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姓名 班级 考号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第二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一)满分34分,限时20分钟考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考点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20年5月毛泽东上海之行期间,读了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多年以后,毛泽东在延安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中就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反映了当时(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②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③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④中国青年迫切希望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辛亥革命留给我们最重要、最根本的教训,是要有一个能够提出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并依靠全国最大多数民众、由有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注入东方大国的历史血脉,才使沉寂已久的神州大地迎来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黎明”。材料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②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需要先进政党的领导 ③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发动人民群众 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中的这一段文字表明( )①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是适应中国国情的选择 ②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中国革命的阶级前提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主心骨 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按照中国的特有的方式进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4年4月5日,“重走延乔路 奋进新征程——安庆百万青少年清明祭英烈暨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缅怀活动”在烈士的母校安庆一中启动。活动现场,同学们认真聆听了两位革命烈士在党的早期革命岁月中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故事。开展追忆英烈活动,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③中国共产党人有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1939年美国记者就中国革命问题采访了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主革命阶段性问题时,毛泽东说:“我们永远是社会革命论者,永远不是改良主义者。中国革命,有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下面对毛泽东所说的“上篇”和“下篇”的分析,正确的有( )①只有把“上篇”文章做好,才能开始“下篇”文章,两篇文章相互衔接 ②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上”“下”两篇文章 ③完成“上篇”,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美好的前景和现实道路 ④完成“下篇”,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综合国力世界领先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6.1956年4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的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广大职工的任务,是逐步把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的、强大的机械工业。这一任务的提出有赖于( )①党开辟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改革道路②党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高度重视③其能显著地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创造的前提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下表反映1952年和1956年我国不同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你认为产生此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国营 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 营经济 个体 经济 资本主 义经济1952年 19.1% 1.5% 0.7% 71.8% 6.9%1956年 32.2% 53.4% 7.3% 7.1% 0①个体农业经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落实已有成效 ③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人民的积极支持 ④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第一次结合”→毛泽东思想产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中共八大召开→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毛泽东曾提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他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下列符合“第二次结合”的是( )①确立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方针②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变为了先进工业国③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武装夺取政权④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7分)10.盛世华诞·荣耀中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神州大地,换了人间。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风雨洗礼、走过峥嵘岁月,在接续奋斗中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伟大的事件”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7分)答案全解全析1.C 2.C 3.B 4.B 5.B 6.D 7.D 8.D9.B1.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①排除。1920年,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排除③。②④正确。2.C (更正)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①错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发动人民3.B 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只是改变中国革命具体路线的因素,并不是中国革命的阶级前提,②错误。这段文字涉及的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④不符合题意。4.B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岁月还不是执政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说法不当,②排除。同学们认真聆听了两位革命烈士在党的早期革命岁月中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故事→这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中国共产党人有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①③符合题意。开展追忆英烈活动,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更正),④排除。特别提醒注意时期与课名称的对应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进入新时代→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B 近代中国社会的(更正)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上”“下”两篇文章,②错误。复兴展示美好的前景和现实道路,③正确。(更正),④错误。易错点拨注意不同时间点对应的不同革命阶段及其关系6.D “有赖于”问的是原因,而非这一任务完成的意义→③排除。7.D 变化 原因 结论合作社经济比例↑ 公私合营经济比例↑ 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落实已有成效,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人民的积极支持 ②③√ ④ 个体经济比例↓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 ① 8.D ③④对应正确。回顾教材 党的八大提出,在新形势下,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9.B 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党的八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该任务在当时并未完成,不是“第二次结合”的成果,②排除。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伟大的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分)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围绕主题撰写短评,学生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国家、民族)、对世界的积极意义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点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或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考试多注重对其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选择题居多,但学生应全面掌握其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