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25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单项选择题1.(2022·江苏高考)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 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 全部为红眼,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B. F 互交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C. F 雌蝇与白眼雄蝇回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D. 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的杂交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显微观察证明为基因突变所致2.(2025·东北师大附中摸底)下列有关果蝇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果蝇性状的所有基因平均分布在果蝇的染色体上B. 位于果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不同的性状C. 果蝇的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D. 位于果蝇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3.(2024·安徽淮北一模)染色体缺失的部分若包含某些显性基因,同源染色体上与缺失相对位置上的隐性等位基因就得以体现,此现象称为假显性。果蝇控制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某果蝇种群一只纯合正常翅红眼雌蝇偶然突变成一只缺刻翅红眼雌蝇,将此果蝇与正常翅白眼雄蝇杂交,F 中缺刻翅白眼雌蝇∶正常翅红眼雌蝇∶正常翅红眼雄蝇=1∶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果蝇缺刻翅由X染色体缺失片段引起,此缺失片段中包含控制果蝇红眼的基因B. 由上述F 性别比例可知,雌雄果蝇含一条缺失片段的X染色体均不能存活C. F 中出现白眼雌蝇,是一条X染色体缺失让白眼隐性基因得以体现的假显性D. 若上述F 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 中红眼∶白眼=5∶2,缺刻翅∶正常翅=1∶64.若控制小鼠某性状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某基因纯合时能使胚胎致死(X Y或X Y也能使胚胎致死)。现有一对小鼠杂交,F 中雌雄小鼠数量比为2∶1,则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致死基因为d,则F 中雌鼠有2种基因型,1种表型B. 若致死基因为D,则F 中雌鼠有2种基因型,2种表型C. 若致死基因为D,则F 中小鼠随机交配,F 存活的个体中d基因频率为5/7D. 若致死基因为D,则F 中小鼠随机交配,F 雌鼠中的显性个体∶隐性个体=1∶35.(2024·河南信阳模拟)科学家对人类的X、Y两条染色体进行研究发现,两条染色体既有同源区段,又有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B. 若某病是由位于同源区段Ⅱ的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则该病发病情况与性别无关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全为患者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一个表型正常女性的儿子患病、正常均有可能6.(2025·河北邯郸模拟)家蚕按幼年体表的透明程度分为正常皮和油皮,已知正常皮基因(A)对油皮基因(a)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雄蚕食桑少、蚕丝质量高,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a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 Z Z 与Z W杂交,后代雄性个体全为纯合子C. 若后代均为正常皮,则父本必须为杂合子D. 生产上可将油皮雌蚕和正常皮雄蚕杂交,在F 中筛选出油皮个体进行培养7.(2024·浙江6月选考)某昆虫的翅型有正常翅和裂翅,体色有灰体和黄体,控制翅型和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研究人员选取一只裂翅黄体雌虫与一只裂翅灰体雄虫杂交,F 表型及比例为裂翅灰体雌虫∶裂翅黄体雄虫∶正常翅灰体雌虫∶正常翅黄体雄虫=2∶2∶1∶1。让全部F 相同翅型的个体自由交配,F 中裂翅黄体雄虫占F 总数的( )A. 1/12 B. 1/10 C. 1/8 D. 1/68.(2024·全国甲卷)果蝇翅型、体色和眼色性状各由1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弯翅、黄体和紫眼均为隐性性状,控制灰体/黄体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小组以纯合体雌蝇和常染色体基因纯合的雄蝇为亲本杂交得F ,F 相互交配得F 。在翅型、体色和眼色性状中,F 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9∶3∶3∶1的亲本组合是( )A. 直翅黄体♀×弯翅灰体♂B. 直翅灰体♀×弯翅黄体♂C. 弯翅红眼♀×直翅紫眼♂D. 灰体紫眼♀×黄体红眼♂9.(2025·广东韶关一模)摩尔根用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了系列的杂交实验,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图是该杂交实验的部分过程,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图中过程为演绎推理B. 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 F 中的红眼果蝇自由交配,子代中红眼果蝇的比例为3/4D. 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实验结果可验证摩尔根的假说10.(2025·江苏南通模拟)下列有关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不考虑突变),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总是比X染色体小C.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D.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1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患者与一表型正常的女性结婚,该女性的母亲表型正常,父亲为红绿色盲。该夫妇生出一个表型正常男孩和表型正常女孩的概率分别是( )A. 25% 0% B. 0% 50% C. 50% 0% D. 0% 25%12.(2025·广东梅州质检)某种人类遗传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控制的,但不会引起男性发病。现有一女性患者与一表型正常的男性结婚,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 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正好等于50%B. 亲代中的正常男性不携带致病基因C. 若该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 X ,则该夫妇的后代患病率为25%D. 若该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 X ,则该夫妇的后代患病率为50%13.(2025·四川巴中统考)家鸡(2n=78)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其羽毛的芦花和非芦花这对相对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B/b决定,W染色体上无其等位基因。现有一只芦花雌鸡和一只非芦花雄鸡作为亲本,经过多次交配,F 表型及比例均为芦花雄鸡∶非芦花雌鸡=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亲本基因型为Z W和Z Z B. F 雌雄相互交配,可通过羽毛特征区分F 的性别C. 研究家鸡的基因组需要测定40条染色体的DNA序列D. 自然状态下的家鸡种群中,非芦花雌鸡多于非芦花雄鸡14.(2024·湖北鄂州统考)家兔长腿(E)对短腿(e)为显性,抗病(W)对不抗病(w)为显性,两对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的S片段上。用“+”表示S片段存在,“-”表示S片段缺失,且S片段缺失的X Y个体表现为缺失纯合致死。染色体组成为X X 的短腿抗病雌兔与染色体组成为X Y的长腿不抗病雄兔交配得到F 。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的互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E/e、W/w中的每对基因遗传时,仍遵循分离定律B. F 中雄兔全是短腿,长腿全是雌兔C. F 中长腿抗病雌兔与短腿抗病雄兔的比例为1∶1D. F 雌雄兔相互交配,F 中长腿不抗病雄兔占1/715.(2025·泰安一中模拟)黑腹果蝇X染色体存在缺刻现象(缺少某一片段)。缺刻红眼雌果蝇(X X )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 ,F 雌雄个体杂交得F 。已知F 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2∶1,雄性全部为红眼,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 X-与Y结合的子代会死亡B. F 白眼的基因型为X X C. F 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3∶4D. F 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2二、非选择题16.(2024·甘肃高考)自然群体中太阳鹦鹉的眼色为棕色,现于饲养群体中获得了甲和乙两个红眼纯系。为了确定眼色变异的遗传方式,某课题组选取甲和乙品系的太阳鹦鹉做正反交实验,F 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 的表型及比值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基因符号依次使用A/a,B/b)表型 正交 反交棕眼雄 6/16 3/16红眼雄 2/16 5/16棕眼雌 3/16 3/16红眼雌 5/16 5/16(1)太阳鹦鹉的眼色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判断的依据为________;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判断依据为________。(2)正交的父本基因型为________,F 基因型及表型为________。(3)反交的母本基因型为________,F 基因型及表型为________。(4)如图为太阳鹦鹉眼色素合成的可能途径,写出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和色素的颜色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③为________;④为________。17.(2023·新课标卷)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翅型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答案:D解析: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全为红眼(、),可推测白眼为隐性性状,A正确;互交,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表型与性别相关联,推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雌蝇()与白眼雄蝇()回交,后代基因型为,雌雄个体中红白眼各半,符合预期,C正确;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若出现例外个体(白眼雌蝇、红眼雄蝇),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基因突变无法通过显微观察证明,D错误。答案:D解析:控制果蝇性状的基因并非平均分布在染色体上,线粒体中也有少量基因,A错误;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B错误;同源染色体上也存在非等位基因,C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D正确。答案:B解析:纯合正常翅红眼雌蝇(假设)突变为缺刻翅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为缺刻翅白眼雌蝇:正常翅红眼雌蝇:正常翅红眼雄蝇=1:1:1,说明缺刻翅由X染色体缺失引起,缺失片段含红眼基因(),A正确;中无缺刻翅雄蝇,推测致死,但含的雌蝇()可存活,B错误;白眼雌蝇()因缺失基因,使表达,为假显性,C正确;雌蝇(、)产生配子,雄蝇()产生,因致死,中红眼:白眼=5:2,缺刻翅:正常翅=1:6,D正确。答案:C解析:若致死基因为,亲本为和,雌蝇基因型为、,表型均为显性,A正确;若致死基因为,亲本为和,雌蝇为(显性)、(隐性),表型有2种,B正确;雌蝇()与雄蝇()交配,后代,基因频率,C错误;雌蝇中显性():隐性()=1:3,D正确。答案:B解析:非同源区段Ⅲ仅位于Y染色体,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同源区段Ⅱ的隐性致病基因,其遗传仍与性别相关(如与后代女性患病),B错误;非同源区段Ⅰ的显性基因,男性患者()的女儿必患病,C正确;非同源区段Ⅰ的隐性基因,正常女性(或)的儿子可能患病,D正确。答案:A解析:位于Z染色体,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与杂交,雄性(、)中纯合子占1/2,B错误;后代均为正常皮,父本必为(纯合子),C错误;油皮雌蚕()与正常皮雄蚕()杂交,为(正常皮雄)、(正常皮雌),无法筛选油皮个体,D错误。答案:B解析:裂翅黄体雌虫()与裂翅灰体雄虫()杂交,裂翅:正常翅=2:1(推测致死),雌蝇全为灰体(),雄蝇全为黄体()。裂翅()自由交配,后代;灰体雌蝇()与黄体雄蝇()交配,后代占1/4。故中裂翅黄体雄虫()占,B正确。答案:A解析:控制灰体/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其余基因在常染色体。选项A中,亲本为直翅黄体雌()×弯翅灰体雄(),为、,表型比为(3:1)×(1:1)=3:3:1:1,不符合9:3:3:1,A正确。答案:D解析:图中为杂交实验(发现问题),A错误;眼色基因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红眼雌蝇()与红眼雄蝇()自由交配,后代白眼()占1/8,红眼占7/8,C错误;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雄蝇全白眼、雌蝇全红眼,可验证基因在X染色体上,D正确。答案:C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未必与性别决定相关(如红绿色盲基因),A错误;果蝇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B错误;伴X隐性遗传病中,男性只要含致病基因即发病,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C正确;XY型生物中,含X的配子可为雌或雄配子,D错误。答案:A解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患者()与表型正常女性(母亲正常,父亲色盲,基因型为)结婚,后代男孩基因型为(正常)、(色盲),各占25%;女孩基因型为、,均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故正常男孩概率25%,正常女孩概率0%,A正确。答案:D解析:该病由X显性基因控制,男性不发病,人群中女性患者少于50%,发病率低于50%,A错误;正常男性可能携带(但不发病),B错误;女性患者()与正常男性(若为)后代,女儿均患病(50%),C错误;女性患者()与正常男性交配,女儿全患病,儿子全正常,患病率50%,D正确。答案:B解析:芦花雌鸡()与非芦花雄鸡()杂交,为(芦花雄)、(非芦花雌),A正确;交配,为、、、,雌雄均有芦花和非芦花,无法通过羽毛辨性别,B错误;家鸡基因组需测38条常染色体+Z+W,共40条,C正确;非芦花雌鸡()只需1个,而雄鸡需2个,故雌鸡更多,D正确。答案:D解析:两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每对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亲本为(短腿抗病雌)×(长腿不抗病雄),雄鸡为(短腿抗病)、(致死),雌鸡为(长腿抗病)、(长腿抗病),故雄鸡全短腿,长腿全为雌鸡,B正确;长腿抗病雌:短腿抗病雄=1:1,C正确;交配,中长腿不抗病雄()占2/7,D错误。答案:A解析:缺刻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雌雄比2:1,推测致死,A正确;白眼雌蝇基因型为,B错误;雌蝇(、)产生配子,雄蝇()产生,中致死,雌雄比4:3,C错误;红眼占5/7,D错误。二、非选择题答案:(1)正交和反交的表型比均为9:3:3:1的变式,说明受两对基因控制;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说明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2)父本基因型:;基因型及表型:(棕色雄)、(棕色雌)。(3)母本基因型:;基因型及表型:(棕色雄)、(红色雌)。(4)①基因;②酶1;③基因;④酶2。解析:(1)表型比为9:3:3:1的变式,推断受两对基因控制;正反交结果差异表明一对基因在Z染色体。(2)正交棕眼占9/16(双显性),雄蝇棕眼6/16、雌蝇3/16,推测父本为,母本为,为、(均棕色)。(3)反交亲本为×,为(棕色雄)、(红色雌)。(4)双显性()为棕眼,故基因控制酶1(红色前体→红色中间物),基因控制酶2(红色中间物→棕色产物)。答案:(1)长翅;杂交①中长翅与截翅杂交,后代全为长翅。(2)翅型;正反交结果不同,与性别相关联;杂交①亲本:×;杂交②亲本:×。(3)红眼长翅:红眼截翅:紫眼长翅:紫眼截翅=3:3:1:1。解析:(1)杂交①长翅×截翅→全为长翅,故长翅为显性。(2)翅型正反交结果不同(杂交①子代全为长翅,杂交②子代雌长翅、雄截翅),说明伴X遗传;眼色正反交结果一致,为常染色体遗传(红眼显性)。杂交①亲本:(长翅红眼雌)×(截翅紫眼雄);杂交②亲本:(截翅紫眼雌)×(长翅红眼雄)。(3)杂交①子代长翅红眼雌()与杂交②子代截翅红眼雄()杂交,翅型:;眼色:,组合得表型比3:3: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