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红岩》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红岩》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红岩》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铁窗里的光——初识《红岩》中的英雄与信仰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初步感知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与崇高精神,产生敬意。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讨论,体会革命话语的力量和人物语言的特色。
思维能力:运用图像化工具(人物卡、环境图)梳理关键信息,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审美创造:感受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物的精神之美(如坚强、乐观、信念)。
教学重点:认识“小萝卜头”和“江姐”的初步形象;感知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环境的残酷;体会“在烈火中永生”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让当代学生理解革命者在极端环境下的信念与选择。
教学准备:一小截树枝(代表小萝卜头的笔)。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铁窗后的“大眼睛”
展示PPT:一幅清晰、有冲击力的“小萝卜头”插画(突出大脑袋、瘦弱身体、隔着铁窗仰望天空的眼神)。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第一眼吸引你的是什么?
预设:头大身小、面黄肌瘦、眼神。
追问:你觉得他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预设:监狱,因为有铁窗。
教师提问:猜猜看,这个孩子多大?他可能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他“小萝卜头”?
预设:他“面黄肌瘦、大脑袋细身子”。
PPT出示《红岩》描述片段:小萝卜头是个九岁多(实际不满九岁)的孩子,头长得很大,身子却很纤瘦。他身上穿的衣服,还是两年前妈妈给他缝的,现在穿起来仍有点嫌大。他太不肯长了,只像个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手又薄又小,脚也只有一点点大,可是他的头却发育得比较正常,和身子不相称,显得异常的大。看见他的人,都爱摸着他可爱的脑袋,叫他“小萝卜头”。
揭示身份,引发共情:他叫宋振中,大家更熟悉的名字是“小萝卜头”。他只有8岁,却是个小烈士。他的人生有90%的时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这个铁窗,就是他看世界的窗口。(强调年龄与处境的巨大反差)
板书课题:铁窗里的光——初识《红岩》中的英雄与信仰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萝卜头“的视角,走进这本叫做《红岩》的书,看看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共产党员们,是如何在铁窗下点燃希望之光的。
二、核心活动:探秘“铁窗世界”
活动一:认识“小萝卜头”——铁窗下的童年
1.文本感知
PPT出示教材片段:“他向往外边的自由世界,却被无情的铁栏杆束缚在牢房内,只能看到一角的天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以无瑕的心灵和对敌人的蔑视,感染着囹圄中的人们,最终却惨遭敌人的杀害。”
教师带感情朗读,学生静听。
2.人物聚焦
根据你的了解,填写学习单任务1——“小萝卜头”人物卡。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PPT上的片段,独立完成填空(简单信息提取)。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核对: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关键信息(名字、精神特点)。
(“他做了什么”这一栏的答案可能会有其他答案,答案对,可以“对!小萝卜头在狱中做了许多事情,期待大家课后继续去了解”来反馈;答案错,可以用“是这样吗?小萝卜头做了这些事情吗?期待大家阅读《红岩》后再确定”来反馈。句式供参考。)
3.共情体验与思考
出示道具树枝(或展示图片):看,这就是小萝卜头在监狱里学习时用的“笔”!他没有纸,大地就是他的练习本。
提问: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小萝卜头还坚持学习,这让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品质?
预设:渴望知识、乐观、坚强。
过渡提问:他那么小,为什么敌人也要杀害他?
预设:斗争的残酷性和敌人的凶残(为理解英雄牺牲铺垫)。
活动二:感知“黑暗牢笼”——渣滓洞/白公馆
1.监狱环境
PPT展示:真实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照片(阴森的铁门、狭窄的牢房、刑具照片等)。强调:这是真实存在过的地方!
教师简述:小萝卜头和许多革命者就被关押在这样的地方。这里叫“渣滓洞”和“白公馆”,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迫害共产党人的秘密监狱。环境极其恶劣。
2.图像化梳理
填写学习单任务2——监狱环境“感知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2分钟):结合图片和书中描述,在简笔画上标注能体现监狱环境特点的关键词。(如:阴暗、潮湿、狭窄、恐怖、不自由、残酷、有刑具、饥饿……)
《红岩》中关于监狱的描述:
①……最终来到了渣滓洞监狱外。这里,高墙、电网、岗楼,构成了严密的监视与封锁系统。
②牢房里,光线微弱,霉味扑鼻,墙壁上斑驳的水渍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③铁窗外的天空,只有狭窄的一条,囚犯们只能从这小小的窗口窥见外界的一角。
分享与板书:小组代表分享1-2个关键词,教师板书(如:阴暗、残酷、不自由)。
活动三:寻找“铁窗里的光”——英雄江姐与不屈斗争
过渡:即使在这样黑暗的牢笼里,革命者们也没有放弃希望和斗争。他们渴望光明、渴望自由、渴望胜利,他们就像铁窗里透出的光。书中塑造了很多这样的英雄,其中一位非常著名的就是——江姐。(PPT同步展示江姐形象图片)
1.江姐简介
江姐(1920—1949),原名江竹筠,是长篇小说《红岩》的核心人物原型,也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巾帼英烈。
在《红岩》中化名“江雪琴”,被塑造为沉稳坚定、爱憎分明的共产党员典范。其目睹丈夫头颅仍坚持任务、狱中领导斗争等情节,展现了对理想的忠诚与无畏的牺牲精神。
2.故事聚焦与精神感知
(1)教师讲述核心情节
《挺进报》:在监狱里,他们秘密传递一份叫《挺进报》的报纸,传播胜利的消息和革命道理,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板书:传播真理)
绣红旗:当听说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江姐和狱友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用被面绣了一面想象中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是他们坚定信念和对新中国无限向往的象征!(板书:信念坚定)
英勇就义: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江姐始终坚贞不屈。她留下的话是:“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最终英勇牺牲。(板书:宁死不屈)
(2)关键话语体验(朗读)
出示江姐名言(PPT):“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师生共读/分组读:读出坚定、无畏的语气。
提问:这句话让你感受到江姐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坚强不屈、信念如钢。
3.升华主题
PPT出示:坚强不屈、信念如钢的江姐,聪明伶俐、刻苦顽强的小萝卜头,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许云峰……《红岩》成功地刻画了一批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他们“相信胜利,准备牺牲”,是中国人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在烈火中永生”:“书的名字《红岩》,“红”象征着革命和热血,“岩”象征着坚定和顽强。书中有一句核心的话,叫做“在烈火中永生”。”
提问(引导):“这里的“烈火”指的是什么?”(敌人的迫害、艰苦的斗争环境)。““永生”又是什么意思?”(精神永不磨灭,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总结:像小萝卜头、江姐这样的革命者,他们的肉体虽然被敌人毁灭了,但他们追求光明、信仰坚定、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就像在烈火中淬炼过的真金,永远闪耀,永不消亡!这就是“在烈火中永生”的含义。板书(醒目):在烈火中永生→ 精神不朽!
三、结课升华与延伸:星光指引
结合板书,快速回顾本课重点:认识了“小萝卜头”和江姐,感知了黑暗的监狱环境,理解了革命者在极端困境下展现的坚强信念和不屈精神(渴望自由、传播真理、信念坚定、宁死不屈),以及“在烈火中永生”的精神内涵。
情感共鸣与思考:
提问:了解了这些故事和人物,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自由表达敬意、震撼、感动、难过等。
联系现实(浅层引导):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阳光下,是否还记得这些照亮黑暗的“星光”?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预设:珍惜生活、学习英雄精神、了解历史等。(不要求深刻,种下种子即可。)
激发阅读兴趣:书中还有许云峰、成岗、齐晓轩、刘思扬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在渣滓洞、白公馆里还进行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斗争?“小萝卜头”在狱中还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想知道更多,就请打开《红岩》这本书吧!
布置简单任务(二选一):
1.为“小萝卜头”画一幅画,并配上一句你想对他说的话。
2.抄写一句书中让你印象深刻的革命话语(如江姐的名言),并简单写写感受(一两句即可)。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