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姓名 班级 考号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第八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一)满分32分,限时20分钟考点1 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2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柏拉图主张存在着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真理和现实可以通过理念的追求获得。他将物质世界视为理念的投影,认为感官世界只是一个相对的映像,真正的现实存在于理念之中。下列与柏拉图的主张一致的是( )①现实世界是对客观理念世界的模仿②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③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④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邓小平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习近平上述论断共同强调( )①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③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使命④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从苏东坡“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的感慨,到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世间一直在演绎“世人神机却无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实。“聪明人”的悲剧在于没有看到( )①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②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④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4年两会前夕,人民网开展全国两会调查,吸引约615万人次参与投票,选出了“依法治国”“就业”“乡村振兴”“医疗”等十大热词,一个个“热词”饱含人民群众满满的信心和期待。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依法治国 就业 乡村振兴 医疗 高质量发展 养老 教育强国 社区治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安全教育这说明十大热词( )①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②与现实相互依赖,二者统一于实践③反映时代大势,能够推动时代发展④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的雨是清新悠然的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的雨是让人止不住惋惜的雨;“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唐婉的雨是凄凉忧伤的雨。这说明( )①诗人根据自己的人生境况创作出了想象中的雨②大自然的雨是诗人独特的审美不可或缺的条件③哲学往往产生于曲折而复杂的人生阅历之中④雨以不同具体形态反映了诗人不同的内心感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葡萄糖和油脂是重要的粮食成分,通过催化过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或者油脂,长期以来只有靠农作物种植这一条路径。2022年,我国科学家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和水高效合成高纯度乙酸,再利用微生物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油脂),这一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基于电力驱动的新型农业与生物制造业提供了新范例。这表明( )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规律②创造条件能够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建立新的联系③意识的能动创造性能够使事物朝人设定方向发展④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能够改变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4年6月,薛其坤院士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由此可见( )①科学研究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立在科学家猜想的基础上③人类意识能够把握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规律④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研究成效取决于科学意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漫画《结论》(作者:王征)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③立足整体、着眼全局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8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深刻阐释。网友围绕“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题展开了讨论。网友甲:我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应该效仿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以坚强意志和决心追赶先发国家,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网友乙:世界上不存在共同适用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一定要立足国情,遵循规律,走出一条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材料中两位网友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请选择一种观点,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加以评析。(8分)答案全解全析第八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1.B 2.B 3.B 4.D 5.A 6.A 7.A 8.C1.B 本题要求选出与柏拉图的主张一致的(关键点)选项。柏拉图将物质世界视为理念的投影,认为真正的现实存在于理念(客观精神)之中→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对客观理念世界的模仿,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①√存在就是被(人)感知,物是(人)观念的集合,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 ②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客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③√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科学上的元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④ 归纳总结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2.B 毛泽东“改造中国”→邓小平“行动的指南”→习近平“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三者共同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①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②③不符合题意。回顾教材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它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等等。3.B “聪明人”过于强调意识的作用,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①④符合题意。“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强调意识的重要性,②不符合题意。③强调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以及世界的可知性,③不符合题意。4.D 材料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未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④正确,③排除。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却不依赖于意识(易错点),现实不依赖于热词,②错误。5.A韩愈的雨——清新悠然的雨 李煜的雨——让人惋惜的雨 唐婉的雨——凄凉忧伤的雨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诗人根据自己的人生境况创作出了想象中的雨,①正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大自然的雨是诗人独特的审美不可或缺的条件,②正确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③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雨作为客观事物并不能反映诗人不同的内心感受,④错误。6.A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说让事物朝人设定方向发展,也不能改变规律,排除③④。易混易错关于规律的易错点(1)易与规律混淆的词语辨析规律≠联系 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等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规律≠现象 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规律≠具体规律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规律与具体规律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定律 定律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属于规律性的认识,不是规律本身规律≠规则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2)不能与“规律”搭配使用的词语:发明、消灭、创造、改变等。能与“规律”搭配使用的词语:发现、尊重、认识、利用等。7.A 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立在(更正)的基础上,②错误。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研究成效,④错误。归纳总结“特点类”归类总结①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③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④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⑤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8.C 9.示例1 网友甲认为中国应该“以坚强意志和决心追赶先发国家”,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强意志和决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该观点具有合理性。(4分)但是,网友甲认为“我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应该效仿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一观点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立足国情、遵循规律,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该观点具有不合理性。(4分)示例2 网友乙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共同适用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一定要立足国情,遵循规律”,认识到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该观点具有合理性。(4分)但是,网友乙认为中国要“走出一条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违背了客观规律,没有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应顺应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经验教训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共性,该观点具有不合理性。(4分)解析 两位网友的观点都属于正误混杂型观点,学生运用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即可。导师点睛哲学非选择题“知识范围”之“目录篇”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时代精神的精华+唯物论+辩证法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