所有的水喝完时,在领队拿出的一个装满了细沙的沉甸甸的水壶的激励下继续前行,终于成功到达绿洲。可见,无论“他”,还是四位探险者,都在最绝望最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动力”,这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心中的希望。因此,希望是生命的动力,是生活的源泉。故答案为:希望是生命的动力,是生活的源泉。文中的“他”!被困在矿井下,是一只蚊子激发了他对生的希望,终于成功获救。四个探险者在荒芜的沙漠中迷了路,几乎快要将所有的水喝完时,在领队拿出的一个装满了细沙的沉甸甸的水壶的激励下,继续前行,终于成功到达绿洲。【答案】22.试探猎物;轻击外膜;动嘴进食23.刽子手;螳螂嗜肉成性,专门吃活食,连自己的伴侣也要吃掉。【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昆虫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22.选段按照萤火虫捕食的先后顺序展开描述。首先,“萤火虫稍微探了探捕猎对象”,这是捕食的起始动作,即 “探察猎物”;接着,打开工具后,“用它的这种外科手术器械不停地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像是与蜗牛‘拉钩’”,对应步骤②;最后,“就足以把猎物给制服…… 然后,它就要动嘴进食了…… 已经把毒液注入蜗牛体内,使之昏死过去”,可知最后一步是动嘴进食,且过程中注入了毒液,故步骤③为 “动嘴进食(或‘注入毒液使蜗牛昏死并进食’)”。梳理时需紧扣选段中体现动作先后的词句,如 “见状,便立刻……”“不停地轻轻击打……”“每拉一次,都要稍事休息……”“然后,它就要……” 等,提炼关键动作即可。故答案为:试探猎物;轻击外膜;动嘴进食23.本题考查仿写和对文本的概括。对于螳螂,《昆虫记》中说:“螳螂是肉食性动物,加上有两把大刀,说它是刽子手也不过分啊”,因此可拟写绰号:刽子手;对于红蚂蚁,《昆虫记》中说:“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红蚂蚁只好用不道德的方法去抢黑蚂蚁的幼虫放在家里喂养,等到那些黑蚂蚁长大了以后红蚂蚁就把黑蚂蚁当作奴隶”,可拟写绰号:抢劫犯:对于大头黑布甲,《昆虫记》中说:“把大头黑布甲捏在手里,使劲地摇晃,不久,大头黑布甲就“死’了,过了一段时间,大头黑布甲'复活’了”,可拟写绰号:伪装高手。故答案为:①刽子手;螳螂嗜肉成性,专门吃活食,连自己的伴侣也要吃掉。24.【答案】例文:灶间烟火里的暖 奶奶的厨房总飘着一股呛人的油烟味。每次放学回家,推开那扇褪色的木门,浓重的油星子就会扑面而来,混着柴火燃烧的焦糊气,总让我忍不住皱起眉头。 那时我总觉得奶奶的厨房是个落后的地方。瓷砖墙上积着层黄黑的油垢,铁锅边缘永远粘着洗不净的饭粒,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炒菜时从不肯开抽油烟机。“费电。” 她总这样说,布满皱纹的脸上堆着固执的笑,手里的锅铲却不停翻动,油星子溅在蓝布围裙上,烫出一个个深色的圆点。 那年深秋我生了场病,低烧持续了半个月。医生说要吃清淡的粥,妈妈忙着加班,照顾我的担子便落在奶奶肩上。天还没亮,我就被厨房的动静吵醒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柴火噼啪的燃烧声,还有瓷碗轻轻碰撞的脆响,像一串细碎的音符钻进被窝。 我悄悄爬起来,站在厨房门口往里看。奶奶正蹲在灶台前添柴,火光在她银白的发丝上跳跃,映得满脸沟壑都泛着暖融融的光。她往砂锅里撒着什么,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锅里的米。“要先用慢火煨三个时辰,米才会烂成花。” 她对着空气喃喃自语,手 里的汤勺顺时针搅着,一圈又一圈,像在进行一场虔诚的仪式。 那天的粥盛在粗瓷碗里,上面浮着层薄薄的米油。我舀起一勺吹凉了送进嘴里,绵密的米粒在舌尖化开,带着淡淡的桂花甜香。“后山摘的桂花,晒了半个月呢。” 奶奶坐在对面看着我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油烟味似乎没那么呛人了,混着柴火的暖意,在鼻尖萦绕成温柔的形状。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不肯开抽油烟机,是因为那老旧的机器总漏油,她怕弄脏了我爱吃的桂花糕。那些被油烟熏黄的日子里,藏着她笨拙而深沉的爱。就像灶膛里的火苗,沉默地燃烧自己,却把最暖的光,都给了我。【知识点】自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由‘读’到‘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 展开,通过 “读山懂静穆厚重、读水懂柔情刚劲” 的自然意象,以及朱自清、居里夫人、陶渊明、汪曾祺等人的具体事例,强调 “读懂” 是一个从感知到领悟、伴随心灵成长的过程。材料以哲理化的表述和具体实例相结合的形式,引导思考 “读懂” 的内涵与意义。 【题干分析】 ① 材料意义解读 :自然意象的意义:“读山”“读水” 并非单纯的观赏,而是通过与自然的对话,领悟其蕴含的品格(如山大的沉稳、水的柔中带刚),体现 “读懂” 是对事物本质的挖掘。 人物事例的意义:朱自清从 “背影” 中读懂父爱,是从日常细节中领悟情感的深沉,说明 “读懂” 需要跳出表面观察;居里夫人在科研中读懂科学的魅力与艰难,体现 “读懂” 伴随实践体验;陶渊明从田园读懂人生 “真意”、汪曾祺从雨季读懂生活情趣,表明 “读懂” 是对生活本质、人生价值的个性化领悟。 核心关键词 “读懂”:指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往往伴随时间沉淀、情感投入或实践体验,最终实现心灵层面的成长。 ② 写作思路 :是什么:明确 “读懂” 的内涵,它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深刻的理解,可能是对情感、事物规律、人生价值等的领悟。 为什么:阐述 “读懂” 的意义,如促进自我成长、化解误解、丰富精神世界等。 怎么做:说明 “读懂” 的途径,如用心观察、亲身体验、时间沉淀、换位思考等。 写作误区:避免将 “读” 与 “懂” 割裂,不能只写 “读” 的过程而忽略 “懂” 的升华;避免事例堆砌,要突出从 “读” 到 “懂” 的转折;避免主题分散,围绕一个核心对象(如亲情、自然、自我等)展开。 开头写法:可从自然景象切入(如 “山风掠过树梢时,我终于读懂它沉默的絮语”),或用生活场景开篇(如 “那封泛黄的信,在抽屉里躺了三年,直到某个午后我才读懂字里行间的牵挂”)。 事例素材:优先选取亲身经历,如读懂父母的唠叨、读懂朋友的沉默、读懂自己的内心等;也可选取历史或文学素材,如苏轼从贬谪生活中读懂豁达,史铁生从地坛读懂生命意义。 结尾写法:可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如 “原来所有的‘读懂’,都是时光赠予成长的礼物”),或点明 “读懂” 带来的改变(如 “读懂那抹背影后,我学会了用沉默的行动回应深沉的爱”)。 详略安排:重点写 “从‘读’到‘懂’的过程”,包括最初的误解 / 模糊认知、关键事件的触发、领悟时的心理变化;略写 “读” 的背景或 “懂” 之后的结果。 【立意提取】 1.读懂那双手的裂痕;2.在蝉鸣里读懂夏天;3.迟来的读懂【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1 / 1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天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4分)1.(2024八上·长沙月考)下列几组字词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溃退(kuì) 黝黑(yòu) 不逊(xùn) 眼花瞭乱B.屏息(bǐng) 悄然(qiǎo) 炽热(zhì) 一丝不苟C.翘首(qiáo) 教诲(huì) 歼灭(jiān) 殚精竭虑D.诘责(jié) 镌刻(juàn) 绯红(fēi) 震聋发聩【答案】C【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黝黑” 的 “黝” 应读 “yǒu”;“眼花瞭乱” 应为 “眼花缭乱”(“瞭” 指远望,“缭” 指缠绕,此处指视线被复杂事物迷惑)。B.“炽热” 的 “炽” 应读 “chì”(易错读为 “zhì”)。C.字音字形均正确。D.“镌刻” 的 “镌” 应读 “juān”;“震聋发聩” 应为 “振聋发聩”。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2.(2024八上·长沙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B.这是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大家相敬如宾,在此学习我倍感愉快!C.《中国诗词大会》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理喻的作用。D.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在未来的通讯行业中,5G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将引领一场崭新的网络技术革命。【答案】D【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解析】【分析】A.有误;“异想天开”比喻想法离奇而不切实际,含贬义。用指“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不恰当。B.有误:“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用指同学间关系不恰当。C.有误:“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含贬义,用在“弘扬传统文化”上,褒贬不当。D.使用恰当。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3.(2024八上·长沙月考)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____了中国书法、篆刻的灿烂辉煌、流光溢彩。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____,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文字灿若星河,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无数先贤____,他们洒一滴墨使山河一色,凿一个字让天地改观,把书法艺术____得淋漓尽致。A.铸造 洒脱 诲人不倦 上演 B.造就 飘逸 孜孜以求 演绎C.造就 洒脱 诲人不倦 演绎 D.铸造 飘逸 孜孜以求 上演【答案】B【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解析】【分析】第一空:“铸造”指熔化金属铸模成型的技术。“造就”指培养使有成就。根据意思可知,此处填写“造就”合适第二空:“洒脱”形容潇洒自然,不拘束。“飘逸”指洒脱,自然,与众不同。此处表述的对象是“书法精品”,突出的是书法作品的与从不同,填写“飘逸”合适。第三空:“诲人不倦”指乐于教诲人而不知厌倦。“孜孜以求”指不知疲倦地探求。此处表现的是先贤对书法的探求,应填写“孜孜以求”。第四空:“上演”指演出,放映。“演绎”指铺陈、表现,比喻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根据意思可知,此处填写“演绎”合适。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4.(2024八上·长沙月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B.今年的校园体育节,我班能一举夺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是因为全体同学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结果。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答案】C【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解析】【分析】A.有误,用词不当,应改为: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B.有误,句式杂糅,应改为:今年的校园体育节,我班能一举夺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是因为全体同学团结一心、奋勇拼搏;C.正确;D.有误,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5.(2024八上·长沙月考)互联网信息丰富,也需甄别。你在小天积累的语文知识中发现了一个错误,并帮他选了出来(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指冠礼,古代男子十八岁行此礼,表示成年。C.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江阴”指的是长江南岸。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中夸张手法属于缩小夸张。【答案】B【知识点】其他常识【解析】【分析】ACD.正确;B.错误,“冠”,指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此礼,表示成年。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6.(2024八上·长沙月考)古诗文默写(1)战火连绵中,家音尤显珍贵。“烽火连三月, ”,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多么期盼收到离散亲人的音讯啊!(杜甫《春望》)(2)知遇之恩,赏识之恩,在大敌当前时都化作了忠君报国的意志与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4)以时间之长,路途之远来表现愚公移山艰难的句子是 , 。【答案】(1)家书抵万金(2)提携玉龙为君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家书抵万金解析:出自杜甫《春望》,诗句描绘了战乱中家书的珍贵,“抵万金” 突出了人们对亲人音讯的迫切期盼。(2)、提携玉龙为君死解析: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此句以 “玉龙(宝剑)” 象征报国之志,表达了为报答君主赏识而奋勇杀敌的决心。(3)、第 1 空、入则无法家拂士第 2 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 指国内,“出” 指国外,从内外两方面阐述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 缺乏贤臣辅佐和外部压力。(4)、第 1 空、寒暑易节第 2 空、始一反焉解析:出自《愚公移山》,“寒暑易节” 体现时间之长,“始一反焉” 说明往返路途遥远、艰难,突出了移山过程的不易。故答案为:家书抵万金;提携玉龙为君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2024八上·长沙月考)综合性学习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我国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了保护好身边的文化遗产,我校八年级组织了“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综合实践活动。7.【了解现状】小天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有所发现,制作了以下调查表。请你简要概括其主要信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遭破坏因素调查表年份 环境污染、游客不文明等人为因素 地震、风蚀等非人为因素2020 45.7% 54.3%2021 37.4% 62.6%2022 28.9% 71.1%① ② 8.【连线采访】2011年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一批年轻人继承并开始弘扬起了陶瓷烧制技艺。小天想对他们进行采访,请你帮他补充一个采访问题并写在横线处。采访提纲时间、方式:2023年2月5日,微博在线采访对象:刘嘉豪——90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传承人采访问题:① ②你在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上有什么创新?9.【保护举措】通过以上活动,小天意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为了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请你简要说两点。【答案】7.① 2020-2022 年,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遭破坏的人为因素占比逐年下降(从 45.7% 降至 28.9%)。;② 同期,非人为因素占比逐年上升(从 54.3% 升至 71.1%)。8.① 是什么促使你选择继承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的?9.① 积极学习文化遗产知识,通过校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向同学和家人普及保护意义;② 参观文化遗产时遵守规定,不随意触摸、刻画,发现破坏行为及时劝阻或举报。【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新闻采访。解答此题,要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针对身份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是受访者工作或生活领域的范围,围绕中心话题即可。(3)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7.观察表格纵向数据变化趋势:人为因素占比从45.7%下降到28.9%,呈现逐年递减趋势;非人为因素占比从54.3%上升到71.1%,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注意数据对比要成组说明,用'有所下降/上升'的表述更准确。故答案为: ① 2020-2022 年,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遭破坏的人为因素占比逐年下降(从 45.7% 降至 28.9%)。② 同期,非人为因素占比逐年上升(从 54.3% 升至 71.1%)。8.采访问题设计要符合逻辑关系:第一个问题2应聚焦传承过程的核心体验,与第二个创新问题形成递进关系。可从'困难经历"传承意义"技艺特点'等角度切入,确保问题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故答案为: ① 是什么促使你选择继承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的?9.保护措施需体现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可行性可从认知层面(学习了解)、行为层面(制止破坏)、传播层面(宣传推广)三个维度思考,注意避免空泛表述,要具体可操作。故答案为: ① 积极学习文化遗产知识,通过校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向同学和家人普及保护意义;② 参观文化遗产时遵守规定,不随意触摸、刻画,发现破坏行为及时劝阻或举报。二、阅读与鉴赏(共46分)(2024八上·长沙月考)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又送别唐 李峤岐路①方为客,芳尊②暂解颜。人随转蓬去,春伴落梅还。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离心不可问,宿昔鬓成斑。【注释】①岐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②芳尊:是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材上属于送别诗,诗题中的“又”字加重了离情别绪,读来令人感慨。B.首联直叙其事,“方”字点明作客他乡的惜别;“暂”字以醉酒来暂时释愁。两字对仗极言离愁绵长深远。C.颈联写空中的白云飞度,黄河流淌,视角从上到下,显得空阔深远,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D.尾联暗设被人问及离别的心情的情境,以夸张的手法写自己旦夕之间鬓发变斑白,表现了因为与朋友分离而产生的深重哀愁。11.小明在品读此诗时遇到了一些困惑,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阅读积累卡。诗句 意象解读 字词赏析人随 转蓬去 转蓬:本意是随风飘转的草;这里指的是① (说出其比喻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中“征蓬”也蕴含此意。 本句中的“转蓬”与“随”“去”二字形象地写出② 的景象,如在眼前,让人生发无限想象,表达了诗人③ ,(说出情感)及别离的感伤之情。春伴 落梅 还替 落梅:凋零的梅花;也指《梅花落》古笛曲,代表离别和思念 “伴”“还”二字运用④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冬去春来、季节更替。残冬梅花片片凋落,春天伴着落花而归,包含盼望友人回来的殷切心情。【答案】10.C11.①远离家乡的游子;②朋友远行时的路途;③对朋友命运的担忧;④盼望友人回来的殷切心情【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0.ABD.正确。C.有误,颈联用地点的转换,从空间上突出了离别后距离的遥远。没有“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故答案为:C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①“人随转蓬去”意思是人随着漂泊流转的蓬草而离开。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在这里将“人”此作“蓬草”,比喻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②③“人随转蓬去”将“人”此作“蓬草”,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朋友远离有如随风飘转的篷草,其漂泊天涯之感不言自明,深切表达出对朋友命运的担忧。④“春伴落梅还替”意思是春天伴随着梅花的凋零而重回大地。运用拟人手法,“伴““还”将“春”人格化,让人联想到春天的生机,增加了别离的愁情。这两句用词贴切,动感十足,“随”“去”“伴”“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冬去春来、季节更替,残冬梅花片片凋落,春天伴着落花而归,包含盼望友人回来的殷切心情。故答案为:①远离家乡的游子 ②朋友远行时的路途 ③对朋友命运的担忧 ④盼望友人回来的殷切心情(2024八上·长沙月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以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至睢阳,……有召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乘胜鼓面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选自《新唐书 张巡传》,有删节)【注】①繇:读yóu,由,从。②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守卫睢阳,被俘而死。12.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叵知”中“叵”的意思与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的意思一致。B.“或”有以下几种用法:①或者、也许;②有的,有人;③有时。“或以困厄归者”中的“或”指“有时”。C.“责以大谊,斩之”与“称善者久之”中的“之”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代词。D.“且帅饥众行,必不达”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中的“且”意思一样。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B.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C.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D.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15.你认为文中张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答案】12.A13.D14.句意为:十月癸丑,叛贼攻城,士兵都精疲力竭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15.张巡是个有勇有谋、有节操的爱国之士。他治理有方,为平定地方豪强,一到任就依法斩杀大豪强华南金,杀一做百。【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12.A.正确;B.有误,“或以困厄归者”意思是:有的人因困难来依靠。或:有的人;C.有误,“责以大谊,斩之”意思是:用大义来责备(他们),杀了他们。之:代词,他们。“称善者久之”意思是:称赞了周亚夫很久。之:音节助词,不译:D.有误,“且帅饥众行,必不达”意思是:况且率领饥饿的部队行进,一定不会成功(达到目的地)目:况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意思是: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要就近九十。且:将要。故答案为:A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张巡表面假装答应,第二天在大堂上设置天子画像,率领将士们朝拜,(将士们)人人都哭泣。故答案为:D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遂,于是;俱,都;执,逮捕,捉拿。故答案为:十月癸丑,叛贼攻城,士兵都精疲力竭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15.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能看出张巡扶危济困,仗义疏财;从“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能看出张巡准确把握时局,死守睢阳,最大限度地阻碍叛军的攻势,体现他有智谋的一面;从“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能看出,张巡作战,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因此赢得了部下的尊敬和信赖,体现他勇气过人的一面;从“安之,勿怖,死乃命也”能看出,张巡从容赴死,以身殉国,表现了他有气节的一面。故答案为:张巡是个有勇有谋、有节操的爱国之士。他治理有方,为平定地方豪强,一到任就依法斩杀大豪强华南金,杀一做百。(2024八上·长沙月考)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一:[新华社 拉萨5月18日电]春夏之交,“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启动。锚定青藏高原的“地标”,中国人又一次“冲顶”珠峰。新纪录、新突破,振奋人心。5月4日,在珠峰海拔8830米处,登顶科考小组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5月9日,冰川与污染物考察小组对冰川进行高分辨率扫描,对珠峰的全面“体检”活动史无前例。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海拔9032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改编自沈虹冰等《无惧风雪鉴未知 长空万里探山河》“新华网”2022年5月19日)材料二:5月,珠穆朗玛峰格外热闹。“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地区展开。据介绍,此次珠峰科考整合了一个十余人的登山团队,登山队员接受过长期系统训练,熟练掌握了气象站安装、调试的各项技术。5月3日晚,登山队员们比预计提前一天抵达突击营地,4日凌晨,踏上了征途。哪怕队伍里有曾16次攀登珠峰的“老将”,这趟路也并不轻松。因为要在珠峰完成架设气象站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寻常登山任务的两倍。此外,山顶的积雪也带来了困难。按原计划登山队员要在海拔8800米的位置架设气象站,但是在挖了一米多厚的积雪后,依旧没有找到可以架设设备的岩体。在和指挥部交流后,他们选择继续攀登,最后在海拔8830米处才找到。在逼近峰顶的寒风中,他们用了约一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气象站的架设工作。探索珠峰,一直是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早在1959年,我国就成立了珠峰登山科考队,开展科考活动。资料显示,当时的科学家们用简陋的仪器观察地形地貌,在冰面打孔观测冰川的流动速度……那时,仪器设备、观测手段都很落后。六十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时,连登山鞋、冲锋衣都生产不出来,只能从国外进口。几十年积淀,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支撑了科考装备的升级。无人机、无人船、探空气球和飞艇等,在此次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巅峰使命2022”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世界科技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摘编自申琳、徐驭尧《攀登,向着科学之巅》人民日报》2022年5月10日)材料三:“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挑战无极限的“珠峰精神”,标记了珠峰高度,更标注了人生的高度。____。登顶珠峰,团结协作必不可少。制定科考计划、做好后勤保障、应对紧急情况等等,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____。此次科考在海拔8830米处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正是全体科考队员坚持不懈的结果。____。作为“世界第三极”的珠峰,环境险恶、气候恶劣,狂风、缺氧、极寒、雪崩等,时刻威胁着科考队员的生命,但他们不畏艰险,最终登顶成功。____。攀登珠峰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科考队员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每一次登顶都是他们超越自我的艰苦历程。时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珠峰精神”。“珠峰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融汇在一代代人的奋斗中。它必将激励青年一代以攀登者的姿态勇往直前,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改编自贾玉宝《弘扬“珠峰精神”,奋进伟大征程》“四川新闻网”2022年5月6日)1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纪录,非常振奋人心。B.经过系统的训练,登山队提前抵达了突击营地,顺利找到岩体,架设好气象站。C.珠峰科考团队的装备从落后到先进,彰显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D.挑战无极限的“珠峰精神”,标注了人生的高度,必将激励青年一代勇往直前。17.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材料三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持不懈②以“同舟共济扬帆起”的合力,凝聚力量③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超越自我④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不畏艰险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18.结合材料内容,根据提示将下面的提纲补充完整。要求:问题之间有逻辑联系。采访提纲采访对象 “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队队长采访目的 了解“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采访问题(第一组) 问题一:在科考的过程中,科考队遇到了哪些困难? 问题来源于材料二问题二:① 问题三:② 采访问题(第二组) 问题一:③ 问题来源于材料三【答案】16.B17.A18.了解“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闲难是如何克服的 ;“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意义 【知识点】句子排序;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16.ACD.正确;B.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二自然段“此外,山顶的积雪也带来了困难……他们用了约一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气象站的架设工作”,可知“顺利找到岩体”说法有误。故答案为:B17.“登顶珠峰,团结协作必不可少。制定科考计划、做好后勤保障、应对紧急情况等等,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侧重的是团结合作,所以第一处应该选择②。"此次科考在海拔8830米处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正是全体科考队员坚持不懈的结果”,侧重的是队员的坚持不懈,所以第二处应该选择①。“作为'世界第三极'的珠峰,环境险恶、气候恶劣,狂风、缺氧、极寒、雪崩等,时刻威胁着科考队员的生命,但他们不畏艰险,最终登顶成功”,侧重的不畏惧艰险所以第三处应该选择④。“攀登珠峰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科考队员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每一次登顶都是他们超越自我的艰苦历程”,侧重的是需要超越自我,所以第四处应该选择③。故答案为:A18.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所以采访的目的应该是对这次珠峰科考的情况进行了解。问题也要围绕这一主要实践展开。根据问题一“在科考的过程中科考队遇到了哪些困难”,接着可采访“这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第三段介绍了1959 年珠峰科考活动情况,与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对比,显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我国为世界科技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据此可以采访“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意义 故答案为:了解“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情况;闲难是如何克服的 ;“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意义 (2024八上·长沙月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生命的声音余显斌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仿佛世界末日的来临。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一片死寂,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已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还是一种解脱。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但没有,一点也没有,连一丝风流动的影子都没有。迷迷糊糊的,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地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不大,花线一般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看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远了,又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这细小的声音,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也已濒临死亡的边缘。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支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他如老僧入定一般,更没有伸手去拍。心想,这时还有个活物陪着自己,也就不忍去伤害这个平时极嫌恶的生命。蚊子嗡嗡地唱着,这声音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那么小,不够一粒西瓜籽大。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第六天,一道亮光如从天上倾泻而下。他得救了。当他被救出时,矿场工人、救援人员都在紧张地呼喊:“医生快来!快抢救!”此时已说不出话的他缓抬手,右手小心地握着,很小心地,在阳光下慢慢打开,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已经几乎冻坏了。在阳光的抚摸下它又慢慢恢复生机,抖抖翅膀,伸伸爪子,最终鼓足了劲,一振翅,飞走了。这是一只小小的蚊子。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19.阅读全文,请从“他”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情节 周围的环境 对生命的态度煤矿透水,他被困在矿井下 没有一点声音,死寂 ① 迷糊中,他感到脖子有点痒 ② 看到了生的希望③ 蚊子嗡嗡地唱着,声音好听 萌生了活下去的希望他终于被救出来 人群紧张地呼喊 ④ 20.分析原文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不大,花线一般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21.链接中探险者因为“生命的动力”而活下来;你认为文中使“他”在煤矿事故中活下来的“动力”是什么?结合原文和材料,请你阐述对“生命的动力”的看法。【链接材料】四个探险者在荒芜的沙漠中迷了路,几乎快要将所有的水喝完时,领队拿出一个沉甸甸的水壶,他告诉其他探险者们,这是他们最后的水源,除非万不得已,这壶水不会打开。探险者们没有办法,只能努力地向前走,企图穿越这片死气沉沉的沙漠。当他们即将筋疲力尽时,一片绿洲呈现在他们眼前——得救了!当他们在绿洲中大口喝水时,领队打开了水壶,一整壶的细沙倾泻而下。领队说:“这些沙是我们生命的动力。”【答案】19.无望地等待死亡;蚊时续子的声音细细的时断;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热爱生命20.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蚊子的声音比作“巨雷”,表现了此时“蚊子的声音”给在死寂环境中渴盼声音的他带来的震撼之大,他因此看到了生的希望。21.希望是生命的动力,是生活的源泉。文中的“他”!被困在矿井下,是一只蚊子激发了他对生的希望,终于成功获救。四个探险者在荒芜的沙漠中迷了路,几乎快要将所有的水喝完时,在领队拿出的一个装满了细沙的沉甸甸的水壶的激励下,继续前行,终于成功到达绿洲。【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情节“煤矿透水,他被困在矿井下”和周围的环境没有一点声音,死寂”可知,此时,他对生命的态度是“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还是一种解脱”。因此,可得出答案:无望地等待死亡。②根据情节“迷糊中,他感到脖子有点痒”和对生命的态度“看到了生的希望”可知,此时,周围的环境:“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远了,又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因此,可得出答案:蚊子的声音细细的时断时续。③根据周围的环境“蚊子嗡嗡地唱着,声音好听”和他对生命的态度“萌生活下去的希望”可知,此时“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那么小,不够一粒西瓜籽大”“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点往胃里咽”“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因此,可得出答案,情节是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④根据情节“他终于被救出来”和周围的环境“人群紧张地呼喊”可知,此时,他对生命的态度“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因此,可得出答案:热爱生命。故答案为:①无望地等待死亡;②蚊子的声音细细的时断时续;③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④热爱生命20.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根据上文“这时,若有一点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迷迷糊糊的,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地用手去挠”和下文“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可知,“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不大,花线一般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句中“巨雷”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蚊子的声音”比作“巨雷”,表现了此时“蚊子的声音”给在死寂环境中渴盼声音的他带来的震撼之大,他因此看到了生的希望,形象贴切。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蚊子的声音比作“巨雷”,表现了此时“蚊子的声音”给在死寂环境中渴盼声音的他带来的震撼之大,他因此看到了生的希望。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文中的“他”被困在矿井下,是一只蚊子激发了他对生的希望,终于成功获救:【链接材料】中的四个探险者在荒芜的沙漠中迷了路,几乎快要将所有的水喝完时,在领队拿出的一个装满了细沙的沉甸甸的水壶的激励下继续前行,终于成功到达绿洲。可见,无论“他”,还是四位探险者,都在最绝望最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动力”,这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心中的希望。因此,希望是生命的动力,是生活的源泉。故答案为:希望是生命的动力,是生活的源泉。文中的“他”!被困在矿井下,是一只蚊子激发了他对生的希望,终于成功获救。四个探险者在荒芜的沙漠中迷了路,几乎快要将所有的水喝完时,在领队拿出的一个装满了细沙的沉甸甸的水壶的激励下,继续前行,终于成功到达绿洲。(2024八上·长沙月考)名著阅读;阅读《昆虫记》选段,完成下面的任务。我在一个大玻璃瓶里面放上一些草,把捉到的几只萤火虫和几只蜗牛也放了进去。蜗牛个头儿正合适,不大不小,正在等待变形,正符合萤火虫的口味。我寸步不离地监视着玻璃瓶中的情况,因为萤火虫攻击猎物是瞬间的事情,不高度集中精力,必然会错过观察的机会。我终于发现是什么情况了。萤火虫稍微探了探捕猎对象。蜗牛通常是全身藏于壳内,只有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点在壳的外面。萤火虫见状,便立刻打开它那极其简单、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工具,这是两片呈钩状的颚,锋利无比,细若发丝。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小槽沟。这就是它的工具。它用它的这种外科手术器械不停地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其动作不像是在施以手术,而像是在与猎物亲吻。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它像是与蜗牛“拉钩”。它在“拉钩”时,有条不紊,不慌不忙,每拉一次,都要稍事休息,似乎是在观察“拉钩”的效果如何。它“拉钩”的次数并不多,顶多五六次,就足以把猎物给制服,使之动弹不得。然后,它就要动嘴进食了,它很可能也是要用弯钩去啄,因为我几次都未观察清楚,所以对这一点我说不太准。总之,萤火虫在实施麻醉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竿见影,快如闪电,不用问,它利用带细槽的弯钩已经把毒液注入蜗牛体内,使之昏死过去。(节选自《昆虫记》)22.阅读选文,梳理萤火虫捕食蜗牛的过程,完成复述提纲。① →打开工具→② →观察效果→③ 23.请你从下列昆虫中任选一种,仿照示例为其拟写一个绰号并简述理由。①螳螂 ②朗格多克蝎 ③大孔雀蝶示例:昆虫及拟写的绰号:萤火虫 ——麻醉专家理由:萤火虫对蜗牛施行麻醉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竿见影。选择的昆虫及拟写的绰号: 理由: 【答案】22.试探猎物;轻击外膜;动嘴进食23.刽子手;螳螂嗜肉成性,专门吃活食,连自己的伴侣也要吃掉。【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昆虫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22.选段按照萤火虫捕食的先后顺序展开描述。首先,“萤火虫稍微探了探捕猎对象”,这是捕食的起始动作,即 “探察猎物”;接着,打开工具后,“用它的这种外科手术器械不停地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像是与蜗牛‘拉钩’”,对应步骤②;最后,“就足以把猎物给制服…… 然后,它就要动嘴进食了…… 已经把毒液注入蜗牛体内,使之昏死过去”,可知最后一步是动嘴进食,且过程中注入了毒液,故步骤③为 “动嘴进食(或‘注入毒液使蜗牛昏死并进食’)”。梳理时需紧扣选段中体现动作先后的词句,如 “见状,便立刻……”“不停地轻轻击打……”“每拉一次,都要稍事休息……”“然后,它就要……” 等,提炼关键动作即可。故答案为:试探猎物;轻击外膜;动嘴进食23.本题考查仿写和对文本的概括。对于螳螂,《昆虫记》中说:“螳螂是肉食性动物,加上有两把大刀,说它是刽子手也不过分啊”,因此可拟写绰号:刽子手;对于红蚂蚁,《昆虫记》中说:“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红蚂蚁只好用不道德的方法去抢黑蚂蚁的幼虫放在家里喂养,等到那些黑蚂蚁长大了以后红蚂蚁就把黑蚂蚁当作奴隶”,可拟写绰号:抢劫犯:对于大头黑布甲,《昆虫记》中说:“把大头黑布甲捏在手里,使劲地摇晃,不久,大头黑布甲就“死’了,过了一段时间,大头黑布甲'复活’了”,可拟写绰号:伪装高手。故答案为:①刽子手;螳螂嗜肉成性,专门吃活食,连自己的伴侣也要吃掉。三、表达与写作(共50分)24.(2024八上·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由“读”到“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懂水的柔情和刚劲。朱自清从背影中读懂了父爱的深沉,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过程中读懂了科学的艰难与魅力,陶渊明在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中读懂了人生的“真意”,汪曾祺在昆明的雨季中读懂了生活的情趣与美好……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读懂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③书写工整美观。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答案】例文:灶间烟火里的暖 奶奶的厨房总飘着一股呛人的油烟味。每次放学回家,推开那扇褪色的木门,浓重的油星子就会扑面而来,混着柴火燃烧的焦糊气,总让我忍不住皱起眉头。 那时我总觉得奶奶的厨房是个落后的地方。瓷砖墙上积着层黄黑的油垢,铁锅边缘永远粘着洗不净的饭粒,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炒菜时从不肯开抽油烟机。“费电。” 她总这样说,布满皱纹的脸上堆着固执的笑,手里的锅铲却不停翻动,油星子溅在蓝布围裙上,烫出一个个深色的圆点。 那年深秋我生了场病,低烧持续了半个月。医生说要吃清淡的粥,妈妈忙着加班,照顾我的担子便落在奶奶肩上。天还没亮,我就被厨房的动静吵醒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柴火噼啪的燃烧声,还有瓷碗轻轻碰撞的脆响,像一串细碎的音符钻进被窝。 我悄悄爬起来,站在厨房门口往里看。奶奶正蹲在灶台前添柴,火光在她银白的发丝上跳跃,映得满脸沟壑都泛着暖融融的光。她往砂锅里撒着什么,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锅里的米。“要先用慢火煨三个时辰,米才会烂成花。” 她对着空气喃喃自语,手 里的汤勺顺时针搅着,一圈又一圈,像在进行一场虔诚的仪式。 那天的粥盛在粗瓷碗里,上面浮着层薄薄的米油。我舀起一勺吹凉了送进嘴里,绵密的米粒在舌尖化开,带着淡淡的桂花甜香。“后山摘的桂花,晒了半个月呢。” 奶奶坐在对面看着我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油烟味似乎没那么呛人了,混着柴火的暖意,在鼻尖萦绕成温柔的形状。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不肯开抽油烟机,是因为那老旧的机器总漏油,她怕弄脏了我爱吃的桂花糕。那些被油烟熏黄的日子里,藏着她笨拙而深沉的爱。就像灶膛里的火苗,沉默地燃烧自己,却把最暖的光,都给了我。【知识点】自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由‘读’到‘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 展开,通过 “读山懂静穆厚重、读水懂柔情刚劲” 的自然意象,以及朱自清、居里夫人、陶渊明、汪曾祺等人的具体事例,强调 “读懂” 是一个从感知到领悟、伴随心灵成长的过程。材料以哲理化的表述和具体实例相结合的形式,引导思考 “读懂” 的内涵与意义。 【题干分析】 ① 材料意义解读 :自然意象的意义:“读山”“读水” 并非单纯的观赏,而是通过与自然的对话,领悟其蕴含的品格(如山大的沉稳、水的柔中带刚),体现 “读懂” 是对事物本质的挖掘。 人物事例的意义:朱自清从 “背影” 中读懂父爱,是从日常细节中领悟情感的深沉,说明 “读懂” 需要跳出表面观察;居里夫人在科研中读懂科学的魅力与艰难,体现 “读懂” 伴随实践体验;陶渊明从田园读懂人生 “真意”、汪曾祺从雨季读懂生活情趣,表明 “读懂” 是对生活本质、人生价值的个性化领悟。 核心关键词 “读懂”:指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往往伴随时间沉淀、情感投入或实践体验,最终实现心灵层面的成长。 ② 写作思路 :是什么:明确 “读懂” 的内涵,它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深刻的理解,可能是对情感、事物规律、人生价值等的领悟。 为什么:阐述 “读懂” 的意义,如促进自我成长、化解误解、丰富精神世界等。 怎么做:说明 “读懂” 的途径,如用心观察、亲身体验、时间沉淀、换位思考等。 写作误区:避免将 “读” 与 “懂” 割裂,不能只写 “读” 的过程而忽略 “懂” 的升华;避免事例堆砌,要突出从 “读” 到 “懂” 的转折;避免主题分散,围绕一个核心对象(如亲情、自然、自我等)展开。 开头写法:可从自然景象切入(如 “山风掠过树梢时,我终于读懂它沉默的絮语”),或用生活场景开篇(如 “那封泛黄的信,在抽屉里躺了三年,直到某个午后我才读懂字里行间的牵挂”)。 事例素材:优先选取亲身经历,如读懂父母的唠叨、读懂朋友的沉默、读懂自己的内心等;也可选取历史或文学素材,如苏轼从贬谪生活中读懂豁达,史铁生从地坛读懂生命意义。 结尾写法:可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如 “原来所有的‘读懂’,都是时光赠予成长的礼物”),或点明 “读懂” 带来的改变(如 “读懂那抹背影后,我学会了用沉默的行动回应深沉的爱”)。 详略安排:重点写 “从‘读’到‘懂’的过程”,包括最初的误解 / 模糊认知、关键事件的触发、领悟时的心理变化;略写 “读” 的背景或 “懂” 之后的结果。 【立意提取】 1.读懂那双手的裂痕;2.在蝉鸣里读懂夏天;3.迟来的读懂【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天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天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