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门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荆门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面是某同学运用年代尺标注的唐宋重大事件(部分),关于唐宋时期重大事件的描述, 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恢复强盛,延续了百年繁荣
B.北宋建立后,通过澶渊之盟彻底解决了北方边患问题
C.靖康之变标志着北宋灭亡,南宋与金形成对峙局面
D.宋金和议使南宋与金的关系恢复到平等兄弟之国状态
2.唐朝的繁荣与多位杰出帝王的统治密不可分。下列哪一项措施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曾推行的?
A.完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 B.减轻赋税,鼓励农业发展
C.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D.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
3.下表为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某地区实施管辖的相关史实。该地区现在被称为
A.新疆 B.云南 C.西藏 D.台湾
4.诗词向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下面诗词(节选)的共同点是
A.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壮丽 B.表达对国家动荡、社会不公的悲愤与忧思
C.歌颂唐朝盛世繁华与帝王功绩 D.抒发个人隐居田园的闲适之情
5.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青苗法”,规定农民可在春荒时节向官府借贷青苗钱(低息贷款),待秋收后偿还。王安石认为此法可“抑兼并、济贫乏”。这一措施是为了
A.削弱豪强势力 B.减轻农民负担 C.扩大耕地面积 D.强化君主专制
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哪一事件最能体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A.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B.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南迁
C.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出现 D.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的引进
7.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推动了航海事业发展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主要目的是开疆拓土 D.具有和平交往的特点
8. 17世纪,传教士弗朗索瓦 热比雍来华后感慨“这是一个伟大的防御工程,确实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中国人把石头和石专运到山顶上,在悬崖顶上建筑堡垒,对于欧洲人来说,简直是 不可思议的事情。”以上评论的最有可能是
A.都江堰 B.长城 C.故宫 D.大运河
9.康熙帝命宫廷画家仿南宋《耕织图》绘制《御制耕织图》,他还亲撰序文并为每幅画作题诗。此后,雍、乾、嘉等朝皆有绘制。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体谅民间疾苦 B.重视农业发展C.审美情趣高雅 D.热爱诗词歌赋
10.某同学在写历史论文时,搜集了《雅克萨之战》《驻藏大臣的设立》《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历史文章,据此推断他的论文题目是
A.清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B.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C.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1.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的发展体现出平民化和通俗化趋势,这是因为
A.传统文化的积淀 B.对外政策的调整C.西学东渐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2.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
A.家国情怀 B.民本主张C.入仕理想 D.忠君思想
二、非选择题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9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材料一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 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二
材料三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摘编自上海书店出版社《清代文字狱档》
(1)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认为“秦设相之患”的“患”是什么?(2分)针对这一问题, 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分析材料二,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措施。(1分)结合材料及所学, 说说这一措施对清朝社会的影响。(2分)
14.【古代科技创新】(9分)
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影响深远,明朝以后才逐渐落后于西方。今天的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时代呼呼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以至于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摘自[英]弗兰西斯 培根《新工具》
材料三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图一、图二、图三中任选一本科技著作进行介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培根所说的”第三种”东西对欧洲产生的影响。(2分)材料中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做法。(2分)
15.【科举制】(8分)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官员)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摘自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开始实行糊名(密封考生信息)和誉录(专人抄写试卷),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高级官僚队伍 中有一半以上皆来自于科举,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平民), 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进士科怎样的态度?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防止考官徇私舞弊的措施。(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指出科举制的影响。(4分)
16.【中外文化交流】(10分)
材料:玄奘、鉴真与郑和——中外交流的杰出使者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外文化交流”这一主题,选取其中两位历史人物,自拟论题, 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荆门市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12 CBABB CDBBD DA
13.(9 分)
(1)“患”指:丞相“擅专威福”;危及国君统治(或相权威胁皇权)。(任答一点 2 分)措 施:废除丞相制度。(2 分)
(2)君权不断加强。(2 分)
(3)大兴文字狱。(1 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 分)
14.(9 分)
(1)《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编写的。(1 分)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 著; (2 分)
《本草纲目》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1 分)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 分)
《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编写的一部科技巨著。(1 分)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 分)
(2)影响: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2 分)
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或中国古代科
技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 分)
(3)自主创新(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或成为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坚持 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任 答一点 1 分,共 2 分)
15.(8 分)
(1)态度:唐代社会极度推崇进士科(或以考中进士为荣)。(2 分)
(2)措施:“糊名”;“誊录”。(2 分)
(3)积极影响 :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网罗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 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消极影响 :后期考试内容、形式僵化;束缚了思想;限制了眼界、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 阻碍近代化发展。(积极影响答一点 2 分,答两点 3 分,消极影响答一点 1 分,共 4 分)
16.(10 分) 示例一:
观点:杰出人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2 分) 论述:鉴真六渡东瀛,虽双目失明仍传佛法、授医术、兴建筑,其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
至今为日本国宝。他推动了日本佛教发展,传播了唐朝先进技术,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郑 和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扩大了明 朝影响力,促进了海上贸易,传播了中华文化。(6 分)
综上所述,鉴真和郑和以不同方式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印证杰出人物是文明互鉴的积极 推动者。(2 分)
示例二: 观点: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略)
示例三: 观点: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