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强基精测卷(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思想政治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强基精测卷(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思想政治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九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
满分32分,限时20分钟
考点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长大后才发现,语文课本里全是人生”,这一话题说的是初读不识书中意,待历经千帆少年不再,再读已识得其中的世味辛酸。时光流逝,才终于真正体会到《记承天寺夜游》中在夜半时分找到人“相与步于中庭”的可贵,读懂《我与地坛》的深意。再读语文课本之“变”是基于 (  )
①感性认识经过岁月沉淀发展为理性认识
②人们的生活实践推动了对语文课本理解的深化
③真理是具体的,在人生的特定阶段才能体会文中之意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4年9月,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探月工程计划在2028年前后实施嫦娥八号发射任务。嫦娥八号将建立月球无线网络,这不仅能增强月球探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还有助于解决地球上的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表明,在月球上测试WiFi网络,可以帮助地球上那些无法获得稳定网络信号的社区联网。这体现了(  )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
②人的意识具有自主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③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物质性
④科研活动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砼(tóng),混凝土的同义词。南北朝时祖冲之在其所著的《缀术》中仅仅提到这种材料;宋朝时“砼”的制备工艺得到了改进,其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宽;如今,“砼”的类型不断丰富,各种新型“砼”不断涌现。“砼”的发展历程表明(  )
A.实践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C.人们追求真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D.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2024年6月,某科研团队继两年前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黄淮麦区主产小麦品种进行改良并进行田间试验,发现这些小麦品种不易再受到条锈病菌的侵染。这标志着该项技术从理论到指导生产实践迈出了关键一步。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科研团队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源自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能推动科学技术的飞跃
③人类通过思维能够完全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
④科研团队的创新精神是影响试验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选项中与漫画《晚上想想千条路,明早起床走老路》哲学寓意相通的是(  )
①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推动机器学习技术“爆炸式”发展的“人工智能先驱”,化学奖则颁给了用AI破译蛋白质结构“密码”的三位科学家。对这次诺奖评审结果,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对人工智能的高度认可;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预示着人类科学家时代的衰竭。对此争论,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②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要坚持真理摒除谬误
③抓住事物的关键点,形成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评价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要在实践中丰富对事物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4年9月20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与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首次绘制出仙掌藻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草图,解析了其种化过程与历史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揭示了胞外钙化机制及单细胞多核化的遗传基础。这告诉我们(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
②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推移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
④认识具有上升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在盐碱环境下,盐土植物能够通过蒸腾作用,选择性地吸收盐分和水分。我国某科研团队受到盐土植物蒸腾作用原理的启发,成功研制出界面光热盐湖提锂装置,从盐湖卤水中高效、环保地提取到高纯度锂盐,有望助力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据此可以推断(  )
①对盐土植物具有蒸腾作用的判断来源于科研人员的灵感
②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科研团队技术研发的客观依据
③科研团队通过科学实验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对锂盐提取的正确认识在科研团队的研究中不断被推翻和超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8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A县司法局立足于公共法律服务职能,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力量,持续推动法律服务标准化、便捷化,不断开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A县司法局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工作制度,公开公示法律业务办理流程和受理方式,通过线下咨询、线上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法律服务;配备法律顾问,设立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引导群众合法理性表达诉求,整合居委会、村委会、物业等各种基层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联动调处机制,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序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发挥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群体以案释法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法治宣传。
A县司法局规划,下一步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学习借鉴外地的新经验、好做法,在不断践行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中,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打造高标准服务平台,创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模式,为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司法保障。
有人认为,学习借鉴外地的新经验、好做法,是创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模式的重要途径。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对此加以评析。(8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九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C 2.A 3.B 4.A 5.A 6.B 7.B 8.C
1.C 
感性认识仅凭岁月沉淀不一定能发展为理性认识,排除①。材料强调实践推动认识深化,未涉及真理的具体性,排除③。
回顾教材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内涵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地位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易错点拨
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易错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
(2)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
现象与本质是任何事物所客观拥有的,它们都属于物质范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是认识,属于意识范畴。
(3)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2.A 嫦娥八号将建立月球无线网络,这不仅能增强……还有助于解决……可以帮助……联网→①②符合题意。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纠错),③错误。科研活动是(更正)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错误。
3.B 
材料未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相对静止,A、C、D不选。
4.A 
科研团队的创新精神是影响试验的(更正)因素,④错误。
易混辨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区分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强调把认识与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要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5.A
读懂漫画 晚上会产生许多关于未来的设想和计划,感觉自己有无数条路可选,可是早上醒来因为各种原因还是继续走原来的路,无法实施那些晚上的设想
掌握主旨 重视实践
分析题支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①√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重视实践 ③√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②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体现认识(理论)对实践(运动)的反作用 ④
6.B 
材料强调形成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认识,未涉及抓住事物的关键点,③排除。
7.B 解析了……揭示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①正确。研究团队进行并发表→④正确。科学发现是认识,来源于实践,②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真理的条件性,③不符合题意。
归纳总结
关于“认识”的总结
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性质 正确认识(真理)与错误认识(谬误)
层次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唯一来源 实践
获得认识的基本途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根本任务 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
根本目的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特点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8.C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科研团队技术研发的客观依据,②符合题意。科研团队通过科学实验,③符合题意。对盐来源于(更正),①错误。正确认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④错误。
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学习借鉴外地的新经验、好做法,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人们创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模式。(2分)要有效地创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模式,必须立足于自身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模式的认识;(2分)并在实践中检验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实效,以不断改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模式。(2分)
解析 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注意知识限定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解答本题,先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然后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
方法技巧
评析类试题解题技巧
(1)审题或材料并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
(2)找准是非,对观点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其中的合理或正确之处、不合理或错误之处。
(3)分析是非,调动所学知识,分别对各个辨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做到“有是说是,有非说非”。
(4)总结是非,综合前面的评析或辨析,或者对观点的正误下好结论,或者阐明应该树立的正确认识、采取的正确措施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