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同步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同步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阶段特征
阶级 做出的努力 进步性 局限性
地主阶级抵抗派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 提出学西方,但未实践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了新式海军 “器物变革”;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经济、军事、教育等近代化 无制度变革,破产
清政府 顽固派 “东南互保”、清末新政 客观利于中国近代化等 无制度变革
农民阶级 ①太平天国运动:建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②义和团运动:口号“ 扶清灭洋”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湘淮系崛起,权力下移;义和团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被中外联合;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狭隘(提不出科学、切实的纲领)
资产阶级维新派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制度变革;思想启蒙;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无严密组织,皇帝无实权,急于求成等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运动的准备
洪秀全(1814—1864)出身农家,四次科考失败。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在第三次科举落榜后,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受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影响,农民一直向往一个“天下太平”的社会。太平天国的“天”,继承了中国古代“顺天”的思想,并糅合了基督教“天父上帝”的教义。因此,“太平天国”这个名称,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建立人间天堂的社会理想。
(1)洪秀全提出“拜上帝 ”的主张;
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而创立的宗教。
(2)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2.运动的进程(1851-1864年)
1851年金田起义——运动开始
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对峙
北伐 西征—— 军事全盛
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沦陷——运动失败
一、太平天国运动
3.运动的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圣库制度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革命性:反映了农民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战争环境无法实施。
一、太平天国运动
3.运动的纲领
(2)后期:《资政新篇》
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
──洪仁玕《资政新篇》
◆内容: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评价: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合作探究】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目的 内容
评价
结果 推翻清王朝,建立“地上天国”
建立“四有二无”理想社会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
进步性、局限性
未能实施
一、太平天国运动
4.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起义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而且促进了清朝传统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淮军逐渐由最初的武装力量演变为政坛上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改变了原有满重汉轻、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政治的走向。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这场与清廷对峙十几年的“异样政权”,即便最终失败了,终结了,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们不难设想,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地位上升,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形势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目的
材料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
(2)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
(3)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3.代表人物及口号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前期:“师夷长技以自强”;
后期:“师夷长技以求富”。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内容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北洋水师战舰
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
汉阳铁厂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结局
(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5.评价:
(1)性质:
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2)积极作用:
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3)局限:
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864年,新疆爆发内乱,
英俄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5-1878,左宗棠平定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
1883-1885,中法战争
1885年,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中法《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加强对台湾的管控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海防VS塞防
《越南条约》
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允许对越南订立条约
勘定中越边界,并在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
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中国不败而败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材料二】
1894年,朝鲜全罗道农民不满郡守酷政,发动农民暴动。朝鲜政府决定向清国请求出兵镇压。日本政府决定抢先完成在朝鲜的军事部署。
——宗泽亚《清日战争》
2、甲午战争·背景
【材料一】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积极对外扩张,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大陆政策
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时机
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持默许纵容态度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战争·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①爆发:丰岛海战 1894.7.25
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不宣而战
②平壤战役 1894.9.15
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海战
1894.9.17
中方主力尚存,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
避战自保,失去制海权
④辽东战役:1894.10
旅顺大屠杀
⑤威海卫战役:1895.1~1895.2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战争·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款 影响
让步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承认朝鲜独立。
国际地位降低。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赔款2亿两白银。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概念辨析: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战争·影响
【材料三】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日本在和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各国因享有最惠国待遇,它们也拥有了这项权利。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术和特权地位,因而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外来的经济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的自发成长。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进一步激励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
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
中国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学习聚焦:
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争做中国的债主
抢夺修筑铁路
政治上: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狂潮
30
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 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1899年,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夺取的特权;
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4)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门户开放”政策
旅顺大连租借地(俄)
威海卫租借地(英)
胶州湾租借地(德)
九龙租借地(英)
广州湾租借地(法)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国别 势力范围
俄国 长城以北及新疆
英国 长江流域
德国 山东
法国 两广、云南
日本 福建
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的局面;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狂潮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敌
开启近代化进程
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局面
甲午战争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
收复新疆、中法战争、日本侵占台湾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