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宏福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宏福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宏福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八上·潮南月考)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dm B.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m
C.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m/s 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h
2.(2024八上·潮南月考)忙碌的生活使许多人已经离不开外卖了,如图所示,外卖小哥正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相对于什么参照物而言,可以认为他是静止的(  )
A.他所骑的电动车 B.迎面而来的车辆
C.来来往往的行人 D.街道两边的房屋
3.(2024八上·潮南月考)图中的A、B、C、D分别是用频闪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4.(2024八上·潮南月考)甲、乙两小车在笔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位置s与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由静止开始运动,乙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车相对静止
C.甲、乙两车运动5s所通过的路程不同
D.甲车的速度越来越快,乙车的速度不变
5.(2024八上·潮南月考) 导游讲解时使用扩音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6.(2024八上·潮南月考) 夏天,乡村的傍晚,蝉鸣、蛙叫交织在一起,蝉鸣声与蛙声(  )
A.传播都不需要介质 B.音调一定相同
C.音色不同 D.都不能传递能量
7.(2024八上·潮南月考)中考期间,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各地纷纷“禁噪”。“禁噪”是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使噪声变成乐音
C.阻断噪声的传播 D.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8.(2024八上·潮南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图2,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C.图3,街头噪声监测仪的使用,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4,航天员在空间站外要用无线电通信设备交流,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二、填空题。
9.(2024八上·潮南月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   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是20m/s,是   km/h。
10.(2024八上·潮南月考)2023年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是   的,以太阳为参照物,该卫星是   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选填“相对”或“绝对”) 的。
11.(2024八上·潮南月考)小华同学在研究玩具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变化关系时,画出的图像如图所示。小车在 0~4s 内处于   状态;在4~11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是   m;在 0~11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2.(2024八上·潮南月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描写的是琵琶的声音,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琵琶声是由琴弦   产生,转轴可以改变琴弦的   ,进而改变声音的   (“音调”、“响度”或“音色”)。
13.(2024八上·潮南月考)2022年9月19日在台湾发生地震。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   ,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   (前两空均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两种声波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4.(2024八上·潮南月考)2023年7月,在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活动中,歼-20、运-20、歼-16等新型战机长空劲舞。游客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航展在离市区很远的郊区举办,原因之一战斗机巨大的轰鸣声能够传递   ,可能会把居民住宅的玻璃震碎。运-20在给歼-20实现空中加油时,以运-20为参照物,则歼-20是   。
15.(2024八上·潮南月考)“大妈们开音乐跳广场舞,吵得我都没法学习了”,小明向妈妈抱怨,妈妈装上了真空隔层玻璃窗,书房的声音小了很多。说明大妈在健身时产生的声音是   (填“乐音”或“噪声”)。装上了真空隔层玻璃窗,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工作人员与大妈沟通,跳舞时调小音量,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题。
16.(2024八上·潮南月考)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图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2cm、26.03cm、26.03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7.(2024八上·潮南月考)如题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   (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其测量原理是   ;
(2)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
(3)实验测得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4)实验时,发现小车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则应采取的操作是   。
18.(2024八上·潮南月考)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实验小组同学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题图所示:
(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振幅)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   (“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
(3)把(2)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   不同。
四、计算题。
19.(2024八上·潮南月考)小明乘坐一艘速度为1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5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s1;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2;
(3)他向山崖大喊时,离山崖的距离s。
五、综合能力题。
20.(2024八上·潮南月考)如图1的导盲杖说明书如表所示,导盲杖发出的声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手柄接收回波后通过振动提醒盲人前方有障碍物。人、蝙蝠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如图2所示。(15℃时声速为340m/s)
说明书(节选)
声频率 40000Hz
与障碍物距离/m 1~1.5 0.5~1 0~0.5
手柄每秒振动次数 1 2 3
(1)导盲杖发出的是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导盲杖主要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信息”或“能量”);
(3)若气温15℃时导盲杖发出声后0.005s接收到回波,则它与障碍物的距离是   m,根据表中信息推断此时导盲杖手柄每秒振动   次;
(4)蝙蝠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与导盲杖相同频率的声波;
(5)导盲杖、蝙蝠都利用了回声定位技术测距离,该技术是否能用于测量宇宙飞船与其他星球之间的距离?   ,理由是   。
21.(2024八上·潮南月考)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需要紧急刹车而停止,这需要司机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如图1)在司机的反应过程AB中汽车做匀速运动,在制动过程BC中汽车做减速运动。如图2所示是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制动距离随不同速度行驶时变化的曲线。请完成以下问题:
(1)有一辆装有倒车雷达及影像系统的汽车正在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
①此车正常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是   m;
②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叫反应时间。若该车突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m,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s;
③若制动过程用了2.3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共前进了30m,则从司机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时,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2)一起发生在限速50km/h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m,根据图2图像可判断司机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注:该车的制动性能与如题图2数据一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中学生升高150cm,课桌的高度约为身高的一半,约75cm,故A不符合题意;
B.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8cm=0.18m,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1min,通过的路程约70m,平均速度约1~1.2m/s,故C符合题意;
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min=0.75h,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课桌高度、物理书的宽度、步行的速度、一节课的时间,结合数据解答。
2.【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外卖小哥相对于迎面而来的车辆、来来往往的行人、街道两边的房屋,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以迎面而来的车辆、来来往往的行人、街道两边的房屋为参照物,外卖小哥是运动的;外卖小哥相对于他所骑的电动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他所骑的电动车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3.【答案】A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A中小球运动轨迹为直线,且相邻小球之间距离相等,故A符合题意;
B中小球运动轨迹为曲线,故B不合题意;
C和D中小球相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故C、D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答案】B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甲图可知,甲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为正比例关系,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
由乙图可知,时间改变时,乙车的速度为V乙=2m/s保持不变,说明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v甲=v乙,所以甲乙两车速度相同,在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如果甲、乙两小车在笔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则两车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甲、乙两车相对静止。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 在s-t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v-t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速度不变,即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车的速度,根据v-t图像可直接读出乙车的速度;
(3)知道两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经过5s两车行驶的路程;
(4)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5.【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 导游讲解时使用扩音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也就是改变响度,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6.【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蝉鸣、蛙叫的传播需要介质,A不符合题意;
B.蝉鸣听起来更尖锐,音调比蛙叫高,B不符合题意;
C.蝉鸣、蛙叫的特色不同,音色不同,C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蝉鸣、蛙叫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7.【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禁噪”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A正确,BCD错误
综上选A
【分析】根据减弱噪音的途径判识选项
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禁噪(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8.【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身体的信息,故A错误;
B.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图3,街头噪声监测仪的使用,只能起到监测作用,不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航天员在空间站外要用无线电通信设备交流,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噪声监测仪是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9.【答案】单位时间;运动快慢;72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是20m/s,
故答案为:单位时间;运动快慢;72。
【分析】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m/s=3.6km/h。
10.【答案】静止;运动;相对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在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变,所以卫星是静止的。
(2)以太阳为参照物,该卫星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所以卫星是运动的。
(3)同样是卫星,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不同,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1)(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是静止的;
(3)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答。
11.【答案】匀速直线运动;3;0.6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s-t图像可知,小车在 0~4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4~8s物体静止不动,8~11s小车运动的距离为:
s1=
因此在4~11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是3m;
在 0~11s 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S2=7m,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运动;3;0.64。
【分析】 在s-t图像中,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小车在第4秒和在第11秒的位置,可得到4~11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路程和时间已知,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在0~11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
12.【答案】振动;松紧;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琵琶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转轴可以改变琴弦的松紧,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松紧;音调。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所以可以通过转轴改变声音的音调。
13.【答案】次声波;超声波;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次声波,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工作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这两种声波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次声波;超声波;不能。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地震前夕能产生次声波,人感觉不到,有些动物能感觉到;
真空不能传声。
14.【答案】空气;能量;静止的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游客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战斗机巨大的轰鸣声能够传递能量,可能会把居民住宅的玻璃震碎。
运-20在给歼-20实现空中加油时,以运-20为参照物,则歼-20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歼-20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空气;能量;静止的。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15.【答案】噪声;传播过程;声源
【知识点】噪声及来源;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影响人正常生活、休息、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跳广场舞的音乐影响到小明学习,是噪声。
真空隔层玻璃窗,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调节音量时,声音的响度变小,减弱声音的响度,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干扰他人的声音都是噪声;阻断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减小声音的响度,可以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16.【答案】甲;3.40cm;275.1;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5.98cm;26.03cm;偏大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在读数时,乙图视线未与尺面刻度垂直,是错误的,甲正确。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示数为3.40cm。
根据图丙,分钟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4min后超半格,为4min;秒钟盘的分度值是0.1s,指针示数为35.1s,秒表读数为4min35.1s=275.1s。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根据四次读数,25.98cm与其他数值差异大,是错误的,应去除。计算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3)金属能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分析】(1)读取刻度值时,视线正对刻度线;根据秒表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
(2)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多次测量中,差异较大的数值是错误的;
(3)刻度尺的分度值偏小后,测量的数值偏大。
17.【答案】(1)间接;
(2)停表
(3)0.5
(4)使斜面变得平缓些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来间接测得小车的平均速度,原理是。
(2)实验时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除了刻度尺, 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停表;
(3)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小车从B到C段所需时间为:
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为SBC=40cm=0.4m,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
(4) 实验时,发现小车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 可以适当减小斜面的倾角,使斜面变得平缓些,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较小,小车停留在斜面上的时间较长。
故答案为:(1)间接;;(2)停表;(3)0.5;(4)使斜面变得平缓些。
【分析】 (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由图读出BC段的路程,根据AC和AB段的时间求出BC段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1)[1][2]图中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经过某段路程的时间来间接测得小车的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时需要测量小车经过特定路程所需的时间,所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停表。
(3)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BC段所需时间为
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为40cm,合0.4m,则BC段的平均速度
(4)实验时可以适当减小斜面的倾角,使斜面变得平缓些,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较小,小车停留在斜面上的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
18.【答案】(1)低;频率
(2)不同;振幅
(3)音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1)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则振动的频率不变,音调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所以可得:声音的响度与发生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3)不同材料和结构的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用塑料尺代替钢尺进行实验,发声体的材料不同, 其它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1)低;频率;(2)不同;振幅;(3)音色。
【分析】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1][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2)[1][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则振动的频率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所以可得:声音的响度与发生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3)不同材料和结构的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用刻度尺代替钢尺进行实验,当尺子振动的频率和幅度相同时,发现声音的音色不同。
19.【答案】解:(1)由可得,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
s1=v1t=10m/s×5s=50m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s2=v2t=340m/s×5s=1700m
(3)他向山崖大喊时,汽艇离山崖的距离为:
答:(1)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s1为50m;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2为1700m;
(3)他向山崖大喊时,离山崖的距离s为875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s=vt可求出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
(2)根据s=vt求出,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3)根据求出喊时汽艇离山崖的距离。
20.【答案】超声波;信息;0.85;2;能;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导盲杖发出的声音频率为40000Hz大于20000Hz,为超声波;
(2)导盲杖发出的声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手柄接收回波后通过振动提醒盲人前方有障碍物,主要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3)若气温15℃时导盲杖发出声后0.005s接收到回波,则它与障碍物的距离是:
0.5m<0.85m<1m,由表格可知,此时导盲杖手柄每秒振动2次;
(4)由图2可知,蝙蝠的发声频率为1000~120000Hz,导盲杖的发声频率为40000Hz,在蝙蝠的发生频率范围之内,因此蝙蝠能发出与导盲杖相同频率的声波;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该技术不能用于测量宇宙飞船与其他星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超声波;(2)信息;(3)0.85;2;(4)能;(5)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 (1)频率小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根据s=vt和回声测距的知识求出它与障碍物的距离;由表中信息推断此时导盲杖手柄每秒振动的次数;
(4)由导盲杖的说明书可知导盲杖发出声波的频率;根据图2可知蝙蝠发声的频率范围,据此判断;
(5)真空不能传声。
21.【答案】(1)12000;;0.7;10
(2)超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① 汽车的速度为v=72km/h=20m/s,此车正常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为:
②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m,司机的反应时间为:
③ 若制动过程用了2.3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共前进了30m,从司机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时,汽车的平均速度:
(2)由图2可知,制动距离随着车速的增大而增大,当制动距离为20m时,车行驶的速度为60km/h,所以当制动距离为25m时,车行驶的速度大于60km/h> 50km/h,所以司机超速行驶。
故答案为:(1)①12000;②0.7;③10;(2)超速。
【分析】 (1)①已知汽车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根据的变形计算10min运动的路程;
②根据的变形计算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秒;
③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所用时间为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之和,根据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2)根据图像确定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m的速度范围。
(1)[1]此车正常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
[2]司机的反应时间
[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时,汽车的平均速度
(2)由图2可知,制动距离随着车速的增大而增大,当制动距离为20m时,车行驶的速度为60km/h,所以当制动距离为25m时,车行驶的速度大于60km/h,所以司机超速行驶。
1 / 1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宏福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八上·潮南月考)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dm B.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m
C.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m/s 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h
【答案】C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中学生升高150cm,课桌的高度约为身高的一半,约75cm,故A不符合题意;
B.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8cm=0.18m,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1min,通过的路程约70m,平均速度约1~1.2m/s,故C符合题意;
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min=0.75h,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课桌高度、物理书的宽度、步行的速度、一节课的时间,结合数据解答。
2.(2024八上·潮南月考)忙碌的生活使许多人已经离不开外卖了,如图所示,外卖小哥正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相对于什么参照物而言,可以认为他是静止的(  )
A.他所骑的电动车 B.迎面而来的车辆
C.来来往往的行人 D.街道两边的房屋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外卖小哥相对于迎面而来的车辆、来来往往的行人、街道两边的房屋,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以迎面而来的车辆、来来往往的行人、街道两边的房屋为参照物,外卖小哥是运动的;外卖小哥相对于他所骑的电动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他所骑的电动车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3.(2024八上·潮南月考)图中的A、B、C、D分别是用频闪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A中小球运动轨迹为直线,且相邻小球之间距离相等,故A符合题意;
B中小球运动轨迹为曲线,故B不合题意;
C和D中小球相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故C、D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2024八上·潮南月考)甲、乙两小车在笔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位置s与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由静止开始运动,乙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车相对静止
C.甲、乙两车运动5s所通过的路程不同
D.甲车的速度越来越快,乙车的速度不变
【答案】B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甲图可知,甲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为正比例关系,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
由乙图可知,时间改变时,乙车的速度为V乙=2m/s保持不变,说明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v甲=v乙,所以甲乙两车速度相同,在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如果甲、乙两小车在笔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则两车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甲、乙两车相对静止。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 在s-t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v-t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速度不变,即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车的速度,根据v-t图像可直接读出乙车的速度;
(3)知道两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经过5s两车行驶的路程;
(4)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5.(2024八上·潮南月考) 导游讲解时使用扩音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 导游讲解时使用扩音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也就是改变响度,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6.(2024八上·潮南月考) 夏天,乡村的傍晚,蝉鸣、蛙叫交织在一起,蝉鸣声与蛙声(  )
A.传播都不需要介质 B.音调一定相同
C.音色不同 D.都不能传递能量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蝉鸣、蛙叫的传播需要介质,A不符合题意;
B.蝉鸣听起来更尖锐,音调比蛙叫高,B不符合题意;
C.蝉鸣、蛙叫的特色不同,音色不同,C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蝉鸣、蛙叫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7.(2024八上·潮南月考)中考期间,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各地纷纷“禁噪”。“禁噪”是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使噪声变成乐音
C.阻断噪声的传播 D.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禁噪”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A正确,BCD错误
综上选A
【分析】根据减弱噪音的途径判识选项
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禁噪(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8.(2024八上·潮南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图2,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C.图3,街头噪声监测仪的使用,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4,航天员在空间站外要用无线电通信设备交流,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身体的信息,故A错误;
B.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图3,街头噪声监测仪的使用,只能起到监测作用,不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航天员在空间站外要用无线电通信设备交流,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噪声监测仪是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二、填空题。
9.(2024八上·潮南月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   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是20m/s,是   km/h。
【答案】单位时间;运动快慢;72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是20m/s,
故答案为:单位时间;运动快慢;72。
【分析】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m/s=3.6km/h。
10.(2024八上·潮南月考)2023年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是   的,以太阳为参照物,该卫星是   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选填“相对”或“绝对”) 的。
【答案】静止;运动;相对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在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变,所以卫星是静止的。
(2)以太阳为参照物,该卫星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所以卫星是运动的。
(3)同样是卫星,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不同,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1)(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是静止的;
(3)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答。
11.(2024八上·潮南月考)小华同学在研究玩具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变化关系时,画出的图像如图所示。小车在 0~4s 内处于   状态;在4~11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是   m;在 0~11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匀速直线运动;3;0.6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s-t图像可知,小车在 0~4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4~8s物体静止不动,8~11s小车运动的距离为:
s1=
因此在4~11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是3m;
在 0~11s 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S2=7m,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运动;3;0.64。
【分析】 在s-t图像中,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小车在第4秒和在第11秒的位置,可得到4~11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路程和时间已知,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在0~11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
12.(2024八上·潮南月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描写的是琵琶的声音,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琵琶声是由琴弦   产生,转轴可以改变琴弦的   ,进而改变声音的   (“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振动;松紧;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琵琶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转轴可以改变琴弦的松紧,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松紧;音调。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所以可以通过转轴改变声音的音调。
13.(2024八上·潮南月考)2022年9月19日在台湾发生地震。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   ,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   (前两空均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两种声波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次声波;超声波;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次声波,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工作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这两种声波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次声波;超声波;不能。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地震前夕能产生次声波,人感觉不到,有些动物能感觉到;
真空不能传声。
14.(2024八上·潮南月考)2023年7月,在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活动中,歼-20、运-20、歼-16等新型战机长空劲舞。游客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航展在离市区很远的郊区举办,原因之一战斗机巨大的轰鸣声能够传递   ,可能会把居民住宅的玻璃震碎。运-20在给歼-20实现空中加油时,以运-20为参照物,则歼-20是   。
【答案】空气;能量;静止的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游客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战斗机巨大的轰鸣声能够传递能量,可能会把居民住宅的玻璃震碎。
运-20在给歼-20实现空中加油时,以运-20为参照物,则歼-20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歼-20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空气;能量;静止的。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15.(2024八上·潮南月考)“大妈们开音乐跳广场舞,吵得我都没法学习了”,小明向妈妈抱怨,妈妈装上了真空隔层玻璃窗,书房的声音小了很多。说明大妈在健身时产生的声音是   (填“乐音”或“噪声”)。装上了真空隔层玻璃窗,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工作人员与大妈沟通,跳舞时调小音量,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噪声;传播过程;声源
【知识点】噪声及来源;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影响人正常生活、休息、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跳广场舞的音乐影响到小明学习,是噪声。
真空隔层玻璃窗,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调节音量时,声音的响度变小,减弱声音的响度,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干扰他人的声音都是噪声;阻断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减小声音的响度,可以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三、实验题。
16.(2024八上·潮南月考)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图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2cm、26.03cm、26.03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甲;3.40cm;275.1;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5.98cm;26.03cm;偏大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在读数时,乙图视线未与尺面刻度垂直,是错误的,甲正确。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示数为3.40cm。
根据图丙,分钟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4min后超半格,为4min;秒钟盘的分度值是0.1s,指针示数为35.1s,秒表读数为4min35.1s=275.1s。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根据四次读数,25.98cm与其他数值差异大,是错误的,应去除。计算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3)金属能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分析】(1)读取刻度值时,视线正对刻度线;根据秒表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
(2)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多次测量中,差异较大的数值是错误的;
(3)刻度尺的分度值偏小后,测量的数值偏大。
17.(2024八上·潮南月考)如题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   (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其测量原理是   ;
(2)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
(3)实验测得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4)实验时,发现小车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则应采取的操作是   。
【答案】(1)间接;
(2)停表
(3)0.5
(4)使斜面变得平缓些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来间接测得小车的平均速度,原理是。
(2)实验时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除了刻度尺, 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停表;
(3)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小车从B到C段所需时间为:
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为SBC=40cm=0.4m,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
(4) 实验时,发现小车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 可以适当减小斜面的倾角,使斜面变得平缓些,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较小,小车停留在斜面上的时间较长。
故答案为:(1)间接;;(2)停表;(3)0.5;(4)使斜面变得平缓些。
【分析】 (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由图读出BC段的路程,根据AC和AB段的时间求出BC段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1)[1][2]图中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经过某段路程的时间来间接测得小车的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时需要测量小车经过特定路程所需的时间,所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停表。
(3)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BC段所需时间为
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为40cm,合0.4m,则BC段的平均速度
(4)实验时可以适当减小斜面的倾角,使斜面变得平缓些,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较小,小车停留在斜面上的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
18.(2024八上·潮南月考)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实验小组同学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题图所示:
(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振幅)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   (“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
(3)把(2)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   不同。
【答案】(1)低;频率
(2)不同;振幅
(3)音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1)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则振动的频率不变,音调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所以可得:声音的响度与发生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3)不同材料和结构的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用塑料尺代替钢尺进行实验,发声体的材料不同, 其它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1)低;频率;(2)不同;振幅;(3)音色。
【分析】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1][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2)[1][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则振动的频率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所以可得:声音的响度与发生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3)不同材料和结构的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用刻度尺代替钢尺进行实验,当尺子振动的频率和幅度相同时,发现声音的音色不同。
四、计算题。
19.(2024八上·潮南月考)小明乘坐一艘速度为1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5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s1;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2;
(3)他向山崖大喊时,离山崖的距离s。
【答案】解:(1)由可得,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
s1=v1t=10m/s×5s=50m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s2=v2t=340m/s×5s=1700m
(3)他向山崖大喊时,汽艇离山崖的距离为:
答:(1)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s1为50m;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2为1700m;
(3)他向山崖大喊时,离山崖的距离s为875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s=vt可求出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
(2)根据s=vt求出,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3)根据求出喊时汽艇离山崖的距离。
五、综合能力题。
20.(2024八上·潮南月考)如图1的导盲杖说明书如表所示,导盲杖发出的声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手柄接收回波后通过振动提醒盲人前方有障碍物。人、蝙蝠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如图2所示。(15℃时声速为340m/s)
说明书(节选)
声频率 40000Hz
与障碍物距离/m 1~1.5 0.5~1 0~0.5
手柄每秒振动次数 1 2 3
(1)导盲杖发出的是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导盲杖主要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信息”或“能量”);
(3)若气温15℃时导盲杖发出声后0.005s接收到回波,则它与障碍物的距离是   m,根据表中信息推断此时导盲杖手柄每秒振动   次;
(4)蝙蝠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与导盲杖相同频率的声波;
(5)导盲杖、蝙蝠都利用了回声定位技术测距离,该技术是否能用于测量宇宙飞船与其他星球之间的距离?   ,理由是   。
【答案】超声波;信息;0.85;2;能;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导盲杖发出的声音频率为40000Hz大于20000Hz,为超声波;
(2)导盲杖发出的声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手柄接收回波后通过振动提醒盲人前方有障碍物,主要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3)若气温15℃时导盲杖发出声后0.005s接收到回波,则它与障碍物的距离是:
0.5m<0.85m<1m,由表格可知,此时导盲杖手柄每秒振动2次;
(4)由图2可知,蝙蝠的发声频率为1000~120000Hz,导盲杖的发声频率为40000Hz,在蝙蝠的发生频率范围之内,因此蝙蝠能发出与导盲杖相同频率的声波;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该技术不能用于测量宇宙飞船与其他星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超声波;(2)信息;(3)0.85;2;(4)能;(5)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 (1)频率小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根据s=vt和回声测距的知识求出它与障碍物的距离;由表中信息推断此时导盲杖手柄每秒振动的次数;
(4)由导盲杖的说明书可知导盲杖发出声波的频率;根据图2可知蝙蝠发声的频率范围,据此判断;
(5)真空不能传声。
21.(2024八上·潮南月考)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需要紧急刹车而停止,这需要司机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如图1)在司机的反应过程AB中汽车做匀速运动,在制动过程BC中汽车做减速运动。如图2所示是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制动距离随不同速度行驶时变化的曲线。请完成以下问题:
(1)有一辆装有倒车雷达及影像系统的汽车正在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
①此车正常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是   m;
②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叫反应时间。若该车突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m,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s;
③若制动过程用了2.3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共前进了30m,则从司机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时,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2)一起发生在限速50km/h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m,根据图2图像可判断司机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注:该车的制动性能与如题图2数据一致)
【答案】(1)12000;;0.7;10
(2)超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 ① 汽车的速度为v=72km/h=20m/s,此车正常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为:
②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m,司机的反应时间为:
③ 若制动过程用了2.3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共前进了30m,从司机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时,汽车的平均速度:
(2)由图2可知,制动距离随着车速的增大而增大,当制动距离为20m时,车行驶的速度为60km/h,所以当制动距离为25m时,车行驶的速度大于60km/h> 50km/h,所以司机超速行驶。
故答案为:(1)①12000;②0.7;③10;(2)超速。
【分析】 (1)①已知汽车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根据的变形计算10min运动的路程;
②根据的变形计算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秒;
③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所用时间为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之和,根据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2)根据图像确定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m的速度范围。
(1)[1]此车正常行驶10min通过的路程
[2]司机的反应时间
[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时,汽车的平均速度
(2)由图2可知,制动距离随着车速的增大而增大,当制动距离为20m时,车行驶的速度为60km/h,所以当制动距离为25m时,车行驶的速度大于60km/h,所以司机超速行驶。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