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保温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公元前3500年前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这表现在( )A.家畜猪狗的饲养 B.祭坛神庙的出现C.粟稻作物的栽培 D.成熟文字的使用2.西周晚期所铸青铜器毛公鼎的铭文接近500字,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是最长的,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对其铭文的表述正确的是( )A.铭文开篇的“配我有周,膺受大命”强调了西周政权的合法性B.铭文详载了周王对毛公的册命赏赐,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C.铭文采用小篆书体刻写,体现了西周晚期文字发展的成熟形态D.铭文中多有描写祭祀礼仪的内容,表明神权政治仍是西周统治核心3.有学者说,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那样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正是在这种深厚的自然体验下,产生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优美的写景文学作品。据此可知,东晋文学的突出特点是( )A.融入玄思,注重空灵意境 B.借鉴佛理,表达禅宗思想C.继承传统,歌咏社会人生 D.道法自然,抒发内心情感4.小华同学归纳整理了中国某一历史阶段的部分关键词。在下表①②处填入最为合适的是( )政治方面 崇文抑武经济方面 ①文化方面 ②社会方面 门第观念趋于淡化A.榷场格物致知 B.玉米传入《梦溪笔谈》 C.榷场《唐本草》 D.玉米传入《授时历》5.《大明会典》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令天下有司,凡遇岁饥先发仓赈贷,然后具奏。”明成祖时期,皇太子下谕:“军民困乏,待哺嗷嗷,卿等尚从容启请待报,汲黯何如人也 亟发仓赈之。勿缓。”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逐渐松弛B.统治者具有“开明、恤民”的思想C.赈灾和社会救济的效率得以提高D.国家灾荒救济职责呈现下移趋势6.1868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伦敦定购西方书籍并译成中文出版。1880年以前该局翻译的西方书籍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 )A.西方文化已经全面融入中国社会B.开明官僚主动应对危局以图自强C.传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失去优势D.翻译书籍成为传播西学主要途径7.1901年,张之洞致电各省督抚,指出“今日国土日蹙,国权日夺,群强日逼……若仅整顿中法,以屡败之国威,积弱之人才,岂能除二千余年养成之积弊 ”各省督抚纷纷表示愿意响应。不久,清末“新政”正式实施。这表明( )A.地方势力的壮大与中央集权的弱化B.晚清“新政”具有一定社会基础C.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救亡思想剧变D.地方势力是推动清末改革的主体8.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抗战初期到抗战后期,随着日本侵略的升级与英国政策的转变,中国出现逐渐回避鸦片战争侵略事实而聚焦于日本的趋势。在这一阶段的宣传叙事中,英国不再是中国主要的“敌人”,两国甚至还成为亲密无间的“友邦”。这表明当时( )A.中国为分清现实敌友而美化历史 B.中英完全抛弃前嫌化敌为友C.英日侵华利益由对立而渐趋统一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不断壮大9.1949—1956年,中国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平均为35%。1953年国防经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5%。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指出:这个比重太大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军费开支降低到财政支出的20%左右,把钱省下来搞经济建设。这反映了( )A.国民经济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B.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C.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 D.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实现突破10.1979年初,《人民日报》以“勤劳增收致富”为主题报道了“万元户”黄新文的事迹,但有些人认为“万元户”根基不好,财源不正,不好领导。随着越来越多的“万元户”入党,群众更加坚信党的政策不会变,都放开手脚发展商品生产。这反映了( )A.民主政治与改革开放协调发展 B.勤劳致富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C.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相互促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11.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亚历山大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同时,他还把东方大量的学术资料带到希腊。这反映出( )A.不同地区文明碰撞交流 B.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C.希腊文化和政治优越性 D.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12.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阿奎那会从自然秩序中提取出有一定规律的论据,沿着具体的路径,采用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由此论证一些基督教的理论问题。这一做法说明( )A.基督教义具有科学性 B.理性思维得到了延续C.教会全方面影响欧洲 D.逻辑学是神学的核心13.有学者认为,从某种角度说,1689年《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了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利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该学者强调当时的英国( )A.议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 B.政治改革为经济进步奠基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D.法律制度建设已基本完善14.下表是1720年至1806年英国铸铁产量统计表。表中的变化( )按使用燃料的类型统计的英国铸铁产量(吨)年份 1720 1750 1788 1796 1806木炭 20500 24500 14000 6400 7800焦炭 400 2500 54000 125000 249200总计 20900 27000 68000 131400 257800A.加重了英国的能源危机 B.使工业突破资源的束缚C.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D.导致钢铁产量严重过剩15.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这一“急剧的转变”指的是实行( )A.农业集体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6.“全球南方”通常包括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国家。葡萄牙著名社会理论家索扎·桑托斯认为,“全球南方”指“那些遭受欧洲殖民主义或被全球超级大国边缘化和统治的人民和地方”。相对于“第三世界”而言,“全球南方”这一概念( )A.反映了世界两极格局的再现 B.体现出对文化多元化的尊重C.表明资本主义具有全球性质 D.强调全球不平等和南北差距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唐时期,具有海洋生活经验的滨海人群在观察中,逐步认识到潮汐变化与月亮盈缩相关,并以此为基础,推算潮时,设计高低潮时推算表;一部分知识精英则根据具象经验做出想象,结合海、百川、天汉以及日、月等代表的世界构成的观念,思考海潮成因及其变化规律,提出天河入海相激成潮(水激说)、日落海中激水而潮生(日激说)、地动气变而致潮汐(地动说)等阐释潮汐成因及其变化的理论性认识。宋人继承汉唐以来的知识传统,……根据月亮的运行,“候月知潮”,推算潮时;将对潮汐规律的普遍性认识与在具体地点的观察实践相结合,确定各地的潮候;利用潮水涨落的规律,确定起航、航行、停泊的时间,以“潮次”或“潮”表示航行的水程;将对潮至点、潮至线的认识,运用到港口码头、滨海塘堰的建设以及盐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中。——摘编自鲁西奇《宋代对海潮的认识与利用》(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宋人对海潮探索的特点。(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对海潮探索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航海时代”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商贸联系,也使得海洋的重要性大增强。海洋不再是不同国家、社会和文化之间隔离的屏障,而是成为了彼此链接的通道。这期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成为了第一批海洋强国。英国在18世纪中期开始引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工业化的生产力让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英国作为世界海洋强国才具有了真正的实力保障。……二战全面催生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的国内科技和工业制造能力的军事转化。二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改编自朱锋《海洋强国的历史镜鉴及中国的现实选择》材料二 1947年印度独立初期,整个印度洋仍然受英国控制。英国海军军官长期以来一直担任印度海军系统的最高指挥官,并负责制定印度的海洋战略,在1958年4月之后才由印度人担任。为了进一步控制印度洋,印度提出了建设“远洋海军”计划,在原先已经设立的东部和西部海军司令部之外,于1976年在科钦成立了南部海军司令部。其中西部海军司令部坐落在孟买,东部海军司令部则位于维萨卡帕特南。2001年,印度又组建了安达曼 - 尼科巴司令部,这是印度成立的第一个融合了海、陆、空三军以及海岸警卫队的联合司令部。由此可见,印度洋地区东部包括西太平洋地区对印度越来越重要了。此外,印度积极建立一支“远洋海军”,打造强大的航母战斗群。从1987年到1997年这10年时间里,印度海军实质已拥有了两艘在役航母,这为印度海洋战略从近海防御到远洋防御转型提供了基础。——改编自高兰《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四种海权模式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海洋强国变迁的基本历程,并说明影响海洋强国变迁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海洋战略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材料 提取材料信息,以“农业机械化·当代中国发展的写照”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京大学史学论坛是一个旨在为国内外历史学及相关专业青年学子提供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的专业平台。2025年4月北京大学第二十一届史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确定的主题如下:主题一 交流与冲突:跨文化的合作与碰撞主题二 作者与读者:围绕书籍的社会互动主题三 古典到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物质文化主题四 传统与变革:历史转折时代的探索与选择主题五 移民与流动性: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与文化流动主题六 技术与权力:科技更迭下的政治格局演变主题七 性别与现代化:变迁中的角色、权力与自我认同某青年学者拟投稿主题一,撰写论文题目与大纲如下:论文题目:《交流与冲突:大航海时代殖民扩张的双重影响》大纲:(1)交流:新航路开辟推动文明与物种交融。如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入欧亚大陆,改变了当地饮食结构、推动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变革;欧洲的科技和文化传到美洲,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2)冲突:早期殖民扩张破坏了当地社会结构并引发灾难和冲突。如西班牙对美洲的征服,不仅摧毁当地文明,还进行长期的种族压迫;三角贸易的兴起,也给美非人民带来灾难。结论: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扩张展现了跨文化互动的双重影响。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历史并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根据材料,任选一个主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示例,自拟论文题目并撰写大纲。(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不得照搬示例)参考答案1.B2.A3.D4.A5.B6.B7.B8.D9.C10.C11.A12.B13.B14.C15.C16.D17.(1)特点:继承前代成果;注意各地潮候的差异,与经济活动相关联,具有实用性;据月相推算潮时(“候月知潮”),具有科学性;重实践,轻理论。(2)影响:促进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发展;有利于盐业和农业生产发展(民生);反映宋代“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推动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的结合。18.(1)变迁历程: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成为第一批海洋强国;18世纪至二战,英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二战以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大国力量对比;地缘政治影响;国际格局变动。(2)内容:自主制定海洋战略;拟定海军建设计划;打造航母战斗群;构建海陆空协同指挥体系。影响:积极:推动印度海军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升了印度在印度洋及周边地区地位;削弱西方国家在印度洋的传统影响力;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消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海洋强国的竞争;高成本投入加重了印度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印度洋及周边地区的安全态势。19.题目:农业机械化·当代中国发展的写照。阐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促使农业生产逐渐走向集体化和规模化,便利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使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我国也并未忽视发展农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农业机械。1954年,“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但是鉴于当时工业和农业基础薄弱等国情,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机装备的供给严重不足,农业生产中使用拖拉机在农村仍是稀奇事。1964年12月—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提出全面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随着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实现大幅提升。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后,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适应单个家庭耕作的中小型农业机械逐渐在农村推广开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农业集约化的发展,中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逐渐增多,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发展。总体而言,1965年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虽获得发展,但水平仍较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机械化获得长足发展。20.示例一论文题目:《移民与流动性: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对美洲的双重影响》大纲:(1)破坏: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对美洲传统文明造成灾难性影响。以美洲文明为例,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原住民大幅度减少,美洲传统文明遭遇灭顶之灾。(2)重塑: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美洲文明。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使美洲成为“文化的熔炉”。结论:研究揭示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流动,为理解多元文化共存提供历史视角。示例二:论文题目:《技术与权力:两次工业革命下的政治格局演变》大纲:(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动力,助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奠定其海上霸权的地位,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成为当之无愧的“日不落帝国”。(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内燃机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为代表,德国和美国成为科技研发的中心。德国和美国的崛起,挑战了英国的霸权地位,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不平衡性,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笔。结论: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飞跃,也带来政治格局演变。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在人工智能新背景下复杂国际形势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