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冲刺月测(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广安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冲刺月测(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安中学2026高考冲刺月测卷一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
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2.西汉时期,汉法只适用在汉朝直辖地区,对王国事务的干预限于诸侯王及其亲属与普通吏民的谋反等罪。王国法律中部分由汉朝统一制定,其余由各国自行制定,内容与汉法有同有异。西汉这一现象( )
A.缘自于“推恩令”的实行 B.抑制了豪强势力
C.是秦朝法律严苛的延续 D.削弱了中央集权
3.以下两幅魏晋壁画,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土地制度革新
D.农耕文明的进步
4.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
A.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B.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C.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D.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 10%左右
5.建言民情会议是明朝为鼓励四方建言而创设的一项会议制度。下表为据《事类纂》等史料统计的身份明确的建言者。这一制度
身份 布衣军民 杂职吏员 听选官 文武官员
人数 23人 19人 30人 43人
(注:官员又以州县卫所的中下层地方官和学官为主)
A.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B.实现了明朝统治长治久安
C.旨在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6.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日用类书的农业占候在提及粮食作物时,更多关注其价格变化而非收成。日用类书的撰者也将关于桑、丝、棉的占候放在书的重要位置。这反映出江南地区( )
A.经济结构出现明显调整 B.市民文化兴起助推书籍编纂
C.区域长途贸易较为活跃 D.商品经济繁荣影响人们观念
7.下表为清末时期部分人物对工业化的看法,这反映出当时( )
人物 言论 出处
左宗棠 “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 《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张 謇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张季子九录·政闻录》
孙中山 “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 《孙中山选集》
A.助推工业化成为社会共识 B.实业救国思想渐趋成熟
C.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多样 D.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8.20世纪三三十年代,报刊的广告篇幅与版面数成倍增长,广告成为报业经营的生命线。据统计,1925年4月10—30日的上海《申报》、北京《晨报》和天津《益世报》,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别为42.7%、52.7%、62%。此现象反映了( )
A.五四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西方商品充斥国内市场
C.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生活 D.民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9.1942年,中共中央要求“债务人到期不能付息还本,债权人有依约处理抵押品之权”,并规定“债权人不得因减息而解除借贷契约,债务人亦不得在减息后拒不交息,债权人有依法诉追债务之权”。此举意在( )
A.缓解边区政府的财政危机 B.保障债权人的经济利益
C.凝聚民族战争的社会力量 D.扩大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0.20世纪50年代,拖拉机是年画的重要题材,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憧憬。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
A.传统年画被赋予了时代新风尚 B.真实反映了大跃进生产大发展
C.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就 D.表明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1.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全国及乡村人口变化表。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年份 全国人口(万人) 乡村总人口(万人)
1983 103008 80734
1995 121121 85947
2003 129227 76851
2008 132802 70399
2013 136072 62961
A.城乡差异化程度逐渐缩小 B.生产关系变革制约乡村发展
C.经济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 D.生育政策造成劳动力的减少
12.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在亚历山大城修建了缪斯宫、图书馆、动植物园等。动物园里有许多外来的动物,包括阿拉伯绵羊、印度大象、巴克特里亚骆驼、叙利亚棕熊、希腊白熊、黎凡特狮子等。这些举措( )
①有助于托勒密王国的科学研究 ②推动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③印证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④加速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14世纪,法国、法兰克福等农业雇工工资始终明显高于谷物的价格。例如,1340~1450年,德国桑坦,1个石匠雇工的日工资可以购买30公斤黑麦,而他们每人每天仅消费2至3公斤面包。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为社会变革创造了条件 B.减轻了农业经营负担
C.配合了圈地运动的开展 D.源于农产品生产过剩
14.有学者称1500s—1790s时期为前工业革命时代。如图为英国同时期的技术发明数量统计。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对外殖民的频度烈度 B.理论发展
C.政治体制的革新程度 D.经济思想
15.截至16世纪末,糖不再是限制供应的一种“药物”,而已成为一种“食物”。从1570年起的一个世纪以来,巴西显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产者和出口者。经过一个世纪的增长和繁荣后,在17世纪80年代,因荷兰市场竞争而导致的巴西食糖业危机在葡萄牙甚至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据此可知,巴西 ( )
A.单一经济模式存在隐患 B.国家独立推动经济发展
C.严重依赖于殖民地市场 D.对葡萄牙经济形成制约
16.20世纪70年代,西欧国家以多种方式降低融资利息以吸引东欧国家大量向其举债以解决困境,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大量从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和食品,使有的东欧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外贸总额占比接近50%。据此可知,这一动向( )
A.开启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B.缓解了美苏两国之间的冷战态势
C.反映出国际经济交往蕴含政治色彩 D.促进了东欧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材料题
17.【古代中国】
材料在古代边疆的开发与治理中,移民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匈奴时常侵扰西北边郡,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募民实边,通过优厚条件吸引民众充实西北边疆。到公元前127年,“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西北边地设张掖、酒泉郡、置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军屯戍边由此成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式。此外政府还通过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卒于边郡等向西北边疆移民。这些政策既开发了边疆又保卫了边疆。
——摘编自翟麦玲《两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推行边疆移民政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推行边疆移民政策的意义。
18.【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个
——图片来源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物)
19.【经济政策与工业革命】
材料一 英国重商主义对经济的许多干预行为,或是国家与市场共谋的结果。一系列促进国内外贸易的措施,使英国商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以伦敦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体系,海外市场不断向外扩展。以国家为后盾的商业扩张,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增长,市场的庞大需求成为技术变革特别是机器发明的动因。积极推进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建立特许贸易公司,开拓世界市场,垄断对外贸易。不惜发动商业战争,向当时垄断大洋和殖民贸易的西班牙、荷兰及其竞争对手法国发起挑战,成功崛起。
——摘编自李新宽《对英国重商主义国家干预体系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实行了以“新重商主义”而出名的大规模国家干预政策,为德国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大国创造了条件。在内政和外交上促进企业家的经济活动,便成了国家的指导方针。如果说随着邮电和铁路的国有化,国家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并且扩大了国家自身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那随着社会立法、严格的保护关税立法和出口奖励制度等的继续实行,国家就为德国经济繁荣创造了重要的基本条件。德国政府进一步担负起工业和社会福利的责任,并且确实比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做得更为成功。
——摘编自仇海燕《论近代德国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重商主义与工业革命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新重商主义”的特点及作用。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A 6.D 7.C 8.C
9.C 10.A 11.C 12.A 13.A 14.B 15.A 16.C
17.
(1)措施:募民徙边;军屯戍边;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徙降卒;设置边郡治理。
(2)意义:稳定了西北边疆秩序;推动了西北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加强了西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18.
示例:
论题: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从世界风云变幻看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开展外交活动,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动,外交政策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新中国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外交不承认等一系列针对措施。中国坚决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捍卫革命胜利果实。20世纪60年代,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冷战风云变幻,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中国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鲜明形象,站稳了脚跟,改善了国际处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国家关系正常化。进入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同时还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结论: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但其所体现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始终如一,也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展现了灵活性与原则性的高度统一,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拓展国际空间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动因时制宜(其他论题言之有理即可)
19.
(1)联系:重商主义促进英国商业繁荣、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重商主义带动技术的突破和生产方式的革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动因;重商主义促进国内外贸易发展及争夺商业霸权和世界市场获胜,为工业革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重商主义推动农业和工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进而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任答三点)
(2)特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控制。作用:有力地扶植了私人垄断资本,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德国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和有利于迅速赶超先进国家的国内产业发展战略;社会立法、严格的保护关税立法和出口奖励制度,增强了民族的聚合力和经济竞争力;政府担负起社会福利的责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使德国成为一个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强国。(任答三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