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科学并不神秘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
A.哪个学校的校服最漂亮
B.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形的
C.摇晃瓶装可乐为什么会出现气泡
D.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2.科学以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火山喷发 B.划过夜空的流星
C.绚丽的极光 D.神舟飞船升空
3.科学的核心是发现,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制造。据此分析,风力发电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
A.风是如何形成的 B.风能如何转化为电能
C.如何建造风力发电站 D.如何将风电并入电网
4.下列关于科学家作出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 (  )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B.屠呦呦成功分离并结晶出青蒿素,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有效方法
C.哥白尼建立的“日心说”模型,完美地解释了行星的运动方式
D.伽莫夫等人建立的元素生成理论,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奠定了基础
5.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知道了科学技术会为人类社会进步带来了积极的正面影响,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下列事例说明科学技术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是 (  )
A.盾构机极大地提高了隧道的修建速度
B.杂交水稻技术为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
C.CT 检查能发现人体内某些微小的变化
D.石油化工的炼制过程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6.目前,我国许多船只都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员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导航,但用指南针和观星的方法导航仍然是船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说明(  )
A.技术的发展是必然的,与人们的需求无关
B.技术的发展对提升船只航行安全作用不大
C.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导航的技术还不够先进
D.现代导航技术的发展不能完全取代原有技术
7.为了解决暴雨时城市下水管道来不及排水的问题,人们发明了一种具有超强渗水能力的新型混凝土,它可以使雨水快速渗入土壤中。这个案例说明(  )
A.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约了工程的实施
B.技术和工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C.社会需求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这种新型混凝土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混凝土
8.下列事物的变迁不能反映科学改变人们生活的是(  )
A.唐诗→宋词→元曲 B.电话→寻呼机→手机
C.留声机→随身听→MP3 D.煤炉→燃气灶→电磁炉
9.下列有关科学技术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
B.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
D.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
二、填空题
10.有下列现象: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B. “神舟19号”上天;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D.含羞草开花;E.俄乌战争;F.火山爆发; G.种子发芽;H.大雁南飞;I.昆虫蜕皮,青蛙冬眠。其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有   。
11. 科学家通过细心   ,严谨   和严密   来理解自然,改变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伽利略观察吊灯,发现了“   ”,奥斯特发现了   ,牛顿发现了   ,道尔顿、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   构成的,巴斯德通过实验推翻了“   ”(即认为细菌会自然产生)。
12. 科学以自然界   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   和   。学习科学,研究各种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并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做出   和   。
13.“胜哥”去山西朔州游玩,参观了应县木塔,该始建于1056年,高66米,采用无钉全榫卯结构建造,展现了辽代建筑技艺。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 凹进部分叫卯, 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如图,榫要插入卯中,则榫的宽度要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卯的宽度约1   (选填“ mm”或“ cm”或“ dm”)。
三、实验与探究题
14.暑期,同学们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后,进行了一次“探究教室内的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
(1)在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影响教室内温度的因素。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至少三种影响教室内温度的因素。
项目 影响教室内温度的因素
例 教室内人数的多少
1  
2  
3  
(2)在你所写的因素中,请选一种,试猜想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
(例)因素:教室内人数的多少。
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可能是教室内人数越多,教室内的温度越高。
你猜想的因素是   。
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可能是   。
15.项目化学习中,“胜哥”布置了一个“扔纸飞机”任务。为了让纸飞机飞得更远,某小组同学对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展开了研究。小组成员制作了相同形状的纸飞机若干个,利用简易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下:
编号 纸张大小 纸张材质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米)
0° 15° 30° 45°
① 18厘米X26厘米 打印纸 6.5 15.8 15.0 8.9
② 18厘米X13厘米 打印纸 6.4 15.8 15.1 8.8
③ 18厘米X26厘米 旧报纸 5.6 14.2 13.2 7.6
(1)这种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叫____。
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记录法 C.图形记录法
(2)本实验研究了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纸张大小和   的关系。
(3)该实验中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   。
16.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台北的101大楼是如何抗震的呢?如图就是台北101大楼上的阻 尼器示意图,其原理是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悬挂着的大质量阻尼器,从而减小大楼的晃动程度。“胜哥”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响因素,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木板上用乐高搭建高楼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挂钩,如图a。
②在左侧用一定大小和频率的力来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0。
③将一个钩码挂在挂钩上,用相同大小和频率的力抽拉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1,如图b。
④逐个增加钩码个数,得到a2、a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研究问题是    。
(2)“胜哥”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   。
(3)“胜哥”将实验数据制作成表格如下,请根据表格帮助小明总结他的研究结果:   。
a0 a1 a2 a3 a4 .... a7
9.8cm 8.9cm 7.7cm 6.3cm 4.5cm   模型崩塌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四、综合题
17.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一些科学视频,并提出了一些科学问题,请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中的现象,提出你想研究的问题。
(1) 放在水中的铅笔:   
(2) 台风:   
(3) 流星雨:   
18. 如图所示,“胜哥”在杯子里装满水并盖上一张薄塑料片(如图甲所示),然后用手压着塑料片将它倒置,放开压着塑料片的手将杯子倒提起来(如图乙所示)。
(1)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2) 你对此产生了什么疑问 请记录在横线上。   
19. 清明前后,有市民因食用“红心”甘蔗而中毒。甘蔗出现“红心”现象,是因为甘蔗富含糖分和水分,易被节菱孢霉菌、镰刀菌、假丝酵母、枝孢霉、刺黑乌霉等霉菌侵蚀。为确定引起食用“红心”甘蔗中毒的霉菌种类,某微生物研究所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①取正常甘蔗,榨汁后灭菌,均分为6组,每组500mL。②将从“红心”甘蔗中分离得到的上述5 种霉菌,分别接种于其中的5组甘蔗汁中。
③将上述5 组接种霉菌的甘蔗汁和1组未接种霉菌的甘蔗汁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5天,备用。
④选同种健康、断乳小鼠750 只备用。
〔实验步骤〕①喂养实验:将备用的5组接种霉菌的甘蔗汁和1组未接种霉菌的甘蔗汁各喂养20组小鼠(每组3只),每次给每只小鼠喂养0.5mL ,未出现中毒症状的隔2小时加喂1次,最多4次。
②统计小鼠中毒组数:若每组3只小鼠中有2只及以上小鼠出现中毒症状,再用备用小鼠重复实验,结果仍有2 只及以上小鼠出现中毒症状,确定为中毒组。
③症状对比:将小鼠中毒症状与人食用“红心”甘蔗的中毒症状对比。
〔实验数据〕毒性实验结果统计如表所示。
接种霉菌的种类 节菱孢霉菌 镰刀菌 假丝 酵母 枝孢霉 刺黑乌霉 无
小鼠中毒的组数 12 0 3 0 0 0
与人的中毒症状对比 相同 — 不同 — — --
〔实验分析及结论〕
(1)步骤①用未接种霉菌的灭菌甘蔗汁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目的是   。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食用“红心”甘蔗导致人中毒的霉菌是   。
(3)〔知识拓展〕
进一步研究发现:甘蔗被该霉菌污染后,产生了一种毒素(3-硝基丙酸)。该毒素与黄曲霉素一样,高温下不易分解。由此联系生活实际,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红心”甘蔗榨汁后饮用
B. 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面包
C. 被黄曲霉素污染的花生加热后食用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天眼”(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内,是500 m 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其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
FAST 的建成让众多天文学家为之震撼,500 m口径,灵敏度超出国外同类设备10余倍,能接收 100 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它探测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的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一系列参数显示,人类探寻宇宙奥秘的边际将再次得到拓展。
(1)“中国天眼”的成功建造为我国探索宇宙奥秘起到的作用有   °
(2)请说明我国花费巨大的代价(财力、物力、人力)建设“中国天眼”这一重大工程的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去判断。
【解答】A、“哪个学校的校服最漂亮”,“漂亮” 是基于人的主观审美感受,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没有客观的、可通过科学实验或研究去验证的标准,不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不属于科学问题。
B、“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形的”,这可以通过光学原理等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释,比如涉及小孔成像原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
C、“摇晃瓶装可乐为什么会出现气泡”,这与可乐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受压强等因素影响有关,能够通过科学实验和相关化学知识来研究,属于科学问题。
D、“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这和地球的公转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天文地理知识相关,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去解释和理解,属于科学问题。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
【解答】A、B、C三项都属于自然现象。
D、神舟飞船升空是人类在科学领域不断探索的结果,不属于自然现象。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科学探索的意义在于它不断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促进技术的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地球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并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通过科学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未来社会。
【解答】A、“风是如何形成的”是对自然现象背后原理的探索,属于科学发现的范畴;
B、“风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涉及到能量转化的技术手段,属于技术发明;
C、“如何建造风力发电站”是关于发电站的建设,属于工程制造方面;
D、“如何将风电并入电网”是关于风电并网的操作和实施,也属于工程方面。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袁隆平、屠呦呦、哥白尼、 伽莫夫的科学贡献分析。
【解答】A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培育出多种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该选项叙述正确。
B 、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分离并结晶出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为全球抗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该选项叙述正确。
C 、哥白尼建立的 “日心说”,虽然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冲击了传统的 “地心说”,但 “日心说” 模型并不能完美地解释行星的运动方式。后来开普勒通过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才更准确地描述了行星的运动。所以该选项叙述错误。
D 、伽莫夫等人建立的元素生成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后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元素,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好处:1. 生活更加便利舒适:智能家居设备的普及,如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让信息获取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在线学习、远程办公等模式的兴起,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 提高医疗水平:医疗科技的进步使得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更加准确和有效,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提高了健康质量
3. 推动社会发展:科技的提升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加速了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的进程;促进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发展完善;
【解答】 下列事例说明科学技术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是石油化工的炼制过程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会污染大气,影响生物的健康;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技术与工程
【解析】【分析】根据现代先进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可知。
【解答】A、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需求。比如人们为了更便捷地出行,发明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为了更高效地通信,发展了移动通信技术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出现也是因为人们对更精准、更可靠导航的需求,所以技术发展与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A选项说法错误。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为船只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等功能,大大提升了船只航行的安全性,如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能更准确地确定位置,避免触礁等危险,说其对提升船只航行安全作用不大是错误的,B选项说法错误。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先进,能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C选项说法错误。
D、虽然有了先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但指南针和观星等传统导航方法仍作为船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表明现代先进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技术。因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卫星信号受干扰等,传统导航方法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D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利用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它是一种方法或者工具系统,包括各种工艺、操作方法、设备等。
工程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简单来说,工程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活动,利用各种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来创造新的产品、设施或系统的过程。
【解答】 A、这个案例体现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工程问题(城市排水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制约工程实施。新型混凝土这种技术的出现为解决城市下水管道排水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是促进作用,不是制约。
B、技术和工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城市排水工程存在问题(暴雨时排水不及),这促使人们研发新技术(超强渗水能力的新型混凝土)来解决工程问题,体现了工程需求对技术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新型混凝土技术的出现又为改善城市排水工程提供了可能,体现了技术对工程的促进作用。所以该选项正确。
C、案例中是社会需求(城市排水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新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而不是制约。
D、“完全取代” 说法太绝对。虽然新型混凝土有超强渗水能力,但在一些其他场景下,传统混凝土可能因其自身的特点(如强度高、成本低等)仍会被使用,而且新型混凝土的应用可能还受到成本、施工难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不能简单地说完全取代传统混凝土。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答】唐诗→宋词→元曲,这是属于文学上的发展,不能反映科学改变人们生活。
电话→寻呼机→手机,这是人类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反映了科学改变人们生活。
留声机→随身听→MP3,这是人类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反映了科学改变人们生活。
煤炉→燃气灶→电磁炉,这是人类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反映了科学改变人们生活。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解答】科学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故A正确。
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B正确。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故C正确。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故D错误。
故应选D。
10.【答案】BE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而产生的各种现象。
【解答】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不属于自然现象。
B. “神舟19号”上天,不属于自然现象。
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属于自然现象。
D.含羞草开花,属于自然现象。
E.俄乌战争,不属于自然现象。
F.火山爆发,属于自然现象。
G.种子发芽,属于自然现象。
H.大雁南飞,属于自然现象。
I.昆虫蜕皮,青蛙冬眠,属于自然现象。
故答案为:BE。
11.【答案】观察;实验;推理;摆的等时性;电流的磁效应;万有引力定律;原子和分子;自然发生说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家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科学发展史解答。
【解答】 科学家通过细心观察,严谨实验和严密推理来理解自然,改变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伽利略观察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道尔顿、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巴斯德通过实验推翻了“然自发生说”(即认为细菌会自然产生)。
12.【答案】各种现象;原因;规律;客观事实和规律;解释;预测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1)根据科学的定义解答;
(2)根据学习科学的目的解答。
【解答】(1)科学以自然界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学习科学,研究各种客观事实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并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做出解释和预测。
13.【答案】小于;mm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要将榫插入卯中,榫的边长要略小于卯的边长,所以榫的宽度略小于卯的宽度,为保证两者结合紧密,结实,间隙要很小,所以小于1mm。
14.【答案】(1)教室内电灯开启的数量;窗户的数量和开闭情况;季节、风速大小、风向等
(2)教室内电灯开启的数量;教室内的电灯开启的数量越多,教室内温度越高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 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来解答,可以考虑平时教室是如何降温的,平时什么情况下教室温度高,什么情况下教室温度低。
【解答】 (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教室内的温度与教室外的温度、是否打开风扇或通暖气、教室门窗的密闭性、是地板上否有水等有关;
因素:教室外的温度,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可能是:教室外气温越高,教室内温度越高。
(2)我猜想的因素是:教室内电灯开启的数量;
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可能是: 教室内的电灯开启的数量越多,教室内温度越高 。
15.【答案】(1)B
(2)纸张材质
(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 (1)这种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是表格记录法;
(2)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除了与发射速度的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纸飞机大小、材料和发射角度等因素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的因素不变;
(3)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无论是哪种材料制成的纸飞机,发射角度由0°到15°时,飞行距离逐步变远,而超过15°以后,飞行距离随着发射角度的增加却越来越近。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这种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是表格记录法。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除了发射角度,根据表一的实验记录,本实验研究了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纸张大小和纸张材质的关系。
(3)由①②③两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发射角度低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发射角度大于15°时,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16.【答案】(1)阻尼器的抗震效果与阻尼器的质量是否有关
(2)显示没有阻尼器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对照作用
(3)对于同个建筑物,阻尼器质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质量过大会压垮建筑物
(4)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改变的量结合题意分析;
(2)根据没有挂钩码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1)本实验改变的钩码的个数,即改变了阻尼摆的质量,探究大楼的晃动程度与阻尼摆的质量关系;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显示没有阻尼摆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在承受能力许可的范围内,阻尼摆的质量越大,大楼顶端最大摆动距离越小。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可以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17.【答案】(1)铅笔为什么会在水面处“弯折”
(2)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3)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解答】(1)放在水中的铅笔会发生折射现象,探究的问题为:铅笔为什么会在水面处“弯折”;
(2) 台风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探究的问题为: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3)流星雨非常美丽,探究的问题是: 流星雨 是怎么形成的。
18.【答案】(1)杯子中的水不会流出来
(2)杯子中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是什么力量“托”住了杯子中的水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完成实验,从而描述看到的现象;
(2)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都有向下运动的趋势,一般情况下,水倒置肯定会向下流,而实验中水没有流下来,据此提出科学问题。
【解答】(1)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杯子中的水不会流出来。
(2)根据现象我提出的问题是:杯子中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是什么力量“托”住了杯子中的水。
19.【答案】(1)作对照
(2)节菱孢霉菌
(3)B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 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
【解答】 (1)步骤①用未接种的灭菌甘蔗汁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目的是作对照。
(2)根据“毒性试验结果统计表”与人中毒症状对比,小鼠中毒组数最多,可以判断:食用“红心”甘蔗导致人中毒的霉菌是节菱孢霉菌。
(3)甘蔗被节菱孢霉菌污染后,产生了一种毒素(3-硝基丙酸)。该毒素与黄曲霉系一样:高温下不易分解。因此食品被节菱孢霉菌污染后,榨汁后,毒素仍然存在,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面包是正确的。
故选B。
20.【答案】(1)探测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的质量,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
(2)对宇宙进行探索,深入了解宇宙,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技术与工程
【解析】【分析】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宇宙的脚步,由原始的肉眼观察到望远镜观察,由地面观察到空间站观察,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宇宙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由肤浅到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解答】(1)通过阅读材料可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能接收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它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一系列参数显示,人类探寻宇宙奥秘的边际将再次拓展。
(2)我国花费巨大的代价(财力、物力、人力)建设“中国天眼”空间站、载人飞船等一系列探索宇宙重大工程的原因是对宇宙进行探索,了解宇宙的本质,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