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监测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监测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监测考试试卷
一、基础积累
(2025七下·贵阳期末)语段阅读
贵州的春天姗姗来迟,和煦的春风唤醒了田间的“黄金甲”,省内油菜花相继开放,这使得贵州成为了家喻户xiǎo①____的赏花胜地,金黄夹杂着翠绿,微风徐来,泛起浩浩荡荡的“浪花”,满眼灿烂,油菜花如宝石般被镶qiàn②____在水村山郭中:一派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将贵州“绣”成一幅幅迷人的美丽画卷。
màn bù③____其中,处处为景,步步生情,悠然自在,金黄的油菜花将大地衬得生动明朗。阳光下,田野旁,人们凝望着那片灿烂的金黄,那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词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姗姗来迟 B.浩浩荡荡 C.悠然 D.凝望
3.(2025七下·贵阳期末)默写
(1)当窗理   ,对镜帖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诗》
(2)念天地之悠悠,独   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可怜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4)但我知道路径   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诗人以形象灵动的笔法告诉人们放眼长远,不断克服困难的诗句是:   ,   。
4.(2025七下·贵阳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则是古代君主对臣子的爱称。
B.《活板》节选自宋代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写的《梦溪笔谈》。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
D.茨威格是英国作家,其代表作有《三大师》《致恰达耶夫》等
二、阅读能力(共30分)
5.(2025七下·贵阳期末)整本书阅读
骆驼祥子(节选)
老舍
刘四爷笑了笑,眼珠往心里转了两转。他怕祥子的话有鬼病,万一那三十块钱是抢了来的呢,他不便代人存着赃物。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千过;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不能不小心,而且知道怎样的小心。
选段中祥子的“那三十块钱”得到的方式是(  )
A.卖了三匹骆驼得来的 B.祥子拉车辛苦赚来的
C.从孙侦探那里骗来的迈伙 D.虎妞主动拿给祥子的
(2025七下·贵阳期末)现代文阅读
闻一多:负重前行,弘毅致远
张曼菱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迁往湖南长沙,准备建立一所联合大学,以保存抗战时期的各类人才、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的闻一多也随学校南下,那时的他已准备为国家承当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牺牲。
1938年抗日局势恶化,联合大学需要从湖南长沙迁往云南昆明,建立起后来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二百多名师生组成了“湘黔滇步行团”进行迁移。
1938年4月,步行团到达的那个小县城解决不了二百人的食宿,于是学生吵闹。晚上县长却请步行团里的老师们吃饭。这种安排几乎造成步行团的分裂。闻先生看见学生们像饥民一样地要“暴动”,就在人丛里说:“我今年已是四十岁的人,我跟你们一样……谁要是有意弄得这样……”学生立刻安静下来,这一夜老师们都没有吃没有睡。他挺身而出,采取与学生同甘共苦的行为来化解矛盾。在关键时刻,闻一多能克己,有领导风范,彰显出“师道”的可护与担当。
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步行团中,有许多教授中途选择坐车,但闻一多始终坚持步行,一天走六十里路不算什么事。他在地铺睡觉,走累了以后也一样睡着,不怕臭虫,蚤、虱的叮咬。他坚持步行到昆明后,人人感到惊讶并表示钦佩。
闻一多是诗人,他用诗人气质在构建他的家庭理想,一切困难都不能扰乱他的内心。到达云南后,当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昆明时,闻一多头部负伤,然而这并不影响他“诗化生活”的理想。夜晚月亮升起,打开窗户,月光整个能够散到屋里。月光底下,他教孩子们朗诵起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子女们玩得差不多了,他就把孩子们叫回来,有时候他给孩子们讲讲远古的神话,有的时候他就教孩子们背唐诗……云南的天特别蓝,又高又蓝,白云在上面飘,远处都是一片绿,孩子们在那里背唐诗,虽然年龄还小,仍觉得自己好像走到诗境里去了,这对孩子们的心灵是一种多么深刻的陶冶呀。
闻一多不仅热爱生活和家庭,他还坚守着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抗争意志。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第二年的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宣布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当年7月11日“抗战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国民党正在破坏民主。闻一多也受到了“警告”威胁。
他是知道自己正在接近死亡的,周围的人们也都意识到了,大家想让他离开这险地,可是他却凛然,没有畏惧,他看到了国民党残杀民主人士,看到了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民众陷入痛苦与疾苦中。他讲:“现在就好像是一条船,在海里面遇到了大风浪,我们在船上的人,需要把这个舵掌握好,那么船才能不翻,到达彼岸。如果我们撒手不管,任凭风浪去吹这个船只,那这个船就要沉,所以,我不坚持不行!”
闻一多是诗人,诗人是善于想象与比喻的。“遇到大风浪的船”是什么意思 而他一定要自己留在船上,这又是为了什么 这时他的行为有一个内驱力,谁也拦不了。
7月15日上午,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追思会上,发表了痛斥国民党特务、呼唤新中国的“最后一次讲演”他知道死亡离得更近了,下午,他开了记者招待会,宣传民主的运动、控诉了国民党的暴行。会后他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了。
最后关头,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践行了“……”的行为信条,达成了伟大的人格。
6.下列选项中,与本文提到的闻一多身份不符的一项是(  )
A.为师者 B.为父者 C.从军者 D.爱国者
7.找出文中评价性语句,概括对应的事佯,完成下表。
评价性语句(摘录原句) 对应的事件(概括内容)
在关键时刻,闻一多能克己,有领导风范,彰显出“师道”的呵护与担当。 ①   
②    闻一多在地铺上睡觉,不怕臭虫、蚤、虱的叮咬,最终步行到达昆明。
闻一多是诗人,他用诗人气质在构建他的家庭理想,一切困难都不能扰乱他的内心。 ③   
8.选文末段省略号处是引用《论语》的句子。在甲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和乙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你认为引用哪一句更合适 请根据相应内容阐述理由
(2025七下·贵阳期末)古代诗文阅读
此君轩记(节选)
(清)王国维
竹之为物,草木中有特操①者。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从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②其色。至于烟晨雨夕,枝梢空而叶成滴,含风弄月,形态百变,自渭川淇澳③千亩之园,以至小庭幽榭三竿两竿,皆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④然而深,泠⑤然而清,挹⑥之而无穷,玩之而不可亵也。其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
【注释】①特操:独特节操。②渝;变更,改变。③渭川淇澳:渭水、淇水转处。④渊:深远、⑤泠:清凉。⑥挹:取。
9.若给选文配插图,下面关于插图内容的描述不适合选文的一项是(  )
A.雾气缭绕的清晨,竹枝交错掩映
B.细雨绵绵的傍晚,雨水沿竹叶滴落。
C.陡峭险峻的山崖,竹根紧抱岩石。
D.小巧幽静的庭院,三两竿竹子挺立。
10.请摘录本文最能表现竹“不可屈之节”的句子。
11.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付之为物 何陋之有《陋室铭》
B.草木中有特操者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C.其超世之致 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D.是以君子取焉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2025七下·贵阳期末)诗歌鉴赏
山村
(宋)戴复古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松边一石平如榻,坐听风蝉□夕阳
12.下列诗歌所体现的季节与本诗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约客》 B.《观沧海》
C.《游山西村》 D.《春夜洛城闻笛》
13.三位同学在讨论末句空缺处怎么填。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补充下面的对话。
小明:我认为填“看”字很好,你想呀,诗人坐在松边那块平坦如榻的石头上,在微风中看着眼前的夕阳徐徐落下,此时蝉鸣阵阵,诗人感受着傍晚时分的美好。
小强:我认为填“送”字才妙,你想啊,诗人坐在松边那块平坦如榻的石头上;   。
小乐:我认为填“   ”字也妙,你想啊,诗人坐在松边那块平坦如榻的石头上;   。
三、语言运用(共5分)
(2025七下·贵阳期末)下面是某编辑收到的读者留言。请按照语言简明的原则,根据提示修改其中三处。
小编,您好!①我读了题为《城市记忆——发现手工艺人》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后发现有错别字。②“手工腊烛店”的“蜡”字写错了,应该是虫字旁,而不是月字旁,③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作,所以“蜡烛”的“蜡”是虫字旁。④而月字旁的“腊”指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食品,比如“腊肉”的“腊”。⑤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或购买腊肉,我家里人就特别喜欢吃。⑥贵编辑部发表的文章向来严谨,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⑦建议您及时修改!
14.第   句有语议重复的现象,删去   。
15.第   句偏离中心,删除全句。
16.第   句有堆砌词语的现象,删去   。
四、写作能力(共40分)
17.(2025七下·贵阳期末)有些人看似普通平常,却因一段经历,一项能力,一种精神品质……表现出不平凡的一面。你身边熟悉的人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以“▲其实并不平凡”为题,从“他”与“她”中任选一字填在标题横线处,写一篇500-6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
⑴简略交代“他”或“她”的平凡之处。
⑵选取一、两件事,抓住细节,充分表现“他”或“她”的“不平凡”。
⑶符合生活常理,内容积极健康,文体明确。
⑷请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姓名、学校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晓;嵌;漫步
2.B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需结合语境辨析字形。解题技巧:
认准拼音,结合词语含义确定字形(如 “家喻户晓” 的 “晓” 不可写作 “小”);注意形声字的形旁表义特点(如 “嵌” 从 “山”,与 “嵌入” 的动作相关);书写时确保字体规范(楷体),笔画清晰,避免错别字。(2)
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运用辨析。解题技巧:
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如 “浩浩荡荡” 侧重 “声势”,而非 “数量多”);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是否匹配(如油菜花田的 “浪花” 是视觉上的起伏,与 “浩浩荡荡” 的 “声势” 不契合);积累常见成语的适用场景,避免望文生义。
1.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词语:①“家喻户 xiǎo” 对应 “家喻户晓”,“晓” 意为 “知晓”,指家家户户都知道,符合 “贵州成为知名赏花胜地” 的语境;②“镶 qiàn” 对应 “镶嵌”,“嵌” 指把东西卡在空隙里,此处形容油菜花如宝石般点缀在山水间,搭配恰当;③“màn bù” 对应 “漫步”,“漫” 有随意之意,“漫步其中” 体现赏花时的悠闲状态,符合文意。
故答案为:晓;嵌;漫步。
2.A. “姗姗来迟” 形容来得很晚,此处形容贵州春天来得晚,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 “浩浩荡荡” 原形容水势广大,后泛指声势浩大。句中用来形容油菜花田在风中起伏的样子,油菜花虽多但无 “声势浩大” 之感,与 “浪花” 的比喻搭配不当,使用有误;
C. “悠然” 形容悠闲的样子,与 “漫步其中,步步生情” 的语境一致,使用正确;
D. “凝望” 指专注地看,体现人们对油菜花的欣赏与向往,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3.【答案】(1)云鬓
(2)怆然
(3)夜半虚前席
(4)延绵
(5)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及现代诗的默写,需根据题干提示准确填写,注意易错字的书写。(1) 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描绘木兰梳妆的场景,“云鬓” 指女子浓密如云的鬓发,“鬓” 字易写错,需注意上部为 “宾”。
(2)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表达了孤独悲怆之情,“怆然” 指悲伤的样子,“怆” 字为 “忄” 旁,不要误写。
(3) 李商隐《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讽刺了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现实,“夜半虚前席” 需注意 “虚” 字的写法。
(4)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中,“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延绵” 形容路径连续不断,书写时注意 “延”“绵” 的正确笔画。
(5)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以山路喻人生困境,告诉人们需不断克服困难,“政” 通 “正”,不要误写为 “正”;“拦” 字右边为 “兰”,避免多写笔画。
故答案为:(1) 云鬓;(2) 怆然;(3) 夜半虚前席;(4) 延绵;(5)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点评】本题考查默写的准确性,重点关注易错字和通假字。解题技巧:强化对古诗文名句的记忆,结合语境理解含义(如 “云鬓” 与木兰梳妆的关联);针对易错字进行专项练习,如 “鬓”(易少写笔画)、“怆”(易误写为 “创”)、“政”(通假字的特殊性);现代诗默写需注意字词的规范性(如 “延绵” 不要写成 “延棉”)。平时应定期默写巩固,确保字迹清晰、无错别字,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特殊写法。
(1)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描绘木兰梳妆的场景,“云鬓” 指女子浓密如云的鬓发,“鬓” 字易写错,需注意上部为 “宾”。
(2)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表达了孤独悲怆之情,“怆然” 指悲伤的样子,“怆” 字为 “忄” 旁,不要误写。
(3)李商隐《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讽刺了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现实,“夜半虚前席” 需注意 “虚” 字的写法。
(4)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中,“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延绵” 形容路径连续不断,书写时注意 “延”“绵” 的正确笔画。
(5)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以山路喻人生困境,告诉人们需不断克服困难,“政” 通 “正”,不要误写为 “正”;“拦” 字右边为 “兰”,避免多写笔画。
4.【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5.【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骆驼祥子》
【解析】【分析】依据原著可知:祥子连人带车被大兵掳走,跑出来时牵了三匹骆驼,在城外卖了三十五块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答案】6.C
7.步行途中学生因食宿即将“暴动”,闻一多不吃不睡,与学生同甘共苦。;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负伤的闻一多依然“诗化生活”,教孩子们朗诵唐诗、给孩子们讲神话。
8.示例一:引用甲句。闻一多先生是弘毅之士,面对国民党破坏民主、残杀民主人士的境况,仍然坚毅地选择为大局负责,无畏生死。为民主、国家坚持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故而选此句。
示例二:引用乙句。闻一多先生是有志之士,西南联大成立时就做好为国承担重任的准备,在追求民主革命的路上受到警告威胁,也绝不改变为民主、国家坚持斗争的志向与信念。故而选此句。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6.ABD.正确;
C.有误,“从军者”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C
7.结合“闻先生看见学生们像饥民一样地要'暴动’,就在人丛里说:‘我今年已是四十岁的人,我跟你们一样……谁要是有意弄得这样……’学生立刻安静下来,这一夜老师们都没有吃没有睡”,可知步行途中学生因食宿即将“暴动”,闻一多不吃不睡,与学生同甘共苦。结合“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可知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结合“到达云南后,当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昆明时,闻一多头部负伤,然而这并不影响他‘诗化生活’的理想……有时候他给孩子们讲讲远古的神话,有的时候他就教孩子们背唐诗”,可知负伤的闻一多依然“诗化生活”,教孩子们朗诵唐诗、给孩子们讲神话。
故答案为:步行途中学生因食宿即将“暴动”,闻一多不吃不睡,与学生同甘共苦;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负伤的闻一多依然“诗化生活”,教孩子们朗诵唐诗、给孩子们讲;话。
8.甲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它很好地契合了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和行为。闻一多先生在面对国家危难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他的这种宏大和坚毅,正是甲句所强调的“士”的品质。乙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虽然它也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志向,但相比之下,它更侧重于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志向。虽然闻一多先生也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志向,但原文更多地强调了他在国家危难时的宏大抱负和坚毅品质,而非仅仅是个人的坚守。故答案为: 示例一:引用甲句。闻一多先生是弘毅之士,面对国民党破坏民主、残杀民主人士的境况,仍然坚毅地选择为大局负责,无畏生死。为民主、国家坚持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故而选此句。示例二:引用乙句。闻一多先生是有志之士,西南联大成立时就做好为国承担重任的准备,在追求民主革命的路上受到警告威胁,也绝不改变为民主、国家坚持斗争的志向与信念。故而选此句。
【答案】9.C
10.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从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
11.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生活杂感;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9.ABD.正确;
C.错误, 这个描述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内容。原文主要描述了竹子的独特节操、形态变化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美感,但并没有提及竹子生长在陡峭险峻的山崖上,或竹根紧抱岩石的情景。
故答案为:C
10.“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意思:是和其他竹子一起却不倚靠对方,中空但有很多竹节,可以折断但不能弯曲,冒着严寒酷暑但不改变它的本色。句子从“不倚”“多节”“不曲”“不渝其色”的特点,多方面赞扬竹的品格。
故答案为: 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从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
11.A.不同,“付之为物”句意为:把它当作一件物品来看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句意为:这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的标志。
B.相同,“草木中有特操者”句意为:在草木之中,有一种具有独特节操的(植物)。“可爱者甚蕃”句意为:值得喜爱的(草木或事物)非常多。……的人。
C.不同,“其超世之致”句意为:它具有超脱世俗的情趣或境界。获得/“非宁静无以致远”句意为: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达到。
D.不同,“是以君子取焉”句意为:因此,君子会选择它(或这种行为、品质)。选择/“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句意为:于是(某人)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拿。
故答案为:B
【答案】12.A
13.也许是他目送夕阳,也许是他倾听风、蝉用吟唱送别夕阳,诗人的心境怡然陶醉。;示例一:伴/笑;正在与夕阳为伴,共同沐浴着清风,感受那阵阵蝉鸣,全然没有觉得时间的流逝。/你想啊,诗人坐在松边那块平坦如榻的石头上,倾听那清风与蝉儿互相应和,笑对夕阳,看风景的诗人也面含笑意,自在而惬意。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季节意象的辨析。解题技巧:抓取诗中标志性季节意象(如本诗 “六月”“稻花”“蝉” 均指向夏季);回忆选项诗歌的季节特征(如 “黄梅时节”“春夜” 等),进行匹配;排除与季节不符的选项,锁定最相近的答案。
(2)本题考查炼字与诗意补写,需结合意象与情感分析。解题技巧:把握诗歌整体氛围(宁静、闲适的山村晚景);分析所选字的表达效果(如 “送” 含拟人,“伴” 显亲近);结合场景细节(松、石、风、蝉、夕阳),补写时融入诗人的感受,使画面生动且情感连贯。补写需紧扣 “诗意和谐” 原则,让文字既符合情境,又传递出诗人的悠然心境。
12.本诗通过 “六月凉”“稻花香”“风蝉” 等意象,明确点明季节为夏季。
A. 《约客》(赵师秀)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时节” 指夏季,与本诗季节一致;
B. 《观沧海》(曹操)未明确季节,侧重描写大海的壮阔,与夏季无关;
C. 《游山西村》(陆游)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未体现特定季节,整体氛围偏春或秋季;
D.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标题中 “春夜” 直接点明季节为春季,与本诗不符。
故答案为:A。
13.补题需结合诗歌意境:雨过天晴的六月山村,凉爽宜人,稻田飘香,诗人坐于松下石上,听蝉鸣、观夕阳,心境闲适悠然。(1)小强认为填 “送” 字:“送” 运用拟人,将风、蝉、诗人的动作与夕阳关联,既可以是诗人目送夕阳西下,也可以是蝉鸣、风声仿佛在为夕阳送别,凸显人与自然相融的惬意,故可补充为 “也许是他目送夕阳,也许是他倾听风、蝉用吟唱送别夕阳,诗人的心境怡然陶醉”。
(2)小乐可填 “伴”“对”“醉” 等字:若填 “伴”:强调诗人与夕阳相伴,蝉鸣、清风为衬,突出闲适,可补充为 “正在与夕阳为伴,共同沐浴着清风,感受那阵阵蝉鸣,全然没有觉得时间的流逝”;若填 “对”:体现诗人与夕阳相对,含互动感,可补充为 “静对夕阳,风蝉作伴,仿佛与天地相融,自在得忘了归途”。
【答案】14.①;“读了这篇文章后”
15.⑤
16.⑥;“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
【知识点】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中的 “语意重复” 问题。解题技巧: 识别重复短语(如 “读了…… 文章” 与 “读了这篇文章后”),分析其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否一致;保留最简洁的表述,删除冗余部分,确保句意不变且语言精炼;修改后通读句子,验证是否通顺、无重复。
(2)本题考查对文段中心的把握,删除偏离主题的句子。解题技巧:明确文段核心话题(如本题 “指出文章错别字并建议修改”);逐句分析内容是否与核心话题相关,剔除无关信息(如第⑤句谈 “腊肉”,与主题无关);确保修改后文段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3)本题考查语言简明中的 “避免堆砌词语”。解题技巧:识别表意相近的词语(如三个短语均指向 “严谨”),分析是否有必要重复使用;保留最核心的词语,删除多余的修饰,使表达更精炼;注意修改后句子仍能准确传达原意,不影响表达效果。
14.第①句 “我读了题为《城市记忆 —— 发现手工艺人》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后发现有错别字” 中,“读了题为…… 的文章” 与 “读了这篇文章后” 语意重复,均表达 “阅读文章后” 的意思。为使语言简明,应删去 “读了这篇文章后”,保留核心信息 “我读了题为…… 的文章,发现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①;“读了这篇文章后”。
15.文段核心是读者指出文章中的错别字并建议修改,围绕 “纠正‘腊烛’的错误写法” 展开。第⑤句 “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或购买腊肉,我家里人就特别喜欢吃” 偏离中心,既与 “错别字纠正” 无关,也不属于对文章的建议,属于多余信息,应删除全句以保证文段主题集中。
故答案为:⑤。
16.第⑥句 “贵编辑部发表的文章向来严谨,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 中,“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 均用来形容文章严谨,存在堆砌词语的问题,显得冗余。保留 “严谨” 一词即可准确表达意思,需删去堆砌的短语,使语言简洁。
故答案为:⑥;“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
17.【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一、紧扣题意,精准破题
题目核心在于 “其实并不平凡”,强调 “看似普通” 与 “实则不凡” 的反差。需从 “他” 或 “她” 中任选其一,聚焦 “身边熟悉的人”—— 如家人、邻居、老师、同学等,避免选择名人或虚构的 “陌生人”。破题的关键是 “反差感”:先写其 “平凡之处”(如外貌普通、职业寻常、性格内敛等),再通过具体事件揭示其 “不平凡”(如特殊经历、隐藏能力、可贵品质等),让 “不凡” 在 “平凡” 的铺垫下更具冲击力。
二、审题与立意:从 “平凡表象” 到 “不凡内核”
1.明确 “平凡” 的定位,“平凡” 是文章的起点,需选取具体可感的细节:若写 “环卫工阿姨”,可写她 “总穿着洗得发白的橙色工装,每天默默清扫街角,很少有人留意她的样子”;若写 “同桌”,可写他 “成绩中等,不爱说话,课间总在座位上啃面包,像班里的‘背景板’”。平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避免刻意贬低,为后文的 “不凡” 埋下伏笔。
2.立意聚焦 “不凡” 的内涵
“不凡” 并非指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 “普通人的闪光点”:
若写保安大叔,可通过 “他记住全校学生的名字,暴雨天背低年级同学过积水”,展现 “平凡岗位上的责任心”;若写母亲,可通过 “她总说自己没文化,却能把《游子吟》编成童谣唱给我听,在我受挫时用庄稼生长的道理鼓励我”,展现 “平凡生活中的智慧与坚韧”。立意需贴近生活,避免拔高,让 “不凡” 源于真实的人性光辉。
三、选材与构思:用 “细节” 凸显 “反差”
选材:小事件见大不凡优先选择 “以小见大” 的事例,通过一两件具体事展现 “不凡”:
选 “卖早餐的奶奶”:可写她 “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熬粥,却总给流浪猫留一碗;有人忘带钱,她笑着说‘下次补’,账本上从不见欠账记录”,用 “对动物的善” 与 “对人的信” 凸显不凡;
选 “退休教师爷爷”:可写他 “每天在公园捡垃圾,却随身带本《宋词》,捡累了就坐在长椅上念‘但愿人长久’,有孩子问就耐心讲解,把捡垃圾的袋子折成纸船送给他们”,用 “平凡坚持中的诗意与温暖” 凸显不凡。
构思:“平凡铺垫→事件转折→感悟升华”
开头:用白描手法勾勒 “平凡” 形象。如 “李婶的修鞋摊摆在菜市场角落,她的手总沾着胶水和灰尘,指甲缝里嵌着黑泥,路过的人大多匆匆走过,没人知道她的名字”,快速建立人物的 “普通感”。中间:通过关键事件展现 “不凡”,聚焦细节描写:动作:“看到穿校服的学生来修鞋,她总会把鞋带系成漂亮的蝴蝶结,说‘孩子上学要精神点’”;语言:“有人嫌她收费低,她说‘我修的是鞋,暖的是心,钱够花就行’”;场景:“暴雨天,她把摊伞挪给旁边卖菜的老奶奶,自己淋着雨收拾工具,却说‘我这老骨头经得住’”。事件需有画面感,让 “不凡” 在具体行动中自然流露。
结尾:升华主题,点出 “不凡” 的意义。如 “原来平凡从不是平庸,像李婶这样,把日常活成温暖的模样,就是最动人的不凡 —— 她修的不只是鞋,更是生活里的小确幸”,呼应开头,让 “反差” 落地为 “共鸣”。
四、表达与技巧:让 “不凡” 扎根 “平凡”
(1)用生活化的细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外貌:“王师傅的眼镜片很厚,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眼角的皱纹里像藏着故事”;环境:“他的修车铺里总放着个旧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评剧,和扳手的叮当声混在一起,竟格外和谐”;物件:“奶奶的针线笸箩里,除了剪刀和线团,还有本包着牛皮纸的《新华字典》,页脚卷得像浪花”。细节要服务于人物塑造,让 “平凡” 有温度,“不凡” 有根基。
(2)情感真挚忌 “刻意”
避免给人物 “贴标签”(如直接说 “他真伟大”),而是通过 “我” 的视角展现感悟。如写 “快递员叔叔” 帮独居老人扛米,可写 “他擦着汗说‘举手之劳’,但我看见他电动车筐里,还放着给老人买的降压药 —— 原来不凡,就是把‘顺便’做进了心里”,让情感在观察中自然生发。
总之, 其实并不平凡” 的写作,关键是 “在平凡中找不凡”—— 不追求离奇情节,而聚焦普通人身上的微光。通过真实的平凡描写、具体的事件细节、真挚的情感流露,让读者明白:不凡从不在远方,而在身边那些把日子过成诗、把小事做到暖的人身上。这样的文章,才能以 “真实” 动人,以 “细节” 暖心。
【点评】这里是考查半命题作文,就题材来看,则属于较为常规的成长、感悟、情感类作文,学生平时习作练习也较多。但·要写得出彩并不容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B.选好题材。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段,要尽量写能展开的。
C.设计线索 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
D.感情真挚,写出细节。 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要符合文学的真实,让细节丰富文章,给文章带来温度。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1 / 1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监测考试试卷
一、基础积累
(2025七下·贵阳期末)语段阅读
贵州的春天姗姗来迟,和煦的春风唤醒了田间的“黄金甲”,省内油菜花相继开放,这使得贵州成为了家喻户xiǎo①____的赏花胜地,金黄夹杂着翠绿,微风徐来,泛起浩浩荡荡的“浪花”,满眼灿烂,油菜花如宝石般被镶qiàn②____在水村山郭中:一派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将贵州“绣”成一幅幅迷人的美丽画卷。
màn bù③____其中,处处为景,步步生情,悠然自在,金黄的油菜花将大地衬得生动明朗。阳光下,田野旁,人们凝望着那片灿烂的金黄,那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词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姗姗来迟 B.浩浩荡荡 C.悠然 D.凝望
【答案】1.晓;嵌;漫步
2.B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需结合语境辨析字形。解题技巧:
认准拼音,结合词语含义确定字形(如 “家喻户晓” 的 “晓” 不可写作 “小”);注意形声字的形旁表义特点(如 “嵌” 从 “山”,与 “嵌入” 的动作相关);书写时确保字体规范(楷体),笔画清晰,避免错别字。(2)
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运用辨析。解题技巧:
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如 “浩浩荡荡” 侧重 “声势”,而非 “数量多”);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是否匹配(如油菜花田的 “浪花” 是视觉上的起伏,与 “浩浩荡荡” 的 “声势” 不契合);积累常见成语的适用场景,避免望文生义。
1.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词语:①“家喻户 xiǎo” 对应 “家喻户晓”,“晓” 意为 “知晓”,指家家户户都知道,符合 “贵州成为知名赏花胜地” 的语境;②“镶 qiàn” 对应 “镶嵌”,“嵌” 指把东西卡在空隙里,此处形容油菜花如宝石般点缀在山水间,搭配恰当;③“màn bù” 对应 “漫步”,“漫” 有随意之意,“漫步其中” 体现赏花时的悠闲状态,符合文意。
故答案为:晓;嵌;漫步。
2.A. “姗姗来迟” 形容来得很晚,此处形容贵州春天来得晚,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 “浩浩荡荡” 原形容水势广大,后泛指声势浩大。句中用来形容油菜花田在风中起伏的样子,油菜花虽多但无 “声势浩大” 之感,与 “浪花” 的比喻搭配不当,使用有误;
C. “悠然” 形容悠闲的样子,与 “漫步其中,步步生情” 的语境一致,使用正确;
D. “凝望” 指专注地看,体现人们对油菜花的欣赏与向往,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3.(2025七下·贵阳期末)默写
(1)当窗理   ,对镜帖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诗》
(2)念天地之悠悠,独   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可怜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4)但我知道路径   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诗人以形象灵动的笔法告诉人们放眼长远,不断克服困难的诗句是:   ,   。
【答案】(1)云鬓
(2)怆然
(3)夜半虚前席
(4)延绵
(5)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及现代诗的默写,需根据题干提示准确填写,注意易错字的书写。(1) 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描绘木兰梳妆的场景,“云鬓” 指女子浓密如云的鬓发,“鬓” 字易写错,需注意上部为 “宾”。
(2)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表达了孤独悲怆之情,“怆然” 指悲伤的样子,“怆” 字为 “忄” 旁,不要误写。
(3) 李商隐《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讽刺了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现实,“夜半虚前席” 需注意 “虚” 字的写法。
(4)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中,“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延绵” 形容路径连续不断,书写时注意 “延”“绵” 的正确笔画。
(5)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以山路喻人生困境,告诉人们需不断克服困难,“政” 通 “正”,不要误写为 “正”;“拦” 字右边为 “兰”,避免多写笔画。
故答案为:(1) 云鬓;(2) 怆然;(3) 夜半虚前席;(4) 延绵;(5)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点评】本题考查默写的准确性,重点关注易错字和通假字。解题技巧:强化对古诗文名句的记忆,结合语境理解含义(如 “云鬓” 与木兰梳妆的关联);针对易错字进行专项练习,如 “鬓”(易少写笔画)、“怆”(易误写为 “创”)、“政”(通假字的特殊性);现代诗默写需注意字词的规范性(如 “延绵” 不要写成 “延棉”)。平时应定期默写巩固,确保字迹清晰、无错别字,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特殊写法。
(1)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描绘木兰梳妆的场景,“云鬓” 指女子浓密如云的鬓发,“鬓” 字易写错,需注意上部为 “宾”。
(2)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表达了孤独悲怆之情,“怆然” 指悲伤的样子,“怆” 字为 “忄” 旁,不要误写。
(3)李商隐《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讽刺了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现实,“夜半虚前席” 需注意 “虚” 字的写法。
(4)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中,“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延绵” 形容路径连续不断,书写时注意 “延”“绵” 的正确笔画。
(5)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以山路喻人生困境,告诉人们需不断克服困难,“政” 通 “正”,不要误写为 “正”;“拦” 字右边为 “兰”,避免多写笔画。
4.(2025七下·贵阳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则是古代君主对臣子的爱称。
B.《活板》节选自宋代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写的《梦溪笔谈》。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
D.茨威格是英国作家,其代表作有《三大师》《致恰达耶夫》等
【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二、阅读能力(共30分)
5.(2025七下·贵阳期末)整本书阅读
骆驼祥子(节选)
老舍
刘四爷笑了笑,眼珠往心里转了两转。他怕祥子的话有鬼病,万一那三十块钱是抢了来的呢,他不便代人存着赃物。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千过;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不能不小心,而且知道怎样的小心。
选段中祥子的“那三十块钱”得到的方式是(  )
A.卖了三匹骆驼得来的 B.祥子拉车辛苦赚来的
C.从孙侦探那里骗来的迈伙 D.虎妞主动拿给祥子的
【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骆驼祥子》
【解析】【分析】依据原著可知:祥子连人带车被大兵掳走,跑出来时牵了三匹骆驼,在城外卖了三十五块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025七下·贵阳期末)现代文阅读
闻一多:负重前行,弘毅致远
张曼菱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迁往湖南长沙,准备建立一所联合大学,以保存抗战时期的各类人才、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的闻一多也随学校南下,那时的他已准备为国家承当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牺牲。
1938年抗日局势恶化,联合大学需要从湖南长沙迁往云南昆明,建立起后来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二百多名师生组成了“湘黔滇步行团”进行迁移。
1938年4月,步行团到达的那个小县城解决不了二百人的食宿,于是学生吵闹。晚上县长却请步行团里的老师们吃饭。这种安排几乎造成步行团的分裂。闻先生看见学生们像饥民一样地要“暴动”,就在人丛里说:“我今年已是四十岁的人,我跟你们一样……谁要是有意弄得这样……”学生立刻安静下来,这一夜老师们都没有吃没有睡。他挺身而出,采取与学生同甘共苦的行为来化解矛盾。在关键时刻,闻一多能克己,有领导风范,彰显出“师道”的可护与担当。
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步行团中,有许多教授中途选择坐车,但闻一多始终坚持步行,一天走六十里路不算什么事。他在地铺睡觉,走累了以后也一样睡着,不怕臭虫,蚤、虱的叮咬。他坚持步行到昆明后,人人感到惊讶并表示钦佩。
闻一多是诗人,他用诗人气质在构建他的家庭理想,一切困难都不能扰乱他的内心。到达云南后,当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昆明时,闻一多头部负伤,然而这并不影响他“诗化生活”的理想。夜晚月亮升起,打开窗户,月光整个能够散到屋里。月光底下,他教孩子们朗诵起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子女们玩得差不多了,他就把孩子们叫回来,有时候他给孩子们讲讲远古的神话,有的时候他就教孩子们背唐诗……云南的天特别蓝,又高又蓝,白云在上面飘,远处都是一片绿,孩子们在那里背唐诗,虽然年龄还小,仍觉得自己好像走到诗境里去了,这对孩子们的心灵是一种多么深刻的陶冶呀。
闻一多不仅热爱生活和家庭,他还坚守着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抗争意志。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第二年的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宣布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当年7月11日“抗战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国民党正在破坏民主。闻一多也受到了“警告”威胁。
他是知道自己正在接近死亡的,周围的人们也都意识到了,大家想让他离开这险地,可是他却凛然,没有畏惧,他看到了国民党残杀民主人士,看到了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民众陷入痛苦与疾苦中。他讲:“现在就好像是一条船,在海里面遇到了大风浪,我们在船上的人,需要把这个舵掌握好,那么船才能不翻,到达彼岸。如果我们撒手不管,任凭风浪去吹这个船只,那这个船就要沉,所以,我不坚持不行!”
闻一多是诗人,诗人是善于想象与比喻的。“遇到大风浪的船”是什么意思 而他一定要自己留在船上,这又是为了什么 这时他的行为有一个内驱力,谁也拦不了。
7月15日上午,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追思会上,发表了痛斥国民党特务、呼唤新中国的“最后一次讲演”他知道死亡离得更近了,下午,他开了记者招待会,宣传民主的运动、控诉了国民党的暴行。会后他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了。
最后关头,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践行了“……”的行为信条,达成了伟大的人格。
6.下列选项中,与本文提到的闻一多身份不符的一项是(  )
A.为师者 B.为父者 C.从军者 D.爱国者
7.找出文中评价性语句,概括对应的事佯,完成下表。
评价性语句(摘录原句) 对应的事件(概括内容)
在关键时刻,闻一多能克己,有领导风范,彰显出“师道”的呵护与担当。 ①   
②    闻一多在地铺上睡觉,不怕臭虫、蚤、虱的叮咬,最终步行到达昆明。
闻一多是诗人,他用诗人气质在构建他的家庭理想,一切困难都不能扰乱他的内心。 ③   
8.选文末段省略号处是引用《论语》的句子。在甲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和乙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你认为引用哪一句更合适 请根据相应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6.C
7.步行途中学生因食宿即将“暴动”,闻一多不吃不睡,与学生同甘共苦。;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负伤的闻一多依然“诗化生活”,教孩子们朗诵唐诗、给孩子们讲神话。
8.示例一:引用甲句。闻一多先生是弘毅之士,面对国民党破坏民主、残杀民主人士的境况,仍然坚毅地选择为大局负责,无畏生死。为民主、国家坚持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故而选此句。
示例二:引用乙句。闻一多先生是有志之士,西南联大成立时就做好为国承担重任的准备,在追求民主革命的路上受到警告威胁,也绝不改变为民主、国家坚持斗争的志向与信念。故而选此句。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6.ABD.正确;
C.有误,“从军者”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C
7.结合“闻先生看见学生们像饥民一样地要'暴动’,就在人丛里说:‘我今年已是四十岁的人,我跟你们一样……谁要是有意弄得这样……’学生立刻安静下来,这一夜老师们都没有吃没有睡”,可知步行途中学生因食宿即将“暴动”,闻一多不吃不睡,与学生同甘共苦。结合“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可知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结合“到达云南后,当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昆明时,闻一多头部负伤,然而这并不影响他‘诗化生活’的理想……有时候他给孩子们讲讲远古的神话,有的时候他就教孩子们背唐诗”,可知负伤的闻一多依然“诗化生活”,教孩子们朗诵唐诗、给孩子们讲神话。
故答案为:步行途中学生因食宿即将“暴动”,闻一多不吃不睡,与学生同甘共苦;闻一多有种不易被打垮、不易灰心的坚强个性;负伤的闻一多依然“诗化生活”,教孩子们朗诵唐诗、给孩子们讲;话。
8.甲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它很好地契合了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和行为。闻一多先生在面对国家危难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他的这种宏大和坚毅,正是甲句所强调的“士”的品质。乙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虽然它也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志向,但相比之下,它更侧重于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志向。虽然闻一多先生也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志向,但原文更多地强调了他在国家危难时的宏大抱负和坚毅品质,而非仅仅是个人的坚守。故答案为: 示例一:引用甲句。闻一多先生是弘毅之士,面对国民党破坏民主、残杀民主人士的境况,仍然坚毅地选择为大局负责,无畏生死。为民主、国家坚持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故而选此句。示例二:引用乙句。闻一多先生是有志之士,西南联大成立时就做好为国承担重任的准备,在追求民主革命的路上受到警告威胁,也绝不改变为民主、国家坚持斗争的志向与信念。故而选此句。
(2025七下·贵阳期末)古代诗文阅读
此君轩记(节选)
(清)王国维
竹之为物,草木中有特操①者。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从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②其色。至于烟晨雨夕,枝梢空而叶成滴,含风弄月,形态百变,自渭川淇澳③千亩之园,以至小庭幽榭三竿两竿,皆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④然而深,泠⑤然而清,挹⑥之而无穷,玩之而不可亵也。其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
【注释】①特操:独特节操。②渝;变更,改变。③渭川淇澳:渭水、淇水转处。④渊:深远、⑤泠:清凉。⑥挹:取。
9.若给选文配插图,下面关于插图内容的描述不适合选文的一项是(  )
A.雾气缭绕的清晨,竹枝交错掩映
B.细雨绵绵的傍晚,雨水沿竹叶滴落。
C.陡峭险峻的山崖,竹根紧抱岩石。
D.小巧幽静的庭院,三两竿竹子挺立。
10.请摘录本文最能表现竹“不可屈之节”的句子。
11.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付之为物 何陋之有《陋室铭》
B.草木中有特操者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C.其超世之致 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D.是以君子取焉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答案】9.C
10.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从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
11.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生活杂感;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9.ABD.正确;
C.错误, 这个描述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内容。原文主要描述了竹子的独特节操、形态变化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美感,但并没有提及竹子生长在陡峭险峻的山崖上,或竹根紧抱岩石的情景。
故答案为:C
10.“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意思:是和其他竹子一起却不倚靠对方,中空但有很多竹节,可以折断但不能弯曲,冒着严寒酷暑但不改变它的本色。句子从“不倚”“多节”“不曲”“不渝其色”的特点,多方面赞扬竹的品格。
故答案为: 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从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
11.A.不同,“付之为物”句意为:把它当作一件物品来看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句意为:这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的标志。
B.相同,“草木中有特操者”句意为:在草木之中,有一种具有独特节操的(植物)。“可爱者甚蕃”句意为:值得喜爱的(草木或事物)非常多。……的人。
C.不同,“其超世之致”句意为:它具有超脱世俗的情趣或境界。获得/“非宁静无以致远”句意为: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达到。
D.不同,“是以君子取焉”句意为:因此,君子会选择它(或这种行为、品质)。选择/“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句意为:于是(某人)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拿。
故答案为:B
(2025七下·贵阳期末)诗歌鉴赏
山村
(宋)戴复古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松边一石平如榻,坐听风蝉□夕阳
12.下列诗歌所体现的季节与本诗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约客》 B.《观沧海》
C.《游山西村》 D.《春夜洛城闻笛》
13.三位同学在讨论末句空缺处怎么填。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补充下面的对话。
小明:我认为填“看”字很好,你想呀,诗人坐在松边那块平坦如榻的石头上,在微风中看着眼前的夕阳徐徐落下,此时蝉鸣阵阵,诗人感受着傍晚时分的美好。
小强:我认为填“送”字才妙,你想啊,诗人坐在松边那块平坦如榻的石头上;   。
小乐:我认为填“   ”字也妙,你想啊,诗人坐在松边那块平坦如榻的石头上;   。
【答案】12.A
13.也许是他目送夕阳,也许是他倾听风、蝉用吟唱送别夕阳,诗人的心境怡然陶醉。;示例一:伴/笑;正在与夕阳为伴,共同沐浴着清风,感受那阵阵蝉鸣,全然没有觉得时间的流逝。/你想啊,诗人坐在松边那块平坦如榻的石头上,倾听那清风与蝉儿互相应和,笑对夕阳,看风景的诗人也面含笑意,自在而惬意。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季节意象的辨析。解题技巧:抓取诗中标志性季节意象(如本诗 “六月”“稻花”“蝉” 均指向夏季);回忆选项诗歌的季节特征(如 “黄梅时节”“春夜” 等),进行匹配;排除与季节不符的选项,锁定最相近的答案。
(2)本题考查炼字与诗意补写,需结合意象与情感分析。解题技巧:把握诗歌整体氛围(宁静、闲适的山村晚景);分析所选字的表达效果(如 “送” 含拟人,“伴” 显亲近);结合场景细节(松、石、风、蝉、夕阳),补写时融入诗人的感受,使画面生动且情感连贯。补写需紧扣 “诗意和谐” 原则,让文字既符合情境,又传递出诗人的悠然心境。
12.本诗通过 “六月凉”“稻花香”“风蝉” 等意象,明确点明季节为夏季。
A. 《约客》(赵师秀)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时节” 指夏季,与本诗季节一致;
B. 《观沧海》(曹操)未明确季节,侧重描写大海的壮阔,与夏季无关;
C. 《游山西村》(陆游)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未体现特定季节,整体氛围偏春或秋季;
D.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标题中 “春夜” 直接点明季节为春季,与本诗不符。
故答案为:A。
13.补题需结合诗歌意境:雨过天晴的六月山村,凉爽宜人,稻田飘香,诗人坐于松下石上,听蝉鸣、观夕阳,心境闲适悠然。(1)小强认为填 “送” 字:“送” 运用拟人,将风、蝉、诗人的动作与夕阳关联,既可以是诗人目送夕阳西下,也可以是蝉鸣、风声仿佛在为夕阳送别,凸显人与自然相融的惬意,故可补充为 “也许是他目送夕阳,也许是他倾听风、蝉用吟唱送别夕阳,诗人的心境怡然陶醉”。
(2)小乐可填 “伴”“对”“醉” 等字:若填 “伴”:强调诗人与夕阳相伴,蝉鸣、清风为衬,突出闲适,可补充为 “正在与夕阳为伴,共同沐浴着清风,感受那阵阵蝉鸣,全然没有觉得时间的流逝”;若填 “对”:体现诗人与夕阳相对,含互动感,可补充为 “静对夕阳,风蝉作伴,仿佛与天地相融,自在得忘了归途”。
三、语言运用(共5分)
(2025七下·贵阳期末)下面是某编辑收到的读者留言。请按照语言简明的原则,根据提示修改其中三处。
小编,您好!①我读了题为《城市记忆——发现手工艺人》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后发现有错别字。②“手工腊烛店”的“蜡”字写错了,应该是虫字旁,而不是月字旁,③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作,所以“蜡烛”的“蜡”是虫字旁。④而月字旁的“腊”指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食品,比如“腊肉”的“腊”。⑤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或购买腊肉,我家里人就特别喜欢吃。⑥贵编辑部发表的文章向来严谨,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⑦建议您及时修改!
14.第   句有语议重复的现象,删去   。
15.第   句偏离中心,删除全句。
16.第   句有堆砌词语的现象,删去   。
【答案】14.①;“读了这篇文章后”
15.⑤
16.⑥;“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
【知识点】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中的 “语意重复” 问题。解题技巧: 识别重复短语(如 “读了…… 文章” 与 “读了这篇文章后”),分析其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否一致;保留最简洁的表述,删除冗余部分,确保句意不变且语言精炼;修改后通读句子,验证是否通顺、无重复。
(2)本题考查对文段中心的把握,删除偏离主题的句子。解题技巧:明确文段核心话题(如本题 “指出文章错别字并建议修改”);逐句分析内容是否与核心话题相关,剔除无关信息(如第⑤句谈 “腊肉”,与主题无关);确保修改后文段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3)本题考查语言简明中的 “避免堆砌词语”。解题技巧:识别表意相近的词语(如三个短语均指向 “严谨”),分析是否有必要重复使用;保留最核心的词语,删除多余的修饰,使表达更精炼;注意修改后句子仍能准确传达原意,不影响表达效果。
14.第①句 “我读了题为《城市记忆 —— 发现手工艺人》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后发现有错别字” 中,“读了题为…… 的文章” 与 “读了这篇文章后” 语意重复,均表达 “阅读文章后” 的意思。为使语言简明,应删去 “读了这篇文章后”,保留核心信息 “我读了题为…… 的文章,发现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①;“读了这篇文章后”。
15.文段核心是读者指出文章中的错别字并建议修改,围绕 “纠正‘腊烛’的错误写法” 展开。第⑤句 “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或购买腊肉,我家里人就特别喜欢吃” 偏离中心,既与 “错别字纠正” 无关,也不属于对文章的建议,属于多余信息,应删除全句以保证文段主题集中。
故答案为:⑤。
16.第⑥句 “贵编辑部发表的文章向来严谨,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 中,“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 均用来形容文章严谨,存在堆砌词语的问题,显得冗余。保留 “严谨” 一词即可准确表达意思,需删去堆砌的短语,使语言简洁。
故答案为:⑥;“词严义密、辞采细密、谨慎周至”。
四、写作能力(共40分)
17.(2025七下·贵阳期末)有些人看似普通平常,却因一段经历,一项能力,一种精神品质……表现出不平凡的一面。你身边熟悉的人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以“▲其实并不平凡”为题,从“他”与“她”中任选一字填在标题横线处,写一篇500-6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
⑴简略交代“他”或“她”的平凡之处。
⑵选取一、两件事,抓住细节,充分表现“他”或“她”的“不平凡”。
⑶符合生活常理,内容积极健康,文体明确。
⑷请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姓名、学校等信息。
【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一、紧扣题意,精准破题
题目核心在于 “其实并不平凡”,强调 “看似普通” 与 “实则不凡” 的反差。需从 “他” 或 “她” 中任选其一,聚焦 “身边熟悉的人”—— 如家人、邻居、老师、同学等,避免选择名人或虚构的 “陌生人”。破题的关键是 “反差感”:先写其 “平凡之处”(如外貌普通、职业寻常、性格内敛等),再通过具体事件揭示其 “不平凡”(如特殊经历、隐藏能力、可贵品质等),让 “不凡” 在 “平凡” 的铺垫下更具冲击力。
二、审题与立意:从 “平凡表象” 到 “不凡内核”
1.明确 “平凡” 的定位,“平凡” 是文章的起点,需选取具体可感的细节:若写 “环卫工阿姨”,可写她 “总穿着洗得发白的橙色工装,每天默默清扫街角,很少有人留意她的样子”;若写 “同桌”,可写他 “成绩中等,不爱说话,课间总在座位上啃面包,像班里的‘背景板’”。平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避免刻意贬低,为后文的 “不凡” 埋下伏笔。
2.立意聚焦 “不凡” 的内涵
“不凡” 并非指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 “普通人的闪光点”:
若写保安大叔,可通过 “他记住全校学生的名字,暴雨天背低年级同学过积水”,展现 “平凡岗位上的责任心”;若写母亲,可通过 “她总说自己没文化,却能把《游子吟》编成童谣唱给我听,在我受挫时用庄稼生长的道理鼓励我”,展现 “平凡生活中的智慧与坚韧”。立意需贴近生活,避免拔高,让 “不凡” 源于真实的人性光辉。
三、选材与构思:用 “细节” 凸显 “反差”
选材:小事件见大不凡优先选择 “以小见大” 的事例,通过一两件具体事展现 “不凡”:
选 “卖早餐的奶奶”:可写她 “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熬粥,却总给流浪猫留一碗;有人忘带钱,她笑着说‘下次补’,账本上从不见欠账记录”,用 “对动物的善” 与 “对人的信” 凸显不凡;
选 “退休教师爷爷”:可写他 “每天在公园捡垃圾,却随身带本《宋词》,捡累了就坐在长椅上念‘但愿人长久’,有孩子问就耐心讲解,把捡垃圾的袋子折成纸船送给他们”,用 “平凡坚持中的诗意与温暖” 凸显不凡。
构思:“平凡铺垫→事件转折→感悟升华”
开头:用白描手法勾勒 “平凡” 形象。如 “李婶的修鞋摊摆在菜市场角落,她的手总沾着胶水和灰尘,指甲缝里嵌着黑泥,路过的人大多匆匆走过,没人知道她的名字”,快速建立人物的 “普通感”。中间:通过关键事件展现 “不凡”,聚焦细节描写:动作:“看到穿校服的学生来修鞋,她总会把鞋带系成漂亮的蝴蝶结,说‘孩子上学要精神点’”;语言:“有人嫌她收费低,她说‘我修的是鞋,暖的是心,钱够花就行’”;场景:“暴雨天,她把摊伞挪给旁边卖菜的老奶奶,自己淋着雨收拾工具,却说‘我这老骨头经得住’”。事件需有画面感,让 “不凡” 在具体行动中自然流露。
结尾:升华主题,点出 “不凡” 的意义。如 “原来平凡从不是平庸,像李婶这样,把日常活成温暖的模样,就是最动人的不凡 —— 她修的不只是鞋,更是生活里的小确幸”,呼应开头,让 “反差” 落地为 “共鸣”。
四、表达与技巧:让 “不凡” 扎根 “平凡”
(1)用生活化的细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外貌:“王师傅的眼镜片很厚,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眼角的皱纹里像藏着故事”;环境:“他的修车铺里总放着个旧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评剧,和扳手的叮当声混在一起,竟格外和谐”;物件:“奶奶的针线笸箩里,除了剪刀和线团,还有本包着牛皮纸的《新华字典》,页脚卷得像浪花”。细节要服务于人物塑造,让 “平凡” 有温度,“不凡” 有根基。
(2)情感真挚忌 “刻意”
避免给人物 “贴标签”(如直接说 “他真伟大”),而是通过 “我” 的视角展现感悟。如写 “快递员叔叔” 帮独居老人扛米,可写 “他擦着汗说‘举手之劳’,但我看见他电动车筐里,还放着给老人买的降压药 —— 原来不凡,就是把‘顺便’做进了心里”,让情感在观察中自然生发。
总之, 其实并不平凡” 的写作,关键是 “在平凡中找不凡”—— 不追求离奇情节,而聚焦普通人身上的微光。通过真实的平凡描写、具体的事件细节、真挚的情感流露,让读者明白:不凡从不在远方,而在身边那些把日子过成诗、把小事做到暖的人身上。这样的文章,才能以 “真实” 动人,以 “细节” 暖心。
【点评】这里是考查半命题作文,就题材来看,则属于较为常规的成长、感悟、情感类作文,学生平时习作练习也较多。但·要写得出彩并不容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B.选好题材。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段,要尽量写能展开的。
C.设计线索 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
D.感情真挚,写出细节。 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要符合文学的真实,让细节丰富文章,给文章带来温度。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