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第一站 天地大美。文学角第一站——“天地大美”站。《庄子·知北游》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大美即自然,无可言,亦无可不言。现在请跟着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创作吧!
(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帮助第一小组的同学完成“导语”的写作。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入怀,万物复苏,自然界一派生气 péng①勃的景象;夏雨如注,热烈粗犷②(A.guǎng B.kuàng),毫无保留地尽情浇灌着万物生长:秋阳似火,枝头累累③(A.léiléi B.lěi lěi) 的果实是农民劳作一年的勋章;冬雪飘落,溪水沉jì④,孩童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憧憬着一个春天的童话。真是“风和日丽百花香,⑤,秋风送爽丰收季,⑥”.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   ,②   ,③   ,④   。
2.联系上下文和相关知识,选择正确的选项,完成小诗的创作。
⑤   ,⑥   。
A、峰峦叠翠云雾绕
B、绿树成荫夏日长
C、冬雪皑皑兆吉祥
D、银装素裹雪花飘
【答案】1.蓬;A;A;寂
2.B;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语言连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1.①“生气 péng 勃” 中,根据词语含义和常见写法,“péng” 对应的汉字是 “蓬”,“蓬勃” 意为繁荣、旺盛,符合语境中自然界充满生机的描述。 ②“粗犷” 的正确读音是 “guǎng”,“kuàng” 为错误读音,“粗犷” 形容夏雨的豪放、不拘小节,故选 A。 ③“枝头累累” 中,“累累” 表示果实多而密,此时读音为 “léiléi”;“lěi lěi” 多用于形容累积、连续不断等,不符合果实饱满的语境,故选 A。 ④“溪水沉 jì” 中,“jì” 对应的汉字是 “寂”,“沉寂” 指十分寂静,符合冬雪飘落时溪水安静的状态。故答案为:蓬 ;A ;A ;寂
2.⑤处需对应夏季景象,“绿树成荫夏日长” 中 “夏日长” 直接点明夏季,且 “绿树成荫” 描绘了夏日的典型景色,与前文 “风和日丽百花香”(春季)衔接自然,故选 B。 ⑥处需对应冬季景象,“冬雪皑皑兆吉祥” 中 “冬雪皑皑” 明确指向冬季,“兆吉祥” 与 “丰收季”(秋季)形成呼应,体现四季的美好寓意;“银装素裹雪花飘” 虽写冬季,但与 “丰收季” 的对仗和意境衔接稍逊,故选 C。故答案为:B ;C
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面是一张以“秋景”为主题的古诗文任务单,请你补充完整。
积累 景物 名句 出处
风 秋风萧瑟,   。 曹操《观沧海》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纠错 有一处名句与主题“秋景”不匹配,这一处是   (填序号)
总结   整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与“思”始终同行,正如《论语》中所⑦   ,   。
【答案】洪波涌起;枯藤老树昏鸦;峨眉山月半轮秋;闻道龙标过五溪;遥怜故园菊 ;4;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曹操《观沧海》中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绘了秋风呼啸、大海涌起巨浪的壮阔秋景,故填 “洪波涌起”。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以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勾勒出秋日黄昏的凄凉景象,“枯藤老树昏鸦” 是秋日典型意象,故填此句。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中,“半轮秋” 点明秋日,写秋夜月景,故填 “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下句承接上句叙事,故填 “闻道龙标过五溪”。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借秋日菊花寄托思乡之情,故填 “遥怜故园菊”。 纠错部分 :第 4 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中,“杨花” 即柳絮,飘落于春季;“子规(杜鹃)” 啼鸣多在春末夏初,与 “秋景” 主题不匹配,故填 4。
故答案为:洪波涌起 ;枯藤老树昏鸦 ;峨眉山月半轮秋 ;闻道龙标过五溪 ;遥怜故园菊 ;4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宁在“天地大美”板块读到了王维的《归嵩山作》,请和他一起理解这首诗。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④。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④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4.这是一首   (填诗歌体裁),颈联用   、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   的心境。
5.请简要分析“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一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答案】4.五言律诗;荒城;古渡(或落日、秋山,任填两个即可);闲适(或宁静、平静、释然等,意思相近即可)
5.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水和暮禽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意。流水仿佛有意为诗人送行,暮禽好像与诗人一同回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万物对诗人的亲切态度,暗合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心境,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相融的闲适与惬意,也含蓄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4.诗歌体裁判断: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颈联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特征(八句、五言、颔联颈联对仗),故为 “五言律诗”。 颈联景物提取:颈联为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句中包含的景物有荒城、古渡、落日、秋山,任填两个即可。 心境推断:诗歌写于诗人辞官归隐途中,“车马去闲闲”“归来且闭关” 等句体现出脱离官场的轻松,颈联景物虽带 “荒”“古” 等字,但整体氛围与 “流水有意”“暮禽还” 的自然亲和感呼应,表现出诗人接近归隐地时的闲适宁静。故答案为:五言律诗 ;荒城 ;古渡(或落日、秋山,任填两个即可) ;闲适(或宁静、平静、释然等,意思相近即可)
5.“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中,“有意”“相与还” 是人的情感与动作,诗人将流水、暮禽拟人化,使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灵性。这种手法不仅让景物描写更生动,更暗含诗人情感:流水、暮禽的 “有意” 与 “相伴”,恰是诗人内心对归隐生活的认同 —— 自然万物仿佛都理解他的选择,与他一同回归宁静,既表现了与自然相融的惬意,也间接流露了对官场的疏离和对归隐的向往。
故答案为: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水和暮禽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意。流水仿佛有意为诗人送行,暮禽好像与诗人一同回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万物对诗人的亲切态度,暗合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心境,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相融的闲适与惬意,也含蓄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二、第二站 文声兼美。文学角第二站—“文声兼美”站。收听由一篇文字、一份欣赏、一段音乐、一种声音组成的文学有声节目。本期分享的是《我把嘴凑近流水》(节选),请你跟第二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节目制作吧!
(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阅读
我把嘴凑近流水(节选)
夏真
四月半,花老得快。吧嗒一声,落在书本上,翌日清晨,花瓣沾了露珠,便有了表腐的气息。
在医院,我凝视着病床上的父亲。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
父亲是一块刚硬的石头。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不存一丝坏心,不说人一句坏话。现在,这块石头渐渐腐蚀,一些器官已经老化,尘世皮囊呈现出一处处破碎:血栓,中风,房颤,肺部积水……
我凝视着平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朝着他的小女儿笑,笑容显露最大的慈祥和善良,但略微空洞,因牙齿露风。
父亲在盛年时候,面容硬朗,像版画里棱角分明的鲁迅。现在,父亲原本硬朗的五官变得松懈,有些肌肉已经消亡——这是苍老在每一个肉体上发生的物质流失。眼窝陷了,牙齿掉了,嘴巴如一张风干的网向预部收拢。呃,老人的嘴,渐渐是一张收拢的网,皱巴,退缩,消去了向外界捕猎能量的旺盛张力。
父亲出院后,躺在家中的床上,有几次哭,一块老去的石头会流泪,为此我很难过。
一次,父亲对着最热心的二姐哭:“颉,我软弱兮!有力气。”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他最喜欢去五马街坐坐,看老街上人来人往;吃上一碗长人馄饨,咀嚼这热而香的人间烟火,再坐坐,然后回家。
又一次,父亲躺着翻日历,翻到他旧历七月生日那天,竟然伤感,直流老泪,对母亲说:“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一个老人,对那一截生命的尾巴,有了一丝丝衰弱的恐惧与战栗。像一个孩子,梦醒了,嘴边那颗糖变成空了。不,这个譬喻不贴切。但父亲老了,更多时候确实像一个小孩,生日时由儿女陪着吃一顿,是重要而盛大的事。
父亲退休前是一个小学校长。在更年轻的时候,他极能“打路走”,每在教完书之余,他沿着故乡那条血脉一样蜿蜒而绵长的溪流,行行复行行,行行复行行。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那是一条多长的路!跟着山峦一起绵延,随着谷风一起回湖溯。父亲当年打路走,按家挨户去家访,免费辅导学生功课,助他们考上大学;也去朋友家喝酒,父亲嗜酒。
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一屋一床,是一个中风老人从世界渍败下来的退缩之所。时间滴答滴答响于墙上的时钟,一屋之内,时间的回音如心脏的颤动。父亲房颤厉害。
服红参,黄芪。父亲在体力稍微恢复后,日常拿起钢笔写写字。他在纸上写:你们放心,我体力好些了……
生命是什么?问题太大,不能回答。有点像一张虚无的纸,曾在纸上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字,一边被放入时间的流水中,一张纸渐渐被流水腐蚀,击碎。生命由旺盛到稀薄。
(选文有删改)
注:①有(mào):方言, 表示“没有”之意。②打路走:方言,表示“步行”之意。
6.任务一:宣传海报
第二组的同学为这篇文章设计了宣传海报。他们发现这篇文章在叙述时,将现实与回忆相交融,请你梳理叙述顺序,体会父亲形象的变化,填写下图,帮助小组同学一起完成海报宣传文案。
①   ,②   ,③   。
7.任务二:节目录制
步骤一:节目组计划在喜马拉雅APP上录制本文的朗诵音频,需先对录制文本《我把嘴凑近流水》进行朗读设计。 ①请你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等角度(至少两个)对文中第8自然段的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
步骤二:节目组准备录制精彩片段品析,需要撰写以下片段赏析文案。 A.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 B.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那是一条多长的路! ②文章的叙述平静而节制,却蕴含着感人的力量。从左侧的句子中选择一句进行赏析,体会其中流露出的情感,供节目录制使用。
步骤三:录制朗诵音频和精彩片段品析音频。 地点:录播教室
8.任务三:留言互动
在每期节目最后,小组同学会开放“每期一问”的讨论话题,本期讨论话题如下:
假如你是一位热心听众,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秋天的怀念》,参与他们的讨论。
【答案】6.硬朗;脆弱;父亲更年轻的时候
7.① 朗读设计“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 重音强调 “今年”“还”,语气虚弱颤抖,“今年生日” 后稍作停顿,语调低沉、末尾微扬 。通过声音细节,传递父亲对生命终结的恐惧与眷恋,引发听众共情。② 句子赏析(二选一)选 A 句:运用比喻,将父亲的叫唤声比作 “旧斧子砍树的锈声” ,生动刻画声音的苍老无力,暗含作者目睹父亲衰弱的心疼与无奈,平静叙述中藏深沉情感。选 B 句:以反复、回环的手法,突出父亲当年步行路程的漫长与活力充沛 ,与如今中风卧床的衰弱形成对比,流露对盛年时光的怀念和生命流逝的惋惜 。
8.两者以 “怀念” 为底色,更延伸出对生命的多元叩问 ——《我把嘴凑近流水》触摸生命的 “脆弱与流逝”,《秋天的怀念》拥抱生命的 “坚韧与重生”。这种交织的情感,让文字超越 “怀念” 本身,成为对生命最真诚的凝视。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重音;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6.①父亲盛年时:文中描述 “面容硬朗,像版画里棱角分明的鲁迅”“极能‘打路走’,按家挨户家访、免费辅导学生”,从外貌和行为体现盛年时 硬朗、刚直、充满活力 的状态。②父亲出院后:依据 “躺在家中的床上,有几次哭”“翻到生日那天,伤感直流老泪”,可见父亲身体衰弱,对生命尽头产生 恐惧、伤感、脆弱 的心境。③阶段判断:文中 “更年轻的时候,他极能‘打路走’…… 按家挨户家访,免费辅导学生功课”,明确 “热心” 的行为发生在 父亲更年轻的时候 ,与 “二姐热心” 呼应,串联时间线。故答案为:硬朗;脆弱;父亲更年轻的时候
7.① 朗读设计(以 “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 为例)重音:突出 “今年”“还” ,强调对 “当下生日能否度过” 的不确定,凸显生命的紧迫。语气:虚弱、颤抖 ,模拟老人说话的无力感,传递对生命的恐惧与眷恋。停连:“今年生日” 后稍作停顿 ,再读 “还过得上吗”,拉长疑问语气,强化不安。语调:整体低沉 ,末尾微微上扬(但力度弱),体现疑问中的伤感。理由:结合父亲衰老、担忧生命终结的情境,通过声音设计还原人物心境,让听众共情。② 句子赏析(二选一)选 A 句:“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修辞:比喻 ,将父亲的叫唤声比作 “旧斧子砍树的锈声”。效果:“旧斧子”“锈声” ,生动描绘声音的苍老、沙哑、无力,直观展现父亲身体的衰弱;平淡叙述中,暗含作者目睹父亲老去的 心疼、无奈 ,情感克制却深沉。选 B 句:“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 —— 那是一条多长的路!”手法:反复(“走过” 重复)、回环(去程与返程呼应) 。效果:通过句式重复,凸显父亲当年 步行路程长、活力充沛 ,与如今中风卧床的衰弱形成 强烈对比 ;平静叙述里,藏着对父亲盛年时光的 怀念 ,以及对生命流逝的 惋惜 ,情感绵密动人。
故答案为:① 朗读设计“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 重音强调 “今年”“还”,语气虚弱颤抖,“今年生日” 后稍作停顿,语调低沉、末尾微扬 。通过声音细节,传递父亲对生命终结的恐惧与眷恋,引发听众共情。② 句子赏析(二选一)选 A 句:运用比喻,将父亲的叫唤声比作 “旧斧子砍树的锈声” ,生动刻画声音的苍老无力,暗含作者目睹父亲衰弱的心疼与无奈,平静叙述中藏深沉情感。选 B 句:以反复、回环的手法,突出父亲当年步行路程的漫长与活力充沛 ,与如今中风卧床的衰弱形成对比,流露对盛年时光的怀念和生命流逝的惋惜 。
8.两篇文章既有对亲人的怀念,更有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结合文本分析《我把嘴凑近流水》:怀念:父亲从 “刚硬的石头” 到衰老卧床,作者记录其生命轨迹,满是眷恋。生命感悟:通过父亲 “由旺盛到稀薄” 的变化,展现 生命流逝的必然 ,以及老人对生命尽头的 “恐惧与战栗”,引发对 “生命本质” 的思考。《秋天的怀念》:怀念: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与追思,贯穿全文。生命感悟:母亲在病痛中鼓励儿子 “好好活”,凸显 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传递 “直面苦难、热爱生命” 的信念。故答案为: 两者以 “怀念” 为底色,更延伸出对生命的多元叩问 ——《我把嘴凑近流水》触摸生命的 “脆弱与流逝”,《秋天的怀念》拥抱生命的 “坚韧与重生”。这种交织的情感,让文字超越 “怀念” 本身,成为对生命最真诚的凝视。
三、第三站 文思寻美。文学角第三站一“文思寻美”站。在半个学期中,同学们接触并阅读了(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世说新语》等书籍,不仅领略了多样的世界,丰富了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也更好地传承了文化经典和人类智慧。现在,请和第三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名著阅读探究手账吧!
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任务一:感悟思想之深
《朝花夕拾》中蕴含了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请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专题主题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原书目录 小引     琐记 狗·猫·鼠 无常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范爱农 二十四孝图 父亲的病 后记 注:在横线上补充《朝花夕拾》中涉及到“儿童教育观”的篇目,注意顺序。
选取理由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在今天仍有深刻意义。请你从原书目录中至少选择两篇,并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至少两点)。    。
【答案】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对压抑儿童天性(以《五猖会》为例):鲁迅渴望参与五猖会,父亲却强制他先背《鉴略》,背不出不许去。这一情节批判 封建教育以权威压制儿童兴趣、窒息天性 ,主张教育应尊重儿童的情感与热爱。倡导趣味与自然教育(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百草园中,鲁迅观察昆虫、采摘野果,享受自然探索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私塾教育却刻板(如 “只读不讲” 的古文、严格规矩)。鲁迅通过对比,倡导 教育应融入自然、激发好奇心,让儿童在趣味中学习 。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共 10 篇,目录顺序为:小引→狗 猫 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分析:先依据《朝花夕拾》目录顺序和 “儿童教育” 主题,锁定核心篇目;再从 教育方式(压抑 / 尊重)、教育内容(趣味 / 刻板 / 封建) 等角度,提取文本细节(如《五猖会》的 “背书冲突”、《百草园》的 “乐园场景”),推导鲁迅的教育观;体现 “古为今用” 的思考 —— 鲁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对天性 / 趣味的重视,至今仍具启示意义(如当代教育对 “应试压抑”“素质培养” 的反思)。
故答案为: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对压抑儿童天性(以《五猖会》为例):鲁迅渴望参与五猖会,父亲却强制他先背《鉴略》,背不出不许去。这一情节批判 封建教育以权威压制儿童兴趣、窒息天性 ,主张教育应尊重儿童的情感与热爱。倡导趣味与自然教育(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百草园中,鲁迅观察昆虫、采摘野果,享受自然探索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私塾教育却刻板(如 “只读不讲” 的古文、严格规矩)。鲁迅通过对比,倡导 教育应融入自然、激发好奇心,让儿童在趣味中学习 。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任务二:发现人性之善
“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孙犁 你如何理解上面这段孙犁的独白,请结合相关作品内容回答。
【答案】孙犁经历抗日战争,被农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战英勇打动,其创作以《白洋淀纪事》为载体,挖掘战争中的人性之光 。如《荷花淀》里,水生嫂们虽眷恋家庭,却默默支持丈夫参军,还在战火中成长为抗日力量,她们的顾全大局是 “善良”,觉醒抗争是 “美好”;《芦花荡》的老英雄,年近花甲仍智斗日寇、守护乡亲,用胆识与义气诠释 “爱国” 的美好,以行动彰显 “互助” 的善良 。孙犁透过这些平凡又闪光的农民形象,将战争背景下的奉献、坚韧、正义等品质定格,让 “善良与美好” 在炮火中熠熠生辉,既还原抗战群像,更传递人性本真的力量 。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理解孙犁独白的核心逻辑:孙犁强调 “抗日战争” 是创作原点,“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英勇” 是素材,“表现善良与美好” 是创作宗旨。需紧扣 “战争背景”“农民群体”“人性善美” 三个关键词,关联《白洋淀纪事》的具体文本。选取典型作品,拆解人物细节:《荷花淀》 水生嫂们:
先写 “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隐忍的付出,是 “善良”—— 舍小家为大家),再写 “女人们投身抗日队伍”(主动抗争,是 “美好”—— 觉醒与成长)。通过 日常性与战斗性的衔接 ,展现平凡人在战争中的精神升华。《芦花荡》 老英雄:聚焦 “年近花甲仍守乡抗日”(爱国的坚守,是 “美好”)、“设伏痛击日寇”(智慧与勇气,是 “善良”—— 守护乡亲)。以 个体传奇映射群体精神 ,凸显农民自发的家国担当。提炼孙犁的创作视角特色:不同于传统抗战文学突出 “残酷”,孙犁 以 “美” 观照战争 —— 写水生嫂的柔韧、老英雄的侠义,把 “善与美” 置于炮火中淬炼,让人性光辉成为抗战斗争的精神底色。这种写法既呼应 “农民打动我” 的创作缘起,也诠释了 “善良美好” 的深层力量:普通人的觉醒与坚守,才是抗战胜利的根基。串联逻辑,形成解析闭环:从 “理解作者意图” 到 “文本例子验证”,再到 “创作视角升华”,逐步推导:孙犁为何选这些人物?他们的 “善与美” 如何体现抗战精神?最终点明:答案通过 “人物行为→品质提炼→主题呼应” 的路径,完成对 “孙犁创作观” 的阐释,让 “善良美好” 不再抽象,而是具象为农民的抉择与行动。
故答案为: 孙犁经历抗日战争,被农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战英勇打动,其创作以《白洋淀纪事》为载体,挖掘战争中的人性之光 。如《荷花淀》里,水生嫂们虽眷恋家庭,却默默支持丈夫参军,还在战火中成长为抗日力量,她们的顾全大局是 “善良”,觉醒抗争是 “美好”;《芦花荡》的老英雄,年近花甲仍智斗日寇、守护乡亲,用胆识与义气诠释 “爱国” 的美好,以行动彰显 “互助” 的善良 。孙犁透过这些平凡又闪光的农民形象,将战争背景下的奉献、坚韧、正义等品质定格,让 “善良与美好” 在炮火中熠熠生辉,既还原抗战群像,更传递人性本真的力量 。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任务三:传递智慧之光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③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④;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⑤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⑥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⑦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⑧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题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题大踧踖⑨。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②洛:洛阳。③元礼:李膺。东汉名士。④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属各郡百官的职权。⑤府君:太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也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⑥仆:我的谦称。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⑧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太中大夫是朝中掌论议的官员。⑨踧踖(cù ji):坐立不安的样子,含贬义。
1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成语释义法 不期而遇 期日中   。
查阅词典法 诣:①《动词〉到…….去;前往。②(动词)拜访。 诣门者   (填序号)
一词多义法 人以其语语之语:话。 人以其语语之   。
词类活用法 友人惭 莫不奇之   。
12.小波发现甲乙两文中的陈元方和孔文举当年年纪都不超过十岁,在古代,7-8岁的孩子叫做始(刚刚换牙),8-9岁直至13-14岁,都可以称为   ,因为此时男孩未加冠,女孩未及,并且古人习惯留长发,要将头发扎成类似角的样子。并且小波细心地发现乙文中,李元礼问孔文举时,用到了“仆”谦称自己,古代还可以用类似的词语表述,比如   ,2分)
1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文举至门谓曰我是李府君亲
14.翻译下列句子。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15.《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请展开联想与想象,就下面的方括号(【】)中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并阐明理由,分析人物形象。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回:“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16.小镇在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想引用《论语》中的名句来送给甲乙两文中的人物,请你也来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句子,并阐明赠送的理由。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想选择   (填序号)句,送给文中的   (填人物),理由是   。
【答案】11.约定;②;告诉;以…… 为奇
12.总角;愚
13.文举至门 / 谓吏曰 / 我是李府君亲
14.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因此我和您是世代交好的关系。
15.陈韪【撇了撇嘴,斜睨着孔文举,语气带着不屑】 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眼睛一亮,不卑不亢地拱手,语气从容】 回:“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16.C;甲文中的 “友人”;友人与陈太丘期行失约(无信),对子骂父(无礼),《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强调交友守信、自我反省,契合友人需修正的 “无信无礼” 问题,可劝勉其守诚信、明礼仪 。(解析:先匹配人物行为缺陷,再关联《论语》句的核心内涵 —— 诚信、自省,完成逻辑衔接 )。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6)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他)离开后朋友才抵达。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于是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时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走进家门,连头都不回。
【乙】孔文举(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极高,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只有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内外亲属,才会被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门口,对门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进门后,(他)上前坐下。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文举)回答:“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情谊,因此我和您是世代交好的关系。” 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到达,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孔文举回应:“猜想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 陈韪顿时十分局促不安。
11.“期日中” 的 “期”:用 成语释义法 ,“不期而遇” 中 “期” 为 “约定”,本文 “期日中” 是 “约定在正午”,故 “期” 释 约定 。“诣门者” 的 “诣”:借 查阅词典法 ,“诣” 有 “到…… 去” 和 “拜访” 义。结合语境,“诣门者” 指前往李膺家 求见(拜访) 的人,故选 ② 。“人以其语语之” 的第二个 “语”:用 一词多义 + 词类活用法 ,前 “语” 是 “话”(名词),后 “语” 因接宾语 “之”,活用为 动词 “告诉” 。“莫不奇之” 的 “奇”: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众人 “以孔文举的回应为奇”,故释 以…… 为奇 。
故答案为:约定;②;告诉;以…… 为奇
12.年龄称谓:古代 8-14 岁男女束发如角,称 总角 (“总” 为束扎,“角” 指发式形态 )。谦称示例:古代谦称除 “仆”,还有 愚(如 “愚以为”)、鄙人(谦指自己)、窃(私下,如 “窃以为”) 等,均表自我谦抑 。
故答案为:总角;愚
13.① 找动作主体:“文举”(孔融)是主语。② 拆分行为:“至门”(到达门口)→ “谓吏曰”(对门吏说)→ “我是李府君亲”(说话内容)。③ 逻辑断句:按 “动作→对话起始→对话内容” 划分 。
故答案为:文举至门 / 谓吏曰 / 我是李府君亲
14.昔:从前; 先君:祖先(孔子是孔融祖先,老子是李膺祖先 );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故有 “师生之谊”; 奕世:世代; 通好:交好。
故答案为: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因此我和您是世代交好的关系。
15.陈韪的神态动作:设计:【撇着嘴,斜乜着眼,语调懒懒地】理由:陈韪轻视孩童,以 “大未必佳” 否定孔文举,神态傲慢、语气不屑,凸显 自负、轻视晚辈 的性格。孔文举的神态动作:设计:【眼睛一亮,双手微拱,语气不疾不徐】理由:孔文举机智反击,“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暗含讽刺,神态从容却藏锋芒,展现 聪慧机敏、能言善辩 的形象。
故答案为:陈韪【撇了撇嘴,斜睨着孔文举,语气带着不屑】 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眼睛一亮,不卑不亢地拱手,语气从容】 回:“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16.选句逻辑:甲文友人 “期日中不至”(无信)、“对子骂父”(无礼) ,《论语》C 句 “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强调 交友守信、自我反省 。赠送理由:友人需修正 “无信无礼” 的缺陷,C 句的 “三省”(反省诚信、忠恕、学习),恰好针对其 “失信于友、失礼于人” 的问题,可劝勉其 守诚信、明礼仪 ,契合人物成长需求。
故答案为:C;甲文中的 “友人”;友人与陈太丘期行失约(无信),对子骂父(无礼),《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强调交友守信、自我反省,契合友人需修正的 “无信无礼” 问题,可劝勉其守诚信、明礼仪 。(解析:先匹配人物行为缺陷,再关联《论语》句的核心内涵 —— 诚信、自省,完成逻辑衔接 )。
四、第四站 妙笔谱美
1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微写作。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刘湛秋《雨的四季》
作者在运用比喻再现了春雨的娇媚、小草的萌动、空气的香甜特点,依次运用视觉、听觉和嗅觉,带给我们春天的全方位的感受。
请你选择一处景物,尽量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景物的特点,给人全方位的感受。
【答案】秋日的树林像被打翻的颜料罐,枫叶把枝桠燃成一簇簇火苗,银杏叶在枝头抖着金箔似的光,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织出晃动的碎金(视觉)。风穿林而过,带起叶与叶的私语,脚踩在积叶上,发出 “咔嚓” 的脆响,偶尔有几只灰雀扑棱棱掠过,留下一串清亮的啾鸣(听觉)。深吸一口气,满是落叶发酵的微涩、松针的清苦,混着远处果园飘来的苹果甜香(嗅觉)。伸手接住一片旋转飘落的枫叶,指尖触到它边缘的锯齿,带着秋阳晒过的暖,风拂过脸颊,比夏风多了层薄薄的凉(触觉)。站在这林子里,像浸在一杯温醇的秋酿里,每一寸感官都被熨帖得舒服。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这篇微写作以 “秋日树林” 为描写对象,紧扣 “调动多感官展现景物特点” 的要求,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与感官联动,构建出立体可感的秋日图景。从感官运用来看:视觉上,以 “枫叶燃成火苗”“银杏叶抖着金箔”“碎金似的阳光” 为核心意象,用比喻将秋日树叶的红、黄色彩与光影动态具象化,凸显树林的绚烂与灵动;听觉上,捕捉 “叶与叶的私语”(微风拂叶的轻响)、“踩叶的咔嚓声”(落叶的质感)、“灰雀啾鸣”(生灵的活力),动静结合,还原秋日树林的自然声响;嗅觉上,融合 “落叶发酵的微涩”“松针清苦”“苹果甜香”,将树林本身的草木气息与远处果园的果香交织,体现秋日气味的层次与丰富;触觉上,通过 “枫叶锯齿的触感”“秋阳的暖”“风的薄凉”,从接触与体感角度,传递秋日温度的细微变化(暖中带凉)。 整体以 “像浸在一杯温醇的秋酿里” 收束,将多感官体验凝聚为统一的意境,既呼应了《雨的四季》中 “比喻 + 感官联动” 的写法,又让读者通过视觉见其色、听觉闻其声、嗅觉嗅其味、触觉感其温,全方位沉浸于秋日树林的独特氛围,使 “秋” 的特点从抽象感受变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存在。
故答案为:秋日的树林像被打翻的颜料罐,枫叶把枝桠燃成一簇簇火苗,银杏叶在枝头抖着金箔似的光,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织出晃动的碎金(视觉)。风穿林而过,带起叶与叶的私语,脚踩在积叶上,发出 “咔嚓” 的脆响,偶尔有几只灰雀扑棱棱掠过,留下一串清亮的啾鸣(听觉)。深吸一口气,满是落叶发酵的微涩、松针的清苦,混着远处果园飘来的苹果甜香(嗅觉)。伸手接住一片旋转飘落的枫叶,指尖触到它边缘的锯齿,带着秋阳晒过的暖,风拂过脸颊,比夏风多了层薄薄的凉(触觉)。站在这林子里,像浸在一杯温醇的秋酿里,每一寸感官都被熨帖得舒服。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大作文。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上,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500以上,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开在心中的花
画室窗外的爬山虎又绿了,藤蔓顺着墙缝钻得很深,叶片在风里翻动,像无数只小手在鼓掌。我望着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素描,铅笔尖悬在半空,忽然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样的春天,我心里种下的那朵花,正顶着泥土,一点点冒出芽来。
那时我刚学素描,握笔的手总像打颤的蝶,线条歪歪扭扭地爬在纸上。老师把我的画举起来当反面教材:“你看这线条,软得像煮烂的面条,一点力气都没有。” 教室里的笑声像小石子,砸得我耳朵发烫。我把画纸揉成一团塞进书包,走出画室时,风卷着沙尘扑在脸上,涩得眼睛发酸。
回家路上,路过小区的花坛,看见一位老爷爷在修剪月季。他的手布满老茧,握着剪刀却稳得很,枯萎的花枝被利落剪下,新抽的嫩芽在阳光下闪着光。“小姑娘,画画遇到难处啦?” 他忽然开口,声音像晒过太阳的棉絮,暖暖的。我摇摇头,却忍不住把画纸团从书包里拽出来。
老爷爷展开皱巴巴的纸,眯起眼睛看了看:“线条是骨架,得有骨气,但也得懂转弯。你看这月季的枝,看着硬,其实会顺着阳光拐呢。” 他指着一株缠在篱笆上的月季,枝桠果然在转折处留着温柔的弧度。那天他教我看花的姿态,说画画和养花一样,急不得,得耐着性子等它扎根。
后来每个周末,我都带着画本去花坛边。看老爷爷给月季浇水时,水流过土壤的纹路像极了素描的排线;听风吹过花瓣的沙沙声,忽然懂了线条该有的节奏。我不再急着画得 “像”,而是学着让线条跟着感觉走 —— 起笔轻如花瓣落地,行笔稳如老枝扎根,收笔时带点弧度,像月季藤蔓自然的转弯。
三个月后的画展上,我的素描《月季与篱笆》被挂在角落,线条不算完美,却带着韧劲。老师站在画前看了很久,说:“这线条里有股劲儿,像憋着芽要往上冒。” 我望着画里交错的枝桠,忽然明白,那天老爷爷说的 “扎根”,不只是画的技巧,更是心里的那点不肯放弃的韧气。
如今画室窗外的爬山虎爬得更高了,我的画架上总摆着一小束干月季。每当线条画得浮躁时,就摸摸花瓣粗糙的纹理,想起那个春天,一朵叫 “坚韧” 的花,在心里扎了根,顺着时光的篱笆,悄悄爬满了整个青春。它不像玫瑰那样张扬,却在每一次挫折过后,抽出新的枝芽,提醒我: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带着泥土的重量,慢慢向上。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花” 为核心意象,通过 “自然界的花”(山间崖畔、房前屋后等具象存在)与 “心灵的花”(友善、诚信、坚强等抽象品质)的对比,引出核心话题 ——那些植根于心灵、象征美好品德或情感的 “花”,及其对人的成长与影响。材料采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精神品质具象化为 “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 的花,强调其可培育性与生命力。
【题干分析】① 材料关键词解析: “自然界的花”:作为引子,以 “足迹处处皆是” 突出其普遍性,为 “心灵的花” 做铺垫;“心灵的花”:核心对象,指友善、诚信、坚强等抽象品质,“栖落心灵沃土”“生根发芽” 强调其需要主动培育,“开出美丽的花” 则指向其积极意义(如人格成长、精神滋养)。 ② 写作思路: 是什么:明确 “心中的花” 具体指哪种品质(如 “坚强之花”“诚信之花”),结合自身经历或他人故事,定义这种品质的内涵(例:“坚强之花” 是面对挫折时的不放弃)。为什么:阐述这种 “花” 的价值(如 “诚信之花” 让人与人之间更信任,“坚强之花” 助己突破困境),可结合具体场景体现其作用(例:一次考试失利后,“坚强之花” 让自己重新振作)。怎么做:描述培育 “心灵之花” 的过程(如通过一次守诺的经历,让 “诚信之花” 扎根;在克服疾病的过程中,让 “乐观之花” 绽放),突出 “生根发芽” 的动态感。 ③ 写作误区提示:避免仅描写 “自然界的花”,忽略 “心灵之花” 的核心;避免空谈品质,需用具体事例(如一次帮助他人的经历体现 “友善之花”)让 “花” 的形象落地;详略上,应重点写 “花” 的培育过程(遇到的困难、如何坚持)和绽放后的影响(自身成长、对他人的感染),开头引入和结尾升华可略写。开头可从自然界的花起兴(例:“墙角的月季开了,而我心中,也有一朵花在悄悄绽放”);结尾可呼应开头,强调 “心灵之花” 的永恒(例:“那朵诚信之花,早已在我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立意提取】
1.开在心中的诚信之花:通过一次答应帮同学保管物品、即使遇到大雨也坚守承诺的经历,展现 “诚信之花” 从 “种子”(承诺)到 “绽放”(赢得信任)的过程。
2.那朵坚强之花,从未凋谢:以学骑自行车时多次摔倒却不放弃、最终学会的经历为线索,刻画 “坚强之花” 在挫折中扎根、在坚持中绽放的模样。
3.友善之花,开在邻里间:描写疫情期间主动帮助独居老人买菜、送药,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自然,展现 “友善之花” 如何在互动中温暖彼此心灵。
4.自信之花,为青春加冕:记录从课堂不敢发言到主动参加演讲比赛的转变,体现 “自信之花” 在一次次尝试中抽枝展叶,最终照亮成长之路。
例文:
开在心中的花
画室窗外的爬山虎又绿了,藤蔓顺着墙缝钻得很深,叶片在风里翻动,像无数只小手在鼓掌。我望着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素描,铅笔尖悬在半空,忽然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样的春天,我心里种下的那朵花,正顶着泥土,一点点冒出芽来。
那时我刚学素描,握笔的手总像打颤的蝶,线条歪歪扭扭地爬在纸上。老师把我的画举起来当反面教材:“你看这线条,软得像煮烂的面条,一点力气都没有。” 教室里的笑声像小石子,砸得我耳朵发烫。我把画纸揉成一团塞进书包,走出画室时,风卷着沙尘扑在脸上,涩得眼睛发酸。
回家路上,路过小区的花坛,看见一位老爷爷在修剪月季。他的手布满老茧,握着剪刀却稳得很,枯萎的花枝被利落剪下,新抽的嫩芽在阳光下闪着光。“小姑娘,画画遇到难处啦?” 他忽然开口,声音像晒过太阳的棉絮,暖暖的。我摇摇头,却忍不住把画纸团从书包里拽出来。
老爷爷展开皱巴巴的纸,眯起眼睛看了看:“线条是骨架,得有骨气,但也得懂转弯。你看这月季的枝,看着硬,其实会顺着阳光拐呢。” 他指着一株缠在篱笆上的月季,枝桠果然在转折处留着温柔的弧度。那天他教我看花的姿态,说画画和养花一样,急不得,得耐着性子等它扎根。
后来每个周末,我都带着画本去花坛边。看老爷爷给月季浇水时,水流过土壤的纹路像极了素描的排线;听风吹过花瓣的沙沙声,忽然懂了线条该有的节奏。我不再急着画得 “像”,而是学着让线条跟着感觉走 —— 起笔轻如花瓣落地,行笔稳如老枝扎根,收笔时带点弧度,像月季藤蔓自然的转弯。
三个月后的画展上,我的素描《月季与篱笆》被挂在角落,线条不算完美,却带着韧劲。老师站在画前看了很久,说:“这线条里有股劲儿,像憋着芽要往上冒。” 我望着画里交错的枝桠,忽然明白,那天老爷爷说的 “扎根”,不只是画的技巧,更是心里的那点不肯放弃的韧气。
如今画室窗外的爬山虎爬得更高了,我的画架上总摆着一小束干月季。每当线条画得浮躁时,就摸摸花瓣粗糙的纹理,想起那个春天,一朵叫 “坚韧” 的花,在心里扎了根,顺着时光的篱笆,悄悄爬满了整个青春。它不像玫瑰那样张扬,却在每一次挫折过后,抽出新的枝芽,提醒我: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带着泥土的重量,慢慢向上。
【点评】 这篇例文以 “坚韧之花” 为核心,巧妙将 “学素描的挫折” 与 “月季的生长” 相勾连,用具体意象让抽象品质落地。开篇以爬山虎起兴,自然引出三年前的往事;中间通过老师的批评、老爷爷的点拨、观察月季的细节,层层展现 “坚韧之花” 从 “受挫蜷缩” 到 “扎根生长” 的过程,线条的 “软” 与 “韧”、月季枝的 “硬” 与 “弯”,既呼应素描技巧,又暗喻成长的韧性。结尾以干月季、爬山虎收束,将 “心中的花” 与时光、青春绑定,情感真挚而不矫情。全文用生活化的场景(画室、花坛、老爷爷)承载主题,让 “坚韧” 不再是空洞的词,而是可感的线条、可触的花瓣、可忆的成长,完美诠释了 “心灵之花需在经历中扎根绽放” 的内涵。
1 / 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第一站 天地大美。文学角第一站——“天地大美”站。《庄子·知北游》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大美即自然,无可言,亦无可不言。现在请跟着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创作吧!
(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帮助第一小组的同学完成“导语”的写作。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入怀,万物复苏,自然界一派生气 péng①勃的景象;夏雨如注,热烈粗犷②(A.guǎng B.kuàng),毫无保留地尽情浇灌着万物生长:秋阳似火,枝头累累③(A.léiléi B.lěi lěi) 的果实是农民劳作一年的勋章;冬雪飘落,溪水沉jì④,孩童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憧憬着一个春天的童话。真是“风和日丽百花香,⑤,秋风送爽丰收季,⑥”.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   ,②   ,③   ,④   。
2.联系上下文和相关知识,选择正确的选项,完成小诗的创作。
⑤   ,⑥   。
A、峰峦叠翠云雾绕
B、绿树成荫夏日长
C、冬雪皑皑兆吉祥
D、银装素裹雪花飘
3.(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面是一张以“秋景”为主题的古诗文任务单,请你补充完整。
积累 景物 名句 出处
风 秋风萧瑟,   。 曹操《观沧海》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纠错 有一处名句与主题“秋景”不匹配,这一处是   (填序号)
总结   整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与“思”始终同行,正如《论语》中所⑦   ,   。
(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小宁在“天地大美”板块读到了王维的《归嵩山作》,请和他一起理解这首诗。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④。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④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4.这是一首   (填诗歌体裁),颈联用   、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   的心境。
5.请简要分析“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一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二、第二站 文声兼美。文学角第二站—“文声兼美”站。收听由一篇文字、一份欣赏、一段音乐、一种声音组成的文学有声节目。本期分享的是《我把嘴凑近流水》(节选),请你跟第二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节目制作吧!
(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阅读
我把嘴凑近流水(节选)
夏真
四月半,花老得快。吧嗒一声,落在书本上,翌日清晨,花瓣沾了露珠,便有了表腐的气息。
在医院,我凝视着病床上的父亲。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
父亲是一块刚硬的石头。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不存一丝坏心,不说人一句坏话。现在,这块石头渐渐腐蚀,一些器官已经老化,尘世皮囊呈现出一处处破碎:血栓,中风,房颤,肺部积水……
我凝视着平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朝着他的小女儿笑,笑容显露最大的慈祥和善良,但略微空洞,因牙齿露风。
父亲在盛年时候,面容硬朗,像版画里棱角分明的鲁迅。现在,父亲原本硬朗的五官变得松懈,有些肌肉已经消亡——这是苍老在每一个肉体上发生的物质流失。眼窝陷了,牙齿掉了,嘴巴如一张风干的网向预部收拢。呃,老人的嘴,渐渐是一张收拢的网,皱巴,退缩,消去了向外界捕猎能量的旺盛张力。
父亲出院后,躺在家中的床上,有几次哭,一块老去的石头会流泪,为此我很难过。
一次,父亲对着最热心的二姐哭:“颉,我软弱兮!有力气。”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他最喜欢去五马街坐坐,看老街上人来人往;吃上一碗长人馄饨,咀嚼这热而香的人间烟火,再坐坐,然后回家。
又一次,父亲躺着翻日历,翻到他旧历七月生日那天,竟然伤感,直流老泪,对母亲说:“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一个老人,对那一截生命的尾巴,有了一丝丝衰弱的恐惧与战栗。像一个孩子,梦醒了,嘴边那颗糖变成空了。不,这个譬喻不贴切。但父亲老了,更多时候确实像一个小孩,生日时由儿女陪着吃一顿,是重要而盛大的事。
父亲退休前是一个小学校长。在更年轻的时候,他极能“打路走”,每在教完书之余,他沿着故乡那条血脉一样蜿蜒而绵长的溪流,行行复行行,行行复行行。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那是一条多长的路!跟着山峦一起绵延,随着谷风一起回湖溯。父亲当年打路走,按家挨户去家访,免费辅导学生功课,助他们考上大学;也去朋友家喝酒,父亲嗜酒。
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一屋一床,是一个中风老人从世界渍败下来的退缩之所。时间滴答滴答响于墙上的时钟,一屋之内,时间的回音如心脏的颤动。父亲房颤厉害。
服红参,黄芪。父亲在体力稍微恢复后,日常拿起钢笔写写字。他在纸上写:你们放心,我体力好些了……
生命是什么?问题太大,不能回答。有点像一张虚无的纸,曾在纸上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字,一边被放入时间的流水中,一张纸渐渐被流水腐蚀,击碎。生命由旺盛到稀薄。
(选文有删改)
注:①有(mào):方言, 表示“没有”之意。②打路走:方言,表示“步行”之意。
6.任务一:宣传海报
第二组的同学为这篇文章设计了宣传海报。他们发现这篇文章在叙述时,将现实与回忆相交融,请你梳理叙述顺序,体会父亲形象的变化,填写下图,帮助小组同学一起完成海报宣传文案。
①   ,②   ,③   。
7.任务二:节目录制
步骤一:节目组计划在喜马拉雅APP上录制本文的朗诵音频,需先对录制文本《我把嘴凑近流水》进行朗读设计。 ①请你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等角度(至少两个)对文中第8自然段的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
步骤二:节目组准备录制精彩片段品析,需要撰写以下片段赏析文案。 A.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 B.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那是一条多长的路! ②文章的叙述平静而节制,却蕴含着感人的力量。从左侧的句子中选择一句进行赏析,体会其中流露出的情感,供节目录制使用。
步骤三:录制朗诵音频和精彩片段品析音频。 地点:录播教室
8.任务三:留言互动
在每期节目最后,小组同学会开放“每期一问”的讨论话题,本期讨论话题如下:
假如你是一位热心听众,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秋天的怀念》,参与他们的讨论。
三、第三站 文思寻美。文学角第三站一“文思寻美”站。在半个学期中,同学们接触并阅读了(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世说新语》等书籍,不仅领略了多样的世界,丰富了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也更好地传承了文化经典和人类智慧。现在,请和第三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名著阅读探究手账吧!
9.(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任务一:感悟思想之深
《朝花夕拾》中蕴含了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请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专题主题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原书目录 小引     琐记 狗·猫·鼠 无常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范爱农 二十四孝图 父亲的病 后记 注:在横线上补充《朝花夕拾》中涉及到“儿童教育观”的篇目,注意顺序。
选取理由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在今天仍有深刻意义。请你从原书目录中至少选择两篇,并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至少两点)。    。
10.(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任务二:发现人性之善
“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孙犁 你如何理解上面这段孙犁的独白,请结合相关作品内容回答。
(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任务三:传递智慧之光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③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④;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⑤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⑥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⑦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⑧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题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题大踧踖⑨。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②洛:洛阳。③元礼:李膺。东汉名士。④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属各郡百官的职权。⑤府君:太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也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⑥仆:我的谦称。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⑧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太中大夫是朝中掌论议的官员。⑨踧踖(cù ji):坐立不安的样子,含贬义。
1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成语释义法 不期而遇 期日中   。
查阅词典法 诣:①《动词〉到…….去;前往。②(动词)拜访。 诣门者   (填序号)
一词多义法 人以其语语之语:话。 人以其语语之   。
词类活用法 友人惭 莫不奇之   。
12.小波发现甲乙两文中的陈元方和孔文举当年年纪都不超过十岁,在古代,7-8岁的孩子叫做始(刚刚换牙),8-9岁直至13-14岁,都可以称为   ,因为此时男孩未加冠,女孩未及,并且古人习惯留长发,要将头发扎成类似角的样子。并且小波细心地发现乙文中,李元礼问孔文举时,用到了“仆”谦称自己,古代还可以用类似的词语表述,比如   ,2分)
1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文举至门谓曰我是李府君亲
14.翻译下列句子。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15.《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请展开联想与想象,就下面的方括号(【】)中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并阐明理由,分析人物形象。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回:“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16.小镇在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想引用《论语》中的名句来送给甲乙两文中的人物,请你也来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句子,并阐明赠送的理由。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想选择   (填序号)句,送给文中的   (填人物),理由是   。
四、第四站 妙笔谱美
17.(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微写作。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刘湛秋《雨的四季》
作者在运用比喻再现了春雨的娇媚、小草的萌动、空气的香甜特点,依次运用视觉、听觉和嗅觉,带给我们春天的全方位的感受。
请你选择一处景物,尽量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景物的特点,给人全方位的感受。
1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大作文。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上,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500以上,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蓬;A;A;寂
2.B;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语言连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1.①“生气 péng 勃” 中,根据词语含义和常见写法,“péng” 对应的汉字是 “蓬”,“蓬勃” 意为繁荣、旺盛,符合语境中自然界充满生机的描述。 ②“粗犷” 的正确读音是 “guǎng”,“kuàng” 为错误读音,“粗犷” 形容夏雨的豪放、不拘小节,故选 A。 ③“枝头累累” 中,“累累” 表示果实多而密,此时读音为 “léiléi”;“lěi lěi” 多用于形容累积、连续不断等,不符合果实饱满的语境,故选 A。 ④“溪水沉 jì” 中,“jì” 对应的汉字是 “寂”,“沉寂” 指十分寂静,符合冬雪飘落时溪水安静的状态。故答案为:蓬 ;A ;A ;寂
2.⑤处需对应夏季景象,“绿树成荫夏日长” 中 “夏日长” 直接点明夏季,且 “绿树成荫” 描绘了夏日的典型景色,与前文 “风和日丽百花香”(春季)衔接自然,故选 B。 ⑥处需对应冬季景象,“冬雪皑皑兆吉祥” 中 “冬雪皑皑” 明确指向冬季,“兆吉祥” 与 “丰收季”(秋季)形成呼应,体现四季的美好寓意;“银装素裹雪花飘” 虽写冬季,但与 “丰收季” 的对仗和意境衔接稍逊,故选 C。故答案为:B ;C
3.【答案】洪波涌起;枯藤老树昏鸦;峨眉山月半轮秋;闻道龙标过五溪;遥怜故园菊 ;4;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曹操《观沧海》中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绘了秋风呼啸、大海涌起巨浪的壮阔秋景,故填 “洪波涌起”。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以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勾勒出秋日黄昏的凄凉景象,“枯藤老树昏鸦” 是秋日典型意象,故填此句。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中,“半轮秋” 点明秋日,写秋夜月景,故填 “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下句承接上句叙事,故填 “闻道龙标过五溪”。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借秋日菊花寄托思乡之情,故填 “遥怜故园菊”。 纠错部分 :第 4 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中,“杨花” 即柳絮,飘落于春季;“子规(杜鹃)” 啼鸣多在春末夏初,与 “秋景” 主题不匹配,故填 4。
故答案为:洪波涌起 ;枯藤老树昏鸦 ;峨眉山月半轮秋 ;闻道龙标过五溪 ;遥怜故园菊 ;4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4.五言律诗;荒城;古渡(或落日、秋山,任填两个即可);闲适(或宁静、平静、释然等,意思相近即可)
5.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水和暮禽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意。流水仿佛有意为诗人送行,暮禽好像与诗人一同回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万物对诗人的亲切态度,暗合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心境,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相融的闲适与惬意,也含蓄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4.诗歌体裁判断: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颈联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特征(八句、五言、颔联颈联对仗),故为 “五言律诗”。 颈联景物提取:颈联为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句中包含的景物有荒城、古渡、落日、秋山,任填两个即可。 心境推断:诗歌写于诗人辞官归隐途中,“车马去闲闲”“归来且闭关” 等句体现出脱离官场的轻松,颈联景物虽带 “荒”“古” 等字,但整体氛围与 “流水有意”“暮禽还” 的自然亲和感呼应,表现出诗人接近归隐地时的闲适宁静。故答案为:五言律诗 ;荒城 ;古渡(或落日、秋山,任填两个即可) ;闲适(或宁静、平静、释然等,意思相近即可)
5.“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中,“有意”“相与还” 是人的情感与动作,诗人将流水、暮禽拟人化,使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灵性。这种手法不仅让景物描写更生动,更暗含诗人情感:流水、暮禽的 “有意” 与 “相伴”,恰是诗人内心对归隐生活的认同 —— 自然万物仿佛都理解他的选择,与他一同回归宁静,既表现了与自然相融的惬意,也间接流露了对官场的疏离和对归隐的向往。
故答案为: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水和暮禽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意。流水仿佛有意为诗人送行,暮禽好像与诗人一同回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万物对诗人的亲切态度,暗合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心境,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相融的闲适与惬意,也含蓄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答案】6.硬朗;脆弱;父亲更年轻的时候
7.① 朗读设计“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 重音强调 “今年”“还”,语气虚弱颤抖,“今年生日” 后稍作停顿,语调低沉、末尾微扬 。通过声音细节,传递父亲对生命终结的恐惧与眷恋,引发听众共情。② 句子赏析(二选一)选 A 句:运用比喻,将父亲的叫唤声比作 “旧斧子砍树的锈声” ,生动刻画声音的苍老无力,暗含作者目睹父亲衰弱的心疼与无奈,平静叙述中藏深沉情感。选 B 句:以反复、回环的手法,突出父亲当年步行路程的漫长与活力充沛 ,与如今中风卧床的衰弱形成对比,流露对盛年时光的怀念和生命流逝的惋惜 。
8.两者以 “怀念” 为底色,更延伸出对生命的多元叩问 ——《我把嘴凑近流水》触摸生命的 “脆弱与流逝”,《秋天的怀念》拥抱生命的 “坚韧与重生”。这种交织的情感,让文字超越 “怀念” 本身,成为对生命最真诚的凝视。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重音;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6.①父亲盛年时:文中描述 “面容硬朗,像版画里棱角分明的鲁迅”“极能‘打路走’,按家挨户家访、免费辅导学生”,从外貌和行为体现盛年时 硬朗、刚直、充满活力 的状态。②父亲出院后:依据 “躺在家中的床上,有几次哭”“翻到生日那天,伤感直流老泪”,可见父亲身体衰弱,对生命尽头产生 恐惧、伤感、脆弱 的心境。③阶段判断:文中 “更年轻的时候,他极能‘打路走’…… 按家挨户家访,免费辅导学生功课”,明确 “热心” 的行为发生在 父亲更年轻的时候 ,与 “二姐热心” 呼应,串联时间线。故答案为:硬朗;脆弱;父亲更年轻的时候
7.① 朗读设计(以 “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 为例)重音:突出 “今年”“还” ,强调对 “当下生日能否度过” 的不确定,凸显生命的紧迫。语气:虚弱、颤抖 ,模拟老人说话的无力感,传递对生命的恐惧与眷恋。停连:“今年生日” 后稍作停顿 ,再读 “还过得上吗”,拉长疑问语气,强化不安。语调:整体低沉 ,末尾微微上扬(但力度弱),体现疑问中的伤感。理由:结合父亲衰老、担忧生命终结的情境,通过声音设计还原人物心境,让听众共情。② 句子赏析(二选一)选 A 句:“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修辞:比喻 ,将父亲的叫唤声比作 “旧斧子砍树的锈声”。效果:“旧斧子”“锈声” ,生动描绘声音的苍老、沙哑、无力,直观展现父亲身体的衰弱;平淡叙述中,暗含作者目睹父亲老去的 心疼、无奈 ,情感克制却深沉。选 B 句:“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 —— 那是一条多长的路!”手法:反复(“走过” 重复)、回环(去程与返程呼应) 。效果:通过句式重复,凸显父亲当年 步行路程长、活力充沛 ,与如今中风卧床的衰弱形成 强烈对比 ;平静叙述里,藏着对父亲盛年时光的 怀念 ,以及对生命流逝的 惋惜 ,情感绵密动人。
故答案为:① 朗读设计“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 重音强调 “今年”“还”,语气虚弱颤抖,“今年生日” 后稍作停顿,语调低沉、末尾微扬 。通过声音细节,传递父亲对生命终结的恐惧与眷恋,引发听众共情。② 句子赏析(二选一)选 A 句:运用比喻,将父亲的叫唤声比作 “旧斧子砍树的锈声” ,生动刻画声音的苍老无力,暗含作者目睹父亲衰弱的心疼与无奈,平静叙述中藏深沉情感。选 B 句:以反复、回环的手法,突出父亲当年步行路程的漫长与活力充沛 ,与如今中风卧床的衰弱形成对比,流露对盛年时光的怀念和生命流逝的惋惜 。
8.两篇文章既有对亲人的怀念,更有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结合文本分析《我把嘴凑近流水》:怀念:父亲从 “刚硬的石头” 到衰老卧床,作者记录其生命轨迹,满是眷恋。生命感悟:通过父亲 “由旺盛到稀薄” 的变化,展现 生命流逝的必然 ,以及老人对生命尽头的 “恐惧与战栗”,引发对 “生命本质” 的思考。《秋天的怀念》:怀念: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与追思,贯穿全文。生命感悟:母亲在病痛中鼓励儿子 “好好活”,凸显 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传递 “直面苦难、热爱生命” 的信念。故答案为: 两者以 “怀念” 为底色,更延伸出对生命的多元叩问 ——《我把嘴凑近流水》触摸生命的 “脆弱与流逝”,《秋天的怀念》拥抱生命的 “坚韧与重生”。这种交织的情感,让文字超越 “怀念” 本身,成为对生命最真诚的凝视。
9.【答案】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对压抑儿童天性(以《五猖会》为例):鲁迅渴望参与五猖会,父亲却强制他先背《鉴略》,背不出不许去。这一情节批判 封建教育以权威压制儿童兴趣、窒息天性 ,主张教育应尊重儿童的情感与热爱。倡导趣味与自然教育(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百草园中,鲁迅观察昆虫、采摘野果,享受自然探索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私塾教育却刻板(如 “只读不讲” 的古文、严格规矩)。鲁迅通过对比,倡导 教育应融入自然、激发好奇心,让儿童在趣味中学习 。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共 10 篇,目录顺序为:小引→狗 猫 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分析:先依据《朝花夕拾》目录顺序和 “儿童教育” 主题,锁定核心篇目;再从 教育方式(压抑 / 尊重)、教育内容(趣味 / 刻板 / 封建) 等角度,提取文本细节(如《五猖会》的 “背书冲突”、《百草园》的 “乐园场景”),推导鲁迅的教育观;体现 “古为今用” 的思考 —— 鲁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对天性 / 趣味的重视,至今仍具启示意义(如当代教育对 “应试压抑”“素质培养” 的反思)。
故答案为: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对压抑儿童天性(以《五猖会》为例):鲁迅渴望参与五猖会,父亲却强制他先背《鉴略》,背不出不许去。这一情节批判 封建教育以权威压制儿童兴趣、窒息天性 ,主张教育应尊重儿童的情感与热爱。倡导趣味与自然教育(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百草园中,鲁迅观察昆虫、采摘野果,享受自然探索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私塾教育却刻板(如 “只读不讲” 的古文、严格规矩)。鲁迅通过对比,倡导 教育应融入自然、激发好奇心,让儿童在趣味中学习 。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0.【答案】孙犁经历抗日战争,被农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战英勇打动,其创作以《白洋淀纪事》为载体,挖掘战争中的人性之光 。如《荷花淀》里,水生嫂们虽眷恋家庭,却默默支持丈夫参军,还在战火中成长为抗日力量,她们的顾全大局是 “善良”,觉醒抗争是 “美好”;《芦花荡》的老英雄,年近花甲仍智斗日寇、守护乡亲,用胆识与义气诠释 “爱国” 的美好,以行动彰显 “互助” 的善良 。孙犁透过这些平凡又闪光的农民形象,将战争背景下的奉献、坚韧、正义等品质定格,让 “善良与美好” 在炮火中熠熠生辉,既还原抗战群像,更传递人性本真的力量 。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理解孙犁独白的核心逻辑:孙犁强调 “抗日战争” 是创作原点,“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英勇” 是素材,“表现善良与美好” 是创作宗旨。需紧扣 “战争背景”“农民群体”“人性善美” 三个关键词,关联《白洋淀纪事》的具体文本。选取典型作品,拆解人物细节:《荷花淀》 水生嫂们:
先写 “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隐忍的付出,是 “善良”—— 舍小家为大家),再写 “女人们投身抗日队伍”(主动抗争,是 “美好”—— 觉醒与成长)。通过 日常性与战斗性的衔接 ,展现平凡人在战争中的精神升华。《芦花荡》 老英雄:聚焦 “年近花甲仍守乡抗日”(爱国的坚守,是 “美好”)、“设伏痛击日寇”(智慧与勇气,是 “善良”—— 守护乡亲)。以 个体传奇映射群体精神 ,凸显农民自发的家国担当。提炼孙犁的创作视角特色:不同于传统抗战文学突出 “残酷”,孙犁 以 “美” 观照战争 —— 写水生嫂的柔韧、老英雄的侠义,把 “善与美” 置于炮火中淬炼,让人性光辉成为抗战斗争的精神底色。这种写法既呼应 “农民打动我” 的创作缘起,也诠释了 “善良美好” 的深层力量:普通人的觉醒与坚守,才是抗战胜利的根基。串联逻辑,形成解析闭环:从 “理解作者意图” 到 “文本例子验证”,再到 “创作视角升华”,逐步推导:孙犁为何选这些人物?他们的 “善与美” 如何体现抗战精神?最终点明:答案通过 “人物行为→品质提炼→主题呼应” 的路径,完成对 “孙犁创作观” 的阐释,让 “善良美好” 不再抽象,而是具象为农民的抉择与行动。
故答案为: 孙犁经历抗日战争,被农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战英勇打动,其创作以《白洋淀纪事》为载体,挖掘战争中的人性之光 。如《荷花淀》里,水生嫂们虽眷恋家庭,却默默支持丈夫参军,还在战火中成长为抗日力量,她们的顾全大局是 “善良”,觉醒抗争是 “美好”;《芦花荡》的老英雄,年近花甲仍智斗日寇、守护乡亲,用胆识与义气诠释 “爱国” 的美好,以行动彰显 “互助” 的善良 。孙犁透过这些平凡又闪光的农民形象,将战争背景下的奉献、坚韧、正义等品质定格,让 “善良与美好” 在炮火中熠熠生辉,既还原抗战群像,更传递人性本真的力量 。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1.约定;②;告诉;以…… 为奇
12.总角;愚
13.文举至门 / 谓吏曰 / 我是李府君亲
14.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因此我和您是世代交好的关系。
15.陈韪【撇了撇嘴,斜睨着孔文举,语气带着不屑】 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眼睛一亮,不卑不亢地拱手,语气从容】 回:“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16.C;甲文中的 “友人”;友人与陈太丘期行失约(无信),对子骂父(无礼),《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强调交友守信、自我反省,契合友人需修正的 “无信无礼” 问题,可劝勉其守诚信、明礼仪 。(解析:先匹配人物行为缺陷,再关联《论语》句的核心内涵 —— 诚信、自省,完成逻辑衔接 )。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6)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他)离开后朋友才抵达。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于是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时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走进家门,连头都不回。
【乙】孔文举(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极高,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只有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内外亲属,才会被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门口,对门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进门后,(他)上前坐下。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文举)回答:“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情谊,因此我和您是世代交好的关系。” 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到达,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孔文举回应:“猜想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 陈韪顿时十分局促不安。
11.“期日中” 的 “期”:用 成语释义法 ,“不期而遇” 中 “期” 为 “约定”,本文 “期日中” 是 “约定在正午”,故 “期” 释 约定 。“诣门者” 的 “诣”:借 查阅词典法 ,“诣” 有 “到…… 去” 和 “拜访” 义。结合语境,“诣门者” 指前往李膺家 求见(拜访) 的人,故选 ② 。“人以其语语之” 的第二个 “语”:用 一词多义 + 词类活用法 ,前 “语” 是 “话”(名词),后 “语” 因接宾语 “之”,活用为 动词 “告诉” 。“莫不奇之” 的 “奇”: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众人 “以孔文举的回应为奇”,故释 以…… 为奇 。
故答案为:约定;②;告诉;以…… 为奇
12.年龄称谓:古代 8-14 岁男女束发如角,称 总角 (“总” 为束扎,“角” 指发式形态 )。谦称示例:古代谦称除 “仆”,还有 愚(如 “愚以为”)、鄙人(谦指自己)、窃(私下,如 “窃以为”) 等,均表自我谦抑 。
故答案为:总角;愚
13.① 找动作主体:“文举”(孔融)是主语。② 拆分行为:“至门”(到达门口)→ “谓吏曰”(对门吏说)→ “我是李府君亲”(说话内容)。③ 逻辑断句:按 “动作→对话起始→对话内容” 划分 。
故答案为:文举至门 / 谓吏曰 / 我是李府君亲
14.昔:从前; 先君:祖先(孔子是孔融祖先,老子是李膺祖先 );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故有 “师生之谊”; 奕世:世代; 通好:交好。
故答案为: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因此我和您是世代交好的关系。
15.陈韪的神态动作:设计:【撇着嘴,斜乜着眼,语调懒懒地】理由:陈韪轻视孩童,以 “大未必佳” 否定孔文举,神态傲慢、语气不屑,凸显 自负、轻视晚辈 的性格。孔文举的神态动作:设计:【眼睛一亮,双手微拱,语气不疾不徐】理由:孔文举机智反击,“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暗含讽刺,神态从容却藏锋芒,展现 聪慧机敏、能言善辩 的形象。
故答案为:陈韪【撇了撇嘴,斜睨着孔文举,语气带着不屑】 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眼睛一亮,不卑不亢地拱手,语气从容】 回:“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16.选句逻辑:甲文友人 “期日中不至”(无信)、“对子骂父”(无礼) ,《论语》C 句 “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强调 交友守信、自我反省 。赠送理由:友人需修正 “无信无礼” 的缺陷,C 句的 “三省”(反省诚信、忠恕、学习),恰好针对其 “失信于友、失礼于人” 的问题,可劝勉其 守诚信、明礼仪 ,契合人物成长需求。
故答案为:C;甲文中的 “友人”;友人与陈太丘期行失约(无信),对子骂父(无礼),《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强调交友守信、自我反省,契合友人需修正的 “无信无礼” 问题,可劝勉其守诚信、明礼仪 。(解析:先匹配人物行为缺陷,再关联《论语》句的核心内涵 —— 诚信、自省,完成逻辑衔接 )。
17.【答案】秋日的树林像被打翻的颜料罐,枫叶把枝桠燃成一簇簇火苗,银杏叶在枝头抖着金箔似的光,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织出晃动的碎金(视觉)。风穿林而过,带起叶与叶的私语,脚踩在积叶上,发出 “咔嚓” 的脆响,偶尔有几只灰雀扑棱棱掠过,留下一串清亮的啾鸣(听觉)。深吸一口气,满是落叶发酵的微涩、松针的清苦,混着远处果园飘来的苹果甜香(嗅觉)。伸手接住一片旋转飘落的枫叶,指尖触到它边缘的锯齿,带着秋阳晒过的暖,风拂过脸颊,比夏风多了层薄薄的凉(触觉)。站在这林子里,像浸在一杯温醇的秋酿里,每一寸感官都被熨帖得舒服。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这篇微写作以 “秋日树林” 为描写对象,紧扣 “调动多感官展现景物特点” 的要求,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与感官联动,构建出立体可感的秋日图景。从感官运用来看:视觉上,以 “枫叶燃成火苗”“银杏叶抖着金箔”“碎金似的阳光” 为核心意象,用比喻将秋日树叶的红、黄色彩与光影动态具象化,凸显树林的绚烂与灵动;听觉上,捕捉 “叶与叶的私语”(微风拂叶的轻响)、“踩叶的咔嚓声”(落叶的质感)、“灰雀啾鸣”(生灵的活力),动静结合,还原秋日树林的自然声响;嗅觉上,融合 “落叶发酵的微涩”“松针清苦”“苹果甜香”,将树林本身的草木气息与远处果园的果香交织,体现秋日气味的层次与丰富;触觉上,通过 “枫叶锯齿的触感”“秋阳的暖”“风的薄凉”,从接触与体感角度,传递秋日温度的细微变化(暖中带凉)。 整体以 “像浸在一杯温醇的秋酿里” 收束,将多感官体验凝聚为统一的意境,既呼应了《雨的四季》中 “比喻 + 感官联动” 的写法,又让读者通过视觉见其色、听觉闻其声、嗅觉嗅其味、触觉感其温,全方位沉浸于秋日树林的独特氛围,使 “秋” 的特点从抽象感受变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存在。
故答案为:秋日的树林像被打翻的颜料罐,枫叶把枝桠燃成一簇簇火苗,银杏叶在枝头抖着金箔似的光,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织出晃动的碎金(视觉)。风穿林而过,带起叶与叶的私语,脚踩在积叶上,发出 “咔嚓” 的脆响,偶尔有几只灰雀扑棱棱掠过,留下一串清亮的啾鸣(听觉)。深吸一口气,满是落叶发酵的微涩、松针的清苦,混着远处果园飘来的苹果甜香(嗅觉)。伸手接住一片旋转飘落的枫叶,指尖触到它边缘的锯齿,带着秋阳晒过的暖,风拂过脸颊,比夏风多了层薄薄的凉(触觉)。站在这林子里,像浸在一杯温醇的秋酿里,每一寸感官都被熨帖得舒服。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8.【答案】开在心中的花
画室窗外的爬山虎又绿了,藤蔓顺着墙缝钻得很深,叶片在风里翻动,像无数只小手在鼓掌。我望着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素描,铅笔尖悬在半空,忽然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样的春天,我心里种下的那朵花,正顶着泥土,一点点冒出芽来。
那时我刚学素描,握笔的手总像打颤的蝶,线条歪歪扭扭地爬在纸上。老师把我的画举起来当反面教材:“你看这线条,软得像煮烂的面条,一点力气都没有。” 教室里的笑声像小石子,砸得我耳朵发烫。我把画纸揉成一团塞进书包,走出画室时,风卷着沙尘扑在脸上,涩得眼睛发酸。
回家路上,路过小区的花坛,看见一位老爷爷在修剪月季。他的手布满老茧,握着剪刀却稳得很,枯萎的花枝被利落剪下,新抽的嫩芽在阳光下闪着光。“小姑娘,画画遇到难处啦?” 他忽然开口,声音像晒过太阳的棉絮,暖暖的。我摇摇头,却忍不住把画纸团从书包里拽出来。
老爷爷展开皱巴巴的纸,眯起眼睛看了看:“线条是骨架,得有骨气,但也得懂转弯。你看这月季的枝,看着硬,其实会顺着阳光拐呢。” 他指着一株缠在篱笆上的月季,枝桠果然在转折处留着温柔的弧度。那天他教我看花的姿态,说画画和养花一样,急不得,得耐着性子等它扎根。
后来每个周末,我都带着画本去花坛边。看老爷爷给月季浇水时,水流过土壤的纹路像极了素描的排线;听风吹过花瓣的沙沙声,忽然懂了线条该有的节奏。我不再急着画得 “像”,而是学着让线条跟着感觉走 —— 起笔轻如花瓣落地,行笔稳如老枝扎根,收笔时带点弧度,像月季藤蔓自然的转弯。
三个月后的画展上,我的素描《月季与篱笆》被挂在角落,线条不算完美,却带着韧劲。老师站在画前看了很久,说:“这线条里有股劲儿,像憋着芽要往上冒。” 我望着画里交错的枝桠,忽然明白,那天老爷爷说的 “扎根”,不只是画的技巧,更是心里的那点不肯放弃的韧气。
如今画室窗外的爬山虎爬得更高了,我的画架上总摆着一小束干月季。每当线条画得浮躁时,就摸摸花瓣粗糙的纹理,想起那个春天,一朵叫 “坚韧” 的花,在心里扎了根,顺着时光的篱笆,悄悄爬满了整个青春。它不像玫瑰那样张扬,却在每一次挫折过后,抽出新的枝芽,提醒我: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带着泥土的重量,慢慢向上。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花” 为核心意象,通过 “自然界的花”(山间崖畔、房前屋后等具象存在)与 “心灵的花”(友善、诚信、坚强等抽象品质)的对比,引出核心话题 ——那些植根于心灵、象征美好品德或情感的 “花”,及其对人的成长与影响。材料采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精神品质具象化为 “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 的花,强调其可培育性与生命力。
【题干分析】① 材料关键词解析: “自然界的花”:作为引子,以 “足迹处处皆是” 突出其普遍性,为 “心灵的花” 做铺垫;“心灵的花”:核心对象,指友善、诚信、坚强等抽象品质,“栖落心灵沃土”“生根发芽” 强调其需要主动培育,“开出美丽的花” 则指向其积极意义(如人格成长、精神滋养)。 ② 写作思路: 是什么:明确 “心中的花” 具体指哪种品质(如 “坚强之花”“诚信之花”),结合自身经历或他人故事,定义这种品质的内涵(例:“坚强之花” 是面对挫折时的不放弃)。为什么:阐述这种 “花” 的价值(如 “诚信之花” 让人与人之间更信任,“坚强之花” 助己突破困境),可结合具体场景体现其作用(例:一次考试失利后,“坚强之花” 让自己重新振作)。怎么做:描述培育 “心灵之花” 的过程(如通过一次守诺的经历,让 “诚信之花” 扎根;在克服疾病的过程中,让 “乐观之花” 绽放),突出 “生根发芽” 的动态感。 ③ 写作误区提示:避免仅描写 “自然界的花”,忽略 “心灵之花” 的核心;避免空谈品质,需用具体事例(如一次帮助他人的经历体现 “友善之花”)让 “花” 的形象落地;详略上,应重点写 “花” 的培育过程(遇到的困难、如何坚持)和绽放后的影响(自身成长、对他人的感染),开头引入和结尾升华可略写。开头可从自然界的花起兴(例:“墙角的月季开了,而我心中,也有一朵花在悄悄绽放”);结尾可呼应开头,强调 “心灵之花” 的永恒(例:“那朵诚信之花,早已在我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立意提取】
1.开在心中的诚信之花:通过一次答应帮同学保管物品、即使遇到大雨也坚守承诺的经历,展现 “诚信之花” 从 “种子”(承诺)到 “绽放”(赢得信任)的过程。
2.那朵坚强之花,从未凋谢:以学骑自行车时多次摔倒却不放弃、最终学会的经历为线索,刻画 “坚强之花” 在挫折中扎根、在坚持中绽放的模样。
3.友善之花,开在邻里间:描写疫情期间主动帮助独居老人买菜、送药,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自然,展现 “友善之花” 如何在互动中温暖彼此心灵。
4.自信之花,为青春加冕:记录从课堂不敢发言到主动参加演讲比赛的转变,体现 “自信之花” 在一次次尝试中抽枝展叶,最终照亮成长之路。
例文:
开在心中的花
画室窗外的爬山虎又绿了,藤蔓顺着墙缝钻得很深,叶片在风里翻动,像无数只小手在鼓掌。我望着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素描,铅笔尖悬在半空,忽然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样的春天,我心里种下的那朵花,正顶着泥土,一点点冒出芽来。
那时我刚学素描,握笔的手总像打颤的蝶,线条歪歪扭扭地爬在纸上。老师把我的画举起来当反面教材:“你看这线条,软得像煮烂的面条,一点力气都没有。” 教室里的笑声像小石子,砸得我耳朵发烫。我把画纸揉成一团塞进书包,走出画室时,风卷着沙尘扑在脸上,涩得眼睛发酸。
回家路上,路过小区的花坛,看见一位老爷爷在修剪月季。他的手布满老茧,握着剪刀却稳得很,枯萎的花枝被利落剪下,新抽的嫩芽在阳光下闪着光。“小姑娘,画画遇到难处啦?” 他忽然开口,声音像晒过太阳的棉絮,暖暖的。我摇摇头,却忍不住把画纸团从书包里拽出来。
老爷爷展开皱巴巴的纸,眯起眼睛看了看:“线条是骨架,得有骨气,但也得懂转弯。你看这月季的枝,看着硬,其实会顺着阳光拐呢。” 他指着一株缠在篱笆上的月季,枝桠果然在转折处留着温柔的弧度。那天他教我看花的姿态,说画画和养花一样,急不得,得耐着性子等它扎根。
后来每个周末,我都带着画本去花坛边。看老爷爷给月季浇水时,水流过土壤的纹路像极了素描的排线;听风吹过花瓣的沙沙声,忽然懂了线条该有的节奏。我不再急着画得 “像”,而是学着让线条跟着感觉走 —— 起笔轻如花瓣落地,行笔稳如老枝扎根,收笔时带点弧度,像月季藤蔓自然的转弯。
三个月后的画展上,我的素描《月季与篱笆》被挂在角落,线条不算完美,却带着韧劲。老师站在画前看了很久,说:“这线条里有股劲儿,像憋着芽要往上冒。” 我望着画里交错的枝桠,忽然明白,那天老爷爷说的 “扎根”,不只是画的技巧,更是心里的那点不肯放弃的韧气。
如今画室窗外的爬山虎爬得更高了,我的画架上总摆着一小束干月季。每当线条画得浮躁时,就摸摸花瓣粗糙的纹理,想起那个春天,一朵叫 “坚韧” 的花,在心里扎了根,顺着时光的篱笆,悄悄爬满了整个青春。它不像玫瑰那样张扬,却在每一次挫折过后,抽出新的枝芽,提醒我: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带着泥土的重量,慢慢向上。
【点评】 这篇例文以 “坚韧之花” 为核心,巧妙将 “学素描的挫折” 与 “月季的生长” 相勾连,用具体意象让抽象品质落地。开篇以爬山虎起兴,自然引出三年前的往事;中间通过老师的批评、老爷爷的点拨、观察月季的细节,层层展现 “坚韧之花” 从 “受挫蜷缩” 到 “扎根生长” 的过程,线条的 “软” 与 “韧”、月季枝的 “硬” 与 “弯”,既呼应素描技巧,又暗喻成长的韧性。结尾以干月季、爬山虎收束,将 “心中的花” 与时光、青春绑定,情感真挚而不矫情。全文用生活化的场景(画室、花坛、老爷爷)承载主题,让 “坚韧” 不再是空洞的词,而是可感的线条、可触的花瓣、可忆的成长,完美诠释了 “心灵之花需在经历中扎根绽放” 的内涵。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