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下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战国龙虎纹双耳盘 唐代双龙耳瓶 清宫廷金漆雕龙纹宝座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大量南迁,以文化著称的门阀士族多迁入会稽,名士间以文会友。如谢灵运等名士在江南有数量众多的义故门生,教授典章制度、礼仪、文史等知识。到刘宋中期,寒人遂能兴起,成为南朝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据此可推知( )A.门阀士族推动了江南文化发展 B.九品中正制的公正性增强C.文化重心伴随北人南迁而南移 D.南朝的社会结构日趋僵化3.唐代,官员被授予“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职衔,即可进入政事堂议政,下表为唐太宗时期这些职衔的设置情况。这一措施( )时间 人物 官职贞观元年(627) 杜淹 检校礼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三年(629) 魏征 秘书监参预朝政贞观四年(630) 萧瑀 御史大夫参议朝政贞观九年(635) 侯君集 兵部尚书参预朝政贞观十五年(641) 刘洎 黄门侍郎参知政事A.颠覆了传统的中枢体制 B.强化了宰相的决策权力C.推动了监察权力的扩张 D.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4.图经又称图志、图记,“图以绘其形,志以记其事”。南宋时,图与志走向分开发展,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保图、都图、县图,志则向方志发展,逐渐成为“一方之史”。图与志的分化( )A.体现了史学体例的创新 B.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发展 D.说明了绘图技术的提升5.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措施表(部分)时间 措施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 内阁和各部逐一搜访各地银矿隆庆元年 (1567年) 解除部分海禁政策隆庆四年 (1570年) 开铸隆庆通宝万历四年 (1576年)) 铸万历通宝制钱这些措施旨在( )A.繁荣对外贸易 B.应对财政危机 C.缓解通货膨胀 D.发展商品经济6.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史》某章节的子目录。据此推断该章节应该是( )●11.1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11.2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11.3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A.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B.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C.1898年的维新运动 D.清末新政和立宪派7.1903年,邹容誓要“率四万万同胞之国民,为同胞请命”;1909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指出“我四万万国民之众乎,朕开诚布公,无所隐饰”;民国初期,“中华民国者,四万万人之中华民国也”成为流行的观念。这反映了当时( )A.全国人口数量的稳定 B.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C.民主共和理念的践 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8.194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的党内指示指出:“在目前条件下,不管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或是否资产阶级,凡属反对法西斯德意日,提助苏联和中国者,都是好的,有益的,正义的,凡属援助德意日反对苏联和中国者都是坏的,有害的,非正义的"。这一指示意在( )A.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B.赢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支持C.适应世界抗击法西斯的需要 D.促成中美苏大国的团结合作9.如图为1949——196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反映( )A.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10.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促进了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2020年以来,联合国将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应急中心等机构设在中国。这表明中国( )A.在国际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B.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深度融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D.推动构建大国关系框架11.下表呈现的是班图人大迁徙的大致概况。据此推知,班图人大迁徙( )路线 概况西线 北起刚果(金)北部和喀麦隆南部,南到纳米比亚北部,西抵大西洋,东到大湖地区。南线 经过鲁伍马河至赞比西河地区、赞比西河至林波波河之间地区,最后进入今天南非。东线 迁到沿海地区的一部分班图人,与阿拉伯人联姻,形成了混血居民——斯瓦希里人。A.促进了伊斯兰教在非广泛传播 B.破坏了迁徙地区的产业结构C.推动了古代非洲文明多样发展 D.加速了亚欧非地区融合进程12.中世纪初期,法兰克王国自由小农受租税、劳役和自然灾害的压力,以“委身”的方式投托于教俗大封建主门下,并从其手中领得“恩地”耕种,承担地租和劳役,不得离开土地。这表明当时法兰克王国( )A.封建大地产的发展 B.封建主和教会矛盾激化C.财政收入获得保障 D.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3.15世纪40年代后,欧洲各国纷纷发行本国纸币。“它在16世纪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小心翼翼,但到17世纪时,它的出现已咄咄逼人,成为金银不可缺少的伴随物,这是18世纪凯歌高奏的前夕”。这一过程,反映出当时欧洲( )A.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金银逐渐失去货币功能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广泛建立 D.价格革命影响币种变革14.有学者在论及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时说,它“动摇了东南欧小国对英法的信任,削弱了潜在的反法西斯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一直被排挤在外, 这一切都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为后来苏英法的谈判造成了心理障碍”。该历史事件是( )A.国际联盟的创建 B.《非战公约》的签署C.《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D.德国突袭波兰15.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1955年中东和东南亚成立了两个军事条约性质的组织,一个是由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国和伊朗组成的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另一个是由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等组成的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国此举( )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B.维护了中东和东南亚的稳定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推动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城邑的修建。从先秦文献与方志对照来看,至少可以找出春秋时代的35个国近600个城邑,其中晋、楚、鲁、郑、周的城邑都超过了50个,而实际数量绝不止于此。战国中期,出现了不少“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兼并战争中更是出现了秦攻魏“取城大小六十余”、燕伐齐“下齐七十余城”的现象。这一背景下,非血缘个体小家庭的邻里杂居取代父系大家庭的血缘族居,里成为城市居民管理组织的基层单位。《管子》记载:齐国都城内“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两人;三乡一帅”。各国还有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者,鲁国叫“鲁正”,齐国叫“齐掾”,楚国叫“市令”。材料二 唐前期,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的水灾、旱灾和火灾及战争危机的应对,将危机应对作为对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起一套针对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多项应对机制。譬如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唐政府就建立了报灾、检灾、救灾和灾害减税制度。贞观初,各地“霜旱为灾,米榖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但由于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积极应对灾害,因而百姓虽“东西逐食”,但却很少嗟怨,无不自安,灾后恢复由于减免灾区赋税,外出逃亡之人“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克敏《唐代城市管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前期城市危机应对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下半叶,西欧民族国家如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形成并得到巩固,政治权力逐渐集中到国王手中。在王权盛行的17世纪,国王利用手中的绝对权力不断发动战争。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格劳修斯强调国家主权,主张对战争行为进行限制。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法的认识。18.【大运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玄宗下令对大运河大力整修,并于736年完成。此后20年间,黄河冲积平原多余的粮食大量输往长安以供京师之需。……长途大宗贸易的兴起给行商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那个时期成了诗歌的题材,甚至成了行商的典型形象。最著名的例子是白居易作于808年题为“盐商妇”的叙事诗:“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摘自[美]陆威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材料二 在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沿线,各地地域商帮如山陕商人、闽粤商人、江浙商人、江西商人等极为活跃,从事食盐、棉布、丝绸、粮食、木材和书籍等大宗商品,以及矿产、颜料、皮毛、果木等土特产品的经营活动。各地商帮还通过接济文人、推进戏曲文化等活动,营造地域文化。如乾隆初年扬州盐商马曰琯出千金精心治愈著名史学家鄞县人全祖望;清中期戏曲“花部”与“雅部”昆曲竞争市场,并逐渐取而代之,也是沿运河南下的。——整理自范金民《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地域商帮的活动》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隋唐、明清两个历史时期中任选其一,围绕大运河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三、综合题19.【从江汉关到进博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末清初,汉口得以居中得水、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是全国性的大型内陆商埠。1862年,江汉关设立。1867年对外贸易额仅3500万海关两,1902年达10.32亿海关两,外贸总额长期居全国第二。汉口“集中土货,运沪出口,收纳洋货,散消(销)内地。”20世纪初,在汉口的外商工厂达40余家,涉及制茶、打包业等门类。到抗战前夕,共有中外400多艘轮船在此经营国内外68条航线。——摘编自“江汉关博物馆”《风雨沧桑江汉关》等材料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部分)成就数据表类别 2001年 2020年货物出口占全球份额 4.3% 14.7%制造业增加值 3.5万亿元 26.6万亿元服务出口额 3243亿元 1.9万亿元对外直接投资额 570亿元 1.1万亿元(1)阅读材料一,简述江汉关设置后汉口商业贸易发生的变化。(2)习近平在《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11月5日)提出“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国际经贸发展规律。依据材料二并选择20世纪以来的典型史实,对习近平提出的国际经贸发展规律进行论述。(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结构完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C B A B C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A A C C16.(1)表现:城市数量多;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管理水平较高;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城市营建的物质条件;井田制崩溃推动人口向城市流动;诸侯国重视城市营建(修建城邑成为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礼对城邑建设的限制松动。(答对三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多环节的应对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对效果良好。影响:有利于保障城市居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促进城市经济的恢复;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为唐前期的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奠定基础。(答对三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7.(1)背景: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日益增强:欧洲各国间的战争频繁带来了严重危害;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对战争问题的研究;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和扩大,加剧了国家间的矛盾。(任答三点即可)(2)主要变化: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国际法主体增加;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任答两点即可)认识:国际法应根据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与时俱进;国际法的完善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成为国际法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言之有理即可)18.题目:浅论明清大运河的历史价值。论点:明清时期,大运河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南北物资大通道。运河沿线各地地域商帮极为活跃,商业活动丰富多彩;食盐、棉布、丝绸等大宗商品,以及矿产、颜料等土特产品交易频繁。运河交通要冲,众多工商业市镇,因河而兴,因河而盛。各地商帮还通过修建会馆、赞助文化活动,营造多面相的地域文化,构成大运河文化的多彩样态。南货北输,南粮北运稳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总之,明清时期大运河是维系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是巩固中央集权的交通动脉,更是承载深厚文化内涵,见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家园。故答案为:题目:浅论明清大运河的历史价值。论点:明清时期,大运河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南北物资大通道。运河沿线各地地域商帮极为活跃,商业活动丰富多彩;食盐、棉布、丝绸等大宗商品,以及矿产、颜料等土特产品交易频繁。食盐、棉布、丝绸等大宗商品,以及矿产、颜料等土特产品交易频繁。运河交通要冲,众多工商业市镇,因河而兴,因河而盛。各地商帮还通过修建会馆、赞助文化活动,营造多面相的地域文化,构成大运河文化的多彩样态。南货北输,南粮北运稳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总之,明清时期大运河是维系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是巩固中央集权的交通动脉,更是承载深厚文化内涵,见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家园。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运河历史价值的理解能力,重点考察明清时期大运河在经济流通、文化交流、政治巩固等方面的作用。试题要求通过材料分析与史实结合,体现综合运用能力。本题易错点在于忽视材料与教材史实的结合,建议通过“地域商帮”“会馆建设”等具体案例深化论证。难点在于如何将经济、文化、政治多维度作用有机串联,需特别注意论点间的逻辑衔接。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核心信息,并能迁移运用“交通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史学方法。19.(1)变化:①商贸地位从四大名镇之一的内陆商埠上升成为对外贸易的第二大口岸;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③贸易种类从传统商品到出口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工业制成品;④为商贸服务的近代企业大量兴起;⑤运输工具从传统的车船到近代的轮船转变,涉及国内外众多航线。(2)观点:“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意为国际经贸往来植根于各国互通有无的需要,合作共赢,否则就会导致倒退。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各国一方面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加大出口,造成恶性竞争,激化各国矛盾,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加剧国际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二战爆发。而中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扩大货物出口,丰富外贸的内容;一方面带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成为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引擎。可见,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