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9月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计48分)
1.龙山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器物,以蛋壳陶高柄杯为主,有鼎、甗、鬶、罐、盆、罍等的组合,这些器物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适用,但可在祭祀、庆典等场合使用或作为随葬品入葬。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
A.生产水平高度发达 B.社会阶层出现分化
C.先民审美水平提高 D.宗教祭祀活动频繁
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3.刘邦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将全国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了诸侯王。诸侯国还延续西周分封可自用纪年,可以自辟官署,尽管诸侯国高级官员由中央派遣,却形同虚设,诸侯王甚至可以任意杀之。这表明汉初( )
A.郡国并行制度存在隐患 B.基本继承先秦政治制度
C.皇室内部关系非常紧张 D.地方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4.《中外历史纲要》某单元的内容包括: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据此推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
A.古代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B.近代前夜发展与迟滞
C.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5.元朝时期,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对于西南部分地区,则由云南行省进行管理。这些措施表明元朝在边疆管理上( )
A.有效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 B.消除了国家分裂的隐患
C.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6.清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治理措施所体现的特点是( )
A.军事占领 B.武装斗争 C.民族歧视 D.因地制宜
7.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明解释西方议院,认为议院成员主要由官员、富人和乡贤组成,其目的是下情上达,符合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这说明康有为、梁启超( )
A.缺乏对西方制度的正确认识 B.存在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认知
C.秉承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D.具有跨时代的民主政治意识
8.五四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比如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改造联合会、讲学社、新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工学会、新民学会等等众多新式的进步社团;同时,还出现了比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湘江评论》《女界钟》《少年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期刊。这一现象表明(  )
A.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
B.社会开明开放氛围浓厚
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思想界呈现空前活跃局面
9.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土地政策规定:一概无任何代价地没收“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雇农、苦力、劳动贫民,均不分男女,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这一时期是(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0.20世纪50年代初,全中国大街小巷都张贴着各种形式的爱国公约。如图是清华大学档案馆珍藏的一份1951年哲学系订立的《爱国公约》。爱国公约的制定( )
A.反映中美关系由合作走向冲突 B.说明抗美援朝已取得伟大胜利
C.表明了人民高度认同新生政权 D.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1.下列有关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都曾经入侵过印度河流域
③都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④都进行了大规模对外扩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12-14世纪,一些西欧封建主把庄园中原来实行的劳役地租普遍改变为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同时,还允许庄园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此现象反映出西欧( )
A.城市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 B.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
C.自给自足的庄园制已崩溃 D.农民已经成为自由劳动力
13.1530—1600年间,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开始扩大造船业的规模,承接船舶修理业务,一些钢铁厂专门负责为欧洲各国的船只生产船锚和其他金属配件,该城市迅速崛起为西班牙北部的一个繁华港口。毕尔巴鄂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工厂制度的实行
14.下幅漫画描绘的是19世纪20年代美国某项对外政策(画面左侧为英法德等国家,右侧为美国;告示牌内容为:严禁闯入美洲,来自美国的山姆大叔),该政策的出台与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有关。对这幅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列强干涉北美独立战争 B.列强竞相抢占美洲作殖民地
C.美国视拉美为势力范围 D.美国支持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15.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目标是“自治”和最终“独立”。所谓“自治”就是在印度隶属于英国统治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行使一些权力,并在以后的“非暴力”运动中逐渐实现印度的完全独立。这主要体现了印度民族运动的( )
A.妥协性 B.被动性 C.务实性 D.合法性
16.二战后,巴西开始制订事实上的全国性发展计划,于1956—1961年建立了汽车、造船及重型电机制造业等。韩国自1962年起不断地制订“五年计划”,1973年又制订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这说明这一时期( )
A.韩国工业化水平低于巴西 B.两国工业化水平领先世界
C.两国工业化由政府所主导 D.两国均建成了工业化国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卓之乱后,北方动荡不定,出现了向外移民的第一次高潮,其迁徙方向有三:其一为由关中流入长江中游的荆、襄一带,其二是由中原流入东北和辽东;其三是由中原迁往江南。当时吴国大臣中,像吕蒙、张昭、周瑜、诸葛瑾等都是由北方避乱而来,占了吴国高官的一半以上。第二次移民高潮出现在西晋末年动乱之际。迁往地区有四川荆湘、山西、甘肃、辽东、江南等地,黄河中下游地区仍是人口流出之源。这次迁移许多为有组织之迁徙,组织者往往是豪强士族,以宗族乡党相联系,势力颇大。像东晋的苏峻,招徕百姓屯聚结垒,统领数百家泛海南渡,最后发展到拥兵万人;东晋之郗鉴,也是领千余家归于晋元帝。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期,众多移民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拓荒运动,原来废弃之地重新得到开垦,还围湖造田、占山立庄,耕地面积有很大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行。东晋时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堰,乌程(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勾章(浙江慈溪县西)修复汉时旧堰。这一时期,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心,建康有左右二冶,尚方有东西二冶,荆益二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东晋南朝时已学会制作青瓷。瓷器已成为当时相当普遍的生活用具。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南方兴起了一批重要市镇。建康(今南京)是东晋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京口、山阴、寿阳、襄阳、江陵、成都、番禺等城市都相当繁荣,其中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自南朝开始,有林邑、扶南以至天竺等南亚、东南亚各国前来通商,输入象牙、犀角、香料等,带走中国的丝织品、瓷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麟剑《人类经济万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时期两次人口迁移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于1942年7月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6年出版正刊13期,平均每期2400册,共3.2万册。同地区级《晋察冀日报》10年2854期,每年2.1万份。
《晋察冀画报》1—8期(抗战时期)摄影图片统计表
类型1 场景 敌后抗日斗争 共产党政权建设 对外交流 民众生活 敌后风景
数量 412幅 195幅 65幅 39幅 20幅
占比 56% 27% 9% 5% 3%
类型2 主题 军人 群众 友好人士 敌人与战俘 空镜头 妇女儿童 领袖
数量 231幅 222幅 72幅 66幅 49幅 27幅 14幅
占比 38% 30% 10% 9% 7% 4% 2%
——摘编自夏羿、刘洋《<晋察冀画报>与中国共产党的视觉外宣》
材料二 《以晋察冀画报》为滥觞,摄影画报这种新型视觉传播媒介依托中共军队体系,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幼稚到成熟,由不定期到定期,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画报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各大军区、野战军等创办的摄影画报有30多种,发行200余万份。与画报的发展同步,战地摄影师队伍也得到迅速发展,他们为战争的胜利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支无法轻视的战争宣传力量。
——摘编自杨健《政治、宣传与摄影——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晋察冀画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画报》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学园,以私人学者的身份主持学园进行讲学,传授自己的思想。学园在“三艺”课程,即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园讲课方式是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使学生明白道理,获得知识。柏拉图在学园中对于学术思想也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著书立说,如《理想国》《法律篇》等都是在学园时期写成的。学园的目的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政治人才,讲述治国术,追求“理想国”的实现。学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亚里士多德、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等。雅典学园成为当时希腊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被后人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并对中世纪大学和近代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覃昕《柏拉图学院钩沉》
材料二 始建于公元前374年齐桓公田午时期的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通过优厚的俸禄和待遇招揽天下有识之士,承担当时齐国君主政治智囊团的角色。游学是稷下学宫独特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教师可以在稷下自由招生讲学.稷下学宫还定期举行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会。稷下学宫的先生还纷纷著书立说,著作颇丰,例如《管子》《荀子》等三百余篇,分属儒、道、阴阳、法诸家.稷下学宫培育出了淳于髡、邹衍、荀子等一大批集大成式的学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家,为战国思想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学园与稷下学宫在办学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将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参考答案
1.B
2.D
3.A
4.A
5.D
6.D
7.A
8.D
9. B
10.C
11.C
12.B
13.A
14.C
15.C
16.C
17.(1)第一次迁移的特点:迁移方向多样;吴国高官中有较多是由北方避乱而来。
第二次人口迁移的特点:迁移地区广泛;多为有组织的迁移。
(2)表现:掀起大规模拓荒运动,耕地面积增加;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推行;水利工程建设增多;冶铸业有一定规模;制瓷业发展;兴起一批重要市镇,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原因: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8.(1)特点:以图为主,形象生动;场景丰富,主题突出;注重党的领导;创刊艰难;影响广泛。(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宣传了党的政治方针;激发了社会各界革命热情;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培养了新闻人才;促进了新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地位。(答出三点即可)
19.(1)相同点:既是学术研究机构,又是教育机构;都推崇自由思想,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都关注社会现实,提供治国策略,培养治国人才。
不同点:雅典学园是私人创办的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带有官方性质,受齐国统治者资助;雅典学园的教学内容涵盖人文和自然科学,稷下学宫学术研究主要是在人文学科方面。
(2)共同历史价值:思想解放、自由争鸣的学术精神推动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积极借鉴作用;产生影响深远的伟大思想家、哲人和著作;成为人类宝贵精神财富。
20.
示例1 论题:葡萄酒传播区域范围的扩大。 阐述: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文明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甚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发展。葡萄酒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先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等地出现,后逐步向外传播,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由此可知亚非欧大陆之间的文明存在一定的经贸往来、技术传播等方面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相对隔绝与孤立,葡萄酒的区域传播相对较慢,传播范围有限。 从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状态被打破,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人类历史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因此,15~16世纪西班牙人将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等殖民地,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等一系列行为,推动了世界联系的加强,进一步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经贸文化等交流发展。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推动世界联系日益加强,这促进了葡萄酒传播范围的扩大。
示例2 论题:葡萄酒消费群体的扩大。 阐述: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社会物质财富相对匮乏,因而葡萄酒的消费群体有限。同时,因为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举足轻重,封建贵族具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与工商业者日渐壮大,因此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成为当时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 近代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逐渐提升,所以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从少数的贵族与富裕阶层逐渐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这促进了葡萄酒消费水平的提高与葡萄酒文化的发展传播。 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反映了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