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评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评试卷

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评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共5小题,计 17 分)
1.(2023七上·雁塔月考)经典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就有无限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现在大家纪念他,   。(《纪念白求恩》)
(4)   ,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5)《论语》中劝诫我们哪怕是个普通人也不要玩物丧志、必须有坚定的志向的句子是:   ,   。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学能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雨会化妆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让我们感受了作家刘湛秋的温润情怀;秋风中的菊花泼泼洒洒烂漫开放,使我们明白人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康拉德 · 劳伦兹在落日余 huī中模仿大鹦鹉的鸣叫,让我们对作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肃然起敬;郑振铎《猫》中“我”虐待、冤枉第三只猫后心中的无限忏悔,就足以让我们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动物笑谈》中看似怪dàn实则对动物们充满爱的举动令人感动;《狼》中智慧之人与狡黠之狼的交锋令人深思。文学是一座充满智慧的知识宝库,它像广阔无垠的大海,使你胸怀宽广 。 如果你也是文学爱好者,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启程,踏上快乐的文学之旅,感受成长的喜悦吧!
2.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坚韧 ②狡黠
3.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余 huī ②怪dàn
4.(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行者上前叫:“牛大哥,开门!开门!”呀的一声,洞门开了,里边走出一个毛儿女,手中提着花篮,肩上担着锄子,真个是一身蓝缕无妆饰,满面精神有道心。行者上前迎着,合掌道:“女童,累你转报公主一声。我本是取经的和尚,在西方路上,难过火焰山,特来拜借芭蕉扇一用。”那毛女道:“你是那寺里和尚?叫甚名字?我好与你通报。”行者道:“我是东土来的,叫作孙悟空和尚。”
(1)联系原著,说说这段文字讲述的故事名称是什么?
(2)铁扇公主为什么不愿意把扇子借给孙悟空?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前进有方向,脚下才能有力量。②人生的目标就像路上的灯塔,无时无刻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使每个人不至于迷失方向、碌碌无为、荒废人生。③没有目标的生活,恰如没有罗盘的航行,长久地随波逐流,会逐渐沉陷于无望、萎靡、颓丧的境地之中。④____找准目标,对准航向,____能迸发出一往无前的力量,在人生旅途上锐意进取,成就一番事业。
5.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第③句中加点的“罗盘”与“沉陷”按照词性划分,分别属于   词、   词
7.请在第④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二、综合性学习
(2023七上·雁塔月考)2023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8.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9.七年级(1)班正在 进行“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请你帮助班长小吕设计两项活动项目,写在下面横线上(只写活动名称即可)。”
活动一:   
活动二:   
10.如果你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请你谈谈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不少于两条。
11.请你运用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读书方式的看法。
走进去 百态人生 自可阅尽 大千世界 方能悟透 出得来
上联:   
下联:   
三、阅读(共15小题,计 46 分)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哦,晨曦
陈喜联
①晨曦是我的学生。紫黑的脸膛,乱糟糟的头发,走路低头含胸,一双小眼睛总像没有睡醒似的迷迷瞪瞪,那眼神很浅,偶尔会像浮在水面上的微光,却在瞬间又黯淡下去。
②晨曦的衣服上,永远沾一层绿色——那是塑胶操场的颜色。有时候,他头顶的发尖上居然也会浮着一点绿,难道他不仅满地打滚,还在操场练倒立?
③我刚接这个班时,晨曦独自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有时,他钻在课桌底下忙碌;有时,他趴在地上像蛇一样沿着走廊往前游;有时,我在黑板上写字,转身,后门洞开,晨曦不见踪影了……满教室的学生却对此见怪不怪,他们异口同声:老师别管他,他从一年级就这样……可是,他已经五年级了哇!我批评他,教育他,大声指责他,每一次,他都耷拉着眼皮,嘴唇无声地一翕一张。
  ④我很苦恼,让他坐到讲台旁。在眼皮底下的晨曦依然很忙碌,我没收过他很多东西:打火机、电池、装着蚂蚁的玻璃瓶、牛奶吸管搭的模型、甚至还有一个电脑键盘……
⑤周二下午是少年宫活动时间,那天,我恨恨地把晨曦带到文学社教室,让他坐在角落里补作业。我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他拖拉已久的作业总要完成啊。
⑥我先领学生欣赏了一篇美文,再进行习作指导。很奇怪,晨曦托着腮帮子,跟文学社的孩子们一样,听得津津有味,两只小眼睛第一次闪闪发亮。
⑦那一次,他的作业质量奇高,见我满意地笑,他又畏畏缩缩掏出一篇作文给我:“老师,我刚写的。”作文很短,字迹东倒西歪,但是却融入了我上课讲的几个要素。我惊讶地看他,他嘴巴蠕动了几下,嗫嚅道:“老师,我也想参加文学社。”说完立刻低下了头,他的头越低越下,我似乎看见他鼓起的勇气正在一点一点瘪下去。我犹豫了一下,拍拍他的肩膀:“好,没问题。”
⑧完全没有想到,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⑨他在每个周二骄傲地坐在全年级写作优秀的二十个孩子中间,他投入而痴迷地听讲,专注而用心地写作。他的作文,越写越长,字越写越端正,内容越写越精彩。当他自豪地在讲台上朗读自己作文的时候,我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他衣服上的绿色消失了,他蓬乱的头发整整齐齐,他走路的时候,也抬头挺胸了……
⑩晨曦变得很喜欢和我交流:他课上失踪,是因为惦记花园里有昆虫在打架;打火机是用来烧电线的,他准备用钢笔杆和电池组装一个微型手电筒;电脑键盘是练习盲打的;他把两把伞从楼上扔下去,是想研究空气的浮力……
我在班级里展出晨曦的小发明,他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侃侃而谈,浑身笼罩着自信的光芒。那天,我蓦然明白:____。可是,如果你愿意持久地照耀它,你会发现,原来井里的世界纯净清澈。
去年,晨曦妈妈告诉我,他没有考上普高,上了艺术学校,同时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前几天,他妈妈发给我一段视频:16岁的晨曦坐在钢琴前弹奏,琴声悠扬,他的手像彩蝶在飞舞……我的内心涌起一阵激动和欣慰:生命从来都拒绝整齐划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也有属于自己的盛开的季节。
(选自《扬子晚报》2022年4月21日)
12.第⑧段中“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和“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13.文章第①②两段是如何刻画晨曦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4.联系上下文,在第 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比喻句,要求前后衔接得当。40个字左右。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哦,晨曦”的理解。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①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②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欢迎你们,请出示请柬,谢谢。”安东尼说。
③“请柬,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她要来,我陪她来的。”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④“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
⑤“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来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非洲的孩子们举行慈善活动,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决定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我可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⑥“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解释说。
⑦“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她的话让安东尼楞住了。
⑧“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⑨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说话的是一位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他躬身对小露西交谈了几句。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⑩安东尼接过请柬,打开一看,忙向老头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 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主题标语也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这句话作为标题,报道这次慈善晚宴。看到报道后,许多普普通通的美国人纷纷表示要为非洲那些贫困的孩子捐赠。
16.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前往捐款→    →    →捐款成功
17.第①段中说,“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能否将"捧"改为“拿”?为什么?
18.第⑨段画线句“他躬身和小露西交谈了几句”,请你结合语境,合理想象,说说他们交谈了什么?
19.文章最后一段说,“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为什么?
20.请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的理解。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有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①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②片肉而去。乘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③,亦黠而可笑也。
——蒲松龄《车夫》
[注]①敝:摔破。②龁(hé):咬。③脔(luán):小块的肉。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屠暴起:暴   ②一狼洞其中:洞   ③方竭力时:方   ④亦黠而可笑也:黠   
2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乃悟/前狼假寐
C.一狼/来啮其臀 D.欲/释手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则狼已龁片肉而去
24.甲乙两文中都说到“狼亦黠矣”的特点,请从甲乙两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5.首联中的“   、   ”两个词语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2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四、作文(30分)
27.(2023七上·雁塔月考)请以“那个人,影响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随君直到夜郎西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3)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4)非淡泊无以明志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 本题考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默写。诗句中,诗人将满腔愁绪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伴随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以此传递对友人的牵挂与慰藉。默写时需注意 “夜郎西” 的准确书写,“夜郎” 为古地名,此处指友人被贬之地。(2) 本题考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默写。该句承接前文对百草园整体趣味的描述,聚焦 “泥墙根一带” 这一具体区域,突出其虽小却 “有无限趣味”,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与作者的童年乐趣。默写时需注意 “泥墙根” 的写法,准确还原文中对百草园局部场景的描写。(3) 本题考查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默写。前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此句通过 “大家纪念他” 的现象,进一步强调其精神 “感人之深”,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与升华,凸显白求恩精神的深远影响。(4) 本题考查诸葛亮《诫子书》的默写。此句与 “非宁静无以致远” 构成对仗,强调 “淡泊” 是明确志向的前提,“宁静” 是达到远大目标的基础,是诸葛亮对儿子修身治学的劝诫,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默写时需注意 “淡泊”“明志” 的字形,理解 “淡泊” 指不追求名利,“明志” 指明确志向。(5) 本题考查《论语》中关于 “志向” 的名句默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意为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但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被强迫改变,直接呼应题干中 “劝诫普通人不要玩物丧志、必须有坚定的志向” 的要求,体现了儒家对个人意志坚定性的重视。默写时需注意 “匹夫” 指普通人,“夺志” 指改变志向。
故答案为: 随君直到夜郎西 ;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 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2.rèn|xiá
3.晖|诞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①:“坚韧” 中的 “韧” 读作 “rèn”。“坚韧” 意为坚固有韧性,在文中形容人应有的品格 —— 坚固而不易被摧折。“韧” 字读音需注意,不要与形近字 “仞”(同样读 rèn,但含义不同,指长度单位)混淆,此处根据 “坚韧” 的词义可确定读音为 “rèn”。②:“狡黠” 中的 “黠” 读作 “xiá”。“狡黠” 意为狡猾、诡诈,文中用来形容狼的机巧诡诈。“黠” 字易被误读为 “jié”,需特别注意其正确读音为 “xiá”,结合 “与狡黠之狼的交锋” 的语境,可通过词义强化对读音的记忆。 故答案为: rèn|xiá
3.①:“余 huī” 对应的汉字是 “晖”。“余晖” 指傍晚的阳光,“晖” 为日字旁,本义与阳光相关,符合 “落日余 huī” 的语境(落日的阳光)。需注意与 “辉”(光字旁,侧重光彩)区分,此处 “余晖” 特指阳光,故用 “晖”。②:“怪 dàn” 对应的汉字是 “诞”。“怪诞” 意为奇怪、不合情理,文中形容《动物笑谈》中看似离奇的举动。“诞” 为讠字旁,与言语、情理相关,需注意不要误写为 “涎”(三点水旁,指口水),结合 “看似怪 dàn 实则充满爱” 的语境,可确定为 “诞”。
故答案为: 晖|诞
4.【答案】(1)三借芭蕉扇(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2)因为红孩儿是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的儿子,却被孙悟空降服,使其在观音身边做了善财童子。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西游记》
【解析】【分析】(1) 解析:本题考查对《西游记》经典情节的识别。选段中明确提到 “难过火焰山,特来拜借芭蕉扇一用”,且出现核心人物 “孙悟空”“铁扇公主(洞主)”,结合《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过火焰山三次向铁扇公主借扇的经典情节,可确定故事名称为 “三借芭蕉扇”(或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2)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因果关系的理解。铁扇公主(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的母亲。原著中,红孩儿曾掳走唐僧,与孙悟空争斗,后被孙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留在观音身边。铁扇公主因儿子被孙悟空 “拆散”,无法与儿子团聚,故对孙悟空心怀怨恨,因此不愿将芭蕉扇借给孙悟空。
故答案为: (1)三借芭蕉扇(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2) 因为红孩儿是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的儿子,却被孙悟空降服,使其在观音身边做了善财童子。
【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答案】5.在“无时无刻”后面加“不”
6.名词;动词
7.只有……才
【知识点】名词;词语的使用(搭配);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3)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5.第②句语病为表意不当。“无时无刻” 意为 “没有一刻”,单独使用时表否定,需与 “不” 连用构成 “无时无刻不”,才能表达 “时时刻刻都” 的肯定含义。原句缺少 “不”,导致语义相反,故应在 “无时无刻” 后加 “不”,使句子变为 “无时无刻不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准确表达目标始终指引方向的意思。
故答案为:在“无时无刻”后面加“不”
6.“罗盘” 指用于辨别方向的仪器,是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词,属于名词;“沉陷” 在句中意为 “陷入(某种境地)”,表示动作或行为,属于动词。词性判断依据:名词多表示人、事物、抽象概念等;动词多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等。
故答案为: 名词 ; 动词
7.第④句前后分句为条件关系,“找准目标,对准航向” 是 “迸发出力量,成就事业” 的必要条件(即必须满足前者,后者才可能实现)。“只有…… 才……” 是表示必要条件的关联词,符合 “前者为后者前提” 的逻辑,故应填入 “只有…… 才……”。
故答案为: 只有……才
【答案】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9.活动: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 作文竞赛 名著知识竞赛 读书辩论会等
10.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升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塑造我们健康、美好的心灵。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对读书的意义的认识,让大家喜欢读书,养成勤于读书的好习惯。
11.上联: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下联: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8.本题考查对读书名言的积累与运用。要求选取能体现读书意义或价值的名言作为座右铭,需贴合 “书香满校园” 的主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杜甫,强调多读书对写作的促进作用,体现读书的实用价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将读书与实践结合,凸显读书对拓宽视野的意义。两句均经典且贴合读书活动的核心,适合作为激励自己坚持读书的座右铭。
故答案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9.本题考查活动设计,需围绕 “少年正是读书时” 的主题,设计具有实践性和互动性的项目。“演讲比赛” 通过分享读书感悟、推荐好书等内容,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传递读书的乐趣;“读书报告会” 则鼓励学生深入研读书籍,交流心得体会,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两项活动均紧扣 “读书” 核心,符合初中生的参与特点,能有效激发读书热情。
故答案为: 活动:演讲比赛 ; 读书报告会 作文竞赛 名著知识竞赛 读书辩论会等
10.本题考查对活动目的的理解,需从读书的教育意义和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展开。开展读书活动,首先能 “提升文学素养”,通过阅读经典作品,熏陶情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次 “拓宽视野”,书籍涵盖古今中外知识,能丰富学生的认知;此外,“养成读书习惯” 是长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读书的乐趣,从而主动阅读。这些目的既贴合 “书香满校园” 的主题,又符合学校育人的方向。
故答案为: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升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塑造我们健康、美好的心灵。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对读书的意义的认识,让大家喜欢读书,养成勤于读书的好习惯。
11.本题考查对联组合,需遵循 “词性相对、结构对称、意境相关” 的原则,体现对读书方式的辩证理解。“走进去” 与 “出得来” 为动作相对,体现读书既要深入其中(沉浸阅读),又要跳出文本(理性思考);“自可阅尽” 与 “方能悟透” 为承接关系相对,强调不同阶段的读书效果;“大千世界” 与 “百态人生” 为名词短语相对,涵盖读书所能触及的广度与深度。上下联对仗工整,且暗含 “既要投入阅读,又要学会思考” 的读书方法,贴合主题。
故答案为: 上联: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 ; 下联: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
【答案】12.“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是指:“我”把晨曦带到文学社教室补作业,没曾想到晨曦主动要求参加文学社,并爱上了文学创作,即使考上艺术学校,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
“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是指晨曦的转变经历让“我”明白:教育学生要找准切入点,并持久地关注和引导。
13.第①②两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刻画晨曦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晨曦着装邋遢、精神颓废的特点,与后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蜕变的晨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4.示例:孩子的心是一口井,我们也许偶尔会匆匆忙忙从井口投下一丝阳光,却又缥缈孤影般一掠而过。
15.文章题目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晨曦”是一位学生的名字,“哦”是对“晨曦”这位学生的赞叹;深层含义:“晨曦”指黎明后的微光,即“曙光”之意,暗指老师和文学对晨曦的影响,是他转变的曙光,同时也暗含文章主题:教育学生要找准切入点,要持久地关注和引导。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2.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句含义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情节分析比喻义。“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结合第⑤-⑦段,“我” 因晨曦作业拖拉,将他带到文学社补作业,却意外发现他对文学的兴趣,最终同意他参加文学社。这扇 “窗” 指 “我” 为晨曦提供了接触文学的机会,让他在文学中找到方向,开启了他在写作和精神上的转变(如爱上创作、保持文学爱好)。“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结合第 段 “我蓦然明白”,晨曦从顽劣到自信的转变,让 “我” 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 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需找到适合他们的切入点(如文学、发明),并通过持久的关注与引导,激发其内在潜力。这扇 “门” 指晨曦的经历为 “我” 打开了理解教育本质的新视角。
故答案为:“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是指:“我”把晨曦带到文学社教室补作业,没曾想到晨曦主动要求参加文学社,并爱上了文学创作,即使考上艺术学校,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是指晨曦的转变经历让“我”明白:教育学生要找准切入点,并持久地关注和引导。
1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需聚焦第①②段的描写细节。第①段 “紫黑的脸膛,乱糟糟的头发,走路低头含胸” 是外貌描写,“一双小眼睛总像没有睡醒似的迷迷瞪瞪,那眼神很浅…… 瞬间又黯淡下去” 是神态描写;第②段 “衣服上永远沾一层绿色”“头顶的发尖上居然也会浮着一点绿” 同样是外貌描写。这些描写生动刻画了晨曦初期着装邋遢、精神萎靡、行为散漫的形象。其作用是与后文他 “衣服上的绿色消失了,蓬乱的头发整整齐齐,走路抬头挺胸” 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教育引导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化 “每个生命都能绽放” 的主题。故答案为: 第①②两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刻画晨曦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晨曦着装邋遢、精神颓废的特点,与后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蜕变的晨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4.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需紧扣上下文的比喻逻辑与语境。后文 “井里的世界纯净清澈”“持久地照耀它” 提示横线处需以 “井” 为喻体,呼应 “孩子的心” 这一本体,且体现 “之前的忽视” 与 “后来的照耀” 的对比。示例 “孩子的心是一口井,我们也许偶尔会匆匆忙忙从井口投下一丝阳光,却又缥缈孤影般一掠而过” 中,“井” 喻指孩子的内心世界,“匆匆投下阳光又掠过” 对应前文对晨曦的初始忽视,与后文 “持久照耀” 形成衔接,符合语境要求。故答案为: 示例:孩子的心是一口井,我们也许偶尔会匆匆忙忙从井口投下一丝阳光,却又缥缈孤影般一掠而过。
1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需从表层与深层含义展开。表层含义:“晨曦” 是文中学生的名字,“哦” 带有惊叹、感慨的语气,表达作者对晨曦从顽劣到蜕变的赞叹与欣慰。深层含义:“晨曦” 本义指黎明的微光,象征希望与新生。文中暗指文学与老师的引导成为照亮晨曦生命的 “曙光”,让他摆脱颓废,找到自信与方向;同时,标题也暗含文章主旨 —— 教育应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通过恰当的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 “晨曦”(绽放时刻)。故答案为:文章题目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晨曦”是一位学生的名字,“哦”是对“晨曦”这位学生的赞叹;深层含义:“晨曦”指黎明后的微光,即“曙光”之意,暗指老师和文学对晨曦的影响,是他转变的曙光,同时也暗含文章主题:教育学生要找准切入点,要持久地关注和引导。
【答案】16.捐款受阻;老人帮助
17.不能。因为动词“捧”字用得精妙,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小露西对瓷罐的小心翼翼,以及对慈善活动的虔诚、庄重的态度。
18.示例(赞扬角度):“小女孩,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有爱心。我代表非洲贫困儿童感谢你!”“”不用谢,我仅仅表达了我的一点心意。”(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19.因为小露西倾其所有,富有爱心,所以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20.示例:为需要帮助的人捐献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献成千上万的有钱人一样富有爱心,同样值得尊敬。生活中我们普通百姓也可以做慈善,献出自己的爱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6.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需按事件发展顺序提炼关键阶段。文章开篇写小露西和老妇人 “前往捐款”;接着在入口处被保安安东尼拦住,无法进入,此为 “捐款受阻”;随后沃伦 巴菲特出现,认可小露西的爱心并带她进入,即 “老人帮助”;最终小露西成功捐款,对应 “捐款成功”。用四字短语精准概括这两个中间阶段,符合情节发展逻辑。故答案为:捐款受阻;老人帮助
17.本题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需分析 “捧” 与 “拿” 在情感和语境上的差异。“捧” 意为用双手托着,动作轻柔且郑重,生动表现出小露西对瓷罐(里面是她所有的积蓄)的珍视,以及对参与慈善活动的虔诚态度;而 “拿” 仅表示手持的动作,缺乏这种小心翼翼和庄重感,无法体现小露西内心的真诚与重视。因此 “捧” 不能改为 “拿”。故答案为:不能。因为动词“捧”字用得精妙,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小露西对瓷罐的小心翼翼,以及对慈善活动的虔诚、庄重的态度。
18.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想象,需结合人物身份和情境推断对话内容。巴菲特作为富有爱心的慈善家,面对小露西的真诚, likely 会表达赞赏与肯定;小露西则可能延续她对慈善的理解。示例中 “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有爱心” 体现了巴菲特的赞扬,“我仅仅表达了我的一点心意” 符合小露西纯真、质朴的性格,对话贴合人物形象和现场氛围。故答案为:示例(赞扬角度):“小女孩,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有爱心。我代表非洲贫困儿童感谢你!”“”不用谢,我仅仅表达了我的一点心意。”(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1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需结合小露西的行为与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的主题分析。小露西虽然只捐了 “30 美元零 25 美分”,但这是她 “所有的钱”,代表了她毫无保留的爱心;而晚宴上的富商名流虽捐巨款,更多是基于身份和能力。小露西的行为纯粹体现了 “慈善的核心是心”,这种真诚与无私打动了所有人,因此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故答案为: 因为小露西倾其所有,富有爱心,所以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20.本题考查对文章核心观点的现实解读,需联系生活阐释 “慈善与心” 的关系。“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强调慈善的本质是爱心的付出,而非金钱的多少。现实中,普通人捐出的一分一毫与富人的巨额捐款,只要出于真诚的善意,价值同等。例如社区志愿者为老人送温暖、学生捐出零花钱帮助同学,这些行为虽微小,却因饱含爱心而具有真正的慈善意义,体现了 “心” 才是慈善的核心。故答案为: 示例:为需要帮助的人捐献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献成千上万的有钱人一样富有爱心,同样值得尊敬。生活中我们普通百姓也可以做慈善,献出自己的爱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答案】21.①突然;②挖洞;③正;④狡猾
22.A
23.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②可是狼已经咬了一块肉离开了。
24.甲文中狼的狡猾主要体现在:一狼犬坐于前假寐诱敌,一狼积薪后,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乙文中的狼:趁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车夫,推着辆沉重的车子正在爬坡。当到最吃力的时候,一条狼窜来咬住了他的屁股。车夫想放下车子,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己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等上了坡,狼已经从车夫屁股上咬下片肉逃走了。趁车夫无能为力的时候,偷尝他一片肉,这条狼也算是狡猾可笑了。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句意:屠户突然跳起。暴:突然;②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打洞;③句意:当到最吃力的时候。方:正;④句意:这条狼也算是狡猾可笑了。黠:狡猾。
故答案为:①突然;②挖洞;③正;④狡猾
22.BCD.正确
A.有误,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①重点词:之,的:几何,多少。②重点词:龁,咬;而,表承接关系。
故答案为: 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可是狼已经咬了一块肉离开了。
2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从“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可知,【甲】文中两只狼中的一只在前面假装睡觉吸引屠户的注意力,另一只从后面打洞攻击他。从“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可知,【乙】文中的狼趁车夫力竭之时,从车夫的屁股上咬下来一块肉,从这两处可以看出两文中的狼都很狡猾。
故答案为: 甲文中狼的狡猾主要体现在:一狼犬坐于前假寐诱敌,一狼积薪后,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乙文中的狼:趁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
【答案】25.客路;行舟
26.修辞:“生”和“入”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蕴含了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5.本题考查对首联中蕴含漂泊羁旅之情词语的提取。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意为 “旅人前行的路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碧绿的江水之前”。“客路” 表明诗人是在外漂泊的旅人,“行舟” 体现了诗人乘舟而行的漂泊状态,这两个词语暗含了身在异乡、思念故里的羁旅之情。
故答案为:客路;行舟
26.本题考查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的赏析。 从修辞角度看,“生” 和 “入” 这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海日” 和 “江春” 人格化,仿佛它们具有人的意志,能主动从残夜、旧年中诞生、闯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昼夜交替、新旧更迭的景象。 从哲理角度看,诗句描绘了在残夜未消之时,海日已悄然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春已提前到来的画面,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了自然界新旧交替的规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故答案为:修辞:“生” 和 “入”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 “日” 和 “春” 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哲理:蕴含了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7.【答案】例文:
那个人,影响了我
楼道转角的窗户总有块玻璃擦得特别亮,像嵌在墙上的一块水晶。每次经过,我都会想起张爷爷 —— 那个用扫帚柄丈量楼道长度的老人。
搬进这栋老楼的第一个冬天,我总在清晨被 “沙沙” 声吵醒。扒着门缝往外看,总能瞧见张爷爷佝偻着背,握着竹扫帚清扫结冰的台阶。他穿件洗得发白的军大衣,扫帚柄上缠着防滑的布条,每扫一下,就往手上哈口白气。有次我趿着拖鞋倒垃圾,脚底一滑差点摔倒,他眼疾手快地扶住我:“丫头,台阶滑,爷爷垫了炉渣,慢点走。” 我瞥见台阶边缘果然铺着层深褐色的炉渣,像给楼梯镶了道暖边。
那时我总觉得他多管闲事。楼道是大家的,凭什么就他天天清扫?直到那个暴雨天。放学回来,发现楼道积水漫到脚踝,张爷爷正蹲在地上,用搪瓷碗往外舀水。他的裤脚全湿透了,军大衣的下摆滴着水,可手里的碗却没停。“爷爷,物业会来处理的。” 我站在门口喊。他直起身,手背擦了擦额头的雨水:“等他们来,水都漫进各家屋里了。”
那天我鬼使神差地回屋取了个塑料盆,蹲在他身边一起舀水。水很凉,浸得指尖发麻,可听着他哼的《东方红》,倒不觉得冷了。他说退休前在厂里管后勤,习惯了闲不住,“楼道干净了,大家住着也舒坦”。后来我发现,他不仅扫楼道,还在每层转角摆了个小花盆,春天种太阳花,冬天插冬青枝。
现在每个周末,我都会接过张爷爷的竹扫帚。扫帚柄被磨得光滑,握在手里沉甸甸的。看着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在台阶上,我忽然懂得,善良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像张爷爷这样,把别人视而不见的小事坚持做下去。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悄悄改变了我 —— 那个曾经冷漠旁观的女孩,如今学会了为他人多走一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的核心话题是 “影响”,围绕 “那个人” 对 “我” 产生的影响展开,体裁为除诗歌外的不限文体,字数不少于 600 字。
【题干分析】①“那个人” 可以是亲人、老师、同学、陌生人等,“影响了我” 意味着要体现出 “那个人” 的言行、品质等对 “我” 的思想、行为、成长等方面带来的改变。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如让人学会坚强、善良、努力等;也可以是从反面带来的警示,但通常以积极影响为主。
②写作思路:首先要确定 “那个人” 是谁以及其影响 “我” 的具体事件。开头可以用一个与 “那个人” 相关的物品或场景引入,比如 “书桌上那枚旧钢笔,总让我想起李老师,是她影响了我对写作的态度”。中间部分要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突出 “那个人” 的言行举止,以及这些如何作用于 “我”,明确 “我” 在受到影响前后的变化,这是文章的重点,需要详略得当,详细描写能体现影响的关键情节和 “我” 的心理变化。结尾要总结 “那个人” 对 “我” 的深远影响,表达对 “那个人” 的情感或从中获得的感悟,升华主题。学生容易出现的误区可能是对 “影响” 的体现不明显,只是叙述 “那个人” 的事迹而没有写对 “我” 的改变;或者选取的事例过多过杂,导致重点不突出;也可能在描写 “我” 的变化时过于笼统,缺乏细节支撑。
【立意提取】
以老师为 “那个人”:写老师在 “我” 学习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耐心鼓励并给予方法指导,让 “我” 重拾信心,学会坚持,从此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以邻居老人为 “那个人”:描述老人多年来坚持帮助社区里的人,默默奉献,其善良无私的品质影响了 “我”,让 “我” 也开始主动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活动。
以父亲为 “那个人”:讲述父亲面对工作中的挫折从不抱怨,总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这种乐观坚韧的精神影响了 “我”,让 “我” 在遇到困难时不再退缩,学会勇敢面对。
【点评】文章以邻居张爷爷为 “那个人”,通过他坚持清扫楼道、在暴雨天舀水等小事,展现其善良无私的品质,清晰体现出对 “我” 的影响 ——“我” 从最初的漠视转变为主动参与,紧扣 “那个人,影响了我” 的题目要求。 文中 “扫帚柄上缠着防滑的布条”“台阶边缘铺着层深褐色的炉渣”“用搪瓷碗往外舀水” 等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张爷爷的形象和行为,让人物更加真实可感,也为 “影响” 的产生提供了坚实支撑。
1 / 1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评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共5小题,计 17 分)
1.(2023七上·雁塔月考)经典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就有无限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现在大家纪念他,   。(《纪念白求恩》)
(4)   ,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5)《论语》中劝诫我们哪怕是个普通人也不要玩物丧志、必须有坚定的志向的句子是:   ,   。
【答案】(1)随君直到夜郎西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3)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4)非淡泊无以明志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 本题考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默写。诗句中,诗人将满腔愁绪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伴随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以此传递对友人的牵挂与慰藉。默写时需注意 “夜郎西” 的准确书写,“夜郎” 为古地名,此处指友人被贬之地。(2) 本题考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默写。该句承接前文对百草园整体趣味的描述,聚焦 “泥墙根一带” 这一具体区域,突出其虽小却 “有无限趣味”,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与作者的童年乐趣。默写时需注意 “泥墙根” 的写法,准确还原文中对百草园局部场景的描写。(3) 本题考查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默写。前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此句通过 “大家纪念他” 的现象,进一步强调其精神 “感人之深”,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与升华,凸显白求恩精神的深远影响。(4) 本题考查诸葛亮《诫子书》的默写。此句与 “非宁静无以致远” 构成对仗,强调 “淡泊” 是明确志向的前提,“宁静” 是达到远大目标的基础,是诸葛亮对儿子修身治学的劝诫,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默写时需注意 “淡泊”“明志” 的字形,理解 “淡泊” 指不追求名利,“明志” 指明确志向。(5) 本题考查《论语》中关于 “志向” 的名句默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意为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但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被强迫改变,直接呼应题干中 “劝诫普通人不要玩物丧志、必须有坚定的志向” 的要求,体现了儒家对个人意志坚定性的重视。默写时需注意 “匹夫” 指普通人,“夺志” 指改变志向。
故答案为: 随君直到夜郎西 ;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 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学能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雨会化妆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让我们感受了作家刘湛秋的温润情怀;秋风中的菊花泼泼洒洒烂漫开放,使我们明白人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康拉德 · 劳伦兹在落日余 huī中模仿大鹦鹉的鸣叫,让我们对作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肃然起敬;郑振铎《猫》中“我”虐待、冤枉第三只猫后心中的无限忏悔,就足以让我们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动物笑谈》中看似怪dàn实则对动物们充满爱的举动令人感动;《狼》中智慧之人与狡黠之狼的交锋令人深思。文学是一座充满智慧的知识宝库,它像广阔无垠的大海,使你胸怀宽广 。 如果你也是文学爱好者,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启程,踏上快乐的文学之旅,感受成长的喜悦吧!
2.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坚韧 ②狡黠
3.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余 huī ②怪dàn
【答案】2.rèn|xiá
3.晖|诞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①:“坚韧” 中的 “韧” 读作 “rèn”。“坚韧” 意为坚固有韧性,在文中形容人应有的品格 —— 坚固而不易被摧折。“韧” 字读音需注意,不要与形近字 “仞”(同样读 rèn,但含义不同,指长度单位)混淆,此处根据 “坚韧” 的词义可确定读音为 “rèn”。②:“狡黠” 中的 “黠” 读作 “xiá”。“狡黠” 意为狡猾、诡诈,文中用来形容狼的机巧诡诈。“黠” 字易被误读为 “jié”,需特别注意其正确读音为 “xiá”,结合 “与狡黠之狼的交锋” 的语境,可通过词义强化对读音的记忆。 故答案为: rèn|xiá
3.①:“余 huī” 对应的汉字是 “晖”。“余晖” 指傍晚的阳光,“晖” 为日字旁,本义与阳光相关,符合 “落日余 huī” 的语境(落日的阳光)。需注意与 “辉”(光字旁,侧重光彩)区分,此处 “余晖” 特指阳光,故用 “晖”。②:“怪 dàn” 对应的汉字是 “诞”。“怪诞” 意为奇怪、不合情理,文中形容《动物笑谈》中看似离奇的举动。“诞” 为讠字旁,与言语、情理相关,需注意不要误写为 “涎”(三点水旁,指口水),结合 “看似怪 dàn 实则充满爱” 的语境,可确定为 “诞”。
故答案为: 晖|诞
4.(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行者上前叫:“牛大哥,开门!开门!”呀的一声,洞门开了,里边走出一个毛儿女,手中提着花篮,肩上担着锄子,真个是一身蓝缕无妆饰,满面精神有道心。行者上前迎着,合掌道:“女童,累你转报公主一声。我本是取经的和尚,在西方路上,难过火焰山,特来拜借芭蕉扇一用。”那毛女道:“你是那寺里和尚?叫甚名字?我好与你通报。”行者道:“我是东土来的,叫作孙悟空和尚。”
(1)联系原著,说说这段文字讲述的故事名称是什么?
(2)铁扇公主为什么不愿意把扇子借给孙悟空?
【答案】(1)三借芭蕉扇(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2)因为红孩儿是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的儿子,却被孙悟空降服,使其在观音身边做了善财童子。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西游记》
【解析】【分析】(1) 解析:本题考查对《西游记》经典情节的识别。选段中明确提到 “难过火焰山,特来拜借芭蕉扇一用”,且出现核心人物 “孙悟空”“铁扇公主(洞主)”,结合《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过火焰山三次向铁扇公主借扇的经典情节,可确定故事名称为 “三借芭蕉扇”(或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2)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因果关系的理解。铁扇公主(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的母亲。原著中,红孩儿曾掳走唐僧,与孙悟空争斗,后被孙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留在观音身边。铁扇公主因儿子被孙悟空 “拆散”,无法与儿子团聚,故对孙悟空心怀怨恨,因此不愿将芭蕉扇借给孙悟空。
故答案为: (1)三借芭蕉扇(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2) 因为红孩儿是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的儿子,却被孙悟空降服,使其在观音身边做了善财童子。
【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前进有方向,脚下才能有力量。②人生的目标就像路上的灯塔,无时无刻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使每个人不至于迷失方向、碌碌无为、荒废人生。③没有目标的生活,恰如没有罗盘的航行,长久地随波逐流,会逐渐沉陷于无望、萎靡、颓丧的境地之中。④____找准目标,对准航向,____能迸发出一往无前的力量,在人生旅途上锐意进取,成就一番事业。
5.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第③句中加点的“罗盘”与“沉陷”按照词性划分,分别属于   词、   词
7.请在第④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答案】5.在“无时无刻”后面加“不”
6.名词;动词
7.只有……才
【知识点】名词;词语的使用(搭配);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3)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5.第②句语病为表意不当。“无时无刻” 意为 “没有一刻”,单独使用时表否定,需与 “不” 连用构成 “无时无刻不”,才能表达 “时时刻刻都” 的肯定含义。原句缺少 “不”,导致语义相反,故应在 “无时无刻” 后加 “不”,使句子变为 “无时无刻不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准确表达目标始终指引方向的意思。
故答案为:在“无时无刻”后面加“不”
6.“罗盘” 指用于辨别方向的仪器,是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词,属于名词;“沉陷” 在句中意为 “陷入(某种境地)”,表示动作或行为,属于动词。词性判断依据:名词多表示人、事物、抽象概念等;动词多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等。
故答案为: 名词 ; 动词
7.第④句前后分句为条件关系,“找准目标,对准航向” 是 “迸发出力量,成就事业” 的必要条件(即必须满足前者,后者才可能实现)。“只有…… 才……” 是表示必要条件的关联词,符合 “前者为后者前提” 的逻辑,故应填入 “只有…… 才……”。
故答案为: 只有……才
二、综合性学习
(2023七上·雁塔月考)2023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8.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9.七年级(1)班正在 进行“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请你帮助班长小吕设计两项活动项目,写在下面横线上(只写活动名称即可)。”
活动一:   
活动二:   
10.如果你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请你谈谈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不少于两条。
11.请你运用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读书方式的看法。
走进去 百态人生 自可阅尽 大千世界 方能悟透 出得来
上联:   
下联:   
【答案】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9.活动: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 作文竞赛 名著知识竞赛 读书辩论会等
10.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升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塑造我们健康、美好的心灵。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对读书的意义的认识,让大家喜欢读书,养成勤于读书的好习惯。
11.上联: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下联: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8.本题考查对读书名言的积累与运用。要求选取能体现读书意义或价值的名言作为座右铭,需贴合 “书香满校园” 的主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杜甫,强调多读书对写作的促进作用,体现读书的实用价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将读书与实践结合,凸显读书对拓宽视野的意义。两句均经典且贴合读书活动的核心,适合作为激励自己坚持读书的座右铭。
故答案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9.本题考查活动设计,需围绕 “少年正是读书时” 的主题,设计具有实践性和互动性的项目。“演讲比赛” 通过分享读书感悟、推荐好书等内容,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传递读书的乐趣;“读书报告会” 则鼓励学生深入研读书籍,交流心得体会,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两项活动均紧扣 “读书” 核心,符合初中生的参与特点,能有效激发读书热情。
故答案为: 活动:演讲比赛 ; 读书报告会 作文竞赛 名著知识竞赛 读书辩论会等
10.本题考查对活动目的的理解,需从读书的教育意义和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展开。开展读书活动,首先能 “提升文学素养”,通过阅读经典作品,熏陶情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次 “拓宽视野”,书籍涵盖古今中外知识,能丰富学生的认知;此外,“养成读书习惯” 是长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读书的乐趣,从而主动阅读。这些目的既贴合 “书香满校园” 的主题,又符合学校育人的方向。
故答案为: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升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塑造我们健康、美好的心灵。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对读书的意义的认识,让大家喜欢读书,养成勤于读书的好习惯。
11.本题考查对联组合,需遵循 “词性相对、结构对称、意境相关” 的原则,体现对读书方式的辩证理解。“走进去” 与 “出得来” 为动作相对,体现读书既要深入其中(沉浸阅读),又要跳出文本(理性思考);“自可阅尽” 与 “方能悟透” 为承接关系相对,强调不同阶段的读书效果;“大千世界” 与 “百态人生” 为名词短语相对,涵盖读书所能触及的广度与深度。上下联对仗工整,且暗含 “既要投入阅读,又要学会思考” 的读书方法,贴合主题。
故答案为: 上联: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 ; 下联: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
三、阅读(共15小题,计 46 分)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哦,晨曦
陈喜联
①晨曦是我的学生。紫黑的脸膛,乱糟糟的头发,走路低头含胸,一双小眼睛总像没有睡醒似的迷迷瞪瞪,那眼神很浅,偶尔会像浮在水面上的微光,却在瞬间又黯淡下去。
②晨曦的衣服上,永远沾一层绿色——那是塑胶操场的颜色。有时候,他头顶的发尖上居然也会浮着一点绿,难道他不仅满地打滚,还在操场练倒立?
③我刚接这个班时,晨曦独自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有时,他钻在课桌底下忙碌;有时,他趴在地上像蛇一样沿着走廊往前游;有时,我在黑板上写字,转身,后门洞开,晨曦不见踪影了……满教室的学生却对此见怪不怪,他们异口同声:老师别管他,他从一年级就这样……可是,他已经五年级了哇!我批评他,教育他,大声指责他,每一次,他都耷拉着眼皮,嘴唇无声地一翕一张。
  ④我很苦恼,让他坐到讲台旁。在眼皮底下的晨曦依然很忙碌,我没收过他很多东西:打火机、电池、装着蚂蚁的玻璃瓶、牛奶吸管搭的模型、甚至还有一个电脑键盘……
⑤周二下午是少年宫活动时间,那天,我恨恨地把晨曦带到文学社教室,让他坐在角落里补作业。我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他拖拉已久的作业总要完成啊。
⑥我先领学生欣赏了一篇美文,再进行习作指导。很奇怪,晨曦托着腮帮子,跟文学社的孩子们一样,听得津津有味,两只小眼睛第一次闪闪发亮。
⑦那一次,他的作业质量奇高,见我满意地笑,他又畏畏缩缩掏出一篇作文给我:“老师,我刚写的。”作文很短,字迹东倒西歪,但是却融入了我上课讲的几个要素。我惊讶地看他,他嘴巴蠕动了几下,嗫嚅道:“老师,我也想参加文学社。”说完立刻低下了头,他的头越低越下,我似乎看见他鼓起的勇气正在一点一点瘪下去。我犹豫了一下,拍拍他的肩膀:“好,没问题。”
⑧完全没有想到,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⑨他在每个周二骄傲地坐在全年级写作优秀的二十个孩子中间,他投入而痴迷地听讲,专注而用心地写作。他的作文,越写越长,字越写越端正,内容越写越精彩。当他自豪地在讲台上朗读自己作文的时候,我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他衣服上的绿色消失了,他蓬乱的头发整整齐齐,他走路的时候,也抬头挺胸了……
⑩晨曦变得很喜欢和我交流:他课上失踪,是因为惦记花园里有昆虫在打架;打火机是用来烧电线的,他准备用钢笔杆和电池组装一个微型手电筒;电脑键盘是练习盲打的;他把两把伞从楼上扔下去,是想研究空气的浮力……
我在班级里展出晨曦的小发明,他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侃侃而谈,浑身笼罩着自信的光芒。那天,我蓦然明白:____。可是,如果你愿意持久地照耀它,你会发现,原来井里的世界纯净清澈。
去年,晨曦妈妈告诉我,他没有考上普高,上了艺术学校,同时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前几天,他妈妈发给我一段视频:16岁的晨曦坐在钢琴前弹奏,琴声悠扬,他的手像彩蝶在飞舞……我的内心涌起一阵激动和欣慰:生命从来都拒绝整齐划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也有属于自己的盛开的季节。
(选自《扬子晚报》2022年4月21日)
12.第⑧段中“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和“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13.文章第①②两段是如何刻画晨曦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4.联系上下文,在第 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比喻句,要求前后衔接得当。40个字左右。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哦,晨曦”的理解。
【答案】12.“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是指:“我”把晨曦带到文学社教室补作业,没曾想到晨曦主动要求参加文学社,并爱上了文学创作,即使考上艺术学校,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
“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是指晨曦的转变经历让“我”明白:教育学生要找准切入点,并持久地关注和引导。
13.第①②两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刻画晨曦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晨曦着装邋遢、精神颓废的特点,与后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蜕变的晨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4.示例:孩子的心是一口井,我们也许偶尔会匆匆忙忙从井口投下一丝阳光,却又缥缈孤影般一掠而过。
15.文章题目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晨曦”是一位学生的名字,“哦”是对“晨曦”这位学生的赞叹;深层含义:“晨曦”指黎明后的微光,即“曙光”之意,暗指老师和文学对晨曦的影响,是他转变的曙光,同时也暗含文章主题:教育学生要找准切入点,要持久地关注和引导。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2.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句含义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情节分析比喻义。“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结合第⑤-⑦段,“我” 因晨曦作业拖拉,将他带到文学社补作业,却意外发现他对文学的兴趣,最终同意他参加文学社。这扇 “窗” 指 “我” 为晨曦提供了接触文学的机会,让他在文学中找到方向,开启了他在写作和精神上的转变(如爱上创作、保持文学爱好)。“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结合第 段 “我蓦然明白”,晨曦从顽劣到自信的转变,让 “我” 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 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需找到适合他们的切入点(如文学、发明),并通过持久的关注与引导,激发其内在潜力。这扇 “门” 指晨曦的经历为 “我” 打开了理解教育本质的新视角。
故答案为:“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是指:“我”把晨曦带到文学社教室补作业,没曾想到晨曦主动要求参加文学社,并爱上了文学创作,即使考上艺术学校,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是指晨曦的转变经历让“我”明白:教育学生要找准切入点,并持久地关注和引导。
1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需聚焦第①②段的描写细节。第①段 “紫黑的脸膛,乱糟糟的头发,走路低头含胸” 是外貌描写,“一双小眼睛总像没有睡醒似的迷迷瞪瞪,那眼神很浅…… 瞬间又黯淡下去” 是神态描写;第②段 “衣服上永远沾一层绿色”“头顶的发尖上居然也会浮着一点绿” 同样是外貌描写。这些描写生动刻画了晨曦初期着装邋遢、精神萎靡、行为散漫的形象。其作用是与后文他 “衣服上的绿色消失了,蓬乱的头发整整齐齐,走路抬头挺胸” 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教育引导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化 “每个生命都能绽放” 的主题。故答案为: 第①②两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刻画晨曦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晨曦着装邋遢、精神颓废的特点,与后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蜕变的晨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4.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需紧扣上下文的比喻逻辑与语境。后文 “井里的世界纯净清澈”“持久地照耀它” 提示横线处需以 “井” 为喻体,呼应 “孩子的心” 这一本体,且体现 “之前的忽视” 与 “后来的照耀” 的对比。示例 “孩子的心是一口井,我们也许偶尔会匆匆忙忙从井口投下一丝阳光,却又缥缈孤影般一掠而过” 中,“井” 喻指孩子的内心世界,“匆匆投下阳光又掠过” 对应前文对晨曦的初始忽视,与后文 “持久照耀” 形成衔接,符合语境要求。故答案为: 示例:孩子的心是一口井,我们也许偶尔会匆匆忙忙从井口投下一丝阳光,却又缥缈孤影般一掠而过。
1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需从表层与深层含义展开。表层含义:“晨曦” 是文中学生的名字,“哦” 带有惊叹、感慨的语气,表达作者对晨曦从顽劣到蜕变的赞叹与欣慰。深层含义:“晨曦” 本义指黎明的微光,象征希望与新生。文中暗指文学与老师的引导成为照亮晨曦生命的 “曙光”,让他摆脱颓废,找到自信与方向;同时,标题也暗含文章主旨 —— 教育应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通过恰当的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 “晨曦”(绽放时刻)。故答案为:文章题目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晨曦”是一位学生的名字,“哦”是对“晨曦”这位学生的赞叹;深层含义:“晨曦”指黎明后的微光,即“曙光”之意,暗指老师和文学对晨曦的影响,是他转变的曙光,同时也暗含文章主题:教育学生要找准切入点,要持久地关注和引导。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①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②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欢迎你们,请出示请柬,谢谢。”安东尼说。
③“请柬,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她要来,我陪她来的。”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④“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
⑤“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来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非洲的孩子们举行慈善活动,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决定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我可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⑥“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解释说。
⑦“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她的话让安东尼楞住了。
⑧“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⑨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说话的是一位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他躬身对小露西交谈了几句。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⑩安东尼接过请柬,打开一看,忙向老头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 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主题标语也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这句话作为标题,报道这次慈善晚宴。看到报道后,许多普普通通的美国人纷纷表示要为非洲那些贫困的孩子捐赠。
16.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前往捐款→    →    →捐款成功
17.第①段中说,“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能否将"捧"改为“拿”?为什么?
18.第⑨段画线句“他躬身和小露西交谈了几句”,请你结合语境,合理想象,说说他们交谈了什么?
19.文章最后一段说,“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为什么?
20.请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6.捐款受阻;老人帮助
17.不能。因为动词“捧”字用得精妙,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小露西对瓷罐的小心翼翼,以及对慈善活动的虔诚、庄重的态度。
18.示例(赞扬角度):“小女孩,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有爱心。我代表非洲贫困儿童感谢你!”“”不用谢,我仅仅表达了我的一点心意。”(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19.因为小露西倾其所有,富有爱心,所以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20.示例:为需要帮助的人捐献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献成千上万的有钱人一样富有爱心,同样值得尊敬。生活中我们普通百姓也可以做慈善,献出自己的爱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6.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需按事件发展顺序提炼关键阶段。文章开篇写小露西和老妇人 “前往捐款”;接着在入口处被保安安东尼拦住,无法进入,此为 “捐款受阻”;随后沃伦 巴菲特出现,认可小露西的爱心并带她进入,即 “老人帮助”;最终小露西成功捐款,对应 “捐款成功”。用四字短语精准概括这两个中间阶段,符合情节发展逻辑。故答案为:捐款受阻;老人帮助
17.本题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需分析 “捧” 与 “拿” 在情感和语境上的差异。“捧” 意为用双手托着,动作轻柔且郑重,生动表现出小露西对瓷罐(里面是她所有的积蓄)的珍视,以及对参与慈善活动的虔诚态度;而 “拿” 仅表示手持的动作,缺乏这种小心翼翼和庄重感,无法体现小露西内心的真诚与重视。因此 “捧” 不能改为 “拿”。故答案为:不能。因为动词“捧”字用得精妙,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小露西对瓷罐的小心翼翼,以及对慈善活动的虔诚、庄重的态度。
18.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想象,需结合人物身份和情境推断对话内容。巴菲特作为富有爱心的慈善家,面对小露西的真诚, likely 会表达赞赏与肯定;小露西则可能延续她对慈善的理解。示例中 “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有爱心” 体现了巴菲特的赞扬,“我仅仅表达了我的一点心意” 符合小露西纯真、质朴的性格,对话贴合人物形象和现场氛围。故答案为:示例(赞扬角度):“小女孩,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有爱心。我代表非洲贫困儿童感谢你!”“”不用谢,我仅仅表达了我的一点心意。”(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1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需结合小露西的行为与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的主题分析。小露西虽然只捐了 “30 美元零 25 美分”,但这是她 “所有的钱”,代表了她毫无保留的爱心;而晚宴上的富商名流虽捐巨款,更多是基于身份和能力。小露西的行为纯粹体现了 “慈善的核心是心”,这种真诚与无私打动了所有人,因此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故答案为: 因为小露西倾其所有,富有爱心,所以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20.本题考查对文章核心观点的现实解读,需联系生活阐释 “慈善与心” 的关系。“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强调慈善的本质是爱心的付出,而非金钱的多少。现实中,普通人捐出的一分一毫与富人的巨额捐款,只要出于真诚的善意,价值同等。例如社区志愿者为老人送温暖、学生捐出零花钱帮助同学,这些行为虽微小,却因饱含爱心而具有真正的慈善意义,体现了 “心” 才是慈善的核心。故答案为: 示例:为需要帮助的人捐献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献成千上万的有钱人一样富有爱心,同样值得尊敬。生活中我们普通百姓也可以做慈善,献出自己的爱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有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①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②片肉而去。乘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③,亦黠而可笑也。
——蒲松龄《车夫》
[注]①敝:摔破。②龁(hé):咬。③脔(luán):小块的肉。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屠暴起:暴   ②一狼洞其中:洞   ③方竭力时:方   ④亦黠而可笑也:黠   
2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乃悟/前狼假寐
C.一狼/来啮其臀 D.欲/释手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则狼已龁片肉而去
24.甲乙两文中都说到“狼亦黠矣”的特点,请从甲乙两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
【答案】21.①突然;②挖洞;③正;④狡猾
22.A
23.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②可是狼已经咬了一块肉离开了。
24.甲文中狼的狡猾主要体现在:一狼犬坐于前假寐诱敌,一狼积薪后,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乙文中的狼:趁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车夫,推着辆沉重的车子正在爬坡。当到最吃力的时候,一条狼窜来咬住了他的屁股。车夫想放下车子,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己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等上了坡,狼已经从车夫屁股上咬下片肉逃走了。趁车夫无能为力的时候,偷尝他一片肉,这条狼也算是狡猾可笑了。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句意:屠户突然跳起。暴:突然;②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打洞;③句意:当到最吃力的时候。方:正;④句意:这条狼也算是狡猾可笑了。黠:狡猾。
故答案为:①突然;②挖洞;③正;④狡猾
22.BCD.正确
A.有误,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①重点词:之,的:几何,多少。②重点词:龁,咬;而,表承接关系。
故答案为: 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可是狼已经咬了一块肉离开了。
2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从“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可知,【甲】文中两只狼中的一只在前面假装睡觉吸引屠户的注意力,另一只从后面打洞攻击他。从“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可知,【乙】文中的狼趁车夫力竭之时,从车夫的屁股上咬下来一块肉,从这两处可以看出两文中的狼都很狡猾。
故答案为: 甲文中狼的狡猾主要体现在:一狼犬坐于前假寐诱敌,一狼积薪后,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乙文中的狼:趁其无能为力之际,窃一脔。
(2023七上·雁塔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5.首联中的“   、   ”两个词语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2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25.客路;行舟
26.修辞:“生”和“入”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蕴含了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5.本题考查对首联中蕴含漂泊羁旅之情词语的提取。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意为 “旅人前行的路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碧绿的江水之前”。“客路” 表明诗人是在外漂泊的旅人,“行舟” 体现了诗人乘舟而行的漂泊状态,这两个词语暗含了身在异乡、思念故里的羁旅之情。
故答案为:客路;行舟
26.本题考查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的赏析。 从修辞角度看,“生” 和 “入” 这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海日” 和 “江春” 人格化,仿佛它们具有人的意志,能主动从残夜、旧年中诞生、闯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昼夜交替、新旧更迭的景象。 从哲理角度看,诗句描绘了在残夜未消之时,海日已悄然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春已提前到来的画面,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了自然界新旧交替的规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故答案为:修辞:“生” 和 “入”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 “日” 和 “春” 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哲理:蕴含了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作文(30分)
27.(2023七上·雁塔月考)请以“那个人,影响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那个人,影响了我
楼道转角的窗户总有块玻璃擦得特别亮,像嵌在墙上的一块水晶。每次经过,我都会想起张爷爷 —— 那个用扫帚柄丈量楼道长度的老人。
搬进这栋老楼的第一个冬天,我总在清晨被 “沙沙” 声吵醒。扒着门缝往外看,总能瞧见张爷爷佝偻着背,握着竹扫帚清扫结冰的台阶。他穿件洗得发白的军大衣,扫帚柄上缠着防滑的布条,每扫一下,就往手上哈口白气。有次我趿着拖鞋倒垃圾,脚底一滑差点摔倒,他眼疾手快地扶住我:“丫头,台阶滑,爷爷垫了炉渣,慢点走。” 我瞥见台阶边缘果然铺着层深褐色的炉渣,像给楼梯镶了道暖边。
那时我总觉得他多管闲事。楼道是大家的,凭什么就他天天清扫?直到那个暴雨天。放学回来,发现楼道积水漫到脚踝,张爷爷正蹲在地上,用搪瓷碗往外舀水。他的裤脚全湿透了,军大衣的下摆滴着水,可手里的碗却没停。“爷爷,物业会来处理的。” 我站在门口喊。他直起身,手背擦了擦额头的雨水:“等他们来,水都漫进各家屋里了。”
那天我鬼使神差地回屋取了个塑料盆,蹲在他身边一起舀水。水很凉,浸得指尖发麻,可听着他哼的《东方红》,倒不觉得冷了。他说退休前在厂里管后勤,习惯了闲不住,“楼道干净了,大家住着也舒坦”。后来我发现,他不仅扫楼道,还在每层转角摆了个小花盆,春天种太阳花,冬天插冬青枝。
现在每个周末,我都会接过张爷爷的竹扫帚。扫帚柄被磨得光滑,握在手里沉甸甸的。看着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在台阶上,我忽然懂得,善良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像张爷爷这样,把别人视而不见的小事坚持做下去。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悄悄改变了我 —— 那个曾经冷漠旁观的女孩,如今学会了为他人多走一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的核心话题是 “影响”,围绕 “那个人” 对 “我” 产生的影响展开,体裁为除诗歌外的不限文体,字数不少于 600 字。
【题干分析】①“那个人” 可以是亲人、老师、同学、陌生人等,“影响了我” 意味着要体现出 “那个人” 的言行、品质等对 “我” 的思想、行为、成长等方面带来的改变。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如让人学会坚强、善良、努力等;也可以是从反面带来的警示,但通常以积极影响为主。
②写作思路:首先要确定 “那个人” 是谁以及其影响 “我” 的具体事件。开头可以用一个与 “那个人” 相关的物品或场景引入,比如 “书桌上那枚旧钢笔,总让我想起李老师,是她影响了我对写作的态度”。中间部分要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突出 “那个人” 的言行举止,以及这些如何作用于 “我”,明确 “我” 在受到影响前后的变化,这是文章的重点,需要详略得当,详细描写能体现影响的关键情节和 “我” 的心理变化。结尾要总结 “那个人” 对 “我” 的深远影响,表达对 “那个人” 的情感或从中获得的感悟,升华主题。学生容易出现的误区可能是对 “影响” 的体现不明显,只是叙述 “那个人” 的事迹而没有写对 “我” 的改变;或者选取的事例过多过杂,导致重点不突出;也可能在描写 “我” 的变化时过于笼统,缺乏细节支撑。
【立意提取】
以老师为 “那个人”:写老师在 “我” 学习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耐心鼓励并给予方法指导,让 “我” 重拾信心,学会坚持,从此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以邻居老人为 “那个人”:描述老人多年来坚持帮助社区里的人,默默奉献,其善良无私的品质影响了 “我”,让 “我” 也开始主动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活动。
以父亲为 “那个人”:讲述父亲面对工作中的挫折从不抱怨,总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这种乐观坚韧的精神影响了 “我”,让 “我” 在遇到困难时不再退缩,学会勇敢面对。
【点评】文章以邻居张爷爷为 “那个人”,通过他坚持清扫楼道、在暴雨天舀水等小事,展现其善良无私的品质,清晰体现出对 “我” 的影响 ——“我” 从最初的漠视转变为主动参与,紧扣 “那个人,影响了我” 的题目要求。 文中 “扫帚柄上缠着防滑的布条”“台阶边缘铺着层深褐色的炉渣”“用搪瓷碗往外舀水” 等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张爷爷的形象和行为,让人物更加真实可感,也为 “影响” 的产生提供了坚实支撑。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